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2:37
滑铁卢战场,拿破仑与英军展开激烈的鏖战。双方相持不下,损失惨重。此时,拿破仑最需要的是一支增援部队。
不远处,就有这样一支部队。它的统帅是格鲁希元帅,这位忠心耿耿、循规蹈矩的元帅手中统制着1/3的军队。他的任务是,战斗打响之后追击普鲁士军队,防止普鲁士军队与英军会合,同时必须与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于6月17日晚间出发,按预定方向去追击普鲁士军。但是,敌人始终没有出现,被击溃的普军撤退的踪迹也始终没有找到。
隆隆的炮声从远方传来。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几个军官用印第安人的姿势伏在地上,已辨别出开炮的方向。所有的人都毫不怀疑,拿破仑已经向英军发起攻击了。传来炮声的地方,正是拿破仑所在的位置,而兵稀将少的拿破仑急需增援。
可是,格鲁希犹豫了。他习惯于唯命是从,在他的意识中,拿破仑的命令至高无上。拿破仑的命令是让他——追击撤退的普军。
将士们仰望着他,等待他最后的命令,一个即将决定法兰西未来命运的决定。热拉尔甚至提出可以带自己的一师人马和若干骑兵分兵驰援。格鲁希答应考虑,然而他考虑了一秒钟,仅仅只考虑了一秒钟。作出了决定,答案是——不。因为在他的意识中,“追击普军”始终主宰着他的思维。
一秒钟,决定了他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整个欧洲的命运。溃败如暴雨倾泻时,拿破仑怒问苍天:“格鲁希在哪里,他究竟呆在什么地方?”而格鲁希因为心中有成文的命令,始终不去倾听远方炮声的召唤。
人们往往把命运交给漫长的一生去隐忍和磨砺。平淡的时光犹如暗夜长彻,唯有那决定性的一瞬,像闪电撕破夜幕,照亮无边的黑暗。那闪耀的一秒钟,它开启智慧,辨别方向,决定成败。然而,这样的一秒钟为数不多且稍纵即逝。你为它做好了准备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2:50
在地球的最北端,是一片茫茫的雪原,因此保持行进路线方向的正确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可是,在这到处是白色的荒地里没有任何形式的路标,探险家只能相信他们携带的测量仪器。
探险队员们每走一个小时都要停下来查看一下地图,并为下一步探险绘制详细的行走路线。然而,就在他们走出营地几个小时之后,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他们停下来读取测量仪器上的数据时,惊奇地发现,尽管他们准确无误地朝着北极方向进发,可是离极点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队员们没有多想,认为这只是一次误测,所以没有犹豫,继续朝前进发。在下一次读取数据时,他们再次发现离北极点更远了。尽管他们准确无误地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也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可他们还是离极点越来越远。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见鬼了不成?最后,他们终于发现,原来他们踏上了一座正在向南漂移的巨大冰川,冰川向南漂移的速度比他们向北行进的速度要快。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全正确的,可脚下却踏错了地方。
有很多时候,我们朝着选准了的方向前进,努力了,奋斗了,付出了,可始终没能到达。我们可能会埋怨外部环境,埋怨人情世故,埋怨老天不公,可我们是否能低下头看看,其实是我们自己所站的位置不对。在错误的位置上很难走出正确的道路,不管你多么勤奋和坚持。所以在你选定方向之前,还是先看看脚下的位置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3:01
以公司冠名的摄影比赛吸引了一大批参赛作者,我们特意邀请了一位德高望重、在国内屡获大奖的老摄影家做评委会主席,把我们初选出来的一些作品请他过目。
他的目光停留在附在作品的一张信笺上,良久才抬起头来问我们:“这是他通过初选的理由?"
说实在的,那幅作品并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构图一般,用光也没什么可取之处,但是那封信却写得非常感人。作者是一位残疾人,从小腿就瘸了,他在信里历数了自己为了摄影而付出的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把摄影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决心,让我们几个评委都非常感动:太难能可贵了。
老摄影家轻轻地把那幅作品抽出来:“如果你们是因为这封信才将他入选的话,我持反对意见。”
难堪的沉默。良久,一位评委才咳嗽了一声,说如果我们不给他评奖的话,是不是就打击了一颗追求美,追求上进的心?
平素慈眉善目的老摄影家却表现出反常的严肃:“如果这么轻易就被打击了的话,那他就不应该把摄影作为他的事业来追求!”
我也是为他的作品投赞成票的评委之一,所以也试探着谈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对于一位残疾人来说,能有这样的作品,的确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老摄影家叹口气:“如果你们坚持的话,可能会误导他走上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如果他一直靠博取别人的同情来取得成功的话,那他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至少对于我来说,”老摄影家摇摇头,语气却出奇得严厉,“选择摄影是我最后悔的选择。付出同样的努力,我完全可以在别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难能虽然可敬,但却未必可贵。”
老摄影家弯下身,轻轻卷起自己的裤腿,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条不锈钢的假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3:20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踏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可为什么却要谢天呢!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个谜。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的领会。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耳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耳;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好像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忽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3:31
哈里·欧佛瑞教授在他那本极具启发性的《影响人类行为》一书中写道:“行为源自我们的基本欲望……有句话可以算是最好的建议:‘要首先引起别人的渴望。’凡是能这么做的人,他就能左右逢源,永不寂寞,甚至能掌握世界。而不能这么做的人,将一事无成。”
许多推销人员,每天踏破铁鞋,疲惫而又沮丧,却收获不多。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里想的总是自己的需要。他们不知道你我并不想购买什么东西,如果需要的话,也必定会自己出门。
好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共同经营了一家小公司,就在我们公司附近有家大保险公司的服务处,负责我们这一区的有两个经纪人,姑且称他们卡尔和约翰吧。
有天早上,卡尔路经我们公司,告诉我们,他们公司新设立了一项人寿保险计划,如果我们感兴趣,他会搜集更多资料后再过来详细说明。
同一天,在休息时间用完咖啡后,约翰看见我们走在人行道上,便叫道:“嗨,陆克,有条好消息告诉你们。”他跑过来,很兴奋地谈到公司新开办了一项专为主管人员设立的人寿保险(正是卡尔提到的那种)。他给了我一些重要资料,并且说:“这项保险是最新的,我要请总公司明天派人来详细说明。我们可以先在申请单上签名送上去,好让他们赶紧办理。”他的热心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都不自觉上了钩,约翰不仅把保险卖给了我们,而且卖的项目还多了两倍。
这生意本来是卡尔的,但他的表现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以致被约翰捷足先登了。
这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所以,少数表现得不那么自私、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便能得到极大益处。
有个叫强尼的小男孩有尿床的坏习惯。小男孩跟他祖母睡在一起,祖母早晨醒来,摸摸床单,向小男孩说:“你看,强尼,昨夜你又干了些什么?"
强尼总是这样回答:“不,没有,我没有尿床,那是你弄湿的。”
家里父母打他,骂他,羞他,可是强尼仍没有改掉这个坏习惯。强尼的父亲问他:“你所要的是什么?"
强尼回答,他想像大人一样,要一张属于自己的床。于是母亲带强尼去一家百货公司,让他为自己挑选了一张床。床送到的当天晚上,强尼快乐地大声叫着:“爸爸,快上楼来看,我自己买的床!”父亲点头赞许,问儿子:“强尼,你不会再弄湿这张床了,是不是?”强尼连连摇头说:“噢,不,不,我不会再弄湿这张床的。”这孩子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强尼再也不尿床了。因为那是他的床,他要做个“大人”,他做到了。
教练法则: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能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还有,看一件事须兼顾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立场去打算、设想,并且在他心里引起他对某项事物迫切渴望的需要,那将是你一生事业转折的关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3:45
有些人能使你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许你自己从未充分意识到这些潜质。我的母亲鲁比·劳埃德·威尔逊就属于这样一位。
人们大多叫她多尔。父亲在我9个月时就去世了,母亲成了单身妈妈,过起了寡居生活,那时她才18岁。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有时家里的钱实在少得可怜,母子俩一度不得不靠几磅干奶油豆果腹,维持一个星期的伙食。尽管食物匮乏,母亲的慈爱和无私的付出却是丰足有余的。每天晚上,她都将我抱在膝上,告诉我那些足以改变我一生的话语,“凯蒙斯,你注定是做大事的人,只要你肯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做成人生中的任何事。”
14岁那年,我被一辆汽车撞倒,医生说我再也不能走路了。母亲请了假,放下她在肉类加工厂的工作,搬到了我的病房照顾我。每天,母亲都用她那轻柔慈爱的语调跟我谈心,给我打气鼓劲,她说不管那些医生怎么说,只要我想重新走路的愿望足够强烈,我就一定能做到。她将这番教导深深刻进了我心里,我最终相信了她。一年后,我又回到了学校,并且是靠自己的双脚走去的。
当大萧条来袭,母亲也和其他数百万失业者一样丢了饭碗。为了维持生计,17岁的我违背母亲的意愿,放弃了学业。从那时起,为了母亲而争取成功就成了我的人生使命,我发誓再也不过穷日子了。
多年来,我经历了事业上大大小小的成功。但真正的转折点始于1951年,我与妻子和五个孩子的一次度假经历。旅馆为举家入住的家庭提供的二流膳宿条件令我大失所望,让我恼火的是,他们对每位儿童还要额外加收2美元。对一般美国家庭而言,这样的价格实在昂贵,我决心为出游的家庭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我告诉妻子,我要创办一家适合家庭住宿的汽车旅馆,树立一个人们可以信赖的品牌,并且决不对儿童额外收费。我设想在全美开设400间这种旅馆比较合适,这样每间都位于一天的车程范围(约150英里)内。由于当时没有任何与此稍稍类似的概念,许多持怀疑态度的人都预言我必定失败。
毫无疑问,母亲是我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也是首先积极投入这项事业的一个。她在服务台后面负责接待,甚至还设计了首批100家旅馆的客房装饰格调。与以往每次创业一样,我们遇到了种种巨大的挑战。有很多年,因为现金十分短缺,我们只能用期票向员工支付圣诞节奖金。但母亲曾教导我的那些话深深扎根在我心里,使我对未来的成功从未有过半点怀疑。15年后,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酒店系统,并跻身酒店业最知名品牌行列。
教练法则:或许你并不是在境况最佳的时候踏上自己的人生之旅,但只要你能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使命,相信自己,就没有任何事能拦阻你获得成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3:57
有一位名叫路特的人,家在伊里铁路附近。起初他在铁路局找到一个管理货物的职位,不久上司看出他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于是就提升他为一个车站的货运主任。上任之后他立刻把那里的货运工作大加整顿,一改从前混乱的情形,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每个人都对他称赞不绝,于是他立刻再被提升为整个铁路局的货运管理主任。当时的伊里铁路局总办是海军统帅凡得毕兹,他看出这位青年有不可限量的才干,就特地再请他到中央铁路局担任货运主任,年薪是15000美元。
有一天,路特因工作中遇到了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去请教凡得毕兹。可是海军统帅却对他说:“你每年拿15000美元的薪水,你应该做些什么事?"
“管理货运事宜。”路特说。
“这么说来,你是不是想把这笔薪水给我呢?"
路特惭愧得连忙转身而出,终于他用自己的力量把那几个难题一一解决。后来由于路特自己的不断努力,再度被提任为中央铁路局次长,不久凡得毕兹年老退休,路特就接任他成为中央铁路局总办。
如果当初路特不用全力去解决自己碰到的难题,恐怕他现在的位置早已被别人占去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4:07
当查尔斯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准备去旅行。正巧路过肯德郡的格德山庄,那里高大、宽阔,墙上爬满枝枝叶叶,绿意盎然,几乎像仙境一般。小查尔斯仰起头,用艳羡的眼光仔细打量着这个诱人幻想的府邸,在小孩子的心里,这无异于一个理想的宝殿。
父亲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张开宽厚的手掌抚摸着他的头,然后和蔼地告诉他,只要你努力,而且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你会走进这个房子,拥有它。
父亲的话在不经意间刻在小查尔斯的心里。他后来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工厂里做童工,父亲负债入狱,一家人颠沛流离。不管什么时候,他依然惦记着父亲的话和那所绿色的格德山庄。
格德山庄是他的一个梦。
后来的后来,他写了书,成了名,终于成了享誉世界鼎鼎大名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36岁那年,他买下了格德山庄,然后在那里终老一生,一直住到他辞世的一刻。一个梦从童年做到老。
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只要认定目标,坚持不弃,总有拥有它的一日。问题只在于,你首先要知道,你要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房子,是华厦高楼,还是乡间别墅。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座房子,借以容纳梦想,幻想未来。不要让自己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蜗牛是最可爱的动物,它就那样背着它的房子,高高低低到处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4:18
2007年1月22日凌晨5点40分,斯诺克温布利大师赛决赛上,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和“火箭人”罗尼·奥沙利文再一次狭路相逢。去年8月的北爱尔兰杯台球赛的较量中,丁俊晖首胜“火箭人”,如愿捧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三个世界冠军杯。奥沙利文呢,也憋足了一口气报一箭之仇。这回交锋,可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比赛开始后,丁俊晖很快以2∶0取得领先。这时候,不和谐的一幕出现了:很近的看台上,一名奥沙利文的“粉丝”在丁俊晖每一次起杆时都要大声咒骂,让这位台球少年很不自在。也许是骂声的影响,丁俊晖的心理开始出现波动,在关键的几局中失误频频,很快以大比分落后。
因为没有保安管理,那位“粉丝”骂得更起劲了。方寸已乱的丁俊晖已经无法全身心投入比赛,甚至球也不知道该怎么打了。第12局,奥沙利文胜出,丁俊晖伸过手去,准备向奥沙利文祝贺。“火箭人”先是一愣,知道是对手弄错了赛制,随即他又感觉到了场内的变故,马上连说几声“NO,NO,NO”,然后搂住丁俊晖说:“比赛还没结束呢,和我接着打完后面的比赛好不好?"
休息室内,奥沙利文一直陪着自己这位小弟弟对手,还叫来了自己练球房的老板,一个四五十岁的香港人,一起来安慰他。奥沙利文说:“那个骂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我刚来伦敦时,也领教过这样的骂声,但我坚持过来了。你要记住,那不是比赛。比赛是属于我们两人的。”
最后一局开始之前,奥沙利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向裁判,要求将那个骂人的“粉丝”清退。然后在喝彩声中,双方进入第13局。当机会球再一次倒向丁俊晖的时候,奥沙利文主动走向球迷。要他们帮助加油助威。
获胜后的奥沙利文,将与对手的礼节性握手改成了拥抱:“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随时欢迎来伦敦找我,我很喜欢和你一起打球。”此刻的丁俊晖,早已热泪盈眶:“我流泪不是因为输了比赛,而是遇到了一位绅士对手。”
看到这里,观众的感觉已不像是面对一场令人窒息的高水平角逐,更像欣赏一门艺术,一种闪耀人性光环的美。比赛有很多种赢法。尤其实力在伯仲之间的较量,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赢得尊重和友谊,赢得对手的心,赢得观众的感动,才是赢的最高境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0 18:44:33
我是谁?一年来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我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像我这样的人我的身边到处都是。
2006年5月20日,这一天是我第一次主动介入人生命运的一天。我搭乘姐姐珍妮的车子去她家时,我们的话题从我的学业转到了我即将到来的暑期生活。在暑期,我打算和朋友们玩玩电脑打打球,还要和家人一起度假,当然也会像别的18岁的少年一样在家门口闲逛。
然而,珍妮没有把我当成“别的18岁的少年”。她让我重新思考“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她首先和我讨论了我的爱好和潜力,然后提到了一个我从7岁起就与表哥迈克尔一起参加的志愿者组织。这个组织是为“奥德赛冒险跑”做服务工作。“奥德赛冒险跑”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运动,包括各种极端的项目,如攀岩、泅水、山地骑车、定向识途、越野跑等。
而我从来只能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对于参加比赛却从来不敢尝试。
珍妮听后笑了,她告诉我有一个“奥德赛一天”的比赛将在7月份举行。这个比赛是针对“奥德赛冒险跑”的初学者的,要在24小时内走完80英里。而这对一般人来说也是一种极限的挑战。我当时极其犹豫,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像我这样总是与电脑网络为伴的“非运动型”女孩真的可以通过这样的挑战吗?我不确定。而珍妮却似乎信心十足,她说她一定可以帮我知道“我是谁”。
最终,我参加了比赛。接着的两个月就是各种艰苦的训练。在我们训练期间,珍妮做了一些有关“奥德赛一天”赛的研究。她发现,如果我完成了这项竞赛,我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完成这项竞赛的女选手。珍妮把她的发现告诉了我,也告诉给我认识的所有人。
2006年7月22日比赛即将开始。比赛从下午1时开始,次日下午1时结束。两公里的越野跑我完成得还不错,接着是穿越21至25英里的混合地形。
这段路程中我一直在问:“结束了吗?”但是总是没有。泅水的前6英里进行得还算顺利,但后3英里遭遇到倾盆大雨。泅水结束后,我浑身潮湿,不住颤抖,而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定向识途项目。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我经历了恐惧、焦虑和挫折,才终于到达攀岩地点。我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山地骑车,我在光秃秃的山区骑了一段路后,竟不知道自己身处什么位置了!四周是陌生的茫茫一片。当时我想:“人生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在这样的险峻之地,时而心惊肉跳地下坡,时而要应付崎岖的地形,尤其是布满小石块的地形,控制自行车和刹车都很困难,我浑身上下已经酸痛无比……
终于,离目的地只有10英里了,但是我已经累得快要死了,双脚发软,全身无力,只有亢奋的大脑还在提醒我,到达终点线,我就能获得胜利,赢得称号,找到自我。当我到达终点的那一刻,我终于了解,其实我可以做一个愿意为某个目标比别人多付出努力的年轻人。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你可能会问:“参加一次比赛真的能够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改变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会回答你,是的,因为在这样特别的一个夏天,在这样一次极限挑战之后,我终于知道我是谁了。我的名字叫劳拉·费尔普斯,世界上最年轻的完成了“奥德赛一天”冒险跑的女选手!
我想告诉你,当你在努力抵达目标后,你就会清楚你自己到底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