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19:31
2。我们能让大脑重生吗?
有一种说法是,人出生时所拥有的脑细胞就是其一生中所能拥有的全部脑细胞。
20世纪90年代,这个流行了几十年的信条被推翻。有人发现,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在其一生中可以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在人身上,这种“神经发生”出现在两个地方:嗅球中形成的神经细胞似乎与辨别新气味有关,而海马中生成的神经细胞与学习和记忆有关。新的神经细胞可以与成人大脑结合为一体,这个过程可以受到控制以治疗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脑部疾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神经发生的杰夫‘麦克利斯说,方法就是用恰当类型的神经细胞替换病变细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19:40
3。镜像神经元有什么功能?
镜像神经元是20世纪90年代在猕猴身上发现的。当时,研究人员在对进行各种活动的动物大脑内放置的微电极进行记录,由此发现了镜像神经元。
人们一直难以查明人类是否具有镜像神经元,但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当我们去做并注视同一个动作时,大脑中被称为镜像系统的某个区域会“发光”。研究显示,镜像系统更加活跃的人似乎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19:57
4。意识有多少种状态?
你可能认为意识就像电灯开关,不是开就是关。然而,如今,真实情况似乎模糊不清,对我们有关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看法提出质疑,并且由此出现了有关昏迷病人表达意见的问题。
脑部成像显示意识存在更多状态。英国埃克塞特半岛医学院的亚当·译曼以梦游为例说:“梦游者的大脑确实处在半睡半醒状态。”尽管他们看到与知觉和意识有关的很大一部分脑皮质处在脱机状态,但大脑其他区域却是活跃的,包括那些与情感有关的区域。
英国剑桥大学的阿德里安·欧文领导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人们是有可能与植物人交流的。处于植物状态的人反应能力完好、可以自行呼吸却对周围环境完全无意识。当植物人躺进大脑扫描仪后,研究人员让他想象打网球或是在自己家里四处走动的情形,他们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同意或拒绝的回答。这类病人目前被当做是没有意识的,然而他们却可以听懂问题并进行交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20:07
5。灵肉相连的力量有多大?
如果你不幸住院了,想办法住进一间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如果能够远眺一片树林而不是一堵砖墙,你可能会恢复得更快。
有关精神与肉体的联系的研究就和行医一样古老。例如,聪明的医生知道,对于身体症状难以解释的病人,要探究其精神状态。为什么一些疾病受精神状态的影响较其他疾病更大?令人难以置信的安慰剂作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够学会通过思考自我治愈吗?
这其中有许多似乎是免疫系统在起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巨大压力会降低试管中以及人体身上免疫细胞的活性。大脑似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免疫系统,从化学调节到直接进行神经控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20:20
6。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聪明?
研究表明,大脑的大小与智商之间的联系微乎其微。看起来,大脑的质而非量才是关键。
荷兰马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学家马特因·范登赫费尔发现,较聪明的大脑神经元之间似乎存在更多高效网络——换句话说,在大脑不同区域之间传递信息所需的步骤较少。一个族群的智商差异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此决定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20:31
7。创造力和精神病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今,历史上具有创造力的天才被回溯性诊断为患有精神病已经司空见惯。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类型的精神病是最常提到的病症,而牛顿和爱因斯坦是其中最有名的研究对象。凡·高和弗吉尼娅-伍尔夫则被人们与躁狂抑郁症联系在一起。
没人认为完全患有精神病有助于取得创造性成就,但略有一些精神病可能是有帮助的。一般认为,语言和逻辑分析主要与左脑半球有关,而创造性思维则更多地与右脑半球有关。各种研究似乎确实显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右脑更为活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20:43
8。潜意识的力量有多大?
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的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解释了潜意识思维和意识思维之间微妙的相互影响。在他的实验中,志愿者看着屏幕上闪过一个词,接着几乎立刻出现一幅图画,用以阻挡意识理解这个词。当两者出现的时间间隔拉长时,这个词突然在意识里出现,同时脑扫描显示大脑出现特有的活动。这通常发生在间隔时间达到50毫秒左右时。但是,当使用的是“爱”或“害怕”等具有情感色彩的词时,这种现象会早几毫秒出现,就好像词语的重要性和是否值得关注是由潜意识自行判定的。
这种实验改变了我们对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两者关系的看法。后者牢牢掌握着控制权。将意识看成一盏聚光灯,潜意识对何时打开这盏灯并将光束投向何处起到控制作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20:53
9。我们最终能制造出有意识的机器人吗?
目前最接近生物智能的软件机器人就是“艾达(IDA)”了。它是一款由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斯坦·富兰克林设计的智能分配代理软件。
同人类一样,艾达有“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操作等级。在无意识等级,它调配软件代理程序来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这些代理程序通过竞争进入艾达的“意识”工作空间。在这里,它们进行互动并得出结论。升级版学习型艾达,或称莱达(LIDA),已于今年完成。它学习进入其意识的东西并利用这些来指导未来决策。莱达还具有“情绪”优势,情绪是用来指导其决策的高等级标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21:09
清华女生闺房变迁史时间:2014-01-13 作者:未详 点击:96次 古月堂、静斋、老楼、紫荆公寓,近一个世纪,清华女生宿舍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但女子的青春浪漫好像从来没有改变——
古月堂——杨绛与钱钟书的邂逅
古月堂与工字厅西院毗邻,是一座传统建构的四合院。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建校后做过教师宿舍,住过梁启超、朱自清。庭院当中,树木高大,亭亭如盖,树影把阳光挡在外面,院内清幽清雅。女孩子住在这里,不愁养不成淑女的。
1928年,清华园迎来首批住校女生,清一色男生天下终于有了女孩的曼妙倩影。因为当时并没有专门的女生宿舍,女生们只好暂住古月堂。从此,古月堂被淘气的男生称作“狐堂”。原来,古月加在一起,便是一个“胡”字,和狐狸的“狐”字谐音。女生的闺房,男生们总是感到她们难以抗拒的魅力,所以称为“狐堂”。
1932年的春天。清华园内丁香、紫藤盛开,暗香袭人。杨绛到清华外语系借读,住在古月堂西厢房第一间平房。这天,她刚走出古月堂的大门,抬头,迎面遇上钱钟书的目光。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满身儒雅气质。原来这天,钱钟书亲戚的女儿到清华借读,住在古月堂内。他被亲戚带到古月堂外,因为清华校规,男生是不准进入女生宿舍的。钱钟书正在门口徘徊时,无意中抬头,目光正对上从古月堂大门走出的一个女孩子,却不知将是和他相伴一生的杨绛。
杨绛是江南名媛,一心向往清华,只因那时清华不在南方招收女生,只得上了苏州的东吴大学。三年级时,杨绛放弃了母校振华女中校长为她申请的美国威尔斯利学院(宋庆龄、冰心上过的学院)奖学金,报考清华外文系。母亲取笑她说:“阿季(杨绛小名)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也许,正是这条红线把她牵到了大才子钱钟书的身边。
杨绛初到清华,就直奔建筑恢弘、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看到地板果真是软木的,走在上面没有一点声音,忍不住用手摸摸,还笑自己是个“乡巴佬”。而钱钟书当时已经是清华出名的才子。
共同的兴趣,浪漫的相遇,若是没有爱情,真是辜负了1932的春日迟迟。每到晚上十点多钟,自习室、图书室馆关了门,他与她就沿着小径,在月光下徐行,低声絮语与草间小虫呢喃之声难以分辨。希望路永远没有尽头,可是不觉已到“狐堂”门前,两人难分难解地伫立片刻,女孩便幽幽转身而去,男孩恋恋不合地追寻着已经消失的背影,又呆立一阵,方才离去。
1933年,他们便订了婚。1935年7月13日,在苏州结婚。古月堂的邂逅结局圆满。
静斋——校庆“开放日”
静斋建于1932年,是清华第一幢女生宿舍,因其外观酷似炮台,故有“炮台”的称谓-又因为它治理制度非常严格,男生很难进去会客,故被那时清华的男孩子无奈而戏谑地称为“堡垒”。
静斋的设计把女孩子奉为公主,男生要进女生宿舍就犹如“番邦”来朝。静斋里有一间三十来平方米的会客厅,是公主们接受“朝见”的场所,里面装潢极为考究。典雅的紫色皮面大沙发环绕着整个客厅,东西两面的玻璃窗,同时打开,客厅宽敞明亮。可设计者为了让室内显得更雅致,窗户上都蒙了白色的纱,阳光洒进来,朦胧梦幻。窗户两边低低地垂着拉开的绛紫色厚重窗帘,地板上铺的是精美图案的地毯。
不过,让男孩子遗憾的是,当时对会客的时间做了严格的规定,只有在中午和晚自习后熄灯之前,可以到此拜访。
平日里,男生只能在静斋的客厅稍事停留,但到了校庆日,静斋对男生完全开放。这一天,便是老清华男生们的盛大节日。
1934年校庆那天,上午九时,静斋的主人们穿戴整齐,有些期待又有些紧张地站在各自的卧室门前,等待参观者。各卧室除了打扫得格外干净整洁外,案头还插上鲜花。有的在书架和墙角的小木架上方摆几尊文学和哲学名人的石膏像。
大门轻轻推开,男生们陆续到来,最初并不多,三两个结伴,或独自一人。他们按顺序登楼参观卧室,有条不紊,只是眼睛却不知道是在看卧室还是看人。后来,人越来越多,几乎是蜂拥而上,没有了最初的矜持与绅士风度,楼梯上人挨着人,女孩子们难以招架。
女生们为这个开放日做了精心准备,可男孩子没有注重那些花草书籍,唯独墙上挂的、床前柜上摆的屋主人或者她的友人的相片,最引得参观者的瞩目。甚至一转眼,便被“顺手牵羊”。一天下来,失物甚多,而“失窃者”也只能无可奈何。不过,可爱的男孩子们有的不出一个星期,便把物品“完璧归赵”,并附有道歉信;有的“别有专心”,把物品留下了,许是想进行更深入的交往。
被女生楼包围的男生楼——一个清华毕业生的回忆
“被女生楼包围的男生楼”,这个神秘的所在,在清华这样男女比例悬殊的地方,这个楼的存在无异于一种传说。很长时间以后发现,这个说的是9号楼,一个被叫做酒井(9号)的地方,与宿舍区临界的两面正好都是女生楼(7号,8号,10号)。所以,就成了传说中的“被女生楼包围的男生楼”。9号楼是计算机系的大本营,是闻名的“清华夜话”发生的地方。
很多时候,在酒井的生活都与四周女生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打水。打水是件小事,很小的小事。但在我们进校的时候,这却是件每个人天天都会做的小事。不管你是十四五岁就进入清华的小小大学生,还是已经在这里混了很多年的博士生。关于打水的故事,不多,但是也总能听说:今天某某打水遇到很美丽的女孩。
二、食堂。7食堂就在6、7号楼旁边,后来的牌子叫做风味餐厅,以前被私下叫做“女生食堂”,因为旁边都是女生楼,是女生和情侣们吃饭的地方。食堂旁边还有超市,男生们很喜欢在这附近停留。
三、卧谈经典话题:清华男女比例。我总爱说清华是个男女比例7:1的地方,现在偶然会有师弟跳出来善意纠正。确实,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清华的整体男女比例已经协调很多了。但是我们说起来,还是喜欢用进校时候记下的老数据,就似乎是某种烙印。一定的程度上,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判定一个人进入清华的早晚——比我们更早一些年的师兄,会比较喜欢用9:1。
以前由于男女比例悬殊,清华男生和女生有非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方女生虽然住在新生院,但是并没有专门的新生楼,是和师姐住在一起,女生也没有各系独立的大本营;校运会女子名目比男子名目少很多,因为不少系集全系之力也难凑出一只女足来;男生每个房间住6个人,女生每个房间4个人;每年有专门的女生节,一般是全班男生一起为女生(往往只是几个)庆祝节日。
紫荆学生公寓:女生节的狂欢
紫荆学生公寓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学生公寓,共有26个楼,是清华建校90年来最大的建设项目。楼内有学生交流场所,备有电话、电视和电脑高速网络终端。其中4、5、8号楼是女生宿舍。与静斋相比,紫荆女生宿舍虽然没有装潢考究的会客室,但男士们也不用再受古月堂外的“程门立雪”之苦了。男生出入女生宿舍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神秘。清晨,女生宿舍楼下驻足仰望、停车等待-夜晚,入口门前依依惜别、你侬我依。
3月7日是清华的女生节,也是女生楼最热闹的时候。从3月7日凌晨时起,女生宿舍楼下,男孩子们就开始用各种方式为女生们庆祝节日。
早上6点,8号楼前50名机械工程系的男生们就摆出心形方阵,在楼下齐声高喊:“女生节快乐!”当5名女生款款下楼之后,他们在地上铺开5张红宣纸,派出代表为女生写贺词,祝愿女生们越来越可爱。
8号楼前还有一群骑单车的男生在等待着他们的“公主们”。工业工程72班有11名女生,19名男生。女生节的早晨,男生们早早地起床。11名男生骑着单车载女生一同去吃早饭、上课,另外8名男生早早地赶去教室用巧克力为女生们占座。
中午,自动化系在4号楼前摆出了“水果串串烧流水席”,几面写有“女生节快乐”的旗帜在空中迎风摆动。
到了晚上,有男生在5号楼下用蜡烛摆出爱心的样子。夜色中,女孩子们在楼上从窗口探出头,喊着男孩子们的名字。
5号楼一单元楼口,搭建起了一个粉色的气球门,那是新闻系的男生送给女生的节日礼物之一。在3月6号的文科物理课堂上,新闻系的男生就用亲手制作的纸玫瑰花为女生占座,还在课间播放早早就录制好的改编版《十送红军》。晚上10点整,桃李门前,男生们用蜡烛摆出心形,齐声高喊:“新闻系的女生,请你们下来!”烛光下,青春年少的他们和她们言笑晏晏。
时代在变,可少年的可爱似乎代代如此,仿佛从来没有变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8 14:21:24
母亲的“辛德勒名单”时间:2014-01-13 作者:未详 点击:136次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这些癌症患者经常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病情,时间久了,慢慢建立起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临回家,母亲与那些病友们相互都留下了电话号码。母亲眼神不好,回来后让我把那些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挨个儿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之后,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的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着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也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决定给母亲买个手机,这样母亲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了。我把那11个人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这让我想起了“辛德勒名单”,不仅仅是母亲,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那样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在治疗上也不大配合我们。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是都无济于事。后来,我们发现每次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会变得开朗许多,心情舒畅。所以,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为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每次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你好啊。我知道你是我的老姐妹。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上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多了一次战斗胜利的捷报,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的。他说:“我妈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在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让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着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母亲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着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她要参加秧歌队!
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她在为她的亲人们活着,也为那些“辛德勒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病情又一次严重了,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这个时候,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啊,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在病床上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