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17:44 | 查看全部
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先是在布加勒斯特的中国使馆工作,尔后又赴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还一度在联合国驻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担任翻译。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外交活动。
  
  1998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2007年4月,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第二年,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一些国家传递时受到严重干扰。危急关头,傅莹挺身而出,以娴熟的公关技巧出色应对,赢得“危机大使”的美誉。
  
  幽默可以用作武器
  
  2009年4月,在莎士比亚故居举办大规模的纪念巡游活动,傅莹受到邀请,代表宾客致辞。
  
  主持人是英国很有名气的86岁高龄的话剧和影视演员唐纳德·辛登,在傅莹演讲前,他一连讲了三个笑话,最后一个笑话显然是“冒犯”了傅莹。他讲,一位中国老人在弥留之际,他的英国朋友来看望,老人费劲地反复讲着一句话,英国朋友没听懂,就记了下来。之后他找到老人的后人,模仿着转达。不料老人的后人一脸恼怒:“老人好像是在讲,‘你踩着我的氧气管子了。’”
  
  全场的听众几乎都笑了,只有傅莹在思考。
  
  “可见语言是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中国大使致辞。”主持人说完这句话不到一分钟,傅莹就走上讲台了。讲台上有好几个话筒,每个话筒都带出几条线来,站上讲台时需要小心地绕过脚下的线头,只见她站好后抬起头来,面对听众,慢声地对着话筒说:“我得小心一点儿。”然后她停顿了一下,听众们都静下来后,她说,“我可别踩着唐纳德的氧气管子。”
  
  结果,不仅仅是听众们笑了,唐纳德自己也笑了,接受了傅莹的回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17:53 | 查看全部
 以理服人才是真本事
  
  2011年,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海试。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记者苏珊娜第一个问题便提出:“中国为什么需要把自己武装到如此地步?你们难道没有比增加军费预算更重要的花钱地方吗?”这是傅莹意料之中的,她不卑不亢:“在我看来,你们对中国军力的担心,是受到陈旧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思维的影响。你们对美国、法国等盟友拥有航母就感到放心,而中国拥有一艘航母你们就感到担心了?这是什么逻辑?”
  
  傅莹的强硬口气,虽让苏珊娜猝不及防,却仍不失逼人之气:“最近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被捕在德国被视为挑衅行为,而且他被捕就发生在德国外长访华并在北京出席德国启蒙艺术展之后不久,这是不是有意而为?”傅莹反击道:“中国为什么要将自己在一个内部事务上的处理与某位欧洲国家外长访华联系在一起呢?你所提及的是一起进入司法调查的案件。我对此不感兴趣。但我想问你的是,你们德国人知道多少中国艺术家、作家、歌星、影星?你们对中国的看法太过狭隘和负面,这也是我们不喜欢和你们讨论人权问题的原因。”
  
  苏珊娜又接连提出了10多个尖锐问题,都被傅莹一一自如应对。采访结束后,苏珊娜由衷地对傅莹说:“您是一位炉火纯青的职业外交家,应对媒体坚毅自信,表达不满时反应迅速。我敬佩您的直率,很高兴结识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18:09 | 查看全部
生活中的傅莹
  
  工作中的傅莹果敢干练,生活中的傅莹却鲜为人知。
  
  傅莹是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带着蒙古族人的习惯。
  
  她会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一些隆重的场合,显得别有韵致;她喜欢喝奶茶,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她对当地媒体说,自己从国内带来了砖茶,周末还会熬奶茶喝。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在英国期间,傅莹喜欢参观文学家的故居,像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的故居,她都去过。她还喜欢英国的文化生活,例如伦敦西区的剧院和足球赛。傅莹非常喜欢足球,在一位好友的感染下,她成了阿森纳的球迷,还拥有一件阿森纳的8号球衣。
  
  从事外交事业的傅莹也是爱漂亮的,她很讲究装束。今年3月4日的发布会,傅莹选择的是一套宝蓝色西装,与银发交相辉映,黑色镶金珠项链更显时尚典雅。直到会议落幕,仍有媒体提及傅莹的着装风格,“东方范”、“很国际”,这几乎是所有媒体记者对她作出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18:18 | 查看全部
傅莹精彩语录
  
  斗智就像打网球,球打过来不能不接,回球出界也不行。
  
  在和媒体交锋时,观众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即使你把对方狠狠批一顿,占了上风也没用,因为最终要看观众是否站在你这边。
  
  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如果对方选择强硬举措、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这么大国家,如果不能保卫自己的安全,对世界不会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国防力量的加强会有利于地区稳定,也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22:23 | 查看全部
美国旧物市场探微
时间:2014-12-03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看,这个灯就是我在一个旧货市场买到的。当初买的时候整个灯柱部分都是黑的,灯罩也破破烂烂。但是我买回来,用专用的擦金属的溶剂一洗,高贵的古铜色又出来了。”纽约客蓝蓝站在她位于新泽西小镇的家里告诉我。
  
  她指的台灯看上去很昂贵。整个底座和灯柱都是意大利铜制作的,非常厚重。一个与之搭配的灯罩是米黄色,很高雅,显得和整个家都很般配。你很难想像这是一个从二手店里用20美元淘出来的物品。
  
  在美国,买旧物、用旧物是一件很有传统的事情。走在纽约路边,人们经常会不经意走进卖二手货的小店。走进去会发现里面从衣服到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价格也十分有竞争力。
  
  刚来美国时,我住在纽约的阿姆斯特丹大街和106大街的交汇处。楼下就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我第一次走进去就发现里面充满了各种实惠的物品。而且衣服也都是当季的,整整齐齐地挂在架子上。一个放CD的架子上全都是古典音乐。我和带着围裙的店主南希聊了一会儿。慈祥的南希说:“我们这个店,是个非盈利组织。所有货品都是社区居民的捐赠。我们卖掉的收益再减去我们的运营成本,所有利润要全部返还社区。”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模式非常好,店面给捐助者提供了很多方便,更让社区的人买到便宜的东西。而社区的发展也有了资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22:32 | 查看全部
后来,我经常和我的同学Kristen光顾这家小店。我们几乎可以用几美元的价格淘到全新的名牌衣服,还可以买到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我们知道,逛这种小店的真实目的不在于买到什么东西,而在于慢慢发现的过程。我也看到过人们捐赠的过程,人们经常是提着一个大包走进小店,然后找到店主说自己要捐赠。所有拿出来的衣服都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这是大家捐赠物品约定俗成的规矩。
  
  我还在最近经历了一次GarageSale,这是很多生活在美国郊区的人处理旧物的活动。位于新泽西的恩格尔伍德小区是富人区,每座小别墅约150万美元。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整条街的人们都把自己家里的旧东西拿出来,或摊在草坪上,或摆在车库里供人们挑选。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而大人们在摆摊,颇有节日气氛。物品便宜得惊人。一本如同砖头一样厚的书《尼克松传记》只要一美元,一本丹-布朗的小说只要25美分。
  
  而富裕的女主人经常会把自己只穿过一两次的豪华时装拿出来卖。我的朋友就从中挑选了一件法国的名牌衣服,是毛料的,但是只要20美元。而我挑选了一件手工丝绸绣花的白衬衫,只要5美元。而车库的桌子上也堆满了各种昂贵的旧物——银器水壶、瓷碗、青花瓷的罐子、香奈儿的手包。女主人非常和善,你甚至还能跟她讲价。
  
  在街道的末尾,我又看到了一张挂在半空中的A4打印纸,上面写着:“所有此次车库销售的收入捐赠给Englewoodfoodpantry,我知道,这又是一个造福小区的慈善活动。美国很多旧物的买卖都和慈善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22:40 | 查看全部
关于旧物的故事不胜枚举。而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在纽约的街头处处可以用一两美元买到旧书。旧书摊常年摆在街头,不但有年代久远的旧书,还有刚刚上市不久,但主人已经读完的通俗小说。浏览这些旧书时常可以从书页里发现出一张年代久远的电影票根,或者一张几年前的购物小票。也可以看到原来主人做的笔记和小注。读这样的书,仿佛是和以前的主人做一次交流。
  
  美国的旧物店偶尔会登上电视新闻。因为有时候买主会不经意用几美元买到了一副毕加索的真迹,或者用5美元买到一只来自中国宋朝的碗。让买主如同中了彩票一样获得了财富。但这样的故事确是少数。
  
  2009年,美国政府发布报告,发现一些贷款人基于人们在哪里购物评判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那些经常在二手店或大卖场购物的人被认为有经济困难。这时贷款人经常提高借款利率,降低信用额度,甚至完全销毁人们的信用,让人们申请信用卡都很困难。当年,国会出台法律禁止了这些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22:52 | 查看全部
儿子的职业生涯
时间:2014-12-03 作者:未详 点击:85次

  我儿子现在3岁半了,自从一次有个2岁的小妹妹连唱12首歌把他比下去之后,他就放弃了唱歌,改拿起画笔。在绘画才能上,我得承认不是儿子的错,确实是遗传基因不好。不过谢天谢地,我还是很高兴地看见儿子终于能够在洗手间墙上画出一条又一条五颜六色的长线,并告诉我们那是蛇。这使我想起了《小王子》,我觉得画蛇也许是孩子的共同爱好,大人不应该加以非议。
  
  除此之外,儿子或许对动物有特殊的爱好,尤其是恐龙。他对恐龙的研究,我相信如果有关于恐龙知识考级的话,应该已经处于某一个段位上了。他不仅能认识很多类型的恐龙,而且能够迅速根据恐龙外型判断它们是肉食的还是植食性的。如果你知道剑龙、三角龙或者甲龙,他会进一步告诉你些好玩的东西,比如它们分别是怎样对付敌人进攻的。对枯燥无味的恐龙化石,他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告诉你些不寻常的故事,譬如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是怎样找到它们之后放到我们能见到它们的博物馆里的,这确实有些难得。
  
  大部分时间,儿子喜欢一个人坐在地板上,埋首在各种恐龙书籍和恐龙玩具中自言自语。在想像中,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就是一头霸王龙,置身于白垩纪公园中,正热血沸腾地准备着一次致命的进攻。关于小朋友教育的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每一个小小脑袋都不应该加以轻视,谁知道那里面还装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呢。不过我对儿子脑袋里装的这些东西的用处表示怀疑,比如关于恐龙,我担心他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23:01 | 查看全部
 最近我欣喜地发现儿子的爱好有些转移,开始从古生物研究转向现代爬行动物并逐渐过渡到高级哺乳动物。这是一个可喜的发现,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去动物园避免他问太多需要想像力的问题。而且,关于响尾蛇的尾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以及眼镜蛇的毒腺在哪个部位等等,对这些能够在网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我还是乐此不疲的,虽然我对蛇这种动物实在不太感冒。我所不能接受的是他流连于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的巨型图片上,饶有兴致地请你解释它们是怎么喝奶的。真是非一般的恶心呀!
  
  我的反感在看了一本《致爱好自然和动物的孩子》的书后,更加强烈了。这是一本替爱好自然和动物的孩子设计职业生涯的书,如果他们说的没错,像我儿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的主要职业倾向为动物学家、植物学家、昆虫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土地测绘专家、农民企业家等等。对上述职业,虽然与我对他在12岁前成为一个数据库专家的理想有一定差距,勉强也能够接受了。最令人担心的是,依我儿子的倔脾气,我想他多半会选择书里提供的另几种职业:兽医、驯兽师、宠物美容师、动物园保安等等,我想这对我造成的打击未免就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1:23:13 | 查看全部
太空里的马桶
时间:2014-12-03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如果一个俄罗斯人把他美国朋友家的马桶用坏了,结果会怎么样?答案是: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忘掉,拉倒。
  
  但是,如果这个俄罗斯人用坏的是他美国朋友在太空中的马桶呢?答案是:美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不久前的国际空间站上——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因为俄罗斯宇航员的伙食太好,导致粪便过硬,因此在借用美国同行的厕所时,用坏了对方的马桶。而他们得到的“回报”就是:以后休想用美国人的马桶!
  
  这一桩“争厕丑闻”传遍天下,引发了美俄民众的口水战,甚至有人将此提升到政治的高度,认为两国宇航员在如厕方面的不和会导致两国外交上的纠纷。
  
  虽然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用坏了厕所就肯定要修,而修一个太空厕所,竟然要耗资1900万美元。而且,为这个世界上最昂贵厕所买单的不是肇事者,而是美国的纳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