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4:24
斯泰因夫人的一瓢冷水时间:2014-10-17 作者:未详 点击:318次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小伙子,痴迷于诗歌创作,一心想成为伟大的诗人,所以,他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读诗、写诗方面,梦想着有一天能一飞冲天,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坛新星。
有一天,他听说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即将参加某个家庭聚会,便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往,想请斯泰因夫人对他的诗歌做出评价。当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走到斯泰因夫人面前,毕恭毕敬地行了个礼,向斯泰因夫人做了自我介绍,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痴迷,希望能得到斯泰因夫人的指点,以便早日成为名扬诗坛的诗人。
说完后,他便拿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几首诗,请斯泰因夫人评价,斯泰因夫人接过那几首诗,很快读了一遍,然后对他说:“小伙子,你这根本不能叫做诗,不过是一些断句的组合而已。从这几篇文字来看,你根本没有写诗的天赋,写诗是需要一定的灵性的,不是谁都能写的。如果没有天赋,后天再怎么努力也白费,你不适合写诗,还是早点选择一个适合你的职业做吧!”
原以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能得到斯泰因夫人的赞赏,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斯泰因夫人的一瓢冷水,这瓢冷水把他所有的激情与梦想都浇灭了,他当时想哭的感觉都有了,聚会还没结束,他就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住所。他把自己这些年写的所有的诗都翻了出来,而对一摞诗稿,他问自己:我就这么放弃吗?我这么些年的辛苦就这么白费了吗?我真的不能成为一个诗人吗?
他整整思考了一夜,最后得出结论,斯泰因夫人说得对,自己真的没有诗歌方面的天赋,与其继续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去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重新努力。于是,他痛苦地把所有的诗稿付之一炬,从此放弃了当诗人的梦想。
从那以后,他开始认真学习,并不断思考自己的前途,后来,他发现自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就开始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慢慢地朝着这方面努力。几年以后,他在世界画坛横空出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他就是毕加索。
成名后的毕加索有一回和别人谈到了关于理想选择的话题,他讲到了当年斯泰因夫人给他浇冷水的事,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当年,不是斯泰因夫人给我浇了一瓢冷水,可能现在我还纠结于诗人的梦想,而与绘画艺术失之交臂了。”
日常交往中,人们都喜欢听奉承的话,不喜欢听否定的话。但实际上,对于处于迷茫中的我们来说,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一瓢能让我们清醒的冷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4:37
让孩子长成一棵树时间:2014-10-18 作者:未详 点击:160次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校长说,什么是教育?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
我的心抽搐了一下,就在看到这句话之前的几分钟,我在网上浏览新闻时,看到一名高三少年跳楼自杀的消息。与生命相比,一切微不足道。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动辄以命相搏?
多元化的社会,竞争依然激烈。考上大学,是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孩子们岂能高枕无忧?
自从上了学,犹如小马驹套上笼头,作业日复一日的多,还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班、特长班挤占孩子的时间。在大人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渐渐知道未来的残酷,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心事,日日沉重。
朋友的女儿乖巧伶俐,上了初中后,成绩在中上徘徊,离重点高中尚有几分的差距。到了初二下学期,小姑娘联想起中考,就心焦得睡不着觉。所幸,她的妈妈开明,一直开导孩子,人生的路很长,慢慢来,会有转机。但,有几个孩子能有这般幸运呢?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老师家长“考不上大学就完了”的论调中,变成脆弱敏感的芦苇,稍有风吹草动兀自折了。
没有人告诉孩子如何发掘生活的快乐,没有人关注孩子心灵的滋养,甚至来不及倾听孩子的感伤和困惑。那些在青春期里游走的孩子,有着敏感的神经,血液里充满不安分的因子,情绪起伏而暴烈,如同湍急汹涌却没有航标的河流。但,正是这样的他们,在家长单一而专制的期望里,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认识一位14岁的女孩子,功课好,自理能力强,父母皆省心。她妈妈谈起她来,一副自得的样子,说:“我就是保证她吃饱穿暖,其他根本不用操心。”我们羡慕她的好福气。没想到,偶然间我闯入那女孩的心里。她跟我说:“其实,我内心是个非常拘谨的人。”同学间竞争的压力、对异性的暗自喜欢、对自己不擅长人际关系的担忧、为自己其貌不扬的自卑。她在水深火热里煎熬,她的妈妈却以为她没有事。“一白遮千丑。”只要学习好,孩子的其他诉求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面对孩子的将来,我们人云亦云,不敢旁逸斜出尝试别的路,唯有读书参加高考。孩子们埋首在读不完的书本和做不完的习题中,不知青春几何,不知岁月如歌。这样的他们,怎能成为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填鸭教育,应试分数,怎么可以代替成长?爱和自由,生命与自我比什么都重要。
那位校长说出了结果,过程仍需我们慢慢摸索。如果可以,我会放缓苛求的心,不那么功利,不去囿于高考的逼仄中,让孩子领略不到青春风光,感知不到世事沧桑。如果可以,我要让我的孩子长成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扎根成长,经受风雨,拥有一颗鲜活跳动而千锤百炼的心,是苦是乐都勇敢面对。唯有这样,我不必会担心种种磨砺成为他的滞碍,因为我知道那些只会成为他前行的力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4:50
得理也让人时间:2014-10-18 作者:未详 点击:116次 用善意去体谅别人的“没理”
六年前我去美国参加关于中印比较的研讨会,在美国感受了社会的宽容精神。通过坐公共汽车、买票、问路等生活中的琐事,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而这次再次来到美国,则有了更多的感受。
一次,我的亲戚开车到旅馆来接我,由于停车困难,他把车停在了马路对面。我们要过马路去上车。按理说,我们应该走到马路有红绿灯的地方走人行横道,那样的话,我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我们正在犹豫时,马路上过往的车却主动停下车来让我们先过去。
我们违规过马路既然能得到素不相识的人的谦让,“理”不在我们这边,但是开车的人原谅了我们。开车的人都是最普通的美国人,不是挑选出来做表演的人。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我们计划坐火车从费城去纽约。在小站的售票口看到一条规定:“如果你没买票上车,可以在车上补票,也不会被罚款或收手续费。”对比在中国,无票上火车算违规,补票要多收费。这两种不同的规定哪种更合理?完全从“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规定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美国有一些铁路有这样不同的规定?他们出于什么逻辑?我想,这是“宽容高于合理”,也就是“得理也让人”。
为什么得理也让人?这是用善意去体谅别人的“没理”:无票上车可能是因为来不及买票,或没找到售票口,这未必有什么恶意。用善意去体谅别人未必得体的做法,就有了原谅别人的出发点。用恶意去猜测别人,无票上车有可能是想逃票,那就要罚你一点。这就是对待无票上车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原因。
和谐从宽容而来
多数人会“得理不让人”,因为大家总认为“理”是很清楚明确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没有必要有理还让别人。殊不知世界上大多数的“理”绝不是那么分明。如果存在公认的是非,而且界限分明,打官司都不会发生了,因为打官司就是双方在法庭上讲理。如果“理”真的那么是非分明,理屈的一方会自动让步,官司就不用去打了,世界也就太平无事了。
不要说对“在理不在理”的看法会有不同,连对同一事实的认识都会有巨大的差别。有些人认为确有其事,另一些人认为全是造谣,人的主观认识的确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能够做到宽容,做到“有理也让人”,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是争取来的,而是靠宽容营造的。
得理也让人,是一种个人修养,它类似于“以德报怨”。别人做错了事,该如何对待?孔子说,要用符合道德的方法对待。既不是以德报怨,也不是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未必符合道德,符合原则。只有始终坚持道德原则,不管是对什么人,什么事,永远不可违反的是道德原则。得理也让人,是一种符合道德的原则,这体现的是宽容精神。这不是当无原则的老好人,或者对坏事视若无睹。这种态度是用善意去体谅别人。同样一件事,如果是出于恶意,会激起激烈反对,如果是出于好意,就不会去计较。
百姓之间“得理不让人”会引起没完没了的争吵。双方都认为自己这方有理,有一些事旁人看来是无原则的争吵,而当事人却认为事态严重,必须争个明白。这样就离和谐社会很远。更可怕的是当官的人“得理不让人”。当官的人缺乏宽容,喜欢较真,百姓就要遭殃。当官的人有权在手,再加他很有理,不从善意去体谅别人,对管辖下的百姓态度严厉,百姓就会非常难受。百姓确实没有占理,只好任当官的提出各种难以满足的要求,来往奔走,疲于奔命,最后还是达不到上司的标准。吃了苦头,泪水只好往肚子里咽。在一个社会中能不能和谐,和当官的人能不能“得理也让人”密切相关。衡量一个干部好坏固然要求坚持原则,但同样重要的在于是否能体谅百姓。
外交不必小题大做
我认为,“得理也让人”不但是人与人相处的良好原则,恐怕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原则。外交官如果也能“得理也让人”,世界上会减少许多矛盾。可惜的是,事实恰好相反,外交官就是专门制造事端的:一件小事经过他们的处理可以变成大事;一件民间纠纷可以扩大成为国际事端,越复杂越好。借此机会可以坐头等舱飞机飞来飞去,住五星宾馆,反复讨论,花纳税人的钱,为自己找事干。不过外交官确实也有难处,如果他们对外国“得理也让人”,恐怕在国内就交代不过去。老百姓会骂他们没有守住国家利益,甚至是卖国贼。这个罪名谁也担当不起。可是如果双方的外交官都是“得理不让人”,对再小的事也看得很紧,双方都寸步不让,甚至擦枪走火,打了起来,生命财产都会受损失,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和平是国际间事务的最高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得理也让人”是不错的选择,即使对外交官也一样。
我想起国内某一外国资本的超级市场,因为一点小错误(比如标价有错,或者过期食品忘记下架)遭到公众批评。这是很应该的。但是有些人在这件事上“得理不让人”,借题发挥,扩大成为外国人欺侮中国人的大事,因而摇旗呐喊,成为“爱国行动”。有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指责是汉奸、卖国贼。本来是一件小事,最后变成大事情。我国在外国的企业,也碰到过外国人的这种爱国行动。如果大家都把小事因“得理不让人”而变成了大事,这个世界真的很难变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5:05
又见鹭鸶时间:2014-10-18 作者:未详 点击:103次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伫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和生存选择难以揣摩。岂止鹭鸶这样的小河流域鸟类中的贵族,乡民们视作报喜的喜鹊也绝迹了,张着大翅膀盘旋在村庄上空窥伺母鸡的恶老鹰彻底销声匿迹了,连丑陋不堪猥琐笨拙的斑鸠也再不出现了,甚至连飞起来遮天蔽日的丧婆儿黑乌鸦都见不着一只。只有麻雀种族旺盛,村庄和田野处处都只能听到麻雀的叽叽喳喳。到底发生了什么灾变?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灭族灭种留下一片大地静悄悄。
单说鹭鸶。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庆贺“指示”发表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贵族阶级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抑或是不屑于这一方地域上人类的愚蠢可笑拂尾而去?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舞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顿然悟觉,鹭鸶原是在村庄里的大树上筑巢育雏的。我的小学校所在的村庄面临河岸的一片白杨林子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皆引以为荣、视为吉祥。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到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议着公推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儿里。更不必担心伤害鹭鸶的事了,那是被视为作孽短寿的事。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吉兆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时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希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变守候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潮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5:37
人世伤时间:2014-10-17 作者:未详 点击:480次 一
骑自行车的人,未必没有开宝马车的人幸福。
问题是,当骑自行车的人想着要开宝马车时,灾难就来了。看起来,骑自行车的人好像是在寻找更大的幸福。其实,在通往更大幸福的路上,也有更大的痛苦在等着。
当然了,浮世的荣华很吸引人,但吸引人的东西一般也会害人。骑自行车的人本来是幸福的,却坚守不住;开宝马车的人即便在车里痛苦地哭泣,也割舍不下。贪婪和虚荣,就是这样,扰动人心。一个不知足,一个放不下,最后,都痛苦得不得了。
人世的幸福,有时候就像路边的一片小小的树荫,它为所有的人准备了可人的清凉。我想,大概只有那些能心无旁骛、坚守这巴掌大的一片阴凉而终不嫌弃的人,才能找到真幸福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6:15
二
一碗热豆浆,5分钟喝完与15分钟喝完的区别是:滋味。
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会给你真滋味。同样,你给心灵时间,生活才会给你乐趣。
马不停蹄地得到,就意味着要马不停蹄地失去。
我们太忙,有时候忙得都没空快乐。奋斗,拼搏,忙碌地追逐一辈子,无论得到了多少,却发现,即便最后取悦了整个世界,可是最终委屈的却是自己的心灵。
好多外在的风光,都是心灵泣血的歌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6:26
三
不要问人生有没有永远,你只需明白,遥遥的时光远比永远还要长。智慧的人只是去相信,而不抵达。
相信,是不放弃希望;不抵达,是不愿让自己失望。
不要把美好构建得那么远,如果你肯放下永远,你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当下都值得珍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6:43
四
生活,就像永和豆浆的那份牛肉套餐。
小小的餐盒里,一点米饭、一枚卤蛋、一碗清汤、两三块牛肉,是永远不变的。唯一变化的是,另外的一荤一素两个小菜,每次去吃,每次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人生的好多时候都在重复着。活得快乐的,是那些能自足地守着这枯燥的平淡,并把生活里仅有的一点变化在心里无限放大,且懂得感恩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7:34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时间:2014-10-17 作者:未详 点击:149次 我们这一代人大概是最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的一代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过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从我们的父母跟我们相处,到今天我们跟我们的孩子相处,时代改变了多少?社会改变了多少?父母的角度改变了多少?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很多过去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好像在我们身上都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当我们有了孩子,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突然之间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预言家:孩子拿起笔来画了几笔,我们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觉得孩子将来是大画家;孩子开始写字,写了一篇作文,我们就想将来他一定是大作家。每次看到孩子,我们的思想突然之间就会投射到很远的未来。我开始当爸爸的时候,心情也是这样的。所以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应该整理一下,我打算写《给女儿的12封信》。12封信,12个题材,基本上整理了我自己在当时认为最重要的12件事,那么当她15岁的时候,她会知道爸爸是怎样看待她的,希望她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本书大概写了快一半时我放弃了,这大概是我二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放弃得最决然的书。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孩子是一个很现实的孩子,她每天在生活当中都跟我互动,而每次写作的时候,我脑袋里面想的却是未来的孩子。到后来自己觉得没有这个道理,我与其花这个时间告诉未来的孩子该怎样,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现在,跟孩子玩。
本来放弃就放弃了,可是到孩子一点一点长大,等她到了小学三年级放暑假,也就是2008年的夏天,我却重新想要为她写一本书。那个时候有几件事情连续发生。一是,我发现自己对于小学三年级发生的事情已经记得非常非常少了。我跟女儿聊天,讲了很多她小时候的事情,发现她已经开始遗忘了,我就觉得我可以帮她记录下来。这是我开始写《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动机。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父亲的去世。这当然是我生命当中一个很大的打击,我深刻地感觉到女儿不认识她的祖父,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跟祖父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还有一个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发现我也不太知道要怎么样跟女儿说,我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可避免,我会不断地想:我的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育我?我回想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父亲最常讲的一句话—他用闽南语讲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这种事情如果不会自己想的话,就一辈子没有机会、一辈子没有希望。”通常都是我犯了错,妈妈快要处罚我的时候,爸爸会制止妈妈,他就会讲这句话。我小时候没有很深的感受,到了这个年纪却感受非常深。你教孩子不是要教他做什么,而是要教他学会为自己想,学会自己想。
回头再想,我有时候会苦笑着说:“我父亲剥夺了我成长当中的很多乐趣。”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念到高中时非常叛逆。在一个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叛逆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抽烟。我大概是“国中”三年级开始偷偷抽烟的。回头想想,那个时候偷偷抽烟是很无聊、很麻烦的事情。在家里抽烟,要等到爸爸睡觉,然后把窗户打开、打开电风扇,坐在窗口吸口烟,往外面吹,抽完烟以后大概吹15分钟没有味道了才敢关窗户,冬天也是这样。有一天我回到家,只有爸爸一个人在,他在客厅看报纸,爸爸平时不太讲话,他把我叫过去,抬头看我,完全没头没脑地用闽南语讲了一句话,他说:“小心一点,不要烧了棉被。”讲完以后他就继续低头看报纸。我愣在那里,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后来到了房门口我才明白,他知道我在抽烟,他就是要告诉我说他没有打算管我抽烟,他只是说我要负责,不要把棉被烧了,不要把家烧了。然后我就不想在家里抽烟了,没有乐趣,一点儿乐趣都没有。
在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会给我们很多答案。所谓叛逆,最大的姿态就是大人一定要塞这个答案给我们,可我们就是不要这个答案,但是每一次我都没有尝到叛逆的快乐。
当我在想写《给女儿的12封信》的时候,我以为我当然知道要怎么做一个父亲,我想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一个很自信的父亲。可是等到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最后的书名变成《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我就变成了一个很没有把握的爸爸。面对一个真实的生命,她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我的感觉、态度完全是180度的转变,我甚至可以倒过来说,我干吗要弄清楚我要做什么样的爸爸,太多太多的事情不是我能决定的,或者不应该由我决定。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对于跟孩子相处的前提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反省。在台湾,我曾经跟十几岁的孩子说:“我敢跟你们打赌,有一句话你们的爸妈常常跟你们讲,就是:‘这件事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另外一句话是:‘我们这是为你好。’”
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稀松平常,为什么父母总是跟孩子这样说?这后面牵扯到一个有问题的假设—因为我是爸爸(妈妈),所以我讲话,我的孩子就一定会听进去,而且听到了就会做到。
我在跟女儿相处的过程中,类似这种很根本的问题,我在反省,或者是她在逼我反省。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跟孩子说:“这件事我早就说过了。”“我这是为你好。”这里面都有非常根深蒂固的对于父母的假设,代表着我们认为我们完全理解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完全知道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女儿,因为女儿一天到晚给我各种各样的惊奇。我每天跟女儿相处最大的乐趣是,她一直会展现出我不知道的或者无法想象的那一面。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我去接女儿放学,她说今天学校写作文,题目是“生活中最快乐的3件事”。我问她写了什么,她很敷衍。我又问她:“那如果老师出的题目是‘生活中最痛苦的3件事’,你会怎么写?”
我为什么会问女儿这个问题?因为我女儿是个学音乐的孩子,学音乐最早是由我跟她妈妈决定的,她4岁的时候我们开始送她去学钢琴,我的立场其实很简单:我自己小的时候学过音乐,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拥有演奏乐器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情。可是当我们把她送去学钢琴之后,我有一种最大的焦虑,就是我不太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喜欢音乐,还是只是我们帮她做的决定,她习惯了。
会自愿、快乐地练琴的孩子,诚实地说,我没有碰到过一个,快乐不在练琴上面,快乐是因为练琴而拥有的能力,这是两回事。我女儿也不喜欢练琴。我们在车上听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她在后面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那时候她大概10岁了,她说:“爸爸,我最大的梦想……”我说:“是要会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她说:“不是。是不练琴就会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所以那段时间我很焦虑,我很想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欢音乐。我问她生活当中最痛苦的3件事,其实是想知道练琴排第几位,我想无论排在第几位,练琴一定在其中。可是她后来给我的答案,超乎我的想象。
她说:“第一件痛苦的事是,我最讨厌别人叫我杨小妹,更讨厌人家问我:‘你爸爸是杨照,你怎么会姓李呢?’”我的笔名叫杨照,我的女儿跟我本来的姓,姓李。她说:“怎么会有这么笨的问题呢?”“第二件痛苦的事是,你跟妈妈一起催我,你们每天讲得最多的话是:‘你可不可以快一点,赶快!’”我们两个都是急性子,而女儿非常慢。“第三件痛苦的事是,为什么每一个老师都问我:‘你不是杨照的女儿吗?为什么你不会写作文?’”我女儿完全不会写作文。你让她把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好好写完,对她来讲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一辈子最喜欢文字、阅读、写作,她妈妈年轻的时候也主修文学,为什么我们两个生出来的小孩不会写作文?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必须承认。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如果我用那样的态度—“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我这是为了你好。”那么我一定非常焦虑地对女儿说:“你一定要学会写作文,你怎么可以不会写作文呢?”但是她就是不会,而我必须接受。
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最过瘾的一件事是重新去认识孩子。每一天都觉得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样的父母是好父母,但这样的父母太辛苦,自己辛苦,孩子也辛苦。你自己为什么辛苦?因为很怪,如果你要当这样的父母,你永远都只会看到孩子的缺点、孩子身上不符合你要求的那些部分。
希区柯克是电影史上拍戏之前准备工作做得最好的导演,他每次拍戏之前,都要做非常仔细的分镜,每一个镜头他都写过、画过,所以希区柯克最大的痛苦是戏一开拍,他的乐趣就结束了。每一样东西预先都想好了,正式拍戏就是执行预设的程序。我们常常把每一个步骤都想好了,看着孩子按照我们已经写好的剧本“演”。这样你就不会看到这个孩子真正最快乐的地方、最有能力的地方,你看到的是孩子的这句台词背错了、这条路走错了……你看到的永远是错误,你把每一天跟孩子互动交往的时间全部花在矫正错误上了。我自己的经验是,只要我们稍微冷静一点点,真的会有不一样的选择。我的孩子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是谦虚。你去欣赏孩子跟你原来预想的不一样的东西,回过头来,可以让你看到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走向中年,开始往老年走。很多怕老的朋友说:“明年我50岁了,再过5年,我55岁了。”我说:“不能这样想。明年孩子15岁,再过5年,孩子20岁。”我一点不怕老,我从来不会想阻止或者延缓时间的来临,因为我多么好奇,我想知道我的女儿明天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我好奇她20岁的时候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断地好奇,所以对于时间的来临,我觉得非常划算、非常值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7:49
林怀民的规矩时间:2014-10-17 作者:未详 点击:190次 林怀民是台湾著名的作家、舞蹈家,他创办的“云门舞集”深受观众喜爱,每年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巡演达几百场之多。
每一场舞蹈的介绍中,都会有这样的附加内容:1。本场演出约90分钟,无中场休息。2。迟到的观众只有在开演后15分钟有一次进入观众席就座的机会。如果错过,将无法进入观众席。3。手机铃声会完全破坏演出氛围,请将手机关机。4。闪光灯与相机瞄准时的红光点会彻底破坏舞台的绝美灯光,为了尊重每位观众欣赏演出的权益,请千万不要摄影录像。5。演出谢幕后,还将有20分钟左右的表演,请您不要退席。
甚至在门票上,也赫然印上“准时开始,迟到的观众中场才得就席”。
这是林怀民为观众定下的规矩,他认为舞者应该得到观众的尊重,任何人不得破坏。
开场前,他会做15分钟的介绍,再三提醒观众必须遵守这些规定。
但是,总是有人置若罔闻,不拿这些规定当回事。曾经不止一次地遇到有人拍照,闪光灯亮起时,他会立即停止渐入佳境的表演,拉起身边的舞伴,大步往后台走,留下一脸惊愕的观众。
在北京保利剧院的一次表演开始前,他依然花15分钟介绍了自己的规矩,然后,坐到观众席上观看同伴表演。表演刚开始,他看到了闪光灯的亮光,立即跑上台,大声叫停了表演,对着台下嘈杂的观众大声训诫:“希望你们尊重舞者,也尊重自己!”等观众安静下来,大幕拉开,表演重新开始。
展现艺术的同时,林怀民试图培养观众观看演出的好习惯。只是,随意惯了的观众真能够把一个舞蹈家的规矩放在心上吗?
林怀民不留情面的举动无疑有了一定的震慑力,观众开始遵守那些规定了,只要观看云门舞集的演出,没人迟到,没人拍照,更没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
2010年,云门舞集在杭州西湖进行户外公演,演出吸引了近万人。当时,政府挺担心,怕这么多人难以管理。出人意料的是,不等志愿者打招呼,近万人自觉席地而坐,静静地观看表演。更让人惊讶的是,演出结束后,每位观众都低着头在草地上收拾垃圾,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这让林怀民很感动,当初他制定那些苛刻的规矩时,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行,但是他坚持了,哪怕得罪观众,哪怕中止演出,哪怕就此砸了舞蹈家的饭碗。事实证明,这些坚持是对的,如今,观众已经养成了很好的观看习惯。
规矩是制定给别人的,同时也是制定给自己的,只有自己坚守了,别人才会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