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5:26

带进光来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263次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会聚焦在那种情绪或那个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强大了。
  
  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失了,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的最好方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6:10

周昌的骨气时间:2014-10-29 作者:未详 点击:275次   周昌在沛县随刘邦一起举义,一路过来,杀过敌,建过功,但与黥布、彭越之流比较起来,不过是小儿科而已。待到汉朝初建,他却照样封侯。如此,就有人说,周昌封侯,凭的不是业绩,依托的是高祖刘邦的人情。其实不然,周昌虽功不显赫,却有与众迥然不同的秉性,那便是耿直、刚强、不畏强权、敢怒敢言。大汉初期,萧何、曹参皆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却也对周昌礼让三分,敬畏有加。如此看来,周昌封侯,未必就没有皇帝更深远的考量。
  
  有一次,周昌在刘邦休息时进宫奏事,高祖正与戚姬拥抱一团,周昌本应“非礼勿视”,却被他撞见了,只有回头便逃。可是,他偏偏遇上了一个不检点的皇帝,要出门追赶。追到之后,便骑在他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头答道:“陛下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臣子对皇帝讲话大都低头垂首、恭恭敬敬,可是周昌骂皇帝时却是直脖昂头、面目相对,如此就足见他刚强了。
  
  刘邦宠爱戚姬,就想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立新太子就得废掉旧太子,这可是关乎江山社稷之大事,有人附和,有人反对。附和者是一批趋炎附势之人,反对者是一拨维护国家典章之人。反对者虽也群情激昂,却是敢怒而不敢言。周昌就站出来了,在朝廷中与皇帝极力争辩,势若水火。刘邦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有口吃的毛病,人一愤怒,口吃就更是厉害:“我的口才虽不好,但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我期……期……坚决不接受您的诏令。”太子终是没有废除,周昌当然功不可没。事后,吕后知道了消息,见了周昌,都行了跪谢之礼。吕后是何等强势、骄横的角色,在她的皇后生涯中,恐怕这是她仅有的一次向臣子屈膝而跪。
  
  如意没有被立为太子,刘邦就在他十岁那年封他为赵王。但刘邦心里还是一片忐忑不安。他担心他死后赵王难逃吕后的追杀。于是,一个叫赵尧就给他支招说:“您给赵王派去一个高贵而坚强有力的国相,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众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这个人就是周昌。”刘邦觉得此计极妙,便召见了周昌:“我想一定得麻烦您去辅佐赵王。”周昌答道:“我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何半途将我扔下呢?”刘邦说:“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我私下又实在为赵王担心,考虑再三,除您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周昌有些无奈,但还是履职去了。果然,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歹心顿起,便派使臣先后三次召赵王入朝。周昌预感到赵王横祸将至,就叫他称病不去。吕后知道周昌作梗,就派使臣先将他召回了。吕后很生气,骂道:“难道你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姬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为什么?当然是为了阻止吕后的杀戮。吕后自然也不会因周昌作对而罢手,她趁他入京之时,还是把赵王骗回了长安,一月之后,将他毒死了。周昌老泪纵横,却别无他法了,人死不能复生啊!但是,吕氏当家,群臣献媚,周昌因此称病引退,从此不再拜见吕后。
  
  周昌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封侯与否,其实也改变不了他的秉性。重要的是,历来官场奴气弥漫,周昌算得上是这片奴气中的一个亮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6:47

闪亮的低谷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我曾经就住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地下室,可苦了。”
  
  “当年我的工资一个月才900元,但是我没有放弃。”
  
  好多朋友,说起过去的人生低谷,泪光闪闪,轻易就能感染倾听者的情绪。大伙儿一起鼓掌,自省自己为什么仍然不能成功。
  
  还有一些人为了避免低谷,就用幸福的山头去填满一个又一个的低谷。宿舍条件不好,就拿了一笔钱出去租公寓;毕业后要找工作,托个关系就有了铁饭碗;怕谈恋爱受伤害,父母安排一次相亲就把自己给推销出去了……事事平顺,人生一马平川,既没有山峰,也没有低谷,一眼就能望到生命的尽头。
  
  年轻的我们常常分不清什么是情绪不好,什么是境遇糟糕,什么叫工作瓶颈,什么才是人生低谷,或许在成长的道路上,各有各的遭遇,但谁也不知道那是你人生当中的哪一段。
  
  我有个朋友,性格极像许三多,面对任何困难,眼皮都不眨一下,心里认定了一个目标,就跌跌撞撞地前进。他一直想自己开一家公司,一开始办杂志倒闭了,欠了好几百万。后来搞公关,积累了一堆关系,却也没赚到什么钱。来来回回一路折腾,朋友们都在背后笑话他遭受的人生挫折,他却笑着说:“没关系,起码每一次失败我都找到了原因,所以我觉得那不过是成功到来前的试运行而已。”
  
  过了几年,他转做品牌代理,把过去几年的关系与资源整合在一起,第一年便盈利还债,成为圈内品牌代理的佼佼者。
  
  说起过去欠了很多钱的日子,他摇摇头,说自己丝毫没有觉得到了人生低谷。他说在他的脑子里,没有“低谷”这个词,所有的艰难,都只是为了去山顶而必经的上坡路而已。
  
  “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这是我听过关于人生低谷的最好阐述。
  
  多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钝感力。他们不会被糟糕的环境影响,他们的内心永远有一件值得沉迷与付出的事,这种钝感力足以打败比他们更聪明的那些人。
  
  我们总会看见那些成功的人在与别人分享他们过去的种种不堪,关于曾经,他们感慨连连。并不是他们在炫耀,而是在当时的处境里,他们根本来不及感慨,直到今天站在岸边,想起过去才能安安心心说一句:“那时,确实是一个低谷。”
  
  “低谷”,这个词若出现在现在,说明你在停滞;若你坚持爬坡,这个词一定会出现在你回忆的时光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7:00

生活想象力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213次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事?如果让我回答,我一定说:“是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的人去爬山,登山临水,如同劳役,最多是强健筋骨而已。他不能在山花径竹之外,看到比粉黛更艳的颜色,也不能在松涛石泉之外,听到比琴笛更清的声音,只能数数石级、量量路程,无法在形色之外,心领神会特殊的韵味。硬拉这样的人去登山,他会把自己看作无利可图且空手而返的樵夫,登山乃是自找苦吃,多累!
  
  没有想象力的人去读书,读书考试,都成了劳役,最多是短暂地强记一番而已。书上分三点,就记这三点;四个人有不同的说法,就背这四个人的名字。他不能在书本外试着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也不能自我反省来启发新知,只知一句一句地用红笔做记号,完全被作者吓倒,没有自己游神会意的空间,在书海浩瀚的强大压力下,做书蠹、做书橱、做书奴,越变越无知,好苦!
  
  没有想象力的人去种花,虽口口声声说“我爱花”,种了千百株花,只像个园圃里的花贩;没有想象力的人去弹琴,虽口口声声说“我爱音乐”,奏了千百首曲子,恐怕只像仪仗队里的鼓吹手。
  
  登山、读书、莳花、鸣琴,就以这些生活中最富情趣的事为例,一旦缺乏想象力,就沦为樵夫、书呆子、花贩、鼓吹手。
  
  反过来说,如果有丰富的想象力,背负着柴担的樵夫,肩上扛的就像人生的负担,许多人只管贪心地加重自己的担子,像做官想爬得更高,像发财想腰缠更重,宁可犯危履险,也不肯轻束担头,少挑些柴火,安全归来。真是“任它雨过苍苔滑,偏向苍苔险处行”!从一个贪婪的樵夫身上,洞见了全人类悔恨不及的愚蠢!
  
  如果有想象力,从隔窗一根竹竿投影在砚台上,就像见一片潇湘的云彩,添加了砚台上深深的墨气。于是风吹过竹子像琴奏,砚台前的人也像坐在潺潺的流水里,四周的墙壁光影斑驳,也像杂乱的帆影。吟诗读书写文章,无一不在阵阵暗香中,灵思汩汩而来,书里读几分,书外读几分,自有山川风月陶冶性情,做个“诗书解人,山水知己”,读书才不会读傻了!
  
  如果有想象力,在一瓢水中,就能领略到四海的水味;在一株花里,便可想象出千百种花至清至秀的境界。种花何必多?而访菊、采梅、护兰的这番心意才重要。就如你画梅写兰绘菊,重点不在颜色形似,而在花那至清至秀的意境,缺少想象力,是引渡不到那境界的。
  
  如果有想象力,那么通俗的琴声也像佛在说法。苏东坡问:“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就算你说用指拨弦才有琴声,那么用凡夫的手指去拨,为什么拨不出“流水高山”,拨不出“绕梁三日”?这是苏东坡的想象力,居然用琴也能代替说法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7:16

别让孩子内心的恐惧化作魔鬼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222次   当13岁的小敏撞倒3岁的玩伴琪琪后,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
  
  她可以大声呼喊救援,可以跑去叫人,可以拨打急救电话……她13岁了,应该能做到这些事。
  
  但她没有,8月12日傍晚,自贡市富顺县安溪镇毛桥社区,小敏做了一个最极端的选择——抱起琪琪,扔进粪池中,再用尽全力搬来石板,挡住池口。
  
  几天后命案告破,所有的人震惊了。小敏说,她是怕给父母惹麻烦,怕赔钱。
  
  这样的杀人动机,比起残忍,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源于恐惧。就像打破花瓶的孩子,因为害怕责罚,把碎片藏起来。
  
  琪琪摔倒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她受伤了吗?她会告状吗?她会让我爸妈赔钱吗?短短数秒,这些小敏无力也不知如何解决的难题,就像一串炸弹,在她稚嫩的神经节上接二连三地爆炸了,并腾起恐惧的烟雾。
  
  如果小敏的心态足够健康,那么,安全感会让她相信成年人能够解决这件事,同情心会让她替琪琪求救,而责任意识则会让她守住琪琪,并在“救援”到来后坦陈事情的经过。哪怕仅仅出于一个孩子最直接的应激反应,小敏吓得跑掉了,令人心碎的结果都不会发生。
  
  偏偏小敏的父母10年前离家打工,她随酗酒的祖父和多病的祖母长大,那一刻,习惯了只能自己面对的小敏,无法逃走,便选择掩盖。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再一次以残忍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但相似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他们身上。
  
  去年12月,福建莆田一个14岁男孩杀死一个8岁女童,并把她丢进粪池,原因是两人玩闹时对打了几下,男孩怕挨家人责骂。
  
  今年8月,陕西西安一个14岁男孩杀死1岁半的亲妹妹,原因是嫉妒妹妹分走了父母的爱。
  
  对责任感到恐惧,对失去感到恐惧,对惩罚感到恐惧……恐惧让这些十三四岁的心灵杀念骤起。而他们想杀死的不是眼前活生生的一条性命,而是自己的恐惧感。
  
  有时,甚至连成年人也无法处理这样的恐惧感。2010年,21岁的药家鑫因为害怕对车祸负责,害怕被受害人纠缠,举刀杀人。他的身体有了成年人的模样,但他的内心世界依然是充满恐惧的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有第一次打破物品的时刻,当各种突发的情境猛地降临在他们的生命里,所有的孩子也都是第一次经历恐惧。
  
  而成年人要做的,则是教会孩子学会面对恐惧。比如,在他犯错后教他面对、承担和处理,为他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如其来的状况,并把最简单的求助方式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当黑夜降临时,给他以拥抱或讲故事给他听。
  
  所以,当孩子犯下残忍的罪行时,成年人应当警醒,那并不是所谓的“性本恶”,而是不在场的父母、不作为的学校,以及趋利避害的社会流俗,共同犯下的“罪行”。成年人缺席的不仅仅是犯罪现场,更是此前每一个应当及时教育的时刻。
  
  家庭应当是孩子和恐惧之间的第一个调解人,是孩子内心安全感最初的来源,也是教他学会应对这个世界的第一位老师。
  
  学校则是孩子迈出家门后的首站,如果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异常,那么老师应当及时察觉,并给予辅导。
  
  但往往是,一些孩子被打工在外、不负责任的父母或“管不过来”“没法去管”的校方忽略了。
  
  在小概率的“父母失职”和“学校失责”后,应当有相应的社会工作机构,以百分之百的概率扛起教育、帮扶和救助的责任,不让一个孩子陷在教育的漏洞中,不让一个孩子独自面对恐惧。
  
  性格有内向和外向,源于天性,但自制力、同情心、道德感、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定是长久养成的结果。关键是,在孩子们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一刻也不能缺席。
  
  当我们以极大的耐心第99次站在一个孩子身旁,陪他面对恐惧时,很有可能,那即将到来的第100次,就不再需要我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7:31

自由不是耍酷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45次   前天汪阿姨请我去参观她在曼哈顿新买的公寓,才走到街角,她就迫不及待地指着她家的那层楼,说:“瞧!那就是我家。”
  
  “是阳台上有一盆大叶子树的那户吗?”我正指着呢,却听见背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冲来几个穿制服的大汉,急着大声问:“什么事?什么事?”
  
  我一怔,说:“没事啊!我朋友正告诉我她家在哪一层,有什么问题吗?”
  
  就见那几个大汉长长吐了一口气:“天哪!我们还以为楼上失火了,拜托,以后不要随便指好不好?”
  
  原来他们都是附近大楼门口的管理员。
  
  这件事让我想起刚到美国教书的时候,我经常在办公大楼的走廊跑,也曾被一个同事责怪。
  
  我当时问他:“我又没有撞到你,怎么会影响你?跑,是我的自由。”
  
  那个同事却板着脸说:“你跑,会让我以为失火了而心里不安,所以,你的自由影响到了我的自由。”
  
  记起前几年,有一次溜冰比赛,其中一个孩子溜得最好,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却没获得名次。当时大家都觉得奇怪,四处打听,才知道是因为比赛规定不准把任何东西扔在地上,那个孩子却在比赛结束时,得意地把手上的小花环抛向空中。
  
  “这有那么了不得吗?她溜得太好了啊!”当时有人问。
  
  “成绩最好却不守法,就不是最好。”裁判说。
  
  现在半大不小的孩子,动不动就说“酷”,甚至认为酷是“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岂知这种酷不但伤害了自己、影响了别人,也由于在有秩序的社会里破坏秩序,造成许多危险。
  
  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有一段话——“拍国产片像做皇帝,大家都听令于我;拍西片像当总统,总统是要去取悦每个人的。”李安这么说,是因为他在台湾拍片时,导演最大,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是当他到好莱坞拍片的时候,却总得跟制作人、演员、摄影和片厂沟通,他虽有导演的自由,却要尊重每个人的意见。
  
  看完这段话,今天如果你问什么是“酷”,我要说:“酷不是做皇帝,而是当总统;酷是不失规矩地自我发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7:43

舌尖上的成语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紧挨大拇指的手指头叫“食指”,其实,“食指”的命名名副其实,真的与吃有关。五个手指中,这个手指是最灵活的。很早的时候,人们习惯用这个手指试试食物的味道或者冷热,手指当然尝不出味道来,是需要放在嘴里吮一下的——很早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那么多的器皿,吃东西也是直接用手的。
  
  说到食指,历史上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具体时间是鲁宣公四年的春天。郑国的两位大臣——公子宋、公子家——相约朝拜郑国的最高领导郑灵公。走在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觉地抖动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让公子家看,把公子家弄得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动几下吗,有啥稀奇的,有啥高兴的呢?”公子宋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只要我的食指处于抖动状态,这就说明一定会有美味,已经很多次这样了,屡试不爽。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着我们呢。”
  
  公子家对此将信将疑,只等着证明公子宋是不是信口开河。结果,二人进宫,就有新发现——御厨正在杀一只大鳖。这只大鳖是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让御厨杀了准备犒赏大臣。这下公子家对公子宋食指的“特异功能”是彻底信服了。要在其他地方,他一定会对公子宋发表一下他当时的感想:真是太神了。但这是在朝堂之上,在他们的最高领导郑灵公面前。他管住了嘴巴,但没管住动作,没管住表情。他看着公子宋,两个人会心地相视一笑。
  
  没想到的是,这两个人的动作落入了郑灵公的眼中。郑灵公不高兴了:“朝堂之上,你们搞什么小动作?”公子家只好把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汇报了一遍。史书并没有记载郑灵公听完之后的反应。估计郑灵公是在想:食指一动,就有好吃的,能这么灵验吗?给不给你吃,还不是我说了算!
  
  果不其然。大鳖蒸熟后,每个人都有份儿,唯独没有公子宋的,这显然是郑灵公的有意安排。对于公子宋而言,要是这件事只有他和公子家知道,可能也就罢了。问题是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公子宋的脸往哪儿搁?公子宋就生气了,头脑一冲动就短路了,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稳稳地走向煮鳖的大鼎,用他那个具备“特异功能”的手指,伸到鼎中蘸了一下,然后放到口中,吮吸干净,转身而出,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次轮到郑灵公的脸上挂不住了,这是对他最高权威赤裸裸的挑衅。郑灵公是一国之君,手握生杀大权,所以他就起了杀心,想将公子宋杀之而后快。
  
  公子宋估计也预感到了不祥,为保全性命,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与公子家商量,决定将郑灵公除掉。这件事本与公子家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所以他很犹豫,说:“畜生大了,宰杀的时候,还心存忌惮,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万万使不得。”公子宋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怎么也不能把自己当作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啊。你公子家不是不跟我合伙吗?那我就陷害你,看你答应不答应。胆小的公子家终于上了公子宋的贼船,在这一年的夏天,杀害了郑灵公。
  
  郑灵公从登上君位到一命呜呼,不足一年的时间。这段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玩笑引发的血案。
  
  如果说郑灵公在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尚有贡献的话,就是给后世留下了三个成语:食指大动、染指于鼎、染指垂涎。
  
  “食指大动”,这个成语的本义就是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来还逐渐延伸出另外一个意义:形容见到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实际上,这两层意义的顺序正好颠倒了,前者是“食指动,有好吃的”,后者则是“有好吃的,食指动”。
  
  “染指于鼎”,本义就是把手指放在鼎里蘸蘸,尝尝滋味。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占取非分的利益。“染指垂涎”也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垂涎”就是流口水,这个成语也是比喻急于占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除了这三个成语以外,这一段历史还生成了两个词语:染指、异味。“染指”除了表示意图占取不正当的利益之外,后来也用来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本来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我们暗怀觊觎之心,总想着拿过来为自己所用,此为染指。通俗点说,就是插手不该插手的事情,分取不该分取的利益。“异味”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示“不同的味道”,这个意思与此无关;另一个意思是表示异常的美味,通俗点说,就是好吃的,这个意思正来源于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8 19:17:57

“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擅答。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其余的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分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他的梨也比你的梨大呢?”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可美国孩子对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最近终于在丫丫中文学校的中文班里有机会得以见识,这些孩子的年龄范围在8岁至12岁,学中文的时间不等,以下是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了,为什么还明显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让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的梨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意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得没错,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自己留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且才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里我走出教室,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9 18:04:24

吾生时间:2014-10-27 作者:未详 点击:254次   无论你置身海角天涯,为师都祝你身携一个行走的母校,无惧,亦无忧。
  
  早年的学生顺子来看我,聊得开怀。他突然抛给我一个问题:“老师,您还记得毕业时您送我的书上的题词吗?”
  
  我说:“记得——顺天顺行、顺水顺风。”
  
  他笑了:“没错。但是,我想问您在这八个字下面还写了什么?”
  
  “还写了什么?无非就是‘顺子存念’之类的话呗。”
  
  顺子摇头,说:“您写的是‘吾生顺子存念’。”
  
  我笑起来:“反正是一个意思。”
  
  顺子说:“才不一样呢!您不知道,当年我捧着那本书,盯着‘吾生’两个字看啊看,看啊看——您别笑!我先把它解释成了‘我生养的孩子’,一想,不对;又琢磨,莫非是‘我的学生’?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回到家,我认真查了词典,明白了这里的‘吾生’原来是长辈对晚辈的敬称。但是,我还是执拗地认为您写给我的‘吾生’有更深切、更复杂的含义……后来,我谈恋爱了,我把您赠的书拿给我女朋友看,还特意把我对‘吾生’一词的探究过程讲给了她听。您知道吗,她听后感动极了。她后来对我说,她当时就想了:一个能让老师这么看重的学生,肯定值得托付终身!就这样,我们的关系很快就确定下来了。——您瞧,您写的‘吾生’那两个字,还是我们的大媒呢!”
  
  顺子告辞了,我的思绪却在他讲的故事上流连,久久不肯回来。
  
  我多么喜欢顺子对“吾生”二字的解释——不管它是谬解还是正解。当我在尘世间遇到一茬茬年龄相仿的孩子,当我亲眼见证了他们效我、似我、逾我的奇妙过程,我分明感到自己生命的宽度与长度都在可喜地延展着,一如春天在花香中骄矜地扩展着她的地盘。
  
  柏拉图在他著名的《会饮篇》中将人类的生育繁衍分为了两类,一类叫做“身体生育”,一类叫做“灵魂生育”。而在这两类生育当中,他更看重的是后者。在他看来,人与“睿哲”、“美德”结合所生育出的“灵魂分娩物”对于他的生命而言是更为紧切的。我想,身为教师的我,不正拥有着自己众多的“魂生子女”吗?如果说“身生子女”是我与爱结合的产物,那么,“魂生子女”则是我与美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前者的形貌是我在一种悬疑之后的无奈接受,那么,后者的形貌则应该是我在一番深情雕琢之后的必然所得!——吾生,你不就是我生养的孩子吗?你是我的“灵魂分娩物”啊!
  
  当然,我也会欢笑着接受你将“吾生”解释为“我可敬的后生”。我深知,今天我们拥有怎样的课堂,明天我们将拥有怎样的社会。恰如柏拉图所言,当教师遇到一个中意的学生,“马上滔滔不绝大谈美德,大谈一个好人该是什么样、得追求什么——急切地要言传身教……”与其说我在关怀着你,不如说我在关怀着自己的明天。我愿意把你托举到一个高度,让你对这个高度着迷、上瘾,让你从此不能忍受在这个高度之下匍匐而活。吾生,你可知,我一次次做着同样的梦,我梦见自己开了一家“翅膀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来这里支领一对适合自己的翅膀;然后,我老了,白发飘飘,闲适地坐在长椅上,幸福地看你们飞翔。
  
  吾生,汝非我之所生,却又是我之所生。我不能不在意我当初的一句殷殷叮嘱如今长成了你身上的哪一块骨骼,我不能不去想我今朝的一汪苦泪可否期待你于明日酿成一樽美酒。
  
  吾生,须知,无论你为官为民,身后都有一双寄望的眼睛,愿你向善而行、向上而行、向美而行;无论你置身海角天涯,为师都祝你身携一个行走的母校,无惧,亦无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9 18:04:39

闪亮的低谷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我曾经就住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地下室,可苦了。”
  
  “当年我的工资一个月才900元,但是我没有放弃。”
  
  好多朋友,说起过去的人生低谷,泪光闪闪,轻易就能感染倾听者的情绪。大伙儿一起鼓掌,自省自己为什么仍然不能成功。
  
  还有一些人为了避免低谷,就用幸福的山头去填满一个又一个的低谷。宿舍条件不好,就拿了一笔钱出去租公寓;毕业后要找工作,托个关系就有了铁饭碗;怕谈恋爱受伤害,父母安排一次相亲就把自己给推销出去了……事事平顺,人生一马平川,既没有山峰,也没有低谷,一眼就能望到生命的尽头。
  
  年轻的我们常常分不清什么是情绪不好,什么是境遇糟糕,什么叫工作瓶颈,什么才是人生低谷,或许在成长的道路上,各有各的遭遇,但谁也不知道那是你人生当中的哪一段。
  
  我有个朋友,性格极像许三多,面对任何困难,眼皮都不眨一下,心里认定了一个目标,就跌跌撞撞地前进。他一直想自己开一家公司,一开始办杂志倒闭了,欠了好几百万。后来搞公关,积累了一堆关系,却也没赚到什么钱。来来回回一路折腾,朋友们都在背后笑话他遭受的人生挫折,他却笑着说:“没关系,起码每一次失败我都找到了原因,所以我觉得那不过是成功到来前的试运行而已。”
  
  过了几年,他转做品牌代理,把过去几年的关系与资源整合在一起,第一年便盈利还债,成为圈内品牌代理的佼佼者。
  
  说起过去欠了很多钱的日子,他摇摇头,说自己丝毫没有觉得到了人生低谷。他说在他的脑子里,没有“低谷”这个词,所有的艰难,都只是为了去山顶而必经的上坡路而已。
  
  “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这是我听过关于人生低谷的最好阐述。
  
  多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钝感力。他们不会被糟糕的环境影响,他们的内心永远有一件值得沉迷与付出的事,这种钝感力足以打败比他们更聪明的那些人。
  
  我们总会看见那些成功的人在与别人分享他们过去的种种不堪,关于曾经,他们感慨连连。并不是他们在炫耀,而是在当时的处境里,他们根本来不及感慨,直到今天站在岸边,想起过去才能安安心心说一句:“那时,确实是一个低谷。”
  
  “低谷”,这个词若出现在现在,说明你在停滞;若你坚持爬坡,这个词一定会出现在你回忆的时光里。
页: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