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1:57
人的注视已使之成为一个奇观。注意,视频中的众生相是一重奇观,而这些众生相经过网络传播、纸媒渲染、电视采访之后,甚至在西方国家的媒体里也成为焦点,让万千中国人啧啧称奇、絮絮叨叨、争论不休,更是一重奇观。
第一轮的声讨,是针对这些路人的残酷和冷漠。有人打算在网络上人肉这些路人。有人认为他们丢尽了佛山人、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视频足以证明,这些人看到一位受伤的女童就在自己脚边悲惨地蠕动时,他们选择了绕过她,继续前行。举手之劳可救一命而不为,导致女童二度被辗。
此事社会反响极大,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公开召集“谴责见死不救行为”,正在商讨立法惩罚见死不救。广东的媒体亦密集反思。然而,如果舆论仅仅走到这一步,那便不叫反思,而只是空泛的道德讨伐,也就是一个痛快而已。
2003年,学者苏珊·桑塔格在《旁观他人的痛苦》(亦被译为《旁观他人之痛苦》和《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便说过“有距离地旁观他人受刑(如电视新闻)转化为一种普遍化的消费者常态。如果你有同情心呢?——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在不相干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或电视新闻里,批驳起别人的道德水准来,是多么轻俏,又多么有力啊。造就如此残忍而冷酷的现实,我们没有人是无辜的,我们自己,只是正巧不是那个路过悲剧的人,不是那些被录像记录下来的人,而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2:07
正如一个最常被援引的圣经故事,大家要朝抹大拉的妓女玛丽亚头上扔石头砸死她,耶稣说,谁认为自己没有罪才可以向她扔石头。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无罪呢?在多个网站关于“你会不会去救小悦悦”的投票当中,永远还是有超过两位数的人选择了“看情况”、“不一定会救”、“肯定不会救”。这里还没有包括那些说得到、做不到的人。可见,这个社会的痼疾冥顽到什么程度。
所以,理性的苏珊·桑塔格说得不错,“同情是一种不稳定的感情。它需要被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会枯竭”。
吏乱,有独善之民乎?
然而,若要把什么脏东西都栽在“国民劣根性”上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会掩盖不良的社会弊端所制造的恶,就会认命,会放弃。
关于冷漠,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两三年前扶起老人反倒被判赔的“彭宇案”。微博上,@何兵说:“一个多月前,接受央视采访。问:南京彭宇案法律上复杂吗?答:法科大二学生的常识。问:你对此案有何评论?答:这是一座里程碑,埋葬正义的里程碑,简称‘墓碑性判决’。昨天,央视记者再问:小悦悦案有何评价?答:墓碑在闪闪发光!”这桩极其简单的判例,这就是一个显著的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布满了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做了缺德事却无人追究,那么,更多的人就会毫不犹疑地跟着做,不觉羞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2:19
非常态的人性幽暗是人类罹患的一种病;可一个人见死不救是小毛病,18个人集体见死不救那就是病入膏肓了。追讨个人的良心,没有错;但如果不追讨礼崩乐坏背后的机制,这样的一艘船,即使不在这里漏水,也会在那里搁浅。
这里又重返一个问题: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可以找到答案:“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
乌合之众下的道德批判
批判与质疑别人,有时会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有时会有智力上的优越感。除了司机应该毫无疑义地担负起刑事责任之外,救起了小悦悦的清洁工陈贤妹,和小悦悦的父母,也被旁观的人们摆上了扫描仪,被细细地剖析和品味。
陈贤妹本来是一介寻常人。政府奖励之,民众捐助之,甚至还有人说应该给她立一座碑;本来只是出于救人一命的正常伦理,但上帝出考题了,当所有人都往后退了一步的时候,惟独她留在原地,她便成了这个贫瘠的时代的英雄。然而,此时另一些神奇的声音响起来了:质疑这位救人的年老女清洁工是炒作,是想发财,不收钱就是嫌钱少。此时,我才深深理解,这样的一个群体,学者勒庞早就在《乌合之众》里精准地描述过,即是情感幼稚、道德败坏、智力低下;这样的人群,当他们其中一个人独自面对救人的陈阿婆时,他们很难把如此拙劣、如此下作的话说出口;而当他们隐匿在人群中的时候,他们便可以尽情地喷不负责任的口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2:28
陈贤妹把所有的奖金和捐款都给了小悦悦的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接受采访中掉下了眼泪。她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底层女性,所以她幸运地逃脱了被污染,中国式潘多拉之盒中的秽气,尚没有来得及感染到她。她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她是隔绝和独立于这个时代之外的英雄;她不能为这些个文明社会挽回颜面,她的干净反而使这个文明社会的孱弱与无耻进一步露怯。简而言之,她受到了多大的诋毁,就担得起多大的赞美。
而小悦悦的父母,在这场巨细靡遗的舆论风暴中,也没能逃脱审判:他们是受害人,他们却不是无辜者。恶劣而壅塞的小市场,就因为数秒钟的大意,成了这一家人梦断的所在。谴责者的指控是,如果没有条件为孩子的安全和幸福负责,那就不应当把孩子生下来。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农村小夫妻进城务工,要养活一家四口,双方都要工作,一辈子都请不起保姆的人所在多有,是否,这数以千万计的族群一辈子都不能生孩子,不配生孩子?我们该如何改变这数以千万计的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如何让这些不能指望有人专职抚养的孩子们不再担惊受怕?
是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父母的片刻疏忽即便在有相应立法的西方国家也未必会入罪;但丧女之痛与罪感,应当会像红字一样跟随他们一生。与这种苦难相比,刑罚便是多此一举了。旁观他人的痛苦,的确难以保持得体的姿态;同情可能是美德,太泛滥了就成了犬儒;批判是反思、是进步,太过度就成了刻薄、刻毒;即使你慷慨地捐赠了、援助了,也并不代表你就有了审判别人的资格。
除了形而上的道德谴责,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积极的东西。剥离和展示人性的幽暗面不是指标,让更多有良知的人被迫从漠然或懦弱中直面、惊醒才是目的。比如,数天之内,小悦悦父母收到的社会捐款即达27万元,其后仍一直在增加;无数素不相识的网友在为小悦悦祈愿,医生在努力,政府也在努力。
只是,真正要抵御道德这座沙塔的溃败,这些都远远不够;一个彭宇案,足以败坏10年的道德宣讲。于是乎,网络上广为流传着一个“撑腰体”的帖子,开头就是北大副校长的一句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按常理,这是则假消息;如果它能成真,而且还能付诸实践,那么,比别的什么努力都更能修补人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2:43
只是爱上了食堂
时间:2014-12-18 作者:未详 点击:236次
几年前我做了一份很不如意的工作,专业不对口,发展空间小,同事关系复杂,薪水也不高,还经常熬夜加班,但是我一直没有辞职,原因说起来很好笑,因为这个公司有一个非常棒的食堂。
每到午餐时间,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去食堂排队,这个食堂的菜类繁多,味道超好,且价格便宜,一顿美好的午餐一二十元就可以解决,保证有鱼有虾,还有免费续接的咖啡以及新鲜的水果。一顿美食后,好像工作的烦恼全部都忘掉了。
因为一个食堂而忍受一份工作,听起来像是笑话,却是很多无奈的职场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恋爱不是一样的?有时候你明知道这个伴侣不好,品位不高,性格不好等等,但是你却无法离开他,因为他有一些附带的优质条件——比如说,他的家庭很宽裕,再比如说他有名校双学位证书,甚至他有一套房子,你们结婚后可以不必为贷款发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2:51
因为一个食堂而不舍得离开讨厌的工作,和因为某些条件而不舍得离开一个鸡肋般的恋人,这都是人间悲剧,却看似人间喜剧,至少我没有失业,至少你拥有爱情。
世界上的事情都没有完美的,我们太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合适的恋人,也明知道目前这个虽然不好,却可以满足“平淡生活”的幻象,毕竟失业或者失恋,甚至单身,是太令人尴尬的一件事了。
当然,这种情况只发生在一种人身上,那些生就洒脱的人,是不屑于有这样的牵累的。
但是我们属于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没有那么容易找到心目中完美的爱人,这些附加条件更像是我们自我安慰的借口,让我们觉得生活还没有那么糟糕,用一种阿Q的精神来说服自己,否则我们将陷入沮丧的境地。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长久,它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只要有合适的契机,这种情况就会改变。我后来还是决定离开了那个公司,临走的时候去食堂吃了最后一餐,新公司没有那么好的食堂,吃饭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过街天桥,但是新工作让我愉快,除了吃饭,我们更应该让自己大部分时间保持愉快。
那些只因为房子,背景,学历等附加条件爱别人的人,一旦哪日遇到心灵之爱,也会迫不及待地放弃早已经厌倦的渣滓,奔向阳光彩虹去,也有一些人个性比较保守,安全第一次,终其一生守着一个不爱的爱人,享受着那些额外条件带来的小小喜悦感,一边叹息着人生不完美,成为永远的叹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3:04
把平淡的日子往幸福那儿靠
时间:2014-12-18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离开大学校园,我们要带着什么走向社会呢?上大学的时候,我与你们一样,都浪漫地憧憬着大学生活,大学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梦想。但是当你真正走进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幸福的事占5%,痛苦的事占百分之五,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日复一日。而聪明人会善于把这90%的平淡转化为幸福,不聪明的人会善于把这90%的平淡往痛苦那儿靠。
我给你描述一个婚后的状态:老公在那儿看电视,一手拿着遥控器,一手拿着报纸;夫人在那儿织毛衣,偶尔看一眼电视;孩子在那儿写作业,一晚上没多少话。一会儿泡完脚说,睡吧。我问这种状况怎么样?很多大学生说,快离了吧。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对于相当多的四五十岁的人来说,这是能想像到的一种最幸福的生活。生活不会是天天放礼花的,礼花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偶尔放一下,天天放的话,受不了。
前两天公布了一个中国人的婚恋状况报告,说70%的女性要求对方必须有房,希望对方有房才能结婚。我觉得百分之百的女性都希望有房,而现实生活中,不会百分之百的男人都有房。不会,中国永远都做不到。那么中国的女性都单身了吗?
人们总会因为一些其他的因素而结合的,就像我跟我的夫人也是在居无定所、前景不明朗的时候结合的,但是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简单去想,就能够把平淡过成不平淡的滋味。其实我绝大多数的时间极其平淡,报题、想选题、看报纸、做直播,然后回家,大致如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3:13
生活就是这样,只有做好了迎接平淡的准备,才有可能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辉煌;如果认为生活都该是辉煌的,那就注定平凡。有很多人问我,白岩松你是不是现在成功了呢?我一直都喜欢跳高,并不是我擅长跳高,而是因为它像人生的一种比喻。你有没有发现跳高的一个特点:越过了一个高度,就一定要摆上新的高度。即使当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没了,他已经是冠军了,他一定要再升一厘米,过了他就会还要再升。也就是说,他一定要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我觉得这太像人生了,人最理想的一辈子,就是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
很多人在说,现在年轻人不容易。我非常理解。全社会应该关爱你们,但是,不必溺爱。有人说,我们现在买不起房子,我们太痛苦了。谁说二十七八岁的人就可以买得起房子了?日本等国家一般是四十来岁才可能拥有自己比较稳定的住房,中国人就非常性急。我拥有自己第一套房子的时候,都32岁了,是在租了八年的房子之后,连我们的孩子都是在流浪的路途中出生的。你说,哪一代人的青春容易?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流行的一首诗的第一句就是“二十一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可见,大家也正在沼泽地里。所以,去放大青春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去享受这个日子,把平淡的日子往幸福那儿靠。所以,我期待你们的将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3:23
租房客
时间:2014-12-18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换了大房子之后,我的小房子一直就出租着。
前一个租房子的搬走了,我马上去《消费广场》登了广告,刚登出来,电话就响了。是一个嗓音有些沙哑的中年男人,他说,我想租你的房子。可以呀,我说,一月800。我的房子80平方米,两室一厅,旧家具都有,而且有双气电话,还有空调电视洗衣机,800块钱不能算贵的。你租多长时间?我得提前说好了,房租必须一下子付清。
我租半个月,行吗?我愣了一下,说一句,开什么玩笑,“啪”就放了电话。
大早晨的,这纯粹是给我添堵。放了电话没有5分钟,电话又响了。我看了看,还是他。有完没完?我说你捣什么乱啊?不是不是,他解释着,我有特殊情况。什么特殊情况?我不想听,这样吧,你如果想租半个月也行,1000块,少一分也别来捣乱了。这次,是他放了电话,放电话之前,他还说了句,对不起。
之后,我又接了几个电话,其中有一个理发师,想把房子租下来,我说,好吧,你下午来签合同吧。事情,基本上就这样说定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23:34
中午我在单位餐厅吃饭的时候,门口的大爷叫我,说外面有人找。我匆忙吃了两口饭就出去了,出去一看,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男人,很矮,腿有点拐,正一步步向我走来,我说你谁呀。他一开口,我才知道他是那个打电话的人。他说,我找你来,还是要租房子,而且,就想租半个月。
真是有病,我转身想走。他叫住我,他说,我有特殊情况,我媳妇和孩子要从乡下来,我一直告诉她们我住的房子特别好,有电话电视,还有空调和洗衣机。她们从来没用过这些,她们只来半个月就走,我想,你如果能租给我,我就太感谢了。我自己是不用住这么好的房子的,其实,我就是想让她们娘俩知道,我在城里过得不错……
我愣住了,只觉得心里酸酸的。这个男人,在城里奔波着,想必乡下是有老婆孩子惦记着,想必他打电话告诉她们,我在城里好着呢,和城里人一样,也住楼房,家里什么都有了,你们来住段时间吧。他这样说,是为了让她们高兴,但没有想到她们会真来,他出租这半个月,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妻知道,他过得很好……
你是做什么的?你住在哪里?
我啊,擦鞋,火车站擦鞋的,我腿脚不方便,能干些什么呢?我住浴池,大众浴池,晚上去帮他们看门,就让我免费住。
我能想像那脏兮兮乱哄哄的大众浴池,怕是很晚了,他送走最后一个客人才能入睡吧。
没有再问,我把钥匙给了他,算我送你个人情,半个月后我再出租吧。那哪行?他塞给我钱,那400块钱,崭新的,他说,是用一块一块的钱从银行刚换来的。
交给他钥匙的时候,他笑了,露出很黄的牙。我带他去了我的房子,他看了又看,一直说,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