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19:39

幡动,风动,心动时间:2013-06-24 作者:未详 点击:1196次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为竹木,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分。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只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禅,直指本心,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哲理:情随意起,相由心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19:54

谢谢你曾嘲笑我时间:2013-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207次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诚哉斯言!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之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开出夺目的人生之花。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耶鲁大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湾大学开设17年以来,每堂课都座无虚席。2009年,他受央视邀请,在《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得到众多学者、大师的认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和演讲家,却曾饱受嘲弄与歧视。
  
  小学时的傅佩荣有些调皮,常学别人口吃,却不料这个恶作剧导致他自己不能流畅地表达。九年的时间里,傅佩荣的口吃常常被人视为笑柄,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虽然他经多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口吃,并成为众人敬仰的演说家,但是这段被人嘲笑的经历还是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一次,傅佩荣去赴一个访谈之约。那日,炎阳如火,但他仍坚持穿着笔挺的西服接受访谈。因场地未设麦克风,他就大声说话,甚至有些喊的意味。到后来,他的嗓子都哑了。众人深受感动,无不赞美傅佩荣为人谦逊,没有名人的架子。傅佩荣说:曾经口吃的痛苦经历令我对自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我终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我被人嘲笑过,知道被嘲笑的滋味,这使我自身没有优越感。二、我非常珍惜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因为我曾经不能流畅地说话,所以现在当有机会表达时,我会非常珍惜。
  
  同样因为口吃受尽了嘲笑与讥讽的拜登,不仅被别人起了很多难听的外号,而且还被老师拒绝他参加学校早晨的自我介绍活动。他难过得落泪,觉得自己就像被戴了高帽子站在墙角受罚一样。悲痛往往催生动力,拜登决心一定要摘除这个命运强加给他的“紧箍咒”。他以极大的毅力坚持每天对着镜子朗诵大段大段的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但成功摘除了这个“紧箍咒”,而且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说家和领导者奠定了坚实的口才基础。
  
  被人嘲笑是痛苦的,那些刺耳的嘲笑、无情的眼神,是一把把尖利的刀,深深刺进你的心。面对这把刀,傅佩荣和拜登都选择了奋起,“没有任何人规定我只能有这样的际遇,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不改变它呢”?而那些嘲笑、讥讽甚至侮辱,其实都无须拔出,就让它们插在你的心上,然后忍住痛,跋涉!当你跋涉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你的热血就会变成一股烈焰,熔化那把尖刀。而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早已渺小得挤不进你的视野,甚至匍匐在你的视野之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0:17

最后悔的总是年轻的时光时间:2013-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191次   一家权威机构曾向60岁以上的老人就“你今生最后悔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每个人的出身、学识、性格等各不相同,但后悔的时光都是年轻的时候,在后悔的内容上更有很多相似之处。
  
  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这正验证了那句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啊,年轻时都不努力,要到何时才发奋呢?青春不会永驻,人生不过百年。虽说一寸光阴不是一寸金,但虚掷时光,蹉跎岁月总是不对的。毕竟,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方有收获之时。有的人迷信天分,寄托运气,殊不知,天赋、好运固然有,可垂青于自己的几率有多大?凭什么又是你?倒是勤能补拙,天道酬勤适合于任何人。就算是贩夫走卒,如果怀着不屈的心与生活抗争,也会有所作为。记住,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没有一种人生不能改变。
  
  后悔年轻时选错了职业。这与年轻人的心态不无关系。或急功近利,或反复好变,或贪图安逸,以至于读了那么多书,考了那么多试,依然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吃”什么,“胃口”有多大。于是,在职场上“走马灯”似的从一个槽头跳到另一个槽头,也许“饲料”是越来越精,可随之而来的是专业抛弃了,优势抛弃了,激情抛弃了,人也越来越没方向了。也有一类人,是“从一而终”、“不事二主”的,可在岗不爱岗,从业不敬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度日,又怎能演绎一番轰轰烈烈?其实,没有哪一种职业绝对优越,绝对适合。只要正视自己,尽力而为,一旦选准、敲定,就付诸耐力、毅力和定力,晚年便多了一份满足,少了一声长叹。
  
  后悔年轻时教育子女不当。众所周知,中国的父母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可问题是,怎样的教育才算成功?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父母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从孩子上幼儿园的那天起,就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一路上把天真丢了,把童年丢了,把思想丢了,把梦想丢了,把锋芒丢了,最后不知剩下什么。而所有的文凭、证书,无非是为了高薪、香车、别墅,如果没有,就是没本事、没出息,就活该遭人鄙视。陷在这样的误区,还有多少父母认为自己家教成功呢?如果父母们是在悔恨自己的子女在功名利禄、权势尊位上不如人,倒不如反省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后悔年轻时没珍惜伴侣。如今这年头,什么“比翼鸟”、“连理枝”、“相濡以沫”、“与子偕老”,一天比一天稀缺。所以,闪婚和闪离都司空见惯,反正关系越简单,就越能便捷地解决问题。说到底,是自私成分居多,各人顾各人。到了晚年,才知道老本、老友与老伴不可或缺,而没有老伴又是不幸中最不幸的事。其实,婚姻是一本存折,年轻时,夫妻两人往里面存理解、信任和忍让,到了岁数,才能连本带利提取温暖、幸福与和谐。如果年轻时不好好相处,倍加珍惜,又哪来的“夕阳无限好”?
  
  人生后悔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后悔年轻时锻炼身体不力,后悔年轻时孝顺双亲不够,后悔年轻时挣钱不够多,后悔一生平淡……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些后悔,如同一面面镜子,照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0:30

人为什么活着时间:2013-06-25 作者:未详 点击:754次   我在半个世纪前创立了京瓷公司,四分之一世纪前创建了KDDI公司,虽然创业时我是赤手空拳的,但由于努力经营,这两家公司现在的营业收入合计已经超过5万亿日元。现在,我还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全力投入日本标志性企业——日本航空公司的重建。日航的重建相当顺利,超出了原定复兴计划的预期,仅本年度上半期,营业利润就已经超过了1000亿日元,企业的经营得到了切实的改善。
  
  到本月底,我将79岁。我的出身是技术员,当初是专门研究开发新型陶瓷的,27岁时创建了京瓷公司,经营企业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在70余年的人生中,我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的正确的“活法”,也就是人应有的生活态度。
  
  我年纪很轻就担负起经营企业的重任。怎样去经营,企业才不会破产?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的员工?创业之初,我每天都苦苦思索这些问题,烦恼不已。当时我是在经营企业,但这个企业究竟能不能顺利发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企业倒闭的悲剧?怎样才能使企业顺利发展?我一边思考这些问题,一边每天都拼命地工作。与此同时,我还不断地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究竟是什么”。虽然当时我还只是一个青年。
  
  人生是不是命中已经注定了呢?就是说,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各自不同的命运呢?这命运是自然授予的,还是神灵授予的,谁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不都是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生人世的吗?我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们顺着被注定的命运这条经线度过人生,同时在命运的摆布下,我们在人生过程中遭遇到各色各样的事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好事、做好事,人生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如果想坏事、做坏事,人生就会产生坏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生中存在“因果的法则”。我又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
  
  在顺着命中注定的命运行进的时候,在每一个节点上,由于自己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就会出现新的、不同的人生结果。因果法则这条纬线不也行走在我们的人生之中吗?我就这么思考。换句话说,每个人各自的人生,都是由命运这条经线和因果法则这条纬线交织而成的一匹布。我的思考又进了一步。
  
  但是,即便相信因果法则,遵循这条法则去做事,人生还是难遂心愿,时而飞来横祸,时而撞上好运。忽喜忽忧,喜忧参半,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在企业经营中,我遭遇过许多灾难,也碰到过不少幸运。我认为,这些都是人生的考验。同时,我也意识到,在面临人生考验时,如何应对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我今后的人生。
  
  大自然会在人的一生中给予我们很多考验。
  
  我所谓的考验,有时是灾难,有时则是幸运。虽然很多人认为灾难才是考验,但我认为幸运的降临也是一种考验。而且,无论是遭受灾难,还是遇上幸运,都应该以感恩之心予以接纳。应该以“非常难得”这种感恩之心,接受灾难的考验。但是,人在遭遇灾难时,往往怨天尤人,“为什么偏偏是我遭此不幸”,以致忧愁悲叹,自暴自弃。而一味发牢骚、说怪话,人生就会越来越黯淡。
  
  绝不能让自己陷入悲观失望的境地!无论遭遇何种灾难,都应该将其当做神明给予的考验,坦然接受,积极乐观,一味努力向前。我这么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人生往往容易接受命运的摆布。但是,在人生中,只要坚持想好事、做好事,总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我对此深信不疑。抱有怎样的思想,采取怎样的行动,人生的结果就会随之而不同。这一点,我想大家已经有所理解。接下来,我想谈一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人生无常,在瞬息万变的人生中,我们活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即将迎来79岁生辰,死亡正向我逼近。无论是否留恋生活,人总有一死。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死亡不过意味着肉体的灭亡。我认为肉体和灵魂,或者说,肉体和心灵的结合才构成了稻盛和夫这个人。所以我相信,我降生俗世,生存至今,当我迎来死亡的时候,死亡的只是肉体而不是灵魂,灵魂是永恒的。
  
  我刚才说过,这个宇宙中涌动着爱的意志,这种意志推动万事万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们则生存在这个充满爱的宇宙之中。我认为顺应宇宙意志,灵魂开始启程时便意味着死亡,或者说,灵魂迎来新的旅程时就意味着死亡。
  
  我衷心希望会集于此的各位朋友,一定要存善念、行善事,持之以恒,度过自己精彩的人生。今天,我很冒昧,我讲的话近乎说教,但这些话都是我的肺腑之言,都是我在漫长的人生中所坚信的道理。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大家的人生更加精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0:48

生命多轻,生命多重?时间:2013-06-25 作者:未详 点击:765次   大人们在江边聊天,孩子在一个人玩沙子。当妈妈回头叫孩子回家时,看见孩子跪在地上,对着顶上和前面放了石块的两个沙堆磕头。妈妈走过去,一眼就看见孩子堆了两座坟,但还是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呀?”
  
  “我在拜。”
  
  “拜什么?”
  
  “你没看见吗?人死了就会躺在里面,我想他们怎么办呢,当然是拜一拜了!”
  
  妈妈愕然,不知该说何语应对,但孩子又马上继续问了:“妈妈,你会老吗?”
  
  “当然会,妈妈又不是神仙。”妈妈哈哈大笑起来。
  
  可是孩子依然很认真:“你老了之后会到哪里去呢?会不会死掉?”
  
  多么严肃的问题!妈妈沉默了很久。孩子问的是真的老了,还是“去世”那个老了呢?
  
  但妈妈马上说:“我会老的,老了还会在你身边,但到了那时我就不能抱你了,也不能做饭给你吃了,你会照顾我吗?”
  
  孩子拍手笑了:“哦,好的好的,我做饭给你吃,我抱你,你在我身边就可以了。”
  
  生命有多重,让一个孩子有如此“深思”?每个人的生命都很重,它不仅仅属于你。我想,很多时候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生命。遇到挫折和困难想放弃时,你是否应该多想一下?当你忙完自己的事情而不知所以的时候,你是否应该多想一下还有什么是你需要关心的?
  
  我很看重生命,因为在我记忆里的那些消失的生命对我来说,思想上长期“吃不消”。
  
  童年时,堂姐的表姐天天带我玩,她是个很开朗很漂亮的姑娘。因为她年纪大我很多,所以什么都顺着我,护着我,我非常喜欢她。有一天,听说她要嫁人了,然后就再也没见过她了;又有一天,听说她跑了,她不要嫁父母替她选中的人;再有一天,听说她死了,而且去找她的爸爸也死了。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就听说了这么三句话概括的三件事情,但它们对我的打击是很大的。对于我幼小的心灵,谁也没有去注意,谁也不会去在乎,可那的确伤到了我的心,让我记忆深刻。我就是不明白:她怎么就死了呢?
  
  人说多子多福,我却从来不这样认为。奶奶七十三岁的时候摔了一跤,不能行走,她有六个儿女,大家轮流端饭给她吃,饭菜的冷暖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要求让她自己去挑水,我想她是要自己做饭吧。果不然,她经常自己做饭吃,但很耗水,而且脏水也需要处理,但她自己又不能胜任,所以要叫谁谁谁,时间长了,叫了半天要不没有回音,要不说忙得很。我经常在家做家务或写作业,听到她拉长的声音慢慢变得嘶哑,就去帮她挑水。那时我不过九到十岁,挑不动很多水,常常要等到中午挑水的人少了,才能拿着水瓢提着桶到水井边,打两瓢水,提回去,再来接着提。奶奶看到我的样子,十分心疼,不让我干,但我非得干。就那样我和奶奶建立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她一有东西吃,就会悄悄地塞给我,以至我后来常常受到堂哥、堂姐们的“攻击”。后来她上厕所又摔了一跤,只能在卧室上马桶,而倒马桶更是找不到人,当然到了后来倒马桶的事情也是我的。尽管我力所能及地照顾奶奶,但我时常感觉到她是非常孤独的,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太阳底下,一整天一整天都没人跟她讲话,她就坐在那里傻傻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而且她常常自己跟自己说上一整晚的话,她所有的儿女都听厌烦了,麻木了,都不挨着她的房间睡觉了,只有我每晚在她的话语里睡着,然后醒来。但我要继续我的学业,我能跟她待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太少了。奶奶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度过了八个春秋,终于病入膏肓了。她什么都吃不下了,话也说不清楚了。她的六个儿女及我并不认识的所谓外孙都来看她,给她很多吃的喝的,而奶奶什么都不要,她拉着我指着缸里的凉水,意思是她要喝凉水。医生说不能喝,伯父们就给她开水喝,她就是不肯喝,而我给她喝的也是开水,她却很听话地喝下了。她喝下的那一瞬,我真的好想哭,但我不能当着她的面哭,我已经十六七岁了,长大了。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初中毕业了,她咽气的那一刻我在她身边,她安详平和犹如睡着一般。我不大愿意看见死人,因为我的确承受不了那种重,奶奶是我唯一亲眼看着离开的人。那一刻我没哭,因为她生病受的罪太多了,家人给的温暖太少了,她去了天堂,那里有快乐!但每每回想起奶奶的事情来,我免不了哽咽,想人生在世,所为何?她,一位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小脚妇人,青年时代在夫权下拉扯大六个孩子;刚到晚年,丈夫先她离去,她过着孤独的生活,更在被病痛折磨的八年里远离亲人亲情。而时常听到她的儿孙谈论她是多么的享福,既高寿,又吃穿比别的老人好。而我则默然无语,心底冰凉。
  
  尽管在成长的路上,我和父母闹过很多的矛盾,但我绝不会在他们遭遇困难和病痛时置之不理。
  
  生命是可贵的,情感是很重要的。生命到底有没有轮回,我不知道。道一声珍重,珍重存活的生命,珍重生命中的情感。人离开了情感,就会失去一切,发展不了科技,也创造不了文明。
  
  生命多轻,只需一瞬,它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生命多重,只需珍惜,它将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1:00

人生的烦恼和苦痛:“了不了”时间:2013-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580次   了
  
  了不了。
  
  人生的烦恼和苦痛,有时候就纠结在这三个字上。
  
  了,是一种放下,是一种告别,是一种结束。要放下,发现情已深;要告别,发现爱已浓;要结束,发现欲罢不能。到最后,不是不愿了,不是了不清,而是了不了。
  
  这个世界,大丈夫英雄气短时短,俗世儿女情长时长,一样的可奈何,却是不一样的无可奈何。
  
  本来不好了的,手起刀落,了了。原本容易了的,却缠绵悱恻,一时半会儿了不了。一份情,结的时候是情缘;而了的时候,却变成了情怨。这个世界的好多事,简单起来真简单,复杂起来太复杂。
  
  了,会痛;不了,会更痛。了不了,实际上,就是对这样一种疼痛的妥协。人生,在某种抉择面前,有时候,往前一步不敢,往后一步不忍——往前一步怕陷得太深,往后一步又怕撇得太干净;怕走不出来,又怕彻底走出来委屈了自己伤害了别人。
  
  就这样,了吧,尚有一念微暖;不了吧,只剩半盏残凉。
  
  于是,远一阵子,近一阵子,密一阵子,疏一阵子,深一阵子,浅一阵子,收一阵子,放一阵子。一阵子,转眼,成了一辈子。
  
  在旁观者看来,快刀斩乱麻,了是那么简单。但在当局者看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了是那么复杂。一个在局外,一个在局内,一个清醒到理性,一个迷乱到糊涂。这个世界最好玩的地方是,旁观者笑当局者糊涂,当局者笑旁观者不懂,真正是相看两不悦。殊不知,痴癫从来不买理智的账,再伟大的理性,也有难以说服崇高情感的时候。
  
  其实,了还是不了,世界都在那里,你我都在那里,情缘都在那里。
  
  了不了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1:19

学会享受一点孤独时间:2013-06-26 作者:未详 点击:694次   学会享受一点孤独
  
  并不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面对如豆灯光,耳边有微微的风声,我们才能感受到孤独。有时候,我们分明是在喧嚣的人群中,可是,突然就有一种淡淡的倦意,说不出的孤独席卷了我们的心,让我们慢慢地沉静了下来。
  
  孤独的美恰似一份宁静与淡泊,荡涤着那些现代都市中嘈杂的心。不孤独的人或不会孤独的人,总是被一些浮名小利卷裹着,总是不由自主地表演着。而一直孤独的人也必定是病态的,就让心拥有一份一时的孤独,拥有那一份美丽。
  
  品味孤独,享受孤独,就是繁华落尽以后,笑看云淡风轻,能让一杯清茶的氤氲温润浮躁的心;能在一盏灯下,卸下世俗的种种面具、身份,面对真实的自己。
  
  人生不过百,我们总在扮演各式角色,总在小心翼翼地计算着得失。飙升的房价,升学的孩子,下岗的爱人,逐渐让我们变得琐碎、平庸,满目模糊得自己都觉得陌生。于是,我们拒绝孤独,用酒精麻醉自己。对孤独的恐惧,其实,是对自己的恐惧。
  
  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心,在静谧的时光里,享受一次孤独?我们可以喜欢热闹,但不能总是热闹,必须有自己的空间。
  
  孤独让人从容。孤独是心灵的按摩和滋润。正是因为孤独和寂寞,才能有丰富的感受。孤独有一种超然之美,当我天马行空般独往独来时,对世俗的种种不屑一顾,超尘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孤独有神秘之美,如一朵神秘的黄玫瑰,或飘然而来倏然而去的一场梦,给世人留下一个参不透的禅,猜不透的谜,语不透的谶。
  
  马致远是孤独的,所以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思;苏轼是孤独的,所以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感慨。
  
  孤独,心灵首先得耐得住寂寞。孤独不是故作深沉,孤独是旷野上逆风而生的一棵老榆树,是大海边悬崖上一块兀立的礁岩,是静夜里飘浮在天空的一缕音符,孤独是为自己而亮丽的一道风景。重要的是,孤独中你在想什么……
  
  孤独是一种享受,享受孤独的人,对孤独而言是一口幽井,能折射出自己的潜能,当一个人思考时,孤独是智慧和精神释放的过程。
  
  孤独是美丽的,享受孤独是一种美,分享孤独也是一种美。懂得享受孤独,就明白了如何品味生活的千般滋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1:38

每个人时间:2013-06-26 作者:未详 点击:1277次   每个人都是一条河,起源为生,终止于逝。天下有一万条河流,就有一万种生活。有的“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测,与之交往,最好先套上“救生圈”;有的很浅,才没过脚面,甚至还没到旱季,就已经干涸了。至于流向和流域,每条河都有自己的决定权。因而无论一条河多么宽阔,也无法自命为天下河流的楷模,并狂妄地号召大家只许向西或朝北。
  
  还有,作为人间一条“河”,其“水温”也非常重要,因为谁都喜爱夏季的水流,而不愿赤足趟过一条冰河。
  
  每个人都是一座矿。凡是金矿、银矿或是稀有金属,都很难被发现。那些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往往会自我采掘,并将宝贵资源奉献给社会;可有的人内心十分贫瘠,甚至不能称之为“矿”,可他却将“盛产”出的烂石头镀金镶银,并将这些废物向世人推销。还有一种可悲情形:有的人由于缺乏勇气,死守着巨大财富,一生未敢开采。世间这种“矿主”比比皆是。
  
  每个人都是一位乘客。出生时欢天喜地,手里捏着一张直达终点的“车票”。始发站虽不相同,但终点站只有一个。旅途中,那些以车为家的旅客心态最佳,他们生性快乐,随遇而安,能将单调旅程安排得有声有色。大多数人没这种福气,他们命中注定要在悲喜交集中度过。个别人无法忍受漫漫旅途,偶遇挫折,便选择极端行为,中途非要“跳车”。做了蠢事后,其中有后悔者请求重新登车,但均被“列车长”拒绝:因为每个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张“票”。
  
  每个人都像一粒沙。忙碌中,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一粒沙子会有怎样的感觉?其实想了解它并不难,大千世界上,人海即沙海。即便身处闹市,熙熙攘攘,一个人也甩不掉孤零零的感觉,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尽管如此,竟还有人费力地将沙子分为贵族沙、某级沙或平民沙。唉,他们真不怕累。
  
  每个人都是一座城。有趣的是:城墙几乎拆光了,物质生活普遍好转,心灵之门却关得死死的。从前,家家都不富裕,屋里也没啥贵重家什,所以邻居串个门儿,小孩儿来写作业,谁也不加防范,街坊之间亲亲热热的。现在不行了,仅仅是怕地板被弄脏,就成了拒绝拜访的借口。不光如此,家家户户还得安装防盗门窗、猫眼和电子眼。也真怪,只有待在现代化的“牢房”里,现代人才会感到安全。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厚薄深浅,各不相同。只是这些“书”没被摆在图书馆里,而是置放于社会的边边角角。最可怜那些经典巨著,尽管包上黄绸子,放在檀香木的书架上,仍然备受冷落;因为劳碌的大众更迷恋畅销书。他们喜欢用隐私和绯闻给自己疲惫的心“挠痒痒”。不过,这些东西大多为一次性读物,就像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和手纸。用的时候很方便,之后只想赶紧扔掉。
  
  最后,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对地球而言,无论您是好人、坏人,都是一个糟糕的污染源。据美国科学家统计,一个人一生平均要“制造”出四五十吨垃圾。每个人的丢弃物和排泄物,几乎可以填满一座矿井。人的欲望越大,产生的垃圾就越多。尽管活在消费时代,每个人多少都应具备一点儿“负罪感”。每用一吨水、一度电,都要掂量再三,省而又省;而每丢弃一节电池、用过一个塑料袋,最好用脑子想一想,难道这就是我们给后代留下的“遗产”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1:50

海湾大桥的安全网时间:2013-06-27 作者:未详 点击:249次   心理学家把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的修建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无安全网阶段;2)有安全网阶段。海湾大桥工程刚开始时,建筑公司未采取任何劳动保护措施。高空作业的工人失足跌下,摔死摔伤的事情时有发生。以至于桥下总是聚集着一群失业的穷人,专等有人摔下来后,就赶紧去申请他的空缺。在“无安全网阶段”,海湾大桥工程共夺去了20多条生命。工程曾一度因人员伤亡严重而停滞。
  
  后来,建筑公司投资10万美元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安全网。结果施工效率比以往提高了1/4。仅仅这25%的提速就为公司带来了近百万美元的效益。更奇怪的是安全网装好后,直到大桥竣工也只有10个人摔下来过。当然他们都被安全网接住,有惊无险。这张安全网可谓物有所值。
  
  心理学家解释说,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的四肢协调能力下降,平衡感、反应速度和判断力均会减弱。可见安全网的功能不光是保护出了事故的人,更重要的是帮助建筑工人战胜了恐惧,让他们少出事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21:22:06

镜子的故事两则时间:2013-06-27 作者:未详 点击:549次   体形室的大门是玻璃门,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的一切。大门外,是一排橘红色的沙发。
  
  那真是一排好沙发,在用罢中餐,不停打哈欠的时候,这橘红色不停地诱惑着我。
  
  于是,我坐下,想打一个瞌睡。
  
  当我向沙发背后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体形室里的一面大镜子,我看到了哈欠连天的自己,精神萎靡不振。
  
  我突然觉得不妥,把后仰的身体硬生生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我吸了一口气,端端正正地坐好。
  
  我仍然有睡意,但我却无法就此睡去。
  
  半刻钟后,我有些坐立不安。因为我眼力所及之处,就是自己在镜子里的形像,皱眉、搔头……
  
  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件令自己很不愉快的事情。我站起,走到楼下。
  
  半个小时后,我回到楼上,许多人站在体形室旁边,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人像我一样,当看到那排沙发时,会马上去坐,但几分钟后,他们会站起,走到一边,宁肯站着。
  
  在这座大厦的二楼,每天进进出出的人难以计数,但那排橘红色的沙发颜色仍然鲜艳。
  
  这真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
  

  曾看到过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镜子的。

  一幢大楼的电梯里经常发生性骚扰事件。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办法,在电梯三面铁壁上,安上了三块大镜子,从此后,此类事件大为减少。
  
  大概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一个人之所以丧失信念,之所以无所事事过着没有激情的日子,无非他自己看不到自己有多么的糟糕。
页: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