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8:45

  人人想娶马唯中
  
  马唯中的人气到底有多高?答案是:大多数台湾男人都想娶她。
  
  2005年,爷爷马鹤凌出殡,马唯中回台奔丧。这是她自1998年高中毕业离开台湾后,首次出现在台湾媒体的镜头前。媒体发出了“马家有女初长成”的惊叹,过去那个清纯的高中女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气质脱俗、高挑迷人的美女。马英九家里和办公室一下子收到成堆的求爱信、求婚信。
  
  为什么台湾男人想娶马唯中?男士们的理由大同小异:“和台湾其他‘官二代’相比,马唯中、马元中没有选择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这两个女孩不化妆、不打扮,素面朝天,但这并没有让她们暗淡下去,反而让她们更加光芒四射。她们身上淡泊、独立的品质,现在太少见了,太值得珍惜了。”就连国民党籍“立委”、“爆料天王”邱毅,也毫不避讳地称赞马唯中“秀外慧中”、“理性、感性兼备”、“不依靠父亲的权势享受父亲的光环,带有一点傲气”,直言“希望我女儿将来也像马唯中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9:05

机会太多不是好事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83次   杰尔斯是美国加州一所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受一家出版社的委托,他准备撰写一部以“初中教育对成功人士的影响”为课题的书。于是,他采访了一些成功人士,让他们谈谈初中时代的教育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教育的感受。
  
  有一天,他去采访经济学家卡尔文。卡尔文早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大学,后来又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并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一家研究所的主任,是业内著名的投资顾问。采访开始后,杰尔斯说明了来意,让卡尔文谈谈他在初中时代的学习情况,卡尔文说:“其实,我在初中时并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我初中毕业的时候,考试成绩在全班排第6,也就是说,至少前面还有5名同学的学习成绩比我好。”“那么,那5名成绩比你好的同学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杰尔斯问。“现在,有两名在他们父亲的公司里做事,还有两名在自己亲属的公司里做事,另有一名在一家公共部门做职员。”卡尔文回答说。
  
  为什么当初学习成绩比卡尔文优秀的同学,日后却没能像卡尔文这样成为某一方面的精英呢?杰尔斯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第二天,他开始按照卡尔文提供的联系方式,挨个采访了那5名同学,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所在。
  
  通过近一个月的采访,他和这5个人中的每个人都见了面,了解了他们现在的情况,并对上面那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这5人当初学习成绩比卡尔文好、智力与卡尔文不相上下,之所以没能在某一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当初的人生之路有多种机会可供自己选择,有两个人的父亲是企业主,将来可以子承父业;还有两个人的亲属是企业主,因此很容易在那里谋到一个职位;另一个人的父亲与一家公共部门的负责人关系密切,不费什么事就能到那里上班。相比之下,卡尔文就没有他们这样的机会,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普通工人家庭,没有任何关系可以依靠,只有进入大学深造并借此出人头地这一个机会。
  
  鲍格丹诺夫是苏联的一名射击运动员,开始训练的时候,教练每天给他300发子弹让他练习,因为有300发子弹,所以他训练的时候就漫不经心,成绩一直没能提高。教练及时发现了这种情况,于是就改变了训练方法,每天只给他一发子弹,而且规定,如果没有射准靶心就不准离开训练场。因为只有一次机会,所以鲍格丹诺夫就不敢再马虎了,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训练,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成绩就有了很大的提高。1952年,在第15届奥运会上,他获得了大口径步枪300米项目的金牌,成为前苏联第一个奥运会射击冠军。
  
  通过这次采访,杰尔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机会如果太多了,也许并不是好事,因为机会太多了,人就不懂得珍惜,这样反而会导致失败。所以,如果你只有一次机会,那恰恰是一件好事,如果能抓住它,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9:18

奥运冠军之死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68次   那一幕,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使大家难以忘怀。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最后一天男子马拉松比赛中,来自肯尼亚的22岁的选手塞缪尔·卡马乌·万吉鲁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是单独领跑,最终荣获冠军,并将奥运会最佳成绩提高了近3分钟。
  
  当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为他戴上奖牌时,肯尼亚举国欢腾,许多年轻人从家里跑到街上,高呼着万吉鲁的名字。
  
  万吉鲁从北京回到国内,从机场到他下榻的宾馆,一路上,都是欢迎他的人群。万吉鲁陶醉在这巨大的幸福之中。
  
  回国后,万吉鲁受到肯尼亚总统和政府官员的亲切接见。随后,各种荣誉、巨额奖金,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他用这些奖金在首都内罗华和自己的家乡各购买了一幢别墅,接着,他又购置了豪华奔驰车、游艇,雇请了女仆、管家和保镖。
  
  各大报刊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他的事迹,他到处接受采访、做演讲,他成了肯尼亚的国家英雄。每到一处,他都享受英雄级别的欢迎。出行有飞机、小车,身边有高大威猛的保镖护驾。
  
  为了体现自己的非凡地位,他每天回到家里,要求家人和仆人必须站成一排列队鼓掌,欢迎他回来。
  
  1986年11月,万吉鲁出生在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尼亚霍鲁鲁市,家境非常贫穷,只有一间破草屋。他从来没有吃饱过,衣物仅够遮羞。15岁之前,从没有穿过鞋,整天光着脚丫子四处奔走觅食。
  
  2001年,15岁的万吉鲁在肯尼亚参加一个越野长跑,获得冠军。一名日本田径教练在现场看上了这个光着脚丫子、身材纤细、肌肉健硕的孩子,觉得这孩子很有培养前途。于是,将万吉鲁带到日本练习中长跑。也就是在那一年,他才第一次穿上了鞋子。
  
  获得北京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后,对于曾经一贫如洗的万吉鲁来说,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有的是钱了,钱给他带来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荣耀。他疯狂地挥霍金钱,吃喝玩乐,纸醉金迷。他喜欢去泡吧、去夜总会,那里有成群的美女会伴在他左右、听候他差遣、供他享乐。
  
  2011年5月15日,万吉鲁在外面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发现妻子带着孩子出去了。百无聊赖的他转身又跑到一家夜总会去了。许多妖艳的女子顾盼生辉,向他眉目传情。醉眼迷离中,他看中了一个女人,并将这女人带回了家过夜。万吉鲁的妻子回来了,她撞见了这令她伤心的一幕。她转身冲出屋外,高声叫嚷着。
  
  万吉鲁慌了,他想要制止妻子的喊叫。他跑到阳台,看到妻子已跑远,他不假思索地从别墅二楼6米高的阳台上跳了下去。
  
  万吉鲁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当场死亡。
  
  24岁的万吉鲁猝然离去的消息令肯尼亚举国震惊。肯尼亚《国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失控的名利、欲望和全民浮躁杀死了奥运会马拉松冠军万吉鲁。
  
  万吉鲁之死,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9:31

遵从生命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55次   一位记者问我:“你怎样分配写作和作画的时间?”
  
  我说,我从来不分配,只听命于生命的需要,或者说遵从生命。他不明白,我告诉他:写作时,我被文字淹没,一切想象中的形象和画面,还有情感乃至最细微的感觉,都必须“翻译”成文字符号,都必须寻觅到最恰如其分的文字代号。文字好比一种代用数码,我的脑袋便成了一本厚厚的字典。渐渐感到,语言不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而是交流的隔膜与障碍——一旦把脑袋里的想象与心中的感受化为文字,就很难通过这些文字找到最初那种形象的鲜活状态。同时,我还会被自己组织起来的情节、故事、人物的纠葛牢牢困住,就像陷入石阵中。每每这个时期,我就渴望从这些故事和文字的缝隙中钻出去,奔向绘画。
  
  当我扑到画案前,挥毫把一片淋漓光彩的墨泼到纸上,它立即呈现出无穷的形象。莽原大漠,疾雨微霜,浓情淡意,幽思苦绪,一下子立现眼前。无须去搜寻文字,刻意描写,借助于比喻,一切全都有声有色、有光有影,迅速现于腕底。几根线条,带着或兴奋或哀伤或狂愤的情感;一块水墨,真真切切地是期待是缅怀是梦想。那些在文字中只能意会的内涵,在这里却能非常具体地看见。绘画充满偶然性,愈是意外的艺术效果不期而至,绘画过程愈充满快感。从写作角度看,绘画是一种变幻想为现实、变瞬间为永恒的魔术。在绘画天地里,画家像一个法师笔扫风至,墨放花开,法力无限,其乐无穷。可见,这样画下去,忽然某个时候会感到,那些难以描绘、难以用可视的形象来传达的事物与感受也要来困扰我。这时只消撇开画笔,用一句话,就能透其精髓,奇妙又准确地表达出来,于是,我又自然而然地返回了写作。
  
  所以我说,我在写作写到最充分时,便想画画。在作画作到最满足时,即渴望写作。好像爬山爬到峰顶时,纵入水潭游戏;在浪中耗尽体力,便仰卧在滩头享受日晒与风吹。在树影里吟诗,到阳光里唱歌,站在空谷中呼喊。这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反复的选择,一种两极的占有,一种甜蜜的往返与运动。而这一切都任凭生命状态的左右,没有安排、计划与理性的支配,这便是我说的“遵从生命”。
  
  这位记者听罢惊奇地说,你的自我感觉似乎不错。
  
  我说,为什么不?艺术家沉浸在艺术里,如同酒鬼泡在酒里,感觉当然很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9:58

知己亦纵容时间:2014-10-18 作者:未详 点击:132次   青儿是我的闺蜜。读书的时候,我们两个衣服混着穿,饭票放一起,散步在一块,身高相差无几,穿衣风格类似,都是干干净净的面孔。所以不仅经常被人记混,就连追她的男孩,被她拒绝后,方便起见,觉得追追我也未尝不可。
  
  她也是性情中人,为了证明我们俩好的程度,有一次看完电影《滚滚红尘》,灵感突发,非要让我共享她的男朋友——借我一只胳膊挎着。把那个坏小子美得不行。
  
  我学艺不精,被男朋友甩了之后,她比我还恨他。每次校园里遇见,她的眼光就会精准地射出两把“小李飞刀”,扎得他无处遁形。相比我,我那前男友更怕遇见她,好像最难的是如何给青儿一个交代。
  
  毕业后,青儿分到了另一个城市。这无碍我们的沟通和交流。每逢有了什么喜悦的事儿,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她。有了什么坎儿,青儿也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我。而她,无论怎么样,都支持我。我们在各自的城市经历着,成长着。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青儿就像另一个“我”,这个“自己”从来不会对自己进行否定,从来都不会想“自己”也可能有错。比如那一次,我跟公婆有了一些小矛盾,打电话给青儿,她非常确定地说:“是他们太过分!”转业了,对分配的单位不够满意,青儿马上附和:“这样的单位太不人性化了!”我说我现在的工作可以说是“扬短避长”,青儿说:“那种特长我们不稀罕掌握。”
  
  不知哪天福至心灵,明白了青儿其实起到了一个“纵容”我的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先被她宠坏了。就算公婆有失偏颇,难道我自己就没有“小肚鸡肠”?就算这个单位不够理想,难道它的规则是专为我而制定?对新的工作不够有把握,难道就没有一点我自己“懒惰”的原因?想来想去,不胜唏嘘。
  
  前两天,青儿又打来电话,询问我单位的事儿怎么样了,还问:“怎么不给我打电话了?”我开门见山地说:“老给你打电话,还怎么长大?”好青儿,她一下就乐了:“我最近也这样想。“
  
  果真还是我的知己。
  
  青儿,看来世上有些事情,真的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不可一味地相互“纵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0:10

每个人都是偷窃狂时间:2014-10-18 作者:未详 点击:169次   假如你办事需要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就到办公室用公司的复印机复印了两张。这是否算偷窃,取决于公司的规定。因为办公设备和纸张不是用于私人用途的,所以你很可能是在偷窃。你会因此被炒鱿鱼吗?不太可能。这取决于你复印多少份,以及公司的规定是否严格。
  
  这个例子反映了人们每天都有类似的行为,但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偷窃。用公家的复印机复印私人材料,用完别人的圆珠笔顺便带走,蹭了邻居没有加密的WIFI信号上网,在家门口卖旧货却没纳税……我们大多数人在一生之中都会有过某种形式的偷窃,有的人甚至已经形成习惯。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偷窃,一般也会加以合理化:“几张纸和一点墨粉算什么呢?”“几件家里的旧货卖不了高价,政府也不缺这点钱。”
  
  其实与抢劫银行的江洋大盗有着完全一样的合理化过程,使得偷窃的想法成为事实。我们以为自己离偷还很远,因此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偷窃行为视而不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0:22

亲眼所见并非就是真相时间:2014-10-18 作者:未详 点击:241次   ……………一……………
  
  11点40分,妈妈已经把菜炒好了,该下面条了。以往的经验,面条煮得差不多时,上学的儿子就会推门回来。可是,现在已经12点15分了,儿子还没有回来。直到12点半,他才进了家门。
  
  “面条都成了糨糊,叫人咋吃?”儿子勉强夹了一筷子,瞅了一眼,连吃都没吃,就放下了筷子,“你在家里是干吗的?一碗面都做不好,我不吃了!”儿子愤愤地进了书房。
  
  儿子,就因为你没按平日的时间回来,煮好后妈妈特地先给你盛的一碗,怕粘连了不好吃,便一直用筷子不停搅动着。其实这碗面条并不至于像你说的“成了糨糊”,真正成了糨糊的,是锅里的——包括妈妈自己要吃的面条。
  
  你还不知道的是,按以往时间,妈妈是不到11点就回家做饭的。而那天,已经11点20分了,妈妈才得以脱身离开单位。一路上,没有自行车的她是跑着赶回家的,还顺便买了菜。为了“提速”,她是在菜价最贵的一家超市买了菜,也没时间挑,该找的几毛零钱也没要。她拎着菜继续跑,一直跑回了家。
  
  面条煮好了,她才换上拖鞋,舒了口气。
  
  儿子,一碗你不满意的面条,一碗因为你自己没有按时回家而似乎有点黏的面条,隐藏在它后面的是:妈妈十万火急地赶回家,包括买菜;没顾得上换拖鞋,没顾得上换衣服,没顾得上自己吃饭,而只是不停地搅动面条;心里又生怕你遇到什么意外而忐忑不安……结果是,她一个人吃了那碗面条。
  
  儿子,当你“嘭”的一声关上书房的门时,如果门有灵性或是通人性,我想,它应该是泪流满面的——一定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0:36

  ……………二……………
  
  第一次听到父亲绯闻的那年,他15岁。
  
  放学回家,路过巷子口,一群小伙伴在玩耍,他扔掉书包,加入到他们中间。很快,他就被他们驱逐出来,没有人和他玩儿。他沮丧地站在边上看,像一只掉了队的孤雁。
  
  有一个长得很壮的男孩过来推他,说:“你爸被狐狸精勾走了魂,你爸是个臭流氓,摸人家女人的手,你还好意思跟我们一起玩儿?”他被男孩推了一个趔趄,险些摔倒。
  
  听着那群少年说着似懂非懂的成人用语,忽然心生恼怒,说:“我爸爸是好人,你爸才被狐狸精勾走了魂。”
  
  回到家,父亲难得没有出车,正在厨房里忙活晚饭。他咬住嘴唇看着父亲,父亲不帅,小眼睛,小个子,而且只是个司机——出租车司机,没有钱、没有权,整天穿着邋遢的工作服。这样一个男人,竟然会像电影明星一样有绯闻?他好奇地望着父亲,怎么也想不通。
  
  父亲生日那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拐进一家手套专卖店,打算给父亲买一副保暖的手套。天那么冷,父亲天天开着车跑在路上,家里的吃穿用戴都是父亲用一双手挣回来的,而这双手有冻疮,一到冬天就惨不忍睹。
  
  他买了最好的、最保暖的手套抱在怀里,想着父亲戴着手套开心的样子,禁不住咧开嘴笑了起来。
  
  路过隔壁那家饭店的时候,他无意识地转头看了一眼,只一眼,他就呆住了!他停下来,揉了一下眼睛,使劲地往里看——真的是父亲。
  
  父亲和一个面容姣好的女人坐在一张餐桌的两边,女人虽已人过中年,但仍然眉眼清晰,修饰得体,穿戴大方,看得出是一个有品位的女人。父亲握着她的手,在餐桌上推来推去,两个人你侬我侬、情深意切的样子。
  
  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冲了进去。父亲惊讶地问他:“你怎么来了?”他怒吼:“我鄙视你!你不配做我的父亲!”然后他又转向女人,掷地有声地说:“做狐狸精是需要些本钱的,你做得很好啊!”
  
  父亲一下站起来,冷不防抽了他一巴掌,低吼:“快向阿姨道歉,否则,我没有你这个儿子。”
  
  他的眼镜被父亲打掉在地上,镜框断了,一只镜片飞出去老远。他摸索着戴上,透过另一只镜片看父亲,父亲在他的眼里变得狰狞。从小到他,父亲从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更没有打过他,可是为了一个女人,竟然把亲生的儿子当成仇敌一样下手。他冷冷地看着父亲,一句话都没有说,扭过头走出了饭店。
  
  以后,他不再理父亲。父亲曾经试图跟他解释,可他不给他机会。每次父亲挨近他的身边,他就一声不吭地走开,弄得父亲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在他面前畏首畏尾。
  
  一个月后的一天,他在校门口竟看到了那个女人,那个在他和父亲之间点燃战火纷争的狐狸精,他目不斜视地走过,并不看她一眼。
  
  女人叫住他,怯怯地说:“我能占用你几分钟的时间吗?只一小会儿,很快的,关于你父亲。”
  
  本来,他并不想理她,但听到父亲这两个字,他还是停下了脚步。
  
  在学校附近的小弄堂里,女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几年前,一个出租车司机不小心撞倒了一个醉汉。醉汉走错路在先,又有心脏病在身,不幸身亡。法院原本判肇事司机无过错,但这个肇事司机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一直帮助和接济醉汉的病妻和幼女,所谓绯闻,所谓桃色艳情,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牙祭,是闲人的无中生有,他从来不介意,听到了也不过是淡然一笑。可是,他却受不了他亲生儿子的误解和猜疑,他伤心,难过。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
  
  女人说:“上次在餐馆里,你父亲是要给我生活费,我不肯要,所以推来推去,如此而已。”
  
  有好多次,父亲的绯闻像火焰一样烧着他,而真相却并非如此,欺骗自己的恰恰是自己的眼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0:48

  ……………三……………
  
  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当年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不受待见,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着好几天无米下锅,困顿不堪。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米,孔子却在饭快熟的时候瞥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饭吃。孔圣人不高兴了,不过他还是压住火气,只是在吃饭时故意说:“刚才祖先托梦,让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颜回忙说:“不可,这饭已不再干净,刚才有灰尘掉进甑里,我便把灰抓起来吃了。”孔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暗自庆幸没有责怪颜回。
  
  亲眼所见并非就是真相,有时候自己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40:59

迎着光,低下头时间:2014-10-18 作者:未详 点击:353次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吗?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的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有力了?活在比较级里的话,推理下去,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拥有完美的情人,而谁都知道,对于自己,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
  
  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感知、认识、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对自己是暴君的人,对周围人也会是暴君,但是,前者被视为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只有后者遭到一致的批判。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开。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刚好你和你爱慕的人都站定不动,那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成为有故事的人。没有人会主动否定自己,因此,他们在这些动人的故事里会反复言说:感性是好的,复杂细腻的内心是值得推崇和赞美的。这在美学上是对的,因此而带来的误解却是巨大的。
  
  究竟是什么让生活美好?乞丐经过门口,站在门口的人立即转身取来一个馒头送给他,这是美好的。而这样做的人只是凭借内心最简单的判断就可以做出决定、产生行为,他不会心潮起伏,念头来回几次,事后含着热泪写下几千字的博文。送馒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人们就是看不到,因为当时大概没有夕阳也没有清风,不在月下也不在花前,事情便很容易从记录先哲智慧的字里行间掉落下去。
  
  如果自己的情感世界一片荒芜,原因往往在于自身。要么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让人畏惧退避,要么是目光的仰角太高远,固执地把爱情这种小事当成了伟业。
  
  实际上,人生的幸福纷纷扬扬、琐碎微小,只有迎着光、低下头,才能觉察。
页: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