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09:54

尼泊尔:上“私学”更爽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前一段时间,我乘巴士从尼泊尔博卡拉前往首都加德满都。一个男孩坐在我旁边,手捧一本练习册,在欣赏窗外风景的间隙,偶尔低头背诵。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他要去加德满都参加考试。原来,第二天是尼泊尔一年一度的高考。
  
  尼泊尔学生在参加高考前,就需要选择填报学校与专业。与中国高考的不同之处在于,各个学校与专业都有对应的考试科目——这个叫作Morden的男孩填报的是工程专业,需要考试的科目为数学和物理。仅两科考试,就足以让他奔波——先到加德满都参加一科考试,第二天一早赶往另一座城市考另一科。这两座城市距离100多公里,要花费近5个小时。
  
  闲聊间,我借来Morden的练习册翻了几页,其封面上的“PEA”字样引起我的注意,Morden告诉我,PEA是一家私人培训机构,自己曾在那里备战高考。
  
  在尼泊尔,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更愿意去私立培训机构上学,而非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即使私立培训机构的花费比公立学校要贵很多。Morden告诉我,这是因为在私立培训机构,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学习及课余时间,都比公立学校自由很多,而且,这里公平竞争的氛围更为浓厚,考上名牌大学的几率也高。
  
  学习之余,Morden在风景区做兼职。这不仅解决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也练就了他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有益于他高考的发挥——在尼泊尔这个拥有自己语言的国家,学生的试题语言却是英语。Morden略显自豪地告诉我,他的英语水平竟也能在众多拥有英语必考科目的高考生中名列前茅。
  
  一路的交流中,Morden一直很轻松,丝毫没有我当年高考前的紧张。当问到为什么时,他只是告诉我,高考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次非凡的经历,一个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的选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1:23

有些食物为旅行而生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88次   日本人爱吃豆腐。江户时期有食谱,所谓《豆腐百珍》,都是绕豆腐做文章。老一代日本人对做豆腐颇有执意,聊将起来都有心得,譬如制作豆腐必须用国产豆子;正经豆腐常是奶油黄色,而非纯白色——白色都是贪图好看!
  
  尤其重要的是,豆腐是不能搬运的,不然味道会变。比如日本江户时期做的所谓八杯豆腐,是用六杯水、一杯酒、一杯酱油,加豆腐炖煮;看着平淡无奇,却要求是当地豆腐,未经颠簸——不然味道就变了。日本饮食大多如此:工艺用料未必多复杂,全在此等细节上下功夫。做冷奴的豆腐——豆腐与葱、木鱼花搭配,浇酱油——更是运不得,必须是就近的豆腐才好。总而言之,豆腐不能运,酒也一样!
  
  比起豆腐不堪运,酒不能运大概更让人理解些。酒酿造时,一颠簸风味就变了。法国干邑地区酿白兰地的酒坊,以前有一种规矩叫“转瓶”,派专业人士,把搁在酒窖里的瓶转一转,帮忙发酵;转的幅度不能大,否则酒味便毁。当然也有因祸得福的,葡萄牙的马德拉岛产的葡萄酒,一次漂洋过海,遭遇风浪,只得返航;一查舱内的酒,被颠簸后反而二度发酵,味道强化了,成了当地名产。现在你去马德拉岛南丰沙尔的植物园,他们还会请你喝马德拉酒加巧克力,强调他们的酒味道浓厚,连巧克力也压不住。
  
  有些食物,却是专门为了运输而发明的。
  
  比如,日本人吃饭团、喝味噌汤,这些最初都是为了行军打仗而设。饭团做起来容易,吃起来不需要餐具;味噌结成块,和饭团一起挎在腰里,有热水了,一冲一泡,热腾腾一碗味噌汤,补充各类营养——现在的泡面,也不过如此。
  
  你去日本山梨县,会发现当地卖信玄饼。老爷爷会吹嘘说,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就是靠这种内韧外酥、扑满黄豆粉的甜饼打胜仗的。但稍微了解点历史便明白:那个年代在日本,黄豆粉都算奢侈品;武田家打仗的确靠伙食,但靠的是刀削面配腌萝卜。日本现在的老式料理中,还会有腌萝卜,仿佛多年古物似的,其实就是为了打仗行军和度荒年使的。
  
  推而广之,大多数盐渍的食物——西班牙火腿、瑞典腌鲱鱼中国江南人腌野菜,最初都不是为了美味,而是为了储藏和旅行。
  
  富勒先生写《西洋世界军事史》时,着重提到蒙古人的发明:酸奶。因为蒙古人打仗长途奔袭,经常不带粮草,每个兵卒带若干匹马,饿了就吃马奶的乳酪,于是蒙古人永无补给的问题,带的马匹就是活动的罐头。游牧民族在这方面最有心得:北京点心里的许多奶制品大半和蒙古族、满族有关,比如萨其马、勒特条,都是面粉、鸡蛋、奶油一炸,容易携带,出去打猎跑一天都不坏,如果饿了,在马背上随时就能吃。
  
  欧洲多山,旅行不易,所以,许多食物都是比量着旅行来的。德国人吃酸菜加香肠,是典型的旅行产物:卷心菜腌了,配合猪肉加盐灌的肠子,随煮随吃,很方便;英国人早餐吃的腌肉,早先和黑面包一搭配,就是航海行军皆可的军粮。
  
  俄罗斯人当年为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和瑞典人曾有大小数百战,最后学会了制作瑞典人的臭鲱鱼。臭鲱鱼味道酸臭,是鲱鱼发酵得的,军队仗着这玩意儿当军粮;老俄罗斯人讲究喝伏特加、吃酸黄瓜和腌鲱鱼。
  
  你可能觉得这吃喝太粗猛啦,但考虑一下: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是在餐桌上吃这几样,而是在夜雪茫茫、万里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驾着马车,醉醺醺一路溜达。在这样的旅途中,永不变质的伏特加、越搁越好吃的酸黄瓜和腌鲱鱼,当然是最美好的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1:37

五环旗下的秘闻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54次   马拉松借酒助兴
  
  1896年4月10日下午,现代第一届奥运会最后一个项目——马拉松比赛即将开始。这一天希腊雅典的天气突然奇热,烈日当空,酷暑难当。但是,25名马拉松选手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都想赛出最高水平,希望在奥运会马拉松赛的冠军名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比赛开始了,法国选手勒米西奥一路领先,其余24名选手紧追不舍。可是没过多久,他们被灼热的太阳烤得唇焦口燥,有的还脸露难熬的神色。站在马路两旁观看的好心肠的希腊妇女,赶紧拿出当地产的白葡萄酒,让过路的马拉松选手们解渴。
  
  选手们喝完美酒,顿感神清气爽,既舒服又解渴,身上的热气仿佛消散了许多,他们继续向前奔跑……
  
  不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先喝过葡萄酒的选手,因酒精发作,加上烈日照射,变得步履踉跄,并相继昏倒在地;一路领先的勒米西奥也禁不住葡萄酒的后劲而昏厥过去,只有少数几个未喝葡萄酒的选手顺利到达终点。结果,东道主希腊选手斯皮里东·路易斯后来居上,成为奥运史册上第一个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事后,人们在议论斯皮里东成功的原因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他本人的体魄强健,临场发挥好;另一种则认为,是葡萄酒帮了他的忙,使他成为一个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冠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1:51

 假冠军以车代步
  
  1904年7月至10月,第3届夏季奥运会在美国的圣路易城举行。
  
  在马拉松比赛时,美国运动员劳恩开始很守规矩,但不久就开始落后。后来,在赛跑队伍中不见了他的身影。
  
  他到哪儿去了呢?原来,劳恩在避开队伍以后,在中途跳上了一辆朋友开来的汽车,竟“以车代步”,左右穿插,乘坐16公里,在距离终点9。6公里处才跳下汽车,重新奔跑。当时的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0公里,减去他乘车行走的16公里,那么他实际参加比赛的距离为24公里,他比别的选手要少跑1/3多的路程,当然跑在了前头,冠军非他莫属。
  
  劳恩开创了奥运会作弊的先河,他首先进入主会场,冲到终点时,仍精力充沛,面不改色。众人见此情景,禁不住发疯似的狂呼起来。
  
  “快,给美国英雄奏乐!”观众们闹哄哄地吼叫着。随之,会场上响起了美国国歌。劳恩像凯旋的英雄一般,毫无愧色地接过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授予他的金质奖章。
  
  可是没过多久,劳恩“以车代步”的骗局被拆穿了。他一下子从奥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摔了下来。为了严肃比赛规则,刹住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恶劣作风,大会立即取消了劳恩的比赛资格和“冠军”称号,他还被开除出美国运动员的队伍。这样,马拉松的冠军便顺延给美国运动员希克斯。
  
  劳恩作弊夺冠,开创了现代奥运史的丑恶先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2:01

 一块特殊的奖牌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撑竿跳高比赛从下午4时一直持续到晚上9时,最后美国的米道士以4。35米夺冠。日本的西田修平、大江季雄和美国的塞夫顿3人的成绩相同,都是4。25米。按规则,他们必须重新比赛才能分出名次,结果两位日本选手成绩一样,都是4。15米。塞夫顿得第4名。为了决出第2名和第3名,西田和大江还得再赛。由于时已深夜,日本领队决定不再比赛,由第一次试跳4。25米的西田得银牌,大江得铜牌。
  
  第二天发奖,西田却让大江站在第2名的高台上,自己站在第3名的位置上。奥运会结束后,他们又将银、铜牌切开,再焊成银、铜牌各半的奖牌。
  
  还有一则金、银牌切开互换的趣闻: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女选手施莉获得跳高金牌,队友迪特卡逊获得银牌。她们两人在为体育事业奋斗的征途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胜似姐妹。
  
  当她俩登上领奖台时,又是欢呼,又是拥抱,共庆胜利。奥运会结束之后,她俩各自切开奖牌,互换一半再焊接成金牌、银牌各半的奖牌作为纪念,这是奥运会上最感人的事例之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2:11

 聪明的乐队指挥
  
  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开幕式上,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指挥突然发现没有意大利新国歌的乐谱。原来,意大利驻芬兰使馆在运动会开幕式之前,没有向东道主组委会提供该国新的国歌。工作人员也忘了向意大利使馆索取,以致出现了可能使乐队指挥手忙脚乱的场面。
  
  可是,老练的乐队指挥并没有被难倒,他灵机一动,奏起了意大利之乡那波里民歌——《我的太阳》,全场先是愕然吃惊,接着是哄堂大笑,然后按“是什么光从那边窗户透出来,那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的节拍鼓掌跺脚,和着乐声一齐放声引吭高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2:21

  入场券换金牌
  
  1956年11月,第16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在跳高决赛中,美国19岁的黑人选手查·杜马战胜所有的对手,获得了金牌。
  
  可是,他的这块金牌来之不易,因为在强手如林的美国,人们并没有把这个黑人选手放在眼里。
  
  起初,当他去参加比赛时,他甚至找不到教练和领队,运动场把守森严,他被拒之门外,而入场券又十分昂贵。怎么办?为了参加比赛,他只得自己掏腰包买票进去。入场后,他发现跳高比赛即将开始,他甚至连准备活动都来不及做就参加了比赛。
  
  杜马在比赛中以2。136米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战胜了他曾经崇拜过的一些选手。可以说,一张入场券,换来了一块金灿灿的金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2:34

书和床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书和床有密切的联系。
  
  还不识字的年纪,我喜欢大人们念书给我听,大人们总是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其实我也瞌睡得要命,但还是会恳求他们继续往下念。
  
  要不为他人的懒惰所累,出路只有一条:自己学会读书。终于有一天,我摆脱了困境,看书看到忘了时间,但总会有一个威严的声音命令我熄灯睡觉。一天夜里,我被门缝里透出的光线出卖了,从此被迫转入打着手电筒偷偷读书的地下状态。我整个人缩在被子里,被窝留出几条缝隙,尽量不闷坏自己。要等到大人们外出,我才能回到地上状态,点上床头灯过过瘾。
  
  总之,我在床上度过了最美好的阅读时光。每天入睡之前,我必须看一会儿书,这种“读瘾”根深蒂固——哪怕已经凌晨四点了,不给我来点儿书我是睡不着的,于是再翻上几页。我的左眼总比右眼先抵达疲劳的极限,就睁着一只眼继续看,直到筋疲力尽。我没法在读完一章、一段或者一句话的时候见好就收——总要硬撑到最后一秒,往往一个句子还没读完,说睡就睡,像被电击了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2:46

鱼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64次   鱼的睡眠超乎想象。即使在水池最黑暗的角落里,在苇丛中,它们的休息也是清醒的:它们长久地保持相同的姿势;绝不可能这样说它们————一头躺在枕头上。
  
  它们的眼泪也像一场疯狂的哭泣————难以计数。
  
  鱼不用姿态表达绝望。这证明了那把钝刀的合法,它沿着鱼的脊柱跳动,撕破闪光的鳞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2:59

你好,路边书虫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236次   生活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里拉,虽然以流浪为生,但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流浪者。
  
  24岁的里拉有曲折的人生。他从小生活在贫困之家,勉强读到初中时,父母因病去世,里拉从此过起了流浪生活。因为流浪,里拉结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
  
  有一次,饥饿难耐的里拉在朋友的诱惑下,第一次吸食了毒品,结果深陷其中。但里拉没有能力购买毒品,于是,那些人就强迫里拉去偷、去抢。里拉不肯,结果被狠狠地揍了一顿。
  
  里拉继续以乞讨为生,但毒瘾时时发作,这让里拉苦不堪言。为了忍受毒瘾的侵袭,里拉干脆坐在路灯下读起书来。那些书原本是里拉顺手捡回来用以生火取暖的,现在它们却成了里拉的救命稻草。不同种类的书为里拉展示了不同的世界,让里拉暂时抑制住了毒瘾发作时的冲动。
  
  从那以后,乞讨与读书成为里拉最主要的生活,但捡来的旧书毕竟有限。于是,里拉每天乞讨食物时,也开始乞讨旧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书本里的知识不仅开阔了里拉的视野,而且深受其害的毒瘾竟然也渐渐被控制住了。里拉渐渐地明白了,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尊严地生活。
  
  里拉决定不再以乞讨为生,而要重新过另一种生活。里拉把自己收藏的书一本本修补整理,然后拿到路边去销售。
  
  于是,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路边,出现了一个温馨的画面:衣衫破旧的里拉,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书堆旁边,一边读书,一边期待着顾客的光临。
  
  有人认为里拉是在作秀,借以博取更多人的同情,于是很随意地拿起一本书问里拉是否读过,结果里拉不仅能讲出书中的内容,甚至好多词句都能背下来。里拉自信地说:“我收藏的书已经读完了,准备卖掉一些,然后补充一些新书。读书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多读书,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里拉的励志故事引起了电视台的关注,他们把里拉的故事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节目的名字叫《你好,路边书虫》。在节目中,里拉充满激情地告诫年轻人:“读书吧,读书会让我们看到最美好的世界,读书让我们远离一切暴力和毒品,读书永远不会伤害人。”而为了让孩子们不再整天盯着手机打游戏,里拉还向他们赠送了一些书。
  
  被读书改变人生的里拉,依然坐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路边读书、售书,他的故事不仅让许多人重拾书本,走进阅读的世界,而且影响了许多人的价值观,同时也颠覆了人们对流浪生活的偏见。你可能一无所有,但你拥有知识,知识是无价的,所以,流浪的里拉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流浪者。
页: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