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7:17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最早的发现是从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当他再去分析另外一只肾时,他发现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他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器官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他在给美术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阿费烈德便觉得这就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他把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广泛的层面。
  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过程中,结果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同。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原来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缺陷不是阻止了他们,相反促进了他们走上了艺术道路。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
  其实,按照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所有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到它们。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信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7:29

那天我去商场购物,人不多,队伍却始终停滞不前,我向前望去,看到一个衣着整齐的年轻女孩站在柜台前刷卡,她刷了很多次,可是每次刷卡机都无情地拒绝她。
  “看上去那是一种福利卡,”我身后的男人咕哝道:“年轻人四肢健全却依靠福利养活,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找份工作呢。”
  年轻女孩寻声转过头。
  “对,是我说的。”我身后的男人手指自己。
  那个年轻女孩立刻涨红了脸,眼泪几乎流下来,她立刻扔下福利卡,低头跑出了商店,在人们的注视下很快消失了。
  这一幕使我联想到自己,自从10年前我得了癌症,就一直在使用政府救济的粮票买食品,陷入困境的人有什么办法呢?这也使我学会,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的时候,就不要评判什么。
  几分钟以后,有一个小伙子走进商店,他向收银员打听那位女孩,收银员说她已经弃物而走。
  “我是她的朋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小伙子焦急地询问大家。
  人们好奇地聚拢过来。
  “我说了一句愚蠢的话,因为我看到她使用福利卡,这种事我本不应该说出来的,很抱歉!”我身后的男人说。
  “哦,真糟糕。事情是这样的,她的哥哥两年前在阿富汗遇害,他留下3个小孩,不得不由她来照看抚养,她今年才20岁,单身一人,却要养活3个孩子。”他用坚定的声音告诉每个人。
  “没想到,今天发生了这种事。”小伙子不安地晃动他的双手。“这是她想买的吗?”他指着女孩的购物车问收银员。
  “是的,先生,可惜她的卡无法使用。”收银员说。
  店中一片沉寂。
  “你肯定知道她住在哪里吧?”我身后的男人突然问小伙子,他挤到队伍前面,掏出他的钱夹,把信用卡交给收银员:“请用我的卡结账吧,一定!”
  收银员接过他的卡,开始为年轻女孩选购的商品结账。
  “稍等。”他转身拉过他的购物车,把自己的一部分食品放进了女孩的购物袋里,“是的,”他对大家说:“我们现在要多养3个孩子了。”
  一位女士走过来,把一只火鸡放在了女孩的商品里,然后三个、四个,更多的人纷纷从自己的食品中挑出几样,悄悄放进了女孩的购物袋里。
  “先生,您是个好人!”小伙子感激地说。
  即使你的双眼看到事实,但也许生活的真相并非如此。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控制自己的嘴是人类必须学会的第一个美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8:30

过去的一条林荫道,今天已长满了芳草。
  在这个无人之地,有人突然从背后说道:“你认不出我了吧?"
  我转过身来,望着她的脸,说道:“我还记得,不过无法确切地叫出你的名字。”
  她说道:“我是你那个很久以前的、那个二十五岁时的悲痛。”
  她的眼角里闪耀着晶莹的光泽,宛如平湖中的一轮明月。
  我木然地立着。我说:“从前,我看你就像斯拉万月的云朵,而今天你倒像阿斯温月的金色雕像。难道说你把昔日的所有眼泪都丢弃了么?"
  她什么也没有讲,只是微笑着;我明白,一切都蕴含在那微笑里。雨季的云朵学会了秋季赛福莉花般的微笑。
  我问道:“我那二十五年的青春,莫非至今还保存在你的身边?”她回答说:“你看我颈子上的这挂项链,不就是么。”
  我看到,那昔日春天的花环,一片花瓣也没有凋落。
  于是我说:“我的一切都已衰老,可是怎挂在你颈子上的我那二十五年的青春至今都没有枯萎。”
  她慢慢地摘下那个花环,把它戴在我的颈子上,说:“还记得么?那时候你说过,你不要安慰,你只要悲痛。”
  我羞愧地说:“我说过。可是,后来又过了许多岁月,然后不知何时又把它忘却。”
  她说道:“心灵的主宰者是不会把它忘却的。我至今仍然隐坐在树阴下。你应当崇敬我。”
  我把她的手放在我的手上,说:“我难道就是你的动人的形象么?"
  她回答说:“过去的悲痛,今天已经变成安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8:40

我为曾在那里念过书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写过一首歌词,用外国古老的名歌曲子配在一起,于是孩子们就唱起来了。昨天听侄儿说,我家坡下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弟弟唱催眠曲的时候,也哼着这支歌呢!
  歌词有两句是:
  “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也希望孩子们长大到外头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养育过我们的深情的土地。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冈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故乡是祖国在观念和情感上最具体的表现。你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就是牵系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惟愿是因为风而不是你自己把这根线割断了啊!……
  家乡的长辈和老师们大多不在了,小学的同学也已剩下不几个,我生活在陌生的河流里,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却都是熟悉的。
  我走在五十年前(半个世纪。天哪!)上学的路上,石板铺就的路。我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我来到文昌阁小学,我走进二年级的课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我慢慢站了起来。课堂里空无一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8:52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凡·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做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呵,这是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你在那片向日葵林子里久久徘徊,你抚摸它丝绢般柔润的花瓣,你摇晃它毛茸茸青绿色的枝干,你围着它不停地转圈,揉着眼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太阳,生怕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子儿,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你无法向它诉说你的惊奇,你茫然,你沉吟,你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儿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9:02

很久以来,我不能忘记舞台上曾经共事的同仁,尤其是那些处境卑微,由于卑微而又在行为上显露委琐的几位演员,他们无一例外地有一个职业封号———B角。
  戏剧行业的特点,一个角色一般都是AB制,A角风光无限,领衔主演;而B角呢,始终处于可有可无的“候戏”地位,渴望上台亮相,却又往往不得如愿。
  我生平认识的第一个B角,人们称呼他叫老李。那还是20世纪70年代,我在下乡务农所属的某专区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而老李是我同宿舍的上下铺。老李其实并不老,不过25岁,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他称得上帅哥。他是样板戏《沙家浜》中郭建光的B角和《红灯记》李玉和的B角。在长达三年的演艺生涯中,他始终坐着冷板凳,没有一次上台亮相的机会。
  老李的痛苦是写在脸上的,每次演出,他都异常认真地化妆,从头至尾守在幕后,保持一个替补队员的冲锋姿态。然而,每次演出他都是失望而归,领导一次也没有召唤他上场,于是,颓丧的老李,只好躲入后台灰溜溜地卸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视我为密友,有次邀我喝酒,长醉当哭,他告诉我,因为宣传队队长的瘸腿女儿看上了他,而他不想认这门婚事,尽管他演艺俱佳,但队长从不派他角色。不派倒也算了,还恶作剧地弄一个B角,去让他身心难过。老李哭道,如果第4个年头再弄不到角色演,他的“农转非”便要泡汤了,就必须返回原先插队的村子继续务农了。
  记得当时,我也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法子,去安慰或救助他。没想到老李狠狠地沉默了三天,居然狠狠地答应了队长那瘸腿女儿的婚事。之后,老李的事业水到渠成,3部样板戏,部部他都领衔,全是A角;整个宣传队,没人再敢称呼他老李,都恭敬地叫他“样板A”。背地里,老李照常邀我喝酒,有次他半醉半醒地说:我不要脸,我自己把自己阉了。
  过了七八年,就是到了80年代初高等院校恢复招生了,老李凭不错的成绩,考上了一所艺术专科学校,专攻导演系。毕业后,老李分配到一家剧团任导演,开始有权利支配演员的命运了。但是,演艺界的B角现象,那是历史使然,传统使然。类似的局促和困惑,老李是必须面对的,躲不过去的。
  他给自己立下章程,那就是善待B角,体恤他们,关怀他们,怜悯他们。当他们寂寞地候场时,他就去幕后陪伴他们;当他们空守一夜一无所得时,他就去帮他们卸妆;当他们走出剧场免不了沮丧时,他就给他们递一份夜宵。很多B角开始接受老李的关怀,因为他们都了解了一个事实———这位导演,曾经是一个资深的B角啊,只有亲身经历过B角痛痒的人,才会用这种姿态来对待他们。
  老李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久久难忘:人在等待渴望的东西时,也正是最接近绝望的时候;路过的人,不要轻易地掉头就走。
  在生活的舞台上,不可能有很多A角,更多在出演B角,希望社会关怀他们,尊重他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9:15

康复的真正力量与疾病的治愈并没有关系。在一所疗养院里,一名男护士花费了很长时间与一位已经六年不能走路的妇女在一起的例子,使我明白了这一点。爱德华依她的安排,把她抱到椅子上,从椅子上抱起来,或是抱到床上。
  她总是想谈论有关上帝与宽恕方面的话题。因为爱德华曾有过一次近乎死亡的经历,因此做这种事令他感到轻松愉快。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爱德华没有把她抱到床上,悄然溜了出去。他向停车场内自己的汽车走去时,听到了她的呼喊,“爱德华!”他又偷偷地溜了回来,进了她的房间。
  “你确信上帝能宽恕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吗?”她问。
  “是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相信,”他说,“你知道福音歌曲告诉我们的,他清楚你与我说的每一句谎言,虽然看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使他很难过,他却总是会说‘我宽恕’。”
  她叹息着。“那时我是年轻的女子,我偷了父母的银器并卖了它,以便我能有足够的钱结婚。我从未告诉任何人,也未曾有人发现。上帝会宽恕我吗?"
  “是的,”爱德华让她放心,“上帝会宽恕你的。晚安。”
  第二天早上,爱德华回去上班时,被告之去见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问昨天晚上他对那位妇女所说的话。
  “与以前一样,”爱德华解释着,“我们谈上帝与宽恕方面的话题。怎么了?"
  “在凌晨3:00,那位妇女出了她的房间,并且,没有人帮助,她走完了疗养院的全长,把她的《圣经》与假牙放在护士的办公桌上,说‘我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了。’然后她转过身,走回自己的房间,躺下,去世了。”
  这是一件护理典范的全部,因为上帝创造了一个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通过对伤号表示同情与共鸣,都能成为护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39:51

央视的《人与自然》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秋天的傍晚,夕阳染红了西天。在一片宽阔的草地上,几只黑斑羚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然而此时,距离它们不到一百米的草丛中正有一只成年雄狮紧紧地盯着它们。对即将到来的灾难,黑斑羚却浑然不知。
  狮子观察了一会儿,找准目标,突然发起攻击,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庞大的身躯卷动蒿草呼呼生风。黑斑羚呢,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恶劣环境中显然也练就了敏感的识别能力。狮子一冲出来,黑斑羚已然惊觉,迅速四蹄腾空,飞奔起来。
  狮子的奔跑速度明显胜过黑斑羚,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黑斑羚竟放慢了速度,并且蹦跳腾越,姿势优雅,还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身后追赶的狮子,显得从容淡定。
  狮子大吃一惊,倏地慢下了脚步。然后悻悻地看着黑斑羚,又追了二三十米,最终放弃了这次猎杀。
  动物学家解释说:因为黑斑羚自知跑不过狮子,它缓下脚步弹跳前行,只是想给狮子造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我并不怕你,不过是在与你嬉戏玩耍罢了。当狮子的潜意识里感觉到黑斑羚的无所畏惧时,所有的攻击野心与自信便瞬间崩溃。
  其实,黑斑羚的智慧就在于它懂得从心理上去战胜强大的狮子,而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较量又何尝不是来自心理的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40:00

有一个人离家去寻找真相。他散尽田产家财、抛弃妻儿房舍,跑遍天涯海角,只为寻找真相。
  经过多年的寻寻觅觅,他来到印度,在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某座深山的传说。大家告诉他:真相就在那山顶上,爬到上头便能找着了。
  经过好几个月,他终于找到传说中那座山。他爬了好几天,终于来到一个山洞前。他朝洞穴呼唤,过了一会儿,洞内传出回应,是一个老妇的声音:
  “你要找谁?”
  “我要找真相。”
  “呐,你找到啦,我就是。”他走进山洞,就在洞穴最深处,瞧见一个丑怪无比的玩意儿蜷在火堆旁。那怪物两眼突出,一大一小,脸上满是肉瘤。她嘴里爆出横七竖八的獠牙,拖着一头纠结的长发。
  “你……你……就是真相?”老妇点点头。
  虽然被她的外貌吓得魂飞魄散,他还是强忍着没有落荒而逃,明白了她果真是如假包换的真相。
  他在山洞里住了好多年,聆听她的教诲。最后,他学成准备下山。他询问真相,自己该如何报答她的开导之恩。
  “我只要求你做一件事,”她说,“回返凡间以后,向别人提起我的时候,你得告诉大家:我长得既年轻又漂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8 17:40:10

心理学家罗司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八周后,心理学家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此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反馈方式的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可是,狭义的老师与成绩单不可能永远跟着我们。所以,每天晚上,你入睡前都不妨清算一下,今天我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样的“睡觉”是件美事,是对白天所有行动的奖赏。有朋友曾送我一帖修炼EQ的“咒语”:“凡事发生必有其目的,其结果必有助于我;然后再问自己,发生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好处?”晚上上床前也要这样问自己:“今天我得了什么好处?”如此,一定会让自己更踏实。因为每天都有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就可以更清楚每天的价值所在,其实也是给自己的最大安慰与鼓励。夕阳是白天的句号,满天星辰是我们内心的盘点,得失尽在其中。
  猴子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为人?我六岁的儿子回答说:“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成绩单。”有点意思。      
页: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