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3:04
生命的光华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207次 我时常感叹生命的神奇,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你见过深秋一柄一柄的荷叶吧。虽褪尽了夏日的风华,尽显了憔悴的模样,可是,那沉静的荷叶,就那样虽孤独却坚强地站着,站成了古人笔下古老的诗行: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小小的荷叶,经历了生命的繁华,即将凋零,却将悲凉与寂寞化作不朽的形象,只留下坚强的背影,续写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神话。
你见过冬日的梅花吧。天寒地冻,满树的繁花,丝丝的梅香,和着压顶的白雪……宋代王“探春绕遍玉阑干,香暗冰痕屐齿寒。怕有花头遭冻损,枝枝呵手掐来看。”留下踏雪寻梅的佳话。有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感慨,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赞叹。“梅花香自苦寒来”,终成为指引前行的灯塔,永远闪耀在探索者的心头。
你见过初春的小草吧。料峭冷风,冰凉的雨丝,它倔强地挺着瘦小的身躯,从岩石下、瓦砾中,坚强地钻出来。不仅为苍茫的大地增添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意,更用柔弱的身体,一年又一年,上演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故事,成为不朽的传奇。
你听过夏蝉的鸣响吧。“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小小的鸣蝉,永远鲜活在诗人的笔下。厚实的大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等待,小小的卵,日渐壮大到有足够的力量爬出地面。经历“化茧成蝶”的阵痛,它挥动薄薄的双翼,飞上高高的枝头。等待何其漫长,自由何其短暂!但那些响亮的蝉鸣中,可曾有一丝的悲凉?那些宣泄了感激与喜悦的蝉鸣,充实了空虚者的梦乡。
何止是一棵小草、一只鸣蝉、一柄荷叶、一朵梅花,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人的生命被造就之初,甚至还不如一棵小草;或许,除了磨难,你无法选择;或许,你的每一步路都充满了艰难困苦。但属于你的人生,只有这一次,岁月如流水,怎能经得起蹉跎。
不能主宰命运,便会被命运主宰。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总有一种信念,会在你的心头扎根,成为你生命的支柱。
于是,在逆境中,你成长为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的生物,成长为那些默默奋斗的生命。
你学会了选择一种方式,表达生命的喜悦。
你学步了、奔跑了、体悟了……生命的光华,彰显在这些琐碎的事务里,于是,你深深地懂得了:无论你是一粒微尘还是一棵大树,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竭尽全力地生活,就是值得敬仰的生命,就能彰显生命的光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3:14
生与死有什么不同时间:2013-07-16 作者:未详 点击:992次 生与死有什么不同呢?
当我们被生下来,高兴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当我们死了之后,痛哭的也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子女、亲属。
我们不为生而高兴,因为那时不知道高兴;我们不为死而痛哭,因为死后已没有感觉。
我们无法为生发言,因为发言时我们已被生了下来,不论被生在富裕或贫贱的家庭,被生为白、黄或棕、黑的种族,我们都没有资格决定;我们也无法为死流泪,因为再抗议,还是要死,不论是圣贤愚劣、伟人凡夫,我们总得交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以自己的啼声开始了旅程,又在亲友的哭声中结束了人生。
我们离开了母体而生,又离开了世界而死。
我们被一把推上人生的舞台,又被一把扯了下去。
似乎生与死这两件人生最大的事,我们一点干涉的权利都没有。幸而在这当中,我们还能有些作为,使自己平凡地生,却能伟大地死;在母亲一人的阵痛中坠地,却能在千万人的哀恸中辞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3:26
退一步的雅致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635次 朋友去德国出差,进了一间公厕,发现洗手池中居然落了好多苍蝇,感到非常恶心。他大惊,这与严谨的德国人一向使公共环境一尘不染的作风实在是格格不入。他再仔细看的时候,发现那是一片高仿真的印花瓷砖,上面印了一些仿真的苍蝇。据说,在德国只有极其干净的洗手间才会用这样的瓷砖。这里面洋溢着一种欧式幽默,令人不禁失笑。
看过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一本随笔集,在其中这种现象被命名为“雅致原则”,即当你追求某个目标接近极致,你可能费尽力气很难再进一步时,不妨留下一个破绽,稍微缓行一步,稍微退让一点,却往往可以获得比拼尽力气再往前一步更好的效果。
比如上面提到的,当洗手间极其干净的时候,你如果想做到事实上的“更干净”,明显已经很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用上了印着苍蝇的高仿瓷砖,仿佛在告诉你,我足够干净,我已经干净到了很奢侈地用仿真的脏东西来和你开个小玩笑。
想到这里我有些明白了,难怪欧洲做工最为精良的裁缝,往往也会外露手缝手绣的针脚,以彰显作品完全出自手工的卓然品质;难怪时尚达人们打上领带的时候,结头处并非标准的正三角形,总是稍稍歪一点,有的甚至有意松垮一点,露出一点里头的衣领——因为过于标准的三角形,会被人怀疑是内藏拉链的“易拉得”便宜货。而用料上乘的名贵领带,在经人手打上去的时候,有点不规则的歪斜是正常的。这真是一个极妙的主意,有些时候,稍退一步,事半功倍,却也不用撑得很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3:39
“不讲信用”的大师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420次 闲来读史,发现大师也有“不讲信用”的一面。
段祺瑞当权时,颁布了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参议员须由中央通儒院票选,凡国立大学教授,或者是在国外大学得过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像辜鸿铭这样著名的北大教授就成了香饽饽。有位留学生小政客到辜家里买票,辜鸿铭毫不客气,开价五百大洋。当时的市价是二百五,小政客只肯加到三百。辜鸿铭优惠一点,降至四百,少一毛钱不行。小政客还想讨价还价,老先生大叫一声,让他滚蛋。到了选举的前一天,果然收到四百大洋和选举入场证,来人还叮嘱他明天务必到场。等送钱的人后腿刚走,老先生就出了门。他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两天后,钱被他花了个精光,这才尽兴而归。小政客早气歪了嘴,他跑至辜家,大骂辜鸿铭寡信,问他“立的什么诚?”(辜鸿铭号立诚)。老先生二话不说,顺手操起一根粗木棍,往那留学生小政客身上打来,口里大声骂道:“你瞎了眼睛,敢拿几个臭钱来收买我!我辜鸿铭如此之卑贱吗?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小政客慑于辜氏手中木棍威力,只好抱头鼠窜,逃之夭夭。答应人家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做到,这涉及一个人品质的问题,辜鸿铭答应了卖票,看似就应该遵守诺言,把选票给买主,但老先生却违背承诺,不守信用。其实,这是对原则的坚守,对大是大非的明辨,不为小人守信,捍卫千秋大义,没有“拿人手短”,值得我们敬佩。
1926年11月,应厦门集美大学校长叶渊的邀请,鲁迅前去参加演讲,办学方针保守的叶渊,自知鲁迅是一位“思想前进的文人”,为了不使对方的演讲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特地先请鲁迅吃饭,然后才带他进礼堂。但鲁迅登台就讲道:“我在厦门的时候,听说叶校长办学很拘束,学生极不自由,恕不敢加以赞同……刚才叶校长又请我吃饭。吃了人家的东西,好像要说人家的好话,但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对于叶校长办学的方法之错误,以及青年身心的发展,和参加社会的活动必要等等,我仍旧是非说不可的。”鲁迅身处恭维、殷勤的包围圈,头脑却保持一以贯之的清醒,言论绝不受时势的左右,只说自己“要说的话”,不管别人如何枉费心机。也正因此,才使他的演讲同他的文章一样,保持了一位思想家的品格,大师精神境界的崇高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时期,诗人晏殊与史学家宋祁既是上下级,又兼有师生之谊,旦夕相聚,关系非同一般。有一年中秋夜,晏殊邀请宋祁赴宴,饮酒赋诗,玩了一个通宵。可是第二天,晏殊被罢相遭贬,身为翰林学士的宋祁奉命草拟罢相敕书,按说吃了嘴软,念及旧恩,该“笔下留情”吧,然而《西清诗话》说宋祁挥毫之际,昨夕余醉犹在,仍秉笔直书,指斥晏殊肆意敛财和借军事谋利。私交为私交,大义归大义,昨夜喝了你的酒,今天照样揭你的老底。后来晏殊落难,众人避之不及,唯有宋祁不避耳目,公开宴请晏殊,送行三十里,在私交和国事之间,宋祁对事不对人,不因私交违背国事,也不因国事影响私谊,光明磊落,坦荡分明,为后世尊崇的道德典范。
人是社会动物,又是感情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礼尚往来,在所难免。都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不能因为是朋友,或者吃了、拿了,就不讲规矩,不顾原则,不分黑白,说一些违背底线、颠倒是非的话,做一些违反法律、道德的事,向大师学习,坚守自己的标准,只要理不短,吃了嘴不软,拿了手不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4:57
付出就是一种幸福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1613次 有一种体型细长的蜜蜂叫斑纹蜂,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详细记载了他对斑纹蜂的观察,他发现有一种现象特别有趣。当工蜂从花田里采了花粉回到洞口时,一块堵在蜂巢洞口的活门就会落下,一条通路显露出来。而当外来蜂进去后,这活门也先降下,等里面的蜜蜂飞出去后,再升上来关好。
为什么会有像针筒活塞一样忽上忽下的东西呢?原来,这里有一只蜂,是这所房子的门卫,它大大的扁头就是那个“活塞”。工蜂进出之际,它就会拔起“门闩”,退到一边。蜜蜂都通过了,它便又上来用头顶住洞口。
门卫略显沧桑和衰老,身上的绒毛模糊了,也没有美丽的红棕色花纹。它是谁?它正是这所屋子的建筑者,工蜂的母亲,现在幼虫的祖母。每天清晨天还很凉快时,老祖母就上岗了。中午是工蜂们采蜜繁忙之时,洞口频繁进出蜜蜂,老祖母尽职尽责地守护着。下午外边燥热得很,有工蜂不去采蜜了,老祖母仍然坚守着,连瞌睡也不打一下。到了晚上,甚至深夜休息时间,老祖母仍像白天一样坚守着,防备夜里的盗贼。
这样的老蜜蜂一生含辛茹苦,却是无比幸福的,而流浪的老蜜蜂却相当可怜。3个月前,有一些年轻的斑纹蜂筑巢产卵后,一种小蚊子悄悄把卵产在蜂巢里,蜜蜂母亲只认为巢里躺着自己的宝贝。初夏来临,老蜜蜂发现巢里钻出来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这才恍然大悟、痛心疾首,可它已经失去了青春和活力,成了无家可归的孤老。它还想试试别家是否需要一个门卫,可是总被人家的老祖母打了回来。没有后代的老蜜蜂又疲惫又悲伤,最后在心力衰竭中逝去。
美国作家约翰·彭伯西在《蜜蜂的哲学》一书中提到,蜜蜂的故事也是你我人生故事的写照,人生就是用自己来照亮别人的一段旅程。流浪的老蜜蜂为什么悲伤?因为它们没有了付出的对象。蜜蜂何时最幸福呢?在它付出的时候。懂得“付出就是一种幸福”,这是蜜蜂不断繁衍的生存智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5:11
捕捉机遇与拒绝诱惑时间:2013-07-09 作者:未详 点击:507次 诱惑通常以机会的面貌出现,等到你已经放松了警惕,开始抓住它的时候,它才露出狰狞的面目。一个人能够拒绝诱惑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他清楚自己的方向。符合方向的事就做,不符合方向的事即便机会再诱人也不做,这样他就把许多的诱惑和风险一起挡在了门外。
人生要善于捕捉机遇,更要勇于拒绝诱惑,现实中的失败者多是被诱惑所消灭的,因为诱惑常常包着“机会”的糖衣。
我与企业老板合作的原则是:坚持独立的人格,缘分第一;绝不做阳光之外的交易,同流而不合污;“君子之交淡如水”,见好就收;消化吸收,教学相长;大智若愚,吃亏是福。
我们这么多年走下来,其实也有很多生死之劫。但是为什么劫难打不死我们?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立身要稳,不管遇到多少风浪,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不管遇到多少误会,只要你把持住几个东西就够了。一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要取巧,更不要做假。我经常用一句农民的话来告诫我的员工们,叫做“人欺地皮,地欺肚皮”。这是很朴实的道理,但很多人就不信这个道理,因为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有顺口溜说“老九升天、老大靠边、老二分田、不三不四赚大钱”。不少流氓地痞赚了大钱,安心做事的人却成了傻子。但时代的钟摆会摆过来的,你现在回头看,当年那些偷奸耍滑的人有几个还风光依旧?
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方向和原则,乱云飞渡仍从容,定力非常重要。我就走我这条路,我在走的过程当中,许多人劝我去挣更多的钱,我不为所动。
很早以前,我认识这样一个老板,号称有非同一般的关系,指名道姓要找我。我去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车库门打开,十几台好车,什么奔驰、宝马、凯迪拉克,老板说:“王先生随便选一台吧,我送你。”我当时只有一辆自行车,应该怎么办呢?我对那位老板说:“谢谢你的好意,我这个人向来秉承的信条是‘无功不受禄’,需要车的时候,有车来接我就行了。”回来以后,跟我同去的那个小子就说我傻。我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我这个人向来不愿把灵魂抵押给魔鬼。果然,那个老板最后因为诈骗被抓了。
还有一个老板天天追着我,要给我一辆车,还要我搬到他的总部去办公,但是我一直躲着他。有一天他把电话打到办公室来,冲着我嚷嚷:“嗨!大佬啊!我不是老虎狮子,我是送钱给你啊!哪有见了钱就躲的人啊!”他当时要投资成立一个策划公司,邀我入伙,承诺给我多少股份,另外先给我200万元。当时我发觉这个气味不对,就躲,惹不起还躲不起嘛。这个老兄两年以后也垮了,因为原来那种做生意的方式就是靠歪门邪道,最后他就走不动了。
我说这些故事不是说我多么有先见之明,而是想说明一点:道理都是很简单的,说起来大家都明白,但是事到临头是不是还记得就难说了。有的人偏偏就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而且就掉在他头上。我能拒绝诱惑的原因在于我对自己的方向有很清醒的认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符合我的原则的东西,即便有再大的好处我也不要。1994年我离开新华社,当时的真实想法就是想探索一种体制外的生存方式。大家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体制外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就相当于大家都在一个封闭的闷罐车里面,顶多是开个口子让你鼻子伸出去透点气。那个气孔在哪里?在广东。
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几个浪潮,以广州为中转站,先是往深圳跑,后来又往海南跑,最后往惠州跑。这些行情像浪潮一样一波一波过来的时候,我从来没有为之所动。一个人的定力很重要,那个时候,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和追求,我对物质的东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在广州呆了3年,只有一间房子,而且是用马粪纸在一个储藏室隔出来的,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别的什么都没有。我就在那个房间里“爬”了3年的格子。那时也根本没有空调,最后一年买了一台电风扇。夏天我就光着膀子,穿条短裤,当时也没有电脑,就是一支笔,一张纸。汗水就顺着头上、脸上一直流到纸上,等到把稿子写完以后,稿纸也湿了,只好摊开晾干,我就这么当记者。夏天一天冲好几次凉水澡,我们到哪里去冲凉?就到公共厕所里。
那个时候我已经很有影响力了,要是去跑红包新闻的话也能拿到不少,但这种事情我从来不去做。我记得当时新华社的记者发一篇稿子稿费是40元钱,有的记者晚上下班后不走,还在那个地方剪报,三下两下就拼出一篇报道。我不为所动,坚持要写大稿,一篇大稿稿费也就是两三百元,如果算经济账的话是最亏的。但是那段经历让我这一辈子受用无穷,做什么事都要厚积薄发,一个人太功利,太追求短期的利益,是没有大出息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5:23
在转弯处撒网时间:2013-07-09 作者:未详 点击:932次 老家有位远近闻名的捕鱼翁,捕鱼技术在南北二屯“无出其右”者。
小时候,我经常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走南闯北撒网捕鱼,天天都很开心。
离开家乡十多年了,一天,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在小河边又看见了他,他正佝偻着身躯和一群孩子在村头的小河边撒网捕鱼呢。
奇怪的是,别人都在河心撒网,他却在小河的转弯处撒网。
转弯处漩涡一个接一个,河水又浑浊,在这里撒网,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可老人却是网网不空,而且打上来的全是半斤以上重的大鱼!怪哉!看来,这位捕鱼翁自有独到的捕鱼技巧。
我好奇地凑过去,向老人家请教捕鱼的秘诀。
捕鱼翁神秘地说:“要说这秘诀嘛也没啥,你们都看到了,河道中心,风平浪静,所以很多小鱼就在那里嬉戏、栖身;但那里水流缓慢,氧气较少,大鱼是存不住的,它们要想生存,就必须游到河流的转弯处,那里水流湍急,浪花飞涌,氧气更充足。”
他又得意地说:“很多人都以为河流的转弯处漩涡大,不会有大鱼。其实恰恰相反,只有那里才有大鱼出没,大风大浪看似是大鱼的顶头船,其实却是它们的增氧机啊!”
捕鱼翁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人生的道路上,该有多少像漩涡这样的“顶头船”啊!
在考验面前,有的人避风浪而走,躲进了“河道宽阔、水流平缓”的“静水区”,分享着少得可怜的“氧气”;而有的人却像那些大鱼一样,迎着风浪前进,在与苦难的搏击中,体味生命的快乐和拼搏的意义。
他们的人生因苦难而多滋多味,因搏击而绚丽多彩。
挫折与苦难,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前进道路上的“增氧机”。
转弯河道出产大鱼,坎坷人生砥砺巨人。
在转弯处撒网吧,你收获的将是“肥硕”的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5:37
有鸟的时候不狩猎时间:2013-07-09 作者:未详 点击:599次 狮子和猎豹算是热带大草原上的狩猎高手了,狮子捕食的成功率为40%左右,猎豹为20%左右。狮子效率高于猎豹,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狮子集体围捕猎物,而猎豹几乎都是独自出击,最多两三只合作。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狮子的耐力和冲刺能力都不如猎豹,但它们佯攻、侧守、突击的战术水平叫人佩服。而猎豹只能靠自己的灵巧和勇敢独自作战。
狮子的猎物一般为体形较大的角马、水牛等,猎豹的猎物体形要小一些,比如羚羊。照理说,狩猎对象大小不同,应当弥补了猎豹和狮子体形上的差距,它们捕食的成功率应该不相上下才对,再说,猎豹还有如此矫健的身手。可事实仍旧是狮子远远强于猎豹,这其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或者说人们根本不太注意的原因。
狮子和猎豹都是借助高草的掩护来偷袭猎物的,它们必须在不惊动对方并逐渐靠近的前提下,才有机会捕捉到猎物。在这一点上,狮子和猎豹的机会是均等的,它们都不能惊动猎物,否则会篮子打水一场空。不惊动猎物是捕食成功的前提,而惊动猎物的因素很多。比如树上的鸟见到食肉动物时,经常会向食草动物通风报信,它们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催促食草动物快速逃跑。
狮子掌握了这条规律,只要发现有鸟,即使猎物就在不远处,它们也不会贸然出击。徒劳无功的事情,狮子可不想干,而猎豹就傻得多了。猎豹只要发现猎物,就要勇敢地去尝试,它们可不管有无鸟儿通风报信。当然这其中有个客观原因,猎豹一般待在树边,因为一旦有大型动物想抢夺自己的战利品,它们便可以快速爬到树上去。久而久之,猎豹几乎忽略了树上鸟儿的存在,或者说它们根本不明白鸟“间接”地在阻碍自己捕食。这也是猎豹比狮子捕食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猎豹自己并不清楚。
有鸟的时候不狩猎,看似懒散的狮子发现了这一“秘密”后,改变策略进而提高了成功率,实在是个聪明之举,而猎豹就显得愚笨一些。
很多时候,人们只注重看得见的困难,却常常容易忽略间接和潜在的威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5:47
方寸见分寸时间:2013-07-10 作者:未详 点击:1150次 人生很难,难就难在掌握分寸。苍茫时分山雨欲来,方寸之心岂可摇撼?分寸之间,肝胆孤悬,炎凉世态,逼你左右逢源。有一面没照顾好,就可能全面失陷。
东风夜放花千树,没料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曾想山雨欲来风满楼;近水楼台先得月,更那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小楼昨夜又东风,偏偏东风不与周郎便;沉舟侧畔千帆过,可过尽千帆皆不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装成来是空言去绝踪,今宵酒醒何处?烟柳断肠处;问君能有几多愁?缘愁似个长。
古典诗词的每一方境界,都有它一贯的张力,越往前直给,越反向延伸,这就是古人善于应变、巧对人生的能力。苏东坡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险境中,憧憬的是江山如画,赞美的是小乔初嫁;秦少游于秋千外,绿水桥平的美景中渐入佳境,却霍然惊叹——十年梦,屈指堪惊。什么叫古人?古人就是比你先明白事儿的人,也是你试图想超越的人。
大局观、应变力、分寸感,是为人生“三样菜”,这可不是往肚子里咽的,而是要往脑子里印的。大局观指人生统筹的能力,能够把每个局部捏合成一个整体,甚至能让相反的事物融入核心,围绕着灵魂的中轴或意识的枢纽,展开全方位进取,予取予求得心应手。应变力是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当境遇突变,要勇于应对,抗击打的意志要坚硬,同时快速寻求补救措施,将厄运带来的破坏降至最低。
分寸感充满着生存技巧,考验人的平衡能力和对事物的切换取舍,不论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都一样能摆平,只有举重若轻才能驾轻就熟。分寸感华丽而圆熟,有种恰到好处的销魂。销魂,不仅当此际,也当刺激。精湛的分寸就是一种美感,具有人际关系、人情世故的美学意义。它也许有些圆滑,但面对生存的机锋,需要一种游刃让人生得到回旋余地。说白了,分寸感的把握,就是让重如泰山与轻如鸿毛在轻重缓急中顺利沟通,泰山放轻一点,鸿毛加重一些,既不泰山也不鸿毛,二者相互附体,达成中和之力。
让人生开启华丽分寸,把自身送入包容空间,这也许是多元时代的尺度。尺度要靠分寸来体现,分寸越细致,尺度越精致。方寸之心,要将分寸体会到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5:59
困难永远只有一个时间:2013-07-10 作者:未详 点击:471次 人们的所谓烦恼,多数是因为将能力与困难相比,能力显得太脆弱而形成的沮丧。
然而,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能力如同使麦子生长的阳光一样,以不为人知的方式支持着生长。它是缓慢的,而任何明显的力量,譬如海浪和飓风,都不会形成一种生命的成长。
成长必然是缓慢的,但缓慢不同于停滞,虽然有时两者会很像。即使如此,它也不应该成为怀疑自己能力的理由。
所以说,忍耐或者说等待,是驱逐烦恼的风,是和能力对称的另一只船桨。在这一点上,日夜生长着的庄稼,由开花到结果的树木,都是我们的启蒙者。
那么,困难是什么呢?
是使理想变得锋利的磨石,是促使睡者大叫而醒的噩梦,是过河时不得不从身后搬到前面的石头。
困难还有一种特性,它像麻雀一样密集地落在前方所有的枝头上。使人灰心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目睹的麻雀或者说困难太多。换句话说,我们的知性误导了自己,一下子了解了太多的困难。
买车的困难是没有钱,生病的困难是缺少体育锻炼,上班的困难是上司的脸色难看,结婚的困难是缺少住房……这样的困难可以永远罗列下去。即使在成功者那里,困难也是一堆:贷款、利息、时间、睡眠等等。当一个人把所有的困难依次想一遍的时候,生活里的阳光也就黯然了。
事实上,困难永远只有一个。
我们要克服的困难只是一件需要马上去做的事,它可能仅仅是:
修一下自行车。
把下午要用的文案写好。
去开一个会、回信、慢跑20分钟、向你冒犯过的人道歉等等。
它只是一件事,甚至说不上困难。而成功像被乌鸦啄石子丢入瓶里的水一样,慢慢升起来。
这件事或这个困难,仅仅是乌鸦嘴里那粒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