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4:46

在南极,由于大海和陆地的交接处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在大海里觅食的成群结队的企鹅返回陆地的时候,必须以一个冰窟为出口,往外跳跃。为了登陆成功,这些企鹅在起跳前,一般先要猛然扎入大海3米多深,然后借助海水的浮力憋足劲从冰窟里一跃而起,爬上冰面。在企鹅的团队里,领头的企鹅担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对“出口”有准确的判断力,还要有冲锋在前的勇气。
  体大肥硕的海豹是企鹅的天敌之一。有一天,一只聪明的海豹发现了企鹅经常出入的一个冰窟后,就趴在冰窟旁边,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伺机捕食企鹅。不一会儿,领头的企鹅犹如一枚炮弹从冰窟里“射”出来,由于速度很快,它越过海豹晃动的脑袋,在落到冰面的一刹那迅速站起来逃开。此刻,这只企鹅没有发出一声惊叫,以沉默掩盖了自己的恐惧。紧接着,跟在后面的企鹅首尾相接地从冰窟里一一弹跳出来,有的从海豹的身边溜过,有的从海豹的头顶越过。海豹趁机张大嘴巴,左一下右一下地去咬送到眼前的“猎物”,最终,它叼到一只反应稍显迟钝的企鹅,然后潜入大海享用美味去了。
  按理,领头的企鹅跃出冰窟第一眼看见海豹后,应当发出信号,提醒后面的企鹅改变行动计划,以躲开海豹的袭击。但是,它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呢?这是因为,假如它发出在冰窟口遇到天敌的信号,就会导致企鹅团队的成员们由于惊慌而乱作一团,从而影响“登陆”计划的顺利完成。而倘若企鹅们一直被困在危机四伏的大海里,将会面临更大的危险和损失:要么它们会因体力不支,淹死在大海里;要么会遭到几条鲨鱼的围追堵截,到那时死去的就不止一只企鹅了。所以,企鹅“首领”在危难关头保持沉默是明智的选择,它用善意的沉默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甚至可以说拯救了整个企鹅家族,使其血脉得以繁衍。
  人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对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进行设想和预防,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有时候过高地估计困难,强调风险,反倒会削弱人们进取和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变得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从而错过许多成功的良机,延误取胜的时间。这就好比登山,如果你总是十分担忧地窥见脚边的万丈深壑和陡峭的悬崖,你就不敢挪一下脚步了。只有当你对威逼你的“风险”不去过分关注,眼睛只盯着脚下和前方的时候,才有胆量去战胜一个又一个险境难关,从而领略到美丽的风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4:59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农场。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读《圣经》。
  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圣经》,但是我不懂得《圣经》里面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圣经》能有什么收获呢?”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
  现在,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
  “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孩子,这和你读《圣经》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圣经》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本心灵的《圣经》,即使我们未曾记住一句话、一个字,却依然会受益终生。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心灵如泉水般清澈、纯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5:18

旅人自大西北归,摄回三大堆照片。我拿起其中的一帧:古老的天地间,是方方正正一座土砌的围墙。
  “这是什么遗迹?"
  “这是当地的民宅。”
  “民宅?只见围墙,房子在哪里?"
  旅人解释说:“那围墙其实很高,只不过在蓝天底下看不出来,那房子很矮很小,只是从围墙一角的半高处斜出一片屋顶,垒起一截矮墙。从这个角度拍过去,房子正好被围墙遮没。严格地讲那不是房子,那只是围墙的一部分。”他又特意让我看另一帧:男女老幼,均紫红脸膛,黑亮眼眸,围坐于一炕,那么紧,那么挤。他说:“这就是那房子里面的景象了。”
  我觉得奇怪:“又不是在繁华都市,为争取几平方米的住房面积煞费苦心。天地那么大,他们为何不将居室弄得稍稍宽敞一些?"
  旅人说:“他们稀罕什么宽敞!在走来走去都辽阔无边的地方,人和人紧挨在一起才是最好的,温暖、亲密、安全,不是吗?"
  原来,我们是想用尽量大的空间来抵挡外面的拥挤,他们是想用尽量小的空间来隔绝外面的空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5:29

这是一部外国电影。一个大山里的女子,是个盲人,她从未见过大海。一天,她在自己的屋前遇到了一位地质工程师。工程师是一位高大帅气的男人,他被女子没有遭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纯打动,更倾心于她的忧郁神情。他们恋爱了。
  这是一段惟美的爱情,没有什么索取,也不曾有许诺,对女子来说,惟一的梦想只是:想去看大海,哪怕听一听大海的浪涛声。
  但这个梦想却无法实现。不久,男人患上了某种疾病,被送回城市治疗。女子心中的火焰渐渐熄灭,她不知道男人离开的真实原因。
  数年过去了。某一天,女子的家门前突然来了两个陌生人,是他的朋友。他们是来接她去看海的。他们告诉她,原本,他要来的,他以为自己的病能好,他一直等着病好的这一天来接她。现在,他来不了了,他在她将要去的那片海里等她。两个陌生人中的一个说道:“他记得你说过的话,”那人又说,“他相信你的眼睛能够看到他的灵魂。”
  他记得你说过的话。爱情褪去繁华外衣后,却不过,是一句你说过的话,被对方收藏在心底。
  一位久未谋面的大学同学到与我相邻的城市出差,中途,他抽出时间来我这里一聚。老友相见,自然欢喜不已,我一向不善饮,那天也忍不住喝了不少白酒。就在我俩都头重脚轻脸红耳烫之时,他突然问道:“你的书出来了吗?”书?什么书?我以为喝高了酒听错了,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有些不解。
  “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你说过要写的。记不起来了?"
  事实上是有这么回事。黄昏,在大学校园的绿草坪上,落日的余晖里,一个热血青年,突然心血来潮地对另一个热血青年说:“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听的人说:“好啊,我等着读。”
  十几年过去了。说的人早已忘记,但听的人却还记着。
  羞愧,感动。一大口白酒下去,呛出了眼泪。
  每一天,我们都要说话,对别人说,对自己说。有些话,说过就说过,转眼即忘了。如果,你说过的某一句话,很久远了,却依然能被另一个人记着,那么,你是有福的。因为记着你话的人,是离你心灵最近的人。你在这个世界,永不孤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5:40

在新疆的高昌古城,我们的参观团遇到了一群推销小铃铛的小姑娘。小姑娘都是六七岁的年龄,大眼睛忽闪着,浓密的睫毛让人生出检验一下真伪的欲望。我买了一个小女孩的铃铛,其他的孩子立刻“嗡”地围过来,强行将她们的铃铛往我手里塞。我说我要不了那么多,她们却一定让我要。我十分无奈,只好将包里的口香糖送给了一个黏我最紧的女孩。女孩接过口香糖,用浓重的烤羊肉串的口音一字一顿地对我说:“你很漂亮!”我听了很吃惊,没料到她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弯下腰,抚摸着她满头的小辫子说:“你才漂亮。”
  小姑娘们继续跟着我们的团队走。拿到口香糖的女孩不停地朝同伴炫耀着,可当同伴向她伸手讨要时,她却把攥着口香糖的手藏到了背后。小姑娘们跟定了我们团里的女士,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为了甩掉这尾巴,我示意姐妹们送她们一点小食品,于是,大家纷纷拿出了话梅、巧克力。我发现,不论哪个小姑娘,只要一接到礼物,一定会对施舍者说一句:“你很漂亮!”最后统计,我们团里所有的女士(包括最无姿色优势与年龄优势的女士)无一例外地统统收到了这样一句恭维语。
  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里,“你很漂亮”成了我们团的一句流行语。有人给你递了一瓶水,你要说“你很漂亮”,有人给你开了一下门,你要说“你很漂亮”。有位先生,尽职地为“唱山歌”的女士们站岗,最后博得众姐妹异口同声的一句赞美:“你很漂亮!”那位先生苦笑着,说:“这真是世界上最歹毒、最恶俗的一句赞美语。”
  我不知道是谁教会了小姑娘们这句汉语,也不知道小姑娘们在说这句话时是否懂得它真正的含义,我只是觉得满心不舒服,为了这个被贱卖的句子,为了孩子过于讨巧的嘴巴。
  我想,贫穷对人心和人性的扭曲是多么叫人惊骇。正义的丧失,良知的泯灭,抢劫,偷窃,行骗,卖淫,在所有这些“疾患”当中,都可寻到“贫穷”的病菌。这些“硬伤害”足以让人悲伤叹惋,而常被我们忽略了的“软伤害”更是惹得人泫然泪垂。为了使自己的口腹之欲得到暂时的满足,可以放弃尊严;一旦自己卑微的愿望得以实现,可以违心谄媚。在这样小小的年纪,骆宾王在咏鹅,杜甫在咏凤凰,而这些孩子,却要苦苦修炼功利滑黠、心口不一,为的是在苦寒的生活当中为自己赚取一点点的甜味。
  “你很漂亮”,我不要这句刺耳锥心的恭维语,我只希望一个六七岁的女童本真、率直甚至略带一点刁蛮地望着我,用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我对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5:57

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么单调,那么沉静。
  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上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种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地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白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眼,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晕过去。正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在这样对我恳告。
  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逃奔。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地上,它跃动着,蹿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蓬松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如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美丽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伴撞倒,好像对狐狸怀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蹿一蹿地跳动着。
  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许多年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狸皮,但是我买了。
  这张狐狸皮和我在则克台冬天遇到的那团逃跑的红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它最后的结局,也是会变成这样一张完整的皮。
  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6:09

喀拉哈里沙漠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素有“芭蕾舞者”之称的猫鼬,便活跃于此。
  猫鼬是一种穴居性动物,它们锋利的前爪,能够迅速刨开荒漠里坚硬的泥土,打出很深的洞穴,供自己栖息。在几棵红沙被棘树旁边的一个洞穴里一共住着大大小小35只猫鼬,它们是洛特家族。其中一只雄性身高达40厘米,重约1.5公斤,它就是这群猫鼬的王者洛特。
  一天上午,一只凶狠的黑背胡狼躲藏着,将身体匍匐着,慢慢地向忘我沉醉在阳光下的洛特一家靠近。栖身洞穴旁一棵红沙被棘树上一只担任警戒的猫鼬,并没有发现它。
  匍匐前行的黑背胡狼在距离洛特一家10米左右时,从匍匐的姿势站了起来。它即将出击了。洛特一家如果依然没有警觉,它的这次出击肯定会有所收获。黑背胡狼刚刚站起来,树上担任警戒任务的那只猫鼬便发现了它,“哇哇”大叫起来。正安然享受日光的洛特,在猫鼬哨兵的叫声中恢复了警觉。它四下张望,立即看到准备扑击过来的黑背胡狼。树上猫鼬哨兵的大叫声,让全神贯注准备出击的黑背胡狼惊颤了一下,抬起头向树上看去。
  靠近洛特一家的洞口只有一个,如果数十只家族成员都往里面逃遁,势必造成洞口堵塞。这样一来,因为它们的慌乱,黑背胡狼的攻击将会很从容而有效。千钧一发之际,洛特对着神色慌张的家族其他成员发出了“咕咕”的叫声。在听到洛特的叫声后,刚刚还很紧张的其他猫鼬迅速恢复了自然的表情。黑背胡狼尽管凶狠,但面对一群有秩序的前爪锋利的猫鼬,绝不敢轻易出击。黑背胡狼和洛特一家,在喀拉哈里沙漠的阳光中僵持着。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突然,在土堆上的洛特家族成员中近十只个头稍微大些的猫鼬,竟然从原来站立的地方走出了将近1米,距离虎视眈眈的黑背胡狼更近了一点。洛特一家的举动,吓得黑背胡狼情不自禁地后退了几步。站出来的包括洛特在内的近十只猫鼬,不再像起初那样只是站立,竟然后肢着地,前肢张开翩翩起舞起来,跳着极为优美的舞蹈。
  它们这是在做什么?10米开外的黑背胡狼纳闷地望着它们,完全忘记了进攻。在洛特等家族成员翩翩起舞的时候,它们身后的其他猫鼬有条不紊地钻进了洞穴里面。随后,和洛特一起舞蹈的其他家族成员,也开始一个个回撤,并钻进了洞穴。
  惊心动魄的几分钟很快便过去了,最后只剩下仍然翩翩起舞的洛特和与它体型差不多大的一只猫鼬。这时,10米开外起初不知所措的黑背胡狼渐渐明白过来:洛特率领家族中大个头的猫鼬在它面前舞蹈的原因,是想扰乱它的注意力,以便家族成员迅速逃离危险。发现这点后,气恼的黑背胡狼又摆出了攻击态势。
  看到黑背胡狼微微前屈的前肢,依旧翩翩舞蹈着的洛特知道,这是敌人发起攻击的前奏。这时,它侧头看了看身边,发现其他猫鼬都已经钻回了洞里。情况万分危急,如果不在黑背胡狼攻击之前撤离,再想全身而退将是非常危险的。洛特对着身边的另一只猫鼬“咕咕”叫了两声。而后,转身迅速向几米开外的洞穴奔去。猫鼬的奔跳速度极快,尽管黑背胡狼开始了攻击,但还是迟了。洛特带着另外一个家族成员成功逃回了洞穴。
  显然,洛特家族的成功逃离是因为它们用优美的舞姿成功地迷惑了凶狠的黑背胡狼。猫鼬展现出来的智慧,真是令人深深地折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6:43

在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6:54

威严的加冕典礼,隆重的授印仪式。之后,皇冠或印章便有了神圣的意味。一旦拥有了它们,很多人物便跟着显得神圣起来。然而每次看到这些人物热衷于炫耀帽子和印章给自己带来的权威时,却总让人不由自主想起另外一些动物来。
  在野生的麋鹿群之中,每年夏秋之季都会爆发一场王位之战。战胜者可以拥有王者的统治地位,同时拥有自由享用群落中所有母鹿的交配权。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人感兴趣的是,获胜的鹿王在夺得王位之后,总是会挑起地上的杂草或枯枝等其他杂物顶到自己强有力的触角之上,然后在自己的鹿群中炫耀几圈,受用着群鹿看着自己头顶上的杂草温顺后退的美妙感觉。这些杂草的意味,与人类社会中的皇冠倒真有几分类似。或者,扩大一点,与我们某些顶着“帽子”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人物也很近似。拥有了这些杂草或“帽子”,便有了生杀予夺的威权。也怪不得这么多的人要对它顶礼膜拜了。
  ——可是我们都忘记了,原来皇冠有时也只不过是一些杂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6:17:04

我的一位表兄在西藏米林地区服兵役,近期回家探亲。我们聚在一起谈了许多新鲜事,他所谈的西藏见闻尤其开了大家的眼界。
  提到西藏的树,表兄说还曾经有过一段“误将巨人看做矮人”的有趣经历:米林地区的平均海拔大约在4000米左右,这里山脉众多,连绵不绝,这一点谁也不会看走眼,被看走眼的是上面的植被。曾经让表兄深感惊奇的是,所有山脉上的植被看起来都是毫无二致的矮小灌木,“让你觉得似乎翻这样的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有一次,表兄坐车经过一座山,距离这些“矮小的灌木”越来越近,他也越来越惊奇,因为这些被人小瞧的“矮人”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成为这几十米高的“巨人”。它们原来竟然都是震撼人心的摩天巨树啊,枝叶无比繁茂,林子里紧密得连阳光也透不下来,时光好像猛然停驻,仿佛有唱经班的缥缈歌声旖旎而过……生长着无数棵巨树的大山用一天时间是难以翻越过的。
  表兄再跟我们讲述的时候,一连用了三个“一瞬间”:“一瞬间就让你觉得渺小,一瞬间就让你产生敬畏,一瞬间就让你想朝这一切自然的东西跪拜。”
  大家好奇地问:“究竟是什么让你看走了眼?"
  表哥笑了:“可能是西藏太宽广、太宏大的缘故,常常使人产生长期性的视觉误差,将巨人误看做矮人。其实,人在这里,才真正是矮小呢。”
  有人想得更远,他感叹道:“看树,看人,看世界,岂不都是这样吗?为了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你必须学会走近些来看,远观难免会看走眼。”我也随声附和了一句:“距离产生美,也产生误差。”
  表兄又笑了。   
页: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