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1:28

[情感] 那个不能让你虚荣的女儿时间:2011-09-15 作者:安宁 点击:322次 PART.1

  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四处朝人炫耀,说,我们家依依终于可以去外企,做白领挣高薪了。亲朋好友们听了皆羡慕,说,是啊,你的后半生,总算有了依靠。她眯眼笑听着,脸上的骄傲,像敷的劣质的粉,被那恣意的笑一震,扑扑地,全都掉落下来。

  她这样笑着的时候,我正在北京,历经着艰难的抉择。周围的同学,皆通过这样那样的关系,留在了北京,而我,拿着厚厚的简历,却始终寻不到合适的工作。

  两个月后,我收到一笔两千元的稿费,这张稿费单让我终于下定决心,将写作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我很快地在北京租了一间地下室,日间读书,晚上写作。稿费来得并不是那么及时,很多时候,付完房租和水电费,就只剩下几张勉强吃饭的钞票。这样的窘困,当然不会给她寄额外的钱,尽管,我知道她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收到钱时,可以一路喜滋滋地去邮局的虚荣。

  她常常会打电话来,问我外企工作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对于擅长虚构故事的我,几乎是小菜一碟。我会详细地向她描述我的办公室,烤漆讲究的红木办公桌,价值一万元的台式液晶屏幕电脑,累的时候,可以去摆满小雏菊的阳台上,站立片刻,从20层上俯视大气的北京城;而我的老板,对我则格外地器重,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将我重用提拔……

  她在那端喜滋滋听着,连水壶开了的啸叫声,都没有注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1:41

PART.2

  我的写作,渐渐有了起色,收到的稿费,甚至有了节余,我给她买了一件仿名牌的针织衫。她几乎合不得穿,每次出门,必像一项仪式,隆重地站在镜子前面,弄到从头至脚都和毛衫搭配了,才放心地出去见人。小城的秋天渐渐凉了,可她却时常穿着这件薄薄的毛衫,在风里,故意绕远路,走上许久,都不觉得冷。

  我在她的电话围追中,将谎撒得越来越大,大到最后我粗鄙的衣衫遮不住了,开始露出层层的破绽。

  弟弟高考失利,不愿再读,要来北京找我,并捎给我她的话:有你姐在,尽管放一百个心,她肯定有本事,让你在公司里找份轻松体面的活做。弟弟转述给我的时候,我几乎是立刻朝他尖叫:不许你来!说完了又急急地纠正:我这边如此忙,怎么能够照顾你?况且,我马上要被公司派往外地,你来了我如何走得开?

  弟弟明显地有些失落,嘟囔着说:亲戚朋友都知道我要去北京投奔你了,咱妈都给我打理好行李了,连火车票,都买好了呢。

  我几乎是歇斯底里地,让弟弟将她叫过来接听电话。她显然没有料到这个在她看来顺理成章的决定,会让我反应如此激烈。她嗫嚅着,说,依依,你如果暂时不在北京,找个人去接小弟也可以,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等你回来,再给他安排工作也不晚……

  我终于没有耐心听完她的话,便冲她嚷:北京卧虎藏龙,就他刚刚高中毕业的一个毛孩子,能在北京做什么?!你以为我们公司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来的吗?!

  电话那端寂静无声,电水壶突然失声尖叫起来,我在这样局促心慌的声音里,胡乱说一句“就这样吧”,便匆匆将电话挂断。不知道这一挂,在她的心底,有了怎样撕心裂肺的疼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1:56

PART.3

  几个月后,小弟打电话给我,说,她已经托了一个远房亲戚,将他送进了一所职业学校。有亲戚问起,为何不让小弟去北京,她依然是用夸张的语气,说:没有办法,一人一个命,他非要哭着闹着去学电脑,有什么用呢?儿女大了,是由不得娘的。

  我买了一身像样的衣服,提了大包小包,以一副荣归故里的模样,回去为即将读书的小弟送行。

  她则老早就在小镇的路边上等着了,每有车来,总会翘首期盼着车会戛然而止,里面有她的女儿,一脸荣耀地走出来。她这样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盼到了我。小弟也飞快地赶来,帮我提塞得满满当当,却并没有多少值钱东西的行李袋。她喜滋滋地走在最前面,见了人,就大声地介绍说:我们家依依从北京回来啦!不让她拿什么东西,非得提这么多包回来,害得要两个人给她提。我走在她的后面,看见她微驼的脊背,灰白的头发,粗糙到不忍细看的双手,外八字的难看的走路姿势,突然地就觉得难过,生活将她压成如此不堪的模样,可还是没有能够将她的虚荣,去掉一丝一毫。

  我买回的北京烤鸭,小弟觊觎了许多次,要打开来吃,都被她一个巴掌拍过去,恶狠狠阻止了。到了家族里最有威望的亲戚来的时候,她才小心翼翼地打开来,放在饭桌的最中央,又让我给一桌子的人都斟了酒,这才举起酒杯,说,谢谢大家来这里吃饭,依依当年读书,家里太穷,没少给你们添麻烦,现在终于出息了,小弟也去学他喜欢的技术了,我们一家人,可以越过越好了……

  满桌子的人,边嚼着那只昂贵的烤鸭,边不停歇地称赞。她在奉承里皱纹愈加地深下去。而我,除了走开,背对着她,假装看院中的风景,还能做什么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2:10

PART.4

  我要走的那天,小弟嬉笑着向我讨钱花,说,要去买心仪已久的一件衣服。我问他要多少钱,他说五百块就可以,我当即朝他大叫:还说不多,快赶上我在北京地下室一个月的房租了!小弟诧异,说,你在北京怎么会住地下室,咱妈说你们外企都住几个星的宾馆单间呢。

  我的脸,当即红了,还没有来得及掩饰,她就走过来,说,你姐姐当然住的是宾馆,将来你学出来,去北京工作,也能住上那样阔气的房子呢。我没有回头,但我的脊背,还是被她温柔看过来的视线,烤得生疼。

  将我送上车的时候,她坚持要在座位上陪我坐到车开。我说小弟明天就要走了,你还是回家帮他收拾一下东西吧,我以后会每个月给他寄生活费,你不用担心的。她低头默默地将书包上的袋子系了又解,解了又系,像在家里,她思念父亲的时候,织那条总也织不完的围巾。

  售票员开始检票,车的喇叭,也不耐烦地响起来,催促送亲友的人下车。她终于起身,说,在北京,好好照顾自己,小弟的事,不用操心的,他一个男孩子,出去闯荡,吃得了苦。

  车缓缓地行驶起来。她突然重重拍打着玻璃,示意我打开窗户。车窗有些锈了,用了很大的劲,才只开了一条小缝。但她的话,还是被巨大的喧嚣裹挟着,冲了进来:依依,如果不喜欢在北京,回省城来吧,你们都在身边,我心里踏实……

  车的速度,愈行愈快,她的身影,终于缩成一个小小的点,而后一个转弯,再也看不见了。而我忍了那么久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2:32

[卷首语] 珍重身上衣时间:2011-08-28 作者:admin 点击:289次   曾经去国外参加文化交流,花很多钱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因为太喜欢,所以舍不得穿,除非参加重要会议或在需要表示诚意的场合才穿上身。因为使用率太低,我慢慢忘记了有这样一件衣服。换季时,家人帮我整理衣柜,我才想起它。躲过水洗日晒,它依旧笔挺,款式却已经过时。讪讪地把它小心包好,继续收进柜底,回味起初对它的喜欢,我忍不住感叹那些快乐都成了落花流水。

  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什么人,对方的一点一滴、一颦一笑都让我有无尽的话想要表达。但我总是怯于启齿,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心事静静地窝在心里,折叠得整整齐齐,幻想有一天会勇敢地站在他面前,“扑啦啦”全部抖开。等啊等,最终,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子,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中。

  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永远没有错,美好的岁月就这样一日又一日被等待消耗掉。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那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只是被郑重地供奉在期盼的桌台上,那么它只能在岁月里积满尘土。当我们在此刻感觉到心中的酸楚,就应该珍重身上衣、眼前人的幸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2:54

[卷首语] 春之声时间:2011-09-15 作者:张景岩 点击:183次   1883年,小约翰·斯特劳斯创作出不朽杰作《春之声圆舞曲》,用饱含青春朝气和无限活力的乐曲,生动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景象。

  98年后,当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这首圆舞曲,春天色彩斑斓了起来。那是一个对知识如饥似渴,对书刊望眼欲穿的年代,《青年文摘》应运而生。时间定格在1981年,是为《青年文摘》元年!

  恰似春光在雍容华贵中登场,《青年文摘》注定是一本与“春”结缘的杂志,春与青春是她永恒的旋律。30年弹指即逝,《青年文摘》与几代中国青年共同成长,见证、记录了无数青春的情感肌理与步履轨迹。从良师益友到心灵伙伴,从单一杂志到系列刊群,乃至在新媒体领域开疆拓土,领先群伦。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路走来,“青年的需要”始终是《青年文摘》着力的方向,“影响青年,影响未来”是其不懈的追求,“创新求变,贴近时代”则是其蓬勃发展的利器。

  创新栏目,优化内容,提升设计,改进营销,完善服务,是《青年文摘》每年的“必修课”。其中的精神内核既是“春之声”中应有之义,也是对千百万读者的感恩、尊重与回报。伫立在杂志社的封面墙前,映入眼帘的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绚丽青春的绽放,也是一代代编辑人孜孜以求的奋斗印记。

  蓬松的土地,敞开坦荡的胸怀,期盼着犁铧的耕耘。勤劳的人们,也已经备好了种子,即将播种希望和幸福。轻快、明朗、跳动的《春之声圆舞曲》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在寒风凛冽和冰雪肆虐之后,太阳照常升起,春天即将来临。

  2011年,注定是精彩的一年,是《青年文摘》和爱她的读者的新元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3:10

[成长] 小纬:来自幕后的声音时间:2011-09-15 作者:晗糟糟 点击:198次   每一部精彩的电影中我们都看不到他的身影,只有帅哥美女在镜头前你侬我侬,但是假如没有声音的成功辅佐,也许言情片会变成喜剧片,文艺片会变成恐怖片。

  于是,我们知晓了配音导演的重要性。

  如果飞,就要飞到最高

  24岁的小纬算得上一个奇迹。在以资历和经验为首要条件的配音界,“配音导演”的身份从来只能属于四五十岁的长辈,而他却在自己的第二个本命年,凭借着漂亮的声线与不懈的努力,成为业内人士绝对认可的“中国最年轻的配音导演”。

  好的配音对于一部影片来说,究竟有多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石斑瑜的幽默声线,我们很难想象“I服了YOU”,以及“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我没有珍惜”这样的台词还会不会成为经典,也很难想象声音粗重的周星驰能否如此顺利地被内地观众接受。

  但是,假如没有配音导演,也许永远不会有人发现石斑瑜。又或者,即便发现了,也无法引领他与周星驰的表演达成近乎完美的一致。小纬正在做的,就是寻找与搭配——如同导演一部影片,至关重要的就是选对最适合故事情节的演员,这项工作对于个人的实力考验绝不简单。

  忽略掉他足以出演偶像剧的外表,小纬更喜欢用声音与人沟通,在接触每一部译制片的过程中,他都觉得自己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有时候,他是一名大侦探,带着推理迷破解层层迷雾,悬幻而神秘;有时候,他是一位科学家,带着好奇者研究世间万物,透彻而审慎;有时候,他是一个赛车手,带着体育迷穿梭曲折赛道,激情而浪漫……只是,我们看到的形象属于别人,唯有声音来自于小纬,他可以动情地陪着角色号啕大哭或哈哈大笑。

  只是优秀的配音也就罢了,凭什么年轻如他,竟可以提前十余载成为“最年轻的配音导演”?并非命运的特殊垂青,而是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中等待机会。

  2009年初某个飘着鹅毛大雪的日子,北京电影制片厂里二十多位配音演员正焦急地等待着配音导演的到来,小纬也是其中一员。他们需要为《Discovery》《SEGA》和《视野》等几部译制片配音,任务非常艰巨。地上的雪越积越厚,终于在两个多小时之后,负责人带来了“配音导演无法赶到”的坏消息。眼看着有几位配音演员已经不知所措,小纬毅然决定:我试试!

  实际上,小纬有这样的把握,并非一时冲动。在之前的每一次配音里,导演如何把握人物角色、怎样搭配不同的声音,统筹不同的工作伙伴,甚至一个手势、一个口形,他都在暗暗学习、牢记在心。踏实的配音功底和灵活的处事方法让小纬已经不怕独挑大梁,一次意料之外却格外成功的配音故事就此写下。

  成功来自百倍的付出

  小纬至今还记得参加“寻找青春代言人”十强赛主持专场时的一幕,这是一场数千名做着演艺之梦的年轻人之间的PK。小纬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十强,却在自己的最强项上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原计划的《魂断蓝桥》桥段配音,由于女搭档在前面的环节被淘汰,不得不临时改配《无间道》,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成了他的临时选择。

  这是《无间道》的最后一场戏,陈永仁和刘建明在天台上相遇,气氛剑拔弩张。“挺利索的。”屏幕中传出了“刘建明”的原声。“我也读过警校。”陈永仁回敬。一句简简单单的台词,令台下的上千名观众惊叹,因为他们没有听到小纬的声音,明明是“原声放送”。

  配音环节的出色表现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主持人余声表示“如果你能在配音的行业中坚持走下去,将是中国的No.1”。“勤奋代言人”的称号是对小纬的最佳肯定,他不喜欢自己被首先认可的是外表,而勤奋才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其实,小纬的声音很早以前就悄悄地走进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从磁性激荡的广告词“怕上火,喝王老吉”到“洋范儿”的《Discovery》,再到充满未来感的“华硕,开启智能新天地”,小纬担当配音的作品不计其数,配音类型也五花八门。

  有时候他是《色·戒》中充满旧时代气息的公子哥儿;有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为戴劳力士手表的成功男,随后他还会变成《变形金刚》里的机械斗士。

  “没想到他这么拼命”

  因为在配音上出类拔萃,几乎没有人相信小纬是“非科班”出身。谁能想到,他对配音和播音的学习,不超过半年,但是他对专业知识的汲取力却超出了任何我们可以想象的“海绵能量”。

  由于小时候身体不好,小纬从7岁开始练习长跑、篮球和散打,并且均取得过很好的成绩。直到16岁时因膝盖受伤,体育生涯才略带遗憾地收场,“体育锻炼成就了我这种坚毅的性格,一根筋往前冲”。

  “一个普通人,他说我要拼命,可能是指他努力的程度,但是当一个运动员说要拼命的时候,他真的是拿命在拼。”这样的拼命,在开始担任配音演员和配音导演之后,有增无减。

  熟悉小纬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每天工作至少二十个小时的狂人。每天早晨七八点,小纬准时到电视台出外景,风吹日晒一整天。傍晚回家来不及休息,继续在工作室录音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早上七点一到,他又一骨碌爬起身,冲个冷水澡,风风火火赶赴单位。这样的生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坚持了三年。

  三年来,他每天平均睡眠不超过三小时。“早晨嗓子的状态是最差的,你醒了,嗓子还没有醒,这种状态下是无法工作的,对嗓子的损害也非常大。与其这样,那我不如就不睡觉。我热爱配音这个行当,它像是我血液中流淌的东西,容不得半点的不完美。”郭德纲知道小纬的工作状态后,感叹道:“我知道这小孩很努力,但没想到他这么拼命。”“累!可我停不下来。我有热爱的事业,我还这么年轻,如果停下来了,真的是一种浪费。”

  主持只是副业,配音才是王道

  “出名要趁早啊!”张爱玲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出的感慨,足以让现时代的我们感到心慌气短。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似乎有无数个扑面而来的机会让人一炮走红。

  2010年初,小纬开始担任电视台的名人专访主持人。小纬不走煽情路线、不在节目中显摆自己,他更像一个记录者,真实地将名人的喜怒哀乐带给观众。

  他采访王宝强,本来只有10分钟的采访时间被他巧妙地延长了半小时,只因为被小纬的真诚所打动;采访马诺,这个在银幕上刚烈的女孩向他口吐真言,透出的是与平常不一样的柔软。这种不做作的主持风格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走在路上会有人找他签名,有时也会收到女粉丝的情书,网络上一些热心的观众还成立了他的后援会。

  但小纬显然对镁光灯下的生活不太感冒,他从心眼儿里喜欢的还是幕后配音的工作,无论是导演还是亲自上阵,都乐在其中。“主持是我的工作,我需要努力把它做到最好。但是配音——声音艺术是我的生命,我时刻都不能合弃。”所以,当这张面孔越来越为年轻人所熟悉与喜爱时,他仍会因为被要求合影而羞涩,会谦虚地说谢谢,会憨直地说欢迎你们批评指教。“我是一个傻小子,只是刚好做了这样一份工作,让大家都能看到我,所以我只想借由这样的工作带给别人阳光和笑容,告诉他们你也有力量去获得你想要的。仅此而已。”

  本雅明说:“天使站在废墟之上,回望历史。这样的悲怆,不属于今天这一代人。这是一个轻盈的年代,飞得多高,完全取决于身上的羽毛有多丰满。”而小纬正在凭借着年轻的资本,收集身上的羽翼,没有人知道他心中的“丰满”到底是怎样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他每时每刻都在为心中的那个梦想而努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4:35

荷兰骑车人总是对的时间:2014-11-26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在荷兰,自行车比人还多,像阿姆斯特丹和海牙这样的城市,市民出行多达70%是靠骑车。
  
  二战前,荷兰的城市交通主要靠自行车。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汽车数量猛增,情况发生了变化。荷兰像欧洲许多国家一样,道路越来越挤,骑车者被逼到了路边。
  
  汽车多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随之增加。在1971年,3000多人死于汽车事故,其中有450名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产生了一场要求保障孩子骑行安全的社会运动,其名称叫“停止谋杀孩子”。这个名字取自记者维克·兰根赫夫一篇文章的标题,该记者的孩子就死于一起道路事故。
  
  1973年发生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动摇了荷兰人对汽车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信任。当时中东产油国停止向美国和西欧出口石油。
  
  双重压力促使荷兰政府投入资金,改善自行车骑行的基础设施。荷兰的城市规划机构也开始改变以汽车为中心的道路建设政策。
  
  为让骑车更安全舒适,荷兰建起了庞大的自行车专用道网络。专用道上有明显标志,路面平整,有与机动车道分开的标示牌和交通信号灯。路面宽敞,足够两人骑车并行或超车。
  
  在许多城市,自行车道完全与机动车道隔离。有些地方空间有限,骑车人必须与机动车共享道路,通常这种情况,你会看到“骑车者在前、汽车在后”的标示牌,上面注明:“自行车道,汽车是客”。
  
  在转盘位置,骑车者也享有优先通行权。当你骑车通过时,汽车总会停下来耐心等你通过。这里的观念是“自行车总是对的”,在荷兰骑车的游客,对此往往会感到陌生,一时还不习惯。
  
  荷兰的孩子会走路前,就生活在自行车世界里。幼儿外出时坐在“三轮车”座椅上或运货自行车上,儿童座位常常配有斗篷,起到保护作用,有些父母在儿童车上花了不少钱。
  
  孩子长大后,他们就自己骑车,隔离的自行车道宽度足够供孩子或陪同的家长并排骑行。由于在荷兰年龄未满18岁不能开汽车,骑自行车为孩子提供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自由。
  
  政府在教育方面也发挥了作用,骑自行车是荷兰学校里的必修课程。所有学校里都有停放自行车的场地,一些学校90%的学生骑车上学。
  
  在大学城格罗宁根,中央火车站的地下停车场可停放1万辆自行车,即便按照荷兰的标准,这也是骑车者梦寐以求的。在这里,骑车者可享受到在别的地方只有开车者才有的待遇——停车场进口处有电子计数器,能看到停车场里还有多少车位。
  
  在荷兰,自行车停放场地无所不在——学校、办公楼和商店外面。不过,你要在指定地点锁好车。假如停错了地方,你的自行车会被移走扣押,要花25欧元才能把车领回来。
  
  在荷兰,骑车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我问别人,骑不骑自行车,他们总是翻白眼回答:“我们不是骑车的,我们只是荷兰人。”
  
  对荷兰人来说,自行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种特别装备或小众生活方式的象征。所以荷兰人不太在乎是否拥有最新型号的自行车,或高科技骑行装备。
  
  他们把自行车看成人生冒险旅程的一个值得信赖的伴侣。因此,年代越久远的自行车就越好。你经常能看到身后来了一辆挡泥板碰着车轮发出“咯咯”响的车子。有一辆破旧的老爷车,能显得你更有身份,因为这说明你对自行车的爱,经受了考验。
  
  荷兰地势平坦,人口密集,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出行的路程不会太远,而且也很方便。很少有荷兰人穿着吸汗的莱卡材质的衣服骑自行车,他们认为穿着只要适合去的地方就行,如骑车上班、购物、泡酒吧等。
  
  当然,有了自行车专用道,他们可以穿着夏装悠闲地骑行,不像在高峰时段不顾死活拼命赶路的上班族。部分由于这个原因,人们骑车到公司后不用冲凉就可以上班,这是一种不出汗的交通体验。
  
  荷兰人骑车往往不戴头盔,因为他们得到以“骑车人为中心”的道路法规的保护,而且拥有据此理念设计建造出来的基础设施。假如你在荷兰看到有人戴着头盔骑车,很有可能那是一位游客或专业骑手。
  
  我在荷兰为英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做“在英国和荷兰骑车有什么不同”的节目时,需要买一个头盔。我住处附近一家自行车店里摆着一个头盔,店员说这个头盔放在那里无人问津,已有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4:49

凭什么让我们交房地产税时间:2014-11-26 作者:未详 点击:160次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税总局副局长许善达3月16日在一个论坛上表示,房地产税三年内难出台。同时表示上届政府推行的重庆和上海试点的房产税已经失败,已经被本届财政部、建设部废弃。作为前任税务总局领导,许善达的这番表态正式宣布试点不到三年的房产税已经完成使命,寿终正寝。
  
  以上海为例,数据显示房产税试点效果非常一般。2011年上海各类房产税收入总计22。1亿元,2012年的收入24。6亿元,上述金额和上海的每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可谓杯水车薪。房产税征收都主要集中在交易环节,并非在持有环节,征税效果遭各方质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房产税的推出,并未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上海和重庆的房价涨幅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让房产税退出舞台,是否标志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房地产税正式登上舞台?现在还不得而知,至少在许善达委员眼中,未来三年难以推出。为何难以推出,必须要从房产税和房地产税的区别说起。这两种税只有一字之差,不少人认为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但实际上多一个字,意义可谓大不同。
  
  房地产税与房产税最大的区别在于:房产税作为财产税,其征税对象为房产,而房地产税征税对象既包括房产又包括土地。通俗解释就是:一个财产税税种,两个财产主体。而房地产的财产主体有两个:房屋属于卖方人,而脚下的土地却属于国家,拿住宅来说,只有70年使用权,并没有实际拥有权。
  
  房地产税实施必须具备两大先决条件:一是需要依靠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搞清楚全国的房产数量,这些房产分布在哪些人手里。根据相关数据,再行确定房地产税的征收对象、征收标准和相关税率。两会过后,住建部已经明确表态,将在6月份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但何时上述数据能够搞清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第二个条件就是房地产税里“土地”部分的税如何征收。在购买商品房时,房价已经包括开发商获取土地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这就意味着土地使用年限内,已经一次性缴清所有的租金。房地产税作为财产税一种,是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它以财产为课税对象,向财产的所有者征收。
  
  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按照法理是无法向房屋所有权人征收“土地”税的。即使退一万步,强行“立法”容许征收,是否存在二次征收问题。因为土地出让金的缴纳和房地产税是重复征收的。70年出让金一次性缴清,然后每年还继续征税,两者本身就存在矛盾。所有有开发商和学者就建议,如果房地产税真的征收,土地出让金是否应该免收?这样才能起到真正意义的上降房价之目的。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从房产税到房地产税,虽然一字之差,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已经废弃,后者要真正落地,不仅需要做大量铺垫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的变革。房产统一信息、土地出让制度是否改变、土地产权如何明晰、出让金和税收如何平衡,都是看起来简单,落地起来比登天还难。
  
  以上问题不解决,房地产税真的如许善达所说,三年内很难出台。其实最能代表大众心声的一句话就是:老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凭什么要为土地交税。这是房地产税最为核心的一点,也是和房产税最本质区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6 18:45:04

哪些不平等你要容忍时间:2014-11-26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当我们看到当今的社会贫富不均,穷的穷,富的富,消费水平相差十倍甚至百倍时,不平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才发现,解决平等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仔细分析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无非是四方面的。一是起点的不平等:有的人出生于富裕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则相反,家里穷,上不起学,或者家庭生变,父母离异。二是天生的条件不同:有的人漂亮,有的人难看;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有的人健康,有的人天生就有疾病。三是个人的抉择不同,导致的后果不同:有的人选择学文,有的人选择学工;有的人选择艰苦努力,有的人选择清闲安逸等等。四是个人的运气不同:有的人命好,处处顺利;有的人命苦,到处碰壁。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些导致财富不公的原因中,哪些是可以消除的。
  
  先看出生的家庭条件,这样的不平等,主要是原有的社会不平等造成的。出生的家庭有穷有富,上一代的不平等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造成两个人一生命运不同的最主要原因。虽然社会有一些安排,试图减少这种不平等,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社会救济制度,但作用远远不够。更激烈的措施,例如把孩子集中起来统一教养,未必是良策,更未必能被疼爱孩子的父母所接受。穷妈妈也未必同意把孩子送给富人家。纠正这一类的不公平,比较稳妥的办法只有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从根本上逐步消除贫富差距的过分扩大。
  
  再看天生的条件。有些家族天分特别高,代代出人才,为人类做出杰出的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公平去压制他们,叫他们的贡献和普通人一样。有些人有商业头脑,善于经商,同样为人类作出贡献,自己发了财,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我们不但不应该限制他们,还应该帮助他们,成全他们的事业。有些女孩子长得特别漂亮,她们赚的钱就比别人多得多。汽车展览都要请漂亮女孩做模特,空姐也讲究相貌。难道我们能够改变这种现实吗?天分也好,长相也好,这些天生的区别所造成的收入差别很难消除。
  
  个人的抉择,只能由个人自己负责,绝没有个人的抉择叫别人承担责任的道理。一个人决定去偷盗抢劫,总不能让别人替他去坐牢。一个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他的成果也不可以让别人去享受。过去我们批评吃大锅饭,就是因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弄得大家都没有积极性,对发展生产很不利,才决定引进市场经济,让每个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可见,由于抉择不同所造成的贫富不均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说到运气的不同。运气有个人的,还有大环境的。个人的运气包括一生一世中所碰到的人,这些人所作的抉择,偶然性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所以称之为运气。我们无法用任何手段改变这些偶然因素。大环境的变化包括国际石油价格的升降,碰上宏观调控等等,都会影响一大片人。我们无法将一个人挑出来免除宏观对他的影响,更无法改变整个宏观形势,惟一的结果是听从运气的安排。
页: 1652 1653 1654 1655 1656 1657 1658 1659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1665 1666 1667 1668 1669 1670 167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