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0:06
好像举行了告别仪式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在所有的创伤面前,仪式显得格外重要。
我的一个朋友,今年大年初二正在单位值班,忽然接到妈妈的电话。他妈妈泣不成声地通知他:“咱家的狗死了。”他只好马上请假,全家人连夜开车奔赴北京郝区的某知名寺庙,在两棵大槐树中间安葬了这个小宠物,他妈妈的情绪这才渐渐平复。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辞职之前都有写一封告别信的习惯,然后群发给各位同事,而且几乎每封告别信都写得情真意切,即便平日里再不擅长文字游戏的人也能在此刻洋洋洒洒,催人泪下。为什么大家都有这个怪癣?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在邮箱里读到一个即将离职的同事的告别信:“辞职就像离婚,觉得整个人有一种被连根拔起的感觉。”原来,那些告别的文字看似是写给别人的,其实是写给昨天的自己。
就连恋情创伤,也必须以仪式而告终。恋人分手之后,大多都会退还互赠的礼物,有些极端分子还要烧掉信件,删空短信以及电脑里的存盘照片。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他是你的全部;当爱走到尽头的时候,他和有关他的一切也应该随之消失,就好像举行了一个告别仪式,从此你便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
过日子就好比写文章,而仪式就是文章中的标点——它们会告诉你,哪里是逗号,暂时停顿之后日子还要继续;哪里是句号,这段经历就此完结;哪里是感叹号,高潮迭起;哪里是省略号,意犹未尽。
有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他是个高三男生,高考临近,父亲却突然病逝。好几天了,这个男孩不说一句话。
这位咨询师朋友告诉他,只有一次性地把哀伤释放出来,才能重新获得力量。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抬起头来,看着爸爸的照片,把心里的话告诉他。”男孩抬起泪水模糊的双眼,对着墙上爸爸的照片说:“爸爸,我会照顾好妈妈,高考一定考个好成绩。爸爸放心吧。”
这就像个告别仪式,释放了哀伤,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所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仪式,都象征着一种交接与过渡。
假如没有告别的仪式,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伤恐怕不会得到平复,情感就此停滞,最终变成一潭苦涩的死水。如果我们用一个告别仪式来对它做出标记,它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就会成为难以忘却的里程碑,这些里程碑,最终会连接为我们成长的轨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0:43
我是你记忆中唯一的爱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248次 周末的清晨,父亲从老家打过来电话,说他不见了。
昨天中午吃完饭出去,说去街上转转,结果到现在还没回来。父亲的口气很急,他这段好像不太对劲,老是忘事,好像也有点儿糊涂了。
忘事,他吗?我兀自笑了一下,想起来他是个多么精明的老头,什么都算计得一清二楚……
父亲说,怎么也是77岁的人了,你还是回来一趟吧……
77岁?我一愣,原来时间这么快。也正是这个数字让我微微有些触动吧,我的口气缓和下来,爸,别着急,继续找一找,等糖心醒了我就去买票。
1
5岁的糖心,正是对一切好奇的年纪,几个小时的车程,一直问东问西。我答得心不在焉,他的影子,断断续续,在脑海中飘忽而过。
小时候,并不知道他不喜欢我,所以会常常跟在他后面,仰着小脸叫他爷爷,因为他的屋里有好吃的,常常能看到他变出一块点心、几块水果糖来给姐姐。可是,我的渴望却很少得到满足,有一次,我看着他刚把半块桃酥塞给了姐姐,我赶紧跑过去伸出脏兮兮的小手,爷爷,我也要。他却啪地把我的手打开,小小年纪就嘴巴馋,姐姐已经能干活了,等你能干活的时候再吃。
他的偏心,终于让一个很小的孩子用心计较起来。再大一些,知道了他不疼我的原因。他想要个孙子,姐姐出生后,他一直盼一直盼,终于盼到我,又是女孩,还“站马生”。而且我出生那天,下了一天雨,潮湿闷热,他的一缸豆芽生坏了。据说那天他一直絮叨,哪有站着生的孩子,不是个省事的……
而我,果然不是个省事的,走路早,说话早,不听话。完全没有一个农村丫头那种天生的低眉顺眼。所以,同是女孩,他喜欢姐姐却烦我。甚至到我6岁该上学了,他竟然对父亲说,这丫头这个拗劲儿,上学也不会上好了,别浪费那钱了。
我忽然害怕了,在家里他说的话向来算数。于是第一次我向他示弱,讨好地看着他,爷爷,我能上好,我每次都考一百分。
他什么都没有说,站起来走了,算是默许。
我很努力,一直考一百分。然后在我读完小学四年级时,向来成绩不好的姐姐勉强读完中学,便不念书了。我更下了决心,要一直念书一直念,念出这一种生活去。
但是他,始终是我的阻隔。中学读完,他便提出让我也放弃念书回来干活。理由是农村女孩读书多了也没用,早晚是嫁人,认得几个字就行了。
我同他吵了起来。没想我的反抗激怒了他,他拍桌子,我说不上就不上了,有本事你自己去上,别花家里的钱。
我一下住了口。
而他,好像是根本就在等待我或是逼着我来妥协一样,在最终同意我继续上学之前,提出了若干条件,比如每个月的花销要在多少元之内,比如不能要自行车、新衣服……
已经长成敏感少女的我,放下所有骄傲和自尊,咬着嘴唇点头,努力不让眼泪在他面前掉下来——这是我留给自己最后的自尊,不在他面前哭,绝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0:57
2
高中的生活很拮据,没有新衣服,勉强吃得饱。周末回家,要走十几公里的路……我全都忍耐。可是不知道是命运作祟还是我太想要向他证明什么,一向成绩优秀的我,在那年夏天竟然以三分之差落榜了。不知道这样的结果他会如何奚落我。所以我不出门,不吃饭,后来,是他拿着拐棍砸了门。他骂我,他说他早就看死我了,就是个没出息的胆小鬼。他说,你丫头给我听好,我再给你一年时间,如果你还考不上,你就把这几年念书的钱都挣回来还给家里。
一年后,我以优异成绩考到山东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一家人欢欣鼓舞,他却依然眉头紧皱,然后把我喊过去,无比清晰地跟我算了一笔账。他说,你要记住,一家人省吃俭用还要借钱来供你,这些钱,以后你是要还的。
大学的假期,暑假用来打工,寒假到了过年才回去。每次回去,他无一例外地会拿出那个小本子给我看,上面,记录着家里给我的钱,每一角,每一分。
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还给他,一定。
大三开始,晚上做家教,周末在超市做促销,很辛苦,也需要看别人的脸色。但是,还有什么委屈能胜过他从小给我的呢?在和他的抗争里我早长成了倔强而坚忍的女子。工作两年半后,我终于把家里曾经为我负担的所有的学费都交给了他。
几年后,我恋爱结婚生子,渐渐在远隔两地的生活里,对我来说,他已经没有任何分量。有了糖心后,第一次带她回去时,他凑过来看,我对他说,是女孩。他讪讪地,却还是伸出手轻轻摸了摸糖心的小脸。
他的手……我在这一刻记起来,那样苍老。
思绪就这般混乱无序,直到糖心唤我,妈妈,电话电话!是父亲打来的,他说,找到他了,但是他……他不认得我们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1:15
3
我靠近他,站到他面前,父亲说,你可算回来了。找到他的时候,他正一直喊你的名字。
我有些诧异,走近他跟前,爷爷,是我。
他看着我,看了好半天,依旧目光茫然,口中絮叨,豆芽,豆芽呢?忽然焦急起来,两手胡乱在舞动着,我把豆芽弄丢了,我把豆芽弄丢了……
爷爷,我在这儿。我抓住他舞动的手,我出生的时候他坏了那一缸豆芽,他就给我取了名字叫豆芽。他在找我,可是为什么?
豆芽,豆芽——他喊起来,我站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认得我,他找的豆芽不是我。
这时,糖心走到我身前,他的眼神忽然亮了起来,一把推开我,在糖心跟前蹲下,豆芽,豆芽你跑哪去了,把爷爷吓死了……他忽然把糖心抱在怀里。
糖心吓哭了。
好不容易,我们哄他松开了糖心,他半天才安静下来,然后坐在那里,看着正蹲在树下看蚂蚁的糖心,目光里充满怜爱。
我将父亲拉到一旁,他到底怎么了?
父亲无奈摇头,这一段他就不大好了,总是自己去集市,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糊涂,但都会回来。这次竟然晚上也没有回来,你还记得那个地方吗?
我想起来,小时候,农忙没有人看我,他去赶集只好带着我去听书,我就坐在那里发呆、睡觉,他不让我到处跑……
父亲说,你别怨他,他有老思想,想要孙子,也信命,你出生的时候他找人算过,你命硬,必须有个人压着管着。但他说你跟别的农村女孩子不一样,是要跳出去当凤凰的,可是你又太倔强太好胜,必得有人激着你才能上进。他说你一个农村女孩子要是没有点硬性子,以后在外面是会受欺负的。他是疼你的,又不让你知道,他说你要是知道了他是故意的就没了心气,也就没出息了,可是现在他这样了……
我含着眼泪走到他身边。唤他,爷爷。
他似乎听见了,回一声,豆芽,目光,却依然定格在糖心身上,那样柔情温暖的目光,这样的目光曾经一直在我背后,而自恃有头脑读过很多书懂得了人生和情感的我,却一直迟钝得不曾发觉。而他,却一直把我放在心底,因为当他失去77年人生的全部记忆之后,只有我,还留在里面。是28年前5岁的我。
爷爷,是我把你弄丢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1:35
最孤独的职业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2007年6月,卫校毕业的于津从辽宁本溪来到北京,在同仁医院找到了一个工作,成了一名护士。两个月后,她申请到了眼科门诊。六个月后,她又来到了眼库。
一天,眼库主任潘志强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想不想做劝捐员。“劝捐员?”于津一头雾水,“什么是劝捐员?”
一头雾水的绝不仅仅是于津一人。迄今为止,劝捐员,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是一个陌生的职业。2003年5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护士陈淑莹成为中国首位职业劝捐员,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劝患者死后捐献眼角膜。
“你考虑一下吧。”潘志强解释完这个工作后。补充了一句,“肯定会挨骂,可能会挨打。”
她上网查了很多关于陈淑莹的资料,看了电视台采访陈淑莹的视频。光明使者,爱心大使,角膜劝捐第一人……陈淑莹有很多光环,但让于津印象深刻的是,她是个不受欢迎的女护士。
她想到了远在本溪的父母。打电话征求父母的意见,她花了很长时间向父母解释“劝捐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工作。最后,母亲说:“要做就不要怕挨骂,不管怎么样,我和你爸支持你。”撂了电话,于津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我怎么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其实,21岁的于津并不是第一人选。眼库主任潘志强本来是想找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护士,但是没有人愿意做。劝捐员风里来雨里去的,不如在办公室舒服,待遇也不好。
成为劝捐员之后,于津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北京东城区一家医院。潘志强给她开了一封介绍信,让她先去医院的宣传办沟通,得到允许后再去病房。
于津先去了病房。她从一楼转到顶楼,把住院楼转了个遍。因为没有到探望时间,很多家属都站在走廊里,互相聊着天。于津选了一个看上去很慈祥的老太太,走上前和人家聊天。聊了五分钟,她没敢说自己的身份。
随后于津去了院办,人家说:“你把宣传资料放在这里,我们请示一下领导,过几天联系你。”过了几天,没有等到电话的于津再次来到了这家医院。对方告诉她:“你们这个宣传资料不好,有别的吗?”至于进病房,于津得到的回复是“不可能”。“去过好多医院都是这样,医院担心我的出现给病人带来负面影响吧。”
普通医院之路暂时是行不通了。于津决定去临终关怀医院。
依然是先唠嗑。于津选定了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壮着胆子就上去了。通过交谈得知,这位中年人的儿媳妇患了宫颈癌,晚期。于津问他:“你对捐献眼角膜这个事情怎么看啊?”
“挺好的啊,为社会做贡献。”
眼看谈得差不多了,于津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份,问能不能和他的儿媳妇谈谈。对方听了之后,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你这个人这叫什么思想啊!年纪轻轻的干点什么不好?”说罢,起身便走。
成为劝捐员之后,于津每天将装满宣传资料的大包挂在胸前,游走于北京大大小小的医院、临终关怀医院之间,一天下来疲惫不堪。
头三个月,于津一个也没有劝成。“那段时间我都快对自己失去信心了,有时候我突然会想,我是不是真的特别招人厌烦?我怎么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喜讯”
2008年春节期间,于津终于等来了第一个捐献者。
于律清楚地记得自己接到捐献者家属电话时的心情,心脏一阵狂跳。从此,她特别愿意看到自己的手机上出现陌生号码的来电,因为这代表着一个可能的捐献者。
法律规定,眼角膜捐献必须是死后捐献,禁止活体捐献。出于运输和保存等医学上的要求,于津和她的同事们必须在捐献者去世6个小时之内赶到现场,取出病人的眼角膜。
这意味着当捐献者家属还沉浸在生离死别当中时,于津他们就急匆匆地赶过去,在家属的心头再插上一把刀。“你的话语很真诚,你的眼睛也很亮,但是你们的出现特无情。”一位捐献者家属这样对于津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别人爱听的都是喜讯,于津关心的却是死讯,对于劝捐员来说,死讯就是“喜讯”。
2008年4月16日,于津和眼库同事们赶到酒仙桥医院,89岁的捐献者唐琳刚刚过世。正当他们准备进行眼角膜摘取手术时,一位家属提出了一个问题:“需要把我妈的眼球也摘了?还是只取眼角膜?”
“得把眼球一起摘了。”于津回答的声音很小。
一时间,病房里一片死寂。捐献者的儿子的眼泪一下涌出来。“只摘眼角膜不行吗?我们不知道还要摘眼球啊!”捐献者的女儿,68岁的唐丽清,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于津。
“只取眼角膜容易感染。眼球一起摘,好保存,成活率高。”于津解释着,“你们如果无法接受,现在反悔还来得及。”所有家属的目光都聚到了唐丽清一个人的身上。过了好一会儿,她转头看了一眼母亲的遗体,背对家人,快速地说了一句:“摘吧。”
这次事情之后,于津很长时间都忘不掉捐献者儿子那瞬间而出的泪水。
之前,谈妥一个捐献者后,于津会在心里长舒一口气,“哇,真是不容易,终于有一个填表的了!”
现在,她有时候会问自己:当别人打电话给自己,自己应不应该高兴呢?为什么会高兴呢?
此题无解。但于津知道,自己恢复的时间越来越短。刚开始,每次取眼角膜回来,她都需要好一段时间来恢复,从别人的悲伤中走出。现在,她想开了:“自己取回来一个,等待的病人就少一个,又多一个人重见光明。”
2008年,于津完成了主任规定的任务,15个。年底,于津得到了300块钱奖金。对于第一年的劝捐生活,于津总结:“最大的收获是习惯了被拒绝。”
孤独的战斗
劝捐员要挑战的,其实是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2009年秋天,于津去丰台区一家医院进行劝捐工作。刚开始,于津和一位病人家属谈得很好,但随行记者要拍照时,这位家属立即发起火来:“你还给我拍照片,别人怎么说我?说我把我亲娘的眼角膜都捐了,不留个全尸,你还好意思上报纸?”
意识确实是最大的阻碍,而恰恰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斯里兰卡人口仅1500万,但是签字同意志愿捐献眼角膜的人数超过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已向57个国家捐献了5万多对眼角膜,至少10万盲人获益,重获光明。这要归功于其国家广为宣传器官捐献的社会意义,捐献眼角膜带给眼病患者光明的观念深入人心。
于津逐步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从原来主要的一对一劝捐,发展到利用宣传彩页和宣传海报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争取能够影响到尽可能多的人。
而现在,于津在进行一场“孤独的战斗”。2009年初,中国第一个职业劝捐员陈淑莹——于津曾经的榜样——辞职下海经商去了。
“最好的结果是,我失业了,但大家都知道眼角膜捐献是怎么一回事。”于津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1:51
出走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206次 一回到家里,苏小宁的恐龙老爸就瞪大眼睛对她凶,你看看现在几点了?我给你们老师和同学都打过电话,有人说看到你和一个男生去约会了,小小年纪,学习不怎么样,早恋倒学得挺快。
苏小宁站在那里,倔强地梗着脖子,并不解释。
天下父母都这样吗?那么我宁愿成为孤儿。
苏小宁在电脑上打下这句话时,猛然想起陈栎,放学时两个人站在街边聊了几句。陈栎回家后被他老爸打得鼻子流血了,因为他老爸回家时看见他拉着一个女孩的手站在街边。
陈栎说,什么时候能长大啊?长大了就可以离开家了。苏小宁叹了口气,说,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离开家,陈栎沉默了。苏小宁骂他是胆小鬼,这句话激起了他冲天的豪气,他默默地打上一行字:我们一起出走吧,明天火车站见。
苏小宁一宿都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她悄悄从老妈的抽屉里拿了5000块钱,然后像往常那样,背着书包,咬着一块面包去上学。
等走出了老妈的视线,她便撒丫子往火车站跑,远远看见陈栎等在那里,他的个子高高的,背影有些单薄和忧伤。两个人决定去云南看古茶树。苏小宁有逃离高压氧舱的快乐和肆无忌惮,像小鸟一样扑棱着翅膀。陈栎却皱着眉头,不无担忧地说,老爸知道我离家出走,一定会暴跳如雷。还有老师和同学们,知道我们一起离家出走,会说我们私奔呢!苏小宁笑得像一朵玉兰花,她说,我就是想让他们着急。
苏小宁和陈栎的离家出走,在学校和家里都引起轩然大波。苏小宁的恐龙老爸和淑女老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边到处找校长、找老师、找同学、找警察打听,一边互相埋怨。
斯时斯刻,苏小宁和陈栎在云南的一家小旅馆住下了。美丽的风光让他们暂时忘记了满腹的心事和一直担心的后果。
只5天的时间,他们花光了口袋里所有的钱。陈栎开始有些心烦意乱,甚至后悔和苏小宁荒唐地一起跑出来。他问苏小宁,不然,我们回去吧?苏小宁爽快地答应了,好啊,只是我们没钱了,口袋里的钱都花光了,看来我们是要被困在这里了。她看着陈栎慌乱不安的样子,有些想笑,他的胆怯那么分明地写在脸上。骨子里,苏小宁是不大喜欢陈栎这样的男生的,苍白、忧伤,做朋友勉强为之,将来自己若要恋爱,是决不会找这样的男生。
找了一家小网吧,上线,QQ上的留言雪片般。恐龙老爸和淑女老妈发了联合通缉令,疯丫头,你在哪儿啊?钱够不够?以后不再逼你往重点冲了,我们不能没有你……
苏小宁看着看着,眼睛里像涨潮一样,她咬着嘴唇抹了一把眼泪,在QQ上给老爸老妈留言,我没钱了,你们快来救我啊!
“私奔”了7天,却像过了7年。
恐龙老爸和淑女老妈一起去云南把苏小宁接回来,两个人都没有食言。可搞定所有的事情,苏小宁还是没有勇气去学校。恐龙老爸一反常态,没有给她施压,而是笨拙地鼓励她,别怕,拿出当初出走的勇气,身正不怕影子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
苏小宁忍不住笑出来,天天板着脸的恐龙老爸原来也会幽默一把,其实他的压力也不小,但他却仍然要笑着在这里安慰自己。苏小宁第一次站在老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她有些哽咽地说,相信我,我真的没有早恋。恐龙老爸狠狠地点了点头。
一年后,苏小宁以全市一百名以内的成绩,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她终于也当了一回尖子生。
去拿考试成绩那天,她穿着雪白雪白的旅游鞋,毫不吝惜地飞起脚,把一块小石子踢飞了,谁知不偏不倚,射中了前面不远处一个男生。他回转过身来,看到是苏小宁就乐了,他兴奋地说,我考上了重点高中,你呢?苏小宁老气横秋地叹了口气,唉,你们都是好学生,我不是。陈栎说,我在学校的公告栏里都看到了,你也考上了。
苏小宁低着头用脚在地上画着圈圈,咕嘟冒出一句,我们一起出走吧?走出去很远的陈栎回过头来,慢慢地走到她跟前,抓起她的手,在她的掌心里写下几个字——大学校园里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2:04
水晶球里有你的未来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你才高二,就开始给自己这样那样的计划表。你有文艺梦想,你说要写动人的小说,将来要拍成了不起的电影。你又说想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你还想当明星,想尝尝聚光灯下的滋味。
“可马上就要高考了,我看不到一点点和梦想相关的地方。”你问我怎么挑选专业,怎么才能实现梦想。你想考电影学院又怕竞争激烈,你想学金融又怕继续和讨厌的数学打交道,你报名参加过选秀节目,第一轮就打道回府。现在你像个满身是劲却不知道如何使力的孩子,满额是汗地捶着墙壁,芝麻却不开门。
你有灰姑娘的梦想,期望生命中突然出现一双水晶鞋,穿上之后愿望立马实现——王子、城堡、美满人生都在眼前。亲爱的蕊蕊,你知道为什么灰姑娘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那么受欢迎吗?因为那实在是不劳而获的超级好事。承认吧,谁没有几根懒骨头呢?可是蕊蕊,与其等待仙女出现赠你一双水晶鞋,不如自己打造一双。
你让我给你一些建议,正在读高中的你如何接近梦想。oK,我告诉你,如果我再读一次高中,我会做些什么。看书这件事情是本分,我就不叮嘱你了。我要列的是看书之外的事情。
我会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不要总埋首在书堆里。游泳、跳舞,有条件就学学瑜伽。这对女孩子的健康和身材很关键。
我会旅行,哪怕是去附近的小镇。如果有机会,尝试和爸爸或者妈妈一起旅行,做那个照顾他们的人,而不是被他们照顾的人。父母不仅仅是那个做饭的人,那个给你零花钱的人,那个为了你的存在而存在的人,他们也值得你用心灵去体会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交流思想。
另外很重要的是,我会交一些比我年纪大的朋友。你生活在网络时代,这就方便很多。大学的BBS,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站,可以让你建立很多有意义的关系,结识许多成熟的心灵。
每个真诚的朋友都是一面通向世界的窗口,你如果想让芝麻开门,他们就是你通向世界的门。和他们相处,你可以在自己的高中世界之外,获得对世界更宽广的认识。比如你问我金融系到底学些什么课程,你为什么不直接问金融系的学生呢?每个综合性大学都有学生会,你可以直接打电话去问。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协会,大学生也很热心,你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世界在膨胀着,变化着,我最希望在高中的时候就能学习分析社会,这种能力是一枚可以看到未来的水晶球。我多么希望可以早早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和精彩,能够分析并把握它。
水晶球里有你的未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2:16
珍惜你的鄙视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六年前,他曾经在南方某家报社记者部试用。想想自己三十多岁了,还在职场上过“试用期”,他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试用期通不过,那就太丢人了……
每个周末,他都会主动去报社加班,经常加班的还有一人: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女硕士,她也处于报社“试用期”。报社有两部热线电话,周末的时候,他和女硕士各守一部。他们既是想获得热线电话的新闻线索,也是想给社长留下好印象。
他的妻子比他早一年来到南方,在一家外企上班,收入高、福利好。有时候,当妻子下班到家后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又加薪的“好消息”时,他便本能地在内心默默地计算着现在和妻子在收入上的差距又拉大了几倍。
周末加班的时候,他心事重重的,除了热线电话外,其他的电话,一概没有心思去接。某个周末,记者部主任桌子上的电话响了,那个女硕士过去接了,居然是社长,社长询问记者部主任在不在报社?因为打他的手机关机,有急事找他。她回答说主任没有到,如果到了一定告诉……挂了电话,她向他解释说:“是社长。”他一下子懊悔起来:自己怎么就没有接这个电话呢?接了电话,社长就会知道他在加班,这样的敬业“印象分”多多少少会对试用期通过有点帮助吧?
正在懊恼之中,主任桌子上的电话铃又响了,女硕士站起来又准备接,这个时候,他已经条件反射地冲了过去,拿起了话筒……
尽管他很勤奋,尽管他也做出了好成绩,但是,报社老总就是看他不顺眼,那他的试用期只能玩完!
费了番周折,他终于在一家行业报纸里做了副刊编辑,工作轻松,月工资五六千元,他比较满意。
那天,他在网上闲逛看博客,竟然找到了那个女硕士的博客,女硕士后来顺利通过了那家报社的试用期。
从女硕士的博客中,他居然看到了对那次接电话的精彩描述:“与我一起试用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看模样,应该和我们社长的年龄差不多吧,我对他很鄙视,因为试用期间,一个周末,社长打来电话,‘试用期男人’平时只接新闻热线,不接其他电话的,当听我说是社长来电,从表情中能看出他很懊悔没有接那个电话。当电话再次响起的时候,他边说‘我来我来’,边冲到了电话前,一手拿着话筒,一手用手掌向下打着手势,示意已经站起来的我重新坐下,‘试用期男人’在电话里低声下气地和社长说话,口中一个劲地说:‘好好好,社长,您放心,主任如果来,我一定让他及时给您回电……’他边说话边点头哈腰的,脑袋简直就要磕着桌面了,挂了电话,‘试用期男人’兴奋地说,是社长的电话……”看到这人木三分的细致描述,他一下子呆住了,过了会儿,他缓过劲,开始反省对方为什么这么写?自己做了对不起她的事情了?没有。想来想去,那只剩一条原因:她写这个片段,就是出于对一个无能男人的本能鄙视!这种鄙视是来自她骨子里的……
第二天,在他的再三请求下,领导同意他辞去舒服的副刊编辑工作而去广告部,他就为多挣钱,他不是个怕吃苦的人,他相信自己能干好广告。
他工作很拼命,一年后,他成为报社的“首席广告员”,挣的广告提成就高达三十多万元,第二年,更是高达五十多万元。第二年年底,他从报社辞职了,因为有着自己的诸多固定客户,他自己成立了一个广告公司。
很多时候,坐在办公室,他会像牛反刍那样默默地反复咀嚼着女硕士的鄙视,他深刻体会到她的鄙视对于他的人生来说,非常有“营养”:让他在逆境的时候不泄气,因为泄气的后面会有更多的鄙视,让他在顺境的时候脑子不发热,因为可以提醒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
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珍惜那个女硕士的鄙视,那可以让他受益一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3:25
没有打折的爱情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说和她相处了两年的男友突然跟她说:你看,我们在一起都两年多了,我每天赶来赶去的,上下班路上三小时,真的好辛苦,我现在一想到回家就害怕,我想搬到公司旁边去住一段,等我的心情调适完以后,我再搬回来住吧。
她说:我听着这话,觉得他说的在逻辑上完全没问题,可又觉得哪里不对,我应该让他搬出去吗?
我说:他说多久回来住一次。她说:不定期。我说:让他搬出去吧,因为这个人已经不爱你了。她吓了一跳。说:没这么严重吧!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他是已经设计好了,这个时候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你答应了,他欣然搬出去,他就再也不会搬回来了。二,你们大吵一架,然后他很生气地搬出去,也不会再搬回来了。反正,一旦他搬出去就很难再搬回来了,你这里最多就成了他的钟点房。
爱情是件很完整的东西,在爱情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关系到男女双方的,单独的一方是没有私自做主的权利的。有些人觉得可以折中,可以退而求其次,真的可以吗?
男朋友是用来做什么的?你半夜一个电话,他再困都要飞身扑过来。你加班时,他的人已经守在了你的公司门口。你的每个节假日由他来安排你的行程。他负责点菜,他负责买单。你爹妈有事,他再窘迫也得出钱出力。你的抱怨他全部都得接受,你要经常说:你看,这事都怪你。他只能默默听着。这就是男朋友,一丝一毫折扣都打不得的。你想一想,你能舍弃其中哪一条?而有一天他要搬离你,你们的关系也就变成了普通朋友,他的偶尔出现不会照亮你的生活。
朋友是淡如水的,而男朋友则一定是酒。不管他是好酒劣酒,每个人会选择她自己好的那一口。因为这个男人一定要让你晕眩、让你沉醉,你才会死心塌地地和他在一起。你要的是一个男朋友,而并不需要一个朋友。
有时候觉得英语真的很奇妙,他们叫勋章为装饰品,而朋友也叫装饰品。放在那里好看不实用,遇到实际的问题什么都解决不了。
如果有一天,你的男朋友婉转地想让你给他的爱情打个折,请你毫不犹豫地离开他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1:33:44
聪明不如幸运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222次 女孩情场中受伤。她的朋友道:
“早就叫你放聪明点!”
听来似是当头棒喝——其实,在情场中,是没有聪明和不聪明之分的,更加不能一早便“放聪明点”。
太聪明的人不适合恋爱,甚至没有资格,因为堕入爱河通常都是笨笨的。失明失聪失忆失控失心疯……要到摔了一跤,才不那么笨——不过那是事后丸。
无所谓智愚,更无所谓胜负、对错。别自怨自艾了,IQ再高也栽倒。祝一个人“聪明”,不如祝他“幸运”。
最大的幸运,是大家不爱了,双方变心,都各找到更好的。谁也不会被谁比下去,亦没有一方伤痛欲绝,饮恨而终。不过这般美满快乐的事十分稀罕。大概万分或十万百万分之一。
所以,我们只好退而求“次等的幸运”了……
二人情变,有力难挽,他早早让你知道,几乎是一发生便告诉你,不浪费彼此的精神力气,死心后觅一条生路。若你最后一个被通知,才是双重打击。
要不,别让你知道。永永远远也不知道的,便等于没发生。不揭破,哪有真相?蒙在鼓里多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