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6:06
野樱草
没有什么东西能照你希望的样子生长
从我身旁把这朵小草拿去吧
让她成为你想象的那样
因此她生长出雏菊的脸奶牛对着她说话
她是我年轻的祖母成长着穿着粉红短裙
从蔚蓝清澈的天空落下
她旋转着落向那里那里就是她的家
以缓慢的轻灵的姿态它落在你的额头你的眼睛你的心
你称她为一颗星一朵花一个思想
—荣·帕特歌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6:21
初读这首诗是10年前,先喜欢了野樱草这个名字。不知道野樱草是什么草,从名字上想象应当是开着细花的草吧。
其实诗歌里已将野樱草的样子描绘出来了:花瓣犹如少女们穿着的太阳裙;和雏菊是姐妹般相像的伙伴;在奶牛们散步的草地上摇曳着,飘过来飘过去。
读这首诗,感觉上是读一则美丽的童话,又像是智慧的寓言。它说出了思想成长的缓慢过程,说出了想象世界的自由与超然,似乎还说出了一个和艺术及生活有关的奥秘,有美妙的通感。
这几年常在湖边游走,对生长在野外的植物熟悉得如同邻里,只是叫不上名字。有一种在二月开花的草是我格外喜爱的,春雪未融时就仰起面孔,在湖岸浮起一片蓝色花浪。这花多生长在水边,花梗细长,像天鹅优雅的颈。
我不止一次给这早春之花拍过照,我叫她草花。“贴着泥土的春草几乎在出土的同时就捧出了花朵,素净的蓝、白、黄。草花对于颜色的使用是很珍惜的,绝不铺张,不挥霍。草花的生命只有一天,到了傍晚就纷纷收拢花瓣,像珍重收藏的人生故事,再也不打开了。那些草们却如同有着非凡生殖力的母亲,在次日的早晨又会捧出新的花朵,不厌其烦,这样,春天的田野里,每天都能看见簇新的草花了。这些贴着泥土的草们一生会开多少花朵,大概没人知道。它们的名字也不会记入花谱,除了露珠和偶尔路过的蜜蜂,很难有人注意它们的存在了。”
草花就是野樱花,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将野樱草三字输入到百度图片,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再熟悉不过的面孔。百度上说,野樱草又名报春花,有紫、蓝、黄、白、粉五色,属性水,花语是“高雅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6:34
蔬花
茄子和西红柿都开花了。茄子的花并不怎么好看,不过颜色很好,紫霞色,花开得多时也是可观的。
西红柿的花,简直不像花,淡淡碎碎的星黄,藏在叶子里面。好像是知道自己的容貌简陋,不想见人,也因此,西红柿的花就有了几分谦卑和自怜的意思,招人疼。
西红柿的花其实是不必自怜的,因为,它能结出圆实饱满的果子啊,生吃和熟吃,百食不厌。
等我老了以后—也就是50岁以后吧,我会回乡下的老家去住,在屋后的菜园里种上我爱吃的蔬菜瓜果。每天早上,太阳升起之前,给它们松土、浇水、捉虫(如果虫子不多就不要捉了吧,随它们吃一点菜叶也没关系)。我种植它们,欣赏和品尝它们。它们开出来的每一朵花,结出来的每一枚果,我都了然在心,喜悦在心。这样说起来,老去,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吧。
编辑/涓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6:45
素心笺
我曾经也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但是生活的琐碎和平庸让我逐渐失去了从前的豪情,很怕自己一直平庸下去。
—有个人将自己抓到的幼鹰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不想平庸,就要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只能展翅翱翔的鹰,去接受生活的挑战。
我喜欢收藏杯子,可是我最喜欢的那一个却被小表弟给打碎了,那可是我跑了好多店才买到的,我真是又气又伤心。
—讲一个我常用来自我安慰的故事:有个老和尚种了一株名贵的兰花,一次他在出门前把兰花交给了小和尚,嘱咐他一定要照看好。但谁想到有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小和尚忘记把兰花搬到房子里了,于是盆破土倾,好好的兰花转眼成了残苞败叶。小和尚以为师父肯定要生气的,吓得战战兢兢,老和尚却轻叹一声转而微笑道:我种兰花是为了修身养性愉悦身心,不是为生气的。
新的学期,换了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我好害怕从前的同学会忘记我啊!
—连蔬菜都不能永远新鲜,你凭什么在别人的世界里红透半边天呢?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把你铭记在心,只要你的好友,你的知己不会把你忘记,别的同学即使不记得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7:13
没有哪个错误会决定一生时间:2014-09-19 作者:未详 点击:111次 2012年的美国影片《妙笔生花》(TheWords),故事的主线是文学青年罗瑞偶然发现一部旧手稿,他为这部小说着迷,鬼使神差竟以自己的名字拿去出版了。想不到小说获得文坛大奖,他一举成名,以往屡遭退稿的作品也都得以面世。然而,当小说的原作者找上门来,罗瑞才发现,除了羞愧与尴尬,窃取他人作品侥幸成名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内心困扰。
原作者经历过生离死别,此时正孤独老去,他并不打算揭发罗瑞,也不接受金钱补偿,甚至不希望罗瑞公布真相,他只想让罗瑞知道这部作品的由来,其中凝结了他的人生故事和情感。不久老人过世,再无别人知晓这个秘密。罗瑞向妻子和出版商承认了成名作不是自己所写,但选择了对公众隐瞒下去。相信罗瑞心中会回响原作者所说的一句话:“生活中你会做很多选择,带着这种选择活下去,才是最难的部分。”
罗瑞的经历象征着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处境:你发现从前做了错误的选择,给今日带来了麻烦、造成了损失,现在怎么办?当你惊慌失措时,会懊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会自责不该一时糊涂,会埋怨是别人误导了你……不过,当事已至此无法重来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都于事无补,也没有意义,那只表明你还不愿面对现实,还没有勇气说出:“当初是我那样选择的,今天我会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后果。”
在我们的一生中,谁都可能犯错误,关键在于犯了错误后,你是选择重新找回力量,还是就此自暴自弃。
其实不管是怎样的错误,不管带来了怎样混乱的局面,都只是漫长人生的一小段。没有哪个错误会决定一生。你若以为有些错误特别严重,后果不可收拾,从此就毁掉了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并认定自己从此与幸福绝缘……那就有些极端了。你可能错误地相信,你的人生全由某些机缘决定,自己没能力改变什么。殊不知,无论遭遇什么,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你,无论当时的你表现如何,现在要以怎样的心态生活,仍取决于你的选择。
发现错了,原本是反省自己并从根源上修正的大好机会。如果罗瑞真的学会向内看清自己,可以从生活中学到很多。他的父亲早就语重心长地说过:“人的成熟包括生活上的独立,也包括接受自己的局限。”当时沉浸在作家梦里的罗瑞压根儿听不进去,读过偶然拾到的手稿后,他看到自己的差距,也明白自己确实不能成为出色的作家,只是那时他还没有学会面对现实。
当罗瑞把“成为作家”看得高于一切时,他并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不懂得人本身的价值,也没有充分享受亲情与爱情。不管他写不写作、犯不犯错误,父亲和妻子都一样深爱着他。一个人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却活在焦灼不安的自我怀疑中,以为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人生才有意义,那是多么的狭隘。
以为带着错误的选择活下去会很难,无非是不懂得如何找回自身的力量。无心之过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以为自己承担不起,那就太低估自己了。如果你总是把境遇看得比自己强大,不断地放弃自身的力量,又怎能指望下一次选对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7:40
那些在12岁时“无心学业”的名人们时间:2014-09-19 作者:未详 点击:223次 这个男孩讨厌数学,其他课程的成绩也很糟糕。他很贪玩,特别喜欢玩具火车,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有一天,他用父亲的摄像机拍下了玩具火车相撞的场景,觉得很刺激。他爱上了这台摄像机,用它拍家里的狗,拍天空中的星星,父母觉得孩子能爱上摄像也不错。12岁那年,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和那台摄像机拍出“电影”,他就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导演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均出自他的手。
这个男孩是庄园主的儿子,他从小关心天下大事,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善待雇农,自己的国家为什么那么穷,12岁那年,他给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了一封信:“敬爱的总统,我的英文不是很好,只够写封信给您。我从广播里听到您还将继续当几年美国总统,因此,我写信给您向您借一张10美元的钞票。尽管我从没见过,但我想拥有一张这样的钞票。”这封信至今仍然保存在华盛顿国家档案馆里。写信的男孩叫菲德尔·卡斯特罗,他后来成为古巴前领导人。
这个男孩别人都说他“笨”。老师也对他的母亲说:“孩子的智力可能有问题,他不能消化学校里的知识。”但孩子的母亲不这样认为。孩子仍然有大量的玩耍时间,孩子的母亲认为,只要孩子觉得快乐就可以了。12岁那年,这个孩子在铁路边玩,看到铁轨上有一个小男孩,但前面一列火车轰隆隆而来。他扑上前去,把小男孩从铁轨上拉了出来,这个小男孩是火车站站长的儿子。站长非常感激他,为他报了电报课程,并付了学费。男孩从此爱上了电报,爱上了发明。这个男孩就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
还有一个男孩,非常淘气,从小学到初中,老师都对他十分头痛,他的数学老师经常对他说:“如果你能看完这本数学书,我就给你5块钱。”男孩对学习没兴趣,但对电子产品饶有兴趣。12岁那年,他和同伴忙着发明频率计数器,还制作出窃听器。这个男孩叫史蒂夫·乔布斯,他发明、革新的“苹果”产品风靡全球。
12岁,在中国,正是在读五六年级的年纪。
我家的这个孩子马上就要12岁了,每天清晨6点出门,晚上6点才能回家,晚餐后有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课文。我们深深知道,马上就要“小升初”了,那是他的人生第一考,考试成绩决定他的将来。我们不会允许他拿着摄像机去拍“电影”;我们限制他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他无须知道,他也不知如何给美国总统写信;我们绝对不允许他在外面玩耍,更不要说在铁路边玩了,连在小区里玩一会儿也不行;我们绝对不会对孩子的学习听之任之,怎么可能允许他去搞什么莫名其妙的“发明”。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傻吗?难道我们会承认分数就是孩子的将来吗?我们都不傻,只是无奈。我们的教育体制为所有的孩子制订了一个“游戏规则”,你必须与它玩,你说不想玩这个游戏,想自己另玩一套,你敢玩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7:59
凭桌游“杀”进福布斯的黄恺时间:2014-09-19 作者:未详 点击:105次 父母不让玩,只好自己做游戏玩
2012年,黄恺登上了《福布斯》中文版30岁以下创业者的榜单。
如果说“天分”这个概念真实存在的话,黄恺一定是有桌游天分的。10岁,在大多数男孩子还在外面疯跑疯玩的时候,黄恺已经开始自己做游戏了。因为父母是老师,对黄恺管教很严,不让他玩电子游戏,甚至把他的漫画书都封起来。在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黄恺自己做了很多桌面游戏。他在纸上画地图、画小人,在地图上打仗,这样的游戏,他和周围几个比较铁的哥们儿从小学一直玩到初中。
上了高中,热爱游戏的黄恺就给自己定了个小计划:以后一定要考个和游戏相关的专业。高考时,他发现了传媒大学新出的游戏专业。“就好像被提醒了一样,那个专业好像远远地告诉我,这就是我想要的,很宿命的感觉。”黄恺说。
如愿上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专业,黄恺开始探求更广阔的桌游领域。在网上,他了解到国外桌游的发展,于是主动寻找国内桌游的门路。黄恺在大二的时候去了西直门的一家桌游吧。在桌游吧里,一小撮人玩着国外的桌面游戏,这个场景让黄恺感触颇多:“我当时在想,有没有一款桌游的题材和概念是可以让中国人方便接受的,不会像国外桌游那样难以领会。”
2000年时,杀人游戏在国内开始流行起来,但到2007年以后,逐渐没落。黄恺感触良多:“我当时觉得这个游戏不那么耐玩,也有很多局限性。接触了很多国外桌游后,我想设计一款可以融合本国特色的桌游。”
“三国”的题材也不是黄恺一开始就确立的。他之前想过很多题材,甚至想把大学的同学、老师、教导主任都作为角色编到游戏里。他说:“但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类似的想法蹦出了很多,随着想法深入后又不断被否决。联想到‘三国’的题材后,也经历了漫长的设计过程。”
“三国杀”淘宝店找到同盟
一开始把自己做的“三国杀”放到网上去卖,黄恺只是想赚点零用钱。他说:“最开始的两个月只卖出去一两套,但是第二个季度就能达到十几、二十套。那段时间的发展速度是比较惊人的。”
黄恺做的手工“三国杀”在淘宝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玩的人越来越多,清华、北大、广院的客户纷纷反馈,说非常喜欢这个游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游卡桌游的CEO杜斌了。杜斌当时在清华读博,因为一个瑞典朋友也接触到了桌游。为了了解国内的桌游情况,他随手在淘宝搜了一下,结果搜到了黄恺的“三国杀”。然后,杜斌和黄恺一拍即合,成立了桌游创意公司。
本着对淘宝累积销量的反馈,黄恺清楚地认识到,在现有环境下做桌游创意,前景还是不错的。于是在租住的小房子里,黄恺、杜斌和相熟的三四个同学组建了“游卡桌游工作室”。
一直到2008年夏天,加入工作室的人越来越多,杜斌和黄恺决定成立公司。
桌游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能玩
身为游卡桌游的创意总监,黄恺的大部分工作是设计好玩的游戏。因为客观原因,黄恺经常要在游戏的产品质量和出品时间之间做权衡,做妥协。
现在,黄恺手下带领着四五个设计师,在开发新桌游的道路上奔波。
黄恺的公司有一套衡量游戏的标准,每出一款游戏,他们就要按照标准严格打分。他说:“分数比例最高的是包装和产品美术设计,因为这些都是非常直观的东西,能让玩家一眼就喜欢。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游戏的平衡性和公平性,这也是让玩家持续玩游戏的根源。”
谈到今后桌游的发展趋势,黄恺有自己的担忧,“桌游这个圈子现在很小,除了‘三国杀’,其他游戏的流行程度都不太高。”黄恺说,“我要在‘三国杀’的品牌上,开发更多的游戏,让‘三国杀’成为桌游的桥梁。我还要利用群聚效应,让不玩桌游的人通过‘三国杀’接触桌游,再让已经接触桌游的人多玩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试着做到让大家不会对某个游戏厌烦吧。”
1986年出生的黄恺在一些人看来,成功来得太快太早。其实在游戏设计的道路上,他已经走了10多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8:15
我不想被放弃时间:2014-09-19 作者:未详 点击:90次 全国1。8亿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学习困难、失去自信、放弃学业或者完成学业困难的孩子,据不准确估计约有10%,即上千万人,其中,因成绩落后而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至少在一半以上。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记者在近期采访中发现,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更容易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最终在心理负担沉重的情况下休学甚至退学。
不堪漠视,他逃离了学校
2012年11月21日,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双埠头小学的操场上,六七个孩子正在打篮球。“快点!快点!投篮——进了!”一个漂亮的抛物线划过天空,篮球架下稚嫩的脸庞露出微笑。
韩冰站在场外听到教官的叫好声,下意识地撇了撇嘴角。两个星期前,韩冰随爸妈来到位于双埠头小学的李圣珍教育顾问中心,他做梦也没想到,家人口中的好学校竟然会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
如果没来北京,此时的韩冰应该还在山东菏泽读初三。韩冰的父母都是工人,经济并不宽裕,他们为了韩冰能好好上学,再辛苦也忍了,然而韩冰并没有让父母省心。
韩冰有一个同班同学叫“龙哥”,和韩冰同是班里成绩倒数的“差生”,是个惹不得的人物,连班主任他都敢打。韩冰和龙哥从小就认识,两人的关系比较好。正因为这层关系,老师也不管韩冰了。
韩冰原以为老师放任不管,他会更自由,但当他坐在教室里老师不正眼看他时,他便烦躁难安。韩冰能感觉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隔阂,在班里除了龙哥他基本没有朋友,这更让他一刻也不愿待在教室里。
11月上旬,韩冰休学了。韩爸爸对儿子说,送他去北京上学,让他换一个新环境。
厌学是从责罚开始的
“嘿,小上海,你为什么也来这儿了?”一个瘦高个儿、戴眼镜的男孩跑到韩冰身边逗了几句嘴,韩冰喊住他问。“成绩不好呗。”被唤做“小上海”的男孩回答。
他叫齐楠,今年读初二,家住上海。2012年秋季开学前,齐楠离开上海的学校来到北京。提起以前的学校生活,齐楠说:“那是我不愿意想起的痛苦经历。”
小学时的齐楠是开心的,他是全家人的骄傲,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升入初中换了新环境,老师不再像小学时那样手把手教学生,功课也突然间繁重起来,这让齐楠渐渐觉得有些吃力。初一期中考试前,齐楠又一次熬夜写作业到将近11点。台灯下,眼皮打架、脑袋迷迷糊糊的他终于坚持不住,未完成作业就睡着了。第二天,睡眠不足的齐楠在课堂上酣睡起来,老师罚他举着课本站在教室里。由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齐楠又被老师当众批评一番。这是他第一次感到既委屈又羞耻。
自此,齐楠的学习生活陷入“熬夜——上课睡觉”的恶性循环,学期末他“史无前例”地考了倒数第一。齐楠没有向父母说出自己的苦衷,老师的批评也让他越来越没有自信,他开始厌学,甚至在班里故意调皮捣蛋惹老师生气。
“差生”就要被特殊对待吗
2012年9月,河南学生悦明办完离校手续,感到一阵轻松。在这所市重点高中,他真的是熬不下去了。
高一入学是从晚自习开始的,那天悦明报到比较晚,教室里已坐满了学生,悦明便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的空位上。平静地过了两天,班主任突然找到悦明,说据他观察,悦明表现不错,想让坐在教室后排的悦明帮他记下平时上课爱说话的同学,再悄悄把名单交给他,并保证说这件事只有他和悦明知道。悦明对此很排斥,他觉得这和做贼差不多,他对班主任直言不想做这样的事。
班主任见悦明态度坚决,便没有再说什么。这次谈话过后,悦明发现班主任对他的态度变了。悦明的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下,班里调换座位时他仍然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由于离黑板较远看不清板书,有一次悦明在课上和同学讨论起来,恰好被在教室外查看课堂纪律的班主任逮了个正着。班主任把悦明叫了出去,在完全不听悦明解释的情况下,在教室门口大声训斥悦明,并罚他站在教室外直到下课。类似的事情屡次发生。有一次悦明上课迟到了几分钟,班主任罚他在办公室站了整整一上午。令悦明不服的是,对于和他同时迟到的其他同学,老师让他们站了一会儿就打发回教室了,唯有悦明被罚站最久。
2012年6月的一天,悦明旷课一上午,下午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此前班主任规定,凡是学生有上课睡觉、说话或旷课等行为,每次被逮到后一律上交50个饮料瓶。一个饮料瓶一角钱,由于学校规定不让老师罚钱,这才变相地有了罚交饮料瓶的规定。悦明旷课半天,班主任说:“旷一节课罚交50个瓶子,旷两节课翻一番是100个,第三节课再翻一番,你明天就交上来。”悦明算了算,几个“翻一番”下来要交近百元。他突然愤怒了,长久以来的积怨脱口而出:“你凭啥罚我?我就不交!我天天提心吊胆就害怕你罚我钱,我表现再好你还是罚!”
“你表现好个屁!”班主任第一次听到悦明朝他吼,也被激怒了,开始数落悦明如何表现不好,说他这样还不如退学,说完便罚悦明站在办公室里。悦明站了一会儿,他真想不上学了,又纠结于该不该继续上,直到最后一点想上学的念头也没有了。他向班主任请了半天假,回家以后就向父母摊牌:无论如何,他都不想再上学了。
“差生”的处境令人心酸。谈起目前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李圣珍老师认为,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到你无法想象。学生为什么压力大、学得累,效果却不见得好?李老师进一步分析:“教师的因素很重要。要提高国民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你看,现在教育系统的在岗教师培训,大多是专业技能培训,缺少道德品质培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8:36
在心间播种公平时间:2014-09-19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多年前,美国《幸福》杂志曾做过一个调查:在你和对手之间,你最希望得到什么?100份问卷在一个月后返回了99份。结果,希望得到金钱、智慧和机遇三者的答卷各占1/3!
究竟哪一个才是一个人与对手之间最希望得到的呢?有人提议去找那最后一份问卷。按照发送问卷时的地址记录,最后一份问卷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答卷人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当工作人员找到他并说明来意后,他却说:“我真不知怎么回答。我刚开始创业时,仗着父亲的财力支持开了一家顾问公司。当时竞争激烈,我最强劲的对手又是久经沙场、聪慧过人的老将,他们用钱贿赂了我的一名职员,我因此赔了一大笔钱,公司也被迫关门。后来,我去了父亲的酒店,不久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当时有一家酒店与我们势均力敌,为了打败对手,我听取了朋友的‘计策’,使对手陷入了难堪的境地。可在随后的几年中,酒店由于疏于管理,日益萧条……后来我又做过很多生意,打败对手时,我得意洋洋;失败后又沮丧懊恼,成功与失败总在我与对手之间重复地上演着。我真不知道,在我与对手的竞争中,有什么可以让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他沉思片刻后又说:“不过,我想起一件小时候的事,也许是我要找的答案—10岁那年,我跟一个同学比赛倒跑。一开始我就遥遥领先,他回过头对我说:‘你这样的速度会让我输得很惨。’成就感冲昏了我,我看着他的背影,趁其不备,转过身,健步如飞地向前跑去,想把他落得更远……可就在我转过身准备恢复倒跑时,我看见他一边笨拙地倒跑着,一边惊愕地回头看着我……他看见了我的‘小动作’。本来我有99%的机会可以赢他,但多少年后他一直也不承认他输了。为此,我们争执了好多年,直到大学毕业断了联系。”
工作人员被老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动了帮老人找那个同学的念头,想看看那个同学现在还服不服输。半个月后,那个同学找到了,他仍趾高气扬地回答:“我们的比赛是不公平的,所以我永远不服输!”
50年了,那个同学仍然不服输,老人回去后,在问卷上写下两个字:公平!
《幸福》杂志便将金钱、智慧和机遇连同公平等答案公布出来,并把每一种答案的理由附在其后,让更多的读者来评定。在“公平”这一选择的后面,当然附上了那个老人讲的故事。最后,杂志社收到了145封评比信,这些信选择的全是—公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7:58:56
史上最浪漫的情书时间:2014-09-19 作者:未详 点击:169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致未婚妻奥利维娅·兰登(1869年)
“你是我将用一生守护的无价珍宝,我喜悦的心底涌起对你的爱与祝福的潮水。它那无形的波涛向你涌去时,你看不到;但是,亲爱的,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你将会听到那远方的浪花奔腾翻涌的声音。”
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
致妻子克莱门蒂娜·丘吉尔(1935年)
“你从马德拉斯的来信中,说了一些让我感到特别贴心的话,你说我让你感到人生很充实。我无法向你表述你的这些话令我多么的愉悦,如果爱可以计算的话,一直以来我都强烈地感到是我欠了你的情……在你的爱和陪伴中度过的这些年,带给我的感受无法言表。
“时光飞逝,在这么多动荡的日子里——这些日子对无数人来说悲惨而可怕,我们一起积攒的‘珍宝’却历久弥新、与日俱增,这不也是令人欣慰的吗?”
法国诗人维克托·雨果
致未婚妻阿代勒·富歇(1821年)
“两个灵魂,无论曾多么长久地在人群中彼此找寻,当它们最终相遇……一种与它们自身同样热忱、同样纯洁的结合就此在世间展开,并将在天国延续,直到永恒。
“这种结合就是爱,真挚的爱……一种将所爱的人视为神明的信仰,它因忠诚和热忱而存在,为它做出的最大牺牲恰会带给人最甜蜜的快意。
“你在我心中激起的就是这样的爱……你的灵魂为爱而生,它像天使般纯洁而热烈;但或许它只能爱上另一位天使,如果是这样,真令我忧心忡忡。”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致未婚妻瓦莱里娅·阿森涅娃(1856年)
“我早已爱上了你的美貌,但是才刚刚开始爱上你那恒久而更为宝贵的一面——你的心,你的灵魂。
“美貌易于识别,人们既会很快爱上它,又会同样很快地收回爱意;而灵魂则需要慢慢了解。相信我,世上没有毫不费力的付出,即使爱,这种最美、最自然的感情也是如此。”
英国诗人拜伦勋爵
致未婚妻安娜贝拉·米尔班克(1814年)
“我们相距如此遥远,不过毕竟与你相隔1公里与1000公里是同样的煎熬,这对要赶600公里路才能再见你一面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巨大的安慰。”
英国诗人约翰·济慈
致未婚妻范妮·布劳恩(约1818年)
“我不能没有你。我已忘记一切,除了想再见到你。我的生命好像在那一刻停驻,无法向前。我已深深地迷恋上你。
“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好像正在慢慢融化。我曾因人们肯为宗教而殉道一事感到震惊——那让我不寒而栗——但现在不会了。我也愿为自己的信仰殉道,而爱就是我的信仰,我愿为它献上我的生命。我愿为你献上我的生命。爱就是我的信念,你是它唯一的信条——你已用一种我无法抗拒的力量掠去了我的心。”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
致情人安妮·博林(1528年)
“我把手、口和心都交给你,乞求它们能得到你的眷顾,不要分别冲淡你的温情……对我而言,分别的痛楚已经太过剧烈,当我想到自己还必须忍受更多的痛苦时,如果不是坚信你的爱不会改变,这痛苦几乎令我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