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6:34

巧克力总放一个地方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88次   从前,有两个男孩,他们总是一起去上学。
  
  他们中的一个男孩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总会从他朋友的书包里偷一块巧克力。
  
  直到一天,他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内疚了。所以,他写了一封信,因为他没有勇气直接坦白。
  
  “我一直都在偷你的巧克力……真对不起……”
  
  他的朋友读了这封信后笑了笑,给他回了一封信。
  
  “别担心。我知道这事……所以,我才总是把巧克力放在我书包里的同一个位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6:46

激发想象力的科普名著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逊
  
  《只有一个地球》〔英〕巴巴拉?沃德〔美〕勒内?杜博斯
  
  《物理世界奇遇记》〔美〕乔治?伽莫夫〔英〕罗素?斯坦纳德
  
  《相对论的意义》〔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从存在到演化》〔比利时〕普里戈金
  
  《时间简史》〔英〕史蒂芬?威廉?霍金
  
  《混沌:开创新科学》〔美〕詹姆斯?格莱克
  
  《双螺旋》〔美〕詹姆斯?杜威?沃森
  
  《从一到无穷大》〔美〕乔治?伽莫夫
  
  《暗淡蓝点》〔美〕卡尔?萨根
  
  《上帝掷骰子吗》〔英〕伊恩?斯图尔特
  
  《技术史》〔英〕查尔斯?约瑟夫?辛格等
  
  《科学的社会功能》〔英〕J。D。贝尔纳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
  
  《所罗门王的指环》〔奥地利〕康拉德?劳伦兹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自达尔文以来》〔美〕斯蒂芬?杰?古尔德
  
  《美丽心灵》〔美〕西尔维娅?娜萨
  
  《古今数学思想》〔美〕莫里斯?克莱因
  
  《物理学的进化》〔美〕艾?爱因斯坦&利?英费尔德
  
  《人类的起源》〔英〕理查德?利基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
  
  《费马大定理》〔英〕西蒙?辛格
  
  《趣味物理学》〔苏〕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
  
  《魔鬼出没的世界》〔美〕卡尔?萨根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美〕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
  
  《宇宙指南》〔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数字化生存》〔美〕尼克拉斯?尼葛洛庞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7:05

一个孩子的战争”何时能结束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205次   《一个孩子的战争》开篇就是5个字—“这小孩完了”。这是徐世立收到妻子发来的一条短信,小孩是他们的儿子徐修远,读高一,收信时间是2007年2月4日。父母究竟要绝望到什么地步,才会发出如此惊悚的呼喊?一个优秀的儿子变成“问题学生”,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些看似有些夸张荒谬的家庭经历,恰恰是作者徐世立最真实的体验。
  
  “那时,我正在一个小山村里写作,当天几乎一夜未眠。儿子出了问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学校和周边亲友试图力挽颓势的努力均不奏效,儿子像一架失控的飞机,带着巨大的惯性往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低处坠落,像着了魔一般。”回首往事,徐世立依然感慨万千,“我儿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我们家,但是‘战争’也同样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发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待孩子的整个观念和做法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都是电脑惹的祸
  
  儿子100天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姥姥家,直到4岁半才接回来。为了弥补母爱的缺失,母亲晏紫想方设法加倍地补偿孩子—只要学习好,所有的物质享受无不满足。父亲徐世立对儿子非常严格,也不习惯与儿子亲密接触,他有时会用巴掌和器物对儿子进行体罚,以致儿子愤怒地说:“我要是没有你这个爸爸多好。”
  
  上小学的时候,徐修远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酷爱运动和艺术,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一、初二时仍然名列前茅,曾获得武汉市武昌区“艺术小人才”一等奖和“雏鹰少年”称号。到了初二下学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他要买电脑。从此,徐修远的成绩开始一路下滑,好不容易考进了高中,成绩是全班倒数第3名。那时候他已经完全不想学习了,一个学期下来所有的课本全部是崭新的,所有的写字本上一个字都没有。他觉得现行教育让他不快乐,经常在家里喊:“这些题我在学校已经做过多少遍了,已经会做了,为什么回到家还让我一遍两遍地做?!”
  
  “他有一种本能的对现行教育的抵触,可是家长只能顺应着学校,和学校一起强迫他去做那些无穷无尽的作业。这时候,他从电脑上找到了快乐,觉得电脑比学习要好玩得多。”徐世立说,“当时我和我爱人已经绝望了,我们没办法让孩子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他不跟我沟通,我说任何事情他都说‘不知道’。”
  
  于是,徐世立和妻子商量,决定送儿子去“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三峡纵队”(后改名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那里专门招收“问题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让学生从中得到历练,提升自身认识,唤起学生身上已经失去的那些宝贵品质。社会上称它为“魔鬼训练营”。
  
  让我们相互折磨
  
  那是徐修远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年轻无知的他尚不知道那一天的出游会成为黑暗的开始。在去“魔鬼训练营”的路上,他困兽般不停地喊:“我要下车!”行程过半后,他渐渐安静了。然而,这是一种比焦躁、狂躁更为可怕的安静,他在心里种植了愤恨,说了一句令人寒心的话:“那就让我们相互折磨吧。”
  
  到了“魔鬼训练营”,徐修远感觉自己一瞬间从天堂到了地狱,当“管代”带他走时,他喊着:“你们干什么?我爸爸在这儿!”徐世立在传达室听到后非常心酸。返回的路上,徐世立的妻子已经哭得像泪人一样。这一天离徐修远的16岁还差几天,他在“魔鬼训练营”度过了他的生日—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生日。
  
  徐修远在那里待了106天,除了老师规定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封家书外,他还利用时间写下了6万字随笔,记录了一个16岁孩子的心灵成长路程。他开始想念家、怀念课堂、想念母爱、想念舒适的家庭生活,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写道:“每天漫长的长征,一清早出门看见的是星星,走到晚上星星又出来。有时候一天走60公里看不到一个人,与其说磨炼我的意志、锻炼我的体魄,不如说给了我一个相对安宁的、漫长的思考时间……”儿子的情况大为好转,徐世立夫妇很欣慰。原计划半年的训练生活,提前3个月,母亲坚决地把儿子接回了家。
  
  7月7日的逆转
  
  没想到,徐修远回家后立刻反弹,所有的习惯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而且比过去还要严重:每天睡到下午4点钟起来,吃饭以后玩电脑,玩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这时候电脑已经不能给他带来快乐,他面临一种很绝望的生活:学习有压力,生活没意思。这时候他抑郁了。家人又一次掉进了深渊,每一天都水深火热,每一天徐修远和父母都面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个终极问题。
  
  7月7日中午吃饭的时候,妻子告诉徐世立,凌晨三四点钟时,听见儿子不停地蹬踢座椅和用拳头捶桌子的声音,她赶紧起来去看,儿子非常痛苦地蜷缩着身子在床上打滚……徐世立脑子一片空白,赶紧丢掉筷子跑进儿子的房间,用手轻轻地抱住了儿子。事后他说:“我们父子从来没有拥抱过,可是那一刻我们肌肤相触。像触电一般,儿子的整个身体都僵直了。”当时,徐世立的眼泪“哗”地流下来了,喃喃自语般地对儿子说:“我们家只有你一个儿子,我们不能没有你,我们要你健健康康地活着,每天高高兴兴地活着。中戏,咱不考了!高考,咱也不考了!学也不上了!好吗?从今以后,你就是个没有任何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压力的人了……”儿子的身体在泪语和越来越有力度的摇晃中渐渐软了,松弛了。徐世立说:“我相信,此刻他坚硬的心也在变软、变柔,如坚冰融化。”
  
  从那天开始,徐修远发生了逆转。徐世立放下一个父亲的尊严,放下一个作家的职业骄傲,去和儿子亲近。儿子也获得了渴望已久的父爱,重新建立信心、信念和目标,最终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与其说我们挽救了儿子,不如说儿子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庭。”徐世立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7:19

恨是很累的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09次   我的青春期来临时,正赶上我妈下岗。她开了个饭馆,天天忙得团团转。
  
  我上初二时,成绩像荡秋千似的,忽上忽下;我看很多课外书,不爱和人说话,觉得周围的人浅薄无知;晚上回到家,家里总是没人;我觉得自己很孤独,似乎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活人。
  
  这时,我开始写日记,我写道:“我恨所有的一切,我要成功,不要再被人瞧不起。”
  
  恨也是一种力量,我开始认真学习,很快就排到了全校前3名。
  
  15岁,我考入重点高中重点班,爸妈都挺高兴。
  
  有一天我问我妈:“你觉得爱的力量大,还是恨的力量大?”她反问:“你觉得呢?”我说:“我觉得恨的力量大,我好好学习就是因为我恨很多人。”她很惊讶,问:“你恨谁?”我说:“所有的人。”她问:“也恨我吗?”我不说话,她好几分钟都没开口,然后问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依旧缄默。我们都有点尴尬,不知说什么好。我站在镜子前端详自己,我想象着自己说“我恨”—自己也有点不寒而栗。
  
  我妈不再开饭馆,她觉得我出问题了,主动找我说话,还向我道歉,说了很多自责的话。我一直沉默不语,等她说到最后,我问:“说完了吗?”她叹息着走出我的房间,我马上关门。
  
  直到有一次,我妈哭了,她说她无能为力了。这次她没有说教,而是像一个诉说自己委屈的人,令她受委屈的人正是她的亲生女儿。她说:“我是你妈。我就希望你过得好,你过得好,我就觉得好。”这是我第一次在恨的状态中感受到了爱。虽然我依旧认为她“愚蠢”,但我不怀疑她的爱。哪怕我不想和她交流,也不能伤害她。于是我对她说:“妈,我知道你爱我,谢谢你!”
  
  我妈一直不知道我是怎么从恨的状态里走出来的,她甚至忘了我曾经那么邪恶,但那一次真的是我走出来的第一步,是一个转折。青春期之后,我从来不和我妈顶嘴,她唠叨什么我都特别认真地听着。哪怕我烦,觉得她说得不对,我也听着。听她唠叨就是爱她,也是在允许她爱我。
  
  那年我17岁。
  
  有一天,不识字的姥姥步行好长的路来看我。当时我正在上课,姥姥把门拉开个缝,探进半个脸,问:“老师,这个班有个叫韩铭的吗?”她只知道我在这个学校,在哪个楼哪个班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她找了多少个班才找到了我。老师真好,她说:“韩铭,快,你奶奶来看你!”我说:“是姥姥!”然后飞奔出去。姥姥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两罐椰子汁,看着我喝完,然后说:“我回去了。就是来看看你,想你了,看见你我就高兴了。”然后眯起眼来笑。我忽然发现,这一刻,我和姥姥的幸福都很简单也很真实。
  
  我开始变得平静,不再是持续性的愤怒和敌视外面的世界,我开始回忆一些小时候的事情,开始宽容地想一些人和事。我发现,当我对这个世界宽容时,这个世界对我也宽容起来。都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7:30

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69次   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7:44

钮承泽:“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213次   钮承泽是那种很难给他贴上标签的人。作为导演,偶像剧、文艺片、黑帮片他都拍过;作为男人,他混过黑道,爱讲粗话,但内心温柔,情感细腻;看似高深莫测的他,却极喜欢露脸,参与了自己执导的全部作品的演出,被人们戏称为“最爱演的导演”。
  
  《艋舺》里的青春
  
  检索钮承泽青春纪事里的关键词,那一定是“电影”和“江湖”。
  
  钮承泽9岁开始演戏,是名副其实的童星。20世纪80年代,台湾电影因为有了侯孝贤、杨德昌等一批导演的崛起,迎来全新的面貌,被称为“台湾电影新浪潮”。钮承泽的青春岁月正好伴随着这股新浪潮的兴起。
  
  1983年,17岁的钮承泽主演了侯孝贤执导的电影《小毕的故事》,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名声大噪。突如其来的成功,让这个懵懂少年深刻地感受到电影巨大的魅力和诱惑,他心中关于电影的梦想一下子清晰起来,立志要成为“自编、自制、自导、自演”的全能电影人。
  
  但是,随后一年中,他出演的角色都没有超越“小毕”,他陷入巨大的失望中:“我再也遇不到《小毕的故事》这样的电影!”于是,钮承泽藏起自己善良、害羞的好男孩一面,开始在生活中也扮演起那个桀骜不驯、叛逆的“小毕”,通过虚张声势的小公鸡式的耀武扬威来发泄困惑,闯荡自己的“江湖”。“也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仇恨,就是借助挑衅别人证明自己,那是一种青春期的迷惘,一种躁动,一种无聊。那时候常常回到家对着镜子问自己:你到底是谁?”钮承泽后来回忆时说。
  
  这段荒唐的青春后来被他呈现在自导自演的电影《艋舺》(音同猛甲)中。2010年《艋舺》问世时,上映首日票房超过同期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创造了台湾电影票房神话。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台湾黑帮肃杀的氛围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帮派往事和5个少年的热血青春。钮承泽坦言,片中男主角“蚊子”因为被同学欺负、踏入黑道寻求保护的情节,就来源于自己年少时的亲身经历。
  
  “人在青春期荷尔蒙大量分泌,身体正在剧烈改变,极力想证明自己是个大人,但脑袋还不成熟,于是开始和同龄人合作,想要展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导演透过电影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回望和审视。
  
  “情非得已”的勇敢
  
  2007年,钮承泽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诞生。这部戏被他称为“前半场人生的总整理”。
  
  影片中,钮承泽把一个新入行电影人遇到的所有问题展现出来:没有资金,约不到明星,合作伙伴三心二意,还有主人公为此所表现出的苦闷、焦躁等情绪。“当时,我必须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必须把‘钮承泽’这个人彻底击溃,然后才可以完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下半生。”钮承泽说。
  
  那时,钮承泽已经在台湾电视界闯出了一片天地。他执导的偶像剧《吐司男之吻》,表现出的水准至今仍为人称道。其中有忧伤,有幽默,还有完全不做作的台词,散发着清新的味道。然而,始终怀揣电影梦的钮承泽却用“不得志”3个字形容那时的自己。
  
  他曾尝试过拍一部电影,已经构思出了很好的剧本,并获得了政府的电影辅导金,但后续准备中却状况频出,他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那段经历迫使我去面对自己:我的恐惧、我的焦虑、我的伤口。我通过长时间在人生的角落跟自己相处,得到很多的体会。”疗完伤之后,钮承泽发现自己没办法再拍原来计划中的电影,但他把那个过程拍成了《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钮承泽用最勇敢的方式面对观众,让台湾观众看到本地电影人无比艰难的生活处境。这部影片获得了台湾金马奖的“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钮承泽也重新回到电影的征途上。
  
  《Love》中的乡情
  
  新片《Love》讲述了发生在台北、北京两座城市中的4段爱情故事。谈到影片的构思,钮承泽直言:“一次失恋成就了《Love》。”2008年的一天,钮承泽深爱的女人突然告诉他:她爱上了别人。当时他又愤怒又悲伤,冲她吼道:“让那个男人小心一点,别让我碰到!”然而,有一天他真的遇到那个男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并没有讨厌那个男人,甚至有点喜欢他,因为他让那个女人更快乐。他说:“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是爱。我觉得我们都曲解了爱,我们期待一个人出现,使我们的生命圆满,解除我们的寂寞,供给我们的需要。对那个人的想象和要求,完全根据我们的需要而定。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你需要什么,你如何才能快乐’,而不是‘我需要什么,我的快乐胜过一切’。”
  
  影片中很多场景的拍摄地都在北京。因为这部作品不但投射了钮承泽的爱情观,也抒发了他浓浓的乡土观。
  
  钮承泽是典型的生长在台湾的外省人。父亲祖籍北京,是满族钮祜禄氏的后裔,19岁到台湾,一辈子都在怀念故乡。从儿时起,钮承泽就听父亲讲他念念不忘的胡同、红叶、涮羊肉。“终于两岸通信了,我的父亲也病了。他患的是一种很罕见的病,肌肉萎缩了,已经不能正常执笔,只能攥成拳头握笔,然后给家人写信。我出门前、回家后,他永远坐在同一个位置写信,吃力地写信,颤颤巍巍的,旁边一大沓信纸。故乡对我来说,就是父亲的那个背影。”父亲故去后,这股乡愁里更是包含了钮承泽对父亲的思念。
  
  拍最真诚的电影
  
  作为一位不吝惜剖白自己情感的电影人,钮承泽毫不讳言他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我不是暴露狂,也并非想把自己的全部展现给观众。我只是想用最真诚的情感打动观众,所以我要拍自己最真实的经历,其中包含了生命的真相,我希望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经验与大家分享。”他说,“我会一直秉持这个理念拍下去。”
  
  演员出身的钮承泽参与了自己执导的全部作品的演出。尽管他所诠释的人物性格、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显著的共同点,都是“意见领袖”,大伙儿都听他的。这种看似无心的角色设定恰好展现了钮承泽真实的一面。正因为如此,钮承泽得以在《Love》中聚齐包括赵薇、舒淇、阮经天等7位一线红星,完成了被华谊老总王中磊称之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难得的是,就是在激情满怀的时候,钮承泽仍是清醒的,他说:“创作者在这种‘疯狂’的市场环境下,很有可能迷失。所以,作为导演不该去迎合、讨好、模仿,每个人都应用心地、诚恳地拍出自己心里面觉得好看的电影,并且是要经过长久准备的,这样的电影才会有特色、有活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8:04

“马家千金”的寻常生活时间:2014-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2012年4月,一条微博将“台湾第一千金”马唯中带入大陆网友的视线,“她没有全额奖学金,更没有法拉利,哈佛硕士。她出门坐公交车,出境坐经济舱,不靠马英九的关系谋职,现攻读博士,穿着连像样的品牌都没有,工作太寒酸”。
  
  是因为家教、秉性,还是政治需要?不管怎么说,马英九的两个女儿所表现出的这种低调作风,给人不少好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8:16

 陈水扁给马英九女儿颁奖
  
  马英九戏言自己住在“北一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是台湾最著名、升学率最高的女子高中),因为他的4个姐妹、太太、两个女儿都毕业于此。简单一句话,道出了“马家千金”优异的学业。
  
  马唯中、马元中都是“80后”,她们继承了父母的良好基因,亭亭玉立,天资聪颖,是典型的美女+才女。马唯中1980年底出生在美国,当时马英九和周美青正在美国留学。先天的条件使马唯中具有很好的双语天赋,她很小就会背诵古文《老残游记》,也会说流利的英语、法语。高中时代,马唯中的英语作文、英语演讲都是台北市第一名。1998年,马唯中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并获得台北市“市长奖”,为她颁奖的正是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
  
  马唯中被推荐到台湾大学生物学系,但一家报纸说,她能进台大是因为马英九的缘故。为了避嫌,马唯中立即决定离开台湾,报考了哈佛大学生命科学系,之后又进入纽约大学博物馆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马唯中在一家美国艺术公司工作。2006年,她到中国旅美爆破艺术家蔡国强的工作室就职。2010年,马唯中开始半工半读,一面攻读博士学位,一面与台湾艺术家蔡佳葳合办艺术杂志《LovelyDaze》。这本杂志汇集了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与文章,在纽约艺术圈中颇有名气。
  
  马元中1985年底出生在台湾,其求学、工作经历与姐姐如出一辙。也是从“北一女”毕业,被推荐到台湾大学历史系;也是为了避嫌,她选择留学美国。2004年,她考入美国的布朗大学艺术系,大学毕业后一度想当模特,但在姐姐的影响下,也选择到蔡国强的工作室就职。
  
  2007年,马英九在其所著的《台湾赢的新策略》一书中写过,两个孩子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背井离乡去美国打拼,他对女儿“亏欠很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8:27

 一个“正”,一个“奇”
  
  尽管姐妹俩的人生轨迹相似,但性格差异很大。爷爷马鹤凌概括了这两个孙女:一个“正”一个“奇”。马唯中从小秉性正直,马元中自幼个性奇特。
  
  小学五年级时,马唯中曾发起“校车暴动”。当时,校车司机不顾学生安危,随意停车买槟榔,跟衣着暴露的“槟榔西施”打情骂俏,导致学生上学迟到,屡屡被老师骂。从小就有正义感的马唯中多次反映“这是校车司机造成的”,但无人理睬。她忍无可忍,煽动同学们一起把校车的座椅割破。校车司机气急败坏,冲进校长办公室,将一大堆破碎的座椅海绵丢到校长面前,校长才了解到马唯中反映的情况是真的。最后,学校训诫了她一番,要她不可再“以暴制暴”。
  
  1989年,马英九因车祸手肘受伤,周美青带着两个女儿前往医院探望。9岁的马唯中挤到病床边亲了老爸一下,这一幕被记者拍下来,第二天全台湾媒体都称赞她“孝心感天”。但台湾资深媒体人黄光芹回忆说,马唯中看到报道非常生气,她跑去跟老师说,明明是记者大哥叫她这么做的,怎么能够写成是她主动亲爸爸的呢?这是做假,是演出来的,太恶心了。从那以后,马唯中就对媒体敬而远之。
  
  马唯中在“北一女”读高中时,刚直的脾气已经收敛了不少,变得文静了。她的一位学妹说:“唯中学姐会拉小提琴,而且很有气质,英文又超好,我们经常在图书馆见到她。听她与其他人讲话,感觉就是很有家教、很有内涵的人。”
  
  古灵精怪的马元中则是大家的“开心果”。1998年,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马元中在母亲周美青的陪同下第一次与媒体见面。有记者问:“你怎么看待很多女性把你爸爸当偶像?”马元中俏皮地反问:“爸爸比我胖这么多,一点也不好看,怎么会是偶像呢?”还有一次,马元中陪父亲亮相记者招待会,当马英九做出要亲她的动作时,竟然被她拒绝。她做了个鬼脸说:“爸爸的脸太油,我拒绝你亲我。”惹得在场的记者哈哈大笑。
  
  2000年5月,马元中获得“台北市优良学生奖”;2001年6月国中毕业时,她也获得台北市“市长奖”。两次都是父亲马英九颁奖。2001年上台领取“市长奖”时,马元中先喊了声“爸爸”,活泼又显得有些尴尬。马英九很感动,想亲她一下,她却连续两次躲开,完全不给老爸面子。最后马英九只好将这个调皮的小女儿拉进怀中拥抱了一下,换来马元中一个白眼。这有趣的一幕至今仍被台湾媒体津津乐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 16:38:36

  一副打工者的模样
  
  1998年和2004年,马家两姐妹先后远赴美国,从此极少回台湾。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她们也没有出席父亲的就职典礼。2009年,马英九上任后的第一个春节,当时已经工作的马唯中、马元中觉得回来一趟不方便,就留在美国过年。此后几年,她们只在3种情况下才会回台湾:一是母亲生病,二是为父亲投票,三是蔡国强工作室接了台湾的业务。很多台湾媒体“前仆后继”地跑到美国,想要采访两姐妹,都被马唯中、马元中礼貌地回绝了,每次都是客气的3句话:“谢谢!”“对不起!”“抱歉!”
  
  工作中,两姐妹和其他员工没什么不同,甚至比普通的上班族更朴素,她们脸上不施脂粉,身上不戴珠宝,衣服多为黑、白、灰三色。马唯中进入蔡国强的工作室后,从杂务做起,逐渐升职到项目经理兼翻译,拖着大包小包出席各种活动,完全是一副打工者的模样。蔡国强做的爆破艺术有一定的危险性,他曾说,想做他的助理,得“文武兼备、吃苦耐劳、随机应变”。他表示,马唯中是个“非常合格的助理”。工作室的其他同事也说,马唯中完全不像个大小姐,别人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经常在爆破现场忙进忙出;有时为了达到最佳爆破效果,她会事先预备好20多种火药,爆破后又迅速冲上去灭火。
  
页: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