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08:31

今夏,朱兆瑞带着11个梦想周游世界,用22天时间,游历了英国、摩洛哥、美国、新西兰、斐济等五大洲8国的20多个城市,过了把环球旅行瘾。
  “我的事业,就是帮更多的人以‘最佳性价比’的形式环游世界。”朱兆瑞指着身后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踌躇满志地说。
  5年前,31岁的朱兆瑞在英国获得MBA学位后,利用带薪休假的机会,开始了历时77天的环球之旅。他花了3305.27美金,游历了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
  “我环球旅行的出发点很简单,一是对MBA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二是为实现儿时周游世界的梦想。”朱兆瑞坦言。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趟不经意的环球旅行,被国内外媒体爆炒,仅央视就给他做了18次节目。他写的《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和《我如何获得40国签证》两本书,热销40万册,被大英图书馆和剑桥图书馆馆藏。他被冠以“经济旅行学家”的名号,到北大、复旦、浙大、南开等上百所高校演讲……
  “我这辈子从没想过出名、出书。”朱兆瑞谦和地说,“环球旅行回国,头一次在上海演讲,一看来了那么多人,吓我一跳。”
  那天,有个朋友在上海为他搞了次环球旅行的讲座。一到讲座地点,他直犯蒙,“嚯,两层楼坐得满满当当,连楼梯上都站满了人,还有扛摄像机的”,都等着听他侃3000美金周游世界的“经济旅行”。
  “其实,我18岁就尝过经济旅行的甜头。”朱兆瑞美滋滋地回忆第一次独自旅行的往事。
  那时在沈阳买火车票,他发现铁路有个规定:“乘客如果因故中途下车,可以在中途站改签,再乘坐有效时间内的同方向列车到达。”于是他花26.1元,买了张从沈阳到成都的火车票。他钻了火车票“七日内到有效”的空子,把路途分成段儿,在北京、郑州、西安等站下车办了改签后,一路玩到成都。回沈阳时换了另一条线路,逛了宝鸡、太原和天津。
  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又有跨国公司多年的采购经验,精于计算的朱兆瑞有个口头禅——“性价比”。他最得意的是“在旅行中,用头脑去行走,寻找最佳的性价比”。他善于收集、运用信息,曾用折合人民币8分钱的机票,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飞到英国伦敦,还在美国住过倒贴钱的五星级酒店。
  难怪连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都托他买去法国和瑞士度假的机票。“我帮他买的日内瓦到巴黎的机票,只用了10元人民币,”朱兆瑞说,“正常票价得两三千元人民币呢。”
  “其实3000美金环球旅行也算采购,呵呵,只不过采购的是机票。”朱兆瑞很以10年的采购职业为乐趣,“从飞机航班、火车班次再到旅馆的选择,我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环球路线,其实每一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计算的结果。”
  朱兆瑞绝没想到,一次环球旅行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旅行前,他在英国一家世界500强的超市任职。回国后,盛名之下,他不得不放弃那份年薪可观的工作,带着“经济旅行”的理念,“走火入魔”似的应邀去上百所高校演讲。“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们相信:只要你想,任何人都可以玩转地球!”
  两年间天南海北的百场公益演讲,把朱兆瑞出书挣的80万元版税折腾完了。在凤凰卫视做节目时,主持人窦文涛问他下一步的打算。他说:“兜里的钱花光了,该找个工作挣钱了。”节目播出后,宜家、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超市,都通过猎头找他。
  “当大家都在做红海(意指已知的市场空间)时,我选择了蓝海(意指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朱兆瑞没去当超市的店长,他以自己的商业计划书说服了投资者,并获得风险投资。今年夏天,他在北京的CBD商圈,注册了兆瑞环球网。
  与旅行社不同,他推广的是自由旅行,按游客要求,为其制订最佳性价比的环游世界计划。“坦率地说,我的优势就是资源组合,把旅行中的每个城市,用一根绳子最经济地串起来。”朱兆瑞比划着,“说白了,我就是个国际旅行顾问。”
  眼下,朱兆瑞的网站正在推出“3000美金环游世界”的系列活动。11月中旬,他将带着第二拨梦想环游世界的人去圆梦。
  “回来后,我会把旅行的故事写本书,书名叫《3000美金,我又周游了世界》。”朱兆瑞乐呵呵地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08:44

马来西亚一名资本不怎么充足的商人,在市中心租下了一整栋楼,准备开设一个大型商场。由于钱是贷款来的,他很谨慎,一直在考虑怎么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使一平方米的面积,能当成两平方米用。
  当时,除了大型综合商场正热门外,许多年轻人还正热衷于旅游、攀岩活动。
  事实上,每一种热门活动爱好的人中,有钱的毕竟都是少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爱好攀岩的人既能得到活动的乐趣,又不能浪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这位商人想,何不在市内建一处人工悬崖峭壁呢!
  他在自己这栋准备装修为大型商场的楼房四周巡视了好久,发现大楼除正面外,其他三面的地面都留有一条绿化带,这绿化带一直闲置着,没有人去关注和打理,实在很浪费。
  他想,如果把这栋楼的外墙修建三面人工岩石墙壁,楼内做商场,楼外做攀岩活动场地,这样,每平方米面积就可当两平方米用,不是很划算吗?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物业管理公司。物业公司的人不同意这种做法,理由是,一不小心他们这栋楼将成为市中心的怪物。
  商人多次做物业公司人员的思想工作,最后与物业公司签下协议:待租约期满后,必须对整栋楼的外墙进行复原。
  四个月后,三面远看很天然的悬崖,便出现在市中心内。而此举,使整个商场看起来像在山洞里,显得更加富有诗意和神秘莫测。
  这种创意一下子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媒体们不惜版面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市民们纷纷跑来一饱眼福。
  商场和攀岩场地开业后,果然生意异常火爆。
  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真正地去动脑,并付诸实践,完全可以把两种毫无关系的事情结合在一起,使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09:00

1898年,法国罗讷河边的一个酒吧里,在酒吧老板和镇长的见证下,冈维茨镇上的磨坊主都伦老爹和两位旅行者签下了一份协议,协议的内容是:都伦老爹拿出1000法郎帮助盖诺兄弟开办面包工厂,而盖诺兄弟要在工厂投产后每周免费供应都伦老爹50磅的各类糕点。
  不管后人如何看待这份协议,总之,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伦老爹吃大亏了。1000法郎在那个时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都伦老爹不过和那两个来历不明的英国人喝了两杯,就答应资助他们在皮埃尔拉特市开办工厂,这多少有些莽撞。但是镇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开一家面包店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固执的都伦老爹这次是无论如何都不肯听别人劝的。
  令双方当事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百年之后的今天,盖诺兄弟面包公司已经成为法国南部最大的面包供应商之一,生产的面包、糕点多达数百种。而此时,盖诺公司依然遵守着当年所签订的协议,每周向都伦老爹的后人经营的西点屋免费供应多达近万磅的糕点,并且按照协议的补充条款以成本价不限量地供应所有糕点。不得不佩服都伦老爹的先见之明,冈维茨镇上的面包房已经随着盖诺公司的发展在法国南部遍地开花,甚至靠着盖诺公司的帮助在里昂、马赛、尼斯等几个大城市站稳了脚跟,而这一切都是靠着那份没有写明期限的协议。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都伦老爹的孙子就曾向盖诺公司提出废止那份协议,至少也稍微更改一下,那份苛刻的协议令他自己都深感过意不去。尽管公司经过几度转手,早已和盖诺兄弟没有了任何瓜葛,但当时的老板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好意:“说实话,那份协议的确给公司的运转造成不小的困扰,但是没有什么比承诺更加神圣。即便是祖国在被德国人占领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背叛过当初的诺言,现在就更加不可能。”事实上,对于这种显失公平的合同,法国法律是允许当事人单方面毁约的,但盖诺公司的送货车依旧在每个送货日的清晨准时出现在都伦老爹面包房的门口。
  2002年,美国的一个大财团有意并购盖诺兄弟面包公司。在谈判过程中,盖诺公司提出的条件就是新公司必须继续履行百年前的那份协议,为此盖诺公司甚至愿意在价格方面做出一部分让步。在了解了那份协议的始末之后,美国方面的负责人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因为相对于履行那份协议付出的代价,盖诺公司的百年信誉就是他此行最大的收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09:11

全球最大的家具经销商荷兰埃克家具公司,每次分店开业或搬迁,都会打出新的优惠降价招数。
  有一次,在比利时弗林多夫区的一家新店开张,公司发出一张与众不同的请柬:头50名顾客可以在该分店内免费住宿一夜,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可以以优惠的价格买走睡过的床。这一招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光顾,使得新店开张大吉。
  还有一次,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分店要搬到新的地方,因为以往这家店为当地民众带来了许多便利,搬走时人们都感到很失望。这时,他们送给民众一只左脚的木鞋,只要赶到新店开张的地方去,就能获赠另一只右脚木鞋了,如此一来,自然就让人们都知道分店的位置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09:21

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幕府时代,有位将军想用雄鸡图来装饰壁龛。他对大画家说:“能给我画一张最好的雄鸡图吗?"
  画家连连点头:“好的,好的,我尽力而为。”
  画家回到富士山上的小屋,买了很多鸟禽解剖图,还有历代名家画鸡的作品集。为了捕捉公鸡微妙的动态神韵,他去写生,画山水间的野鸡,闺房里的家鸡,谷仓下食粮啄米的鸡,打斗时昂扬凌厉的鸡……他用石头雕刻、用油画描绘的除了鸡还是鸡;他画破门而入、摆着武士道姿势的鸡,仪态端庄如贵族肖像的鸡……
  一晃儿,十年过去了。
  某日,正在习练剑法的将军猛然想起他的雄鸡图,立即飞身上马赶到画家的小屋。他好不容易才挤进门去——大摞大摞画鸡的草图堆到了棚顶,到处都是鸡的雕塑、鸡的骨骼标本……屋子里简直没有插脚的地方。
  “我的雄鸡图在哪儿?”将军问。
  “哦,”画家拍拍脑门,“对不起,我忘了。”他拿过一张宣纸,用墨如飞,倏然几笔之后递给将军说:“给您。”
  只有练至忘我之化境,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技艺如此,诸事皆如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09:32

多年前,诺埃尔一直担任着我的办公室助手一职。不过,我知道,她的理想并不在此。诺埃尔经常流露出想到国外的一所教师培训院校接受高级培训的想法,但她并不确切知道,对她而言,从事教师职业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去进修的话。她不仅要放弃待遇丰厚的助手职位,还要远离家人和朋友,将来能否获得教师任职资格,也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诺埃尔来说,这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一天早上,诺埃尔来到办公室,郑重对我说道:“我已经决定辞去助手工作。”从她的表情我能看出她真的下了决心,我知道,挽留毫无意义,但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问道:“究竟是什么让你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去还是留?我一直都在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昨天晚上,我反复问自己:‘你可以不这样做吗?’这一反问,使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不能不去!你也知道,这个愿望已经伴随我很多年,而且时不时地它都会突然在我脑子中蹦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不仅没有丝毫削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我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在你生命的最后,你才会发现,令你后悔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没做什么。所以,我今天来向你提出辞呈。”
  诺埃尔最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在那里,她还邂逅了一位男士,并与之相爱,结为伴侣,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在给我的信中说,她非常庆幸当初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圆了她的教师梦,而且给她带来了许多预料之外的收获。
  在此后不久,我撰写的人生中第一本励志类书籍《龙不再住这里》问世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外界推销这本书,就在那时,我收到了一个朋友寄来的信,他向我推荐一个图书发行公司,并附有一份他们发行的图书目录单。但是我对自我促销形式并不适应,况且此时的我还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望的咨询师,性格也较为内敛,因而在我浏览了几遍目录单之后,准备将它扔到废纸篓里。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诺埃尔的话:“你可以不这样做吗?”为了写这本书,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难道就是为了让它永久地束之高阁吗?我硬着头皮来到了那家发行公司,将我的书放在了公司主管的手中。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几天后,我的书已经赫然出现在这家发行公司的发行目录上。之后的事情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年来,《龙不再住这里》一直处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并被称为“近年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今天,当我一次次接受邀请,到处发表演说,会见一个个杰出人物,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畅销新书,职业生涯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我不能不承认,我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和那一句反问“你可以不这样做吗?”以及反问后做出的决定有着重要的关系。
  入的一生中总会面对许多机会和挑战,取舍和选择的主动权在你手中,我给你的取舍原则只有一条:反复问你自己:“你可以不这样做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09:47

一堵墙,它是障碍,但如果把它当做垫脚石,你便站在了同行的最高处。
  英国麦克斯亚州有一个妇女向法庭控告,说她丈夫迷恋足球已达到了无以复加、不能容忍的地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夫妻关系,要求生产足球的厂商赔偿她精神损失十万英镑。本来这一指控毫无道理,万没想到她在法庭上竟然大获全胜。
  原来,公关顾问向最初对这一指控置之不理的厂商建议:不妨利用这一离谱的案例大造声势,利用她的指控向人们证明该厂生产的足球的魅力之大。
  果然,这一奇特的官司经传媒大肆渲染后,该厂名声大震,产品销量一下子翻了四倍。老板惊喜地对记者说:“想不到我们仅花了10万英镑就做了一次绝妙的广告。”
  这就好比蚂蚁驮着体积比它大100倍的稻草艰难爬行,却能在遇到鸿沟时将稻草架在上面轻松过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0:01

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年轻的儿子一家三口人在完成了家庭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手推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爸爸,你看到没有,手推车扔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人送还的,这也是超市专门雇人负责收集归拢手推车的原因。”父亲耐心地教导着儿子:“那么,儿子,你认为送还手推车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
  儿子陷入了沉思。短暂的沉默之后,母亲插言道:“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别太苛求儿子了,我们回家吧。”
  当父亲正要放弃自己的要求时,他看到,一对儿年迈的老夫妇一人推着一辆手推车,将它们送还到了原来的地方。目睹这一情景,父亲再次对儿子说道:“儿子,这世界上共有两种人,一种人用过手推车后,将它随处一扔了事;另一种人则会将它送还回去。我希望你做送还回去的那种人。现在,你把手推车送回去吧。”
  显而易见地,这个故事并不是在探讨送不送还手推车的问题,它探讨的是在一个简单行为背后的价值认知问题。这个故事其实在提示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正确、有益的事;另一种人则是寻找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
  第一种人无疑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这种人无论别人做不做,他们都会坚定地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并非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会改变世界,而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世界改变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0:19

“霍华德·舒尔茨把咖啡磨成了金子!”美国《财富》杂志曾如此评价这位星巴克咖啡公司的全球董事长。舒尔茨的老母亲或许没看过《财富》的报道。一次,她由儿子陪着参观西雅图星巴克中心。颤巍巍地走过许多部门和工作室后,她把儿子拉到身边,小声问道:“谁给这些人开工资?”因为,这个中心的规模完全超乎她的想象。
  如果这位老母亲知道她儿子的事业有多大,很可能会被“吓”坏了——舒尔茨自担任星巴克首席执行总裁至今,已把这家原来只有6个店铺和不到100名员工的商号,发展成了拥有1300多家店铺、2.5万名员工的世界顶级公司,成为20年来美国发展最快的企业。
  
  “够了并不是足够”
  
  舒尔茨童年时代从没做过“老板梦”。那时,咖啡在生活中无足轻重,家里喝的是速溶咖啡,只有来客人时,母亲才会买来罐装咖啡,拿出老旧的咖啡壶。
  1961年,舒尔茨刚刚7岁。一天,他的父亲在工作时跌断了脚踝。此后的一段时间,父亲的脚上一直裹着石膏,歪在沙发上,不能出去工作。舒尔茨一家顿时被抛入了社会底层。多年以后,父亲受伤和家境拮据的情形,仍不时浮现在舒尔茨眼前。
  在艰难的环境中,舒尔茨慢慢地成长着。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但他知道,自己必须离开父母生活的环境,离开廉租房。他一度想成为体育明星,挣大钱过好日子。不过,他最终没能如愿。大学毕业时,舒尔茨无奈地在纽约做起了推销员,紧接着像所有“凡人”一样,讨了个老婆,幸福地过起了小日子。
  1982年,是舒尔茨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28岁的他,在曼哈顿买了一处公寓,彻底告别了廉租屋。他和妻子经常去剧院看演出,邀请朋友到家里举行派对。大多数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舒尔茨对自己说:“够了并不是足够。”
  
  “我在上帝的国度”
  
  舒尔茨是个有心人。有一段时间,他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西雅图的一家小零售商,从他手里订购了大批咖啡研磨机,甚至超过纽约最大百货商场的订货量。经过调查,他发现,那个小零售商是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咖啡豆、茶叶和香料专卖店。
  舒尔茨决定去考察一下。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早晨,他飞到了西雅图。那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地方。推开门的瞬间,一股咖啡香味飘来。他走进小屋后,发现自己“掉”进了咖啡的殿堂。柜台后面摆放着一罐罐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一面墙上,陈列着从他那里买来的咖啡研磨机。
  在楼上一间阴暗的屋子里,舒尔茨见到了星巴克的老板——杰瑞·鲍德温和戈登·派克。1971年,星巴克在这两个好友手里开张了。他们不卖煮好的咖啡,而只出售咖啡豆。有时候,他们把样品煮成的咖啡盛在瓷杯里让人品尝,以便使顾客在店里停留的时间更长……舒尔茨被这两个小老板的故事迷住了。
  
  来自意大利的灵感
  
  接下来,舒尔茨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说服杰瑞·鲍德温聘他作星巴克的市场营销高管。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他整天在柜台后面忙碌,接待前来的顾客,熟悉不同口味的咖啡。
  1983年春天,舒尔茨去了一趟意大利米兰,参加一个国际展会。一天,他刚走出旅馆,就注意到不远处的一家小咖啡店。他推门进去,咖啡师愉快地同他打招呼,并迅速煮了一杯咖啡。再走过半个街区,舒尔茨又看见了一家咖啡店。他看到,柜台后面头发灰白的老者和每一个顾客打招呼时,彼此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他们一起笑着聊天,一起享受好时光。继续往前走,是一个露天广场。舒尔茨刚一置身其中,就被不可思议的浪漫情怀和社区氛围包围了。一个接一个的咖啡店,被生气勃勃的音乐笼罩着,人们像老朋友一样互致问候;咖啡师则以非凡的天赋,“完美”地表演着……
  刹那间,舒尔茨心头涌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念头:星巴克错失的正是这一点——他们向顾客出售的只是优质咖啡豆,却不出售可让人品尝的咖啡,更没有富有人情味的咖啡文化。或许,他可以为美国人的生活增添一种伟大体验。
  
  “伟大的实验”
  
  此时的星巴克,仍然只是“窝”在西雅图的咖啡豆商铺。说服老板为顾客供应咖啡饮品,同样花了舒尔茨一年工夫。1984年4月,星巴克的第六家店开张了。这成为星巴克第一个既供应咖啡豆,也提供饮品的店铺。
  7点整,舒尔茨激动地打开了店门。上班的人们好奇地踱了进来。许多人点了意大利文饮品单上的浓咖啡。咖啡师快活、麻利地调制新饮品,笑逐颜开地向顾客们作着解释。拿铁、卡布奇诺……这些品牌的咖啡,都是在这天早晨才被介绍到美国。
  舒尔茨细心地观察着顾客们喝第一口咖啡时的反应。许多人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是对不熟悉的、如此浓烈口味的初次反应。只见他们犹豫了一下,再喝一口,随后开始享受温暖的香美。舒尔茨高兴地发现,柜台那边的咖啡豆根本无人问津了。
  看着眼前的景象,舒尔茨知道,星巴克的历史就要发生巨变,不可能回去了。
  
  鲑鱼吞下鲸
  
  新业务的成功,并没有使星巴克的老板支持舒尔茨。
  舒尔茨郁闷了好几个月,最终决定离开星巴克,另立门户。他为新公司起名为“天天”。舒尔茨的理想之船起航了。他盘算着先开一家店,这需要他至少募集到4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走出这一步后,他打算再用125万美元,开8家咖啡店。
  1986年4月8日是“天天”开张的日子。舒尔茨早早来到店里,紧张地左顾右盼。早上6点半,第一位顾客已经等在门外。她走进来,径直买了一杯咖啡。随后,顾客越来越多,大家亲切地打招呼、聊天。这种气氛正是舒尔茨最想要的。
  但是,舒尔茨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创业基金即将用完。此外,他曾以为,只要6个月就可以吸纳到实施他第二步计划所需的全部资金。但实际上,这个过程用了2年。其间,他向242个人借过钱,但217个人跟他说“不”。舒尔茨后来回忆说,在那段日子里,他就像一条夹着尾巴的狗。
  1986年8月,舒尔茨终于弹尽粮绝了。他决定去拜访西雅图三位最有名的企业领袖。会见在西雅图最高的商务大厦顶层举行。舒尔茨绕着街区走了3圈,来安抚自己狂乱的心跳。最后,他的展示和游说大获成功——企业家们决定“砸”下75万美元。今天,这些最初的投资者们,已获得了100倍的回报。
  就在此时,舒尔茨获悉了一个消息:他原来的老板准备卖掉星巴克。他立即赶了过去。当时,星巴克的规模比“天天”大得多。这好比鲑鱼要吞下鲸,儿子要领导父亲。但对舒尔茨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投资者们再次把信任投给了他,为他凑足了收购星巴克所需的400万美元。
  1987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舒尔茨签署了收购星巴克的文件。然后,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咖啡店,轻松地和咖啡师打了个招呼,然后坐在靠窗的一张凳子上。此时,他已经从一个当初的雇员,变成了星巴克的总裁。店员们看到,他们的老板端起了一杯咖啡,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0:30

美国人乔·吉拉德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有一次。吉拉德去参加一个葬礼。照例向所有人发了自己的名片。大约发出了250张。回到家里,他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忽然灵光一闪,想起自己以前参加过的几个葬礼,每次发出的名片数量竟然惊人的相似,都在250张左右。吉拉德由此得出结论:每个葬礼上的人数都在250人左右,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中真正有影响的交往人数大约是250人,这就是著名的“超级二百五定律”。
  得出这个结论后,吉拉德又用它来总结自己的推销工作:如果自己得罪了一位顾客,那么失去的将是250个潜在客户:反之亦然,如果自己获得了一名顾客的好评,同时也就获得了250名潜在的客户。从此。吉拉德对每一个顾客都不敢稍有轻视,人缘好了,他的汽车自然也就越卖越多。吉拉德创下了一年卖出1425辆的纪录,这一纪录被收入《吉尼斯世界大全》,至今无人打破。      
页: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