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7:26
百度背后的女人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92次 2012年11月12日晚,新浪网友“互联网007”在其微博中爆料:“中国首富百度CEO李彦宏与携手16年的妻子马东敏离婚!”此后两天,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股价暴跌,跌破每股100美金。股价大跌的背后,是离婚传言的作用。马东敏何许人也?她与李彦宏的离婚传言竟然能对百度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菜地会毁了我的丈夫”
“百度里有一种精神叫做勇气,而我的妻子马东敏博士,则是这勇气的来源。”这是百度总裁李彦宏在百度成功上市当天的深情独白。李彦宏说得没错,马东敏正是百度的另一个灵魂人物,没有马东敏,就不可能有百度的今天。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马东敏19岁毕业后就出国留学。1995年4月的一天,在纽约的一次留学生聚会上马东敏与李彦宏不期而遇。两个人的恋爱关系确定下来后,李彦宏强调要先成家后立业。于是,在认识3个月后,他们就开始准备结婚。结婚后,马东敏跟随着李彦宏来到了硅谷。马东敏到硅谷以后就开始找工作,她找工作先确定范围,工作单位要在李彦宏的公司附近,首要条件是离家近。接受西方教育多年的马东敏,骨子里还是根深蒂固的东方价值观。她很快就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
李彦宏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硅谷拥有了豪华别墅和名车,此时他只有30岁。少年得志的李彦宏整天悠闲地在院子里种菜浇花,面对成熟的果实他好像很满足,认为此生也许就这么过了。马东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对丈夫有着更高的期待,她认为作为信息技术领域顶尖专家的李彦宏,应该有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该这么悠闲下去。
有一天下班回家后,李彦宏发现自己种的菜都堆放在门口,而工人正在给他的菜地铺草坪。李彦宏生气地指责妻子:“我的芥菜马上就要收获了,你为什么把它们毁了?”马东敏说:“我不毁掉菜地,菜地就会毁掉我的丈夫。你是世界顶尖的IT专家,我不能让你成为一个加利福尼亚的农夫。”
妻子在他自甘平庸的时候给予适当刺激。李彦宏想到自己当年考北大时的激情,再看看目前的状况,自己确实有些“颓废”。当晚他走到马东敏身边,对她说:“你做得对,我确实该做点事情了。”
“Google那俩小家伙是你学生”
大家都知道,李彦宏是做技术工作出身的,回国办公司就要选项目、找资金,还需要寻找创业伙伴,李彦宏显得有些信心不足。马东敏再次鼓励丈夫鼓起勇气。为了帮助丈夫寻找创业目标,马东敏利用假期认真研究了Google的搜索方式和技术平台,她惊奇地发现Google的技术与丈夫的研究成果竟然异常相似。李彦宏知道此事后,深受刺激。
刺激从何而来?这还得从头说起:李彦宏曾经到悉尼大学做过讲座,当时有两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李彦宏以师长的身份毫无戒心地把自己最核心的研究心得向他俩作了介绍。这两个年轻人就是今天Google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一年以后他们成为世界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创办了Google搜索引擎公司,身家过亿。
经过深思熟虑和认真考察,李彦宏决定做一家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项目确定以后,李彦宏开始在硅谷寻找创业伙伴。就在李彦宏感到苦恼的时候,马东敏向他推荐了徐勇。在合作伙伴徐勇的协作下,他很快就找到了对此项目感兴趣的投资人。投资人对技术本身并不太精通,但是有着超常的商业敏感,他们对这两个中国人要做的事情很认同。这一次,李彦宏获得120万美元的投资。
创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2001年国庆节,李彦宏的事业正处于低谷,他感觉自己在向深渊里坠落,就沙哑着嗓子给大洋彼岸的妻子打电话,试探着说:“如果真的过上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的生活,你能承受得了吗?”马东敏的心骤然一紧,什么也没有说,第二天就回到了北京。在首都机场见到李彦宏,马东敏劈头就说:“你别忘了,Google那两个小家伙还是你的学生呢,他们现在每个人都已经拥有30亿美元的身家了。”这句话毫不留情地刺到李彦宏的痛处,更是再一次激起了他的斗志。
后来,马东敏还鼓励李彦宏搞竞价排名,这一招使百度当年盈利1000万美元,用户呈几何级数递增,百度也因此而大获成功。百度的发展日新月异,董事会建议李彦宏将公司在美国上市。马东敏就和丈夫一起找到华尔街的股票研究专家,在研究了李彦宏带来的百度财务资料后,专家们得出科学分析:百度完全具备上市的时机和条件。2005年8月5日,在纳斯达克指数的显示屏上,百度原始股涨幅达到了疯狂的353。85%,一瞬间成就了9位亿万富翁、30位千万富翁和400位百万富翁,创造了21世纪的财富神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7:39
外国名人的“狂语”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有一年,爱尔兰才子王尔德去美国。入境时,美国海关官员问道:“您有什么物品需要申报?”王尔德脱口而出:“唯一要申报的是我的才华。”
有一天,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巴黎遇见一个美丽的姑娘,他上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说:“我是毕加索,我将和你在一起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英国作家劳伦斯喜欢上了有夫之妇弗丽达,为了取悦对方,他信誓旦旦地说:“我将会改变这个世界未来一千年的历史进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与母亲的关系一向糟糕,后来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叔本华负气出走时,对母亲说:“你在历史上将因我而被人记住。”
尼采狂得几乎无人能比,在论证“上帝死了”时,他说:“世界上没有上帝,如果有,我无法忍受不成为上帝。”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浑身上下都是骄傲”。有一次,他大言不惭地对朋友说:“高尼兹亲王对大公爵提起我的时候,说这样的人世界上100年只能出现一次。我深以为然。”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被誉为“歌剧之王”。他曾有这样一番妙论:“20岁时,我只说我;30岁时,我改说我和莫扎特;40岁时,我说莫扎特和我;而50岁以后,我只说莫扎特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7:52
14岁的初次旅行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91次 我小时候家里已经有私家车了,每到周末,父亲就开车带全家去离东京几十公里的游览区,如箱根温泉、江之岛、三浦半岛等。大家玩得挺开心——除了我以外。不知为何,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会晕车,坐进车里闻到汽油味就觉得不行了。所以,每次郊游对我来说,痛苦跟乐趣一样大。也许就是这个缘故,我从来没梦想过长大以后自己开车去远处。正相反,长大以后自己坐长途火车去旅行,才是我多年来的梦想。
当年我很喜欢看电视旅行节目“想去远处”,它是作为国铁“DiscoverJapan”推销活动的一个环节,这档节目是1970年10月开始的,如今还在继续,已播放过差不多2000集。在节目里,填词人永六辅一个人坐火车去全国各地,访问名胜古迹,也跟当地居民来往。他的目的地一般都是少有人去的小地方,像渔村或山村。总之,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特别会激起城里人的乡愁。永六辅自己填词并唱的主题歌《想去远处》,歌词和旋律都相当感伤。“想走走陌生的小镇,想去远处什么地方;想看看陌生的大海,想去远处什么地方。遥远的小镇,遥远的大海,遥远的梦想,独自旅行。想遇见相爱的对象,想去远处什么地方。”我相信,那节目对国铁的营业额贡献应该不小。
也有个电视节目,叫做“兼高熏的世界旅行”,是会说几种外语的女记者兼高熏每个星期去海外各地旅行做的报导。她一会儿去菲律宾会见当时的马科斯总统夫妇,一会儿去北欧访问当地民家,跟当地居民一起过传统节日。那是由泛美航空公司赞助的节目。在当年的日本,兼高熏是人人皆知的著名人物,因为全日本只有她一个人能够那么自由自在地去世界各国旅游。节目从1959年开始,持续到1990年为止。最初芳龄31岁的兼高熏,节目停播时已经是62岁的人了。这档节目存在了30年,总共播放了1586集;主持人旅行的全程则达到721万公里,等于把地球绕了180圈。
“想去远处”和“兼高熏的世界旅行”都是当时我每周一定要看的节目。不过,兼高熏般的世界旅行,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日本小孩看来,与其说是现实,倒不如说是天方夜谭里的故事。相比之下,永六辅式的国内长途旅行,只要再年长几岁,自己也应该能够去的。我父母在孩子们的教育方面属于放任主义。我想做的事情,只要不给父母带来太多麻烦,他们是不会加以阻止的。
我14岁那年的夏天,有了第一次独自坐长途火车的机会。那一年,父母为一对新人做了媒,而那新娘是长野县山区出生的。在东京办完婚礼后,新娘双亲邀请我们全家人去长野县度假几天,父母接受了。只是那年我读初中三年级,为了准备翌年的高中入学考试,早就安排好了暑假里参加补习学校的一些课程。我跟父母商量后决定,大家先坐父亲开的车出发,我则上完补习班后一个人搭中央本线快车前往长野县,在目的地火车站跟家人会合。
长野县有19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开发的避暑区,常常被少女杂志介绍。白桦湖、女神湖、清里、美丽原等地名,简直就是西方童话里出现的神秘场所,充满着醉人的各种想象。我非常高兴自己能够跟《an·an》和《Non-NO》等时尚杂志的模特一样,坐长途火车去浪漫的长野县。
从东京新宿火车站坐中央本线快车“梓号”前往长野县,大约是3个小时的旅程,需要事先订座位的。当年我父母去外地总是开车,对铁路事务完全陌生,到底在哪里买票都不大清楚。日本国铁的大规模火车站设有所谓“绿色窗口”,跟一般窗口分开,专门为长途旅客服务。由于当时的“绿色窗口”看起来跟航空公司的柜台一样难以接近,放任主义的父母不愿意处理这种事务,我只好一个人处理订票事宜了。我到家附近唯一设置“绿色窗口”的高田马场站,平生第一次前往那神秘的柜台,很紧张地跟售票员说了旅行的日程和列车班次等。当时心中着实担心:如果人家说出我听不懂的语言可怎么办?结果呢,一切都非常顺利。售票员讲的果然是普通的日语。我根本没有遇到任何困难,竟把看起来高贵无比的绿色对号车票拿到手里了。
现在回想,我的旅人生涯就是从那天站在“绿色窗口”前时开始的。因为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心,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前往陌生的世界。相比之下,3个多小时的旅行本身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我只记得自己穿上跟《Non-No》的模特一样的睡衣般宽松的长袍,戴上系了丝带的大草帽,也提着用藤编的旅行箱搭快车,在4人座中靠窗户的地方占了位子。其他旅客问我是否一个人旅行,要到哪里等,可是我回答得不多,主要忙于为自己扮演杂志彩页上模特的角色。不过,实际上我还是挺紧张的,不知不觉之间开始打瞌睡,醒过来时发觉,自己的口水湿透了长袍的大腿部分。在陌生人面前出丑,怪不好意思的。
火车很快就抵达了长野县。我在检票处跟家人会合,乘坐父亲开的车,马上得面对晕车的痛苦了。模仿杂志彩页模特的时间维持得不长,在我梦里简直是飞逝而去,感觉也其实不怎么过瘾。最令我难忘的,倒是早几天鼓着勇气一个人前往高田马场火车站的“绿色窗口”,平生第一次从专门为长途旅客服务的售票员那里买票时心中感到的紧张,和后来拿到对号票而感到的满足。就是那种成就感让我对独自旅行上了瘾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8:03
唤醒心中的梦想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117次 每天唤小屁孩起床是一项技术活,他的生物钟还没有达到到点自动醒来的程度。
以前,我也只知道一遍遍地喊:“儿子,该起床啦!”然后再补充一句:“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
最近我换了个创意:“10年后最伟大的设计师,请起床啦!”他的梦想是当一个设计师。
小屁孩咕哝了一句:“我真的还好想睡啊。”
“是啊,睡着多舒服啊,要是睡觉能睡出一个设计师,那该多好啊。”
小屁孩虽然没有完全睁开眼睛,但已经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睡意已经跑了。
我一边给他拿衣服,一边嘀咕:“我都想象出你设计的最先进的机器啦。别人在说,哟,胡奶奶,你儿子好棒啊。没办法,那时候我已经成为奶奶了。”
小屁孩一边大笑,一边爬起来,说:“我怎么每天都要你喊着起床呢?”
我说:“我建议你还是先设计一个懒人床吧,定个闹钟,到时间了床就自动折起来,你不想起床也得起床。”
“再配一个自动穿衣机,手一伸,衣服就穿上了。”小屁孩补充。
瞧,那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梦想,真是美好啊!
准时起床吧,唤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心中的梦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8:14
错误的礼物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96次 玉木米伊是一位经济学家,她决定放弃她所拥有的一切,以便让自己献身于画画。
多年来,她一直在寻找一位大师,直到她遇到一位生活在西藏、擅长微缩画的妇女。
米伊离开日本,进入西藏高原,与这位极为贫穷的师父一起生活,以便学到她需要学习的技能。
第一年年底,米伊回日本探亲数天,然后带着装满礼物的大包小袋返回西藏。
她师父看到她带回来的东西之后,哭了起来,并叫米伊不要到她家来,还说:“你回去之前,我们的关系是平等和爱,所以你有住的、吃的和颜料。现在,由于你给我带来了这些礼物,你就在我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社会差异。只要存在着这种差异,就不可能有理解和让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8:25
让梦想穿越等待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名字叫《飞屋环游记》,讲的是一对夫妻计划去一个叫做“梦幻瀑布”的地方。他们有一个存钱罐,说好了,等存钱罐满了他们就出发。
但是生活总不是像他们计划的那样。汽车要维修、房子在漏水、孩子要上学,他们被迫一次又一次地用到这笔积蓄,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出发的时间。最后有一天,老太婆过世了,老头子一个人待在这个空荡荡的房子里,变得孤僻起来,不愿与人接触。
如果不是拆迁队威胁要拆掉这所老房子,如果不是政府派人来准备将他送到养老院,老头子不会有这么疯狂的举动——他在房子上面绑了成千上万个气球,在一天早上他大喊一声,他的房子忽地飞起来了!他驾驶着气球房子,穿过雷电,飞往梦幻瀑布。
那是多么壮观的一幕,五颜六色的气球拽着一整幢房子在空中飞行,去实现妻子和他共同的梦想……
在他这辈子身体最糟糕、经济最拮据的时候,他才开始了走向梦想的旅行;当房子腾空而起时,他才发现原来无需存多少钱就可以上路。
这就是《飞屋环游记》,每个看过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豆瓣的影评上我看到了来自观众内心的各种声音,有说爱情的、有说房子的、有谈梦想的,还有谈韶华易逝的……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与其等待,不如尝试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
其实上帝不需要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勇敢地去做。很多时候,我们好似在等待一个机会而一举成功,抑或等待一个人来拉你一把,或者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些等待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不具备,其实是因为内心恐慌——怕被拒绝,怕没有面子,怕浪费时间,怕损失金钱,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选择了等待。
尼尔·菲奥里在《战胜拖拉》一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为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的项目质量之低廉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悔恨。”确实是这样的。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慢慢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因为时常的拖拉已经让我们养成了习惯。这就好似我们在寻找最大最好的稻穗却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很早拥有的东西。
已故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突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这对他打击太大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终悟到一个道理:死是一个始终会到来的事情,是一件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错过的事情,那你又何必这么心急呢?反正不会有更大的损失了,说不定活下去还会有额外的收获。于是他振作起来,投入创作。他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鼓励了无数人。他还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所以,想做什么,现在就去做,不要顾忌太多。难道我们非要像《飞屋环游记》里的那位老人一样,等到自己老了,陪伴自己左右的人离去的那一刻,才逼迫自己完成曾经想做的事情吗?告诉自己,如果不想让自己错过太多,不想让梦想等死,那么就去多尝试、多穿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9:03
快乐崇拜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前一段时间,跟一位朋友的一席谈话让我非常感慨。
她的先生是法国人,一些思维方式非常与众不同。有一次她生病了,有些不好意思请假,没想到她的先生倒是先给自己的单位打电话:“我太太生病了,我需要请一天假在家照顾她。”这个请假电话把她弄得目瞪口呆,她病了,先生请假倒是理直气壮,按我们常规的思维,这点芝麻大的小事,能成为请假理由吗?没想到她的先生相当坦然:“你生病的时候需要人陪,有人陪你才会开心。开心不重要吗?”
她的父母远道而来,小夫妻俩陪着老人逛商场,逛了一会儿,母亲走累了,附近又找不到椅子,母亲就铺了一张报纸,坐在台阶上休息。她当时非常不好意思。可是她的先生相当坦然,也找了一张报纸,坐在母亲身边,对她说:“你陪爸爸去逛会儿,我陪妈妈在这儿休息。”她又是一个目瞪口呆,用英文对先生说:“坐在这儿不好吧,像什么样子?”可是先生说:“老人累了当然就要休息。想那么多干吗?一切以身体舒适为准?别人的想法关你什么事?开心就好。”
她当时因为工作不开心,辞职很久都没对父母说,怕他们担心,这次父母来,她才给他们讲了这个事。父母非常着急,说你这样,在家里会没地位的。没想到,她的先生出来说服父母:“工作就是为了开心,她的工作环境让她那么不开心,那就离开,就这么简单。家里的事有我呢,她开心就好。”对于法国人来说,思维非常直接,开心就好。不开心为什么要勉强?
友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爱喝可乐,而且是冰可乐。有一天深夜,看完影碟后,她非常想喝可乐,先生故意拉开冰箱,摇摇头表示没有了,她非常失望。可是掀开被子,却发现了一瓶冒着冷气的可乐,她开心坏了。先生的原则是:开心就好。想喝一个东西,说明你需要,就这么简单,开心了身体就健康了。
还有一次,她姐姐的孩子很想要一个玩具,但是中国的家长就是这样:这么大了,还玩玩具!坚决不买。孩子明显很失望。可是她的先生看到了,立马买下了那个玩具:“孩子想要,让他开心就好。不就是一个玩具吗?成人都玩玩具的。”
她先生平日在家,只要手拿一本书就很开心,经常对她说:“没事看看书,这一天就很开心了。”
最好玩的是,有一次家里养了一只小乌龟,某一天,他研究了半天装乌龟的小盆子,说它不开心,住的地方太小了,给它换个大一点的地方吧!接着他又说乌龟是不是想洗个澡,看它的样子很不开心。于是,他又忙不迭地给乌龟洗澡,弄了一些花草做配料。连乌龟的开心都是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后来,朋友很有感慨地说,只有一个开心的人才会关心别的人开不开心。一个受压抑的不开心的人,长大以后怎么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9:16
见美思齐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84次 跟一位书法家学书法。看他为我示范写“女”字。他运笔自如,若行云流水,信手而书的“女”字令人赏心悦目。为了给我讲清方块字的字形特点,他用毛笔笔尖将“女”字外围的五个点连成了一个规规整整的五边形。他为我讲毛笔字的圆融、方正,讲软软的毛笔如何与软软的宣纸“较劲”。他说:“在我眼里,汉字是有生命的。就说这个‘女’字,写它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自己最在意的女人——母亲、妻子和女儿,想她们在好山好水间盘坐的样子。想着想着,这个字就活了。想不写好它都没有办法啊!”
他说:“其实,汉字本身就生得美,把它写难看,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有人偏偏知难而进,挖空心思地把汉字往难看里写,他们以为这样写省力,殊不知,这种叫做‘违逆’的写字坏习惯往往需要动用更大的蛮劲!在我看来,把字写好,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很受用的事。我常说,写一手好字,有‘三受用’。首先是字受用——让字待得舒服些,这很重要,你看这个‘女’字,若是写好了,多么顺眼,多么俏丽!它美美地坐在纸上,简约但不简单;其次是写字的人受用——字写得好看,本身就是对写字者的一种最高奖赏,我曾经不吃、不喝、不睡连续写字二十八个钟头,越写越爱写,越写越带劲,简直就是一种谈恋爱般的感觉;最后是看字的人受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在自己痴迷的书法作品面前真的会醉,跟醉酒之后的醉差不多,飘然欲仙!第一回见到柳公权的书法真迹,我被准许用指头直接触摸字迹,你猜怎么样?我一下子晕了头,手也发起抖来……写一手好字,对字、对己、对人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我多么喜欢听我的老师说把字写难看“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我深信,仓颉造字时,定然严格遵循了美学规律,把每一个汉字都造得那么讲究,那么美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9:30
敲门暗号和讲故事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194次 从我出生起,爷爷莫里和奶奶雷切尔就跟我们一同生活。妈妈称爷爷是“老派绅士”,因为他在街上遇到女士会脱帽致意,甚至在面包店排队时会给女士让位。每逢此时,女士们往往会问:“您不介意吗?”爷爷便回答:“当然不介意了。”
我们从布朗克斯区搬到布鲁克林区居住,爷爷和奶奶也跟着我们搬了过去。我们总是先敲门,然后才进他们的房间。但是,爷爷告诉我一个敲门的暗号。他听到这个暗号,不说“现在不行”或“等一下”,而会说:“进来,贝吉。”
往往是在感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才使用敲门暗号。比如,我们班的南森·克鲁格曼叫我“壁虎罗贝科”。
若是赶上我心里不痛快,爷爷看看我的脸色就能知道。随后,他便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他的故事一成不变,总是这样开始:“我小时候在奥地利,生活在群山高处的一个农场。”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家里养的山羊加里利,它从农场逃出去,朝山下跑,爷爷一路猛追下去。到了山脚,加里利跑过镇子,踢翻了市场上的摊位,一直跑到港口。那只山羊跳上一条船,顺流而下,爷爷只好也跳上船。爷爷围着甲板追加里利,可是仍旧没能捉到它,惹得人们全都笑了。
然后,他们来到一座大城市的港口。加里利就像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一样,从小船跳上了一艘远洋客轮。爷爷也跟着它上了客轮。再后来,客轮起锚出海。几个星期后,客轮停靠在纽约城的埃利斯岛。爷爷看到加里利跳上码头,消失在人群中。
爷爷的故事总是用两句话结束:一句是“就为了这个原因,我来到美国,与你漂亮的奶奶相遇”。另一句是“贝吉,我爱你几乎像爱苹果馅饼”。苹果馅饼是他最喜欢的东西。
我会说:“莫里爷爷,我爱您几乎像爱什锦水果味的冰激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一年夏天,奶奶病倒了。她不得不经常去看医生,并且长时间躺在床上。爷爷始终陪着奶奶待在屋子里。他甚至都不到餐桌上去吃苹果馅饼。
后来,奶奶去世了。自此之后,爷爷开始把许多时间耗在床上。
“别打扰他。”爸爸说。
“他想念奶奶。”妈妈说,“让他独自待着吧。”
足有两个星期,我都没有敲他的门,即便我感到难过都没去敲。
后来有一天,我用暗号敲门,却没有回应。我感到害怕,于是推开一条门缝往里偷看。爷爷躺在自己的床上,凝视着窗外。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坐在床边的椅子上。
“在布朗克斯,我还是个年轻姑娘……”我开始说。
爷爷虚弱地笑了笑。
我继续说:“我们住在一栋没有电梯的公寓楼的四层。有一天,咱们的猫跑了……”
“咱们没有猫。”爷爷小声说。
我笑了:“有一天,咱们的猫风信子,跑到……”
“风信子?”爷爷说,“猫怎么起了那样一个名字?”
“一个美丽的名字。”我说,“有一天,风信子跑下四楼的楼梯,我去追它。它直接跑到阿勒顿大街,穿过糖果店、肉铺、面包店,还有干洗店,来到莱克星敦大街通往市中心的地铁月台。列车正好到站,门还没有关上。风信子跑进了列车,我也跟着它进去。我眼看就要抓住它了,可是它钻到一位女士的脚下,列车开始运行。它就待在那里,我无法把它弄出来,惹得人们全都笑了。”
“随后,我们到了中央车站。风信子好像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跑出车门,改乘去往布鲁克林的列车。它直接到了这里,在紫薇大街下车,消失不见了。就为了这个原因,我在布鲁克林停下来,遇到了恼人的南森·克鲁格曼,我不能忍受他了。”我说,“但是您,爷爷,我爱您几乎像爱什锦水果味的冰激凌。”
爷爷的眼睛湿润了:“贝吉,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凑到跟前,他悄声说:“我爱你,甚至胜过爱苹果馅饼。”
“爷爷,”我悄声回答,“我爱您,甚至胜过爱什锦水果味的冰激凌。”
爷爷坐了起来。“贝吉,”他用响亮一些的声音说,“那样一个故事,顶得上一块苹果馅饼。”
“还顶得上什锦水果味的冰激凌吗?”
“当然啦。”爷爷说。
每逢我心情不好的时候,爷爷又可以给我讲故事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0 16:19:44
打屁股的经济学时间:2014-09-23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家庭收入决定打屁股的频率】
在世界很多地方,淘气点的小男孩几乎都被父母打过屁股。如果你以为打屁股完全是由于孩子淘气而导致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孩子被打屁股的频率与孩子所在的家庭收入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几年前通过一项调查发现,那些人均年收入高于1。7万美元的家庭里,孩子被打的次数大约为每4个月一次;而那些人均年收入低于6000美元的家庭里,孩子每6周就要被打一次屁股。
其实这是由于家长用打屁股来替代物质惩罚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中高收入的家庭当中,孩子从父母那里可以得到的物质奖励非常多,孩子的经济来源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如果孩子做了错事,父母想要惩罚一下他的话,只需要控制物质供给就可以了。
但是在低收入家庭里,孩子本来就缺少物质奖励,如果父母再减少孩子的零用钱,孩子很可能在学校吃不饱饭。因此,从经济上来惩罚孩子明显是不现实的,打屁股自然就成了惩罚孩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了。
【最少的成本,最大的收益】
那么,父母为何要打孩子的屁股而不打其他部位呢?最开始,发明打屁股的人应当是一位母亲。母亲的想法都是单纯的,就算自己的孩子犯了再大的错那也是个宝,虽然他们淘气时会让人恨得牙痒痒,但是怎么也不能打得太过分。于是,人身体上肉最厚的部位——屁股便成了最佳选择。屁股打起来“啪啪”作响,实际上却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既可以起到警告作用,又没有后顾之忧,简直就是“屁股不是天生就用来打的,但用来打的地方天生就是屁股”。
在中国,打屁股的种种好处居然也被皇帝发现了,“廷杖”之刑正是打屁股的延伸。他们把打屁股的经济学原理运用到廷杖中,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
说到廷杖的成本,那可真是低廉得可以。执刑用的木杖可以反复使用,绿色环保无污染,又非常省钱;执刑的人员也不用另找,普通的衙役不打人也是那点工资,打人也是那点工资,相当于根本没有人力成本的支出。
与低廉成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高的收益。由于廷杖主要是针对朝中官员的一种惩罚手段,从生理上讲,皇帝让那些不听自己话的大臣们受了皮肉之苦,与此同时,更是让他们在同事面前丢了极大的面子,对其心理造成的打击更是其他刑罚无法比拟的。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难怪廷杖会受到众多帝王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