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7:57
关于人性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379次 一个印度动物园主带着他的家人和动物,搭乘一艘日本货船移居加拿大,不幸海上遇险,货船沉没,最后只剩下两个幸存者,一个是园主16岁的儿子帕特尔,另一个是一只名叫帕克的孟加拉虎,人虎共处于一只小救生艇,在无边的大海上漂流了227天。
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故事。海上生存已是难事,况且还要对付那头老虎。然而,恰恰是这头老虎,让帕特尔活了下来。
失事之初,帕克的确是帕特尔面临的头等难题。一开始船上剩有4只动物,鬣狗吃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吃了鬣狗,下一个该轮到帕特尔了。因此。他一心盘算着如何杀死老虎。但帕克在饱食之后的表现使他改变了主意。它专注地看着他,发出哼哼声。作为动物园主的儿子,耳濡目染的经验使他理解了这种友好的表示,于是作出了驯服它的决定。驯虎的关键是保证其饮食,这使帕特尔有大量事情要做,忙于钓鱼、捕杀海龟、使用海水淡化器等。忙碌使他免于精神崩溃。如果没有帕克,他将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敌人。
可是,不要以为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兽相爱的浪漫童话,结束的场景无情地粉碎了这个错觉。船终于漂到了大陆,帕克跃到岸上,径直走向丛林,没有看帕特尔一眼。它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丛林,然后向前走去,永远从帕特尔的生活中消失了。其实,帕克始终是一头猛兽,最后仍如此,产生错觉的是我们,还有帕特尔。他哭了,无法理解在经历了漫长的共患难之后,帕克怎么能如此无所谓地离他而去。
故事到此已经结束,但更大的意外在后面。日本人来调查货船失事经过,帕特尔给了另一个版本:沉船之后。幸存者是4个人,除他之外,还有他母亲、一个厨师、一个水手,并没有动物。饥饿驱使厨师杀食了水手和他母亲,既然只有他活下来了。显然他又杀食了厨师。那么,看来动物的故事是他编造出来以掩盖可怕的真相的,其实鬣狗是厨师,斑马是水手,猩猩是他母亲,而老虎就是他自己。
哪一个版本是真的?帕特尔问调查员:“哪一个故事更好?”调查员答:“有动物的故事更好。”帕特尔说:“谢谢!和上帝的意见一致。”这让我不禁想起讲述这个故事的印度老人曾说:“我有一个故事,它能让你相信上帝。”听完了故事,我们相信上帝了吗?在极端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人成了赤裸裸的动物。可是,上帝不喜欢这样,他把人性的故事给了我们。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当然不只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兽性,更是为了对我们的人性怀有信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8:13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454次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最早出自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后来常被人们引用到人生中,梦想着谁能给一个支点,撬动起自己的人生,干出一番事业,让人生奏出华彩。也时常听到一些人的感叹和抱怨。没有人给他一个支点,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给一个支点。成了大多数人的期盼。
时常琢磨这句名言,渐渐地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把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中的“给我”二字改成“找到”,是否更加贴切些。“给我”多少有些被动,而“找到”就显得主动些。
成功必须有支点,支点是客观存在的。寻找这个支点,需要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以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去寻找能够支撑成功的支点,撬动起自己的人生。当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寻找成功的支点,吸取前人的智慧,是智者的表现。
与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比较,人生的那个支点远比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更为难找。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这个支点是无形的。它不像物理学的杠杆原理那样,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支点的位置。人生的那个支点,是人生的进取点,也是人生的平衡点。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确实实影响着人生。人生这个支点,实际上是人的理想、态度、知识以及意志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点,反映出一个人度的把握、量的积累、质的提高。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它不是一劳永逸的。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找到了就成为永恒:而人生支点的寻找却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调校,谁调适的越准确,支点把握得就越好。我们经常说,不落伍于时代。落伍,就是调适失准。为什么有的企业家总是立于潮头,有的则昙花一现,区别在于他们能否做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找”与“不找”的度难以把握。找是永恒的,不找是相对的。对两者的把握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支点的定位。“找”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否则,越找支点越偏。官员落马的根由之一,在于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是把握好已有的人生支点,而是以失衡的心理。怀疑已经找到的支点并开始重点寻找支点。心理失衡必然导致支点失位,支点失位导致人生堕落。还有的人,已经把握住了寻找路径的方向,可以说。已经在支点的周边徘徊,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把握住那个支点。因信心不足而与支点失之交臂。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支撑人生成功的支点是多样的。人生的支点,除了必须具有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共同品质外,还必须具备那个职业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学术素养。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功支点是有区别的。你必须对每个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还在于我们把成功的支点想得太复杂了。方法是在反复探索比对中总结出来的。有时候,当完成某一项工作之后,回头总结。发现这把解开成功的钥匙其实很容易找到。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也如数学公式,书写起来非常的简单,而论证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生是一个过程,寻找也是一个过程。寻找的过程也是论证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8:24
开门和关门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911次 开门和关门是人的生活中最有意思的行动,门内是多么神秘莫测啊!
一个人打开一扇门时,不知道等待着他的是什么。即使是最熟悉的房间,那里钟在滴答作响,壁炉在暮色中闪着红光,也可能会藏有叫人吃惊的事情。管子工可能真的来过(在你外出时),修好了漏水的水龙头。厨师可能忧郁症发作,要求你同意她离开。聪明的人总是带着谦恭和接受的态度打开门。
门有许多种类。如旅馆、商店和公共大楼的旋转门。这些门代表着典型的活泼而忙碌的现代生活方式。你能想象约翰·弥尔顿或威廉·佩恩匆匆忙忙地走过一扇旋转门吗?还有那种开起来乒乓作响的古怪的小门,这种门只有从膝盖到肩那么高,仍在变质了的酒吧外面摆动。还有活板门、拉门、双折门、舞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等。不过一扇门的标志和神秘在于它的隐蔽性。玻璃门根本算不上是门,仅是一扇窗户而已。门的意义就在于把里面的东西隐藏起来,使你的心悬虑不安。
同样,开门也有许多种方式。有一种是用胳膊肘轻快地一推,侍者端着你的晚餐盘、打开厨房门时总是这样。有在愁苦的书籍代理商或小贩面前颇有戒心地和犹犹疑疑地一点点地拉开后退的门。有随着有礼貌又小心地逐渐退出的男仆而敞开的大人物的栎木门。还有牙医女助手富于同情而悄然无声地打开的手术室的门,她一声不吭,暗示医生已经在等你了。另有一种,在清晨很早的时候,护士欢快而突然地打开门进来,嘴里喊着:“是个男孩!”
门象征着隐私、静修、内心避入愉快的宁静或伤心的隐秘的斗争。一间没有门的房间不是房间,只是过道。不管在哪里,一个人呆在一扇紧闭的门后面,就能使自己感到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在紧闭的门后面,人的思维作用发挥得最好。人不像马,得圈在一起。狗懂得门的意义及门所能带来的苦恼。你有没有注意过一只小狗在一扇关闭的门前渴望不已?那是人类生活的象征。
开门是个神秘的动作:这里面包含有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觉,一种人类繁琐手续的新形式。这包括对极大的快乐的显露,重聚、和解、久别重逢的恋人的狂喜。就是在悲伤时,开门也会给你带来宽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的力量。但是关门要可怕得多。那是声明结局。每一扇门关上都表示某件事的结束。在关门中有不同程度的悲伤。“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表明软弱。轻轻地关上门常常是生活中最悲剧性的举动。人人都知道,紧跟在关门后面袭来的是极度的痛苦,这时所爱的人虽仍在附近,听得见说话的声音,然而他已经远去了。
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流水般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不会停止不动,撇下我们不顾。我们继续怀着希望开门,怀着绝望关门。生命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袋烟,命运最终像磕烟灰那样把我们击倒。
一扇门的关上是不可挽回的。它“啪”地折断了心脏的血脉,重新打开、转回去已经没有用了。平内罗让波拉·坦克瑞说:“未来只是从另一扇门进入过去。”这是胡说八道。哎呀,没有其他的门。当门关上时,它永远就关上了。对那消失了的时间的搏动来说,没有其他入口。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碰到一种关门。这种关门关起来很轻,只有弹簧锁的喀哒声会打破寂静。希望那时他们想到的是我们没有完成的正经事,而不要想到我们干过的不端行为。那样他们就会走出去,关上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8:36
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时间:2013-07-02 作者:未详 点击:396次 我在年轻的时候,偶然读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让我不寒而栗,年轻的生命第一次受到巨大的震撼:“一个人到了30岁,就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我那个时候大约30多岁。这句话让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糊糊涂涂生活了很多年,人生的目标很不明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可以说都没有什么价值。本来很重要的事情竟然被自己抛到九霄云外,每天只是专注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而自己竟然还麻木不仁。我感觉必须迅速改变自己,否则,真的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我的抱负是切合实际的还是盲目的?我的人生优势是什么?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把自己一生的目标切割成一段段的具体规划?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摆脱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琐碎生活?
停顿下来思考的结果是,我毅然决然地改变。既然想通了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才能更快地达到目标,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了。
现在我已经人到中年了,我真的感谢十多年前的觉悟。如果没有那个年龄的觉悟,我一定还是小县城里每天平平庸庸吃吃喝喝的小职员,一定还是糊糊涂涂的人生,一定还徘徊在理性的殿堂之外。
其实,并不一定只有犹豫彷徨的人才应该觉悟,不论是谁,在30岁的关口,不论你有什么样的起点和心境,都应该尽早觉悟。因为,30岁,一切都还不晚,一切都还可以重新再来。
我常常说,人生之路犹如登山,如果你选择对了方向和路径,只要义无反顾,就一定能够抵达山顶。最可怕的是你方向没有选择正确,或者你走了一条死路,那就是枉然的徒劳。你奋斗一生,可能都没有离开起点,或者,你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附近。
在起点附近徘徊一生的人很多,所以,我们的身边大多是那些平庸之辈。毫无疑问,这是那些没有选择正确方向,没有走对路径的人,或者说那些没有及早觉悟的人。相反,我们同样发现有一部分人在30多岁的年龄就事业有成或者平步青云,没有别的,他们在起点附近就觉悟了,就是一个理性的人了。
20岁太早,一切都还没有开始呢!30岁是应该觉悟的年龄,因为你已经站在了人生之路的起点上。40岁当然就晚了,但是相比一生没有觉悟的人总还是有益的,亡羊补牢,总比望洋兴叹好。
一个觉悟的人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可怕的,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世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8:49
简单,是一种智慧时间:2013-07-02 作者:未详 点击:1153次 一则测试故事挺有意思:
一架飞机,机上载着3位大家,都是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一个是物理学鼻祖,一个是生物学大家,一个是医学权威。忽然飞机出现故障,为避免机毁人亡,必须减轻重量,从3个人之中扔一个下去。问到底应该扔哪一位下去呢?测试组收到成千上万的答案,有的连篇累牍地进行分析论证,有的甚至各叙其理不知选择哪一个。最后测试特别奖颁给了一个小孩,众人惊愕。原来小孩的答案很简单,也最符合常理:谁最胖就扔谁。
原来简单也是智慧。
当然生活永远不会平静,也不会简单。但需要的是我们用机智调整心态,寻求简单。化繁为简,获得一种心智。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机智的灵魂。”原来简单,便是机智。最简单的装扮往往是最美丽的,最简单的行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原来简单,又是深邃。简单是面对纷杂喧嚣的一种清醒,是一种对复杂分析判断后的彻悟,是对生活实质的一种准确把握。有时别把生活搞得太复杂,也许简单一些,会让我们懂得更多,也许简单一些,会让我们心理更成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9:01
低调,是一种大度时间:2013-07-02 作者:未详 点击:738次 在一个座无虚席的会场里,人们等待着一场游戏的开始。工作人员扛来一个大铁锤放到了老者面前。老者请一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用铁锤连续敲打悬空的大铁球,直到铁球荡起来为止。小伙子便抬起大铁锤用力砸去,虽然敲击声震耳欲聋,但铁球纹丝不动。连续砸若干次,铁球仍旧没有动。老者又找了几个壮汉砸击,结果均告失败。这时老者敲击铁球,开始时声音不大,用力均匀,有节奏地持续击打。10分钟,20分钟,会场上的人已等得不耐烦,40分钟后,众人却看到那个铁球开始缓缓摆动。老者仍保持着原有身姿,一小锤接一小锤地敲着。铁球越荡越高,它的巨大威力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多少壮汉用大铁锤都没有打动的大铁球,却在清瘦老人的一小锤一小锤的连续敲打中,剧烈地荡起了“秋千”!这便是低调处世的最好注解。
低调是低台阶、小步走;低调是坚持忍耐,是韬光养晦;低调是持之以恒,永不放弃;低调其实是大智若愚的高级智慧。我们悟读历史,审视现实,常常会发现:大凡高标处世者,做人基调都很低;大凡低调做人者,处世标准都很高。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奇妙现象:越是低调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调做人。低调做人,高标处世,我们便能获得丰茂的事业,成就自己预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赢得一个涵蕴厚重、丰富充沛的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9:10
宁静,是一种达观时间:2013-07-02 作者:未详 点击:631次 梭罗·亨利毕业于哈佛大学,他不去经商从政,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湖畔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读书写作。梭罗在他44年的生命里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作家约翰·海恩斯远离人群,在阿拉斯加的冰雪旷野中度过25年狩猎生活,他也在一种独立自然、宁静健康的生活中领悟世界、了解自己。梭罗和约翰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都做着自己天性该做的事,梭罗和约翰是宁静幸福的,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
宁静,是经历沧桑后的沉静,是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宁静,是看透历史风沙后的平和,是抚平岁月沧桑后的恬淡。宁静,是人生中的一种丰盈和豁达,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抵达和升华。宁静,是诞生和滋润人类灵魂的绿茵园地,是人类追求圆熟通达境界的必由之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我们依然渴望品味那份宁静。宁静的心灵,是快乐的源泉。
历史沉淀了岁月的艰辛,现实充满着人类的磨难,生活蕴含着质朴的创意。我们从简单游戏中提炼出了智慧,在低调做人中领略到了大度,在宁静处世中感受到了达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9:20
完美是一种心理伤害时间:2013-07-02 作者:未详 点击:2557次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3次,石灯笼也擦拭了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做任何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勤劳、自我要求高原本是美德,但一旦要求到了枯槁极苦、十全十美的程度,就成了苛求,既不能得到修身养性的益处,心情也不会愉快。
不管是工作、待人接物,我们固然要尽己所能、日新月异,但也不需苛求太过。
一个人勤于工作是很好,但如果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与健康,长久下来,人生的画面必定会有偏差。
当一个人为了追逐幸福的尾巴不顾一切时,却反而因为以偏概全,离幸福更加遥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9:33
幸存者的智慧时间:2013-07-03 作者:未详 点击:659次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支由7名英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野外登山队顺利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然而,就在他们满怀信心地向主幸发起冲击时,突然遭遇到了暴风雪的袭击,他们不得不开始集体下撤。
当他们下撤至半山腰,觉得可以为安全松口气的时候,一场雪崩又铺天盖地而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经验欠缺的队员们明显表现出心理准备不足,他们所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拼命向山下狂奔,以争取尽快脱离险地。
他们当中,惟独一个叫约瑟的人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他想:在高山上面做剧烈运动,身上所带的氧气很快就会被消耗干净,即使逃到山下,自己也会因缺氧而死。而如果老老实实待在原地不动,看似危险,反倒会有一线生机。于是,他闭上双眼,开始默默地为自己祈祷。果然,雪崩很快过去了,积雪只掩埋到他的下半身,后来的结果不用说,约瑟成了7人队伍中惟一幸存者并最终登上阿尔卑斯山主峰的人。
其实人生也是一次登山,我们在向“主峰”攀登的路途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挫折。
当那些无法抗拒的灾难向我们袭来时,我们所要做的,不应该只是出于本能地逃避,而应当在困境中保持冷静,沉着应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39:51
人是会变的。人有权变时间:2013-07-04 作者:未详 点击:2136次 人是会变的。人有权变。
人是会变的,不但人会变,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没有一个生命是不变的。日日在变,秒秒在变,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连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都在变,连地球、太阳都在变,何况是人。
人会变得多,也会变得少,会变得好,也会变得坏。总之,人是一定会变的,不管这个人是不是想变,他一定会变。
所以,当有人说“我不变,不会变”的时候,不管他表情如何逼真,不管他如何捶胸顿足,如何呼天抢地,如何信誓旦旦,如何赌神罚咒,他都是在说空话。相信了,是听的人的错和笨。
人有权变,觉今是而昨非。为了种种原因:可告人或不可告人,聪明的或愚蠢的,有利可图或是蒙受损失的,各种不同的因素都可以变。变是变的人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变的权利,把过去的自己,完全推翻,别人看了虽觉气顶,也只好干瞪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