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45:06
四
后来,经过渡江战役、广东战役、滇南战役……一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夏天,我又回到淮海战场,那里已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地。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我偶然发现展品中有一面很熟悉的锦旗,仔细一看,那正是当年我在阵地上手工制作的。自己的字迹使我异常震动!当晚在梦里我又看到了我的连队、我的连长、指导员、连部通信员、司号员、一排长和那位小姑娘,他们一下子又都来到我的记忆之中,我立即在他们中间入列。连长的大嗓门儿还是那么Ⅱ向亮:“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一、二、三、四、五、六……”一直数到一百二十九。报数后,指导员大声问我们:“同志们!我们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是为了什么?”这是每一次点名时,他都要提醒全连的一个问题。
全连指战员立即信心百倍地回答:“建立一个民主新中国!”——喊声在星空中回响。这句话我们重复过几百次,每一次都让我们振奋不已。
当我在六十多年前的呐喊中猛醒的时候,汗流如洗……我坐起来,头脑里一直回旋着一个问题:当初,“建立一个民主新中国”的确是一个口号,是一个很响亮的口号。正因为这个响亮的口号,才使这场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国内战争具有崭新的革命意义,中止了历史上所有农民战争改朝换代的恶性循环。但对于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一代中国人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他们前仆后继的目标,又是他们对于后人的庄严承诺,还是他们对生者与死者的神圣誓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45:19
为你疯狂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57次 据说,沙丘最能体现胡杨的风范,也最能反映胡杨与沙漠的共存关系。维吾尔人给胡杨起了个名字,叫“托克拉克”,意思为“最美丽的树”。胡杨的美丽依附于严酷,生命再现于死亡,顽强又悲壮。为了抗干旱、挡风沙,耐盐碱,胡杨的根系超乎想象地发达,可深入地下一二十米,方圆一百米以上。树的内里无年轮,树的外表呈无规则纵裂沟纹,裂痕深如壑,看上一眼,血就热起来。进入树林深处,人便激动得无法控制,心在战栗:惊骇、苍凉、绝望、恐惧、极具赤裸感的犀利,足以击碎任何一个人的虚伪,乃至自尊。一切都是颠覆性的,太不可思议!
胡杨有着哲学命题般的深刻和丰富,我能看它一生,想它一世。无论是色泽金黄,还是一片干枯,都是绝世高贵的姿态和神情,并蕴涵着悲剧性精神的内涵。这使我不由得联想起中国的赵氏孤儿,西方的俄狄浦斯王,含冤负屈的孤魂和无数忍辱负重的百姓。
中国士大夫对荒芜、凋零、残破与颓废,一向有着高度的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如,家族的衰败,王朝的坍塌,生命的天亡,一代文人的命运。而高贵的金色与酷烈的死亡——胡杨两个极端的呈现,为我们打开了辽阔的想象空间。这是一个久违了的想象空间!创伤,死亡,孤绝,宿命,都是永恒的概念,都是历史沉思的形式。它产生的神圣感和精神力量,超过文字。
胡杨“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它为恶劣环境而生,为尊严而存。可惜,它遇到比恶劣环境更恶劣的人类。结果,胡杨败给了人类。它们死了,倒了,朽了,被烧成灰、制成砖,被我们踩在脚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45:31
跨越太平洋的感动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206次 ①
“矢车菊散发着清香,我的小狗山姆用它的鼻头轻轻触碰我的脸颊。伊曼妮说山姆的鼻头是黑色的,因为它的鼻子凉凉的,妈妈说那就是黑暗的感觉。丹约我去打篮球,我按他教我的,跳跃、飞起,没投中,但丹说我的动作很帅。丹说篮筐是圆圆的,像妈妈做的甜甜圈……这是美好的一天!”
2008年6月的一天,美国少年劳伦斯-布朗在他的博客上写下了上面的话。博客更新的瞬间,中国青年贾忠生看到了它。他被这深情又灵动的文字深深吸引,通过翻阅博客他得知:劳伦斯·布朗15岁,天生失明,喜欢运动,迷恋爵士舞,是一个细腻又坚韧的少年。贾忠生很快又疑惑了:先天失明的孩子怎样写博客?他忍不住在博客后留言:“上帝关上一道门,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写博客的吗?”
他很快得到回复:“我叫伊曼妮,是劳伦斯的妹妹,是我在帮哥哥打理博客。我不仅是哥哥的眼睛,还是哥哥的双手呢!”伊曼妮还说,他是第一个给她留言的外国人,她留下了自己的MSN。
25岁的贾忠生是青岛人,2007年从中国海洋大学外语专业毕业后,在青岛一家外资企业做翻译。当晚,贾忠生加了伊曼妮的MSN。伊曼妮今年10岁,母亲乔治娜在一所中学任教,嗜酒成性的父亲在伊曼妮出生后不久离家出走。一家三口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厄尔巴索市。
劳伦斯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全,仅有一点点光感,而伊曼妮也有先天性疾病,头上不长头发。伊曼妮给劳伦斯当眼睛,给他讲述他看不见的精彩世界;劳伦斯则是妹妹的保护神,哪个小朋友嘲笑她没头发,他就挺身而出。
聊过几次后,伊曼妮要和贾忠生视频聊天。视屏里的劳伦斯高大健壮,但胖乎乎的脸上两只眼珠在骨碌碌乱转,不时翻着眼白;伊曼妮戴一顶旧帽子.帽檐四周光秃秃的。贾忠生的心陡然揪紧!“你们正在接受治疗吗?”他忍不住问。劳伦斯说,母亲带他去过很多医院,但都无功而返。而妹妹的头发,也是治疗多年没有一点儿起色。
见贾忠生突然陷入沉默,兄妹俩在镜头前争相做鬼脸逗他开心。“其实,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再多灾难都阻挡不了幸福的脚步,我这个中国哥哥会一直祝福你们!”贾忠生笑着说。伊曼妮鼓掌欢呼:“哥哥!我们就叫你中国哥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45:44
②
贾忠生25岁生日那天,刚起床就接到伊曼妮发的短信,小姑娘让他9点钟上网。贾忠生如约上线,兄妹俩各自穿了一身唐装,朝着视频摄像头,一边跳舞,一边给他唱生日歌!细心的伊曼妮在贾忠生的MSN个人资料中得知了他的生日,便和哥哥精心策划了这个特别的祝福。由于劳伦斯看不见,兄妹的动作看起来有些怪异,但是却饱含热情。
2008年11月的一天,贾忠生发现劳伦斯闷闷不乐,伊曼妮告诉他:哥哥和同学们参加派对时忽然内急,一个同学恶作剧地把他带到了女厕,致使他遭到一位女士的谩骂。说到这里,伊曼妮哭着说:“如果能够,我愿意把我的眼睛送给劳伦斯!”
伊曼妮的话让贾忠生的心再次揪紧,他突然觉得自己应该为兄妹俩做点什么。劳伦斯患的是“视神经发育不全”,这是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贾忠生多方打听后得知:中国开展的干细胞技术,在治疗这一疾病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他所在的青岛,就有一个大型干细胞移植中心。而中医治疗脱发很有效果,也许伊曼妮的头发也可队通过中药调理长出来。
贾忠生当即上网给伊曼妮留言。伊曼妮第一次给贾忠生打电话:“中国哥哥,在中国真能治好劳伦斯的眼病吗?我是不是在做梦?”贾忠生说:“没错。你们尽快动身到中国来,这边的一切由我来安排。”
之后贾忠生努力做通了父母的工作,但美国那边却没了动静。好多天过去了,贾忠生再也没有在网上遇到伊曼妮,去劳伦斯的博客留言,也一直没有回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贾忠生忧心如焚,直到11月15日,伊曼妮的头像终于亮了起来。一番交流后才知道,由于他们是单亲家庭,收入不高,美国的医疗制度也不支持他们到国外求医。这些天来,母亲一直忙着四处筹措医疗费,但是没什么结果。
几番思索后,贾忠生决定与干细胞中心联系,争取获得兄妹俩部分费用的减免。同时,在贾忠生的指点下,劳伦斯兄妹在每天放学后,到附近的跳蚤市场,卖一些旧物和手工制品,并在摊位上立一块醒目的招牌,详细地介绍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所需要的费用以争取募捐。这一招还真见到了奇效。兄妹俩在卖旧物时,认识了美国一家青少年慈善机构的秘书长杰森先生。他被兄妹俩的执著所感动,说服机构委员会资助他们去中国治病。同时,劳伦斯的学校,也愿意提供一笔资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45:56
③
2009年6月22日,劳伦斯、伊曼妮兄妹在母亲的陪同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贾忠生早早守候在机场,伊曼妮一眼就认出了他,张开双臂向他跑过来。当天,劳伦斯住进了青岛干细胞中心。经过一系列术前检查,医院决定三天后给劳伦斯做第一个疗程的干细胞移植。
7月的一天,贾忠生因为要赶往医院,致使自己单位一批运往摩纳哥的货物没能按时装船,公司损失了上万元,贾忠生不得不引咎辞职。工作丢了,女友也不理他了,接二连三的麻烦让贾忠生非常沮丧。但在劳伦斯、伊曼妮兄妹面前,他永远都是笑容满面。
在帮助劳伦斯的同时,贾忠生还频频带伊曼妮到青岛各个中医院找资深老中医就诊。从老中医那里开好中草药后,贾忠生又把中药拿回自己家,每天熬好了带到医院给伊曼妮喝。
2009年8月15日,劳伦斯接受第四次干细胞移植手术,贾忠生去病房看望他时,他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说:“中国哥哥,你比我矮一点是吗,你穿的是白衬衫吗?”贾忠生激动地大声回答:“是的!一点也没错!”劳伦斯说对面的沙发是红色,墙壁是蓝色。他已经能分辨出物体的大致轮廓和颜色了。而伊曼妮在中药和干细胞的双重作用下,头上也长出了细密的头发!医院建议他们先回国,一边上学一边观察。
2009年12月,劳伦斯已经不再需要手杖就能上街,能凭衣服颜色分辨出同学。他甚至能准确投中篮筐!不仅如此,他还可以用眼睛阅读,自己上网写文章,学会打架子鼓并成功考取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爵士舞表演专业。这个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少年,已经插上音乐的翅膀,向更远处飞翔。伊曼妮的头发也已长及肩膀,她扔掉戴了近十年的帽子,披着一头飘逸发丝,小鸟般飞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010年1月,美国《埃尔帕索时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劳伦斯视力恢复的过程和贾忠生一家对他的帮助。27岁的“中国哥哥”贾忠生,成了2010年第一个感动美国的人物。
现在,贾忠生和劳伦斯有了一个新约定:2010年9月,劳伦斯将再来中国接受新一轮治疗,和他同行的,还有几十个由美国各个机构赞助的盲童,他要带领他们,体会中国医疗的神奇,以及“中国哥哥”的善良和温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51:43
我愿世界无恙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93次 我愿股市永不走低,但若永不走低,钱将没有了价值。
我愿终生没有起伏,但若没有伏,起就没有了价值。
我愿终生无病无恙,但若无病无恙,健康就没有了价值。
我愿世界没有冲突,但若没有冲突,和平就没有了价值。
我愿终生没有悲痛,但若没有悲痛,幸福就会平淡无奇。
我愿终生没有失望,但若没有失望,希冀也就无从谈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52:22
我愿世界无恙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93次 我愿股市永不走低,但若永不走低,钱将没有了价值。
我愿终生没有起伏,但若没有伏,起就没有了价值。
我愿终生无病无恙,但若无病无恙,健康就没有了价值。
我愿世界没有冲突,但若没有冲突,和平就没有了价值。
我愿终生没有悲痛,但若没有悲痛,幸福就会平淡无奇。
我愿终生没有失望,但若没有失望,希冀也就无从谈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52:35
幸福书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真幸福就是与家人共进晚餐的安谧、与朋友聊天的闲适、随意漫步的自由,这是普通老百姓拥有的散淡、安详、平常的幸福生活。幸福是一种个体的内心体验。
小幸福是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小事蕴涵的幸福,感觉微妙,纯净而又体贴,留意生活的细节,享受它们,才会得到整体的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欣赏的能力。善于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社会、欣赏大自然、欣赏世界的人,肯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成就能力,通过自我努力取得的成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幸福感;幸福是一种感知能力。生活中的点滴,需要我们去悉心体悟。
林语堂说过:幸与不幸之间,只隔了一层薄纸,而你本身就是那层薄纸。幸福与否在于我们内心的选择。
母亲亲手织的毛衣穿在身上更暖和;老公笨手笨脚煎出的荷包蛋更美味;手机里,朋友祝福的短信也许不够华丽,却让一大堆快餐文化黯然失色……原创的幸福更能直抵人心,因为它们包含着更;的爱和真情。
看清自己的力量,不断地认识自己,洞悉本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猥琐、快乐与感伤、希望与绝望,确立最有利于自己目标的人生信仰;必须对自我智慧和能力有正确评判,抛弃大而无当、好高驽远的想法,给自己设定一个合适的生活方式。
凭着心底最深处的那份悸动去寻找朋友,不需要掩饰,不需问理由,感觉对了就是朋友,这份寻找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幸福来自于对生命真谛的深刻感悟,它不以金钱、名誉、地位为条件,它就那样淡淡地、静静地流淌着,润物无声,朴实无华。幸福来自于对自身局限性的知晓,来自于善于满足、常怀感恩的心情,来自于对世间万物的博爱之心,来自于身心的完美和谐统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52:50
仙人掌式生存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18次 当流散在各地的犹太人重聚在以色列这块“应许之地”,发现这里根本不是《圣经》中所记载的“流奶与蜜之地”,而是一个身处多重地理、宗教、民族矛盾之中的干旱贫瘠的地方。
沙漠里的未来
耶路撒冷向南,一路向低处走,眼前越来越荒芜,最终只剩下层层叠叠的黄色。“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我以为,它应是首屈一指。那里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谷地是难看的沙漠,沙漠周围是一些荏弱的植物……这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伤心的土地。”100多年前马克吐温的感叹,或许也是上世纪20年代第一批犹太移民的心境。
不足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670万人,而这土地的66%还是不适合人类生活的沙漠,这就是以色列的现实。
沙漠作为一种突出的地理特征,不尽是荒芜,它也对犹太人的宗教意识及其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西奈沙漠变幻无常的气候现象和复杂奇异的自然景观,为犹太教的诞生提供了温床。1947年在死海西北山洞发现的《死海古卷》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马萨达是南部内盖夫沙漠里的精神象征之一。它是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岩石山顶,它的陷落也是犹太人流亡的开始。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占,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纷纷携带家眷来此,在荒野之上建了这个堡垒。罗马人围攻了整整三年没攻下,只好用最笨的办法,在山旁堆一座与山同高的土堆。最终罗马人却发现,这里仅剩一座空城和960具尸体。据说在最后关头,犹太人选择了集体自杀。自杀在犹太教中是严重的违戒,由此可见他们的绝望。据说,以色列建国初期新兵都会来这里宣誓:马萨达永不会再陷落。
让我们疑惑的是,在干旱的沙漠和极咸的死海之交,在一个孤立的山峰上,犹太人是怎么在罗马人攻势下坚守了三年的呢?食物可以储备充足,但沙漠里的水源怎么解决?原来马萨达的另一创举就是宏伟的水利工程。西面的干河谷每年有两三次的山洪暴发,当年的工程师正是巧妙利用了这一点。山洪通过制定的轨道流入峭壁上的一个个洞中,每一个都是储水的水库,里面的水由人工运往山顶的12个大蓄水池,每个容量4000立方米。这样水不仅够饮用,希律王还建了游泳池和桑拿屋。
在沙漠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发现沙漠底下仍有可利用的水,而这种水的盐度是海水的1/10,经过淡化,可以被多次利用。第一步进行生物科技实验,从中提取维他命,制造化妆品或药品。之后,将这些水加入氮气,即可养鱼。养鱼后的水进行生物氧化处理,用于养殖百合花等植物或者农业灌溉。这样的养殖综合体在内盖夫沙漠中有很多。
以色列法律规定,境内所有水资源都归国家所有,水利委员会每年将70%的用水配额分配给农业生产者,然后再根据总降水量分配剩余的配额。为鼓励节水,水利委员会甚至规定,农业生产者按其用水量占其用水配额的百分比缴纳费用。
硅谷接种者
“我们的秘密,就在于我们别无选择。除了沙漠,除了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几乎什么资源都没有,只有投资仰仗头脑的高科技。”在特拉维夫的一间办公室里,生恩贸易公司总监马奕良随手指指刚刚带上的门,“如果这扇门打不开了,别人或许会等待,以色列人一定会自己探个究竟。我不认为以色列人比别人聪明,只是我们认为任何事都有解决方式,这也是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本能。”
马奕良列举了以色列人的发明: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的网络电话VOIP技术、改变人们沟通方式的ICQ、提升无线计算能力的奔腾和迅驰芯片、代替痛苦胃镜检查的胶囊内镜……以色列“科技立国”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将GDP的4。8%投入到研发,这一比例居世界第一。这里已成为第二大新兴企业集中地、硅谷的复制者和接种者。
特拉维夫汇集着全球最活跃、最集中的创业热点。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打破创业者初期的资金瓶颈。如果成功,受益归个人所有,失败了,损失由政府承担。15年后,以色列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仅次于美国。在这个接近欧美社会的新兴城市中,政策支持、社会资源、人民禀赋等多层面要素,综合发酵了创新的巨大势能。
国家科研中心魏茨曼科学院是整条创新生态链上的基石之一。这里像一个大植物园,院系与院系之间没有高墙,四处都是开放的空间。这种独有的合作创新气氛,是成立只有30年的魏茨曼科学院可与世界同类院系比肩的一个原因。
创建魏茨曼科学院的是哈伊姆·魏茨曼,以色列第一任总统。他以前的房子还在学院里,曾作为临时总统府。魏茨曼本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因发现了通过细菌发酵取得大量化学产品的方法,被视作现代工业发酵技术之父。2009年,同样在化学领域,魏茨曼科学院的女化学家阿达·约纳特获诺贝尔奖,她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
与被宗教和历史笼罩的耶路撒冷相比,特拉维夫看上去就是一座摩登的国际化城市,甚至有“永不停歇的城市”之称,这也是它接种硅谷创新因子的原因之一。其活跃、创新的风格可以从最初的城市遗存、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白城”中找到源头。这是一批现代主义风格的浅色建筑,上世纪30年代作为最先锋的城市模板,由从欧洲建筑学校毕业的学生带回来。那时,这种多功能、简洁而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被认为适合一座年轻而发展迅速的城市。它们也带着以色列的独特印记,比如很多房子上开着一排轮船上的那种圆形窗,是房主为了纪念坐船从欧洲而来的最初经历。
耶路撒冷“对话”
某种意义上,以色列的复杂性堪称世界之最。你能很快地从古老到现代,从神圣到世俗,在这个三大洲、三大宗教交汇处,常常只用几分钟就可以从平原到山地,从大海到沙漠。而在一切复杂性中最复杂的,则是耶路撒冷老城。
从橄榄山俯瞰,以金顶清真寺为中心,白石砌成的圣城笼罩着一层金沙。这是耶路撒冷由来已久的传统,房子外墙都要用本地原石,这种乳白色的石头将整个城市带人中世纪。身边飘过几个穿戴狄更斯时代的黑礼帽、黑大衣、须髯垂发的影子,更加重了这种不真实感。
正如古谚,“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苦,九分在耶路撒冷。”它历经五千年屡遭毁灭又屡次重建的历史,就像每天在老城制高点大卫塔上演的灯光秀,在光影更迭中倏忽而过。
老城路面下古罗马的残垣,那些屹立了几千年的罗马式圆柱,标注出当时道路的宽阔,与如今的狭窄巷道形成对照。在这块不到一公里的土地上,被人为割裂为四大聚居区,犹太区、穆斯林区、基督教区、亚美尼亚区各占一隅。穆斯林的唤拜声,犹太人的祈祷声,基督教的圣歌声,都涌在这里向各自的上帝祈福,却彼此间心存芥蒂。
这一平方公里上似乎摆放着上帝的谜题。世界最古老的6世纪马达巴地图上,圆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亚洲、非洲和欧洲是三片叶子,对称地从中心伸展开去:这幅用马赛克拼成的地图形象地说明了中世纪时耶路撒冷在欧洲和中东的地位——世界的圣地。也是在这一时期这里诞生了《圣经》,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新阶段。《死海古卷》和以色列境内历史遗址的发现,证明了犹太人、以色列故土和《圣经》之间的历史联系。这里是犹太人的圣殿所在,“世界可以比作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但愿它很快重建。”而对穆斯林来说,这里是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第三圣地,有世界上最好的清真寺。基督徒则认为,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
联合国曾将历史、宗教、现实纠结的耶路撒冷划定为一个国际城市,不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独自拥有它,就像独自拥有自己的灵魂。对话是大多数以色列人认可的解决方式,也是一种态度。无论如何,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耶路撒冷”是同一个意思:和平之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7 10:53:04
惩罚原来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时间:2014-01-17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的首府格拉纳达,有个叫埃米利奥·卡拉塔尤德的人,自1988年以来一直担任未成年人法庭的法官,他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给那些出入他办公地点的人们提供第二次机会。凭这点,就知道他是一位有良心的人。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自己也曾经是个十分令人头疼的孩子,逃学、调皮捣蛋。直到有一天,父亲让他去了解生活,于是他在工厂的车间里待了整整一夏天。从那以后,他懂事了,变了。当在法庭上与一个15岁的文盲扒手面对面时,他毫不犹豫地下判决:“上学!”不要把此决定当成玩笑,五个月后,那个少年将接受法官的考试,内容包括听写、朗读和运算。此外,类似的判决还有:一个少年因酒后驾车肇事,被判罚到医院探访受害者;在网吧偷盗,被判罚帮助法院搬运电脑器材;袭击老人,被判罚到慈善中心服务1周;对用不友好的眼光看自己的人大打出手,被判罚擦镜子1周。
在美国,一名叫米歇尔·默里的26岁妇女被判“在森林里露宿一夜”,原因是她曾把35只小猫遗弃在森林里,并导致大部分猫被冻死。判刑之前,米歇尔一直以为自己最多坐几天牢就完事,根本没料到法官会要求她在森林中过夜。在整个“施刑”过程中,因为天气太冷,米歇尔只待了3个小时就坚持不住了,最后又被送进了监狱。不过,法官奇科内蒂认为已达到了目的,他就是想让这位妇女体会一下那些小猫当初被扔到户外的痛苦。
某年的除夕夜,美国女孩唐娜的父亲被酒鬼马修开车撞死,她们全家陷入哀痛之中。更叫人愤怒的是,肇事的人从未对她和家人表示歉意。为了让他永远记住所犯下的过错,给唐娜一家心灵的抚慰,法官下令之后9年,每年在她父亲的忌日当天,加害者必须到她父亲坟前忏悔。自此以后,嗜酒如命的马修成功戒酒,连他的律师都大为惊讶。
田纳西州的法官勒令一名青少年负责筹办被他所撞的死者的后事,并要在葬礼上宣读亲拟的悼词。特别是醉酒驾车惹祸的青少年,法官命令他们参加死者的葬礼或验尸,亲眼目睹自己的疏忽带给别人家庭的悲惨后果。这一招非常有效,许多年轻人从此有所警惕,近年来因喝酒驾车肇事的比率急剧下降。
而在马里兰州,法官命令车祸肇事者必须永远身怀一张受害者的照片。休斯敦的法官判决撞死好友的少年,要在每年父亲节寄卡片给被害人的父亲,以此提醒少年永远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巴西的奥兰多·费雷拉在教训子女时常用皮带抽打他们,被以虐待子女罪送上法庭。在2003年,里约热内卢的法官裁定撤销对奥兰多·费雷拉的控告,条件是他要在今后三年内每个月到医院去献血一次。
无独有偶。也就在这同一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名男子因虐待继子被判刑在狗舍宿30夜。鉴于州政府提供的长90厘米、宽60厘米的狗舍无法容纳全身,他获准在睡觉时把头或脚伸出。一名司法官助理将在夜晚定时巡视其住宅以便进行监督。
不拘一格的“创意审判”,眼下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就拿美国法官奇科内蒂来说吧,他作出的判决,除了前面的让虐待动物者在森林过夜之外,还有不少颇具创意的。他曾让一个持枪拒捕的犯人去太平间看死尸;让那些扎坏小车轮胎的淘气鬼们给小学生办一次野餐聚会赔礼道歉;让吵闹的邻居去树林里度过安静的一天,或者抛下那些闹哄哄的摇滚乐,多听听古典音乐。还有一次,一名男子因骂警察是猪而被拘留。于是,奇科内蒂愣是惩罚此人站在猪圈里和猪共处两小时,而这只猪身上还挂着指示牌,上面写着“我不是警察”。总的来说,奇科内蒂的做法还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小办公室里贴满了来自各地的感谢信,有受害人的,也有罪犯的。
这类判决也曾一度引起美国人权协会的抗议,而一向苛刻的媒体却站在了法院一边。从理上论,疗效如何才是决定人们评价大夫水平的关键。法官的做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治人的招数有点儿“损”,但确实“损”得挺有理,被告人因此备尝违法的苦头,旁观者也会看到他人的窘态而自觉站到法律禁区之外。
法官让违法者扮演当时的受害者的角色,亲身体验违法造成的后果,进行换位思考,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慎重选择。其深刻和高明之处至少有三点;一是少关人,节约了相当的司法成本;二是没耽误违法犯罪者上班过日子,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了力;三是收到了一般判决难达到的教育效果,利于人们反省与回归。
“我们要富有想象力。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替代禁闭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我总是试图在轻罪行为、少年的个人状况和人们能够从他那里得到的答案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西班牙法官埃米利奥·卡拉塔尤德的这番话,不也值得中国法律人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