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1:43

美国前总统胡佛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为人心计颇多,很少有人能骗过他。他曾规定,联邦调查局的所有特工人员,都必须严格地控制体重,不准超标。那些大腹便便的特工人员都知道,一旦被胡佛局长发现,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是也有一次例外,他手下的一名胖特工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有一天,这名胖特工得知自己将被提拔为迈阿密地区特警队的负责人,任职前胡佛局长要接见他,也就是要当面考查考查他。于是,这名胖特工开始绞尽脑汁地琢磨:我发福得这么厉害,怎么才能顺利通过局长接见这一关呢?功夫不负苦心人。胖特工在被胡佛接见之前,到街上买了一套衣服,号码比平时穿的要大得多。他穿上这套新买的衣服一试,非常满意。因为这给人一种假象,就是减肥卓有成效,至少已经减下四五公斤分量了。
  到了接见的时候,胖特工穿上这身大号衣服去见胡佛,一见面就感谢局长提出的控制体重的要求,他一本正经地说:“局长控制体重的指示太英明了!这简直就是救了我的命啊……”
  胡佛听得沾沾自喜,仔细端详了一阵,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连连夸奖,鼓励他继续带头瘦身。就这样,胖特工顺利地过了关,如愿以偿地到新岗位任职去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胡佛局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谁越喜欢恭维,谁就越可能被恭维者支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2:04

鲜花与掌声从来都被年轻人全力追逐,在茶楼当过跑堂、在电子厂当过工人的周星驰也不例外,中学时期就梦想有一天能主演一部电影。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总是很遥远,周星驰在电影剧组的第一个工作是杂役,干些诸如帮人买早点、洗杯子之类的事情,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演出。
  3年之后,周星驰才开始饰演一些仅有几句台词或根本就没有台词的小角色,如果在今天仔细观看那部曾轰动一时的古装武打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就会在里面找到他的影子:一个只在画面上闪现了几秒钟的无名侍卫,最后以死亡结束了他匆匆的亮相。
  然而没有导演看重外型瘦弱另类的他,因为观众的鲜花与掌声只献给美女与英雄。失落之余,他转行做儿童节目主持人,一做就是4年,他以独特的主持风格获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当时却有记者写了一篇《周星驰只适合做儿童节目主持人》的报道,讽刺他只会做鬼脸、瞎蹦乱跳,根本没有演电影的天赋。这篇报道深深刺激了周星驰,他把报道贴在墙头,时刻提醒和勉励自己一定要演一部像样的电影。于是重新走上了跑龙套的道路,虽仍要忍受冷眼与呼来唤去,仍是演出那些一闪而过的小角色,但他紧紧抓住每次出演的机会,拼尽全力展示最独特的自己,就像一束一束的瑰丽烟火冲向漆黑的夜空。一年之后,也就是1987年,他在真正意义上参演了第一部剧集《生命之旅》,虽然差不多还是跑龙套,但是终于有了飞翔的空间。从此,他开始用一身小人物的卑微与善良演绎自己的人生传奇。
  经历过最底层的挣扎,拍完50多部喜剧作品之后,周星驰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喜剧之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的影片年年入选十大票房,他成为香港片酬最高的演员之一。好莱坞翻拍他的电影,意大利举办周星驰电影周向他致敬,他独创的“无厘头”表演风格,成为香港甚至全世界通俗文化的重要一环。
  在央视专访节目中周星驰不无自嘲地回忆了走过的路程:有些人说我最辛酸的经历是扮演《射雕英雄传》里面一个被人打死的小兵,但是我记得这好像不是,还有更小的角色,剧名至今也不清楚,只知道应该不是现代的,因为穿古装。一大帮人,我站在后面,镜头只拍到帽子与后脑勺。那种感觉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因为这使我对小人物的百情百味刻骨铭心。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充满了光荣与失落,梦想与挫折,奇迹与艰辛。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大明星,但即使是扮演再普通的小角色,也要用心把他演得最出色。饱尝世事辛酸最后终于站在自己梦想舞台巅峰之上的周星驰,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卑微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上好这一堂课,才有机会使自己的人生光彩夺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2:23

“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超过一百万本,我把鞋子吃下去。”这是一位脱口秀主持人针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妻子希拉里写的自传的辛辣评价。上天往往喜欢捉弄把话说绝的人,希拉里的自传没过几个星期、就畅销了一百万本。主持人该品尝鞋子的味道了。
  没错,他的确吃鞋子了。不过,鞋子的质地不同寻常,主持人吃下的是总统夫人特意为他定做的鞋子形状的蛋糕。那味道一定棒极了,因为它里面加了一种特殊的调料——宽容。
  面对主持人的嘲讽,希拉里并没有给以他猛烈的回击或等着看他吃鞋子,而是用一种幽默宽容的方武巧妙地化解了这场矛盾。总统夫人因宽容而更加让人敬佩,蛋糕鞋子因宽容而更加美味可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2:34

德国科学家巴特劳特是一个爱较真儿的人,他也特别喜欢中国清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
  他想不通,为什么莲会“出淤泥而不染”呢?为了较真儿,他特意做了个试验:将炭黑撒到莲叶上,再用喷壶洒水。果然,污物和着水珠一同滚落,莲叶洁净如初。试验结束后,巴特劳特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要让这一现象变成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于是,他开始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从显微镜里观察到,莲叶表面是许多乳头状的小包,包上有一层很薄的蜡膜,污物只能停留在小包的顶端,很容易被水珠带走。根据这一发现,巴特劳特发明了用于汽车或建筑物表面的“自洁薄膜”,可使灰尘很容易被雨水冲洗净。
  今天,这种“自洁薄膜”已被广泛应用。
  因为较真儿,人生有了目标,成功才会有希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2:45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围绕这颗新的行星的发现,还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太阳系第七颗行星(天王星)之后,科学家们便开始研究天王星运行的轨道,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觉天王星和计算出来的轨道不完全一样。于是有人预言:在天王星的外面还有一颗,这颗星在吸引着天王星,这种引力使天王星的运行轨道和计算的不一样。但是,这颗尚未被发现的新星究竟在哪里呢?
  在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名叫亚当斯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根据力学原理,运用数学的方法推算这颗新星的位置。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推算,终于在1845年,即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解决了这个理论难题。这时,他只有26岁。他满怀喜悦地把推算的结果通过母校转达英国皇家天文台,皇家天文台根本不把这个青年人放在眼里,他的研究成果没有受到重视。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法国巴黎工科大学的青年教师勒威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利用工作之余从事天文学研究,同样用数学方法推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他把推算的结果写信告诉德国柏林天文台的伽勒。1846年9月23日,伽勒把望远镜指向勒威耶所说的新星位置,在那里真的有一颗新的行星。当德国天文台发布了发现海王星的消息后,英国的青年科学家亚当斯才为人们所注意。
  1847年,法国的勒威耶由于其杰出的科学成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二年,他在伦敦会见了亚当斯。两个不同国度的天文学家,从此结为朋友,相互支持,各自在天文学上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2:58

举世瞩目的法国总统大选已尘埃落定。现年52岁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成功击败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塞林格·罗雅尔女士。入主爱丽舍宫,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6任总统。
  对于成功的萨科齐,这个矮个子的、曾被人断言“在法国永无出头之日”的匈牙利移民后裔,许多人熟悉他性格的强硬、霸气,却少有人知他审时度势的谦逊和“退避”——事实上,正是这种巧妙的退避。成为萨科齐取胜的关键,并让他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选举前期的民意调查中,罗雅尔与萨科齐的支持率相差无几。通过首轮投票,得票数居高的萨科齐与罗雅尔将进人电视辩论。毫无疑问。竞选双方第一次在电视上面对全法国观众的“交锋”,会直接影响中间选民的选票走向,决定最后的成败,因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电视辩论于5月2日进行。而在此前的所有总统候选人辩论和竞选活动中,萨科齐总是表现得咄咄逼人。因此。许多人预测,在这场辩论中,他依然会向对手发起“猛烈攻势”。但辩论一开始,选民就大感“意外”——反倒是罗雅尔向萨科齐发动了猛攻,萨科齐却悄悄收起了锋芒,一反强硬、好斗的形象,变成了一个诚恳且沉稳的绅士……
  随着辩论的不断展开,选民们又发现,不动声色的萨科齐,正在有条不紊地刺激罗雅尔的神经。只见罗雅尔的表情越来越愤怒。萨科齐却很“恳切”地向观众发问:“不懂得克制情绪,如何担任国家元首?”闻听此言,罗雅尔更加生气。立即回击说:“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我有权生气!”罗雅尔指责萨科齐的政见是“政治道德败坏”,萨科齐仍不愠不恼:“我可没有质疑你的诚信,所以你也不必质疑我的道德。你太容易发脾气了。”
  整场电视辩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刚开始,观察家们都很好奇:口才上佳的萨科齐为什么要让罗雅尔占据上风?但后来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萨科齐要让法国人看到优雅的罗雅尔的另一面——易怒,情绪容易失控。在辩论的最后,萨科齐“告诫”罗雅尔:“女士,当个总统是要承担非常严肃的责任的。”其实,他这句话也是说给选民听的,是要告诉那些还没有做出最后选择的选民: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堪当重任,而对方不能。
  两千万法国人观看了当天的电视辩论。法国电视台的统计显示,在那场辩论中,萨科齐与罗雅尔共就20个问题进行了“激战”。其中,表面上一直处于攻势的罗雅尔,在16个问题上败下阵来。萨科齐靠冷静的“退避”、巧妙的激将法转换形象,对5月6日的选民投票产生了直接影响,直至最终赢得大选的胜利。
  萨科齐以“退避”显示了自己的稳重与“大气”,在人们看来,这正是一个总统的素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3:10

2007年9月,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突然更改了时区,把本国的时间调慢了半个小时。
  虽然是半小时,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时间变动,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金融业,为了适应新时间,银行和证券公司不得不召集程序员重新编写电脑软件程序。推迟半小时营业,一些商店的营业额会受到极大冲击。而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则要学会适应新的作息时间……许多人对调整时间感到莫名其妙时,全国的中小学生却兴奋不已。
  改时间以前,按照委内瑞拉学校的作息时间,中小学生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去上学。特别是许多居住偏远的孩子,为了上学,更是要起大早、摸着黑赶往学校,孩子们很少能看到早晨的太阳。
  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给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因为每天要起大早去上学,所以已经有很久没有看到早晨的太阳了。孩子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让早晨的时间停下半小时,这样,就可以每个早晨都能迎着太阳去上学了。但他说这个梦想是个难题,也许只有总统才能帮助自己实现它。
  孩子的来信,深深打动了查韦斯总统,他亲自组织工作组,对全国的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结论证明了那个孩子的说法,大多数孩子不但看不到早晨的太阳,还因为睡眠不足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功课。
  查韦斯作出决定:全国时间调慢半个小时。这个决定,令许多人感到震惊,有人说这是查韦斯的一时心血来潮,还有人干脆说他疯了。
  “我不介意别人说我发疯了,新时制将实行下去,”这位总统在电视节目上说,“这半个小时,就可以让孩子们能够在天亮以后起床,而不是在日出之前就得爬起来去上学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3:21

“从小到大,许多方面我都是非常失败的,简直一塌糊涂。”他说。
  他小学时多门功课常常不及格,而到了中学,物理成绩甚至为零分。他在拉丁语、代数以及英语等科目上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就连体育也不好。虽然他参加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但在赛季唯一一次重要比赛中,他输得干净利落。在学校,没有人不认为他糟糕透顶。他孤独、落寞,在自己的整个成长时期,在社交场合从来就不见他的人影。
  年少的他憧憬爱情。当许多同龄人开始恋爱的时候,他只能独自发愣。有一次,他鼓足勇气给一个女孩子传情,但随后却在废纸篓里发现了“爱的碎片”。
  这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失败者。然而,这个在许多方面无可救药的失败者却麻木地抱守他尚未失败的“一点”;从小到大,他在乎一件事情——画画。
  他相信自己拥有不凡的绘画才能,并为自己的作品深感“自豪”。但是,除了他本人,他的那些作品从来没有其他人看得上眼。上中学时,他向毕业年刊的编辑提交了几幅漫画,结果一幅也没被采纳。尽管经历多次被退稿的痛苦,他仍固执己见,决心成为一名职业漫画家。到了中学毕业那年,他向当时的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写了一封自荐信。该公司让他把自己的漫画作品寄去看看,并规定了漫画主题。于是,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非常多的时间,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许多幅漫画。然而,漫画作品寄出后却如石沉大海,最终他没有被迪斯尼公司录用。
  生活对他来说只有黑夜。走投无路之际,他尝试着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他以漫画语言讲述了自己晦涩的童年、不堪的青少年时光——一个学业糟糕的不及格生、一个屡遭退稿的所谓艺术家、一个没人注意的失败者。他的画融入了自己多年来对绘画的执著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连环漫画《花生》诞生了,并风靡世界。从他的画笔下走出了一个名叫查理·布朗的小男孩,这也是一名失败者:他的风筝从来就没有飞起来过,他也从来没踢好过一场足球,他的朋友一向叫他“木头脑袋”……
  他的成功出人意料。他叫查尔斯·舒尔茨,一个蜚声国际的漫画大家。
  “许多方面我一败涂地,只在画画这一点上稳住了自己。”舒尔茨说,“而所谓成功,也只是需要你在某一点上自命不凡,自始至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3:40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一个早春二月,在当时苏联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所以,男孩一出生,他艰辛的童年就开始了。男孩的家里有6口人,他们全家挤在一起,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男孩的家里除了农庄里分的一头奶牛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值钱的东西了。
  男孩上学了,他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成绩也非常优异,而且,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和拥护他,所以,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但是,有些老师却不喜欢他,并把他当成一个坏学生,甚至有好几次,有的老师向学校提议,希望能开除这个男孩,因为,这个男孩在班里总是喜欢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鬼点子。最让老师恼火的是,当这个男孩或者班里的其他同学受到老师的不公正的批评后,男孩总是会勇敢地站出来说话,他那些有情有理的话语总是让老师无言以对,瞠目结舌,十分尴尬。
  那年学校的毕业考试结束了,男孩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几乎门门功课都是满分,因此,男孩对自己能够圆满顺利的毕业充满了信心。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会场上的气氛非常热烈和隆重。一个个学生都走到台上,恭恭敬敬地从老师的手里拿到了自己的毕业证书。当男孩走到台上的时候,他说自己有话要说,希望能得到主持典礼的老师的同意。主持典礼的老师感到很新奇,他想听听这个男孩究竟要说些什么,就同意了男孩要发言的请求,台下的同学们也都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发言。于是,男孩在台上开始说话了,他先是对那些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帮助过自己的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台上和台下的人都给予了他赞许的掌声。接着,男孩开始评论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并尖锐地指出了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他指出,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得当。他的话语让当时在台上端坐的那位班主任老师又气又急,非常尴尬,也非常恼火。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男孩去拿自己的毕业证书,学校却告诉男孩,他不能得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学校只能发给他一张肄业证书。男孩对学校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已经通过优异的考试成绩证明了,自己是有资格拿到毕业证书的,学校拒绝发给他毕业证书是一种极其无理的行为,学校这样的行为侵犯了他的权利。于是,男孩开始在学校以及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来回奔走,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而大声疾呼。经过男孩的不懈努力,上级主管教育的机构专门成立了一个检查班主任行为的工作委员会,最终,那位被男孩评价为教育方式非常不得当的班主任老师受到了处理。男孩以自己无畏的勇敢精神而站出来大声地说话,他最终得到了那张应该属于自己的毕业证书。
  这个男孩没有因为自己出身贫困而看不起自己,他战胜了自卑,在那些和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利问题上,该说话的时候,他敢于站出来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去争取公平和公正。这个男孩就是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他一直保持着该说话时就要勇敢说话的处世风格,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和辉煌。
  很多时候,人生就需要勇气,需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具备了无畏的勇气,才会从囿于自我的小天地里解脱出来,才会更广泛自如地与人沟通交流,才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共鸣或批评。正如歌德所说:“卑怯的人叹息、沉吟,而勇者却向着光明抬起他们纯洁的眼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3:53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美国人有个习惯,星期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的神经,净化自己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好让新的一周有一个新的开始。
  因此,每到星期天,当镇上的教堂钟声响起,人们便会陆陆续续地朝着教堂走去。牧师是这里的主角,他负责讲解那些诸如:为什么事情募捐、不要大声吵闹、不要爱发牢骚、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不要歧视弱者、不要逃税、要爱清洁、爱思考、爱谦让、爱护公物等等主题。虽然牧师讲述的都是上帝的旨意,但却都是每个人能听得懂的浅显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几乎每家都有信教的人。一人影响多人,一代传授一代。
  当然,在众多的牧师中,也会因为演讲的水准而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主要在于牧师的演讲技巧如何。就像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牧师的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于是,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示自己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
  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了四十多分钟,却依旧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有些不快。又过了近三十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他这样做只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真是太过分了。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而且,他还从箱子里偷了二美元。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会使人从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生活中屡见不鲜。上司一日多次的教训,妻子没完没了的唠叨都会使对方产生反感和叛逆的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也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就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甚至把不相关的事情也牵扯出来唠叨,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抓住不放”,厌烦心理、叛逆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同样,频繁、廉价的表扬也是会适得其反的。
页: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