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5月31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19:57 | 查看全部
原标题:职场歧视何时休

据报道,深圳一公司以“太丑”为由拒绝求职者,引发众怒。企业负责人轻描淡写回应“不用管”,暴露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基本尊严的漠视。

招聘本应是能力与岗位的匹配过程,却沦为对外貌的粗暴评判。对于绝大多数非对外接待类文员岗位,核心价值应在于专业技能,而非片面追求外貌。这种本末倒置的评判标准,是对劳动价值的扭曲,更是对求职者人格的侮辱。

职场歧视的形式正从显性转向隐性。从公开标注“只限35岁以下”的年龄歧视,到隐晦设置“形象气质佳”门槛的外貌歧视,再到对劳动者人格的直接侮辱,这些乱象本质上都是权力任性在作祟。当企业手握招聘权时,若缺乏制度约束与道德自觉,很容易将权力异化为彰显优越感的工具。这种畸形的权力观,不仅伤害劳动者尊严,更在侵蚀企业自身的肌体——试问,连基本尊重都无法给予应聘者的企业,如何期待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破局须多管齐下。企业当建立科学岗位评估体系,将标准量化至专业技能等核心维度。监管部门可完善反歧视条款,纳入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并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求职者更应善用法律武器,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平等就业权。同时,职场文化亟待重塑——当企业以“太丑”拒人,暴露的是企业价值观的溃败。唯有以能力为本位,让职场成为能力竞技场而非“看脸”秀场,劳动者方能获得尊严,企业方得长远发展。

职场尊严是社会文明的刻度。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尺,从来不是对弱者的傲慢,而是对规则的敬畏与对人的尊重。招聘回归能力本位之日,方是职场生态健康之时。(肖星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0:08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厚植发展沃土,让更多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活力释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实高技能人才基石。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苏宿迁积极探索“政策惠才、融合育才、培训成才、平台选才”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打造“技能宿迁”人才培养品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提供坚实人才支撑。(5月16日《宿迁日报》)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培养和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只有具备相当数量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塑造和积累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从而服务于建设制造强国。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制度建设、总体布局、重点突破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涵盖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方面,促使人才这一核心生产要素实现科学高效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厚植发展沃土,让更多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活力释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实高技能人才基石。

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等,培育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数字技能型领军人才,带头突破技术技能难关。要注重前瞻性,提升新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国家急需、服务国家战略与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精尖人才。要加大养老、托育、医疗护理等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的服务性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有关机构开设相关专业与培训项目,提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要建立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础。

要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发展动能。要不断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创造活力。要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推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要打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壁垒,促进各类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充分激发技能人才创新进取精神,推动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国之基、发展之源。要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厚植高技能人才成长沃土,营造尊技重能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高素质人力资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潘铎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0:2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一师多徒”转化为“多师多徒”的新模式值得借鉴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工会举办“智慧路桥隧”产学研创新工作室联盟人才联培签约仪式,联盟各成员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将发挥各自优势,交叉联合培养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科技人才。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以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使人才培养由“一师多徒”转化为“多师多徒”,由“单工种带徒”拓展为“多工种带徒”。 (据《工人日报》)

传统“一师多徒”模式局限于单一工种或技术领域,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多师多徒”“多工种带徒”,学员可接触不同技术领域的知识体系,形成更全面的技能结构,助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人才的快速成长。联盟整合多个创新工作室的劳模工匠资源,通过跨企业、跨工种师徒结对,实现技艺交互传承。这种模式突破了单一工作室的技术壁垒,加速不同领域经验的融合,为技术攻关和项目实践提供多维视角。

原有模式存在“单导师能力边界受限”和“重签约轻落实”的问题。新机制通过制定导师考核目标、学徒问题导向学习及成果评估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培养实效。将传统“一师多徒”优化为多位导师共同指导的“多师多徒”模式,并通过跨工种协作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了知识整合与技能互补。通过项目实践、技术攻关等合作机制,学徒在施工一线直接参与操作规范和工艺流程学习,加速理论知识向实战能力的转化。联盟聚合高校、企业与工会资源,形成“工会+产学研”生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通过工匠学院体系与创新工作室联盟联动,为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持续动能。这一模式通过重构师徒关系、强化产学研联动、聚焦实战能力提升,不仅推动了工匠精神和技艺的传承,更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但跨企业、跨工种的导师团队需协调不同单位的管理制度、利益诉求及资源分配,可能导致项目推进效率降低。例如,导师来自不同企业时,需平衡其本职工作与带徒任务的时间冲突等。多位导师共同指导可能导致职责重叠或空白,若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易出现“重签约轻落实”现象。部分导师可能因激励机制不足,降低投入积极性。学徒需同时适应不同导师的教学风格、技术标准及知识体系,可能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或知识吸收碎片化,需更强的自主学习和整合能力。多工种联合培养需统一技能评估标准,但不同企业或领域的技术规范差异可能加大考核难度,影响人才质量的一致性。

“多师多徒”模式虽推动了人才培养创新,但要使“多师多徒”模式取得更大成效,必须进行精细化协调管理、明确责任分工、提高学徒的适应能力,需通过考核机制、资源统筹等制度设计逐步突破瓶颈。通过明确导师职责、服务期限及资源投入义务的聘用合同,规范校企双方权责,避免中途退出或资源断档。联盟可搭建产学研资源调度平台,整合高校科研设备、企业实训基地、工作室技术专利等资源,实现跨领域共享与动态调配。采用“荣誉表彰+物质奖励”双轨制,如授予“首席导师”称号、优先参与重点项目、发放绩效津贴等,激发导师持续投入动力。引入人机协同辅导机制,通过智能平台分担基础教学任务,释放导师精力聚焦个性化指导。定期评估学徒技能短板和行业技术趋势,动态调整导师团队构成与资源投入方向。通过契约化管理、精准激励、动态调配、外部协同四重机制,“多师多徒”模式可系统性化解资源投入不稳定问题。(胡建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0:31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实行2.5天休假制重在于做足“弹性”文章

近日,四川绵阳宣布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2.5天休假模式相关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热搜第一。对此,不少网友表示建议在全国推广。事实上,四川绵阳并非全国最早提出试行2.5天休假的城市。据报道,目前已有河北、江西、甘肃、辽宁、安徽、陕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北及重庆市11个省份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2.5天休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化解2.5天休假争议,关键在于做足“弹性”文章。只有采用“鼓励而非强制”原则,允许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实际自主决定休假安排,方能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催生反感与抵制。在实施范围方面,应优先在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企业试点,暂缓覆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既保障民生刚需,又降低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因生产连续性导致的执行难度。

在执行方面,保持弹性也十分有必要。比如,多地限定夏季实施、每月限休两次,并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或调剂加班时间平衡工时,这样的弹性可以确保工作正常运转。这种差异化、渐进式的弹性安排,既回应了劳动者对延长休假时间的期待,又避免了企业成本骤增引发的抵触情绪,为政策落地减少了障碍。(唐传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0:47 | 查看全部
原标题:王志民: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价值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传统文化,铸就了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社会理想。统一性启示我们凝心聚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指导单位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

宣讲家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网

支持单位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出品人:谢辉 贺亚兰

总策划:肖峻峰

监制:李爱民 袁华杰

统筹:刘斌 宋莹

本期嘉宾:王志民

文稿作者:王志民 陈贞吉

执行导演:陈宣宇  周海伟

策划:李文鼐 彭亚南 张哲 赵冠霞 刘妍君 齐泽垚

执行:何迪雅 常畅

摄像:孙超

灯光:贾红亮

妆造:李洁

后期:刘佃水 贾红亮

包装:张萌

字幕:宗悦

审核:刘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3:41 | 查看全部

原标题:粽香千年,奋斗启新篇

端午时节,粽香弥漫,龙舟竞渡。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端午节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我们赓续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向着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奋勇前行的生动写照。

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到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端午节的每一个元素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片粽叶,包裹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龙舟竞渡,众人齐心协力、奋勇争先,展现的是团结拼搏的精神。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新时代,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成就。中国高铁风驰电掣,穿梭于大江南北,不仅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更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闪亮名片;“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中国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从智能机器人到智慧医疗、智能交通,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与端午节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汇聚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粽香四溢,飘扬的是文化的芬芳;龙舟竞渡,激荡的是奋进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脉,从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汲取精神力量,又要以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吕金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3:52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实现勤俭节约与担当作为的统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这是时隔近12年后,党中央对这一重要条例进行修订。

修订后的《条例》新增了不少内容,这些内容表述朴实化、生活化,都是事关民生发展的具体细节。这也是《条例》的一大亮点,以最直白的话语让群众读得懂党内法规,也以最简洁的表述让群众体会党厉行勤俭节约、抓好作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比如,《条例》新增了不少表述,包括“带头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严禁购置奢华物资设备”等。这些表述延续了此前《条例》的框架和整体要求,针对近年来典型案例反映出的铺张浪费、“四风”问题等新问题,给出了更具体、更直接的解决路径和监督方法。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群众眼中过紧日子的最直观体现。机关过紧日子,意味着让更多资金流向民生领域,流向人民群众所需所盼。相关部门在编制“三公”经费预算时,通过压缩“三公”经费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将财政资金转移至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项中,这样的举措一定会越来越多。在一些省份,当地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公共财政优先安排保障教育、科技创新、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支出,政策效益已经显现。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了25.5%。“三公”经费支出减少,民生领域支出大大增长。

当然,过紧日子并非简单压缩开支,而是通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集中财力保障民生福祉和重大战略任务,确保资金使用提质增效,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和群众急需事项上,实现勤俭节约与担当作为的统一。

近些年来,个别地方盲目举债、铺摊子、上项目,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苗头又有所抬升,群众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针对这些问题,修订后的《条例》明确规定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这不仅是为了让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也是过紧日子的具体举措之一。

总体看,《条例》的修订亮点颇多,并且实操性针对性强。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党内法规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我们的社会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成色会越来越足。(陈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4:12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一周之内,美国一落“签”丈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这两天连着“作妖”,先是被爆出要求世界各地的美国大使馆冻结学生签证的面试预约,然后当地时间5月28日又大放厥词要“狠狠吊销中国学生签证”。中国外交部29日表示,已向美方提出交涉。

撤销和冻结

揭穿了一个谎言

现有的撤销,未来的冻结,但“有狠话,没细节”。给使馆的通知里要冻结“立即生效”,但指导意见“过几天再通知”;美国的国际学生有一百多万,其中近30万来自中国。这些未成年或刚成年的学生们,还没走出校园,稚嫩的肩膀就被迫扛上美国政府硬扣的“黑锅”。被吊销签证意味着学费打水漂、学业中断、人生轨迹改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美方这一政治性、歧视性做法戳穿了美国一贯标榜的所谓自由开放的谎言,只会进一步损害美国的自身国际形象和国家信誉。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还说,不论学生不学生,所有人都严查。“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将继续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审查那些来美国的人,无论他们是学生还是其他身份。”

不知接到这些“拍脑袋”指令的美国基层外交官们作何感想。美国学生签证目前本就处在严重积压的情况,比如孟加拉国学生申请美签平均要等9个月,缅甸学生要等10个月,亚美尼亚学生要等11个月。

很多国际学生已经“用脚投票”。2025年3月,美国的国际生数量相比一年前锐减超11%,少了13万多人。其中印度学生减少了27.9%,少了近10万人。上个月,特朗普政府因蛮横取消一千多名留学生签证在美国各地被接连起诉。每个留学生平均每年会在美国花掉3万美元学费和生活费,这么多学生离开意味着美国经济仅直接损失就达到约40亿美元。

美国“签”疮百孔的

何止教育

更何况美国政府“赶走”的可不只是学生。3月赴美外国游客数量同比下降近12%,5月至7月的赴美机票预订量同比下降10.8%。德国、英国4月都发布了公民赴美旅行提醒,虽然按理说这些国家的人去美国短期是免签的,但现在都不好说了。欧洲联盟委员会甚至向赴美官员发放一次性手机和基础款手提电脑,以防美方情报人员窃密。真是从对手国到盟友,从平民到官员,去美国都得处处防着。

过去很多人都说,美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但现在的情况是,美国政府在不停赶人,其他国家在从美国抢人。欧洲宣布新设科研激励计划吸引来自美国的科学家,一众亚洲高校也已准备接收来自哈佛的学生。《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75%的在美科学家考虑离开。

美国超过一半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亿美元的创新创业公司)由移民创办,包括特斯拉、谷歌、PayPal等。当年的赴美天才们潜心发明创业,今天的赴美学生却要时刻担心自己的签证。当秋季赴美入学的学子们看着装满的行李箱和护照上空白的签证页,这些未来充满可能性的年轻人自然会考虑别的可能。美国现在流失的人才和人望,未来又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

总监制丨唐怡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赵新宇

编导丨吴啸浪

视觉丨朱灵萌

制作丨孟祥迪 陈正旭 魏然

配音丨余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4:26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据金羊网报道,近日,浙江杭州一商场的广告牌标语内容引发争议——“牛困了就睡觉 马困了会睡觉 牛马困了点杯咖啡”。有网友表示“我可以自我调侃,但不允许别人调侃嘲讽我”,也有网友表示“没什么,挺有趣的啊”。最终,商场将这一广告牌撤下。

无独有偶,此前,据上游新闻报道,一名云南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一连锁餐饮店用餐时,发现麻辣烫碗沿刻着“碗底有惊喜”,吃完之后一看碗底,赫然印着“你像猪一样能吃”。“一点都不好笑,只觉得不被尊重。”网友直言感到被冒犯。

“牛马”一词是网络用语,多用于上班族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嘲,与之相类似,不少网友在想吃某些美食时,会开玩笑说自己“猪瘾犯了”。这些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热梗”,用作商家的广告语是否合适?为何会让一些人感到不适和被冒犯?这涉及的是商业营销的边界问题。

客观而言,商家用网络热梗设计广告词或各类标语时,未必存心想要嘲笑消费者,或许只是想借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已。不过,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想法不同,对网络热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有些人对“冒犯式营销”可以一笑置之,有些人则会觉得不被尊重。

用这种有争议的方式来引起消费者注意,更像是一种冒险营销,因为商家可能无从判断效果到底会怎样。人们愿意玩梗自嘲,是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也是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商家用这样的字眼来称呼或形容消费者,就很值得商榷了。这就像是人对着镜子说自己“好丑”,更多的是自谦或者自嘲,但若是陌生人指着镜子里的人说“好丑”,更多的恐怕就是一种伤害和羞辱了。人们消费本是为了获得一份舒适和愉悦,如今却因“冒犯式营销”而好心情全无,这样的碗底“惊喜”不要也罢,这样的营销也很难给商家带来正向收益。

进而言之,玩梗不当的广告语不仅可能招来消费者的反感,影响商家的销量和营收,也极有可能透支人们对商家、对品牌的好感度,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规定: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情形。就此而言,有些引发争议的营销手段和表达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毫无疑问,商家营销可以玩幽默,也应该有创意,用网络热梗营销无可厚非,但应该考虑效果、考虑消费者的切身感受,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真正的幽默不会冒犯和羞辱他人的痛点,成功的营销源自理解与共情。守住尊重这条“硬杠杠”,才是商业智慧与长远发展的正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0:24:36 | 查看全部
中新网天津5月29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29日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悉,我国首套5万吨级拉力千斤顶牵引装船系统在垦利10-2油田中心处理平台装船过程中实现首次应用,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大型海洋油气结构物装船能力取得关键突破。

本次装船的垦利10-2中心处理平台设计重量超2万吨,是渤海海域重量最重、外形尺寸最大的海上油气平台,采用5万吨级拉力千斤顶牵引装船系统,牵引距离超过200米,平均装船速度达25米/小时,效率较国外同类设备提升约60%。

据海油工程拉力千斤顶牵引装船系统负责人宋晓修介绍,5万吨级拉力千斤顶牵引装船系统由海油工程联合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主要包括10台1000吨拉力千斤顶、4台1000吨助推千斤顶、动力站、控制系统和固定锚点,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最大牵引重量可达5万吨,相较于常规装船设备,其作业安全性能、运维效率和节能降耗等方面成效显著。

该系统交付以来,海油工程组织多次空载、满载和超负荷试验,对油管、电缆、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进行了全方位检测,通过控制系统迭代升级、建立多参数实时监测体系等手段,构建了监控室与控制室“双冗余”网络架构,增强了数据链路稳定性,提升了系统运行可靠性和作业协同效率。

据悉,近十年来,海油工程累计完成结构物牵引装船约300座,其中万吨级结构物达34座,自主掌握了海洋结构物吊装装船、SPMT(自行式模块运输车)装船、横向牵引装船和纵向牵引装船等全类型装船技术,建成了以1000吨级拉力千斤顶集群、智能液压动力站、高精度助推装置、集成化控制系统及物联网监测平台为核心的自主技术体系,装船能力实现了从17000吨到50000吨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海洋油气装备高效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