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2:55

上世纪20年代,苏联索洛维茨岛劳改营,一个叫马尔扎戈夫的犯人成功地从岛上逃走,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带有自传性的书《在地狱岛上》,此书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为了消除影响,苏联决定派一个政治上可靠而且在国际上享有众望的作家亲赴岛上视察,然后用他的证言驳斥“那本卑鄙的国外伪造出版物”。他们相中了高尔基。
  1929年6月20日,高尔基带着儿媳,在国家保卫总局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索洛维茨岛。根据监狱当局的精心安排,岛上的环境以及能看得见的设施均为之一变。例如把衣不蔽体的犯人全部集中起来,然后用帆布苫住,远远望去就像一堆废弃的堆积物。尽管这样,高尔基还是看出了问题。躺在长椅上休息的犯人,手捧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报纸全是倒拿的——他们想以此示意给这位“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所看到的全是假的。遗憾的是,高尔基只是默不作声地走到他们身边,将报纸正了过来。 www.xiexingcun.com
  大出监狱当局意外的是,在参观儿童教养院时,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从花团锦簇的迎宾队伍中走出来,用甜甜的嗓音说,“高尔基!你看见的都是假的。想知道真的吗?要我告诉你吗?”高尔基吃了一惊,下令叫所有的随从人员都出去,他单独听这个小男孩讲了整整一个半小时。这个男孩把监狱里所有的饥饿、阴谋、鞭打和苛待都告诉了这位瘦高的爷爷,这位瘦高的爷爷从工棚里出来时也泪流满面。
  摒退左右,说明他想听到真实的消息;而从工棚里流泪走出,说明有某种来自真实的消息打击了这个饱经磨难的流浪汉。但知道真实并不等于维护真实。回到莫斯科,他立刻在苏联和世界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以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称拿索洛维茨来恐吓人民是毫无根据的,宣称犯人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这只革命的“海燕”刚刚飞走,和“海燕”谈过话的这个14岁的男孩就被枪毙了。高尔基难道不懂得像律师一样保护当事人,不,他能正转报纸,斥退从人,说明他懂得专制制度的残酷性。或许因为无力,或许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保护这个说真话的孩子。
  总之,这个小男孩死了,而高尔基却活着。活着的高尔基注定还要讲更多的谎话,写更多的是非颠倒的文章,死后他的骨灰还将嵌入克里姆林宫的墙上。但在1929年6月20日,这个阳光照射下的索洛维茨岛上,这个男孩灵魂抵达的高度远远高于这个“全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的作家”。男孩以口说的真言维护了自己内心的安宁,高尔基却以墨写的谎言玷污了自己良知的清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3:09

她一共演了两部戏,当年,她的名气如日中天。但人们只记得她演的角色,还是记不住她的名字。她演的这两部戏,一部叫《红楼梦》,一部叫《家春秋》。她就是那个“林妹妹”,她就是那个“梅表姐”。
   《红楼梦》的“火”,至今想来,仍然难以想象。如此长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重播了700多次。她演的“林妹妹”从此家喻户晓。
   从此,她就难以超脱“林妹妹”这个角色了,即使在第二部戏《家春秋》中,她十分投入想演好那个“梅表姐”,但在观众的眼里,她仍然是“林妹妹”。
   她遭遇了“最好”,她的那个“凄凄惨惨”、“柳眉紧锁”的林黛玉形象就好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她削弱的身材、恬淡的心境、难以改变的气质,注定她戏路的局限。那种叫“忧郁”的情绪,只有“林妹妹”才可能有,而她偏偏演了“林妹妹”。
   这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幸运的是,当年一个20多岁的女孩只演了一个角色就红了;不幸的是,她想从此走入演艺圈,却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林黛玉”。
   她的起点太高,高得无法再接受其他的戏。她说她仍然是幸运的,因为有的女孩子奋斗了一辈子,也没有接到一个最好的角色。
   但真是如此吗?
   她的演艺生涯在演完《红楼梦》就结束了,她出过国,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现在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她不懂广告,也不懂和客户谈判。在客户的眼里,她不是一个商人,而是“林妹妹”。
   她现在信佛吃素,还有,她曾对记者说:“我的心理年龄已经100岁了,我希望现在就过老年人的生活,希望过我爸爸妈妈的生活。”可是,她青春仍在,靓丽如初。她的心境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她叫陈晓旭。
   我还是认为她被“最好”所伤。人生本来像爬坡,有上坡,有最高点,还有下坡。可是她,突然来到了最高点,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接下来面对的就是长长的下坡路了。
   有时想想,人生有目标,即使有长长的,甚至让人叫苦不迭的上坡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3:37

英王查理一世手下最有影响的骑士要数杰夫里斯·赫德森爵士。17世纪的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他的身影无处不在。但赫德森不仅仅是个传说,他的丰功伟绩、色彩斑斓的罗曼史和惊世骇俗的冒险经历都有据可考。
   在他数不胜数的历险故事中,有一次最危险的经历。那一次,赫德森爵士与死神擦肩而过。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政治斗争中的明枪暗箭,甚至是妒火中烧的丈夫们都不曾置他于死地。但英勇无敌的赫德森爵士却差点儿在那次意外中丧生。   让我们先说说赫德森爵士的生平吧!他从小就受到王室的青睐。9岁进入白金汉宫服务。不久,进入英国王宫,开始效力于国王和王后。赫德森的第一个皇室职位是汉普顿宫廷委员会委员。
   11岁时,赫德森进入宫廷外交部。他第一次出访的目的地是法国,返航途中,船队在敦刻尔克被法兰德斯海盗劫持。整个过程中,赫德森大义凛然,机智沉着,为全体旅客安全脱身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历险的一生,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还在十几岁时,赫德森便跟随沃立克伯爵和北安普顿伯爵前往荷兰,支援荷兰反抗西班牙、争取独立的斗争。1637年,赫德森的赫赫战功传回英国。19岁的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回国后,赫德森被封为爵士。众多皇室女子因他争风吃醋。   查理一世与清教徒作战时,作为皇家卫队的队长,赫德森冲锋陷阵。国王被推上断头台后,他带王后逃往法国。从那时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赫德森爵士经历了一连串令人炫目的罗曼史。他曾无数次与人决斗,曾被诬告而锒铛入狱,随后逃脱。赫德森几乎周游了全世界,无数次同海盗搏斗。
   赫德森39岁时,查理二世复辟登台。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此后的7年中,赫德森仍然保持着骑士本色——决斗、艳遇不断——直到他退隐英国乡下。然而,对他来说,宁静的田园生活实在太无聊了。1679年,6l岁的赫德森爵士不甘寂寞,加入国王的秘密军队……
   说到这儿,你也许早已急着知道,赫德森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到底是哪个时刻?那次意外发生在赫德森爵士洗脸的时候,他差一点儿淹死……差一点儿淹死在脸盆里!
   我知道你为什么惊讶。其实答案就在牛津市的阿莫什林博物馆里。赫德森生前的衣物陈列在那儿。仔细观察汉普顿宫墙上挂着的群像画,你也能发现答案——战功显赫的赫德森爵士,一生充满浪漫传奇的英雄,只有46厘米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3:53

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9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我是很难深入地研究这个定比定律的。”    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4:36

从前,有一个名叫达尼尔·韦勃斯脱的小男孩,住在新哈勃郡的群山间的一处僻静农庄里。他的童年,大部分时光在森林和田野中消磨。
   他六七岁时,便学会了读书。他念起书来,语调感人,热情奔放。相邻农庄的人驱车路过,常常停车,把他唤出来,念上一篇有趣的文章。
   在新哈勃郡的农民家中,各种类型的书都是极为罕见的。但是,达尼尔总是想尽办法读一切可以到手的书。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弄懂书中的道理为止。
   达尼尔的父亲除了务农,还担任乡间法庭的法官。他热爱法律,希望儿子长大之后能成为一名律师。
   那年的夏天,一只土拨鼠在靠近韦勃斯脱先生家的丘陵边作穴安家。夜晚,它钻到菜园里吃洋白菜的嫩叶。日复一日,很难说这个小动物把园子糟蹋到何等地步才肯罢手。 达尼尔和他的哥哥艾沙克决心要逮住这个偷菜贼。他们想尽办法,但是那小动物极为狡猾。后来,他们在它的必经之路设置了一个极巧妙的陷笼。夜间土拨鼠终于身陷囹圄。 “逮住了!”艾沙克喊道。“这回呀,土拨鼠先生,你恶贯满盈,寿数到了。”
   达尼尔却对小动物产生了怜悯。“不,别伤害它,”他说:“让我们把它弄到山那头去。在森林那边,把它放掉吧。”
   艾沙克说什么也不同意,执意要杀死它。
   “我们去问父亲吧,听听他怎么说。”
   “同意,我知道法官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他们便提着装有土拨鼠的陷笼,到父亲住处去,听他发落。
   “好吧,孩子们,”韦勃斯脱先生听完孩子们的陈述说道,“让我们用公正方式来处理这个案件吧,我们组织一个法庭,我担任法官,你们担任律师,你们可以分别陈述对此案的看法,提出对罪犯的控告或申辩,听取你们的意见后,由我做出判决。”
   艾沙克作为原告首先发言,他陈述土拨鼠所造成的损失,说世上所有土拨鼠都是坏家伙,都是不可信赖的动物。他讲到他俩如何费尽心机才抓住了这个偷食菜叶的贼,如果把它释放,简直太便宜它了。
   “一张土拨鼠的皮,”他道,“能卖上十美分,虽然数目微小,但尚可补偿它所吃去的菜叶部分价值。假如我们把它自由放走,又怎么去寻求对我们损失的补偿呢?无疑,对它而言,死比活更有价值,死杜绝了它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艾沙克讲得流畅而有条理。法官暗想,这种真实有理的论点,将使达尼尔的辩护十分困难。
   达尼尔开始为这可怜动物的生命作申辩了:“造物主创造了土拨鼠,使它得以在灿烂的阳光和绿色的森林中欢快地生存。土拨鼠有它生的权力,这生存权是造物主赋予它的。
   “上帝赐给我们人类以食物,他满足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各种需要。难道我们竟不允许从这慷慨的份额之中,分一丁点儿给那个可怜的小动物么?难道它竟没有与我们一样接受造物主赐给礼物的权利么?
   “土拨鼠并不是狐狸和狼那般凶狠的野兽。它生活在宁静与和平之中。在山脚筑一小窠,每日攫取一小撮草本食物,就是它所企求的一切了,除了对一些植物之外,其余都不伤害。它之所以吃菜叶也是为了求生存,它是偶尔闯入菜园才犯了罪。它有生存权利,食用权利,自由权利,我们无权剥夺这一切权利。
   “瞧瞧它那柔顺恳求的眼睛,瞧瞧那因惧怕而颤抖不已的模样吧!它不能够说话,这便是藉以表达恳求赦免一死,向我们告饶的方式。我们将残酷到恣意杀戮它的地步么?我们将如此自私地夺去造物主给予它的生命么?"
   法官被这一些话感动得老泪纵横,不待达尼尔的演讲结束,他就站起身来,擦去眼中的泪水,喊道:“艾沙克,把这只土拨鼠放掉。”
   后来,达尼尔·韦勃斯脱(1782一1852)成了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及演说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5:00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出主意,当然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决定啦。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让人家来替你作决定。”鞋匠回答。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一旦别人作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5:12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叫伊壁鸠鲁。一天,他对几个相信神的人雄辩地证明神的不存在。
  他说:“听你们说,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对吗?”
  那几个信神的人鸡啄米地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
  伊壁鸠鲁说:“那么,神只能有这么三种可能性: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问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哲学家先不结论,而提出了关于神的解释的三种可能性,使对方首先承认其中的某一论题,进而一一推论。
  伊壁鸠鲁又说:“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末,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问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能够适合于神的本性的一种假定),那末,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
  至此“神根本不存在!”这一结论使那几个人有神论者纵然有万张嘴也难以否认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5:31

圣诞节前夕,已经晚上11点多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稀疏了许多,偶尔还有匆匆忙忙往家赶的人,穿行在霓虹灯俯视下浓浓的节日氛围里。新的一年又要来了!
  “感谢上帝,今天的生意真不错!”忙碌了一天的史密斯夫妇送走了最后一位来鞋店里购物的顾客后由衷地感叹道。透过通明的灯火,可以清晰地看到夫妻二人眉宇间那锁不住的激动与喜悦。
  打烊的时间了,史密斯夫人开始熟练地做着店内的清扫工作,史密斯先生则走向门口,准备去搬早晨卸下的门板。他突然在一个盛放着各式鞋子的玻璃橱前停了下来——透过玻璃,他发现了一双孩子的眼睛。
  史密斯先生急忙走过去看个仔细:这是一个捡煤屑的穷小子,约摸八九岁光景,衣衫褴褛且很单薄,冻得通红的脚上穿着一双极不合适的大鞋子,满是煤灰的鞋子上早已“千疮百孔”。他看到史密斯先生走近了自己,目光便从橱子里做工精美的鞋子上移开,盯着这位鞋店老板,眼睛里饱含着一种莫名的希冀。
  史密斯先生俯下身来和蔼地搭讪道:“圣诞快乐,我亲爱的孩子,请问我能帮你什么忙吗?”男孩并不作声,眼睛又开始转向橱子里擦拭锃亮的鞋子,好半天才应道:“我在乞求上帝赐给我一双合适的鞋子,先生,您能帮我把这个愿望转告给他吗?”正在收拾东西的史密斯夫人这时也走了过来,她先是把这个孩子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把丈夫拉到一边说:“这孩子蛮可怜的,还是答应他的要求吧?”史密斯先生却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不,他需要的不是一双鞋子,亲爱的,请你把橱子里最好的棉袜拿来一双,然后再端来一盆温水,好吗?”史密斯夫人满脸疑惑地走开了。
  史密斯先生很快回到孩子身边,告诉男孩说:“恭喜你,孩子,我已经把你的想法告诉了上帝,马上就会有答案了。”孩子的脸上这时开始漾起兴奋的笑窝。
  水端来了,史密斯先生搬了张小凳子示意孩子坐下,然后脱去男孩脚上那双布满尘垢的鞋子,他把男孩冻得发紫的双脚放进温水里,揉搓着,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真对不起,你要一双鞋子的要求,上帝没有答应你,他讲,不能给你一双鞋子,而应当给你一双袜子。”男孩脸上的笑容突然僵住了,失望的眼神充满不解。
  史密斯先生急忙补充说:“别急,孩子,你听我把话说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心中的上帝有所乞求,但是,他不可能给予我们现成的好事,就像在我们生命的果园里,每个人都追求果实累累,但是上帝只能给我们一粒种子,只有把这粒种子播进土壤里,精心去呵护,它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到了秋天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就像每个人都追求宝藏,但是上帝只能给我们一把铁锹或一张藏宝图,要想获得真正的宝藏还需要我们亲自去挖掘。关键是自己要坚信自己能办到,自信了,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啊!孩子,你也是一样,只要你拿着这双袜子去寻找你梦想的鞋子,义无反顾,永不放弃,那么,肯定有一天,你也会成功的。
  脚洗好了,男孩若有所悟地从史密斯夫妇手中接过“上帝”赐予他的袜子,像是接住了一份使命,迈出了店门。他向前走了几步,又回头望了望这家鞋店,史密斯夫妇正向他挥手:“记住上帝的话,孩子!你会成功的,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男孩一边点着头,一边迈着轻快的步子消失在夜的深处。
  一晃30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圣诞节,年逾古稀的史密斯夫妇早晨一开门,就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信中写道: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地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他当上了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5:43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其二,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假如,换一个睿智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信,我们看看与她境况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经历。
  这个女孩同她一样,读初中时,国文也出奇地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课本,就像面对天书,数学老师教的东西,她没一样能懂。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这种盲永远无药可救。
  她跌跌撞撞地读到初三时,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却无法左右事态的发展,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老师讲到一半,忽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4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4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内容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边把4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背会了3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参加毕业考,终于毕了业。后来,初中最后的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毛,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席慕蓉,她俩都是我深爱并曾为之痴迷的女作家。因为爱,所以好奇。为什么美丽倔强的三毛总让人心痛又让人绝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蓉却既让人心怡又令人神往?我坚信这与她们年少时在数学课上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权力,给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
  席慕蓉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里,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怜爱与关怀,难怪她对生命充满眷恋,对人世充满信心。作为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既有能力爱丈夫,爱孩子,充分享受亲情之乐,又用自己的诗、画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无数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6:01

我们在道德上获得的最长久的教训,并非来自于书本的教义,而是来自我们的经验。
   ——马克·吐温
  
  在他11岁那年,每当有机会到他父亲那座坐落在新罕布什尔湖中心岛上的度假木屋的时候,他都会到木屋前面的码头去钓鱼。
  有一天黄昏,他和父亲一起去钓鱼,这天正好是北美鲈鱼禁捕期的最后一天,他和父亲只能用蚯蚓钓一些翻车鱼和其他品种的河鲈。他在那枚小小的银色的钓钩上系好鱼饵,很老练地将它抛向远方。钓钩落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涟漪,在夕阳余辉的掩映下,湖面上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而当月亮升起,湖面上洒满银白色的月光之后,钓钩激起的涟漪也变成了银白色。
  突然,他感到手中的鱼竿猛地一沉,竟然差点从手中滑出去。他知道一定是什么大东西咬住了钩。他的父亲微笑地注视着他,目光中充满了赞赏,也充满了羡慕。
  最后,他小心翼翼地将那条已经精疲力尽的鱼拉出了水面。当他仔细地看清了那条鱼时,不禁大吃一惊。因为这是他迄今为止所见过的最大的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它是一条北美鲈鱼。
  他和父亲又惊又喜地注视着这条漂亮的北美鲈鱼,看着它在月光下一张一合地鼓着鱼鳃。这时。父亲擦亮了一根火柴,就着闪烁的火光,看了看手表。时针正好指向十点,距离北美鲈鱼禁捕期结束只差两个小时。他看了看鱼,又看了看儿子。
  “儿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说。
   “为什么?爸爸!”他不解地问道。
   “我们还可以钓其他的鱼啊!”父亲说。
  “可是不一定还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啊!”他争辩道。
  说完,他环顾了一下湖的四周。此刻,月光无声地照在湖面上,周围并没有其他的钓者或者船只,四周安静极了。他回过头来,再一次望着父亲,目光中充满了恳求,仿佛在说:“既然没有人看到我们,那么就没有人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鱼的。”但是,从他父亲刚才那坚决的话语里,他清楚地知道父亲的决定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于是,他只好慢腾腾地把鱼钩从这条鱼的嘴里取出来,然后,将鱼又放回了漆黑的湖水中。
  那条北美鲈鱼自由地扭动着强有力的身躯,搅得湖水哗哗直响。很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湖面又复归于平静。他不无遗憾地注视着湖面,心中想道:“恐怕今后再也看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一晃,34年过去了。如今,他已经是纽约市的一名成功的建筑师了。他父亲的那座度假木屋仍旧还在湖中心的那座岛上,他也经常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到木屋前面的那个码头去钓鱼。
  正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他再也没有钓到过像多年前的那天晚上所放走的那条漂亮的北美鲈鱼一样的鱼。但是每当他处在道德与其他私利的十字路口时,那条北美鲈鱼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他的眼前闪现。
  因为,就像他父亲曾经教过他的那样,道德问题只是很简单的问题,无外乎是对还是错。但是,真正要实践起道德来,你才会发现很难、很难。不信,我们扪心自问:“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始终是按照道德的标准在做事呢?为了能够按时完成某项工作,我们是否能够始终按照工作的程序和标准来办,而不去抄近路,甚至是投机取巧呢?还有,在进行股票交易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依靠内幕信息进行炒作是不道德的,但是,在利益的面前,我们是否能拒绝这样做呢?”
  如果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人教育我们应该把抓到的鱼放回水里去,那么我们肯定会那么做的。因为,我们相信那样做是正确的。      
页: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