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4:06

保护你的慢速时间时间:2014-07-19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一
  
  人们可以依赖个人和职业的位置,在个人层面上用不同的方式保护慢速时间。为了不被速度生吞活剥,有必要自觉地加以选择。例如,可以做出这样的决策:
  
  只在周一早上回复电子邮件;
  
  周二去一个秘密的地方钓鱼,让别人找不到自己;
  
  一个人在车上时,电话和收音机全部关掉;
  
  周二与周三阅读专业期刊,不读报纸;
  
  不设自动留言电话,当自己不在办公室时,不管那些未接的电话;
  
  在用无线上网设备阅读新闻之前,总会阅读一首诗和两条注解;在下午4点半到晚上8点半之间,与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不接触外界的事情;
  
  每隔一周的星期三去听音乐会,或者去听管弦乐,不受干扰也从不间断;
  
  只要现在这一刻适合自己,就拒绝下一刻的打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4:37

 二
  
  在北欧国家,小别墅或木屋的概念具有特殊的含义。只有一半的北欧人可以轻易地拥有小别墅,但每个人都明白其深层的意义。当人们抵达那些小别墅时,会发现它们要么位于偏僻和荒芜的山间,要么就在海岸线附近的荒滩上,此时缓慢的瞬间接管了一切。人们把手表放在抽屉里,等到返回城市时才把它取出来。对于别墅是否需要电视、电话和互联网,很多家庭都发生过激烈的讨论——尽管这些设备可以带来方便,人们却羞于承认这一点。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压力的不是管理活动的时钟,而是管理时间组织的活动。孩子们上床睡觉会比平常晚一个小时,吃晚餐是因为饥肠辘辘,只要你喜欢就可以随意采摘浆果或钓鱼。目前,现代社会很少有市民会梦想永久地回到这种令人喜悦的时刻。我们对其他的乐趣知道得太多,也非常理解我们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回归天然的梦想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然而,我们别忘了在别墅中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于碎片化的匆忙情形,通常是后者管理了我们的大部分生活。我认为在别墅的时间里,安排许多不同的活动会很有利,不过其前提条件是,这些活动不需要仔细精准的合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4:51

 三
  
  当我被其他不太苛刻和互相不太排斥的活动包围时,我怎样才能确定,用一学期阅读康德的著作和待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泰式小渔村里,哪种使用时间的方式比较明智呢?如果我按照优先顺序进行处理,又该采用什么标准呢?因为缺乏不证自明的标准,很多人试图找时间做一切事,结果是做每一件事时都痛苦不堪。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你有钱,可以随意休假,暂停工作和学习,并把孩子放到乡下友善的亲戚那里,让自己用上半年的时间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建议你首先考虑下列活动:
  
  学习弹爵士钢琴;
  
  在巴黎待上6个月正确地学习法语;
  
  在最新版的模拟城市游戏中,真正熟练地建构一座虚拟城市;
  
  熟悉符号逻辑;
  
  读《尤利西斯》这本小说;
  
  照顾家庭并成为一个更好的厨师;
  
  与朋友在咖啡馆或电影院玩个痛快;
  
  在热带沙滩的吊床里悠闲地度过尽可能多的时间。
  
  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好主意,但是自然不可能同时实现。可以把两三个主意合并在一起,但是计划中捆绑的主意太多,往往会把事情搞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5:08

  四
  
  近来,坐立不安成了个人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正在茁壮成长。一般来说,这种特性的出现,往往是缓慢时间遇上了对快速时间的期待。上下班高峰期和延迟的航班就是最好的例证。《明镜周刊》的一篇老文章(准确地说是1989年的文章),援引了一个9岁小男孩的话:“我的老师比保姆雅达利说话速度慢,有的时候慢得让我发疯。我在想快点,让我回家去找雅达利,她能更快地告诉我这些事情。”
  
  然而,1999年在联合国对小女孩教育做的调查研究中,一个5岁的小女孩接受访谈时说:“我从来不去玩,因为总有人说快点,我讨厌匆匆忙忙。”总的看来,这两个案例表明了当今同时存在的两种对立趋势:别人的缓慢引起的坐立不安,以及外部对速度和效率的需求造成的挫折感。
  
  两个小孩的观点之间的差别,自然已经被包含在这样一个事实之中:德国的9岁男孩能够调整自己的速度,而5岁女孩的节奏则完全由外界决定。解决方案是有意识地管理自己节奏的变化。
  
  很多事情人们永远也不需要知道。如果人们一天有几次能够做一些有趣的事,就会对自己更满意。大多数事情人们无须了解,即使是极好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下,比其他任何事情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口味、价值观、兴趣和直觉装上健全而有效的过滤器。顺便说一句,这些东西只能够缓慢地获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5:31

一个老人时间:2014-07-19 作者:未详 点击:154次   寓居巴黎的时候,我时常是寂寞的。特别是最后一年,因为跟我学中文的学生免费供给了我一间套房,可以省掉我的房租,我就离开了原来居住的比较热闹的拉丁区,搬到巴黎东北郊相当偏远的地区去了。
  
  每当下课或下工以后,走出臭闷拥挤的甬道,外面便是巴黎最大的拉舍斯墓地,墓地的围墙极高,里面伸出来更高的葱郁的杨树。
  
  到我住的地方便要沿着这高墙一直走下去。
  
  有一天,大约是在八月,夏季长日的阳光斜斜地从西边照来,把一幢幢楼宇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宽阔,并且已经少人行走的街道上。杨树梢的叶子被遥远的、柔黄的阳光照着,青绿而透明,在风里轻轻摇摆。
  
  我看到高墙下有一张石凳,便决定在这里坐一下。
  
  隔着空阔的大街,对面背光的楼宇,暗黑的玻璃窗上,如镜子一般,反映着高墙上杨树梢细微而发亮的影子。
  
  我就着那柔黄的、逐渐移转着的光线看了一会儿书,一直到一辆雷诺牌的车子电光石火一般地驰过,车上几个年轻人用粗鲁而肮脏的字眼对我半叫骂半笑闹地吼了一阵,并且从车上摔下两只空酒瓶,就在我的脚前炸成碎片。
  
  我并不在意。当车子驶远,四周仍然悄静而且死寂,我仍然看书。偶尔抬起头时,仍然是遥远的、柔黄的光线,反映在暗黑的玻璃窗上,看来似乎是永远不动了。
  
  那个相当佝偻的老人蹒跚地走来时,光线已黯淡下来,地上摔碎的酒瓶破片发着似乎是最后的、青冷而锐利的光。
  
  老人走近时,看到地上的碎片,喃喃了一会儿。我担心又是一个孤独而醉酒的老人。在这九百万人口的繁华都市,每到傍晚,便时时有这样的人自言自语地蹒跚在街上或公园里,碰见你稍微友善一些,便来与你喋喋不休。
  
  但他并不来与我攀谈,低头看着碎片,喃喃了一会儿,便费力地蹲下去,捡拾那些碎片。他把每一片碎片捡起来,细心地观看一下它们锋利的边刃,然后把它们一一放进他挂在左手臂上的一只塑胶口袋里。
  
  我忽然觉得有点害怕,担心这是一个寂寞得有点失常的老人,而这些玻璃碎片又似乎是很危险的东西,时时听到在这大城市的某些角落老人们独自死去,我便有了奇异而恐怖的联想。
  
  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准备离开时,老人注意到了我。他已经捡完了整块的碎片,正开始用手掌平贴在地上,把较细小的碎渣粘起来,再一一拨进那只塑胶口袋里。
  
  他看到我,有点诡异地笑了一下。
  
  我刚刚跨出脚步,他似乎和我说话,又似乎自言自语地说道:
  
  “这些该杀的东西,把酒瓶摔碎在这里,孩子们如果在这里玩,真是很危险啊!”
  
  我听到他说话,便害怕起来,急急走了,并且心里想:又是一个可咒的孤独而醉酒的老家伙。
  
  他看我急急走了,便大声斥骂起来:
  
  “你这该死的家伙,把酒瓶摔在这里,孩子们如果在这里玩,你知道是很危险的吗?”
  
  那声音凄厉而抖颤,在空阔而少人行走的街上发着巨大的回响。
  
  我走得更急了,他便用我所听过最可怕的哭泣的声音大叫着:
  
  “你们把我的孩子送到战场上去死掉还不够吗?……”
  
  我急急地沿着墓地的高墙跑起来,似乎为了抵抗他巨大的传送在空阔街道中的回响,也喃喃地自语起来:
  
  “这可诅咒的城市,这可诅咒的人间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5:53

四种有益的人工噪音时间:2014-07-19 作者:未详 点击:84次   为了使你生活得更轻松,设计师和工程师们专门添加一些声音,用来营造气氛或者使你感觉更安全。以下就是四种有益的人工噪音。
  
  关车门的闷响
  
  车门基本上是一个空壳,里面装有各种零配件。如果没有经过精心设计,门的外壳会放大内部零件晃动的声音。汽车制造商知道,如果购车者关闭车门时没有听到使人满意的金属重击声,就会有损他们对整辆汽车的信心。要产生理想的闷响,车门的设计要尽量避免产生高频率的声响(高频率的声音给人脆弱的感觉),强调有坚固感觉的低频率重低音。
  
  实现这样效果的方式多种多样——关于这个技术,汽车制造商已经积攒了成百项专利——通常都是在门腔内安装各式各样的阻尼器。为了产生正确的咔嗒声,车锁系统也经过精心设计,包括车锁如何咬合,也是被精确控制的。
  
  一般来说,关闭一次车门只需要1。8秒,但在这1。8秒时间里,你体验到的是由工程师和设计师合力谱写的一曲交响乐,其目标是向你保证,你的车坚如磐石。
  
  电动汽车“呜呜”的马达声
  
  车门声音的设计是为了造成安全的印象,而人为地给电动汽车发动机加上噪音,大概是为实际安全考虑。
  
  欧盟仍然在起草一项法案,规定电动汽车制造商必须为其产品添加一个标志性的声音,以提示其他道路使用者,使他们能听到这些本来无声的车正朝他们呼啸而来。
  
  既然没人规定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必须同它们喝汽油的亲戚发出一样的声音,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期望制造商给电动车加上星球大战Podracer的声音。虽然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仍然模仿了比较传统的燃油发动机的声音。
  
  体育场馆的假欢呼声
  
  美国的一些运动队使用人工人群噪音骚扰他们的对手,同时,很多运动场馆也在使用它作为一种活跃气氛的手段,并鼓励真正的观众参与欢呼。下一次你参加一个大型演出或体育赛事时,仔细聆听从扬声器里播放出来的声音,你很可能听到音乐和公告里混有人群的声音。
  
  Skype通话时神秘的静电干扰声
  
  有一种不那么明显的人工噪音,你可能每天都能听到,它被称为安慰噪音。许多类似Skype软件的现代电话系统都采用了降噪技术。不幸的是,降噪技术可能会导致通话中出现完全无声的情况,让你不知道通话是否已经中断。
  
  这就是安慰噪音的用武之地,为了填补这些无声的瞬间,Skype软件人为增加了几乎听不见的噪音。虽然你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可以避免你感觉像是在对着空气说话。
  
  安慰噪音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苏联广播一直在播放一种节拍声,以告诉公民无线电台仍然正常运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6:17

科学是玩出来的时间:2014-07-19 作者:未详 点击:138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头,叫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贪玩的人需要这些,而科学更需要这些贪玩的人。
  
  这年头,要是电视广告上说奔驰公司新推出一款百公里耗油不到5升的新车,或者苹果公司又推出一款全新的iPod,当然也包括游戏公司推出的全新电玩“植物大战僵尸”,这简直太棒了!邻居家的坏坏看见这些广告肯定马上就疯了,恨不得第二天就把套牢半年多的股票全都变现。
  
  除了奔驰、苹果、最新电玩游戏,NASA在大西洋边上支起了一个几十层楼高的大家伙,冒出一股白烟,“呼”的一声就飞上了天。而且这个大家伙能在几个月以后“咯噔”一声落在火星上,还从里面爬出一个瞪着俩大眼睛的机器人。这就是“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知道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吗?最近的时候是5500万千米,最远的时候有4亿千米。坏坏去年带着老婆开车去了一趟青藏高原,来回用了将近一个月,那叫一个爽。可满打满算这一趟也没超过15000千米,比火星离咱们最近的时候还差了几千倍。
  
  这是大的,还有小的。一个用最时髦的纳米技术造的机器人,能在你的血管里到处跑,还能帮你把血管里的什么血栓之类的脏东西给弄下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6:59

  这些听了就能让人浑身是劲、令人疯狂的玩意儿都是靠啥整出来的呢?大家也都明白得很,是靠科学。不过,尽管这些新产品新游戏的推出全得仰仗科学,可要是提起科学或者科学家啥的,肯定不会有人为之疯狂,估计好多人还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尾巴骨发凉,马上躲得远远的,避之唯恐不及。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都觉得,科学太神奇、太厉害了。这么神奇、这么厉害的科学,肯定不是咱们这些草民可以关心的,所以大伙儿一听见科学二字,不赶快跑还等啥?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科学根本没那么玄乎,很多时候,科学是玩出来的!
  
  “50后”或者“60后”应该还记得,小时候没有半导体收音机,只有一种叫矿石收音机的小玩意。这是在半导体二极管发明以前,一种用天然矿石晶体作为高频检波器的非常简单的收音机。那时候很多小朋友都特别爱玩这种矿石收音机,跑到北京当时著名的无线电爱好者圣地——西四丁字街花一两块钱买一个矿石和可变电容器(也叫单联)。回到家里自己用漆包线绕一个大线圈,再弄一根长长的天线,另一根电线接在暖气管上。然后戴上耳机,趴在桌子上扒拉那个矿石的接触点,突然耳机里出声音了,“……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一台矿石收音机就这样制造成功了。为此,这些现在已经是60岁上下的“小朋友”会高兴得满地打滚。
  
  不过玩矿石收音机只是小朋友课余时间的业余爱好,真正的科学家也爱玩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7:12

  没错!
  
  就拿飞上天的火箭来说吧,发明火箭的那个美国佬——高达德就是一个大玩家,现在叫发烧友。16岁的时候高达德看了一本叫《星际战争》的书,这本书让高达德如痴如醉。在大学毕业当上教授以后,这位超级发烧友有点闲钱了,就自己花钱玩火箭,因为他想把自己送到某颗星星上去当国王。可那时候飞机才发明没多久,根本没人知道怎么才能飞到星星上去,更别说参加星际战争了。不过高达德不管这些,他发明了一套能在真空里干活的发动机,然后造了一个又细又长的大鞭炮,大冬天的给支在了雪地里。电钮一按,“轰”的一声大鞭炮飞了出去。这个大鞭炮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火箭的雏形。不过老高的这个“火箭”和咱们春节放的二踢脚差不多,飞了几十米高就掉了下来。可你知道吗?高达德这么一玩结果就让自己成了“火箭之父”。
  
  还有那个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大师爱因斯坦,他也喜欢玩,也是玩出来的科学家。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就喜欢玩罗盘,其实就是指南针。那上面的小针总是指着南北两个方向,太神了。不过爱因斯坦和高达德玩的方式不太一样,他喜欢在脑子里玩,爱琢磨好玩的事。那时候,大家都对光的速度很感兴趣,并且计算出了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秒。这可让爱因斯坦乐坏了,心想这下可有的玩了。他想如果人要是能以光速运动,那这个世界会咋样呢?没想到这个想法成了他研究相对论的根,那时他16岁。
  
  善于用脑子玩的还有一位,他就是英国科学家霍金。霍金小时候没有残疾,喜欢自己造玩具,而且会造很复杂的玩具。不过很不幸,霍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会使肌肉萎缩,后来连话都不能说了。于是他只好在想象中生活,想象中玩。他玩的东西,啥宇宙弦理论、膜理论没几个人能弄明白。可是他写的书《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卖得很火,因为大家都觉得霍金很神奇,都想看看他在玩啥。
  
  也许大家会问,这该不会是胡扯吧,科学怎么是玩出来的呢?那些满脸严肃的大学教授,还有中学里分判得挺严、眼镜片挺厚的物理老师可绝对不像会玩的人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18:57:28

  这一点儿都没错,如今有些科学家确实有点儿像外星人,差点儿人情味儿。而且见着不太懂科学的人他们就更牛了,摆出一副自己啥都明白的样子,大棍子抡圆了把你教训得没地方躲。好像除了他谁都不懂科学,科学只有他知道似的。此外,很多科学家写出来的所谓科普文章,看一眼就不会再想看第二眼。
  
  那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现在大伙把科学看得太神秘、太玄乎、太“金字塔”了。难怪美国有位先生写了一本书《科学是怎么败给迷信的》,注意书名:科学是怎么败给迷信的,失败已经是结论。其实,现在科学在大众的心里已经和算命先生、周公解梦、跳大神啥的有点类似了,心存敬畏,无法接近。到底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大家忘记了,而且连科学家自己也忘了:科学其实是玩出来的!
  
  科学绝不像算命先生、周公解梦、跳大神那样无趣又诡秘,科学是非常美妙的。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贪玩的费曼在他写的物理书中告诉他的学生们:“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你们应付考试,也不是帮你们为工业或国防服务。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让你们欣赏这奇妙的世界。”
  
  那科学是怎么玩出来的呢?
页: 2091 2092 2093 2094 2095 2096 2097 2098 2099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