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9:38

凯文·卡特是一位杰出的南非新闻摄影家。
  1993年,为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叛乱活动,凯文·卡特赶到北部边境。在伊阿德村旁一片灌木丛边,他听到一声微弱的哭泣。停下脚步,屏住呼吸,侧耳倾听。这时,凯文·卡特发现一个黑人小女孩。小女孩十分瘦弱,瘦弱得双腿几乎不能支撑她的身体。黑色孩子在黑色大地上艰难爬行。静止像一块黑泥土,蠕动像一只黑蜥蜴。动亦黑,静亦黑,黑孩子的灵魂几乎染黑非洲的阳光和风。
  凯文·卡特选好角度预备拍照。这时,远处飞来一只鹰。鹰在距离小女孩大约二十米的地方落下,凶狠阴险地觊觎着孩子,准备适时撕碎她。
  凯文·卡特拍下这个黑色的惨烈。
  赶走鹰,目送孩子远去。之后,凯文·卡特拥抱一棵大树号啕恸哭。
  这张照片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凯文·卡特走上领奖台。就在接过那尊奠定事业成就的金杯之一瞬,他突然想到照片中的小女孩。几乎同时,他仿佛听到全世界都发出雷鸣般的质问:那个小女孩呢?
  赶回非洲,赶回伊阿德村边那片灌木丛——可是,除了黑色的记忆,那里还能留下什么呢?
  遍寻孩子未果,凯文·卡特在他拥抱的大树下自杀了。
  他负疚没有拯救孩子。他愧怍艺术的荣誉来自欣赏苦难。
  那一天是1994年7月27日。
  卡特33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09:49

女上司选了临近门口的座位坐下,并示意弗格斯坐在她的对面,使得经过和进入茶室的人第一眼就看得见他们。在这里,视时间为金子般珍贵的女上司居然同弗格斯闲坐了一个多小时。
  
   这天清晨,弗格斯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刚握起话筒,一个陌生而嘶哑的男中音便在电话那头响起:“弗格斯先生您好,我是杰克法官。刚刚有人指控您偷了一家商店的两本书,请您务必于下午1点钟到达法庭接受审理,希望您积极配合我们。”
  弗格斯一头雾水,他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去过商店了,再说以他的地位和经济实力,还用得着去偷书?很显然,这是有人设计陷害他。弗格斯刚刚被上司任命为私人秘书,以致招来嫉妒。
  下午1点钟,弗格斯准时到达法庭。指控人是个英俊的年轻人,语句如锋利的刀剑;弗格斯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软饼。二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法官一时难以判断,只好休庭宣布第二天再审。
  弗格斯很气愤,他的上司是个精明强干、不苟言笑的女人,对人对事一向要求严格,她特别要求弗格斯在处理完法院的事情后去见她。
  弗格斯很沮丧,干了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得来的职位可能就要这样失去了。推开单位的大门,同事们都不约而同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不过1秒钟,但仿佛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弗格斯的脸上,弗格斯的脸一阵阵发烫,他一遍遍在心里说:我不是贼,不是,我是清白无辜的,是被人陷害的。可是没用,他的声音别人听不到。他成了“过街老鼠”,同事们不是斜眼瞄着他,就是绕他而行。弗格斯实在受不了这样的难堪,径直来到女上司的办公室,他想还是自已辞职吧。
  女上司先开了口:“来,我们去散步。”弗格斯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女上司已经出了门。
  弗格斯跟随女上司来到走廊,女上司并没有和他说什么偷窃的事,不过是让他聊聊他的孩子。提到孩子,弗格斯的紧张情绪立刻轻松下来,孩子的诸多趣事让他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一向严肃的女上司也不时地点头微笑。
  女上司同他走遍了这座办公大楼的所有走廊,很多同事都看到了他们愉快交谈的情景。在走完了所有走廊后,女上司带弗格斯进了茶室,这里的门时刻敞开着,女上司选了临近门口的座位坐下,并示意弗格斯坐在她的对面,使得经过和进入茶室的人第一眼就看得见他们。在这里,视时间为金子般珍贵的女上司居然同弗格斯闲坐了一个多小时。
  事情很奇怪,当弗格斯再次推开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同事们的态度竟然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他们的眼睛里盛满了友善,脸上挂满了笑容……
  当弗格斯终于被宣判完全无罪,和他的妻子离开法院准备回家的时候,他看见他的女上司正穿过人群大步向他走来,与他及他的妻子一一拥抱。
  “我想我不必对你说什么了,是吧?”女上司故意板着脸。
  是的,还用说什么呢?在这令人伤心烦神的事件中,女上司始终是弗格斯的朋友。她毫不吝啬自已的信任并巧妙机智地维护住弗格斯的尊严,使弗格斯能够勇敢地面对鄙夷,最终走出困境。
  这位女上司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被称为政坛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她凭借真诚与智慧,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与信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0:06

巴拉斯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不但无法正常工作,一旦病情发作还常常冲巴拉斯大声地吼叫甚至动手打她。父亲因患小儿麻痹症,瘸了一条腿,对生活早已失去了希望的他,不但好赌还酗酒。无人管束的巴拉斯整天像个男孩子一样四处疯跑,跟人打架,还染上了偷盗的恶习。
  巴拉斯12岁那年,邻居的一个名叫威尔逊的跳高运动员,把她带到运动场上教她练习跳高。巴拉斯站在运动场上不敢动弹。巴拉斯胆怯地问:“威尔逊先生,我真的能像你一样成为一名跳高运动员吗?”威尔逊反问她:“为什么不能呢?”巴拉斯说:“您难道不知道,我的母亲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我的父亲是残疾人,并且还是一个酒鬼,我的家境很糟糕……”
  威尔逊再次反问她:“这些对你跳高又有什么关系呢?”巴拉斯回答不上来了,是啊,这对她跳高又有什么关系呢,巴拉斯嗫嚅了半天说:“因为我不是个好孩子,而你却是那么优秀。”威尔逊摇了摇头说:“除非你自己不愿意成为一个好孩子,没有人天生就很优秀。另外,我要告诉你的是,别将不好的家境当成你变成好孩子的阻力,而要让它成为你的动力。”
  威尔逊给她加了一个1米高的栏杆,结果被巴拉斯跳过了。威尔逊又将那根栏杆撤下来,结果巴拉斯仅能跳过0.6米。威尔逊说,现在这根栏杆就是你苦难的家境,而没有这根栏杆,你跳高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我现在就将栏杆加到1.2米,你一定能够跳过去的。巴拉斯咬了咬牙,真的跳过了1.2米。巴拉斯深深地相信了威尔逊的话,决定要出人头地,以自己的实力来改变家里的现状。
  以后,经过威尔逊介绍,她加入了体育俱乐部,并认识了罗马尼亚的全国男子跳高冠军约·索特尔。在索特尔的精心培育下,14岁的巴拉斯跳过了1.51米。1956年夏天,19岁的巴拉斯终于跳过I.75米,第一次打破了世界纪录。
  1958年,她又以1.78米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并从此开始了巴拉斯时代。她在1956年至1961年5年中,共14次刷新世界纪录。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以1.85米的成绩获得她一生中第一枚奥运金牌,比第二名的成绩高出14厘米。1961年她再创世界纪录,越过了被誉为“世界屋脊”的1.91米的高度。此纪录一直保持了10年之久。她从1959年到1967年,在140次比赛中获胜,是世界上跳高比赛获胜最多的女运动员,被人们誉为喀尔巴阡山的“女飞鹰”。
  教练法则: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根栏杆,那根栏杆的名字叫贫穷、饥饿、失业、灾难,或者是生活中其他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将它当成一根栏杆来跳,只要跳过了那根横亘在自己面前的栏杆,你就成功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0:18

大提琴是个古老的乐器,到卡萨尔斯学琴的时代,流行的指法绝对不足以用来演奏巴哈无伴奏组曲。卡萨尔斯完全重整重建了一套新的指法,才让大提琴再度和巴哈的乐谱连结呼应,卡萨尔斯给了大提琴这项乐器全新的生命。
  卡萨尔斯是个音乐天才,然而他能改写大提琴历史,靠的不只是音乐天才,更重要应该是一种难得的“拒绝的智能”吧!
  卡萨尔斯十岁时,他已经弹完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十五岁时,卡萨尔斯在王宫演奏,赢得了西班牙皇太后赠予的两年奖学金;一边念马德里音乐学院,一边随时进出皇宫,跟太子一起玩耍。然而,卡萨尔斯又拒绝了皇宫奢华生活的诱惑,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去找当时声名最高的大提琴教授约克伯。
  卡萨尔斯到约克伯的班上面试,约克伯用轻蔑态度随口讲了几首冷门的曲子,纯粹只是要难倒卡萨尔斯看他出糗。没想到卡萨尔斯每一首都会拉,而且当场完美地演奏了冷门曲目中最冷门的一首。约克伯态度转变,愿意提供一年奖学金让卡萨尔斯留下来当他的学生。卡萨尔斯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只说自己不喜欢布鲁塞尔,他没说的是,他讨厌约克伯高傲、歧视、无礼的态度。
  卡萨尔斯的拒绝,惹恼了提供他生活津贴的西班牙王室,他们以中断奖学金威胁他留在布鲁塞尔跟约克伯学习。卡萨尔斯索性连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一并拒绝了,到巴黎过起了贫困的生活。
  1936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卡萨尔斯又坚决拒绝了西班牙。接着,他拒绝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统治的德、意演奏;拒绝到与西班牙建交的英国演奏;1950年,美国承认佛朗哥政府,卡萨尔斯从此拒绝到美国。
  拒绝这个、拒绝那个,卡萨尔斯能到哪里演奏?他哪里都不去。他在比利牛斯山上荒凉的小镇办自己的音乐节,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都争相参加。没有人像卡萨尔斯有那么辉煌的“拒绝”纪录。透过“拒绝”,他维护了一种自己高贵的尊严,这使得他演奏的音乐,有一股决不妥协的骨气。靠“拒绝的智能”打造的卡萨尔斯,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0:32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伦敦的布伦海姆宫灯火辉煌,一群贵族男女在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泼、美丽的贵族夫人连声叫喊肚子疼痛,人们赶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个临时女更衣室。温斯顿·丘吉尔——一个早产儿,就这样非同寻常地来到人间。
  丘吉尔是英国显赫的贵族公爵马尔巴罗家族的后代。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总共不超过20个,马尔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是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的女儿,1873年与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结婚,1895年1月24日伦道夫因病医治无效,溘然去世,终年46岁。这时的詹妮虽已40多岁,但依然美艳惊人,风姿绰约。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给一个25岁男人的想法。然而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遭到众多亲友的反对。就在詹妮几乎要放弃了的时候,詹妮25岁的儿子、与母亲要嫁之人同岁的丘吉尔,坚决地握住她的双手:“亲爱的母亲,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您,我也会勇敢地站在您这边,所以,请您也一定要勇敢。”儿子坚毅、鼓励的目光,让詹妮义无反顾地披上了洁白的婚纱。但这桩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10多年过去了,詹妮的儿子丘吉尔已经凭借卓越的才能跻身政坛。60岁的詹妮也要再次迎来婚礼。这次的决定同样遭到众人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儿子的那些反对派们。詹妮犹豫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丘吉尔打小就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具备实现远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为自己贻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让我在我的仕途与您的幸福之间作选择,我心甘情愿的选择后者。请您不要再有任何顾虑。母亲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无比快乐地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儿子依然像上次一样,坚强地站在她的身边,而另一边则是比儿子还要年轻的36岁的新郎。能够两次接受母亲的婚姻,也许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对沉重的压力,丘吉尔两次接受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继父,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
  1908年8月15日,伦敦报纸登载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33岁的内阁贸易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与23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小姐订婚。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热闹非凡,宾朋满堂,欢歌笑语。证婚人是财政大臣劳合乔治,而他选择的男傧相却是他在下院的一个坚决反对者——包括休塞西尔勋爵。当时丘吉尔推行一系列争取工人拥护的社会改革,休塞西尔勋爵在内的贵族集团坚决反对这些改革。这里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人们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会上相互咒骂,如同仇敌,但在个人生活中却能成为亲朋好友,相敬无间。在政治生活中虽然是公敌,却不妨碍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称兄道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这样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西方近代的这种文化现象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宽容来源于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支持你的行动,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行动的自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0:44

老舍3岁那年,没了父亲,母亲靠给人洗衣服养活他。到9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好心的刘大叔资助他。供老舍上学。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刘大叔是有钱人,也是大善人。他办贫儿学校、粥厂,把钱都施舍出去。刘大叔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他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
  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儿女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富小姐和胡同贫儿,身份相差太远,谈不上婚嫁,但知道她没有定亲,这让他安心。
  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其间,发生过什么事,无从推测。可能那尼姑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或许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伴着青灯古佛过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
  他千辛万苦地找到她。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样子——她应当有吗?
  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他们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现在仍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朋友看出他的悲痛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
  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过,给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他们家什么。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惠者会更加心安理得。
  老舍没娶刘小姐——是他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他再爱她。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娼用大花轿接回家。我们很难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变成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
  他一直记得她。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暗娼,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她也是月牙儿,清清醒醒、明明白白地走另一条路,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女人得卖肉”。她是他的记忆,一点点地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他想在死后,葬在海棠树下,或者……他什么也做不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0:56

杰克·伦敦在他生命的晚年为自己修建了一所住宅。
  耗费了好几年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克服了层出不穷的困难,大厦终于修好了。而就在落成的那天晚上,一个对他心怀嫉妒的人放了一把火。
  惊惶、痛心、焦急的杰克·伦敦久久地望着在烈火中的大楼。
  他喃喃地说:
  “我宁愿是这被烧毁的房子的主人,而不愿做那个放火烧房的人!”
  是的,常常可以遇到这种情况:宁愿是一个无辜的被损害者,而不愿做那带着私心损害人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1:08

上世纪七十年代,沈殿霞就已红透香江,而当时的郑少秋仍名不见经传,并且刚刚遭受了失恋的打击。在安慰郑少秋的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并被香港媒体称为“一对男貌女才的恋人”。1987年,沈殿霞与郑少秋结婚后,在加拿大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正当她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之中时,却传出丈夫情变消息。当时沈殿霞还没有坐满月子,顿觉天塌地陷,伤心欲绝,终日以泪洗面,眼睛从此老花,连报纸都看不清。产后抑郁又导致严重脱发,后来她不得不戴上假发。致命的打击,几乎把她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沈殿霞最终选择了放手,仅维持了一年的婚姻宣告解体。或许正应了那首歌,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十年感情,一朝化为乌有,有情人终成陌路。她和郑少秋的婚变注定要成为媒体焦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刚离婚的那段日子,家人对她放心不下,轮流从加拿大飞到香港,日夜陪伴她。有时,她开车在街上等候红灯时,好心的观众会过来安慰她:“肥姐,你要坚强,好好照顾女儿!”她的眼眶瞬即涨潮。
  爱已成往事,事业还得继续。每天面对观众时,沈殿霞还得强颜欢笑,后来有朋友告诉她:“阿肥,最近你的笑容好假哦。”她只能苦涩一笑。电视台为了照顾她的感受,每次做节目时,从不安排她与郑少秋在同一场合出现。
  为了忘掉伤痛,沈殿霞从原先住的广播道搬到了清水湾。她原谅了所有人,包括前夫和当年的第三者,并劝说女儿不要恨爸爸。总以为,时间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一切,然而十年过去,沈殿霞心底的创伤依旧,她无法解开心结,始终过不了自己这关。
  到底是什么,如此刻骨铭心,令她永远不能释怀?
  直到几年之后,谜底终于揭开。沈殿霞在TVB主持的谈话节目《掌声的背后》开播,首期嘉宾竟是郑少秋,两人相对而坐。节目尾声,沈殿霞忽然话锋一转,终于提到私人话题:“实际上我们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我知道你处处将事业放在第一位,但是有个问号始终埋在我的心底,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问你一句话,你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郑少秋含笑点头,示意可以发问。她的脸色忽然凝重了,语速变缓:“在这十几年里,你有没有真真正正地爱过我?”郑少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真的好爱你!”笑靥如花,烟消云散,尘埃落定。
  沈殿霞终于走出阴霾,与往事彻底诀别。谁能想到,十几年时光流逝,让她始终无法释怀的,只是那六个字的答案。相逢一笑泯恩仇,爱过已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1:22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09:11:33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田径赛场上,女子100米短跑决赛即将开始,万众瞩目,人们都在拭目以待,准备亲眼见证“世界第一女飞人”的诞生。
  起跑线上,一名黑人女运动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叫乔伊娜,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几个月前的奥运会预选赛上,她一鸣惊人,以10秒49的成绩打破了100米世界纪录。除此之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乔伊娜一身奇特的装扮:身着红色运动服,鲜艳夺目,款式奇特,长发披肩,十指上还留着长长的指甲,色彩斑斓。
  发令枪响,乔伊娜长发飘扬,奋力奔跑,像一团火红的烈焰,第一个到达终点。在这届奥运会上,她共收获了女子100米、200米、4×100接力比赛三枚金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女飞人”。而她那耀眼的装扮,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获得了“花蝴蝶”的美称。
  乔伊娜永远是赛场上的焦点,除了别人望尘莫及的速度,还有她那与众不同的服饰。训练之余,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服装设计,尤其对色彩和样式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就连专业服装设计师也时常为之惊叹。每次参加比赛,乔伊娜只穿自己设计的运动服,惊艳登场,技压四座。以至于她每次出场的服装造型,都成了比赛中的一大看点。
  在乔伊娜的运动生涯中,先后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两项至今无人超越。人们记住了这只美丽的“花蝴蝶”,但从来没有人知道,她为何对服装设计情有独钟?女人爱美,天性使然,实在不足为奇。
  直到乔伊娜退役之后,忽然有人问她:“为何你每次比赛都喜欢穿奇装异服?”这个问题看似有点弱智。乔伊娜嫣然一笑,终于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赛场上必须争分夺秒,如果对手多关注我0.1秒,我就有可能领先0.1秒,这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乔伊娜是天才运动员,却很少有人清楚她的另一个身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学士。天才的想象,总是与众不同。      
页: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