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7月8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49 | 查看全部
胡欣红

“特别鸣谢一起成长的你们”——据7月4日潮新闻报道,刚刚过去的6月,浙江的陆同学很开心地在朋友圈晒出穿着学士服的照片、毕业证、学位证和一大堆荣誉证书。她是浙江省首个家政学本科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这届学生有三分之一投身康养领域,三分之一进入托育行业,还有人成为家政培训师或加入家庭健康管理创业公司,可谓“毕业即就业”,早早被“一抢而空”。

长期以来,家政行业常被贴上“门槛低”“伺候人”等标签,从业人员大多是四五十岁的阿姨,领域多集中于保洁、保姆等。在此陈旧观念背景下,一些高校开设家政专业,常被质疑“大材小用”,甚至被坊间直接称为“保姆专业”。

家政学在本质上是社会学的分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行业领域的细分化,现代家政已成为融合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幸福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毕业生去向多元,发挥的价值也与日俱增。

家政服务业是非常缺人的行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去年11月的新闻发布会中透露:初步估算家政用工缺口超过2000万,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这种“用工荒”本质上是“素质荒”——当80后、90后家庭成为家政服务主力消费群体,他们对服务的需求已从“洗衣做饭”升级为“科学育儿”“老年照护”“家庭健康管理”等多重需求叠加的场景。

如今,家政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刚需”,市场用“抢人”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这一现象不仅释放了就业市场的积极信号,更标志着家政行业正从传统劳务型向现代服务型加速转型。打破刻板印象、拥抱专业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当然,现在仍有一些人对高学历人才进入家政行业持有争议看法。本质上,这是职业偏见与行业升级不同步的表现。职业选择的核心在于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匹配,而非学历与职业的机械对应。家政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越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形成良性循环。要想打破职业偏见,让“家政”成为受人尊重的选择,还需大力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中提出,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而今,本科已经不是家政学的学历上限。2021年,河北师范大学增添了家政学硕士的学位授权点,这是我国第一个对此专业进行独立设置学位授权点的学校。随后,江苏、吉林等地高校也开始探索建设家政学硕士点……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有关方面对家政行业发展的视野与信心。

家政人才的供需矛盾,倒逼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在不少地方的职校或专业,“理论学习+实操训练”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已经渐渐成为“标配”,让毕业生具备“上岗即上手”的实践能力。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生态,也让各方不断“刷新”着期待。

家政专业毕业生的“抢手”,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迫切呼唤,也是社会职业观念进步的缩影。这个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可能的行业,期待更多高素质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50 | 查看全部
王琦

机械巨兽成为商业街区潮流地标、废弃矿坑化身北欧风情的“小冰岛”、荒芜矿山蜕变为文化度假小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蜕变,正在文旅版图上书写着崭新的故事。创新实践以破圈之势吸引着年轻消费群体,重塑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价值,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见7月4日《中国青年报》)

诸如机械巨兽等文旅“新物种”的崛起,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比如,废弃矿坑以孤独美学绽放光芒,令人既能享受慢生活又可拍出美照;“巨熊北北”凭借高科技互动效果,成为城市IP,满足年轻人对科技感、潮流文化和社交互动的追求;悬崖民宿让游客置身天上宫阙、绝美夜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这些“新物种”将非传统文旅资源转化为情绪消费场域,打造出符合当代消费者认知和审美的“破圈”产品。

文旅“新物种”不仅重塑了空间价值,还为城市和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城市中,废弃工业厂房改造后,通过技术破界和IP打造,激活城市记忆,让工业遗产变身城市情感符号。在乡村,废弃矿山和“空心村”蝶变为现象级文化度假小镇,不仅让隐藏的好风景被发现并赋予新生,还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乡村振兴。

激活文旅“新物种”,离不开创新。从内容策划到产品设计,从运营模式到要素支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创新。与艺术家共创、构建完整“生命叙事”、突破文旅边界等创新实践,展现了文旅供给主体的活力,也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当然,打造文旅“新物种”并非一帆风顺,内容策划、产品设计、运营团队、资金投入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挑战。需要持续探索新的运营模式,解决资金和项目建设要素的保障问题,平衡资金投入的长期化和灵活性。同时,政策也应为小微团队和个体创业者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文旅“新物种”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文旅产业正迎来重大转型,它们以创新为驱动,重塑产业新生态。在此背景下,文旅业应把握机遇,不惧挑战,积极创新,让更多充满想象力的文旅“新物种”在大江南北绽放光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51 | 查看全部
舒爱民

据7月6日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河南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一天收入3万元的消息引起网友热议。据了解,该五星级酒店厨师穿戴整齐,下午5点出摊卖小龙虾,一小时基本售空。酒店经理直言,不在乎别人说摆地摊掉价。

过去,五星级酒店常以高门槛、高价格形象示人,随着竞争加剧等因素变化,不少高端酒店面临发展困境。如今,五星级酒店摆地摊,这场看似“跨界”的实践,体现了高端服务业的主动转型,更彰显了理性务实才是品牌价值的本质。

事实上,尝试“跨界”等拓展发展道路的酒店还有不少,比如浙江绍兴某酒店将臭豆腐摆上路边摊,天津某酒店推出58元移动汉堡等。这些都印证了当更多消费者注重性价比时,高端服务业主动转型或进行业务调整,是明智又理性之举。

当市民感慨“平时不常进的酒店,如今能用亲民价买烧鸭卤菜”,当网友拍摄视频记录“人生第一次在五星酒店抢包子”,品牌与消费者间的壁垒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诚信与务实的双向认同。

酒店摆地摊虽是个例,却蕴含着关于重塑服务逻辑的启示。一方面,通过低客单价引流,将顾客从摊位引向酒店正餐、客房,形成“流量转化链条”;另一方面,探索“正餐快餐化”“餐饮零售化”模式,如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卖虎皮肘子、移动餐车进社区,开辟线上线下一体化新赛道。这种主动转变的姿态,既是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响应,更是对商业本质的回归——唯有贴近真实需求,才能保持生命力。

在多重竞争和挑战下,五星级酒店摆地摊的实践,恰似一剂清醒剂:品牌价值或许不在于“高端标签”,而在于以诚信、务实回应真实的人间烟火。放下身段,将服务扎根于市井,不仅激活了自身商业潜能,更传递出积极信号——商业的价值,终究在于创造真实的社会连接与共赢。

理性务实才是穿透市场迷雾的灯塔。这场“五星级地摊探索”,应当为服务业在转型浪潮中如何走向更健康、更具生命力的未来带来诸多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51 | 查看全部
贺成

据7月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聚焦激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吹哨人”机制,畅通从业者及关联人员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线索的渠道,与“全国12315平台”形成联动,推动构建“全民参与、全程监督”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从奖励举报人角度说,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安排早已有之。比如,2013年,原国家食药监局、财政部就制定了《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2017年该奖励办法修订后,将单次举报奖励限额从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印发的《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将奖励限额提高到100万元。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奖励。

从保护“内部吹哨人”角度说,去年9月,有关部门明确,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简化奖励资金审核发放流程,同时加强对内部举报人个人信息的保护,强调企业不得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对内部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眼下,同样是强化对内部举报人个人信息的保护,“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知情人信息,实行“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机制,举报人可实时追踪办理进度,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须臾不可放松。发挥好“内部吹哨人”作用,尤为重要。首先,近年来的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大都是由企业内部员工举报而曝光。可见,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人员举报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吹哨人”作用,对于延伸监管触角,及时制止企业的不法行为,遏制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和风险扩大具有积极意义。其次,食品安全领域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食品工业链条较长,生产经营违法违规问题也更趋复杂化、隐蔽化,在诸多的“隐秘角落”里,只有内部人员更熟悉违法违规内情。

当然,再好的机制最终还需要严格的执行与落实。用技术手段保护“内部吹哨人”同样需要严肃对待。期待“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运行后,真正消除内部人员顾虑,激励内部人积极举报,同群众监督、媒体监督、行政监管等一道形成守护食品安全的合力,让食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51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885万余用户注册,活动参与人次2.7亿,总访问量3.7亿人次……据7月6日《工人日报》报道,“职工之家”APP上线试运行一年来,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职工“一触即达”,在这一终端平台上共同学习、练兵参赛,定制丰富活动、共享工会服务。

“工会的智慧平台真是越来越方便了。”来自一线职工的评价,道出了“职工之家”APP上线一年来带来的变化。维权咨询、技能培训、福利申领、情感联谊……“职工之家”APP不仅让诸多工会服务实现了“一键直达”“一网通办”,也让广大职工从方方面面真切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与关怀就在身边。

首先,从使用体验看,“职工之家”APP让职工“动动手指”即可享受更全面、更便捷的工会服务。比如,在维权服务方面,APP集成了工会智能法律服务系统和“12351热线网络端”,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援助和热线咨询服务;在技能成长方面,丰富的线上课堂,满足了不少职工“随时随地学”的需要;互助金申请、困难帮扶等也实现了资金“一键到位”……丰富的功能回应了职工的急难愁盼,也拉近了工会组织与职工的距离。

其次,“职工之家”APP持续推出的各类活动,不仅让其成为职工获得服务的平台,也让其成为展示职工风采、提升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掌上家园”——凝心聚力担使命 立足岗位建新功”全国职工岗位“云讲述”活动、“晒晒我的‘五小’成果”展示交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线上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职工在参与中凝聚起更多奋斗力量。

此外,“职工之家”APP积极探索与地方工会的融合融通,成效显著。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将“宁工惠”APP中的“工会活动”等模块融入“职工之家”APP,甘肃省总将“陇工惠”APP的“就业帮扶”等模块接入“职工之家”APP——职工一端登录,就能畅享多维服务。目前,“职工之家”APP已完成与15个省级总工会的融合上线,共接入地方应用91个。这进一步提升了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

以触手可及、精准、实用的服务,让职工感受到“娘家人”的关爱——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职工之家”APP的服务功能持续上新、完善和优化,通过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51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下了班就赶过来了,晚上看病也不着急,还不用排长队,真是太方便了。”据7月3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日,上海、江苏等地多家医院开设了“夜门诊”——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的“中医夜门诊”从6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6点到10点开诊,颇受上班族和有特殊需求的病人欢迎;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自6月5日起推出“颈腰痛”夜门诊服务,开诊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17时至20时30分,让白天无暇就医的患者,实现工作就医两不误。

工作日看病要请假,周末就诊人多难挂号——一直以来,“工作看病难兼顾”困扰着不少上班族。“夜门诊”的开设,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白天照常上班,晚上挂号看诊,不仅省去了请假调班的麻烦,还能错开日间门诊的高峰期。无论是自己就医还是陪同家人看病,“夜门诊”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确保“夜门诊”的医疗服务质量,相关医院不仅优化了夜间诊疗流程、加强了导医服务,还为各科室配备了与日间同等水平的医生队伍,让夜间来就诊的患者也能高效、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对于上班族而言,“夜门诊”服务的推出,能让他们的病症得到及时、专业的诊疗,不必因为怕耽误工作而选择“忍一忍拖一拖”。同时,站在医院的视角来看,“夜门诊”能够分流日间患者,减轻日间门诊压力,对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大有裨益。

毋庸讳言,“夜门诊”的开设为人们就医提供了便利,但对广大医护工作者而言,这也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所以,期待医院和相关部门在为人们点亮夜诊“灯火”的同时,对“提灯人”的健康和权益给予更多关注和保障。人们也应该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对他们的工作多一些理解与配合。

近年来,从“夜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到“预约诊疗服务”“线上问诊、复诊”,再到“先看病后付费”“影像报告互认”……为了解决公众看病难、挂号难等问题,各地聚焦医疗服务中的难点、痛点,聚焦公众诉求,推出了不少优化医疗服务、改善就医体验的实质性举措。从更广的视角看,除了医疗,各地的诸多公共服务都在向更加便民利民的方向努力——市民夜校、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社区夜间活动中心、夜间办证专场……这些服务和措施的推出,彰显了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务实作风,也体现出对“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落实与践行。

面向未来,相信随着各地治理的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类似“夜门诊”“夜间办证专场”这样的服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51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期待各地充分借鉴“立得住、唱得响、走得远”的好经验、好方法,将其运用到本地实践中,通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等方面,展现工会担当作为。

据7月6日《工人日报》报道,7月3日,湖北省总工会、武汉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了2025年“千名劳模工匠助企行”——焊接技术专场活动,组织焊接领域劳模工匠深入一线,为多家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服务。这是湖北工会着力构建“培养—使用—宣传—礼遇”全周期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带动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学赶先进、争创一流,在支点建设中担当主力军、唱响劳动美。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典型引路,往往可以收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的示范效应。湖北工会着力构建培育先进典型的全周期工作体系,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抓手,带动职工群众建功立业,既弘扬了“三个精神”,又发挥了“传帮带”作用,是对典型引路工作方法的一种拓展。

“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各行各业总结出来的发挥好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的一条重要经验。重培育,构建省市县企联动工作体系——全面激发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强效能,助力先进典型“传帮带”——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重激励,营造“学赶先进”创业氛围——增强先进典型人物获得感、归属感。“培养—使用—宣传—礼遇”全周期工作体系,包含了通过选树先进典型,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劳动者队伍的理念、导向、方法、路径等关键项,为新时代探索全流程、闭环式选树典型、发挥典型作用提供了新样式。

近年来,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选树和作用发挥工作。全国总工会创新实施“559”工作部署,印发《工匠人才培育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从2024年起,重庆市政协会议每年邀请不少于5名劳模代表全程列席会议;上海市总工会会同相关保险公司推出“解后顾之忧”的礼遇上海工匠人才举措,向642名大国工匠、上海工匠赠送“沪家保”保险服务;中铁电气化局工会创新构建“十个十大”标兵评选体系,打破“分指标、搞平衡”模式,拓宽评选维度,强化结果运用,打通先进典型“选育用”全链条……这些举措推动劳模工匠选树工作和发挥劳模工匠作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充分发挥好劳模和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路径。比如,把握导向选树典型、面向基层挖掘典型、突出特色塑造典型、优化路径使用典型、多元载体宣传典型、崇高礼遇关爱典型、提炼精神弘扬典型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各级工会将一大批立足岗位成长成才、胸怀“强国有我 技能报国”之志、具有高超技能且能发挥带头作用的先进典型挖掘出来、使用起来、宣传开来。在他们的引领下,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在各行各业唱响了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构建全周期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工匠人才培育实施办法》的具体行动。期待其他地方充分借鉴“立得住、唱得响、走得远”的好经验、好方法,将其运用到本地实践中,通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等方面,展现工会担当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