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0:28:47

古时候人们想杀一头熊,会在一碗蜂蜜的上方吊一根沉重的木头。熊想吃蜂蜜时,必须先推开木头,而木头会荡回来撞熊;熊生气就更用力推开木头,而木头也更猛烈地撞击它,就这样不断重复,直到熊被撞死为止。
  以怨报怨的人其实就像这只笨熊一样,对方也许只伤害过你一次,但是,你却在心中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想着,好像已经被伤害过千百次似的。满腔的恨意,只会让你更想起那件事,更想到那个人,这是何苦呢?
  最近在网络上读到一篇小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
  故事说有一个老师将做作业的学生分组,十二个人一组,一个学生请求老师让他换组。老师问:“为什么?”
  这学生说:“因为我很讨厌其中的一个人。”
  老师就让他换了。不过问他:“其他的组员你也都讨厌吗?”
  学生说:“不会啊,都蛮喜欢的。”
  老师说:“那这个人在你生命中重不重要?”
  那个学生答:“重要个鬼啦!讨厌死他了?”
  老师说:“但是十个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
  美国教育家布克·华盛顿说得很对。他说:“我不会让别人拖垮到让我憎恨他。”而且,你还应该活得更好、更快乐,我想这样才是最好的报复。对!
  为什么为了一个讨厌的人而离开你喜欢的人?为什么要让一个“不重要的人”成为你生命的重心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0:29:03

弗利德是英格利驾驶员培训中心的一名教练。他的驾驶技术绝对是一流的水准,而同时,他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教练,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很多也成了比较优秀的教练。弗利德还多次荣获“优秀汽车驾驶教练员”的称号,在众多的驾驶员中没有人不知道弗利德的名字。
  弗利德的培训方法与别的教练大有不同。他一次只带一个学生,绝不会一起带两个学生。在培训中心的训练场上,他手把手地教他的学生简单的汽车驾驶操作,而这个培训时间不会超过3天。弗利德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教一个学生之前,会给他一封信,然后告诉他:看完这封信,再来跟我学驾驶。
  在弗利德的学生学会汽车操作后,他便会带着学生出去进行实战练习。他往往会选择繁华地段,而且还常常故意选择上午和下午的客流高峰期。最初,是弗利德驾驶着车,他一边开车一边给他的学生讲解着驾驶技术和交通法则,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虽然弗利德在驾驶着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授课,他熟练的驾驶技术常会让他的学生羡慕不已。他的讲解十分详细,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驾驶知识。每一次出去练习,他的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10天之后,他便会与他的学生位置互换。在学生驾驶时,他会仔细地观察着学生的动作,偶尔会指点一下。训练结束时,弗利德才会系统地为他指出错误,当然也会表扬他的优点。最后一次授课,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弗利德会驾驶着车带着他的学生穿过城市到达较远的另一个城市,这一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驾驶问题,而弗利德则会为他的学生做最后一次讲解,回来时便是他的学生驾车,而弗利德在一旁审核。此后,他的学生便可以去考驾驶执照了,他的学生通过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一次,他的一个叫罗斯的学生在跟他学习了十多天后,由于弗利德有紧急事情,培训中心给他安排了另一位教练。当然,罗斯也顺利地拿到了驾驶执照。可是,一个多月后,罗斯在驾驶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幸运的是,罗斯没有受重伤,只是左腿轻度骨折,但这依然让罗斯十分苦恼,毕竟他出了事,而且让他的教练受到了众人质疑。罗斯的一位好朋友同时也是弗利德的学生吉米来看望罗斯,罗斯急忙向他吐露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是按照教练做的来做的啊。”吉米听了,问了他一句:“你真的是按照教练做的来驾驶的?”“是的,我肯定。”罗斯点了点头。
  “教练是不是常用一只手来控制方向盘,而另一只手却夹着雪茄?”
  “是的。”
  “教练是不是常放着音乐,然后左脚不住地跟着音乐打着节拍?”
  “是的。”
  “是不是常在拥挤的街道上,教练都没有将速度减下来?”
  “是的。”
  “你是不是有时也按教练的方式照做了”
  “这,可能吧。”
  “你看过教练给你的那封信了吗?”
  “哦,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
  吉米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罗斯,上面写着:如果你想达到我的境界,就一定要照我说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请保留这封信,直到哪天你能用5分钟穿过莱特尔街道(最繁华的街道),你便可以丢掉这封信了。
  罗斯看完信后,恍然明白:模仿并不一定能让你成功,聆听教诲或许更重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0:29:15

当一个种群充斥着不信任的气氛时,这个种群离危机,甚至离灭绝就不远了。
  电视正在播放动物世界,关于火烈鸟的纪录片。
  碧绿的湖水之上浮动着一条条红色的彩练。如落英逐水,似朝霞映碧池,给雄险的大裂谷平添了几分优柔妩媚的韵致。织成这美丽彩练的,就是大火烈鸟。而这湖就是非洲的纳古鲁湖——大火烈鸟的天堂。
  火烈鸟或在湖的浅水区游玩,或在岸畔信步徜徉,交颈嬉戏。一时兴起,还双翅舒展,长颈猛摇,列成严整的方阵,翩然起舞。当此时,湖光鸟影,交相辉映,犹如万树桃花在水中漂游。
  然而,宁静安详中也蕴藏了杀机。
  火烈鸟这种鲜艳的红色并非是一种伪装,反而会很容易被攻击。
  一只狒狒就悄悄地靠近了火烈鸟群,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了鸟群。这么密集的鸟群,一扑就能猎到一只啊,果然,一只火烈鸟被逮到了,被狒狒拖到岸上分食了。显然,一只火烈鸟喂不饱几只狒狒。于是,狒狒又缓缓地靠近火烈鸟群,想故技重施,然而,一次次地失败了。每次,狒狒扑上去总是落空,只见火烈鸟几乎总是同时冲向天空。
  我感到奇怪:那么多、那么密集的火烈鸟,冲上去怎么连一只也逮不住呢?
  随着主持人的讲解我才明白。原来,当一只火烈鸟作出反应后,身边的同伴就本能地跟随,根本没有思考同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正是这样,才节省了这思考犹豫的时间,从而让它们从容逃离。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只火烈鸟拍翅膀,就会有一大片火烈鸟拍翅膀,又或者一只火烈鸟一旦兴尽,嘎啦啦一声长鸣,倏然腾空,就会发现成群的火烈鸟也在做同样的动作,腾空而起,还排成整齐的队伍,绕着湖边翻飞。一湖桃花遂化为一片彩霞,直烧中天。
  火烈鸟这种群居的动物的生存绝技其实很简单,就是信任。只有相互信任,共同应对危机,才能很好地生存。可以想象,如果火烈鸟不是本能地相信同伴,而是再花费一些时间,判断、推理、验证,它们将丧失最佳的逃生时机,致使天敌的每一次进攻都会有同伴伤亡,那么火烈鸟的种群就会越来越少。因此,当一个种群充斥着不信任的气氛时,这个种群离危机,甚至离灭绝就不远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0:29:26

在一座大城市的贫民区,有一家廉价酒馆,酒馆的二楼,住着威廉医生,一位一生都致力于帮助下层贫民的好医生。在酒馆的门前,是一块简简单单的告示牌:Dr.Williams is up-stairs(威廉医生在楼上)。
  后来,威廉医生去世了,他没有亲戚,也没有为他自己的葬礼留下一点钱财,因为他从来没有向他的患者索要过一分钱。他的朋友们和患者们一起想方设法凑了一笔钱,埋葬了这位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但实在无钱购买一块墓碑了,这意味着威廉医生的墓穴将没有任何标志,威廉医生的朋友们和患者们当然不甘心这样对待他们心中的好人,终于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将酒馆门前的告示牌取下,固定在了威廉医生墓前的一根柱子上,这块告示牌竟然变成了一个绝妙的墓志铭:Dr.Williams is upstairs(威廉医生在天堂)。
  世事就这么奇妙,一块简简单单的告示牌,也在隐隐昭示着好人自有好去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0:29:40

前不久,意大利一家精神病院因运送病人的司机玩忽职守误收了三名正常人。那三个人被关在精神病院里28天,其中两个还差点变成精神病。美国《探路者》杂志记者格雷·贝克特意为此事前往意大利,对那三位被关押者进行了一次专访。
  要想从精神病院里走出来的惟一方法就是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他们三个是怎样做到的呢?据格雷·贝克的报道,他们中的两个人用尽了各种方法来向医护人员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但是,他们说得越多,医护人员越发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疯子。第三个人却不同,他没做无谓的尝试,只是像平常生活一样,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看书读报时就看书读报。而且,当医护人员为他刮脸时,他还微笑着向他们致以谢意。在第28天时,他出院了。然后他报了警,将另外两个同伴解救了出来。原来这么简单,最好的方法竟是不去证明。
  生活中,那些通过各种途径证明自己才华横溢的人,还有那些用各种手段证明自己富有、非凡的人,都极有可能被世人当做不折不扣的疯子,只是他们自己还蒙在鼓里罢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0:29:53

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人也是这样,作为95%的东西其实是很像的,比较起来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性的5%,包括人的养成特色,人的快乐、痛苦、欲望。香精要熬个5年、10年才加到香水里面去的;人也是一样,要经过成长锻炼,才有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独一无二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0:30:04

1925年4月15日,在英国北部的小城市——格兰森市,杂货店主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家里,第二个女儿降生了。父母给她取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艾尔弗雷德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困,未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因而在女儿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将来竟能成为英国女首相!
  那么,人们一定会好奇,生长在这样一个普通家庭的玛格丽特,是如何形成自己个性的雏形,逐渐走上成才之路,并最终成为伟大领袖的呢?
  在玛格丽特六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一家人从教堂做完礼拜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期天是基督教徒聚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玛格丽特一家笃信宗教,自然一次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活动。玛格丽特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回想着牧师布道的内容。正想得入迷,突然被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那笑声是那么响亮,又那么悦耳,使她不由得转过头去看,同时心里纳闷:“是什么人这么高兴呀?"
  原来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他们与玛格丽特年龄相仿,有男孩也有女孩,一共七八个,像小鹿一样奔跑着互相追逐,有的还推推搡搡,不时地爆发出特别开心的笑声。玛格丽特不知道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因为她自己从来不玩游戏,但那兴高采烈的气氛却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她。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孩子那样,尽情地奔跑,尽情地欢笑啊!她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脑袋扭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孩子,直到走远了再也看不见为止……
  回到家里,玛格丽特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她内心深处孩子的天性被唤醒了,使她一心向往玩乐。可是以往的生活中,她就像个小大人,不苟言笑,天天跟在父亲的后面,不是忙着店铺的生意,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活,就是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那种生活虽然使她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长了不少见识,却也使她的童真过早地失去了。今天,她才发现,其他同龄的孩子简直是与她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一想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欢乐,玛格丽特不由得委屈起来,她忍不住撅着小嘴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咱们家的孩子,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经常玩耍呢?”父亲听到玛格丽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吃惊的样子。因为,他早就料到玛格丽特迟早会问这个问题。他既没有责备玛格丽特,也没有像一般父母一样哄着委屈的孩子,而是严肃地给她讲道理。
  他说:“你做事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种事情,你也去做或者想去做它。不要因为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要决定自己该怎么办。如果有必要,就去领导群众,但不要随大流。”
  聪明的玛格丽特听了父亲的话,顿时感到豁然开朗。她的童心被争强好胜的心理代替了。她的委屈也烟消云散了。她明白,父亲之所以用特殊的方法教育她,是为了让她将来有所作为。这种观念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来,并成为她“终生奉行的准则”。
  教练法则:并不是多数人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途径。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比同龄人更成熟的个性和更加出众的能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1:01:07

1925年4月15日,在英国北部的小城市——格兰森市,杂货店主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家里,第二个女儿降生了。父母给她取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艾尔弗雷德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困,未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因而在女儿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将来竟能成为英国女首相!
  那么,人们一定会好奇,生长在这样一个普通家庭的玛格丽特,是如何形成自己个性的雏形,逐渐走上成才之路,并最终成为伟大领袖的呢?
  在玛格丽特六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一家人从教堂做完礼拜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期天是基督教徒聚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玛格丽特一家笃信宗教,自然一次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活动。玛格丽特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回想着牧师布道的内容。正想得入迷,突然被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那笑声是那么响亮,又那么悦耳,使她不由得转过头去看,同时心里纳闷:“是什么人这么高兴呀?"
  原来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他们与玛格丽特年龄相仿,有男孩也有女孩,一共七八个,像小鹿一样奔跑着互相追逐,有的还推推搡搡,不时地爆发出特别开心的笑声。玛格丽特不知道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因为她自己从来不玩游戏,但那兴高采烈的气氛却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她。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孩子那样,尽情地奔跑,尽情地欢笑啊!她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脑袋扭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孩子,直到走远了再也看不见为止……
  回到家里,玛格丽特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她内心深处孩子的天性被唤醒了,使她一心向往玩乐。可是以往的生活中,她就像个小大人,不苟言笑,天天跟在父亲的后面,不是忙着店铺的生意,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活,就是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那种生活虽然使她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长了不少见识,却也使她的童真过早地失去了。今天,她才发现,其他同龄的孩子简直是与她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一想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欢乐,玛格丽特不由得委屈起来,她忍不住撅着小嘴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咱们家的孩子,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经常玩耍呢?”父亲听到玛格丽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吃惊的样子。因为,他早就料到玛格丽特迟早会问这个问题。他既没有责备玛格丽特,也没有像一般父母一样哄着委屈的孩子,而是严肃地给她讲道理。
  他说:“你做事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种事情,你也去做或者想去做它。不要因为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要决定自己该怎么办。如果有必要,就去领导群众,但不要随大流。”
  聪明的玛格丽特听了父亲的话,顿时感到豁然开朗。她的童心被争强好胜的心理代替了。她的委屈也烟消云散了。她明白,父亲之所以用特殊的方法教育她,是为了让她将来有所作为。这种观念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来,并成为她“终生奉行的准则”。
  教练法则:并不是多数人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途径。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比同龄人更成熟的个性和更加出众的能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1:01:24

一行人到苏州观赏园林,于亭子间小憩时,看到亭中悬挂一口巨钟。
  同行的一人手痒难耐,咨询了看钟人撞钟的价格,看钟的老者回答:撞钟一次2元钱,你就撞三次吧!
  他把6元钱交到看钟人的手里,然后运足力气用那根悬挂的圆木撞钟,他每撞一次,钟声悠扬间,看钟人跟着喊一声:一撞身体棒……二撞保平安……三撞财运旺……
  心花怒放间,已经撞完三次钟的他,见看钟人正与游人闲聊,便乘其不注意,多撞了一次。暗自窃喜中,看钟人闻声喊道:撞钟怎么能撞四次呢?这个便宜是不能赚的,你刚才那三次等于白撞了!
  他一脸不解地问道:撞四次有什么说法吗?
  看钟人笑道:四大皆空嘛!
  围观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只有他讪笑着,面红耳赤地呆立一旁。
  撞钟只撞三次,这句话的警醒作用是振聋发聩的,贪念产生于一瞬间,如果付诸行动,就有可能在瞬间把原本拥有的一切输得精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21 11:01:36

有记者问我与上代新闻人是否有代沟。
  我想起几年前在《新青年》的时候采访画家吴冠中,他说:“徐过在的话,我要请他喝茶聊天,张大千来,对不起,不要见的,我觉得话不投机,有代沟。”
  学生让他讲讲,他说:“漂亮和美不同,漂亮讲的是那个质感、细腻,美往往是造型艺术里面的独特性,构成美,这两个不一样。我觉得张大千的就是漂亮,像《飞萧楼》。潘天寿的是美,感人。”
  他又解释:“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的,是以思想来划分的。”     
页: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