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3:42

孟非的人生不惑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613次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细细回味,都是一段动情的岁月。孟非的《随遇而安》回顾了他40年的人生岁月,从“脑残”的童年,到严重偏科的中学时代,再到辛酸艰苦的临时工岁月,还有今天“风光体面”的主持人生涯,用“随遇而安”四个字作了总结。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让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随遇而安”可以理解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简单地满足自己、满足现实、不求改变,甚至是不思进取。也可如清朝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感叹的那样:“吾生有涯,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一生走过,回过头来,可能大多数人的感慨,不是随遇而安的一生,便是应该追求随遇而安的遗憾。
  
  孟非的《随遇而安》该怎么去理解?孟非自己说出这本书不是为了励志,只是献给自己40岁的生日而已。但作为读者,至少对我来说,却读出了另一番意境。人都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很多时候看起来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实际上是社会选择了人生中的自己。“遇”具有随意性,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安”,但问题是如何“安”,不同的“安”又会导致不同的“遇”。
  
  实则还是那一句话——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孟非中学的偏科,实则是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与潜力,让他从黑暗中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做印刷工,在电视台打杂,当撰稿人,做记者、编导、配音、新闻栏目主持等,正是因为“安”,从来不执迷、不惘然,所以才把工作做得出色,从而有了后面的“随遇”。这对某些经常浮躁、抱怨怀才不遇、频繁跳槽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有启发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学化学,老师讲到环丙烷、环丁烷时,孟非问:“为什么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说这是愚蠢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或许谁解决了,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到这里,我们也许明白了,爱因斯坦的话并不是对大众讲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是爱因斯坦,只能在既有的世界里努力适应,做有限的选择,尽量优化配置。
  
  如果孟非继续纠结这一问题,或许已经没有了今天的孟非。他顺应本心,淡定从容,转而孜孜不倦地去看他的《围城》。这种经历,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有,但我们却没有真正做到“安”,结果搞成了四不像。孟非后来的工作也大概如此,安心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副产品”也就自然出来了。现实中,大多数人也莫不如此。
  
  孟非说:“人是那么复杂的,社会是这么复杂的,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他(名人、成功人士)身上或许有某些点滴,有一些个案的东西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但是作为人的成功,参照他的轨迹,这是挺不靠谱的一件事。”是的,我们每个人的道路不一样,问题是能否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生活的本质终究是平淡,平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看清这一点,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平淡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功、走向不平凡的选择呢?孟非在书的自序中说:“如果有人肯读完它并由衷地认为它很有意思,我只能认为,这是个奇迹。”很荣幸,我完成了这个奇迹,从今天开始,就像读书一样,随遇而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3:56

你失去过爱人吗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720次   一位男子正沿路步行前往大马士革。

  他一边走,一边回忆着他失去的爱,内心沉浸在悲痛之中。

  “那些懂得爱的人真是可怜,”他想道,“他们带着害怕失去爱人的恐惧,永远都不会开心。”
  
  就在此时,他听到一只夜莺在唱歌。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男子问夜莺,“我的爱人很喜欢你的歌,但她现在已不在我身边了,难道你没有看见吗?”
  
  “我唱歌是因为我开心。”夜莺答。
  
  “你就没有失去过爱人吗?”男子固执地问。
  
  “失去过很多次,”夜莺答,“但我的爱依然不变。”
  
  听了这话,男子感到希望倍增,就继续往前赶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4:09

赠与的艺术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346次   朋友从俄罗斯归来,讲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一天中午,朋友从莫斯科广场经过,看到一个乞丐正靠着墙角懒懒地晒太阳。朋友是乐于行善事之人,就停下来给乞丐一枚硬币。不曾想,乞丐却面露不悦,说:“请你把钱拿走,现在是下班时间,我要休息。”朋友说起此事,很是不解。一是乞丐还分上下班吗?二是做好事为什么却被人误解?其实,生活中做好事被人误解是常有的事。人常说,好心未必有好报,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一个人做好事却没有好的结果,诚然让人感到憋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根源在于不懂赠与的艺术。
  
  三国时期,汉献帝先被董卓祸害,后被李榷、郭汜挟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其处境并不比莫斯科街头的乞丐好。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初,也曾为给天子进奉什么礼物而伤脑筋。有的人建议送一块美玉,有的人建议送万两黄金,而曹操最终送给天子的不过是一碗热的鸡汤。果然,天子喝下鸡汤后龙颜大悦,马上敕封曹操为丞相。
  
  这其实就说明,赠与别人,首先要看别人最需要什么。在天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时,一碗鸡汤远胜于黄金美玉。可以说,这碗鸡汤送到了天子的心坎里,也让汉献帝暂时收起了对曹操的戒备之心。而这正是赠与的第一个艺术。等到曹操建都许昌,天子早已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曹操再给天子送礼物时,就讲究了许多。此时的曹操,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珍玩异宝全部送给了天子。而曹操的玄妙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说这是我送给天子的,而是说,我们曹家世食汉禄,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赏赐给我家的,现在我是还给天子。这时候的曹操已被人说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在给天子进献礼物的时候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既让天子不悦,又让天下人寒心。但是,曹操说这是我还给天子的,把天子迎奉在上,就等于间接向世人说明了自己对天子的“忠诚”,而忠诚恰恰是天子对曹操最需要也最放心的。所以,赠与的第二个艺术就是要满足受赠者的心理需求。曹操给汉献帝进奉礼物的可贵之处,恰在于此。说到底,我那个朋友的事情就失败在他不懂赠与的艺术。中午时分,乞丐也需要休息,朋友却在这个时候施舍;乞丐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在他的“工作时间”外施舍,就是对他的不尊重。
  
  哲学家弗洛伊德有三个姐妹终身未婚,晚年靠他赡养。她们分居三处,弗洛伊德每年要支付三处住房的开支。有朋友说:“让她们住在一起不更合适吗?”弗洛伊德说:“在经济上是合适的,在精神上却是不合理的。”弗洛伊德的话最能概括赠与的真谛: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精神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4:20

惭愧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412次   人有七情六欲,一般情况下,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但这七情显然包括不了人类所有情感。钱钟书给杨绛的《干校六记》写序言,里面就提到,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都没有列上“惭愧”。他认为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被培养的感情,“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但这是说反话。钱钟书提到一些人在“文革”期间的表现时,这样说道:“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怯懦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
  
  即使“惭愧”对人生是如此的无用,但它依然是一种美好的情愫。这是人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个人连惭愧都没了,最基本的一点自责都没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有一位很熟悉的女性,非常漂亮。跟人见面时,一个男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空有个白白的脸蛋,一点气质没有。”我问,有气质没气质的区别是什么?对方没有回答。我琢磨了一下,这个没气质,起码包含一点,就是从不惭愧。从我接触这个女性的第一天,就没见过她对人说过“谢谢”和“对不起”。每个人都欠她的,别人怎么照顾她都是应该的,少了一点照顾就发嗲、生气、恨。而她打小报告、中伤别人、仗势欺人时向来理直气壮,没有一丝的底气不足。当然,无论男人女人都有这么干的,你可以用狠毒来形容(她)。体现在个人气质上,便是有和无的区别了。
  
  参加一个音乐会,见到一个拉小提琴的女孩子。很多人说,这个女孩子气质真好。我发现,女孩儿的脸上线条非常柔和(或者说温和)。你能感觉到,如果她做了不对的事情,她一定会不好意思,她会惭愧。
  
  就这么简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4:32

人生数问之感悟人生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620次   最困难的事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
  
  贵重的财物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普里埃耶城。一次,当普里埃耶城遭到围攻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散奔逃,只有毕阿斯一个人赤手空拳。居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离开时,他回答说:“因为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上。”是的,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吗?
  
  安全的船有人问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哈斯:“什么样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说:“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不走路,才不会摔倒;不航行,才没有危险。但船离开了大海,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永远的道德有人问雅典的执政官梭伦:“为什么作恶的人往往富裕,而善良的人却往往贫穷?”梭伦回答:“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靠作恶致富的人,内心肯定会非常空虚,而且富裕也绝不会长久。
  
  理想的家居有人问古希腊的庇塔乌斯:“最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庇塔乌斯回答:“既没有什么奢侈品,也不缺少必需品。”奢侈品是给别人看的,必需品是给自己用的。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永远也成不了“胖子”。
  
  健康的意义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身体健康的重要程度,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生命因健康而绽放。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不同的城市有人问柏拉图:“一个贫穷的国家为什么也有富人?”柏拉图回答:“如果你把一个国家当做一个纯粹的国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两座城市,即富人的城市和穷人的城市。”而且到任何时候,穷人都会多于富人。所以城市的领导者在作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想到穷人。
  
  活着的意义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古希腊智者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讨,为了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吃饭的区别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亚里士多德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庸人享口福之乐,哲人享智慧之乐;庸人享物质之乐,哲人享精神之乐。
  
  道歉的好处有人问政治家塞涅卡:“道歉有什么好处?”塞涅卡回答:“道歉既不伤害道歉者,也不伤害接受道歉的人。”道歉是一种美德,不仅能化解矛盾,而且会给自己及对方带来轻松和快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4:44

时间会怎样对待你我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942次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是什么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的——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以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而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
  
  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倍增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
  
  在人世间,我们也曾经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便不免愈陷愈深,终于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了。但相反的,时间却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
  
  同样是煮熟的米,馊饭与美酒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那一点酒曲上。
  
  同样为父母所生,谁堕落如禽兽,而谁又能提升为完美的人呢?是内心深处,紧紧怀抱不放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
  
  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呢?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4:57

极品心灵,心灵的7个境界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164次   极品心灵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正如雷锋所言: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我们深知:人只有通过净化,心灵才会至高无上。
  
  我认为: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才会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有人说:一个社会最大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我觉得很有道理。恃强凌弱不是真本领。真正的强,是心灵的强,是具有海纳百川的度量、高山仰止的气势。每个人从呱呱坠地那时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管怎样的路,到最后都是空空而去。人是需要有慈悲心的。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慈悲心,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痛苦,当做切身的痛苦,生起伟大的同情,对需要的人给予救济和帮助。具有了慈悲之心,才能和他人、社会、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与世界万事万物平等相待、和谐相处。
  
  心灵的第三境界是敬畏之心。人生在世,应该要有所敬畏。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哲人的告诫,都是从每一个个体做人的角度来说的。在这里,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良知与德行的恪守。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一个人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可能避祸趋福。失去敬畏之心,则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如果每个人都对规则、条律、伦理拥有本能的敬畏,在面对法律、道德、人民、舆论等方面时,常有必要的敬重,又有战战兢兢的畏惧心,才不至于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所“捆绑”,才能有一颗常常反躬自省的心,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无视道德、党纪国法。
  
  心灵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有容乃大。每个人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都会遇到坎坷和波折。宽容他们吧,因为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伤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不经世事做出许多错事,有的尚可挽回,有的无法弥补,宽容自己的过去吧,因为宽容自己的过去,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把过去的经历当成生命的礼物,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心灵的第五境界是平常之心。一个平常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把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人生三原色: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就能保持较好的心情,就能把名利地位、个人得失置之脑后。只要自己用平常心对待所得所失,就能“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就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心灵的第六境界是进取之心。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要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古人言“不进则退”,因为你处在人满为患,竞争激烈的年代,所以时事逼人,催人奋进。有进取心的人,知难而进,勇攀高峰,从而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时代的强者,时代的楷模,时代的精英。
  
  心灵的第七境界是和气之心。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我对和谐两个字的理解,“和”就是我爱你,你爱我,和睦相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谐”就是让你说话,让我说话,让人们说出心里话,话明气散,话明消除误会,互相了解,增进团结。家庭和谐,万事称心;单位和谐,工作效率高;国家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民众进步文明;人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5:12

人生的重心时间:2013-08-08 作者:未详 点击:531次   人生难得是超脱,不要让欲望的流沙成为人生的重心,否则人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有个科普频道曾播过一期关于流沙的专题节目,说一对新婚夫妇到沙漠中度蜜月,中途不幸遇到流沙。尽管夫妇俩小心翼翼,但丈夫还是一不留心身陷流沙中,惊慌失措的妻子在一旁用尽各种方式都没办法救出丈夫。丈夫更是惊恐万分,拼命地挣扎,没想到愈是挣扎,下沉的速度愈快。不一会儿,丈夫就在妻子面前淹没于流沙中。这是一场生命的悲剧。
  
  节目中,科学家告诉人们:身陷流沙并非完全无法脱离,只要上半身向前倾卧,改变重心,双脚自然会浮出沙穴,再慢慢地反复移动,就可以化险为夷。如果这对新婚夫妇其中有一个人明白这个道理,丈夫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灭顶之灾。
  
  流沙不止在沙漠中。有人说,人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活着。于是,很多人便陷入了权利的“流沙”、金钱的“流沙”、名声的“流沙”中……为了维持这一切,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但结果却是越陷越深,最终,身体和灵魂被欲望的流沙吞噬……
  
  适时改变人生的重心,从“流沙”中拔脚出来,那样的人生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5:24

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时间:2013-08-08 作者:未详 点击:748次   母亲常问儿子:身体的哪部分最重要?

  年幼时,儿子给她的答案有耳朵、眼睛,但她说都不是。

  直到有一年,爷爷去世了,大家都很伤心,连父亲也哭了。

  这时,母亲看着儿子,问:“孩子,你现在知道身体的哪部分最重要了吗?”
  
  儿子感到有些诧异,因为他一直都以为这个问题只是自己和母亲之间的一个游戏。
  
  母亲似乎看出了儿子的心思,说:“这个问题也许你已经听腻了,但只有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才能真正地成长。”
  
  后来,母亲告诉他: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是肩膀,因为它在朋友或亲人哭泣的时候,能够托住他们的头,给他们安慰和鼓励。
  
  母亲希望在他心中,有足够的爱;在他肩上,有足够的力量。
  
  没错,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是时刻为他人准备的爱与力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5 17:25:38

“低”有“低”的韵味时间:2013-08-09 作者:未详 点击:634次   世上事,宜高则高,宜低则低。高薪、高寿、高兴,高科技、高效益、高速度……人皆爱之,“诺奖”级的精英、精彩、精品,越多越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高明的建筑师,也得从夯实地基开始。一切“高”都是从“低”处起来的。一座城市的文明评价,不在于其楼多高、街多宽、富人多阔,而在于其小街陋巷是否平整,公共厕所是否洁净,平民收入是否小康。一位官员的官德评价,不在其公共场合的侃侃而谈,而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私底下,他是否光明磊落。
  
  如今提倡“记者下基层”,此中有深意。“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在大凉山采访“失依儿童”吉火日尔,眼见这孩子用柔弱肩膀背柴,照顾爷爷奶奶和小弟,一天吃两顿土豆……小小年纪成了家里顶梁柱,女记者报道时声近哽咽……这里凸显出一个大道理。中国还有一亿多贫困人口,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下基层,是中国的古老文明“雪中送炭”,更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眼下“三大差别”和“穷富悬殊”的个中滋味,亟须众所周知、众手捧柴。
  
  人之一生起起落落,高高低低。顺风顺水未必成就人,遭遇横逆未必就完蛋。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地间有多高?”曰:“三尺。”

  又问:“人有五尺,那还不把天戳个窟窿?”

  苏格拉底笑答:“所以那些高于三尺的人要学会低头,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页: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