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5:35
人生要懂得放弃的七个心理负担时间:2013-08-30 作者:未详 点击:4868次 人生要懂得放弃的七个心理负担:
人生要学会珍惜,珍惜身边一切值得珍惜的物和人;
人生也需要学会放弃,放弃一切不值得珍惜的事情和东西。
下面是人生中该放弃的七个东西,你已经放弃了吗?
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
所谓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快乐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褊狭,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美好的现实,但美丽的梦想同样可以装点出生活的美丽。
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迹,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坏牌的人创造的。不要总是烦恼生活,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要想没有偏见,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要想根除偏见,就要首先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家人、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5:50
做个心灵美的人,心美才漂亮时间:2013-09-01 作者:未详 点击:776次 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会,我看到了许多个曾经熟悉的面孔,时隔多年,再相聚,我分明感觉到他们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多了几道皱纹,多了几分成熟。有的人眼睛充满忧郁,有的人眼神变得犀利冷酷,有的人目光中多了几许的狡黠,有的人依旧春风满面,有的人泰然自若,云淡风轻。
岁月是一个神奇的雕刻师,它可以在你的脸上留下这样那样的表情,都说时光如流水,但是它可以将你美化,也可以把你丑化。你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在脸上能够留下快乐或苦痛的痕迹。你的心态,在悄然无息中改变着你的容貌,可谓“相由心生”。
所以,在前进的路上,无论遇上什么挫折,遭遇什么苦难,都不要丧失信心,垂头丧气,甚至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同你作对。要心怀斗志,常怀感恩,懂得宽容,积极进取,那你就一定会与喜悦结缘,你的相貌一定是平和舒展,笑容亲和。
难怪台湾席慕容这样说:“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每个人都喜欢美,都在想尽办法留住青春,追求着外表的时尚漂亮,但是不再年轻的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心里长满青苔,那表情自然阴深晦暗。心中有阳光,才会释放阳光。
因为中年,面目不再娇嫩光鲜,容貌的美,绝大部分源自心美。
做个心灵美的人,即使活得不十分精彩,也会有足够的漂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6:03
一分钱,一分货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489次 楠是个不懂方块字的华人,定居澳洲。
最近,他到新加坡来度假,住在我家。听到我家大中小毛头都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又看到我悉心地把中国评议的精粹(成语和谚语)——灌输给他们,不由得感慨万千。
楠自小负笈澳洲,在那儿落叶生根。不懂华文对于他来说,根本不曾造成生活上的任何障碍。然而,最近,他任职的公司在台湾设立了一间子公司,他必须不时到那儿去视察业务。于是,原本毫不重视的一种语言,骤然变得重要无比。他请了一名补习老师,每周两小时,苦读华文。
语言的学习,越老越难,年过40岁的楠读写华文时,的确有拉牛上树的艰辛感。读了半年,进展不大,质询补习老师,那位中年移民,立刻便幽了他一默:
“一分钱,一分货,你每周只付出两小时的钱,当然只能收取两小时的货!”
楠的小故事使我感触良深。
新加坡遍地是货,予取予求。
可惜的是:许多人多抱着像楠一样的心态——当货物伸手可及时,他们毫不重视,等有燃眉之急时,才付钱去买。
然而,他们忽略了,由于受到环境和年龄的限制,有钱不一定能够买到所有的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6:17
底线是最重要的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642次 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还有“共和国脊梁”这样的桂冠,也敢戴,全不管那奖多么野鸡,多么山寨。
于是冲突迭起,于是舆论哗然。不是“当惊世界殊”,是“世界当惊殊”——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被严令禁止的“毒奶粉”,自然会重现江湖。
可见,底线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院就会草菅人命。从这个角度说,底线就是生命线。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比如商家不卖假货,会计不做假账,医生不开假药,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不能旦夕缺失。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要想守住底线,必须不唱高调。因为那些“道德高标”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甚至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做不到,又必须做,就只好做假。道德做假一开头,其他的造假就挡不住。假烟、假酒、假合同、假学历,就都来了。当下中国缺底线,这是重要原因。或者说,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6:29
水滴没有残缺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974次 每一滴水都是圆的,水比所有的东西都看重圆满并保持圆满。水珠将滴未滴之际,是瞬间的椭圆,坠下马上修复成为标准的圆。水滴在空中坠落,水分子拉紧了手,绷紧了身上的衣衫。每一滴水都抱着如此大的力量和信念——保持一个圆。圆不会分散,圆没有残缺,圆可以保持自己的力量又借助别人的力量。水在空中被打碎,化为新的水珠,新的圆。把水称为兄弟何等准确,它们用看不见的手抱在一起,不分离。
水透明,人看不清水的容貌和水的个体。所谓“水分子”只是科学的一种说法。每滴水一定有小到人眼看不见的身体,它们彼此相识相亲,不分你我。
把一碗水、一壶水、一桶水倒入河水江水海水里,它们瞬间融合,找不到过去的“我”。水有神奇的融合能力,不固执、不拘泥、不自我,最在意和合。把瓶里的水倒入有水的杯里,分不出先后,它们如同自古以来就在一起,没区别。
相比较,人的融合最难。与其说性格难合,不如说文化难合,文化所包含的真实与虚伪、虔诚与诡诈、信仰与傲慢,让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文化和利益绝不妥协,宽容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句空话。有的夫妻过了一辈子还在争吵,文化或价值观把每一件事都变成导火索。人看到水的融合会不会自省?只要是水,一杯脏水倒进干净水里,也会被均匀地淡化与净化,干净水慷慨地接纳了“脏水”,使它们比原来清澈一些,尽管水的整体浊了一些。
天下没有比水更加包容的物体。水无差别,无分别,水尽最大力量维持着平衡。水比钢铁坚硬又懂得温柔,水动驰万里,静守千年。人不知水的衣服在哪里,波浪是水奔跑的身姿却不是它的衣服。有一天,冬天洋井的铸铁包了一层透明的膜,是冰,这就是水的外衣。水最巧,这一层冰多么薄、多么均匀。水可以分成多少层呢?它可以分成无数层却不分层。“浑然一体”这个词最适合于水。
水不挡光。生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而言,不止是温度,还是能量,像粮食一样。水的透光性保证了水中生物的生长。水无私,生育万物。
我们抓不住一滴水,更没办法用手捧着水走过千万里。水爱自由,它不想成为人的装饰或附庸。但人们身上有水,血液中99%的成分是水。这些水里携带着人赖以生存的氧气,含着把水变红的血红细胞。血水运送人体的养料和废料。而人体细胞内有更多的水。水做的女人是《红楼梦》的说法,水做的人是上帝的说法。我们生活在身体的水中,但我们还是不像水,像我们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6:49
人生如门,门如人生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3874次 举目抬足,生活中的门可谓比比皆是。建筑物为什么要有门?一方面,是为了守护、珍惜一些事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分隔和否定。因此,不妨这样说:门是一面镜子,在许多情景中,映照出了人生与社会的“微景观”。
对于每个家来说,门,是一道清晰的界线,跨出意味着离开,无论咫尺还是天涯;走进意味着归来,无论甜蜜还是苦涩。不是所有开着的门都是一种迎接,不是所有闭着的门都是一种拒绝。门,有时不该打开,有时不该关闭。
一扇门,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开门关门,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两个动作。开门,如与欢迎、允诺、接纳、公开等意念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是挺不错的。而且有许多种开门是伴随着乐观、兴奋之情的,如母亲猛然听到日夜思念的儿女在门外呼唤;忐忑不安的小伙子忽然听到熟悉的敲门声等等。当然有些开门也会变得很残酷。当手术室那扇肃穆的门一打开,病人家属便猛然有一种不安、焦虑、揪心之感。至于关门,则大多意味着结束,意味着再也无法挽回的结局,意味着说不尽的悲凉……人生无非就是开门与关门。
在人生的征途中,有无数的开门关门,开门时你超越了自我,关门时你读懂了人生。
人在门所象征的事实面前有时的确无能为力,但重要的是看你对门的开启或关闭所取的态度。
明智而成熟者会以谦逊、准备承受打击的态度打开他面前的一扇门;而对门的关闭,则会泰然自若,冷静应对,耐心等待。
因为,命运不会永远关上一扇门而不开启另一扇门。
人生如门,门如人生。
我们每个人就是在不停的开门关门中长大成熟,就是在不停的开门关门中完善自己的一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7:01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3651次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有规律地生活,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7:10
知己知彼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598次 骂人是和动手打架一样的,你如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一下,你吃得起别人的一拳否,这叫做知己知彼。
骂人也是一样。
譬如你骂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无分别。
你骂别人荒唐,你想想自己曾否吃喝嫖赌。
否则别人回敬你一两句,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别人有某种短处,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么你在骂他的时候只得割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7:23
你只能活两次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957次 梦就是梦,即使付出代价也不能成真。
“人只有一辈子好活”,本是我听过的最残酷的一句话,现在说“你只能活两次”,好像是故意来破我心中的执念。
活在文字里,活在另外的身份里,等于把时间重叠起来,虽然还是那么长,却多了几层,可以翻开来,一层一层地看。
苏东坡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还有《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不过那是把两个人的世界叠加在一起。这当然也很温暖,因为时间变得更有密度,更丰富。
世界上的事,两全其美的很少。生活中没有的,期望能在文字中得到。实际上,生活中没有的,文字中同样没有。
没有歌词的音乐比文字更自由。人比不了文字,更比不了音乐。
你只能活两次,意思就是,人都有两条命:一条在现实中,另一条在梦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6:07:34
生命的两大神秘:欲望和厌倦时间:2013-09-03 作者:未详 点击:854次 生命的两大神秘:欲望和厌倦。
每当欲望来时,人自会有一股贪、馋、倔、拗的怪异大力。既达既成既毕,接着来的便是熟、烂、腻、烦,要抛开,非割绝不可,宁愿什么都没有。
智者求超脱。古时的智者就已洞悉,不幸的根源在于那厌倦的前身,即欲望。若要超脱,除非死,或者除非是像死一般活着。
以“死”去解答“生”——那是什么?是文不对题,题不对文。
近代的智者劝解道:“欲望的超脱,最佳的方法莫过于满足欲望。”
这又不知说到哪里去了,岂非是只能遵从,只能屈服。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此一偈,好果然是好极了,然而谁也做不到三天的圆满,更何况永恒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