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7:03:12
马戏团团长克莱特,一连好几天都在为一群猴子烦恼不已。原因是这样的:因为这些猴子是刚从山上捕获的,由于野性难改,不好驯服,已有好几个驯兽师被这些猴子气坏了。驯兽师纷纷抱怨,那些野猴子实在太难对付了,不如放弃对它们的驯服吧。驯兽师还举实例来说明,他们说的都是实话。
他们曾经用了许多方法来驯服这些野猴子。比如,给它们吃东西,可是它们光吃不干活。如果要它们学骑自行车,或者做些简单的倒立爬竹竿等动作,再或者就是对着观众们乐一乐也行啊,可是它们一见驯兽师的面便躲得远远的。后来驯兽师只得将它们和家猴关在一起,希望家猴能够和它们沟通,引导它们学习表演。可是,那些野猴子竟然将家猴打得遍体鳞伤,家猴们也不敢跟它们待在一起。
就在克莱特决定听从驯兽师们的建议,放弃对这些野猴的驯服工作时,他突然觉得还是亲自去看一看再下决定的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克莱特竟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为了测试出这个发现是否正确,他召集了所有驯兽师来到现场见证。克莱特首先让人将所有驯兽师的仿真照拿出来,仿真照跟真人差不多高,每人都有两张照片,一张面带怒色,一张笑容满面。这些仿真照一拿出来,便在驯兽师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但是为了看清团长克莱特的真正意图,他们没有吭声,而是静静地站在一边观望。
克莱特首先将驯兽师们那些面带怒色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猴子们一个个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有的还试图用爪子去撕碎那张照片。然后,克莱特将驯兽师们那些笑容满面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奇迹出现了,只见那些平时野性难改的猴子,竟然安静了下来,并且还冲那张照片笑了笑,尽管猴子们笑得很难看,但那滑稽的样子还是将在场的所有人都逗乐了。
最后,克莱特团长转向满腹狐疑的驯兽师们,慢慢地说:“你们现在都看到了吧,猴子们需要的是你们真诚的笑脸,而不是你们的满脸怒色。也许你们不明白,我是怎样弄到这些照片的。这些照片是我暗中让人拍下来的,那些满脸怒色的照片是你们在驯猴子时的模样,而那些满面笑容的照片,则是你们从我这里领取薪水时的模样。现在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确了,如果你怀着领薪水时的心情去工作的话,工作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
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两张照片,当获益时,就满面笑容;当需要自己付出时,便满脸怒色。如果我们以获益时的笑脸去对事业付出努力,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笑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7:03:29
看过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一列火车飞驰在青藏铁路大桥上,底下有一群藏羚羊横穿而过,前后排成一条纵队,与头顶上呼啸而来的火车形成直角。对照鲜明,静中有动,无声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铁路、风驰电掣的火车、欢快奔跑的藏羚羊,各取其道互不干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方寸之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图片”的获奖作品之一,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作者是《大庆晚报》的摄影记者刘为强。
早在青藏铁路设计之初,设计者就充分考虑了环保课题,为了保障沿途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2006年6月23日,一列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与此同时,一批迁徙的藏羚羊从桥下经过,这一美妙和谐的瞬间,被刘为强手中的镜头定格了。
作品的摄影技巧无可挑剔,但换了别人恐怕也不难做到,难就难在,并非谁都能遇上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摄影者要与火车、藏羚羊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尤其是火车与藏羚羊,二者不仅毫不相干,而且随时都在高速跑动,总不能让它们都乖乖地停下来给人拍吧?刘为强无疑是幸运的,占尽天时地利,这幅作品的产生几乎是个奇迹,获奖当属意料之中的事。
我对摄影粗通一二,业余时间也喜欢鼓捣两下。或许是无知者无畏,惊叹羡慕之余,我曾暗想,假如自己也有那么好的运气,恰巧赶上了,不照样能捧个大奖回来吗?然而,那天看了颁奖典礼,听到主持人与刘为强的一段对话,却令我汗颜不已。
主持人问他:“你看这张照片,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无人区,你和火车、藏羚羊,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几率有多大?"
刘为强回答说:“用摄影的语言说这是一个瞬间,很短很短,因为藏羚羊生性特别胆小,即使人离得很远的情况下,它早已跑掉了。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在前面挖了一个掩体,有半米多深。我潜伏在掩体中,上面再盖上东西,所以藏羚羊才能有幸从对面冲到我的镜头跟前,实际上藏羚羊经过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几秒钟,但是我在掩体中等了8天8夜!”
主持人又问:“当你等到第7天的时候,怎么知道第8天藏羚羊一定会来?如果第8天还不来,第10天还不来,你怎么办?"
刘为强不假思索:“我还会等下去,实际上我也知道,就是等到8天,甚至等到18天也不一定能等到这个瞬间,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就应该坚守在那儿,就是为一个美好的瞬间,我可以等,别说是8天、18天,28天我也会等……”
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奇迹”并非妙手偶得,而是势在必得,在那一瞬间来临之前,有可能是永无止境的默默追求!想起另一位摄影家弗兰斯,他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曾有不少人问过他,“你对自己最成功的那幅作品有何体会?”他这样回答:“人们总是喜欢问我照片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我告诉他们,这张照片的曝光是43年又1/30秒!”
当一夜成名、一日暴富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一再上演时,人们总是习惯称之为奇迹,然后津津乐道,艳羡不已。的确,奇迹往往在瞬间产生,谁不渴望一觉醒来,好运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可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世上没有哪个人创造奇迹是依靠瞬间的,忽然的事情从来未曾忽然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7:03:45
女儿晓瑄的行囊中,有一件特殊的行李:一张20厘米高的折叠椅。这张用了10年的折叠椅,是她走出家门后的最佳伙伴。有了它,晓瑄才能按到电梯的高楼层、够到银行柜台、饮水机和洗手台。
由于患有先天软骨发育不全症(俗称侏儒症),我26岁的女儿只有8岁儿童的身高。
上天给她的礼物
时间回到26年前,晓瑄在台北出生,是个肤色健康、双眸晶亮的女孩。她出生后由我的母亲照顾,我与丈夫柯承恩则到美国攻读博士。但7个月时,母亲告诉我晓瑄无法爬行,只能软软地躺着。我匆匆回台,抱着孩子奔波诊断,得到的结论竟是:晓瑄患软骨发育不全症。“这个病,无药可医”,我心如刀割。
晓瑄不仅有身高问题,磨人的还有其他症状。
一岁以后的晓瑄,并发症越来越明显,动辄中耳炎、发烧,且脊椎压迫呼吸道,必须切除扁桃腺,她几乎每周上急诊室。更严重的是,晓瑄的脊椎开始弯曲。在医生建议下,晓瑄成了一个小小的盔甲婴儿,从1岁半到6岁,她从肩膀到臀部,小小的身躯被包在密不透风的石膏架中,连睡觉都不能脱。
夏日,石膏密不透风,晓瑄汗流浃背,皮肤长出一个个红色小疹子,有时看不下去,我会偷偷把女儿的石膏衣脱掉,让女儿透透气。
虽然晓瑄身体有诸多不便,但乐观勇敢,却是上天给她的礼物。她很能忍痛,经常被针扎也不哭。
她发育比一般孩子迟缓
晓瑄的发育比一般孩子迟缓,到两岁才学会走路,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6岁上小学一年级,晓瑄也有学习障碍。她看书是“跳着看”,常常第一行没看完就跳到第十行;此外,简单的加减法,怎么教都不会。
有时教着教着,我的无名火就冒上来!很想大声呵斥孩子,但看到女儿无辜的眼神、娇小的身躯,又不忍心。在美国,中国孩子考试都拿A,晓瑄很努力,却几乎都拿C。我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听训”,压力很大,听训到后来,我哭了。
我向姐姐哭诉,姐姐好意安慰:“不要担心啦,以后给她开个投币式自助洗衣店就好了。”这句无心的话,却让我更心痛:“连亲阿姨都把晓瑄的发展定在这种层面上,难道晓瑄的人生真的只能如此吗?”我不甘心。
每天,我引导晓瑄用手指着书上的文字,按顺序一字一字地看;每周,我带晓瑄上图书馆,把图画书一叠叠搬回家,耐心解释给她听。我带她进行骨痂延长术,让晓瑄忍受了300多个日子的疼痛。去上发音矫正班,还特别挑选了一只小狗作为晓瑄的玩伴,让晓瑄觉得世界上有生命依赖着她、爱着她,让她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
尽管如此,忧虑仍盘踞我们心中:“如果晓瑄以后没法照顾自己,怎么办?"
关键的10厘米
初二,晓瑄休学一年,为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手术——骨痂延长术。
女性软骨发育不全症患者,即使长大成人,身高也多在120厘米左右,但社会上衣食住行的设计,往往以130厘米为界。因此,如果能为晓瑄多争取到“关键的10厘米”,她未来的生活将会方便很多。
晓瑄被推入手术室,医生将她的两条小腿骨,分别切为两段,再用十根铁条贯穿骨头两端,形成一个环状铁架。在铁架两端,各有一个转环,等切骨处的骨痂开始形成时,将转环按预定速度松开,让腿骨慢慢拉长,然后等新的骨头长硬,才能将铁环拆除。康复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期间不仅行动不便,而且十分疼痛。
当晓瑄从手术室出来,一段腿骨硬生生断成两截,血肉模糊。我们都掉泪了,看见十根大钉子钉在孩子腿上,就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没有人受得了!晓瑄持续地尖叫,几天后喉咙已哑,陪在一旁的丈夫,身上内衣全都被她扯裂。
尽管痛苦,晓瑄却从未要求把铁环拿下。我每天帮她清理伤口,那个螺丝每天要转,不让骨头愈合,但是我下不了手。最后,是晓瑄自己转的,她意志很坚强。300多个疼痛的日子终于过去了,晓瑄取下铁环,从119厘米,变成129厘米。这是关键的10厘米,为了这10厘米,她要忍受着后遗症——无法走太久,双腿因为循环不良,经常肿胀疼痛,必须靠止痛药才能压住痛苦,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休学期间,没有考试的压力,晓瑄突然开窍,唐诗、金庸武侠小说让她的中文突飞猛进。她一直都学得比别人慢,所以她每进步一点点,我们就觉得好快乐!这样的快乐,一般人无法体会。
病愈后,晓瑄转至台北的美国学校就读。尽管每天拄着拐杖上学,她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帮助孤儿。晓瑄的英语老师大受感动,他推荐晓瑄参加美国的“发现卡活动”——这项比赛针对身处特殊困境,却能勇敢面对并且热心助人的学生,每年进行杰出者选拔。几天后,晓瑄交出一篇自传:“我像一个饺子,里头有很多馅,但外观看不见,丢到水里去,煮沸后浮起,却又被浇下一碗冷水,再度沉下去。经过浮起、加冷水、煮沸,反复淬炼,才有美味的水饺。”
最后,晓瑄打败全球1.1万名竞争者,成为该奖举办以来首位境外全球金牌奖得主,还赢得2.2万美元的奖学金。
颁奖典礼在华盛顿国际贸易中心举行。对晓瑄来说,这是永生难忘的鼓励。她在得奖感言中写道:“虽然,我知道电梯按钮永远不会为我降低,但是我的心可以升扬,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极限。”
特殊的经历让晓瑄顺利进入美国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大学就读。今年9月,她又出发到欧洲攻读MBA。其间,她还计划参加泛舟、野营队、美国50州跨州之旅。她的抱负很大,想当戏剧导演,也计划研习法律,为弱势群体发声。
曾经,我的女儿晓瑄被认定只能待在洗衣店度过下半生,如今她已超越命运格局,不止美国海关,全世界的海关,都为她开启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0:46
弗兰克·梅菲尔德博士正在参观历史悠久的蒂克斯伯里克福利院,临出门时他不小心撞上了一个年老的清洁女工。
为了掩饰尴尬,博士随口问道:“您在这儿工作多久了?"
女工回答:“福利院一创办我就来了。”
“哦?那您能给我讲讲这儿的历史吗?”博士问。
“我不会讲什么,倒是可以带您看一看。”
清洁工说着把博士领到了这座古老建筑物的最底层——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那里有数间囚笼似的小牢房,上面的铁栅早已锈迹斑斑。
女工指着其中一间说:“这是他们过去关安妮的地方。”
“安妮是谁?”博士问。
“安妮是个小姑娘,因为无可救药才被关到这儿的。她又抓又咬又叫,还拿食物砸人。医生和护士甚至无法给她做检查。当时的我只比她年轻几岁。我常想——要是换成我,也一定憎恨被关在这样的笼子里。我想帮她,却不知该怎么做。试想,如果医生护士都无能为力,像我这样一个人能做什么呢?
“我想不出别的办法,只有给她做点好吃的表表心意。那天晚上,我烤了一些巧克力果仁小蛋糕,第二天带着它们小心翼翼地走到安妮的笼子前,说,‘安妮,我特意为你烤了些蛋糕,就放在地上了,你要是愿意就来吃吧。’说完,我赶紧快步走开了,怕她会拿蛋糕砸我。可是她没有。恰恰相反,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从那以后,她对我比对其他人温和一些。有空我就和她说说话,有一次我竟然令她开怀大笑。一个护士注意到这些并汇报给医生。他们问我是否愿意帮他们一起治疗安妮,我说如果能帮上忙,我当然愿意。后来,每次他们想给安妮看病或诊察时,我都会先钻进笼子里,握着她的手解释、安慰,让她平静下来。结果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安妮竟是几乎完全失明的盲人!
“安妮在福利院治疗了一年——对她来说那是段相当艰难的日子——后来珀金斯盲人学院向她敞开了大门,她得以继续学业并最终成为一名教师。
“若干年后,安妮故地重游福利院时,询问院长有什么她能帮上忙的。院长起初没说什么,后来猛地想起一封刚刚收到的信。
“一个男人写信谈及自己的女儿,她非常难以管教——简直像只小野兽。她又聋又瞎,甚至还有些精神错乱。做父亲的已无计可施,又不忍心送她进疯人院,于是写信求助。
“就这样,安妮·沙利文成了后来闻名世界的海伦·凯勒的终生良伴。
“当海伦·凯勒接受诺贝尔奖提名时,被问及谁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她回答:‘安妮·沙利文。’
“安妮却说:‘不,海伦。对你我的人生都影响最大的人,是蒂克斯伯里克福利院的一名清洁女工!’”
当一个人扪心自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做些什么”时,历史就会因之改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1:12
那天是校运会的第一天。我们几个女生站在沙坑旁,临近比赛时选手们陆续到场,我旁边的女生突然捅捅我,低声让我看那个高个子男孩。不知怎的,他居然穿了两只不同的袜子,一只红色的袜子和一只白色的袜子极为可笑地拢在他细长的小腿上,又滑稽又笨拙。因为紧张,他没发现我们发出笑声的原因。
比赛的结果是那位男同学夺得冠军。他快速变动的两只袜子在腾空跃起时,在空中划了两条优美的弧线,落到了沙坑最远的地方。一时间,那两只不同色泽的袜子仿佛成了胜利的旗帜,成功者最具个性的标志,显得极为生动而独特。我们的嘲笑还挂在脸上,就被一种惊讶的赞叹所修改。离开球场时我都没弄懂自己的眼光是怎么在瞬间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后来我知道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比如一个收入不高的人把盘子吃得干干净净,我们笑他寒酸,而一个富翁这样做,却被认为是简朴的美德;一个普通人走错了家门,人们笑他智商低下,而同样的错误出在某个科学家身上,则成了专注的标志。
我常常想起那双成功者的袜子,觉得作为一个一生不能成功的普通人活着,常常要苦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1:23
我丈夫的祖母玛丽简直是一位农艺学家,在她美丽的花园里,她收获了那么多辛勤耕耘的快乐,园子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生动展示了她对种植的热情。当她和祖父把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时,她将营造自己的新花园视作一次激动人心的全新冒险。
然而,不管祖母怎样精心培育,花园中央的一棵果树就是拒绝开花结果。祖母如饥似渴地查阅了大量有关果树栽培的书籍,希望从中找到促其开花的方法。她甚至和它说话,为它唱歌,跟它讲道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最后,祖母拨打了加州农业部的电话,要求与技术人员通话。她向接电话的人说明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然后用笔记下了那人说的每一句话,决心一丝不苟地按他的建议做。在列述了一长串祖母早已尝试过的办法之后,那位农业部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条戏剧性的建议——用扫帚柄击打果树的基部,以此“刺激它的根”。
要是被邻居们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棒打一棵果树,他们会怎么想呢?祖母拎着扫帚向那棵顽固的果树靠近时,不由地左顾右盼。她知道,震动也许能对萎缩的树根产生作用,甚至激活果树,令其开花,可她实在怀疑这个稀奇古怪的方法能否奏效。
令祖母惊喜万分的是,第二年春天,这棵树真的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之后的许多年,她的孙辈们仍在尽情享用这棵树上甜美的果实,而且它一年比一年丰产,一年比一年强壮。我们在聚会时常常把这事当做笑谈,它成了我们家的经典幽默。想想看,一位端庄的老妪手持扫帚不停地狠命抽打一棵毫无还手之力的果树,那情景该有多么可笑!
在祖母去世的前几个月,我正经历着人生中一段异常艰难的时期,我打电话向祖母寻求忠告。我们回忆起那棵果树的故事,她提醒我即使一棵树也有困顿的时候,也需要敲打才能疏通经脉、积蓄养分。她亲切而诙谐地说,我的根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击打,经过这样的刺激,我一定会开出更绚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她不仅是个了不起的园丁,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祖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1:38
1882年,26岁的考拉尔来到斯特林镇,在一所学校做老师。考拉尔酷爱读书,但他发现,偌大的斯特林镇居然没有一家像样的、专门的书店,书只有在百货商店才能偶尔零星地见到。考拉尔灵机一动,自己为什么不开一家书店呢?这样,既满足了自己读书的需求,赚了钱还可以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
考拉尔把自己的想法跟新婚妻子说了,妻子也非常赞成。于是没多久,考拉尔的名为“思想者”的书店就在斯特林镇开张了。
可是,书店的生意并没有考拉尔想象的那么好。连续几个月,书店几乎都没人进来。考拉尔安慰自己,毕竟书店刚开张,生意不好也是正常的,贵在坚持,几个月不行就坚持半年,半年不行就坚持一年,甚至两年,生意总有做起来的时候。即使亏了,反正自己还要买书看,就当是自己藏书了。
抱着这种想法,考拉尔坚持了下来。
可生意还是不景气,书店经常是入不敷出。好在考拉尔和妻子都有一份工作,他们把收入几乎全部补贴到了书店里。很多人都劝他们关门大吉。但这时,考拉尔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原来单纯的经营,转变为呼吁和彰扬文明而经营。他说:“书店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是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地方,不管书店生意如何,我都要永远开下去!”
考拉尔言出如山,一年又一年,他居然真的坚持了下来,即使在战争时期,在政局动荡时期,“思想者”依然坚持每天开门迎客。
1948年,考拉尔在他的书店里去世,享年92岁。考拉尔的孙子继承了他的书店。考拉尔临终前留下遗言:“无论如何,都要把‘思想者’开下去。”考拉尔的孙子遵从了祖父的话。好在那时斯特林镇改镇为市,人口越来越多,城镇面积越来越大,书店的生意也还可以养家糊口。
“思想者”的辉煌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斯特林市参加全球50个文明城市的竞选,在激烈的竞争中,斯特林市渐落下风。这时,有人向市长提到了“思想者”,市长眼睛顿时一亮。当他把“百年老书店”的旗号打出去后,斯特林市果然过关斩将,不但入选,而且名次进入前十。
一时间,考拉尔和他的“思想者”名扬四海。来自世界各地的书友、游客以及信函纷至沓来。这时的“思想者”,不但是家大型书店,而且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人都要买几本盖着“思想者”销售戳的书回去。“思想者”的年销售额已达几百万美元,为考拉尔家族带来了滚滚财富,这还不包括那些一百多年前的全新的库存书,那已经成为收藏家追捧的宝藏。
2006年,考拉尔的曾曾孙接手了“思想者”,他对书店一百多年的经营做了详尽的调查统计。他发现,在考拉尔经营的66年期间,赚钱的年份为9年,持平的年份为17年,其余的40年都在亏损。
考拉尔的曾曾孙动情地说:“面对这样的经营,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坚持?我无法想象我的曾祖是如何度过那段岁月的,就像他绝对没想到今天他的书店会发财。事实上,他只是在一个思想贫瘠的时代,为文明而苦苦坚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1:53
衡量力量与勇气不能只看胜利和奖章,更重要的标准是我们克服的困难。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取得胜利的人,但一定是面对失败决不放弃的人。
安德鲁·杰克逊的儿时伙伴们都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成为名将,最终还能当上美国总统。他们认识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比杰克逊更有才能,却一事无成。杰克逊的一位朋友曾说:“吉姆·布朗和杰克逊住在一条街上,他不仅比杰克逊聪明,而且摔跤比赛四场能赢杰克逊三场。凭什么杰克逊混得这么好?"
别人问:“为什么会有第四场比赛?一般不是三局两胜吗?"
“的确,比赛应该是结束了,但是安德鲁不肯。他从来不肯承认自己输了,一定要赢回来才算完。最后吉姆·布朗没了力气,第四场安德鲁就赢了。”
安德鲁拒绝接受失败,正是这不屈不挠的精神造就了他日后的辉煌。
当你被摔倒在地,你会不会爬起来再战,直到取得胜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2:06
他今年26岁,很年轻,学法律出身,却对历史充满了兴趣。他是湖北人,5岁时跟爸爸到书店里逛,一本《上下五千年》的书吸引住了他,爸爸问他是不是喜欢历史?他茫然地回答:什么是历史啊?
那本书定价5.6元,而当时爸爸的月薪是30元,但爸爸还是给他买了书。在随后的7年里,他把这本书看了11遍,熟稔中国的历代皇帝。由此发端,看历史书竟成了他的业余爱好,让当时痴迷电子游戏和香港录像片的同龄人惊奇不已。上中学的时候他就读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这些用文言写的史书连大学里历史系的学生都感到挠头,但他觉得,要想写出生动的文章,必须读那些枯燥的书。因为陈独秀和鲁迅这些名教授深厚的国学根底,就是与他们早年的私塾教育不无关系。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痴迷历史的他历史成绩并不好,原因很简单,他的看法和教科书上的不一样。而且他觉得,历史应该是有趣的,不是教科书式的简单的年代、人物、事件、意义的罗列,更不是各种各样不平等条约的累积。因此,写出让人们喜欢阅读的真正的历史,是他的一个梦想,只不过,这个梦想在强大的高考面前,只能是梦想而已!
他是家中的独子,所以,为了父母殷切的目光,他痛苦地准备高考,最后,考上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学,他觉得在那所大学里,老师没有教会他什么。直到现在,他连那所学校的校名都不愿意提起。他在大学四年,完全是自学,他不谈女朋友,不去网吧玩通宵,自己一个人呆在教室里看书,看自己喜欢看的历史书!有时候到深夜了,他抬头一看,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再看外面,寂静的校园里早已是人迹全无。
毕业后,他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他成了广州市的一名公务员,参加工作六年后,他仍然保持了大学时的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交际,下班后就回到家看书。终于,他有了把梦想付诸实施的念头——重写明史!
写史书历来是历史学家的事情,而他,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居然有了这个念头。他不管别人怎么看,开始动手写自己心中的历史。每天晚上,他要写四到六个小时,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一天要洗几次凉水澡,洗得皮肤都过敏了。但他仍然坚持着。
为了梦想而坚持!
很快,他发在天涯上的帖子受到了追捧。他的帖子吸引了众多网友,并且拥护者和反对者发生了激烈对抗,导致了三位斑竹离职。他转而在新浪和搜狐上开了博客,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他的博客点击率居然很快达到了300万。他那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章,吸引了小到7岁的儿童大到70岁的大学教授在内的众多“明矾”的追捧。
他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这个到现在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小公务员,依然淡泊名利,他去凤凰卫视录节目时,穿的是洗得领子都卷了的衬衫,普通的一个人,却因为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成为中国最不普通的公务员。梦想给了他腾飞的翅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那个有着三千里长的翅膀的大鹏之所以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所借的是海上的飓风,而托起当年明月翅膀的风,则是他不甘于平凡生活,对理想执著追求的坚强意志。每个人都有梦想,所缺的,只是将梦想付诸实施的勇气和毅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2:17
自从上学以后,乔伊·巴罗斯就成了同学嘲弄的对象。也难怪,放学后,别的18岁的男孩子进行篮球、棒球这些“男子汉”的运动,可乔伊却要去学小提琴!这都是因为巴罗斯太太望子成龙心切。二十世纪初,黑人还很受歧视,母亲希望儿子能通过某种特长改变命运,所以从小就送乔伊去学琴。那时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每周50美分的学费是个不小的开销,但老师说乔伊有天赋,乔伊的妈妈觉得为了孩子的将来,省吃俭用也值得。
但同学不明白这些,他们给乔伊取外号叫“娘娘腔”。一天乔伊实在忍无可忍,用小提琴狠狠砸向取笑他的家伙。一片混乱中,只听“咔嚓”一声,小提琴裂成两半儿——这可是妈妈节衣缩食给他买的。泪水在乔伊的眼眶里打转,周围的人一哄而散,边跑边叫:“娘娘腔,拨琴弦的小姑娘……”只有一个同学既没跑,也没笑,他叫瑟斯顿·麦金尼。
别看瑟斯顿长得比同龄人高大魁梧,一脸凶相,其实他是个热心肠的好人。虽然还在上学,瑟斯顿已经是底特律“金手套大赛”的卫冕冠军了。“你要想办法长出些肌肉来,这样他们才不敢欺负你。”他对沮丧的乔伊说。瑟斯顿不知道,他这句话不但改变了乔伊的一生,甚至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观念。虽然日后瑟斯顿在拳坛没取得什么惊人的成就,但因为这句话,他的名字被载入拳击史册。
当时,瑟斯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带乔伊去体育馆练拳击。乔伊抱着支离破碎的小提琴跟瑟斯顿来到了体育馆,“我可以先把旧鞋和拳击手套借给你,”瑟斯顿说,“不过,你得先租个衣箱。”租衣箱一周要50美分,乔伊口袋里只有妈妈给他这周学琴的50美分,不过琴已经坏了,也不可能马上修好,更别说去上课了。乔伊狠狠心租下衣箱,把小提琴放了进去。
开头几天,瑟斯顿只教了乔伊几个简单的动作,让他反复练习。一个礼拜快结束时,瑟斯顿让乔伊到拳击台上来,试着跟他对打。没想到,才第三个回合,乔伊一个简单的直拳就把“金手套”瑟斯顿击倒了。爬起来后,瑟斯顿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子,把你的琴扔了!”
乔伊没有扔掉小提琴,但他发现自己更喜欢拳击,每周50美分的小提琴课学费成了拳击课的学费,巴罗斯太太懊恼了一阵后,也只好听之任之。不久乔伊开始参加比赛,渐渐崭露头角。为了不让妈妈为他担心,乔伊悄悄把名字从“乔伊·巴罗斯”改成了“乔·路易斯”。
5年以后,23岁的乔已经成为重量级世界拳王。1938年,他击败了德国拳手施姆林,当时德国在纳粹统治之下,因此乔的胜利意义更加重大,他成了反法西斯者心中的英雄。但巴罗斯太太一直不知道人们说的那个黑人英雄就是自己“不成器”的儿子。
(乔·路易斯,世界十大拳王之一,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重量级拳击运动员,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他曾经让25名拳手败在自己的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