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3:24

美从何处寻时间:2013-07-27 作者:未详 点击:493次 美从何处寻
  
  唐代的庞蕴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

  一次他下山,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10多个禅客送他。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出大殿,但见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天地正在一片混茫之中。众人都很欢喜。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有一个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庞居士马上打了他一掌。
  
  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欣赏天地间的这一片满洒风光。“好雪片片”,不是对雪作评价。如果作评价,就是将雪作为对象。禅宗强调的是融入世界中,不对世界作评价,好雪片片就呈现在你眼前。
  
  “不落别处”,庞居士的意思不是说,这个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没有下。他不以“处”来看雪,“处”是空间;也不以“时”来看雪,如黄昏下雪、上午没下之类。以时空看雪,就没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那是在解说一个下雪的事实。禅宗认为,我们无法解说世界,只能感受世界。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强调的是心灵的感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理性的头脑、知识的眼光,热衷于去解说世界,就无法发现世界的美。因为我们站在世界的对岸,一道知识的河流正将我们和世界隔开。

  我们得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些知识的残片,而不是世界本身。

  人们常常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欲望和理性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被遮蔽了。

  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人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3:38

几种快乐的心理暗示时间:2013-07-28 作者:未详 点击:708次   几种快乐的心理暗示
  
  下面的八种安慰方法或许对你有效。
  
  第一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的心情,今日的事和现在的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感觉美好的。当然,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这才是智慧的。昨天已经过去,而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是真实的。
  
  第二个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疗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偶尔抱怨发泄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休止地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而且别人跟着也倒霉。抱怨没有好处,乐观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唾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个安慰: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特别是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
  
  第五个安慰: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第六个安慰: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淹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豪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得到了媚俗,失去了真实,要坚定信心,拥有自我。
  
  第七个安慰: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都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走极端总是惨遭失败,要寻找人生的智慧,懂得经营自己。
  
  第八个安慰: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压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负担重。累与不累总是相对的,要想不累,就要学会放松,生活贵在有张有弛。心累,使人长期陷于亚健康状态;心累,会使自己精神不振。心别太累,学会解脱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4:36

回答好三个问题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3881次   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的生活,必须进行排队,使之有序化、有层次感、有递进性,从而形成独立人格。要达到这一点,必须问自己内心三个问题:第一,我想干什么?第二,我能干什么?第三,我现在必须干什么?
  
  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三个问题中,其实最好回答的却是第三个。我必须干什么?这个问题指向了现在、当下、物质世界,是丰老先生所说的一楼。柴米油盐酱醋,似乎缺一不可。巴金先生说过:人不是为吃米而活着的。但不吃米面却有可能被饿死的,物质是上层建筑的根基。那些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自降身价”做一些简单、低酬工作的大学生们,肯定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范畴反而要大一些。我能干什么?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干的多,能干出名堂的少。究其原因,常常是对自己过高评价:如果给我一根杠杆,那我能撬动地球。
  
  第一个问题最难回答。我想干什么?这个问题指向了前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理想是人生航线的灯塔,但很多人的塔灯在人生的大海上,风雨飘摇,做钟摆状运动。还有很多人,站在自己的航船上,一生四处张望、极目远眺,寻找着专属于自己的塔灯。得之,幸;不得,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4:49

欢乐与悲哀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880次   欢乐与悲哀
  
  你的欢乐,乃是你不戴面具的悲哀。
  
  你的欢笑及从中升腾起的井泉,就是时常充满了你泪水的同一口井。
  
  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
  
  悲哀在你身心铭刻得越深,你能容纳的欢乐便越多。
  
  你盛酒的杯子,岂不是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那个杯子吗?
  
  使你怡神悦性的琵琶,岂不是用刀子挖空的木头吗?
  
  当你喜悦的时候,探究你的内心深处,你就会发现,现在正给你欢乐的,只不过是当初曾使你悲哀的事物。
  
  当你喜悦的时候,再探究你的内心,你就会看到,事实上你是在为那曾经是你的喜悦的事物而哀哀啜泣。
  
  你们有些人说:“欢乐大于悲哀。”其他的人则说:“不,比较起来,悲哀更大。”然而,我要跟你们说,欢乐和悲哀相联相系,是分不开的。
  
  他们一同来临,这一个独自和你同席用餐时,你可要记住,那一个正在你的床上酣睡。
  
  毫无疑问,你像天平一样悬在你的悲哀和你的欢乐之间。
  
  只有在空虚无物时,你才是静止的、平衡的。
  
  司库把你举起来权衡他的金银时,你的欢乐和悲哀就必须有所升降了。
  
  一个人的欢乐或哀愁变大时,世界就变小了。
  
  欢乐降临时,就尽情欢笑。
  
  悲哀落地时,就挥洒泪水。
  
  因为,转瞬而逝的欢乐会带来悲哀,悲哀过后,也会有欢乐。
  
  有时候,欢乐只能被感受,很少能被记录。悲哀往往使人长于思考。
  
  欢乐是需要和人一起分享的,悲哀可自行料理。
  
  没有人一起分享欢乐是另一种悲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5:00

信任的距离最短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1129次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马戏,看见那些在高空中飞来飞去的人抓住对方送过来的秋千,万无一失,我真是佩服极了。“他们不害怕吗?”我问父亲,“他们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靠得住。”最疼爱我的父亲转过头来轻声说。
  
  是的,生命中不容出错,彼此都必须顾及对方的安全。我们生活也是如此。人活在世上需要信任别人,犹如需要空气和水。我们如果不信任别人,对人便无法诚恳;我们如果戴着面具,不能真诚对人,试想那会有多么拘束和难受。一天到晚都提防着别人,会害得我们心神疲惫。要想受人尊敬和爱戴,你就得先信任别人。有了信任,才会有爱。信任是爱的前提。
  
  心理学家说:我们不但可以防护别人,而且在许多方面也会影响别人。信任或防范,能铸就别人的性格。如果和信任我们的人相处,我们会放心自在。
  
  记得有个故事,英国南部有一监狱,狱长的太太差不多每天都到监狱里去。犯人活动的时候,她的孩子往往和他们一起玩,她也和犯人交谈。别人总是提醒她提防点儿,她说她并不怕,也不担心。
  
  因为她信任那些犯人,她所表现出的一切言行都是真诚而又善意的,犯人们喜欢她,他们可以与她平等地交谈、说笑,心与心是畅通的,没有什么隔膜,他们相处得很好。当有一天她突然病故后,消息立即传遍了监狱,犯人们都聚集在大门口表示哀悼。看守长看见那些犯人默默无语难过的样子,便把狱门敞开。从早到晚,犯人们都排着长队到停放遗体的地方去向她作最后的告别。他们的四周并无高墙、电网,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逃跑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告别之后,他们都回到了监狱里。这就是犯人们对这位老太太表示出的敬爱,因为她在世时曾经信任他们。时至今日想起这个故事,我依然被这个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也是信任的魅力所在。
  
  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信任,而彼此相处得融洽与否,全靠信任的程度。老师要是能使落后的学生相信他对他们满怀好意,那么,他的教育就成功了。精神病学专家往往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劝导精神错乱的病人信任他们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动手治疗。人对人必须怀有好感,彼此信任,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才不至于过得缺少生机和快乐。信任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难以互相信任呢?这是因为我们害怕,害怕上当受骗、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或嘲笑,于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在交往中戴着面具,虚假的亲热、用心的设防、无缘的猜疑、盲目的算计、糊涂的封闭。
  
  信任别人的人,日常待人接物是与众不同的。有一次我听到一个人形容他所认识的一个女人:“她见到人便伸出两只手来迎接,仿佛是在说:‘我从内心深处信任你!和你在一起,我就觉得非常高兴!’而当你离开她的时候,也会感到心里非常愉快,甚至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不相信别人,就很难做成大事。你发出了怎样的信息,就得到怎样的回报。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真情付出,心灵交会。所以,心与心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信任。换言之,心与心之间最大的距离就是不信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5:12

你拥有什么?时间:2013-07-18 作者:未详 点击:937次   希腊国王曾问著名的立法者梭仑:“告诉我,我的生活过得好吗?”梭仑回答道:“没有人能回答您的问题。”这位古代的法理学家认为,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就不能断定一个人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忧愁。因为,可能在一夜之间,命运的转变会将你从幸福的高处打入悲伤的谷底;或者相反,从悲伤的谷底推向幸福的顶峰。
  
  一个人的财运也是如此。许多财务经理会告诉你,除非你将财富兑换成现金,否则一切都只存在于理论上。比如,你拥有的股票或房产,就是这么个概念。你从它们身上得不到任何即时的实际好处。你只有在将所拥有的房产或股票卖掉后得到现金,再用现金购买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时,才能获得它们的价值。如果没有将这些资产转换成现金,它们的价值将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中。所以,无论这些资产是失去还是获得,都与你的生活质量没有多少关联。把资产变成现金后,它们的价值就成了现实。即使是这样,这种价值也只是相对的。
  
  首先,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资产是相对的。例如,一个拥有10万卢比净资产的人,如果其中的5万卢比变成现金,将明显改善他的生活方式。而如果给一个千万、亿万或者十亿万富翁5万卢比的现金,他的生活将不会有任何不同。
  
  不止如此。在上个世纪50年代,拥有10万卢比就已经非常富裕了。而在今天,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个毕业生起始月薪就可以达到10万卢比。然而,二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能截然不同,赚得更少的前辈们,与赚得更多的后生比起来,显然有更高程度的满足感。
  
  金钱和财富不是绝对的。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现实领域。没有哪个人是绝对富裕的,富不富只是相对而言。这就是为什么“财富榜”只是以他们的“估计”财富为依据。“财富榜”总向人们展示一种歪曲的图景,美国1970年的首富保罗·盖蒂有一句话说得好:“亿万富翁只不过是历史而已”。
  
  不止是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技术、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也在改变财富的概念。在古印度阿克巴王朝时期,即使是最显赫的权贵,想做心脏外科手术也是不可能的。而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加入了医疗保险的普通富人,就可以支付得起手术的费用。今天,这样的手术更是连中产阶级都可以接受了。还有各种各样的国外旅游、长距离通讯、卫生设施和气候控制系统,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
  
  人们只有认识到获得和失去是同一个过程的相同面——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是硬币的同一面——才能对目前的经济下滑,有一个正确的远景看法。要知道,即使是在当今经济危机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无论是从食品、居住,还是医疗卫生以及其他方面来说,我们的生活状况还是远远好于过去。
  
  这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东西。据报道,印度富豪阿尼尔·安巴尼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账面损失达300亿美元,被认为是“年度资产波动最大”的富翁之首。媒体戏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阿尼尔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获得者”。
  
  但是,尽管面临财富的突然大幅缩水,阿尼尔却并不会比以前更穷。财富不是绝对的,它不仅仅是用某种东西去衡量,阿尼尔所谓的损失,将会被他那个富裕阶层等量的损失所抵消。也就是说,虽然他的“财富高度”缩短了几英尺,别人也同样地比先前矮了几英尺。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谎言?哲学家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谎言,因为没有绝对的真理。有多少真理,就有多少希望。每一个希望都可能是正确的。
  
  幸运和不幸、失和得,不会是永恒的状态,谁也不会永远存在。按照哲学家康德所说,存在有许多种形式。我们不妨也这样说:“真理只是相对于希望而言的。”
  
  所以,当事情走向阴暗面,而你感觉未来除了灾难,就什么也没有了的时候,请记住梭仑的话:“忧伤和幸福二者都只是想象中的估计。”就像某个人在“福布斯财富榜”上的财富排名一样。谁说印度富豪巨额财富的“失去”,不是一种“名声”或其他方面的获得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5:23

人总是在临界点上犹豫时间:2013-07-18 作者:未详 点击:787次   去香港时朋友总要拉着我去吃海鲜,不是鲤鱼门就是西贡。

  早年吃海鲜是天大的事,那时候都不叫海鲜,叫海产品,主要是带鱼和黄花鱼,全是冻得硬邦邦的,摆在柜台上毫无生气。但就是这样的“海鲜”也是很少能吃上的,在困难时期,带鱼就是人间至味,所以我这年纪的人至今还会觉得带鱼好吃。
  
  香港的海鲜圣地,近一点儿的是鲤鱼门,稍远些的在西贡。一进入这个地区,发现这里既不像餐馆,又不像市场。每个客人都在外面市场中的海鲜面前驻足挑选,挑选好后进入餐馆等候厨师们的烹饪。充满生机的海鲜市场我就不去详尽描述了,硕大无朋的花花海鱼悠闲地游来游去,还不知死亡何时降临到自己头上;澳洲龙虾不是从海里游到香港,而是坐海轮被贩到香港,在池中张牙舞爪也免不了一死。
  
  我喜欢生食海鲜,平时在一般餐馆不太敢吃,怕吃坏肚子。到了香港,感觉安全一些,遂放开肚皮,连吃了三天海鲜刺生。然后胃就掉链子了,先是腹泻,后来又胃不适,本以为吃几片药就会好,但至今仍是不好不坏,半好半坏,让人心烦。
  
  人总是在临界点上犹豫。

  临界是一种状态,左右都不逢源,不知倾向哪一边更好一些。

  佛教密宗中有“把持”一说,就是让芸芸众生在临界时保持坚定,不能飘忽不定。

  但我们凡人一般都把持不住,大都一放纵就豁了出去,结果就像我这样,快活了嘴,委屈了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5:33

让,是人生至高境界时间:2013-07-19 作者:未详 点击:2804次   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诱惑和利益纷争。面对纷争,有人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尔虞我诈,上下其手。争来争去,地位争到了,快乐不见了;财富争到了,幸福不见了;荣誉争到了,修养不见了;面子争到了,友情不见了;利益争到了,心安不见了。你死我活争来的,往往并不是当初所盼的,而是烦恼、痛苦和疲倦不堪。
  
  反过来,把利益看淡一些,把世事看透一些,让一让,我们会发现,笑脸多了,热情多了,握手多了,真诚多了,和谐多了,朋友多了,快乐多了。我们让出一小步,竟然得到丰厚的回报。
  
  “退一步天高海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宽让,谦让,忍让,退让,虽然使我们暂时失去面子,失去利益,但却让我们拥有了优雅的风度和快乐平和的心境,让我们看到了天高云淡的风景。原来,得与失总是相对平衡的,我们失去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加倍补偿。
  
  “一纸家书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代宰相张英主动撤墙后让的,是多么宽宏的度量和胸怀啊!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让,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5:44

简简单单“心贵族”时间:2013-07-19 作者:未详 点击:621次   翻开一本杂志,上面有一个栏目叫做“心贵族”。看过“心贵族”里面的几篇文章,不由会心一笑,多么诗意自得的“心贵族”!心贵族,顾名思义,就是心灵的贵族。心贵族,与物质无关,与地位无关,不关显赫,不关豪奢,而是一种心灵的丰盈富足。心贵族,心灵自由、高贵,是一种灵魂超脱于世俗之上的诗意栖居。
  
  穿越时空的迷雾,依稀可以看到很多“心贵族”的生活轨迹,可以听到他们诗意心灵的放歌,嗅到他们思维之花的芬芳。他们在自己的心灵牧场上,闲云野鹤一般散淡自由,或是采菊种豆,或是把酒对月,或是闲看流云清风,或是弹奏高山流水,笑看人世繁华,坚守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心灵盛宴。陶渊明,王维,还包括梭罗等等,他们的诗样人生,让我们向往。他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贫困还是富有,他们始终把心灵的安适和丰盈作为生活的目标,不给心灵上枷锁,不被名利牵绊脚步,追寻内心的愿望,一生满足逍遥,实在可以算得上“心贵族”。
  
  如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欲望纷纷入侵,名和利的追逐更加激烈,搅乱了人心的平静。君不见,豪宅、名车、服饰等,纷纷打出“贵族”的招牌,吸引人的眼球。人人向往贵族,以为贵族就是独享广厦千万间,贵族就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贵族就是金樽清酒玉盘珍馐。可是,物质的奢侈,并不能带来心灵的富足。相反,物质的过度享受,只会让人更加空虚。乱象纷纭中,心灵容易迷失,找不到一条回归自己内心的路径。我周围有的人,因为生活富有,在赌场、歌厅等娱乐场所频频留恋,游戏人生。连他们自己都说,回过头看看自己过的日子,简直就是挥霍生命。他们是物质上的贵族,精神上的乞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个“心贵族”。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财富并不是很多。别人有豪宅,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蜗居里,经营一份雅致和温馨。在蜗居的阳台上养几盆花,每天早上给花浇浇水,看到晨光照进窗子,会觉得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阳光。别人出门有宝马,我们骑自行车,可以随意去附近“微旅行”。蹬着车子,吹着清风,迎着阳光,在山水间走一走,感受自然之趣,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无比畅快。别人满身名牌,珠光宝气,我们布衣淡妆,更有一种天然之美。别人用珠宝首饰装饰自己,我们用书籍和艺术装饰自己。读读书,听听音乐,练练书法,修炼自己的气质,还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得到艺术的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到有一天青春不再,我们依然可以优雅从容地老去。
  
  “心贵族”不是无欲无求,不思进取,更不是阿Q式的自我满足,精神胜利法。心贵族,我们追求的更多,更有价值。我们常说,人应该有点追求,我们追求的,是如何让心灵更愉悦更舒适,活出生命的价值。别人的生活,我们不会去羡慕嫉妒怨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的“心贵族”,自得其乐。
  
  做一个“心贵族”,物质简单,心灵富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6 14:15:55

上、中、前的人生时间:2013-07-20 作者:未详 点击:2484次   有一种人,一生都喜欢做“上、中、前”:吃饭喜欢坐在上首;照相喜欢坐在中间;走路喜欢走在前面。
  
  吃饭坐上首,表示自己的地位,但也要知道,自己的修行够让人众星拱月吗?照相坐中间,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别人心悦诚服吗?走路走前面,大家都心甘情愿尾随你而进吗?否则,“上、中、前”你就必须谨慎考虑。
  
  人,不要先做“上、中、前”,要先由下而上、由偏而中、由后而前。社会上许多创业成功的大企业家,不都是从推销员做起,而后才功成名就的吗?
  
  立身处世也好,成功立业也好,先要安于幕后,等到自己的表现慢慢被人肯定,届时因缘成熟,即使你不想向前,别人也会拥戴着你,推向上、中、前。
页: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