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3:26

  大上海老三件沪上人家的品牌生活
  
  王先生4年前搬到上海浦东,住进一片楼区,听说记者想请他谈一谈对国内老名牌的印象,他不由得轻叹一声:“老国货品牌,现在家里都看不到了。”他取出一本老相册,从黑白照片开始回忆,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黄浦江那边他生活了多年的弄堂里的一间小屋。36年前,他在那里结婚的时候,备好的是经典的“老三件”:一对上海牌手表、一辆永久牌的黑色男式自行车、一辆凤凰牌的紫红色女款自行车,缝纫机则是“蝴蝶牌”的。王先生说,这些上海货都是当时国内最响的牌子,质量没话说。那个年代上海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哪家结婚都要想方设法买全。
  
  像这样的国内老名牌,王先生还随口数出了很多:早上漱口的牙膏是白玉、中华,护肤最常用的是美加净,后来有电视了,最有名的黑白电视品牌是“飞跃”和“金星”,西装的老品牌是“培罗蒙”,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城”“大地”风雨衣风靡全国……现在想起来,王先生对这些老品牌还是赞不绝口——永久、凤凰自行车好骑、经久耐用,上海手表走几十年照样很准,培罗蒙西装笔挺、潇洒,还有美加净、白玉几十年不变的淡雅、清新让人留恋。
  
  但是,这些东西现在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几乎都消失了。王先生说,现在的人买手表,要么是瑞士高档表,要么是日本的卡西欧、西铁城;洗涤、护肤品,商店里摆的几乎都是外国牌子;服装就更是了,子女们谈论西装不是法国、意大利的牌子,就是英国的牌子,其实那些很多也是在中国做的,跟他们说“长城”“大地”风雨衣,他们说商场里看不到,再好也不会比“伦敦雾”更好,可“伦敦雾”什么价钱啊?不是4位数就是5位数!
  
  有意思的是,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了的老品牌,在国外依旧有人使用。大约一个月前,本报记者在埃及开罗的一个小胡同里找到一家裁缝店,想缝补开了线的裤子。没想到的是,店主杜维卡使用的竟然是中国产的蝴蝶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已经跟我20多年了,当初是从一个做生意的亲戚那里好不容易搞到的,现在还是宝贝呢”,杜维卡兴奋地告诉记者。记者不禁感到疑惑了,这些口碑、质量都很好的国产名牌,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3:47

  或合资或兼并跨国企业吞掉老品牌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要是稍微有点名气的国产货,老百姓都会抢着去买。”回忆起当年国产品牌的盛景,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感慨万千。谈到国产品牌因何驰骋时,李建明认为,一方面是当时的国产品牌质量确实过硬,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中国市场没有完全开放,对外国企业和品牌的进入有许多限制和约束,给民族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可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些国内名牌的生产企业突然面对无比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手又都是国际巨头,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企业消亡了,有些接受了跨国公司的合资或兼并。有一组数据极为触目惊心: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目前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量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企吃掉了3个;国外品牌在化妆品市场占75%。
  
  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通常会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名牌合资,大众、宝洁等品牌都是这样进入中国的。用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说,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对于价值较大的中国品牌,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而中国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从与外企的合资和合作中获得发展。但是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却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合作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当年在电视上广告铺天盖地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国前两位的洗涤用品名牌,出于想发展壮大的初衷,它与德国汉高集团合资。结果没想到,汉高逐渐在经营权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活力28”品牌萎缩为由,将其搁置起来。到现在,“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场。有过同样遭遇的还有熊猫洗衣粉和美加净等品牌。
  
  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合资过程中要么将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要么就低价贱卖。像1995年“香雪海”冰箱与韩国三星公司合资时,竟未对“香雪海”品牌进行价值评估,而即使保守估计,当时的“香雪海”品牌价值也在一个亿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在多方面放松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外国资本便趁机独揽大权。于是,“合资变独资”的案例就频繁发生。宝洁公司从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步步主导了中国日化消费品市场,并在2004年与合作16年的中方伙伴分道扬镳,实现了独资。乐凯胶卷、扬子冰箱等,也是这样销声匿迹的。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的就是某些国民的崇洋媚外心理,令外国品牌屡屡得以攻占中国市场。20多年过去了,很多中国消费者却依然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格外迷恋“舶来品”。走进北京任意一家家庭装修装饰市场,你都会看到从地板到家具,很多国产品牌都标榜自己使用的是德国技术或德国板材,似乎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而在中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贴牌生产”现象,其实也是出于满足国人这种心理的需要。像“耐克”“阿迪达斯”“戴尔”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外国品牌中国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3:59

出口多利润低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就是中国品牌格局的现状。美国《商业周刊》每年都会评选“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但中国品牌的身影从未在这里出现过。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以247席几乎占据了其中的一半,而我国却仅仅有12个入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世界第三大出口国的地位。
  
  不久前,一位美国记者发表了一篇轰动全世界的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因为拒绝使用中国商品,而经历的种种不适。令人尴尬的是,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国商品中——10美元一双的童鞋、圣诞树上的彩灯、洋娃娃玩具、搅拌器甚至捕鼠器等等,难觅中国名牌。
  
  虽然很多外国人都发现难以离开“中国制造”,但他们也明白“绝大多数‘中国制造’并非中国名牌”。就拿中国的出口创汇大户服装业来说吧。全球每3件出口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中国制造,这就是“8亿条裤子能换一架飞机”。可是,如果你到欧美国家转一圈,却很难找到一件中国名牌服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30%的中国领带,利润不及世界的5%;产量占全球80%的中国手表,平均出口价格为1。3美元,而瑞士手表的平均出口价格却高达329美元。正如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对记者说的,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4:09

质量高技术新保护中国品牌出路所在
  
  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何谈国家的经济实力。日本一位著名人士说过:“日本人的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
  
  如何保护我们的民族品牌?李建明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必须高人一筹。他举例说,国企广西柳工集团在与跨国公司合作时,在关键技术和海外营销领域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民营通信企业华为公司为了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是全国企业中最多的。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我们的一些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生存了下来,一些还走向了世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像联想、海尔这些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代表的就是中国品牌的明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4:20

考一个公务员有多难
时间:2014-12-20 作者:未详 点击:180次

  每年10月份,总有一个词十分火爆,这个词是“国考”。由于多年未考试,当微博上“国考”成为最热关键词之一时,我很老土地上网搜索了一下它的意思,才发现它是“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简称。我还以为只有以前皇上亲自钦点状元、榜眼、探花才叫“国考”呢。
  
  在古代,当一个公务员是很爽的事情。据博友李开周考证,在当年宋朝的首都开封,一名普通公务员的月薪是23500文,折合人民币9400元。即便在物价上涨、人民币购买力下降的今天,近万元的收入也算不低了。况且,传说中当一名公务员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有各种各样保障性收入。
  
  “疯了,疯了,1054:1”,媒体这样报道南京今年的国考报名情况。与报名之热烈景象相比,微博上关于公务员的讨论却一片凄风冷雨,有人说,在一个大城市的公务员家庭,去掉各种开支之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只有五六千元,想在市区购买一套两居室住房,等于痴人说梦;也有人说,年龄在35岁以下的公务员,月均收入很难达到4000元,如果有房子需要还贷,孩子需要抚养,他们是标准的“贫困家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4:42

 问题是,既然当公务员这么辛苦,为何还会有“千人争一岗”的现象出现?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在中国做别的职业比做公务员更辛苦;二是做公务员肯定会有别人不知晓的甜蜜与快乐。以前人们通常会说,做公务员最大的快乐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但现在不管考上的还是没考上的,都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这句话了。可能他们都把这句话深深地藏到了内心深处。
  
  一些过了年龄或者压根没有实力考公务员的人,在微博上毫不掩饰他们赤裸裸的嫉妒。比如有人在微博上转发了豆瓣上一个人的签名,那个签名不好直接引用,曲折一点地说就是,还是古代好,做个小手术就能当公务员。一辈子没当上公务员只能当个解说员的黄健翔也在那厢说风凉话,说他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古代那么多男子汉愿意做个小手术以换得一份安逸的工作。
  
  话糙理不糙,在古代当一个公务员,的确比现在考一个公务员容易。考公务员难,一是难在参与人数多、竞争力度大,独木桥上本来只能走一人,现在成千上万的人一拥而上,能脱颖而出的那位,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考公务员的另一难,难在考题之复杂程度,微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道公务员考试模拟考题:“周迅前男友窦鹏是王菲前老公窦唯的堂弟;周迅前男友宋宁是窦唯前任老婆高原的表弟;周迅前男友李亚鹏是王菲的现任老公;周迅前男友朴树的音乐制作人是窦唯妹妹窦颖的前老公张亚东;张同时也是王菲的音乐制作人和李亚鹏前女友瞿颖的现男友……请问都有谁和谁是“情敌”关系?”
  
  据说答对了这道模拟考题的人,最终国考通过被录用的几率在九成以上。坦白地说,这道模拟考题我看完第一句就放弃了。如果当公务员需要过这么难的一道关,那么我宁愿一辈子去工地搬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4:53

各国如何应对打车难
时间:2014-12-20 作者:未详 点击:82次

  “在北京打车为何越来越难?如果赶上下雨或者早晚高峰期,请你忘了出租车这回事吧!现在的出租车拒载已经司空见惯。司机会先问你去哪儿,如果觉得不顺路或者路程太近不值得,他们会摇头拒绝你,有时嘴里还嘟嘟囔囔,然后心安理得地走开,因为他们知道等着打车的乘客有的是。”西班牙《阿贝赛报》驻京记者不久前的一篇文章或许能引起不少北京市民的共鸣。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7日的一篇报道中也罗列出北京出租车服务种种乱向,并探讨了其背后行业管理和运营制度的深层次弊病。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关系城市生活的宜居质量。国外大城市怎样应对“打车难”的问题?如何既满足公众的出行需求,又确保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5:05

伦敦:司机严格遵循“最佳路线”
  
  今年8月,旅游网站Hotels。com发起的一项有关出租车的年度调查出炉,伦敦出租车因其态度友好、熟悉路线的出租车司机获评世界最佳出租车服务,这也是伦敦出租车连续第四年夺冠。调查所涉及的7项领域中,伦敦出租车有5项被评为第一。它们分别是最安全、最友善、最干净、驾驶质量最佳和地形了解最丰富。
  
  和红色双层巴士一样,伦敦黑色出租车是不仅伦敦引以为荣的城市名片,也是英国运输业的象征和英国的经典文化符号之一。这种黑色出租车的外表虽然像古板“老爷车”,但车厢内部空间宽大、油耗低、安全性高、机械系统使用寿命长,可以乘坐5名乘客。考虑到残疾人的使用,车门有独特的轮椅进入通道,出租车两排座椅之间可以放得下一张轮椅。
  
  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都是个体经营者,许多车主都身兼司机、车主和另一名司机轮流工作。出租车的管理部门是出租汽车司机协会。
  
  要想在伦敦开出租除了严格的体检和个人经历审查,还必须通过一项名为“伦敦知识”的严格测试。这项测试可以追溯到1865年,历史甚至超过了伦敦市的很多古老建筑。
  
  “伦敦知识”考试的准备工作需要近3年的时间,要全部通过,需要参加至少12次实地测试。因此这也被誉为全世界对出租车司机最严格的考试,它将伦敦每一位出租车司机培养成“伦敦专家”,从任何地点出发,都可以以最短的线路抵达目的地。
  
  司机们首先需要背下市中心25000条街道的名称位置,以及这些街道上的“兴趣点”,如旅店、医院、剧场、使馆、餐厅、车站以及名胜景点。光背下地图还不够,那些希望当上出租车司机的人必须骑着摩托机车在市内“认路”,这些人被称为“知识男孩”。每一天上路时,他们的摩托车把手上都会放上一个纸板,上面列出了今天要认的街道名。
  
  测试要求当乘客说出目的地后,司机必须立即决定最佳路线,而不能看地图,也不能依靠卫星导航,或者通过广播询问调度员。因此,他们不仅要知道每一条街道和建筑物的位置,还得牢记列在市政府公共交通局编的蓝皮书上的近500条“行车路线”。
  
  考试合格的司机,除得到驾驶证外,还有一枚徽章。徽章分为绿、黄两种颜色。伦敦交通管理当局把伦敦划分为16个区域,持绿徽章者可以去伦敦城内的任何地点拉客,持黄徽章者只能在某一个固定区域内载客。
  
  伦敦对出租车驾驶员及出租车的管理和要求有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使伦敦出租车司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有礼貌的司机,专业水准毋庸置疑。出租车招手即停,没有拒载和乱收费现象。当然在伦敦乘坐出租车,车资也不菲,起步价就是2。2英镑(约合人民币21。8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5:27

 东京:无需向公司缴纳“份子钱”
  
  在轨道交通极度发达的日本,出租车可谓日本公共交通中的“小跟班”。在机场、城铁中转站或者大型商业街这样人流聚集的地点,绝大多数人,都涌向了轨道交通。
  
  尽管欠人气,出租车大都在固定地点有秩序地排队等待客人,绝无拉客现象。日本虽是汽车大国,但街头很少看到豪华车,出租车也多是一些日本产的旧款品牌,涂抹着醒目的颜色,擦洗得一尘不染。司机多身着制服,静静地坐在驾驶位等待乘客。
  
  在车站、大商场等地,出租车都是排队候客。无论路程远近,出租车司机均不得拒绝搭载乘客,根据日本道路运输法规定,拒载属违法行为。为了尽量避免与乘客发生不快,在一些可能发生争议的计费环节,多由司机承担费用,如抵达目的地后机程表的费用刚好“跳字”,大多数司机都会主动提出按“跳字”前的数字收费。
  
  当然,日本的出租车以贵闻名,尤其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以东京无线出租车公司为例。该公司出租车起步价为710日元(约合人民币59元)。两公里以后每行驶288米加收90日元。如果遇到堵车,导致出租车在时速10公里以下行驶,每1分45秒还要另加90日元。到了夜间,收费则还要在白天的基础上再增加20%到30%。
  
  在日本大城市,打车是很不划算的出行方式。笔者的日本人朋友均很少搭出租车。因此,外国游客,也就成为日本城市出租车在白天的重要客源。
  
  日本的出租车分为个人和公司两种。公司出租车统一管理。只要取得载客用车驾驶执照,且被公司雇佣,都能从事出租车行业。
  
  隶属于出租车公司的运营汽车,其购买,油费、保养、停车等费用均由公司方面承担。司机只须安全驾驶即可。出租车司机每月无需向公司缴纳固定的“份子钱”,只须规定,按一定比例上交每月收入。日本各出租汽车公司要求司机缴纳运营收入的比例各有不同,大概在42%到55%之间。除了运送乘客的收入,出租车公司的正式司机每月还有“固定工资”。
  
  在日本,个人如有意愿,也能从事出租车行业,但条件比加入出租车公司要苛刻得多。为了乘客安全,根据日本相关规定,个人若想开出租车,必须拥有出租车或巴士驾驶经验10年以上,且在自己希望运营的区域内拥有5年以上驾驶经验,并5年无事故、3年内无违章。如果申请人未满35岁,无违章、无事故记录则需持续10年。
  
  除了经验丰富,个人申请从事出租车行业还需经过近乎苛刻的考试,且每月都必须向地方运输管理机构出具运营和收支报告。当资格符合、也通过一轮又一轮考试后,将自己的车稍加改装,再在车顶‘texi”牌上再标明“个人”字样,就可开车上路拉客了。目前,日本由个人运营的出租车约占出租车总数的16。8%左右。
  
  个人开出租收入全归自己,但所有运营费用、相关责任也由司机个人承担。为了防止个人运营出租车在计程器上“作假”,个人出租车每年还须接受检查,并对计程器上进行密封处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2:05:37

  汉堡: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杜绝问题
  
  除了机场、车站、酒店以及公交终点站等特殊场所,要想在德国的大街上随手招停一辆空驶的出租车还是有难度的。不仅是小城,即便是大都市也是如此。
  
  这并不是说在德国出行比在中国难,其实,在德国出行要比国内出行便捷的多。德国的大城市往往都有着非常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巴士,甚至各个交通线路之间设计到精确的换乘时间,乘坐环境也很舒适。更多的时候,在德国大城市人们出行首选是公共交通。这就使得出租与公交系统在资源上的划分和定位非常合理。出租车是在公共交通之外的补充和替代,比如公交停运之后、终点站附近、需要搬运行李的机场和车站门口等等。
  
  笔者曾在汉堡生活,很少打车,一是公交已经非常便利,二是出租车的价格确实不菲。有一次回家太晚,虽搭上了末班地铁,却错过了最后一班换乘到家的巴士。夜深人静,冷风阵阵,望了望前方10公里左右的路程,咬牙扑进了一辆路边的出租。因为是终点站,又是周末晚上,路边早就整整齐齐的排了两排等候的出租车。笔者钻进了最前面的一辆,回头看见后面的一辆辆出租车正缓缓地提前车位,井井有条。
  
  和国内一样,开出租车的苦差事往往也是男人们在干。笔者遇到的司机是土耳其裔的移民,德语不是很标准,但人很和蔼,路上不时聊些家常,也打听一些中国的新闻。十多分钟就来到家门口,一看计价器,10欧元多一点,相当于人民币接近一百块钱。
  
  德国的出租车普遍采用寻呼系统,只要拨打订车热线,任何地方都会在5分钟之内来出租车接客。这种点到点的运载服务更加精准,既节约了司机在路上空驶的时间和能源成本,也免去了乘客在路上拦车被拒载的可能。
  
  订车系统在德国的小城镇应用更加普遍,和人满为患的中国大街相比,德国路上可谓“人迹罕至”,订车是实现出租司机和乘客“双赢”的最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出租车的车载电子系统非常先进,GPS系统根据目的地提供最短距离的可视化行车路线、安防、摄像头和电子追踪系统为司机和乘客都提供了安全的保证。精确的行程和时间测定、即时的卫星定位,避免了司机以“不认路”为借口拒载或绕路等等问题的出现。
页: 2958 2959 2960 2961 2962 2963 2964 2965 2966 2967 [2968] 2969 2970 2971 2972 2973 2974 2975 2976 297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