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中企互动】事评——开课了(更新至第三十七节)

发表于 2014-12-9 18:19:4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8:30:07 | 查看全部

回 180楼(wcfyyq666) 的帖子

感谢您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0:34:14 | 查看全部
第二十二节   171期第一名获得者李新宇文章解读  

         【171期事评话题】工资过快上涨会伤害经济”你怎么看?  
本期共有25位老师参与。收到25篇作品。其中马全和、宋国柱和朱玉琳三位老师是首次参与。感谢所有参与事评的老师。
     

   
----------------------------------------------------------------   

   第一名:奖励100元




[align=justify]    【正方】不顾企业经营状况的涨薪无疑与企业同归于尽
李新宇
  
[align=justify]
简评:认真辨析专家的说法,抓住了其中关键词,可谓客观;从企业与
员工
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并非仅仅站在员工角度,可谓公允;以事实为例,论述企业与员工的皮毛关系;提出员工涨薪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让读者可由此思考涨薪与否不是简单想不想和表达愤怒的问题。
   
---------------------------------------------------------------------     


171期事评写作体会
        每期事评必参加,撰写这么多期后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首先是选择观点。我在写文章前一定得看看别人的文章,事评里有很多老师是快枪手,他们不仅观点犀利,而且出手快,这已经是事评版块的一大特色,我一般是选择这些老师没有选择的观点来阐述。比如选择【正方】、【中立】的多,那我就选择【反方】,不是我的能力有多强,也不是想与这些老师对着干,而是一个问题一定是多面性的,只要你在论述上不偏颇,总会找到一个亮点来支持你的观点,这就是事评的魅力。当然有些时候这也是跟自己较劲,有些论题选择的观点会让自己的文章处于弱势。我还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只有我一个人选择了【反方】,那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很重,不过我也并没有因为自己选择的观点与人不同,而偏离企业事评的宗旨,就是离开真实谈现实,空洞地去辩解和议论。还有一点要说明,选择论述少的一方确实很锻炼人。
        其次论述一定要联系实际。我几乎每期与参与老师互动时,都会给参与的老师们转发评委老师的忠告:“事评文章一定要结合现实和自身熟知的情况来谈观点,并以此为事实论据展开自己的观点。不能只是讲道理,讲道理之前是摆事实,既有摆事实,又有讲道理,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不用事实说话,即便道理讲得再好,也有缺憾。”我不知道各位老师看到这段话会有什么想法,其实这些忠告也正是指出你文章不足的关键所在。在与各位老师互动时我发现,很多老师的文章论述部分很严禁,但是没有贴近现实活生生的事例,那就与获奖离得远了。毕竟我们写的事评是给班组员工看的,如果都是“高大上”的文字,自然受众就少,如果写的贴近员工实际,一定会赢得共鸣。
        再次写法上要灵活一些。虽然写的是事评,但是写法上未必非得拘泥于传统的评论。其实我也看了很多获奖老师的文章,有些老师就是用自己的工作事例来论证话题,这样更能让人信服,而且大家也会觉得这样很真实。我每次遇到新话题时都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你读我的文章不觉得是说教,是辩论,而是与你在论事,这件事你的观点可能与我不同,但是看了我的观点后,是不是也觉得说得还不错,有那么一点道理,这就足够了。
        最后千万别偏题。其实这个很难把握,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偏离自己的观点了,或者自己对自己所选择的观点本来就迷茫,这样论述起来就很乱,别人读起来也会找不到方向,简单说就是观点不明确,论述不清晰,这是写事评的大忌,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本来不是自己想选择的观点,但是为了参与而非得找自己的弱项去写,自然有时就出现这样的状况。
        以上是我对写事评的一些感悟,说的对与错大家多担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手法,而且都会对自己的创作过程非常自信。不过偶尔借鉴别人的一些经验,或许也可以找到灵感,那也是不错的。
        171期事评其实我就是根据上面我说的那些方面来组稿完成的。选择【正方】并不讨好,但是我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来论述,自然就多了取胜的砝码。企业发展不利,员工自然不会涨薪。涨薪谁都向往,但是一定得有前提,就是企业是持续发展的,企业领导是尽职尽责的,员工是齐心协力的,有了这么多条件在前面,涨薪是必然的。还有就是专家的话对与否,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来分析,而不是断章取义,这样我们在论述的时候就不会带着情绪,甚至反感。当然不管你怎么论述都千万不能脱离实际,引用一些你熟悉的事例来佐证你的观点,才会让你的观点更能立得住脚,也会让人读起你的文章不会觉得你是替专家“狡辩”。
    写事评的好处就是话题是常新的,观点也是越来越丰富的,还有就是参与的人越多,辩论起来就越有激情。当然还有就是我们是为了什么在写,我写事评坚持两年了,从未间断过,我收获的奖励并不多,但是我在写作能力上的提升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还有与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朋友们,与你们一起写事评是我的荣耀,感谢你们的陪伴,让我的这段时光变得更加绚烂夺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7 19:33:06 | 查看全部
老师们每一期的写作心得都细细研读,从中查找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一点一点去改,慢慢自己的文字感觉像那么回事了,于是多去参与,文章的色度提升了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5:18:17 | 查看全部

回 183楼(xinyanjunlan) 的帖子

确实如此,免费大课堂,不学是自己的失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8 11:59:3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21:21:22 | 查看全部
第二十三节   172期第一名获得者刘玉芳写作心得  
            【172期事评话题】 企业负责人降薪后,职工薪酬会有何变化呢?  
          本期共有22位老师参加,收到22篇文章。其中赵星、杨玉清、尹春鹤三位老师首次参与。
----------------------------------------------------------------     
         第一名:奖励100元
   【中立】让员工的付出与收入比例更合理  刘玉芳
    简评:围绕“让员工的付出与收入比例更合理”员工的真实声音来论述,比较有说服力。
---------------------------------------------------------------------     
172期事评采写心得:带着责任写事评
文  刘玉芳
    说真的,自从到了中企平台,我才有了自己也是个媒体人的感觉。这个感觉让我很兴奋,很自豪!但是,有个东西揣在我心中的份量却越来越重,那就是:“责任”!
    “带着责任写事评”这是我写事评所有原则当中,我最看重的一点。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敲动沉睡的心灵,也能毁灭一段美好。媒体的导向对社会的影响,我无法用具体数字来统计。但是,身为媒体人,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这个重大责任抗在肩上,举在心窝里。   
    昨晚,在聊天室里,我们的夏老师一再强调:“我们是媒体人,主流媒体的导向一定是大方向的、积极的!我们要把平台打造的更专业化。”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做就做一个有责任的媒体人。而只有专业化才能把“对社会负责”的这个重任托举!当时,夏老师也提到了要组织我们培训,这让如我一样爱着平台的老师们兴奋不已!我们多么渴望多学一点儿,更专业一点,更能轻松地兑现我们的诺言,更能尽职地履行我们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无疑,我们这些来到平台上的人是幸运的!
    因为,心中有爱,肩上有责任。所以,每次收到事评的话题,我从来不急于动笔,也不会刻意去看别人如何写,只是无干扰地去思索。我任性地要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不管写出的水准是如何,但是一定是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因为,我是个媒体人,是中国企业员工互动平台的媒体人,我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员工和企业负责,也要向社会负责!     
    生活中,看似一件小事,亦或者是一个社会现象,我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很多道理,也会沉淀出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也有中立的;有不满发泄性的,也有积极建议性的;分享这些观点我既可以是娓娓道来,也可以是犀利无比。但是,我从不急于把他们变成文章。我会把我所有的观点汇齐,然后从中权衡分析:到底哪些观点更具有积极的引导性,哪些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哪些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哪些角度更有利于读者们接受,哪些词语会是快乐了自己伤害了无辜,哪些表达方式是既有新意又不会是哗众取宠,哪些话语更能温暖人最柔软的地方,哪些问题属于企业问题,如何建议更好,哪些问题是员工问题,如何描述更接地气……这一系列的问题无非就是围绕着员工和企业,只不过是来回换位思考。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有了清晰的答案,一篇对自己负责、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的事评就会有血有肉的出现在你空白文档里。这样还不行,还要反复推敲、修改,才敢上传到平台上。我个人认为,这样写出的事评,虽然不见得完美,但是至少相对客观。  
    比如,这期话题,其实老总降薪和员工涨不涨薪根本没有必然的关联。而一线员工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涨、涨、涨,也无可厚非,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希望终归是希望,国家总体调配总是要统率全局的。当我们无法站到一个高度看问题时,总会有片面的地方。那么,作为我们媒体人,用事评的语言,站在员工的角度摆一摆,说一说,讲一讲;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一想,量一量,评一评;站在国家的角度展一展,望一望,梦一梦,引导着员工和企业共同悟一悟,静一静,定一定。那么,结局不管是涨,还是降,大家都能有个理性的认识,不至于有过大的思想落差,从而淡定的迎接必然而来的变革。从某个角度上说,我觉得,我们更像是员工和企业的“调解员”,让员工对企业多一份忠诚和热爱,让企业为员工打开绿色的上升通道,让企业与员工一同成长,让祖国更和谐幸福!      所以,写事评,动笔之前,让思绪先飘一会儿,让那些停留在内心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再动笔也不迟。不一定力求完美,但一定力求我们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像夏老师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专业的、受人敬重的、敢于负责的、能负责的媒体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5:09:25 | 查看全部
第二十四节   174期第一名获得者吴丹写作心得
     
            【174期事评话题】 你认为是攀比心理影响了员工对薪资的满意度吗?  
  
    前程无忧网发布的《2014年薪酬白皮书》中显示,68%的受访者对薪资不满意,其中19%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而表示对薪资非常满意的仅有1%。而且对薪资“非常不满意”的人群中构成中比例最高的是国企,占到20%;紧接着的是外企,占19%。(《北京晨报》1月11日)  
    对此,有人认为是员工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影响了对薪资的满意度,也有人认为是攀比心理影响了对薪资的满意度。  
    那么,作为企业员工,你认为是什么影响了员工对薪资的满意度呢?认为主要是员工攀比心理影响的请选择【正方】发表观点;认为主要不是员工攀比心理影响、而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请选择【反方】进行评说。  
  
    本期共有23位老师参与,收到24篇作品,朱永珍老师撰写2篇。其中朱永珍、屈红侠、高青杰三位老师首次参与。
----------------------------------------------------------------      
         第一名:奖励100元





  

【正方】 盲目攀比比不来满意薪酬  吴丹

   

174期事评组稿有感

吴  丹

    离开174期事评结果公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尽管其间李新宇老师多次发来信息让我简要陈述本期事评组稿思路,我也一口答应,但是奈何新春临近,各种事务缠身,总也无法挤出时间来静心写作。所以一直拖延至今,直到今天上完马年最后一个班放假回到家中,方有空动笔。在这里先向李老师深深致歉,让您等久了,对不起!同时也向事评栏目组的各位评委老师问好,您们辛苦了!  
    本期事评题目刚一出来,我就感觉话题很有代表性,很有写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为笔者长期从事班组长管理工作,天天与125名班组职工在一起工作,所以对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内心的真实想法比较了解,加之平时比较注重绩效管理在班组建设中的激励作用的研究,曾经撰写过一篇《浅析激励机制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论文发表。所以,对于国企薪酬现状及运作模式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为我写作本期事评提供了便利。   
    在写作时,我首先从事评话题中引申出何为薪资,然后开门见山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正是对薪资的盲目攀比,让部分人陷入心理失衡的泥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它是导致众多人对薪资深表不满的罪魁祸首。
然后通过对朋友、同事的采访,用三个小故事,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部分企业员工产生盲目攀比心理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不患贫,患不公;恨人有,笑人无 ;多得,少不得 。在语言描述上,我尽量借用通欲易懂的固有说法去接地气,以期赢得读者的认共鸣。之后便简要剖析盲目攀比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并从企业薪酬管理和员工个人两方面查找引发职工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强调企业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并在分配制度上公平运作,严格制度管理。员工要放开眼界,主动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确面对企业困难,树立与企业休戚与共的忧患意识,摒弃盲目攀比薪资的陋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创造优异业绩,迎来满意的薪资,点题后迅速完成通篇文章。  
    在这里需要自我批评一下,因时间关系,我直到1月29日临近截稿时才提笔赶稿,写得十分匆忙,现在看来本期事评显得冗长,不精练,词字之间缺乏推敲,对于观点的辩证也显得苍白泛陈,结尾部分也比较啰嗦,这都是没能很好安排写作时间,匆忙应景所致。今后一定要注意在事评写作中做到五个早:早思考、早布局、早写作、早发帖、早修改。  
    再次谢谢大家。在新春来临之际,丹青祝所有中企互动平台老师新年快乐,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薪资满意发大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6:51:52 | 查看全部
                          第二十五节 175期第一名获得者张维写作心得

                    观点话题:【175事评话题】你对“离职员工敲诈企业50万”怎么看?

        据1月23日新闻晨报报道,自觉对公司人力资源改进建议有功却得不到升职、奖励,“海底捞”员工裴某一直耿耿于怀。今年1月3日离职后,他开始给前公司发邮件打电话,利用手上掌握的人事信息向“海底捞”索要50万元。目前裴谋因涉嫌敲诈被普陀公安分局刑事拘留。
        对此,有人认为敲诈事件最根本的还是与海底捞的晋升机制有关,员工得不到好的晋升空间,所以才会采用极端的方式;也有人认为与公司的诚信有关,员工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公司为何没有给员工兑现奖励呢?还有人对其强悍的“家文化”产生质疑,员工并没有得到满足和尊重。更有人说,无论如何员工也不能去敲诈企业。
        那么,作为企业员工,你对“离职员工敲诈企业50万”怎么看呢?问题主要出自企业,还是员工呢? 认为问题主要是企业造成的请选择【正方】发表观点 ,认为问题主要是员工的过错造成的请选择【反方】进行评说!
        本期共有26位老师参与,其中左士民老师首次参与。



----------------------------------------------------------------
              第一名:奖励100元

              【正方】员工犯事企业也难辞其咎 张维



                            175期事评组稿有感

                                       张维




       说实话,我也算是中企互动平台的老会员了,在写企业事评方面与圈内那些深藏不露的高手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企业事评开办以来,我也陆陆续续获过奖,但对于企业事评写作,我还是处在摇摆不定的水平线上。
2014年,可以说,我是一直坚持期期话题都写,可惜一次也没获过奖。对此,我并没有气馁,仍然是“穆桂英挂帅场场在”。这就是我在“干中学、学中干”的笨方法。俗话说,笨鸟先飞。也正是这个道理一直引领我、激励着我。我想学习任何东西都在于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也许有人说,你每天痴迷写作和阅读究竟图个啥?我却自豪地说,图的就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对于稿费也好,获奖的奖金也罢,我从来都不过于计较。写作这么多年,可以说有好多网站、报刊杂志用了我的文章不付稿费,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写、反复投。因为我始终认为,人在解决温饱之后,其精神充实就是最重要的,只要精神好,在利益上吃点亏,那就是福气啊!
        前面罗嗦许多,只谈了我对写作的爱好和一点肤浅的感想。这次我在175期企业事评中获得第一名,我觉得主要还是基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选准观点、站好队伍。企业事评话题每次都有正反和中立这三个观点,如果你能从新闻事件中嗅觉出合乎大众观点,再进行精耕细作,把新闻事件层层逻辑推理,环环相扣,那么,我想这文章就成功一半了。
        二是酝酿标题、搭好框架。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我这篇事评稿件题目谈不上好,但却直抒胸臆,是最直白地表明了我的观点——员工犯事企业也难辞咎。员工是个体,也是弱势群体。而企业是组织机构,对员工应该有一个人性化的管理。谈到企业人性化,又不禁使我想到过去单位的老书记,他把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班组,甚至有时还跑到员工家里。如今,在一些企业还有多少老政工能把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呢?甭说企业书记做思想政治工作了,就是员工主动找领导反映问题都遭到推三阻四,或是踢皮球。相信,我说的这些现象可能在很多企业或多或少存在吧?说实话,有时在构建文章内容中,很多都来源于我们的真情实感,用一句最直白的话说,那就是言表心声。
        三是仔细打磨、细细品味。写企业事评文章不同于时评,既要有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又要有充足的论据呼应,同时还用自己熟知的事情说事拉理,只有说得读者心服口服才能使人产生共鸣。说到这里,就需要我们平时积累素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另外,文章完成之后,还得自己通读几遍,看看文笔是否流畅,逻辑是否严密合理,确定没有修改之后,再提交。
        以上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也不知这篇获奖心得是否合乎各位老师们的要求,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谅解!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1 17:37:5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