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39:22

人生是张AB面的唱片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152次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新书。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写作的《我和父亲季羡林》。让人惊讶和愕然的是,那个在我们心中顶礼膜拜的大师,到了儿子的笔下,竟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
  
  怀着困惑、不安、忐忑的情绪,一字一句阅读书上的那些散碎的故事。在其中,华丽冠冕的光环之下,我震惊地看到了大师的另一个侧面:孤僻、倔强、自闭,近乎有着禁欲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学术上,大师严谨自律、精益求精,好像一个圣徒般虔诚而执著。就像一张唱片的A面,弘扬着励志奋斗的主旋律,是所有人都应该效仿和景仰的国学泰斗。而在唱片的另一面,面对生活,季先生又像一个懵懂怯弱、不谙世事的幼子。
  
  虽然有妻子,可是,很早他就同她分离,即便后来有团聚,亦分室而居。凡夫俗子相濡以沫的情愫,季先生可能一生都未曾领略到那种好,他更多的时间,交给了书籍和文字。
  
  虽然有儿子,可是,他从来没有亲过或者拉过儿子的手,甚至偶尔一次摸了孩子的头之后,立即去水缸里盛了一瓢水冲手。天伦之乐,似乎让季先生也很是惧怕,所以,他选择了疏离。
  
  虽然有母亲,可是,季先生在母亲的暮年,和她的关系一直剑拔弩张。究其原因,竟是因为一些猫。季先生天性仁慈,只要看到流浪猫就会抱回家中。但是,有心爱却无力管,那些猫,只能交给母亲或者妻子来管理。室小猫多,异味横生,家人不堪其扰,怨声载道。而季先生却不置一词,但凡见到,还是要捡。但凡捡来,必须要好生伺候。季承在书中写过一段父亲和猫的感情,大意是,季先生认为普天之下,只有猫和自己最亲,事实上,那些猫,也的确很依赖他。因为一家人都为了养猫不堪其累,自然对猫没有好脸色。唯独季先生,他从来只享受猫的乐趣,没有任何喂食或者洒扫的麻烦,和动物的感情,自然是好的。
  
  ……
  
  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地叙述下来,内心的敬仰其实依然在,但我的内心,更多涌动的却是一种悲恸和怜悯。是造化弄人还是性格使然,季先生这一生,声名显赫的背后,竟然如此的落拓和孤独。
  
  学术的丰盈能够永远愉悦一个圣人的灵魂吗?我不相信,因为,圣人亦是血肉之躯。作为儿子,季承对父亲有怨言,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在理解的同时,我又怅然,这个世界,有谁能真正体会季先生内心的苦?
  
  那个孤独的老人,在漫长的黑暗中挣扎、涅槃,那些沉默和宁静的背后,是怎样的负累和忧伤?
  
  放下书本,恰好看到一期电视访谈,影星陈道明,谈到送女儿负笈海外时的叮嘱。(www.rensheng5.com)他给了女儿三个要求,第一,要快乐;第二,要健康,因为健康是快乐的保障;第三,尽量学习好。在这个奉行杰出和成就的时代,陈道明对女儿的要求,会让很多人哂笑:明星的女儿,自然不愁前途,若是一般人家孩子的要求,怎么可以?
  
  但是,真的不可以吗?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个独立的人,活着的根本,是事业的成功;还是即便平凡,也要快乐?
  
  一个很真实的例子。某省有一个天才儿童,13岁升入科技大学,曾轰动一时。当初,作为成功育子的典型,天才的妈妈曾做过演讲。她声称自己从小到大就要儿子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当一个科学家。为了这个目标,孩子什么都不用管,甚至吃饭,都要妈妈递到手里。小天才终于长大了,学业优异,毕业之后,却无法找到工作。因为,饮食起居,他一窍不通;待人接物,他更是一无所知。甚至,他无法恋爱,因为妈妈从小就告诉他,女人是老虎。
  
  在外人听来如同笑话的事实,那个天才却信以为真。这样的人,真正从象牙塔步入社会,怎会适应?纠结痛苦中,他选择了自杀。所幸最后遇到恩师,一点一滴重新引导、培养他的生活能力。最后,这个天才慢慢和生活接轨,但是,对母亲的痛恨,却一直横亘在心上。他说:“是她,毁了我的人生。”
  
  人生是一张AB面的唱片,应该弘扬上进和勤奋,但是,无论A面多么功利和激动人心,我们也不要疏忽B面的婉转和清丽。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不仅在于有高山险峻,更依赖于有低谷苍翠幽深。世间万物最忌讳的,不是平凡和弱小,而是内容的单一和乏味。术业专攻如此,耽于安乐亦如此。
  
  这篇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网上蹿红了一条新闻:微软公司大中华地区副总裁、开发合作部总经理柏尚杰,辞掉了微软的工作,带着两个女儿和妻子,搬迁到贵阳黔南州惠水县白鸟河村,开办了一所盲校,专为视障者开展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完整的学历教育。
  
  在写给微软的辞职信中,这位46岁的英国男人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很热爱微软的工作,但是,去贵州做慈善,在我看来,是比工作重要得多的事情。
  
  我想,这样的话,可以触动很多人的灵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39:50

简单是一种心境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238次   简单是一种心境。然我们看到的大多,却仅仅是一种行为。
  
  吃厌大店名馆,住烦大厦高楼,便想到山野小菜,乡间炊烟。于是前往市郊或者乡间,寻一农家饭庄,点几个土里土气的农家菜,手捏酒盅茶盏,便以为回归了山野。岂不知那饭庄仍然是城里人开的,那山鸡仍然是养殖场的产品,那农家菜仍然是名厨的作品,那石磨、水井、粗瓷大碗、斑驳并且沉重的木桌,更是经过很多道工序打造而成的工艺品。你所看到的、触摸到的、感觉到的简单和回归,其实只是表象甚至幻象。那种简单比复杂更复杂,换句话说,你被自己欺骗了。——你的愿望和你的做法,南辕北辙。
  
  天天以车代步,渐感体力不支,于是想到锻炼,于是想到健身房,于是驱车前往,办金卡,办银卡,上跑步机,上臂力机,上腹力机,跳舞,打拳,将自己弄出一身臭汗,然后,洗浴,桑拿,汗蒸,推拿,按摩,再然后,驱车回家。完事。我并不反对锻炼,我只是认为这样的锻炼,前部分多了表演的成分,后部分多了享受的成分。其实很简单,丢下车子,每天走路或者跑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差不多就达到目的了。锻炼其实很简单,将这种简单置于金卡银卡,置于健身房桑拿间,便成为一种复杂的简单了。而复杂的简单,便是虚假的简单,伪装的简单。
  
  我认为,崇尚简单是人类的回归。这缘于我们对于复杂和繁琐的厌烦,更缘于人类渴望回归的自心。既如此,复杂的简单,如同错误的向标,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最起码,也会让本应的简单变得不简单,让我们越活越累。
  
  当然,我们做不到最纯粹的简单——即使向往山野,也不能丢下城里的工作而去山林隐居;即使热爱徒步,也不能天天在上班的途中狂奔。可是我想,至少,我们还能够做到心境的简单。说白了,就是不要欺骗自我,不要将一棵盆景当成参天大树,不要将一盘石磨当成山野乡间,更不要将经过化妆甚至伪装的复杂,当成真正的简单。
  
  而最纯粹的简单,我认为,该是我们的内心。我指的是,与人交往的内心。真正的简单是什么?是信任,是给予,是真诚,是清澈,是宽容,是博爱。这些美好的品质,容不得虚假,更容不得伪装。
  
  简单是一种心境。如果心境简单,吃荤也是吃素,坐车也是走路,纵有十面埋伏,也能寡欲清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0:12

只与陌生人讲话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77次   广东珠海的彼岸花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尤其是看到那些老态龙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缺失的老人,总会想起多年后的自己……
  
  邮局的取款处乱哄哄的,我无精打采地排到了队尾。
  
  前面站着一位又矮又瘦的老人,她苍老的背影在那群人中显得触目惊心。
  
  那头发灰白的老人不停地朝柜台张望。后来有一个民工去她面前夹塞,她才叫了起来:“排队排队!”她转过了身,我见那是个面色极其苍白的老人。她手里提着个花布兜,干净利落,气质不俗,看人时努力睁大着眼睛。
  
  “您多大年纪了?”我问她。“83了。”她说。前前后后的人听到这个数字,都啧啧地望着她,夸她身体硬朗。有人说:“83还能来取钱,您将来肯定能活100岁。”她一撇嘴说:“我活够了。”于是就有人笑。
  
  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笑声,只是连连说着:“站得我的腿都麻了。”我们便建议办事员先给这位老人办理取款。
  
  办事员瞟了一眼老人,不耐烦地说:“把你的单子和证件拿出来。”老人便将花布兜放在水磨石的台子上,她解开兜带,从中取出一个咖啡色手绢包,又打开手绢包,身份证和取款单才显现出来。她把它们递给办事员,口中连连说着:“同志,谢谢了,同志,谢谢了。”我注意到,她在做这一系列动作的时候,手指一直颤抖不休,哆哆嗦嗦的。
  
  她回过头看了我一眼,突然说:“年纪大了没意思啊,还得靠人给钱吃饭。”我问:“你儿子给你寄的钱?”她的脸上有了愠色,说:“哪是儿子,是儿媳妇!我儿子去了美国不管我了,去了8年,8年还有个好吗?原先儿媳妇月月给我汇100块,这不这回汇少了,是60块了。”
  
  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插话说:“你就一个儿子?”老人叹口气说:“两个儿子。小儿子现在厂子有半年不开支了,我还得贴补他,一家人都闲着,愁死我了,唉。”
  
  “那你儿子做什么工作的?”我问。“是拉小提琴的。”老人有些沾沾自喜地说,“那小提琴拉得好呢,原来在中央乐团是首席小提琴。”老人竟知道什么是首席小提琴,我有些吃惊。
  
  她又絮絮叨叨地说:“我白白养了他,他去了美国就不管我了,扔下他的媳妇管我,真是丢人。我要上美国与他打官司去!”
  
  她的话使一些人发出笑声。这时办事员将她的钱取了出来,她将那60元钱数了又数,把身份证和钱放到咖啡色的手绢上包好,然后再把手绢放入那个花布兜中,系牢兜口,用手紧紧地攥住。我再次注意到她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手一直哆哆嗦嗦的。
  
  她拱手对办事员谢了又谢,直到将人家谢烦了,不再理她,她才讪讪地出了队伍。
  
  她走路的姿态可不比她站在队伍里显得那么硬朗。她驼着背,一拐一拐地慢慢走着,样子仍是哆哆嗦嗦的。在熙来攘往的人中,她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经过她身边的人都望她一眼,但望过也就各行其是了。我们也在注视着她,但当她缓缓出了邮局,被更稠密的人流淹没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再注视她。
  
  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大约就是这副样子,可以跟最陌生的人讲最知己的话,可以毫不避讳地倾诉苦难和不平,没有任何禁忌和障碍,就像儿童一样心灵自由。还有,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也就是哆哆嗦嗦。
  
  我想我到了那种年龄也会哆哆嗦嗦的。我们都会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1:34

感恩,让生活悄然改变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168次   编辑意见:当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袭来,有多少人在渐渐变得满腹怨气,忘记了微笑和感恩呢?有一位朋友说,每天早上醒来时,你应该这样想:“我是多么幸运啊!今天又能安然起床,而且还有崭新的完美一天,我应该好好珍惜,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传予他人。”是的,当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便能收获另一颗感恩的心。久而久之,你便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
  
  我把这天自定为感恩月的第一天,5岁的儿子在早上5点就把我吵醒了,我起床后发现妻子钱包里有一张超速罚单,洗澡时热水器又发出噼里啪啦的怪声。若在以前,我会满腹怨气,然后以无比糟糕的心情开始这一天。但这一天与往常截然不同。即使孩子在天还没亮时就吵吵闹闹,在我眼里他脸上的酒窝也是如此可爱。而我妻子富有冒险精神的尝试多么令人着迷啊。这个感恩月竟然只剩下29天了。
  
  埃蒙斯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是第一批研究积极思考能带来什么好处的学者。他告诉我,即使假装心怀感恩,也会提升某些化学物质(如五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分泌,而这些物质与自身的愉悦和满足感息息相关。
  
  埃蒙斯建议我挑选特定的一周或一个月,对任何事情都心存感激,这样会比不这么做的人拥有多25%的快乐感。我对此深信不疑,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发现在感谢杂货店送货员、邮递员、儿子的启蒙班老师……时,那情景就像我拿下了奥斯卡奖。
  
  但很快这种全力以赴的感激方式让我兴趣索然。埃蒙斯建议我进行“感恩之旅”——想一想有没有曾改变了你人生的轨迹而你却从没有好好感谢的人,写一封信,用具体的词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然后对他大声读出来。
  
  我立刻想起了8年级英语老师瑞奇小姐。她为我打开了文学大门,可是,我对她道过一声感谢吗?于是我飞快地查出了她的住址,随即为儿子和自己订下机票。
  
  飞往瑞奇小姐那里之前,我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因此我继续踏上心灵的感恩之旅。埃蒙斯建议我“短暂告别你喜爱但容易被忽视的事物,试一试没有它们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于是我每天挤公交、挤地铁,发现不便之处诸多。公车常常晚点,我不得不带着儿子跑步去上课,10个街区的距离常常累得我们汗流浃背。因此,感激私家车带给我们的好处,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和妻子还拒绝了电视、手机。通过这次短期实验,我们突然发现,那些容易忽略的小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十分重要。
  
  在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的飞机上,我开始给瑞奇小姐写信。我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当我手里拿着定稿、身边紧紧跟着儿子、走进她的教室时,我心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要忐忑。我们的见面稍稍有些尴尬,拥抱寒暄后,便坐了下来。我深深地吸一口气,掏出信读了起来——
  
  “您在我的生命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想亲自对您表示感激。30年前,您向我们展现了文字世界的魅力,您对故事和人物的热爱,以及对文字的热情,让我发现了一块神奇的乐土。当时我便想,能一辈子和他人分享故事,该是多么美好的一生啊!”
  
  我仅仅读了几句,奇迹就发生了。那一刻,人生中第一个导师在专注地倾听,儿子则坐在膝头看着我,一阵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时光仿佛回到当年,什么都比不上这分享的快乐。埃蒙斯教授说对了,泪水的确盈满了我们两人的双眼。也许是因为瑞奇小姐在我读完后脸上的灿烂笑容;也许是因为在我们道别后,她仍然手捧这封信激动地读着;再或许是因为我分享了心头沉淀已久的感激之情,不论是什么原因,我和儿子回家很久后,我的心中一直充满了平和与快乐。
  
  从那以后,每当我和妻子感到生活倦怠时,便会对心灵进行一次“感恩洗礼”。即使肩头重压并未减轻,但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收获另一颗感恩的心,而这共鸣的感激之声足以淹没任何人的嘈杂抱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1:49

人生最重要的事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129次   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内心描画什么。所谓“内心描画”,是指你的想法、观念、希望,或者说你内心所持有的理念、思想等。这些决定了你的人生。
  
  中国明朝有个叫袁了凡的人写过一本《阴骘集》,书中讲到人有命运,但人的命运可因其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袁了凡小时候叫袁学海。一天,一位自称会预测命运的老人来访,当得知学海出生于医学世家,立志学医之后,他说:“不,他不会成为医生。”
  
  老人接着预测,他几岁时会参加郡里的考试,合格后又参加县里的考试,之后又参加上一级考试,很遗憾,这次不合格。第二年再考,在多少人中排第几名,合格后参加国家级考试,成为中央官吏。接着,他年纪轻轻就当上地方长官,结婚却无子,天寿53岁。这就是学海的命运。听老人这么说,学海心里觉得怪怪的。
  
  后来,学海的人生果然如老人所言。
  
  学海赴任不久,去拜访当地一家禅寺的高僧。禅师看到他坐禅时气定神闲,毫无杂念妄想,说道:“你如此年轻,坐禅时竟能如此从容,一定经历过严格的修炼。”
  
  学海答道:“不,我并无特别的修行经历。不过,听禅师夸我没有杂念,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学海提到老人预测自己命运的话。实际上,自己的命运一如老人所言,既然寿命为53岁,那么就该放弃一切欲望,听天由命。抱着这种想法,自己才毫无杂念。
  
  禅师的表情由柔和转为严肃,斥责道:“我原以为你年轻、聪明、悟性高,不料你如此愚蠢。人确实有命运,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想好事、做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想坏事、做坏事,就会有坏的结果。人生中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运用这一法则,就可以改变命运。”
  
  学海恍然大悟,回家对夫人转述了禅师的话,说:“从今天起,我就要尽我所能,想好事、做好事。”夫人附和道:“既然你这么想,咱们就齐心协力吧。”
  
  后来,更名为“了凡”的学海对儿子说:“我的人生真的不可思议。自从见到禅师,听了有关因果法则的教导,我就与你母亲一道不断想好事、做好事。结果,老人说不可能出生的你也出生了,说我只能活到53岁,但我现在已年过七旬,还这么硬朗。”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常常讲给别人听。我认为禅师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有命运,但命运绝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思善行善,命运就会朝好的方面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人生中遭遇的各种各样的事,都看成上苍对我们的考验。

  当考题是“幸运”时,我们要说一声谢谢,由衷感激,不得意忘形,不失谦虚之心,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当考题是“灾难”时,不悲叹、不怨恨、不消沉、不灰心、不牢骚满腹,一味开朗达观,一味努力向前,做好该做的事。

  无论顺利还是挫折,我们都要心存善意、排除恶念,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2:16

我们的人生有几层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218次   我喜欢研究成功企业,因为常在其中看到人性最好的一面。我喜欢研究Goggle这样的大公司,也喜欢“文明堂年轮蛋糕”这样的小店。
  
  “文明堂”在日本东京的银座,老板是浜本先生。浜本先生做了44年的年轮蛋糕。他选最好的材料、用独家的配方、坚持手工,不用机器大量制造。他每天一大早就换上白色制服,戴上一顶耐高温的白帽,在烤箱前站一整天。
  
  为什么要戴“耐高温的白帽子”呢?因为他时不时地要把头伸进烤箱中感受温度,然后随时调整。他要对他的作品,感同身受。
  
  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就是一份年轮蛋糕。
  
  一开始,我们都是用最好的材料(聪明才智)和独家的配方(经验和能力)去做。久了,我们就交给机器“大量生产”了,不用手,更不用脑。我们的头远离烤箱,神游到远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留下了年轮,却没有留下痕迹。
  
  把头伸进烤箱,去面对工作,面对自我,绝对是煎熬,特别在这么热的季节。但那是做出完美作品的唯一方法。
  
  浜本先生的年轮蛋糕有16层,每一层都经过高温。

  我们的人生,有几层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2:31

你的人生幸运吗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92次   年轻时我曾在雅典遇到一位不寻常的美国人。他有一个既美丽又温柔的法国女友,人们总是恭维他,告诉他是多么“幸运”。

  他通常的答复是:“是幸运还是倒霉我很难说,因为这只是我整个人生的短暂片刻。”
  
  我们见面后不久,他就被关进了希腊的监狱,当时希腊正被残暴的军事独裁者所统治。

  在雅典,他的朋友们坐在一起闲聊时总会谈到他是多么“不幸”,因为警察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把他关进了监狱。

  我去看望他的时候,告诉他朋友们都在为他的坏运气感到愤愤不平。

  他热情地微笑着,说道:“是幸运还是倒霉我很难说,但是我确信将来有一天我能向人们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几年后,他获释出狱,重返美国。在沿着加利福尼亚海岸公路旅行的途中,他在路边咖啡馆遇见了一位可爱的女子。我的朋友并不知道,这个女子有男朋友。很快,她的男友和同伙气势汹汹地出现了。为了给我的朋友好好“上一课”,他们把他扔到通向大海的约一百英尺深的乱石滩,想要置他于死地。

  几个小时后,救援队赶到。当他们慢慢地把他抬回到路边的时候,许多围观者都惊呼他真是太幸运了,居然没死。

  几天后,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腰部以下已经瘫痪。

  我去探望他时,他问我:“查理,你想说什么?是说能够活下来真幸运,还是说腰部以下都瘫痪了,真不幸?”我无言以对。
  
  几个月后,我们又见面了。他早已订做了一辆十分前卫的轮椅,并且经过长期的举重运动,在轮椅上神采奕奕地展示着健美的体形。

  他对我说:

  “以前每当人们谈及我的生活,我都会很轻松地告诉他们,我既不感到幸运也不认为自己倒霉。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每一刻,无论幸运还是倒霉,都值得细细品味。如果我把自己的境遇看作是‘幸运’的,有什么意义?意味着发生过的事情让我快乐?如果我把自己的境遇看作是‘不幸’的,又有什么意义?意味着发生过的事情让我难过?难道要让‘幸运’或是‘不幸’来左右我对自己的看法,决定我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吗?我当然不希望这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的每一刻都值得感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2:44

阴影也是一种光明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91次   那段日子,我一直生活在事业失败的阴影里。
  
  “什么是阴影?”一日,父亲似乎有意问我。
  
  阴影,不就是给人忧郁、压抑和恐惧,给人灰心和绝望的阴暗吗?
  
  “阴影也是一种光明。”父亲说。
  
  阴影怎么是一种光明呢?阴影是光明的对立面,与光明背道而驰,阴影怎么能等同于光明呢?
  
  父亲拿起一本书,遮住灯光的一角,指着书后的影子说:“你看,这就是阴影。”
  
  父亲并没有把书移开,继续说:“这片阴影,是这本书遮住的灯光留下的,也就是说,阴影是指被遮住的灯光。如果用光明来给阴影下定义的话,阴影就是暂时遭遇障碍的光明。”
  
  父亲一边说,一边把遮住灯光的书移走:“对于灯光来说,这本书就是阻止灯光照射的障碍,现在把这个障碍拿掉,刚才的阴影也就自然消失了。人生也会有失败带给我们的阴影,但只要我们超越失败这道心理障碍—忧郁、压抑、恐惧、灰心、绝望,就能迎来人生的光明。”
  
  父亲的话,让我明白了:阴影也是一种光明,是一种暂时遭遇障碍的光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2:57

让我在最幸福的时候遇见你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205次   他是一个从小失去幸福的孩子,父母离异,他跟了父亲,父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只有跟着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他从小养成了孤僻乖戾的性格,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会大发雷霆,甚至会将一切仇恨归咎于母亲身上,如果没有她的不辞而别,自己便不会从小失去亲情,父亲也不会悲恨死亡。因此,他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失望。
  
  有一天,祖母突然对他说:“我送给你一件礼物,叫做幸福储蓄罐,你每天将自己认为最幸福的事情记下来,写成纸条装进储蓄罐里。”祖母说着便拿出一个奇形怪状的罐子,罐子外面糊了许多层花纸,大概是祖母的手艺,他高兴得不得了,问祖母记录幸福的规则。
  
  祖母笑着说:“任何使人快乐的事情都叫做幸福,只要有什么事物引起了你的兴趣,能够为你一天的学习或者玩耍带来好运,你都可以将它们记下来,比如说,你捡到一枚玻璃球,或者你叠了一只纸飞机。”
  
  那天晚上,他的储蓄罐里有了第一批珍宝,他分别记录了自己今天遇到的一些小事情:今天祖母为自己准备了幸福储蓄罐,使自己找到了幸福的方向,这个应该当做第一;第二是什么呢?对了,隔壁的阿姨为我们送来了一篮子草莓,草莓香甜可口,祖母说了声谢谢,对,谢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词汇呀!第三,我今天放学时,看到一个老人跌倒在雨地里,当时许多人不愿意扶她,我过去了,其实扶起一个大人并不费事,只是许多人不想罢了。
  
  那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自己的母亲,她和一个大胡子男人在一起。她忽然看到了他,羞涩地转回头,继而她醒悟似的跑了过来,要带着他去商店,要吻他,他拒绝了她的无理要求,在跑了好长时间后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时,他竟然发现母亲疲惫地站在街口,眼神里装满了凄凉、愧疚。
  
  那晚,他破例没有向储蓄罐里储蓄幸福,祖母问他怎么了,他向祖母讲述了白天遇到母亲的经过。祖母叹口气说:“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如今你也平安长大了,你母亲能够跑到街口追你,就说明她一直爱着你,这就是一种幸福。”
  
  “这也是幸福吗?”他疑惑地拿起笔来,按照祖母的提醒写了下来。晚上躺在床上百思不得其解,他不明白母亲对不起他们全家,为什么追自己还成为一种幸福呢?
  
  其实,他不知道,祖母是在教他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人生。一个人心中藏满了仇恨,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会积累成一个炸药桶,总有一天会报复整个社会。她在用一种别致的方式告诉他,世间充满了爱,只要我们拥有足够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它。
  
  他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坚持写自己的幸福故事。祖母去世后,他悲痛万分,曾经想过要将幸福储蓄罐扔掉,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他放弃了。后来,一个罐子不够了,他便又买了一个罐子,一直到了60岁那年,他一共积攒了400个这样的储蓄罐。
  
  这一年的春天,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偏僻的小镇上,这个叫罗安的老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幸福展示会,展会的主题叫做:让我在最幸福的时候遇见你。
  
  展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名叫罗安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向大家诠释了幸福的真谛。在星星点点的事例中,大家感受到了一种平凡的幸福、简单的快乐和一辈子都受用不尽的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叫做幸福的储蓄罐,只是我们缺少搜集幸福的眼光,我们的目光如炬,但看到的尽是痛苦、杀戮和创伤,因此,我们一辈子活在失利的阴影里。我们不是没有幸福,只是幸福一点点地从手中溜走了,也许我们缺乏的正是罗安的那双手,因为他的手网住了幸福,让所有的苦难从指间漏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8:43:14

人生的一大秘密时间:2014-09-18 作者:未详 点击:106次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高中最后一学期的第一堂课。
  
  个头高大、约摸四十岁的男老师把自己的名字——威尔马·斯通写在黑板上。“先生们,”他开始上课,“我们这学期将学习一些有关新闻写作的知识以及怎样完成作业。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努力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乐趣……”他的语气充满友好与理解。我在心里涌起一股始料未及的激动之情。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他的热情感染了每一个人。他给我们上课很少拘泥形式,他从来无需用纪律约束我们。由于他对我们始终以礼相待,除了报之以彬彬有礼,我们不可能做出别的事来;他把我们当大人看,我们就没法显得孩子气。而且,我们如此迫切地醉心于参加讨论,也没有时间捣乱。
  
  “不要害怕跟我有分歧。”他常常这样说,“有不同想法证明你是在独立思考,这也是你们来这儿的目的。”他的信任让我们倍受鼓舞,我们觉得必须更加努力,才不致辜负他的期望。
  
  斯通先生一向讨厌草率的言辞和慵懒的写作。记得我曾在一篇书评中写道:“在17岁这个敏感的年龄……”斯通先生给了一个尖刻的评语:“‘敏感的年龄’第一次使用时是个不错的表达方法,可如今它是一只穿烂了的臭袜子。要创造新词—你自己的词。”
  
  斯通先生给了我们一个老师所能给的最了不起的礼物—唤醒了我们的学习热情。他总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吸引我们的注意,比如透露某个故事中的人物与思想的一部分,直到引起我们的好奇,然后他会戛然而止,说:“我还以为你们读过某某作品呢!”看到我们摇头,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书名,之后转过身来对着我们:“有几本像这样的书,我几乎从未指望我能读到。如今有许多扇通往快乐的大门朝我关上了,可它们全都对你们开着。”
  
  他十分推崇广泛的课外阅读。“你们知道,”有一次他说,“如果把我所有的忠告凝为一句话,那就是:博览群书。在任何一家图书馆你都能找到一直为人们所思考、所感受、所谈论的杰出著作。一个爱阅读的人能体会到多种人生况味,而一个不读书的人则只能稀里糊涂地混迹于世。”
  
  在毕业典礼之前,全班同学自发决定要给斯通先生举行一场文学欢送会,我们特意写了一首名叫《送别》的诗,绞尽脑汁一人凑了一行。
  
  那天下午,斯通先生缓步走进318号教室,我们让他在第一排就座。斯通先生个头高大,坐下去后两条腿只能笨拙地伸到过道上。他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坐着,直到聚会快要结束时,他才慢慢地开始左右环顾,依次打量我们每一个人,仿佛是要把我们的脸庞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
  
  最后,开始合唱那首诗时,我们看到有泪水顺着斯通先生高高的颧骨滚落下来。我们更加放声高歌,以掩饰我们对他的注意。快唱到结尾时,大伙儿喉头哽咽,再也唱不下去了。
  
  斯通先生站了起来,掏出一块手帕,揩了一下脸。“孩子们,”他开口说话,但没人注意到他不再喊我们“先生”,“我不大擅长表达感情,但我想告诉大家,你们给了我令我终生难忘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一大秘密—给予,把这一思想留给你们也许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给予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幸福的。我们一直在学习的那些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为别人全身心地真诚地献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是伟大还是渺小,取决于我们给予别人的是多还是少。”
  
  我知道,威尔马·斯通先生生命的一部分已经留在了曾在318号教室里聆听他教诲的每一个人的心中。
页: 1792 1793 1794 1795 1796 1797 1798 1799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