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6:10

领取生活时间:2013-07-10 作者:未详 点击:337次   秋来了,玉簪花开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向下比,工作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吧!
  
  在花的香气中,我却惶惶然,为时光易逝而无成绩不安。
  
  有人将朱敦儒那首《西江月》译成英文寄给我。原文是: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青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6:23

做事容易做人难时间:2013-07-10 作者:未详 点击:662次   我集团的名字叫“勤+缘”,因为我笃信勤奋加上机缘,就等于成功,这是一条万试万灵的方程式,其实也就是一条后天奋斗加上先天条件、主观努力加上客观因素就必有成的道理。
  
  除了“勤+缘”方程式外,另一条成功原则可以是“做事+做人”等于必胜。
  
  做事聪明干练,做人却一塌糊涂,成功机会可以说几乎等于零。有时候,做事做得稍差,但做人无微不至、惹人好感,一样会风生水起。故此,识做事真不如识做人。
  
  如何识做人,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积极地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你想人人待你不薄,你先对人人厚爱。识做人的人一定先要心细,以能够洞悉别人之所欲,也一定要宏量,以愿意成全别人之所望,最后才轮到一定要能干,以能达成别人之所冀。我认为后者最容易,世界上有能力、识做事的人真不少。该做什么事才能取悦对象目标?这就需要细心体察了。
  
  大老板身边的左右手,固然有本事。我可以断言,他们的本事一定包括晓得“读到”老板脑子里的问题与心上的期望。洞悉老板的心事永远是决胜之道。
  
  世界上最愚蠢的下属,是我们广东俗语所谓:“跟官做事都不知道官的姓。”那就是说,连老板最基本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可以取悦老板?要建功立业,总要首先获得老板给予表现才华的机会才成。
  
  在我身边干活的一些年轻同事,到今天都还没有弄明白做人的重要性。只识做事,事倍功半,非常可惜。
  
  今天就有个傻同事让我训斥一顿,因为嘱咐他为我做的事,没有在我想起该宗公事之前完成任务,要我提问:“按时完工没有?”答案是:“没有。”如果要我问起来,提供的答案是:“完成了。”也只不过是和我打个“平手”,何况没有完成,给老板印象之差,可以是万劫不复的。没有一个老板会给下属多过三次迟迟“不交卷”的机会。为什么这同事不曾完成任务呢?能力不足吗?偷懒吗?都不是。他全副精力时间去做非我嘱咐他的公事,偏就把我说要做的放在次要或更次要的地位,这就是他不识做人,而非不识做事。
  
  做下属的应该训练自己,能在老板未开口嘱咐要做的事,已经洞察老板心意,赶紧完成,主动报告,这就是他不只识做事而且识做人。我肯定告诉你,先识做人,后识做事,会赢得一定漂亮极了。能抓到让老板为自己表现的能力感动一次的机会,在职场上是一帆风顺的开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6:35

人要有“放下”的智慧时间:2013-07-11 作者:未详 点击:462次   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所以对于膨胀的欲望,人应该有“放下”的智慧。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6:54

不妨看轻自己时间:2013-07-11 作者:未详 点击:1493次   年长的人总是忘不了给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忠告:在人生的路上,要多把自己看轻些。这忠告,包含着几缕沧桑,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越。
  
  诗人鲁藜写道:“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还是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看轻自己是一种人生哲学,看轻自己才能“飞”起来。有一个寓言说得非常形象,人问天使:“为什么你能飞,而我们却飞不起来呢?”
  
  天使笑而不答。
  
  上帝笑了笑,对人说:“人啊,你对世界的贡献有多少?你的价值又是多少呢?”
  
  人回答:“世界是我创造的,我是世界的主宰,世界为我而生,我为世间万物之灵。”
  
  上帝又问天使:“天使,你呢?”
  
  天使说:“我什么都不是,我也没有多少贡献。至于我的价值,还是留给别人去说吧。”
  
  上帝说:“这就是答案,你明白了吗?”
  
  人回答说:“我还是有些不明白。”
  
  上帝说:“天使之所以能飞,是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很轻,轻得像鹅毛,于是就能飞起来;你不会飞,是因为你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就失去了飞翔的本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角,总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偏偏又把别人看得太轻。为此,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以为自己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一心想干大事,创大业;总以为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唯独自己最行;总以为自己成绩最大,功劳最多,记功评奖、加薪晋级不在话下。否则,就不高兴,牢骚满腹,怪话连篇。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心理容易失去平衡,个性往往脆弱,实际表现为独断、骄横、傲慢、盛气凌人、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人,外界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遭到嘲笑和孤立,使你变得停滞不前。
  
  看轻自己是一种智慧。为人处世,盲目自信就会把自己置于一种不利的位置。越是看轻自己,越易被人看重。你真诚的谦卑,将使大家折服,他们乐意在你周围歌唱;你力所不及的柔弱,会为大家所同情,他们愿意倾其所有,助你强盛。看轻你自己,才能轻装上阵,没有任何负担地踏上漫漫征程,你的人生路途才能获得更多帮助和教益。
  
  看轻自己是一种风度,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其实,把自己看轻,这是光明磊落的心灵折射,是无私无畏的自然反映,是正直坦诚的自由流露。看轻自己的人总是很知足,对获得的成功珍惜有加。一个人富有了,仍然不忘看轻自己,他将不会自傲和奢侈;一个人身居高位,仍然看轻自己,他将不会专横和贪婪。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就会发现,看轻自己,其实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境界:超凡脱俗,淡泊平和。
  
  看轻自己是人生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看轻自己是对人的真实本性和历史真正趋向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性和历史的继承和超越。看轻自己,能够成就人的操守,闪烁灵魂的美丽。只有看轻自己,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汲取教训、加强修炼、净化灵魂、提升品质,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高兴。
  
  把自己看轻,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而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也不是鄙视自己,压抑自己,埋怨自己,也不要你去说违心话,做违心事。相反,看轻自己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
  
  为人处世,不妨看轻自己,生活中就会多几分快乐。在家庭中,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一言九鼎”的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与爱人和谐相处。在事业上,即使春风得意,大权在握,也不妨看轻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众人之上的“楚霸王”。这样,才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听取更多的有益于事业发展的意见,让自己脚踏实地去拓展事业,创造辉煌。在朋友圈子里,不妨看轻自己,才能结识到推心置腹的哥们儿,让自己时刻头脑清醒,让自己永远是一个受欢迎的朋友。把自己看轻,才能获得智慧与快乐,飞越坎坎坷坷,拥有和谐的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7:06

修心五“知”时间:2013-07-11 作者:未详 点击:1398次   修心五“知”
  
  当人们回答别人的提问:“你知道吗?”人们会习惯地回答:“知道。”却不知,知道二字有深意。道者,人生之道、经营之道……真能知“道”、明“道”、行“道”,并不容易。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生活中,有些知识、技能可直观地求知而获,而有些隐形的“知识”、“规则”却不一定人人皆知,即使知道,也难做到知行合一。由知道、开悟理解而能自觉行动执行,方为真知的境界。
  
  知足
  
  知足,是人们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同时也是难以做到的。在炫富、攀比、社会功利宣传的大环境之下,更难让人知足而安宁。知足,不是不作为、不上进、不奋斗,而是在工作进取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愉悦,就是每天反省、珍惜、看到自己拥有的。而不渴求、急求暂不可得或永不可得的名利。知足使人感到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佛曰:人们往往因“得不到”而痛苦。知足,就是为得到而满足,不为“得不到”而庸人自扰,去掉妄念,才能使自己心灵快乐,精神富足。
  
  知止
  
  现在人们求发展似乎是越大越好,拥有、得到的物质财富越多越好,买东西越贵越有档次,读书一定要上名校……这些生活主旋律影响着人们如赛车在高速公路一路狂奔而不知止。高速公路有休息区、减速板、加油站、收费区,长途路程也是分阶段完成的。而人生途中这些“区”是无形的,人的工作、事业发展等各领域中,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无形的“减速板”,智者能够看到它而为人生之车适当“减速”。知止,能遏止自己内心的欲望,适时休息。而多数人则于狂奔中不知“减速”,其后果,轻则遭遇“减速板”致车猛烈颠簸,损财、致病灾等,遭人生小挫折;重则车毁人亡,人生事业、工作前途全军覆没。在人生长途“车”的行进中,知道“减速”,才能安全、稳定地跑完全程。

  知命
  
  南怀瑾云“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原则是四个字:乐天知命”。哲学家叔本华提醒世人说:“一种适当的认命,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准备。”命运不是迷信,而是客观存在,知命是人们对自己的天赋、能力、命运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积极地把握“运”、创造“运”,对自己不苛求;凡事量力而行。有此境界,则人们对世之喧不动于心,不羡他人,不妒贤嫉能,生活处之泰然,所以能平静地在自己人生轨道上前行。
  
  知度
  
  “知度”,就是要不断把自身行为、思想调剂至适度,饮食、支出、情绪、运动、追求、劳动、人际交往、享乐、求财等一切,都要注意一个“度”字。有十分力气,留三分;有一斤的酒量,喝六分正好。轮胎打气,打到十二分必爆胎,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知道把握“度”者,才能稳定前行。“乐极”与“气极”、“怒极”都不好,而应保持适度的冷静与清醒。欢乐、顺心时,主动去降温,避免激情过大;遇苦闷或情绪转入低谷时,要换个积极的想法,静极则动,闹极则寻冷,闷极则寻人诉说……知度,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即可内外不为邪气所伤而无病。
  
  知时
  
  法拉第说:“所谓的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的人。”时者,命运、工作、事业发展中的时机。时来运转、时不再来、时过境迁……都讲的是时机。时机是隐形的,唯有智者能敏锐地捕捉到它。工作、生活、命运中的“时”是什么?是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处的时空、时间段,应当做什么,不做什么,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该抓住机遇,努力奋进还是该隐退以待时,积累力量,等待时机。知时者,能冷静地看待当下自己所处人生时间段,不焦不躁,处逆境不倒志,处顺境不张狂。知时者,能清楚看待自己人生的盛衰荣辱,过了事业鼎盛期,就不急求、妄求再次大红大紫,而甘于平淡、平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7:19

机会源自哪里时间:2013-07-11 作者:未详 点击:890次   在立志出人头地的人眼中,生活中的任何环境都可以成为有力的机遇。只要善于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同样一幅画可能会触动一个人的灵魂,令他入迷;而另外一个人却看不出任何不同之处,显得无动于衷。一本书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另外一个人却认为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机会”在人们的手中,“成功的门”在一个人的灵魂之眼里。
  
  在人生中,我们身边重大的机会正在悄悄地溜走,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像那些在远处看来很渺小,但是走近之后却发现十分宏伟的景物一样。但是,那些被我们嘲笑的人却利用这些看似渺小的机会,取得了很高的声望,获得了财富。在我们看来毫无价值并将其丢掉的机会,却被他们抓住利用,获得了成功。
  
  良好的开端和机会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而寻找并发展它们的力量也在我们自己体内。有时候,这意味着我们呆在原地克服所有的困难和失望;有时候,这意味着丢弃所有的东西,与一切旧的事物断绝联系,重新启程。同是一朵花,蜜蜂从中采到了蜜,而蜘蛛却找到了毒药。相同的材料,有人利用它建立了一座宫殿,有人利用它建立了一座小木屋。同理,有人竭尽全力看到并捉住了良机,而有人却认为这次机会是困难和局限的化身。
  
  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卖报童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机会,米开朗基罗在圣彼得花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挖掘黄赭石的时候,在梵蒂冈的灌木丛提取神奇的紫色、红色、蓝色和绿色色调的时候,创作出了不朽的传世佳作。班扬在贝德福德监狱中找到了机会,他从送往自己牢房的牛奶瓶子上取下的皱巴巴的纸上,写就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寓言故事。
  
  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努力抓住这些微不足道的机会,重大的机会自然会到来。
  
  成千上万的成功人士在从事最普通的工作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他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比其他人做得都好。大多数成功信号最后证明是那些先前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
  
  机警地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并充分利用它将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力量。根据“一个人会不断被给予”的原则,利用过的机会可以带来新机会。
  
  每次销售都可能让你成为一个商人,每一个顾客都可能给你带来其他顾客,每次布道都可能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产生更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商业上的交易都是一次展现友好、男子气概、正直、效率、条理的机会,是一次结交朋友和通往更广阔的天地的机会。每份责任都是让你得到更多信任的动力。在工作中塑造你的性格,男子气概或者女人气质,增强自己的力量,为进入更好的天地而努力奋斗。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最大的机会就是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成为可以成为的人。

  机会不会自行到来,而是被创造的;机会和创造机会需要付出的能力和努力本身同等重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7:38

人生的“点”时间:2013-07-11 作者:未详 点击:611次   伏案久了,我会想办法活动一下身体,调节一下肩椎。办法之一,是站在门口过道上,踮起一只脚,奋力地用指尖去触头顶的天花板。指尖触到一次,算是完成一个动作。双脚、双手交替进行。
  
  办公楼过道上的天花板比较低,以我的身高,踮脚、伸手、向上用力,不管左手、右手,指尖刚好能轻轻触到。我曾尝试两脚同时踮起,两臂同时举起,向上用力伸展身体,却没有一个指尖能触到天花板。我还是我,脚还是那两只脚,手还是那两只手,为什么一只手能触到目标,两只手就不能同时触到呢?这个现象一度让我很奇怪。
  
  后来我想通了:我的目标集中在一“点”上,我调动身体的一切可能,努力去抵达这个“点”,我的能力恰好能保证我成功;如果我把所有潜能分散在两个“点”上,我只能同时收获失败。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平庸如我者,与其想同时做好两件事、许多件事,不如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或者先做好这件事,再去做好另一件。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个人理想的实现。究竟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呢?依我看,实现的人不会太多。而未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常是犯了“一犬追二兔”的错误,不断受到最初理想之外的新的诱惑,分散了个人精力。一个人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多少是能做出点成就的。像小猫钓鱼,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抓蝴蝶,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
  
  现在,我站在办公室门口过道上,踮脚、举臂、向上用力,指尖触到了一个“点”。可是,换一个场合,也许我会糊涂:我的人生真正渴望触及的到底是哪个“点”呢?这也是许多人未能为自己想明白的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7:49

刻在心上的错时间:2013-07-12 作者:未详 点击:515次   有个年轻人跟一位玉雕大师学了9年手艺。当初,年轻人之所以要跟大师学艺,不仅因为大师的名气大,还因为他听说大师有家传的绝技。年轻人想像师傅那样,成为玉雕行业的大师,因此他必须学会师傅的绝技。
  
  在年轻人之前,大师也有几个徒弟,但都是只学个三五年就离开了师门,自立门户。他一学就是9年。可9年的时光里,他并没有从大师点点滴滴的传授中,感到大师有什么绝技要传授给他。从选玉的视角、开玉的刀法、下刀的力道、打磨的时间等等,都是那么平常,但大师雕的玉就是比他雕得好看,价也比他的高出好几倍。
  
  他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明白了,大师的确是有绝技的,只是没有传授给他。对于大师的保守,他开始心生怨气,为自己耗费了9年的光阴感到惋惜。
  
  有一天,大师把他叫到书房,对他说,自己新在南山购得一块璞玉,打算开玉后,让他雕一个蟹篓,作为他离开师门的毕业作品。而且大师已经与别人开好了价,说好了交货的时间。所得的收入,作为他独挑门脸开店的本钱。
  
  玉送到了他的案头,是一块翠绿的极品岫玉,看来大师是花了大价钱才购得的。
  
  他开始雕玉了,带着一股劲,发誓非要雕出超过大师的玉雕作品不可。
  
  一个人做事时,心气太高的话,往往会陷入一种盲目的冲动之中,会使人在需要平静时,静不下来;需要细心时,细不起来;需要灵感时,发挥不出来。
  
  他手中的刀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出了轨——在雕篓口的一只螃蟹时歪了,刀痕深深划过翠绿的美玉,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映在他的眼中。
  
  那一瞬间,他崩溃了。他选择了逃避,丢下了那块快要完成的玉,带着一颗失落的心离开了大师。
  
  他在外面游荡了一年。这一年里,他也在几家玉雕作坊里做过大师傅,除了指点一下小工,他自己却再没有雕出一件像样的作品。因为他一面对那些温润的玉,就想起刻在那块翠绿岫玉上的刀痕。他想,他彻底完了,因为没有哪家作坊愿意养一个出不了作品的师傅。
  
  他是在被第9家作坊辞退之后,才想起大师的。
  
  那是个和许多个清晨一样的清晨,大师晨起开门,看到他身背荆条跪在门前。
  
  仿佛这早已是大师预料之中的事。他的出现并没有令大师感到惊讶和气愤,大师依然和一年前一样,轻唤一声:“开工了。”
  
  他的泪涌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师的身后来到书房。大师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金漆方匣,捧出一块用红布裹着的东西,对他说:“打开。”
  
  他轻手轻脚地上前打开红布,心里“咯噔”一下,翠绿的美玉、深深的刀痕扎着他的眼睛。
  
  大师拿起刀,开始在那深深的刀痕上雕了起来。表情依然那么平和,看不出胸中的万千波澜;刀法依然那么朴实,每一刀都那么熟悉……当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龙虾出现在螃蟹背上时,那道镶嵌在翠绿美玉上的刀痕不见了,一件美丽的玉雕蟹篓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扑通”一下跪在大师的面前,满面羞愧,央求道,请师傅传授这雕玉绝技。
  
  大师手捧蟹篓,对他说,师傅并没有什么家传的绝技,所能传授给你的也只有一句话:“刻在玉上的错,不应该再刻在心上。不刻在心上,我们才能找到弥补的办法。”

  人生贵在善于修正错误,难道还有比这更值得人去学习的绝技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8:01

实干是最安全保险的智慧时间:2013-07-12 作者:未详 点击:1716次   浴缸里注满了一池水,旁边放着一大一小两只空桶。
  
  主考官对3名考生说:“我要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缸水舀干。胜者,晋级;败者,淘汰。”
  
  胖汉奔到缸边,擒起大桶,一下一下舀水,缸干了,历时一分半。
  
  瘦汉跑到缸旁,抓起小桶,一遍一遍舀水,缸干了,历时两分钟。
  
  不胖不瘦的那位沉吟了几秒钟后,不慌不忙地走到缸前,弯下腰,伸手拔起浴缸底处的活塞。
  
  霎时,场外响起热烈的掌声。他洋洋自得地环视着四周,心里暗自嘲笑前边两人的愚钝:“这年头傻子才出苦力,而成功靠的只能是智慧!”
  
  然而,两分钟后,微笑却僵死在他的脸上。活塞虽然拔开,但下水道并不通畅,浴缸里还有1/3的水没有流完。等他想用桶舀水时,时间已在不觉间溜走,最终被淘汰出局的竟是他这个“聪明人”!
  
  通常,干比不干总会快半拍。

  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处事确实需要智慧。

  然而,投机取巧只能算是小聪明,成就不了大事业。

  我们必须懂得:实干本身就是一种最安全保险的智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28:13

人生四块田时间:2013-07-13 作者:未详 点击:359次   —个人,和田块有多大关系?人到中年,一个“城里人”,我踩过四块田。
  
  10岁时,我到乡下亲戚家去。雨热交织的水稻田,从一场活泼泼的雨开始,远远地,看到亲戚们在水田弯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
  
  三伏天,骄阳似火,人有渴感,动植物也有很强的表达。秧苗扭着身体,大口大口地喝水。我还看到一只鸟不失时机地立在稻田边饮水。喝一口,尾巴翘一下;又喝一口,尾巴再翘一下。不难想见,清凉的水,顺着鸟的喉管,舒服地流到胃。
  
  稻草人,也是大地上的“人”。它们出现在水稻成熟季节,头上的破草帽,身上的旧衣衫,是按照一个人的意思所设计,一定是那个人曾经穿过,留过那个人的汗味和体温。它们是农人的另一种站立姿势。一个人和他所对应的影子,孤独地守望着一片水稻田。
  
  18岁那年,我在苏北沿海靠近滩涂的地方,亲近一株棉花。我站在密密匝匝的棉棵间低头摘棉桃,抬头可以看远处的地平线。
  
  夜晚的棉花地,是用来回忆的。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钻进一片棉花地,看到紧缩的棉絮,从一颗颗饱满硕大的棉桃里,喷薄而出。炸蕾的棉花地,棉花们在寂静地说话。
  
  20岁的麦田青芒,一茬人间粗粮。诗人海子说:“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诗人的麦田,美丽而忧伤。
  
  我一位写诗的朋友,把麦子想象成是他怀孕的爱人。他说,抚摸一株麦子,就像抚摸爱人微微隆起的腹部。后来诗人在工厂里上班,被机器收割了一根手指。若干年后,诗人不再写诗,而是做了老板。有一天,在—个酒店门口,我听到有人喊我,扭头一看,是他笑呵呵地站在一辆宝马车旁。不知道,诗人是否记得从前的那块麦田?
  
  40岁的斑斓油菜地,显然不适宜涂抹一个中年男人的梦境,“当时年少春衫薄”,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想在油菜地里呼呼大睡。
  
  想到我在油菜地里露天而眠,植物之间水雾流动,与我同在油菜花丛间栖息的一只鸟被惊醒,“呼”地抖落翅膀上的纷扬花粉,嘴上叼一串菜籽,飞落到另一块油菜地。有时候,一个中年男人的愿望,却是这样幼稚和简单。
  
  有一年,和一个朋友开车到他的乡下老家去喝酒。车沿着金黄油菜花簇拥的小路左右绕行,油菜花掩映深处的村庄很安静。不知为什么,脑中忽然跳出一段句子:少年骑马,中年骑驴,陌上骑驴缓缓归。
  
  在我的故乡,没有大片大片的红高粱,那些曾经有过的虚无缥缈的幻想,脚上总是沾着些长江岸边的黏土,在梵高金黄的向日葵间穿行。
  
  水稻田、麦田、棉花地、油菜地,人生的四块田,从少年开始,一路光影过渡,来到中年。这些与生长有关的田块,饱含生活的隐喻和生命体验。我知道,秋天来了,庄稼就在窗户外面,影影绰绰,它们在奔跑,那是祖先的影子。
页: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