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彭娇妍

《梦的解析 》作者:弗洛伊德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2:23 | 查看全部
二、亲友之死的梦(二)
一般而言,小孩子对其兄弟姐妹之仇视事实上比我们所看到的观察报道更普遍〔52〕。
    就我自己的儿女而言,由于他(她)们每一个岁数接得太近,使我无从作这种观察,为
了补偿这点,我仔细地观察了我那小甥子,他那众宠加身的“专利”在十五个月后由于另一
女性对手的降生而告终。虽然,最初他一直对这新妹妹表现得十分够风度,抚爱她、吻她,
但还不到两岁,开始牙牙学语时,他就马上利用这新学的语言,表示了他的敌意,一旦别人
谈及了他的妹妹,他便气愤地哭叫:“她太小了、太小了!”而再过几个月,当这妹妹由于
发育良好已经长得够大而骂不了“太小了”时,他又找出另一个“她并不值得如此受重视”
的理由:“她一颗牙齿也没有”〔53〕。还有,我们家人也都注意到我另一个姐姐的长女,
在她六岁时,花了半个钟头的时间,对每个姑姑、姨妈不停地说:“露西现在还不会了解这
个吧?”露西是她的竞争者——比她小二岁半。
    几乎所有人,我都可以问出他们均曾梦见过兄弟或姐妹的死,而找出所隐含的强烈的敌
意,在女病人身上,除了一个例外以外,我全部得到过这种梦的经验,而这例外,只经过简
单的解析,又可用来证实这种说法的正确。有一次,当我正坐着为某个女病人解释某件事情
时,由于我突然想到可能她的症状与这有点关系,所以我问她是否有过这种梦的经验,想不
到她居然给予否定的答复,但她说她只记得在四岁时她头一次做过如下的梦(当时她是全家
最小的孩子),而以后这梦即反复地出现过好几次:“一大堆的小孩子,包括所有她的堂
兄、堂姐们,正在草原上游戏,突然间他(她)们全都长了翅膀,飞上天去,而永远不再回
来。”她本身并不了解这梦有甚意义,但我们却不难看出这梦是代表着所有兄姐的死亡,只
是所用的是以一种较不受“检查制度”所影响的原始形式。同时我想大胆地再进一步分析:
由于她小时是与发伯的孩子们住在一起,那么多孩子中曾有个孩子夭折,而以梦者当时还不
到四岁的年纪,总有可能会提出一种疑问:“小孩子死了以后变成什么?”而其所得的回答
大概不外是“他们会长出翅膀,变成小天使。”经过这种解释以后,那些梦中的兄姐们长了
翅膀,像个小天使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飞走了。然而我们这小天使的编造者却独自
留下来了;所有都飞走了,只有她一人留下来。孩子们在草原上游戏,飞走了,这几乎是指
着“蝴蝶”——由这看来似乎小孩子的意念联想也与古时候人们想象赛姬(Psyche
〔54〕),与有翼的蝴蝶之间的联想一样。
    也许有些读者现在已同意了小孩的确对其兄弟姐妹有敌意的存在,但他们却仍怀疑,难
道小孩赤子之心竟会坏到想致其对手于死地吗?然而,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却忘了一件事
实——小孩子对“死亡”的观念与我们成人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他们脑海里根本没想过衰
老病死的恐怖,坟场冷清的可怕,以及无极世界的阴森。所有成人对死的不能忍受,神话中
所提出可怕的“后日”,在小孩心中丝毫不存在。死的恐怖对他们是陌生的,因此他们常会
以这种听来可怕的话,向他的玩伴恐吓:“如果你再这样做,你就会像弗兰西斯一样死
掉。”而这种话每每使做母亲的听了大感震惊,而不能原谅。甚至当一个八岁的孩子,在与
母亲参观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后,也还会对他母亲说:“妈,我实在太爱你了,如果你死
了,我一定把你作成标本,摆在房间内,这样我就仍可以天天见到你!”小孩子对死的观念
就是如此地与我们不一样〔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5:03 | 查看全部
二、亲友之死的梦(二)
    对小孩子而言,他们并未意念到死前痛苦的景象,因此“死”与“离开了”对他们只是
同样的“不再打扰其他还活着的人们”。他们分不清这个人不在,是由于“距离”,或“关
系疏远”,或是“死亡”〔56〕。如果,在小孩最早的年岁时,一个保姆被开除了,而过不
了多久母亲死了,那么我们由分析往往可以发现,这两个经验在其记忆中即形成一个串联,
其他尚有一个需要了解的事实是小孩往往并不会强烈地思念某位离开的人,而这常常使一些
不了解的母亲大感伤心(譬如,当这些母亲经过几个礼拜远行回来后,听佣人们说:“小孩
在你不在时,从不吵着找你”)。但其实,如果她果真一去不回地进入幽冥之境,那么她才
会了解小孩只是最初看来似乎忘了她,但渐渐地他们便会开始记起死去的亡母而哀悼的。
    因此,小孩子们只是由希冀消除另一小孩的存在,而将这愿望冠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
来,并且由死亡愿望的梦所引发的心理反应证明出,不管其内容有多大相同,梦中所代表的
小孩的愿望与成人的愿望是相同的。
    然而,如果我们对小孩梦见其兄弟之死解释为童稚的自我中心使他视兄弟为对手所致,
那么,对于父母之死的梦又如何用这种说法来解释呢?父母爱我、育我,而竟以这种极自我
中心的理由来作如此的愿望吗?
    对这难题的解决,我们可以由某些线索着眼——大部分的“父母之死的梦”都是梦见与
梦者同性的双亲之一的死亡,因此男人梦见父亲之死,女人梦见母亲之死,当然,我并非认
为这永远是如此地发生,但大部分情形均为如此,以致我们需要以具有一般意义的因素加以
解释〔58〕。一般而言,童年时“性”的选择爱好引起了男儿视父亲、女儿视母亲有如情
敌,而惟有除去他(她)、他(她)们才能遂其所欲。
    在各位斥责这种说法为荒谬绝伦以前,我希望读者们再客观地想想父母与子女间事实上
的关系如何,我们首先必须将我们传统行为标准或孝道所要求于我们的父子关系与日常真正
所观察到的事实分别清楚,那就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只是很多情
况下,这些产生的愿望并无法通过“检查制度”而已。且让我们先考虑父亲与男儿之间的关
系,我以为由于奉行了“十诫”的禁令而多少使得我们对这方面事实的感受钝化了,或者我
们不敢承认大部分的人性均忽略了“第五诫”的事实,在人类社会的最低以及最高阶层里,
对父母的孝道往往较其他方面兴趣来得逊色,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民间小说等均使我们
不难发现许多发人深省的有关父亲霸道专权、擅用其权的轶闻。克洛诺司吞噬其子,就像野
猪吞噬小猪一样;宙斯(希腊神话之主神)将其父亲“阉割”而取代其位〔59〕;在古代家
庭里,父亲越是残暴,他的儿子必越与其发生敌对现象,并且更巴不得其父早日归天,以便
接掌其特权。甚至在我们中产阶级的家庭里,父亲也由于不让儿子作自由选择或反对他的志
愿而酝酿了父子之间的敌意。医生往往可以看到一件可怕的事实:父亲死亡的哀恸有时并不
足以掩饰儿子因此而获得自由之身的满足之感。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的父亲仍都对其由来已
久的“父性权威”至死也不放手,以致诗人易卜生,曾在他的戏剧里,将这父子之间源远流
长的冲突搬上舞台。至于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多半开始于女儿长大到想争取性自由而受到
母亲干涉的时候,而母亲这一方面也多少由于眼见含苞待放的女儿已长得亭亭玉立,而难免
有青春不再的伤痛。
    所有这些均在一般人身上发生过,但对一些视孝道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人,其父母
之死的梦,却仍无法解释得通。然而,我们仍可就以上所讨论的再继续探究这些童年早期的
死亡愿望之来源。
    就心理症的分析看来,更证实了我们以上的说法。因为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小孩最原始的
“性愿望”是发生在很早的年岁,女儿的最早感情对象是父亲,而男儿的对象是母亲,因此
对男儿而言,父亲变成可恶的对手,同样地,女儿对母亲也是如此。这种情形就有如上述对
兄弟之间“对手”之敌视一般,因此在孩童心理,这种感情很快地形成“死亡愿望”,一般
而言,在双亲方面,也很早就产生同样的“性”选择,很自然地,父亲溺爱女儿,而母亲袒
护男儿(但就“性”的因素并无法歪曲其判断的范围内,他们仍是主张严厉训练子女的),
小孩子们也注意到这种偏袒,而也能对欺负他的一方加以反对。小孩子认为成人“爱”他的
话,并不只是能满足他某种特殊需要而已,他必须包括纵容他在各方面的意愿。一言以蔽
之,小孩作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由来自双亲的刺激加强
此种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5:54 | 查看全部
二、亲友之死的梦(四)

虽然大部分这种孩提时期的倾向均被忽略掉,但在最早的童年仍有一些看得到的事实足
资探讨。一个我所认识的八岁女童,当她妈妈离开餐桌时,她就利用这机会,俨然以母亲的
当然代理人自居:“现在我是妈妈,卡尔,你要再多吃些蔬菜吗?听我的话,再多吃一
些。”……等等。一个还不到四岁的乖巧伶俐的小女孩,更由以下她所讲的话清晰地道出这
种儿童心理,她坦白地说:“现在妈妈可以走了,然后爸一定与我结婚,而我将成了他太
太。”但,这决不意味着这小孩子并不爱她的妈妈。还有,如果在父亲远行时,男儿获准睡
在母亲身侧,而一旦父亲回来后,他又被叫回去与他不喜欢的保姆睡觉时,他一定会有一种
愿望“父亲永远不在家多好!”这样他就可永远占有亲爱的、美丽的妈妈,而父亲的死很明
显地就是这愿望的达成。因为小孩子由“经验”(譬如已故的祖父永远不再回来的例子)获
知人死了就再也不回来的。
    虽然由小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很快地找出与我们的解释相合之处,但在成人心理症的精神
分析,却无法达成如此完全的效果。因此心理症病人的梦必须加上适当的前提“梦是愿望的
达成”,才更能完满了解。有一天我发现一位妇人十分忧郁、啜泣着,她告诉我:“我再也
不愿见我的亲戚们,他们会使我害怕。”接着,几乎主动地,她告诉我一个她四岁时所做的
梦,这梦迄今她仍印象犹新,但,当然,她是无从领会其意义的。”一种狐狸,或山猫在屋
顶上走来走去;接着,有些东西掉下来,又像是我自己掉下来,以后便是母亲被抬出房子
外——死了”。而使得梦者因此大哭。我告诉她这梦是指着一种希望见到母亲死亡的童年愿
望,而由于这个梦,使她认为她没有脸见其亲戚,于是她又给了我一些释梦的资料:当她还
是小孩子时,街上的小男孩有一次叫她一个很难听的绰号“山猫眼仔”,还有当她三岁时,
有一次从屋顶上掉了一块砖瓦敲破了母亲的头,使她因此大量出血。
    我曾经有一个机会对一个年轻女病人的各种不同精神状态作过透彻的研究,在她最初发
作时的狂暴惶惑状态下,她对其母亲的态度表现出一种从所未有的转变,只要母亲走近她,
她便对母亲拳脚交加,辱骂厉斥,而同时却在对另一位长她很多岁的姐姐极其柔顺,后来她
变得较沉静清醒,其实可以说是较无表情的状态,并且常常睡不好觉,也就是这时她开始接
受我的治疗以及梦的分析。这时的梦泰半经过或多或少的掩饰,影射着她母亲的死亡,有时
是梦见她参加一个老妇人的丧礼,有时是梦见她与姐姐坐在桌旁,身着丧服……均毫无疑问
地可看出梦的意义。在渐渐康复后,她开始有了歇斯底里恐惧症,而最大的畏惧便是担心她
妈妈会发生意外,不管她当时身在何处,只要一有了这种念头,她就得赶回家看看母亲是否
仍活着。现在透过这个例子,再加上我其他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相当有价值的收获。由此
可以看出,心灵对同一个使它兴奋的意念可以产生好几种不同的反应,就像对同一作品可以
有好几种文字的译文一样。在狂暴惶惑的状态时,我认为是当时“续发心理步骤”已完全为
平时受抑压的“原本心理步骤”所扬弃,以致对母亲的潜意识的恨意占了上风,得以露骨地
表现出来。后来,当病人变得较沉静清醒时,表示心灵的骚动已平息下来,而“检查制度”
得以抬头,所以这时对母亲的敌意只有在梦境才能出现,而在梦中表现了母亲死亡的愿望。
最后,当她更向正常之路迈进时,她产生了对母亲的过分的关切——一种“歇斯底里的逆反
应”和“自卫现象”。而由这些观察所得,我们对一般歇斯底里症的少女何以常对其母亲有
过分的依赖,也可以有清楚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6:51 | 查看全部
二、亲友之死的梦(五)
在另一个例子里,我有机会对一个患有严重“强迫心理症”的青年人的潜意识精神生活
作一深邃的研究,当时他严重到不敢走到街上去,因为他深恐自己会在街上看到人就想杀。
他整天只是处心积虑地在想办法,为市镇上发生的任何可能牵涉到他的谋杀案,找出自己确
实不在场的证据。当然,毋庸赘述地,此人的道德观念是与他所受的教育一般具有相当高的
水准。由分析(并借此以治疗其病的)显示出,在这要命的“强迫观念”底下,却隐藏着他
对其过分严厉的父亲有种谋杀的冲动,而这冲动确曾在他七岁那年,连自己都惊骇地表现出
来。当然,这冲动是早在七岁以前就已酝酿着。当这年轻人三十一岁那年,他父亲因一种痛
苦的疾病而去世,于是这种强迫观念便开始在心中作祟,而将对象转变为陌生人,形成了这
一种恐惧症。任何一个曾希冀谋杀亲父的人子,怎有可能对其他毫无血亲的陌生人,反而不
存杀害之心呢?于是他只好把自己深锁在房间里。
    以我迄今相当广泛的经验看来,在所有后来变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
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对双亲中之一产生深爱而对另一方深恨形成了开始于童年的永久
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但,我不相信心理症的病人与一
般正常人在这方面能找出极明确的分野——这也就是说,我不相信这些病人本身能制造出一
些绝对新奇不同于人的特点。较有可能的说法(这可由正常儿童的平日观察得到佐证)应该
是:日后变成心理症的孩童在对父母的喜爱或敌视方面,将某些正常儿童心理较不显著、较
不强烈的因素明显地表现出来。由古代传下来的一些轶闻野史也可多少看出这种道理,而唯
有借着上述的孩提心理的假设,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故事的深邃而普遍的意义。
    我将提出的是有关俄狄浦斯王的逸闻,也就是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
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俄卡斯达所生的儿子,由于神谕在他未出生即已预言他长大
后会杀父,所以一生下来,即被抛弃于野外,但他却被邻国国王所收养,而成了该国王子,
直到他后来因自己出身不明而去求神谕时,因为神谕告诉他,他命中注定杀父娶母而警告他
远离家乡,他才决定离开这国度,但就在这离家的路上,他碰到了拉伊俄斯王,而由于一个
突然的争吵,他将这身份未晓的父王打死了。他到了底比斯,在这儿他答出了挡路的斯芬克
斯(希腊神话之人面狮身怪物)之谜,而被感激的国民拥戴为王,而同时娶了伊俄卡斯达为
妻。在位期间中国泰民安,他并与他所不认识的生母生下了一男二女,直到最后底比斯发生
了一场大瘟疫,而使得国民再度去求神谕,这时所得的回答是只要能将谋杀先王拉伊俄斯的
凶手逐出国度即可停止这场浩劫,但凶手在何处呢?这好久以前的罪犯又从何找起呢?而这
部悲剧主要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乍尔山穷水尽,乍尔柳暗花明地(就像精神分析的工作一
样)慢慢引出最后的残酷真相——俄狄浦斯王就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并且更糟的是他本
身竟是死者与其妻所生的儿子。为这本身糊里糊涂所干出来的滔天大祸而震骇的俄狄浦斯终
于步入最悲惨的结局——自己弄瞎了眼,而离开其家乡之国,完全符合了神谕的预言。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的悲剧,以天神意志的无远弗届与人力对厄运当前只不过有如蜉
蝣撼柱的强烈对照构成其悲剧性。而观众由此所深受感动的庶几是这人力的渺小,神力的可
怕吧!近代作家也就因而纷纷地以他们自己构思的故事来表达这类似的冲突,以达到同样的
悲剧效果。然而观众们却似乎对这些作品中无法扭转命运而牺牲的可怜角色,并不投以类似
程度的感动。就这方面而言,近代的悲剧是失败了。
    因此如果说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能使现代的观众或读者产生与当时希腊人同样的感动,
那么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这希腊悲剧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特别在于这
冲突的情节中所显示出的某种特质。在俄狄浦斯王里头,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
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也因此而使我们批评女祖先等近代的命运悲剧作品为
缺乏真实感。的确,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里,是可以找到我们的心声的,他的命运之所以会
感动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命运也是同样的可怜,因为在我们尚未出生以前,神谕也就已
将最毒的咒语加于我们一生了。很可能地,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
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父亲,同时我们的梦也使我们相信这种说话的。俄
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我们童年时期的愿望的达成。但我们较他更幸运
的是,我们并未变成心理症,而能成功地将对母亲的性冲动逐次收回,并且渐渐忘掉对父亲
的嫉妒心。我们就这样子,由儿童时期愿望达成的对象身上收回了这些原始愿望,而尽其所
能地予以潜抑。一旦文学家由于人性的探究而发掘出俄狄浦斯的罪恶时,他使我们看到了内
在的自我,而发觉尽管受到压抑,这些愿望仍旧存在于心底。且看这对照鲜明的道白:
“……看吧!这就是俄狄浦斯,他解开了宇宙的大谜,而带来权势,他的财产为所有国民所
称羡,但,看吧!他却沉沦于如此可怕的厄运里!”而这段戒训却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因为
自从孩提时代,我们的傲气便一直自许为如何聪明、如何有办法,就像俄狄浦斯一般,我们
却看不到人类所与生俱来的欲望,以及自然所加赐于我们的负担,而一旦这些现实应验时,
我们又多半不愿正视这童年的景象〔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7:36 | 查看全部
二、亲友之死的梦(六)
在索福克勒斯这部悲剧思,的确可以找到这有关俄狄浦斯的故事是来自一些很早以前的
梦资料,而其内容多半是由于孩童第一个性冲动引起孩童与双亲的关系受到痛苦的考验所
致。伊俄卡斯达曾对当时尚未知晓其身份,时而为神谕而担心的俄狄浦斯安慰说,她以为有
些人所常梦见的事,并不见得一定有甚意义,譬如说:“有很多人常梦见他在梦中娶了自己
的母亲为妻,但对这种梦能一笑置之的,却都能过得很好的。”梦见与自己的母亲性交的古
今均不乏其例,但人们却因此而大感愤怒、惊讶而不能释然,由此,我们不难找出要了解这
种悲剧以及父亲之死的梦,究竟关键在哪里。俄狄浦斯的故事,其实就是由这两种“典型的
梦”所产生的幻想的反应,而也就像那种梦对成人一样,这种内容必须加上改装的感情,所
以故事的内容又掺入恐怖与自我惩罚的结局,于是最后形成的情景是经过一种已无法辨认的
另外加工润色,而用来符合神学的意旨〔61〕。当然,在这作品中,也与其他作品一般,对
神力的万能与人类的责任心无法达成一种协调。
    另外一个伟大的文学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与俄狄浦斯王一样来自于同一根源。
但由于这两个时代的差距——这段期间文明的进步,人类感情生活的潜抑,以致对此相同的
材料作如此不同的处理。在俄狄浦斯王里头,儿童的愿望幻想均被显现出来并且可由梦境窥
出底细;而在哈姆雷特里,这些均被潜抑着,而我们唯有像发现心理症病人的有关事实一
样,透过这种过程中所受到的抑制效应才能看出它的存在。在更近代的戏剧里,英雄人物的
性格多半掺入犹豫不决的色彩,已成了悲剧的决定性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剧本主要也
就在于刻画哈姆雷特要完成这件加之于他身上的报复使命时,所呈现的犹豫痛苦,原剧并未
提到这犹豫的原因或动机,而各种不同的解释也均无法令人满意。按照目前仍流行的看法,
这是哥德首先提出的,哈姆雷特是代表人类中一种特别的类型——他们的生命热力多半为过
分的智力活动所瘫痪。“用脑过度,体力日衰”。而另外一种观点以为莎翁在此陈示给我们
的是,一种近乎所谓“神经衰弱”的病态,优柔寡断的性格。然而,就整个剧本的情节看
来,哈姆雷特绝非用来表现一种如此无能的性格。由两个不同的场合,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
特的表现:一次是在盛怒下,他刺死了躲在挂毯后的窃听者;另一次是他故意地,甚至富有
技巧地,毫不犹豫地杀死了两位谋害他的朝臣。那么,为什么他却对父王的鬼魂所吩咐的工
作却犹豫不前呢?唯一的解释便是这件工作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哈姆雷特能够作所有事,
但却对一位杀掉他父亲,并且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为这人所做出的
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于是对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不安所取代,
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并好不了多少。在这儿,我是把故事中的英
雄潜意识所含的意念提升到意识界来说明:如果任何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歇斯底里症的病
人,那么我又得承认这是由我的解释所导出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在他与奥菲莉亚的对话所表
现的性变态也与这种推论的结果相符合——在此后几年内,这种性变态一直不断地盘踞于莎
翁心中,直到最后他才写出了雅典的提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哈姆雷特的遭遇其实是影
射莎翁自己的心理,而且由布兰德(GeorgeBrandes)对莎翁的研究报告指出,这剧本是在
莎翁的父亲死后不久所写出的(一六○一)。这可以说,当他仍然在哀挽父亲的感情得以复
苏。还有,我们也知道,莎翁那早夭的儿子,就是取名叫作哈姆涅特(发音近似哈姆雷
特)。就像哈姆雷特处理人子与父亲的关系,他另一同时期的作品马克贝兹是以“无子”为
题材。就像所有心理症的症状以及梦的内容,均能经得起“过分的解释”,有时甚至是需要
经过一段“过分的解释”才能看出真相,同样地,我们对任何真正的文学作品,也必须由文
学家心灵中不只一种的动机、冲动去了解它,并且需要承认,它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不同解
释。在此我只拟就这位富有创意的文学家心灵冲动中最深的一层来加以讨论〔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8:13 | 查看全部
二、亲友之死的梦(七)
关于这种亲友之死的“典型的梦”,我在此拟以一般梦的理论再多说几句话,这些梦显
示给我们一些极不寻常的状态,它将一些潜抑的愿望所构成的梦意,逃过“检查制度”,而
丝毫不变地以原来面目显示出来,而这惟有某种特别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以了两种因素有
助于这种梦意的产生:第一,我们心中必定潜藏有某种愿望,而我们自己深信,这些愿望甚
至在做梦也不会被发现,于是“梦的检查制度”便对这怪念头毫无戒备,就像所罗门法典,
当年就没预料到有必要设有一条有关杀父之罪的刑罚一样。第二,在这特殊情形下,这种潜
抑的、意想不到的愿望往往以某种对亲人生命关怀的形式,对当天昼间所遗留下来的感受发
生让步的现象。但焦虑必定利用这相对应的愿望而如影随形地进入梦境。所以,在梦中这份
愿望往往都能被白天所引起的对某人的关怀所掩饰。然而如果有人以为梦无非是夜以继日的
心灵活动,而将这种亲友之死的梦另辟于一般梦的解说之外的话,那么这些解释也就更加简
化,而一些尚留下来的难题就更不需要再加探究了。
    试图再探索这种梦与“焦虑梦”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有意义的。在亲人之死的梦里,潜
抑的愿望多能避过“检查制度”而不受其改装,但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来梦中所感受的痛苦
情感。同样地,“焦虑梦”也唯有“检查制度”全部或部分受到压制时才会发生,而另一方
面,一旦由肉体来源引起了真实的焦虑感觉,则强大的“检查制度”便将抬头。因此,很清
楚地,我们可以看出心灵之如此运用其检查制度以“改装”梦内容的用意——唯有这样做,
“才可以避免焦虑或任何形式的痛苦后果”。
    在前面,我已提过儿童心理的自我主义,现在我要再强调这点,并且由于梦也保留了这
份特征,所以我们不难由此看出其间的联系。所有梦均为绝对的自我中心,每个梦均可找到
所爱的自我,甚至可能是以经过改装后的面目出现的。而梦中所达成的愿望都不外乎这个自
我的愿望。表面看来“利他”的梦内容,其实都不过是“利己”的。以下我将举出几个看来
悖逆这种说法的例子加以分析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8:27 | 查看全部
第一个梦
    “一个还不到四岁的男童告诉我以下的梦:‘他梦见一个很大的绘着花卉的盘子里,放
着一大块烤肉,而突然间那些肉并不经过切碎,而一下子就被吃光了,但他却看不出是谁吃
掉的〔63〕。’”
    这小家伙梦中的饕餮之客究竟是谁呢?当天的经验必可供给我们一点线索吧!这小孩子
几天以来,一直按医生的指示只吃牛奶,做梦当天,由于他太顽皮了,而被众人罚他不能吃
晚餐。因为他早就已被限制少吃食物,所以他也不在意地接受这份惩罚,他知道自己今晚再
吃不了东西,因此他就尽量避免去想肚子饿的事情,然而,在梦中虽经过了改装,但毫无疑
问地,他自己就是梦中那个对丰盛菜肴有所期待的人(甚至是一大块未切开的肉),但由于
他知道自己是不准吃这些东西的,于是他也不敢像通常饿了的孩子所做的梦一般〔64〕,坐
在餐桌旁大吃一餐,因此梦中这吃掉烤肉的人就一直不敢露面。

第二个梦
    “有天晚上我梦见在一个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我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收集本(艺术作品、历
史、成名艺术家等的专文收集)。这本新集的书名是‘著名的演说家’(或‘著名的演
说’),而第一人物的名字是雷歇尔博士。”
    分析时,我发觉,这个德国反对党的雷歇尔,一个出名的长篇大论的演说家,居然会在
我梦中萦绕我心而甚感不解。原来事实是这样的:几天前我开始对几位新病人作心理治疗,
而者了。

第三个梦
    在另一个场合,我梦见“一位我所认识的大学教授对我说:‘我的儿子患了近视’,而
接着是一些彼此简单的对话,而第三部分接着便出现了我与我的长子。”就这梦的隐意看
来,父、子和某讲师只不过是用来影射我与我的长子。以后我会就其中另一特点,再详细讨
论这个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8:45 | 查看全部
第四个梦
    由以下这个梦,可以看出真正的自我中心的感情,如何隐藏于体贴关怀别人之后:
    “我的朋友奥图看来像生病似的,脸色褐红,眼球突出。”
    奥图是我的家庭医生,我对他深深感激,因为几年来都是他在照顾我家小孩的健康,他
不仅在他们生病时给予及时的治疗,并且每次登门总是找尽借口地带些礼物给他们。而在做
梦当天他曾来我家拜访,当时我太太注意到他看来十分疲累倦困。当晚我就梦见他如此状
态,简直就是一个巴瑟洛氏病〔65〕的病人。如果你忽略了我所提过的释梦法则,那么你们
一定解释这梦是代表着我十分关切友人的健康,以致将这份关切之情带入梦中。然而这种不
仅与我那“梦是愿望的达成”的说法相违背,并且更不容于我这“梦只能以自我和冲动来作
解释”的说法。然而,那你们如果那样解释我的梦的话,那么我又为什么要担心奥图会患上
巴瑟洛氏病呢?另一方面,我自己的分析是利用了一件我六年前发生的事情加以解释。当时
我们一些人,包括R教授在内,正坐在一辆车内,在黑夜中赶路,以便到还有几小时路程的
某村庄歇夜。由于司机精神不好,竟把我们整个车翻下河岸,还好,大家均无受伤,但这下
子却只得在邻近的小客栈过夜。当时我们的不幸事情曾引起了村人的同情,曾有一位男士,
一看便知身患巴瑟洛氏病的(皮肤褐红,眼球突出,但喉部并无肿胀),前来招呼我们,并
且问我们需要些什么。R教授以其一向坦率态度回答:“不要什么,借我一套‘睡衣’就
好!”但这位慷慨的仁兄回答道:“抱歉之至,这我可没有。”而就此离开。
    继续分析下去,我才想起巴瑟洛并不只是发现那病的医生的名字,并且也是一位出名的
教师的名字(现在我已十分清醒,倒觉得这种事实是否可靠还成问题。)。我的朋友奥图,
我曾托他,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时,孩子的健康问题,尤其是青春期这段年纪(因此我提到
“睡衣”),一律交付他全权负责,由于梦中我看到奥图身罹上述的那位慷慨赐助的村民的
症状,我才恍然大悟梦中意义无非是:“如果我有不幸,奥图会对我孩子们就像那村民对我
们一般地关怀、贴切。”这梦所含的自我意味,如今大概已经清楚地看得出吧〔66〕!
    但这梦的愿望达成又在哪里呢?并不是我在对至友奥图报复(他似乎经常在我梦中吃
瘪),而是以下的情形:就像我将梦中的奥图比作那村民,我自己也就成了另一个人——r
教授,因为我有所求于奥图,就像R当时有求于那位村民一样,而这就是关键所在。因为R
教授在学术圈内独持己见,有如我一样,以致他到晚年才获得了他早就应当有资格的教授头
衔。于是再度地,我又发现了“我希望作一个教授”!那句“他到晚年才……”是一个愿望
的达成,因为这意味着我还能活得很久,足够使我在儿女青春期仍能亲自照顾他们。
    至于其他使梦者感到轻松惬意或陷入惊骇慌乱的“典型的梦”,我本身是没有这类经验
的,但就我所作的精神分析我倒可以说一些心得。由所得的一些资料看来,这些梦也是一种
童年影像的复现——那是说,梦可能包括一些童年时代最喜欢的某些包含急速运动在内的游
戏。几乎所有作舅舅、叔叔的不是对着小孩伸开双臂地逗得他满堂飞跑,便是放他在自己膝
下摇,然后再突然一伸腿,搞得小孩哇哇大叫,不然便是把小孩高高举起,再突然收手,出
奇不意地吓他几下。而在这种时刻,小孩总是高兴得大叫,并且不满足地还要再来一次(特
别是如果这种游戏含有一点恐怖或晕眩的情形在内时)。日后他们在梦中又重复这种感觉,
但却把扶持他们的手省略掉,所有小孩子都喜欢被荡来荡去或玩跷跷板一类的游戏,而一旦
他们看了马戏团的运动表演以后,他们这些游戏的追忆便更加清楚了〔67〕。在某些男孩,
歇斯底里症发作时,只不过是某种动作的不断熟练的重复,这些动作本身虽然并不带任何刺
激,但往往却给当事者带来性感觉的兴奋〔68〕。简单地说:小孩时期兴奋的游戏都在飞
上、掉下、摇晃的梦中得以复现,惟有肉欲的感觉现在变成了焦虑。然而,就像一般母亲所
熟知的小孩兴奋的游戏往往最后以争吵、哭闹而结束。
    因此,我有足够的理由反对那种以睡眠状态下,皮肉的感觉、肺脏的胀缩动作等来解释
这种飞上、掉下的梦,我发觉这些感觉都可以由梦所带来的记忆予以复现,因此,它们毋宁
说就是梦内容本身,而非仅仅为梦的来源。
    然而,我并无法对这些“典型的梦”全部予以合理的解释。更精确地说,是因为我所具
有的资料使我走入这进退维谷的困境,我所持的一般意见是这样的:当任何心理动机需要它
们时,这些“典型的梦”所具有的皮肉或运动的感觉便复苏了,而用不上它们时,它们就被
忽略掉。至于这与孩提经验的关系,则可由我对心理症的分析得到佐证。但我却无法说,这
些感觉的记忆(虽然看来都是“典型的梦”,但却各有因人而异的记忆)究竟对梦者一生的
遭遇另有哪些其他意义。但我衷心地希望能够有机会仔细地再分析几个好例子以补充这些不
足之处。也许有些人怀疑,为什么这种飞上、掉下、拔牙的梦不计其数,而我却仍抱怨资料
之缺乏,其实自从我开始注意“释梦”的工作以来,我自己竟从未有过这一类的梦,而且虽
然我处理过许多心理症的梦,但并不是所有梦均能解释,还有许多梦都无法发掘其中最深层
所隐藏的意向。某些形成心理症的因素,在心理症症状将消失时,会变得更加厉害,而使得
最后的问题仍旧无法解释得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8:58 | 查看全部
三、考试的梦
    每一个在学校通过期末大考而顺利升级的人,总是抱怨他们常做一种恶梦,梦见自己考
场失败,或者甚至他必须重修某一科目,而对已得到大学学位的人,这种“典型的梦”又为
另一形式的梦所取代,他往往梦见自己未能获得博士学位,而另一方面,他在梦中却仍清楚
地记得自己早开业多年,早已步入大学教席之列,或早已是律师界的资深人物,焉有未能得
到学位之理,因此使梦者倍感不解,这就有如我们小孩子时,为自己的劣行而遭受处罚一
样,这是由我们学生时代的这种苦难日子要命的考试所带来的记忆的复现,同样地,心理症
的“考试焦虑”也因这种幼稚的恐惧而加深。然而,一旦学生时代过去以后,再不是父母或
教师来惩罚我们,以后的日子,乃为毫无通融的因果律所支配,但每当我们自觉某件事做错
了,或疏忽了,或未尽本分时(一言以蔽之,即“当我们自觉有责任在身之感时”),我们
便再梦见这些令自己曾经紧张的入学考试或博士学位的考试……
    对“考试的梦”所作更一层研究,我拟举出一位同事在一次科学性的讨论会所发表的有
关这方面的心得。照他的经验看来,他认为这种梦只发生在顺利通过考试的人,而对那些考
场的失败者,这种梦是不会发生的。由种种事实的证明,使我深信“考试的焦虑梦”只发生
于梦者隔天即将从事某种可能有风险,而必须负责任的“大事”。而梦中所追忆的必是一些
过去梦者会花费甚大心血,而后由其结果看出,这只是杞人之忧的经验。这样的梦能使梦者
充分意识到梦内容在醒觉状态下受了多大的误解,而梦中的抗议:“但,我早就已是一个博
士了。”……等等均为事实对梦的一种安慰。因此,其用意不难用以下的话一语道破:“不
要为明天担心吧!想想当年你要参加大考前的紧张吧!你还不是空自紧张一番,而事实上却
毫无问题地拿到你的博士学位吗?”……等等。然而,梦中的焦虑却是来自于做梦当天所遗
留下来的某些经验的。
    就我自己以及他人有关这方面的梦,解析起来虽非百分之百,但大多有利于这种说法。
譬如说,我曾未能通过法医学的考试,但我却从不曾梦及此事,相反地,对于植物学、动物
学、化学,我虽曾大伤脑筋,但却由于老师的宽厚而从未发生问题,而在梦中,我却常重温
这些科目考试的风险。我也常梦见又参加历史考试,而这是我当年一直考得很不错的科目,
但是我必须承认一件事实——这大多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老师(在另外的一个梦里,他成了一
个独眼的善人),从不曾漏看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在交回的考卷上,往往在较没有把握的题
目上用指甲划叉,以暗示他对这问题不要太苛求。我有一位病人,他曾在大考时缺席,而后
补考通过,但却在公务员国家考试失败了,以致迄今未能为政府录用,他告诉我,他常梦见
前一种考试,但后一种考试却从不曾出现于梦中。
    史特喀尔,是第一位解析“考试梦”的人,他指出这种梦,一概是影射着性经验与性成
熟,而以我的经验而言,这种说法是屡试不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00:59:11 | 查看全部
●注释:
    〔1〕罗勃特以为梦是用来使人摆脱白天留下来的无用的记忆,但由于我们童年的芝麻
小事屡见于梦中,所以这种说法再也站不住脚。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梦往往未能适切地执
行其工作。
    〔2〕艾里斯曾对“梦的解析”这书作了一个善意的批评,在他那本《梦的世界》中,
提到“由这点再往下的推论,那我们之中就很少人愿意苟同了”。但其实艾里斯先生并不曾
作过任何梦的分析,因此他无法意会出只用梦的显意来作梦的解释是多么不合理的事。
    〔3〕参照下一章 “梦的工作”:在我以前,大概就只有德尔伯夫曾提起过梦中言谈方
式的内容,而以“陈辞”比喻之。
    〔4〕这似乎是在FliegendeBlaEtte或类似的滑稽书页内所常看到的一些漫画的回想。
    〔5〕为了某些好奇的人们,我要坦白说出,由这梦曾引起隐含的某种偶发的绮想,而
使我这方面产生一种性挑逗的行为,而那妇人方面发生了拒斥的现象。如果这种解释被读者
认为荒谬绝伦的话,我想提醒读者们,曾有无数的歇斯底里症的妇女,均曾对医生们发出类
似的非非之想,而且这种想法,往往甚至是毫无隐饰地表现出来或变成妄想,而不只是经过
改装的梦而已。以上的所举的那梦是她第一次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所供出来的梦,后来,我
才知道就是由这梦,可以探查出她所经常地重复提及的早期某种心灵伤害,实为她所患心理
症之病源,而以后,我也经常地注意到,许多患心理症的妇人,也都在其梦中不断复现早期
性方面伤害的印象。
    〔6〕解析以后,我们就可看作,其实刚好是相反的意义。
    〔7〕译注:pullover,本意为套头的毛衣,但此处中文不宜以此译之。
    〔8〕译注:译者系译自Brill及Strachey之英译本,惜乎无德文原版可稽考。而这两
种英译本均以为该梦,只能以德文才能作合理达意的解释。
    〔9〕artichohe朝鲜蓟,块茎可食之一种向日葵。
    〔10〕我早就发觉,只要我下得了决心,我就去得了罗马,但却因为迟疑延宕,而终不
能成行,以致内心更心仪罗马不已。(由弗氏与弗利斯之通信,亦可发觉弗氏对罗马之行所
寄予之热盼,而他一直到一九○一年夏天才得遂所愿。)
    〔11〕译注:德文意:糖先生。
    〔12〕椐我所知,语出利希特尔(1763—1825)。
    〔13〕本书第一版时,我曾将此名字误写成“Hasdrubal”,一个惊人的错误,这点我
曾在我那本“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解释到这错误的发生。
    〔14〕这位将军的犹太后裔,惜乎不可考。
    〔15〕译注:英文译句意为“找出错误”来。
    〔16〕一种近日已不习用的风俗,以前在德国森林一带,情人们求婚示爱时,男人须架
上梯子爬过爱人的窗口,进入她闺房内做爱简直就是试婚的程度,而女孩子只要不是有过太
多的这种求婚者,那她也决不会因为曾接受“越窗偷情”而为人所不耻。
    〔17〕由这些儿时情景而对这不可避免的命运所生的惊奇与失望,在这梦的更早些时
候,就已出现过这种情绪的反应,而当时就使我回忆起这件儿时的经验。〔18〕我并非完全
随意地取出这个字,而是因为我曾在那位老师面前因不懂这个字,而感到一种羞辱。
    〔19〕就如中文之“宝宝”,为德国人哄弄婴儿时所称之名。
    〔20〕德文Freud意为“快乐”。
    〔21〕此段前句来自赫尔德向哥德借书时,在便条上所题的一首打油诗,而后句则由弗
洛伊德以自由联想的方式,由哥德作品《道利斯的伊菲珍妮》摘录出来,原文本来是伊菲珍
妮在获悉特洛城包围战中,有那么多英雄丧失时,哀恸大呼“你们徒具神明的影像,最后也
必归于尘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