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青海油田采油二厂昆北采油区的采油工张延鸿在切十二区块巡查完毕,走进中控室坐在大屏幕前,指尖轻点鼠标,屏幕上立刻刷新出天然气流量计的实时数据——压力、流量等参数随气流微微浮动、跃然眼前。 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数据,张延鸿的思绪飘回一个月前的一天晌午。那时的日头比现在更烈,他从3米深的阀井里爬出,安全帽下的汗水顺着下巴滴在干燥的戈壁滩上,甩了甩被汗水浸透的工装袖口,望着坑内的流量计数据,眉头拧成了疙瘩——那已经是他当月第27次在晌午下阀井抄数据。 “狭小的阀井像口密封的蒸笼,闷热的空气裹着油气的味道扑面而来,短短几分钟就让人汗流浃背。”每次下井前,张延鸿都要提前找安全员办作业许可票,在安全交底单上逐项确认坑内气体检测、防护装备佩戴,等安全员现场核查签字后,再在监护人员的注视下顺着爬梯往下探。 这样的场景,在昆北采油区已重复了三年。切十二、切十六区块的2台天然气流量计像沉默的哨兵一样驻守在戈壁上,可它们的“消息”却始终依赖人工“传讯”。空间作业的高风险、恶劣天气的阻碍、老旧设备的数据偏差,如同三道枷锁,紧紧束缚着生产效率与安全管理,成为了昆北采油区数智化转型的“拦路虎”。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一线采油工,更让生产调度员忧心忡忡。“切十二区流量计读数忽高忽低。上周就因为这个数据偏差,压力调控严重滞后,差点引发管线超压。这‘老伙计’确实该更新换代了。”调度室里,采油二厂生产运行办负责人姜自银面色凝重地敲着桌面说,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传统人工采集方式已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数据是数智油田的‘血液’,必须让它流得通、跑得准!”这项关键任务,最终落在了采油二厂基建中心技术团队的肩上,基建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宝岭在班组会上,指着墙角堆的废旧油水井RTU(远程终端单元)说:“这些淘汰设备或许能派上用场,咱们修旧利废,用技术为生产提速、为安全护航。” 基建中心仪表班组迅速围绕改造方案展开行动,解决了RTU与流量计的接口匹配问题,并设计了信号转换模块,成功将脉冲信号转为数字信号。与此同时,还更换了一台全新的旋进旋涡流量计,从根源上解决了老设备计量不准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今年8月初,系统上线试运行那天,调度室的大屏前挤满了人,大家的目光紧紧盯着屏幕。当切十二区块的流量计数据稳定显示时,姜自银长舒一口气,抓起电话打给李宝岭,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通了!数据实时更新,比人工抄表精确多了!” 技术革新的甜头,一线最先尝到。“以前下阀井又险又麻烦,现在有问题监控人员会打电话通知,站在井边就能监控,既安全效率又高。”张延鸿面露轻松地说,当班的采油工不用再下阀井坑抄数据,只需要沿着井场外围巡查,通过中控室同步终端掌握流量即可,下井频次锐减。 不仅如此,在采油二厂系统油气水干线的气流程页面,生产调度员、采油区中控人员均可轻点鼠标就能24小时在线监控、调阅实时生产数据。近日,系统发现压力异常偏高,采油区中控值班人员立即远程调控阀门开度,10分钟后数据便回归正常,全程无需现场操作。“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这句话终于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风从戈壁滩吹过,中控室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成了新风景。基建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宝岭看着屏幕上流畅流转的数据,忍不住感慨:“数智化不是换几台设备就完事儿,是让技术真真切切扎根在井场里,融进生产的每一环。这路,咱们走对了。”(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宋香凝 陈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