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3 21:21:22
|
查看全部
第二十三节 172期第一名获得者刘玉芳写作心得 【172期事评话题】 企业负责人降薪后,职工薪酬会有何变化呢?
本期共有22位老师参加,收到22篇文章。其中赵星、杨玉清、尹春鹤三位老师首次参与。
----------------------------------------------------------------
第一名:奖励100元
【中立】让员工的付出与收入比例更合理 刘玉芳
简评:围绕“让员工的付出与收入比例更合理”员工的真实声音来论述,比较有说服力。
---------------------------------------------------------------------
172期事评采写心得:带着责任写事评
文 刘玉芳
说真的,自从到了中企平台,我才有了自己也是个媒体人的感觉。这个感觉让我很兴奋,很自豪!但是,有个东西揣在我心中的份量却越来越重,那就是:“责任”!
“带着责任写事评”这是我写事评所有原则当中,我最看重的一点。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敲动沉睡的心灵,也能毁灭一段美好。媒体的导向对社会的影响,我无法用具体数字来统计。但是,身为媒体人,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这个重大责任抗在肩上,举在心窝里。
昨晚,在聊天室里,我们的夏老师一再强调:“我们是媒体人,主流媒体的导向一定是大方向的、积极的!我们要把平台打造的更专业化。”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做就做一个有责任的媒体人。而只有专业化才能把“对社会负责”的这个重任托举!当时,夏老师也提到了要组织我们培训,这让如我一样爱着平台的老师们兴奋不已!我们多么渴望多学一点儿,更专业一点,更能轻松地兑现我们的诺言,更能尽职地履行我们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无疑,我们这些来到平台上的人是幸运的!
因为,心中有爱,肩上有责任。所以,每次收到事评的话题,我从来不急于动笔,也不会刻意去看别人如何写,只是无干扰地去思索。我任性地要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不管写出的水准是如何,但是一定是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因为,我是个媒体人,是中国企业员工互动平台的媒体人,我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员工和企业负责,也要向社会负责!
生活中,看似一件小事,亦或者是一个社会现象,我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很多道理,也会沉淀出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也有中立的;有不满发泄性的,也有积极建议性的;分享这些观点我既可以是娓娓道来,也可以是犀利无比。但是,我从不急于把他们变成文章。我会把我所有的观点汇齐,然后从中权衡分析:到底哪些观点更具有积极的引导性,哪些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哪些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哪些角度更有利于读者们接受,哪些词语会是快乐了自己伤害了无辜,哪些表达方式是既有新意又不会是哗众取宠,哪些话语更能温暖人最柔软的地方,哪些问题属于企业问题,如何建议更好,哪些问题是员工问题,如何描述更接地气……这一系列的问题无非就是围绕着员工和企业,只不过是来回换位思考。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有了清晰的答案,一篇对自己负责、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的事评就会有血有肉的出现在你空白文档里。这样还不行,还要反复推敲、修改,才敢上传到平台上。我个人认为,这样写出的事评,虽然不见得完美,但是至少相对客观。
比如,这期话题,其实老总降薪和员工涨不涨薪根本没有必然的关联。而一线员工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涨、涨、涨,也无可厚非,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希望终归是希望,国家总体调配总是要统率全局的。当我们无法站到一个高度看问题时,总会有片面的地方。那么,作为我们媒体人,用事评的语言,站在员工的角度摆一摆,说一说,讲一讲;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一想,量一量,评一评;站在国家的角度展一展,望一望,梦一梦,引导着员工和企业共同悟一悟,静一静,定一定。那么,结局不管是涨,还是降,大家都能有个理性的认识,不至于有过大的思想落差,从而淡定的迎接必然而来的变革。从某个角度上说,我觉得,我们更像是员工和企业的“调解员”,让员工对企业多一份忠诚和热爱,让企业为员工打开绿色的上升通道,让企业与员工一同成长,让祖国更和谐幸福! 所以,写事评,动笔之前,让思绪先飘一会儿,让那些停留在内心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再动笔也不迟。不一定力求完美,但一定力求我们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像夏老师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专业的、受人敬重的、敢于负责的、能负责的媒体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