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0:43
在回家的路上,一个足球教练正和他幼小的儿子谈论着下午的比赛。“在今天的比赛中。我只要有一名好的阻击后卫,”父亲神色黯然地说,“我们就不会输掉这场比赛。”
“爸爸,你不要难过,等我长大了我做你的blocking back(阻击后卫),”儿子懂事地安慰父亲道,“但是,爸爸,什么是阻击后卫呢?”
“儿子,”父亲说道,“阻击后卫是这样一个人,他只专心于做属于他的阻击工作,not worry about who getsthe credit for the touchdown(至于谁会因为进球或者协助进球而获得好评,完全不在他的挂念之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0:55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电影市场很不景气,各大公司都为生存发展而忧心忡忡。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同样陷入困境,为了寻找突破口,公司上上下下费了不少周折,但仍未见起色。这时,有人提议:是否可以以英国间谍007为原型,拍摄一部故事片在全球发行。提议一经提出,公司老板立即拍板并着手实施。
剧本写好后,导演开始寻找演员,硬派小生肖恩·康纳利有幸成为007的扮演者。半年后,影片杀青。1962年,007影片《诺博士》在全球同步公映,气势磅礴的画面、悬念迭起的情节、激烈火爆的打斗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影迷。当年该片即创造了近六千万美元的票房,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奇迹。
两年后,公司又有人建议:为什么不能再拍一部007呢?当时公司内部有不少人都反对,理由是:同样的影片再拍一部未必讨好,也未必能收回成本。公司老板却坚决支持这一建议。于是第二部007《来自俄罗斯的爱情》重磅推出,又一次创造了辉煌。除了画面激烈、格斗精彩、充满悬念之外。影片又添加了新的“佐料”——邦女郎。当年,该影片为公司换回了近八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直到这时,哥伦比亚公司才意识到:“007”是个卖点,是吸引全球影迷的焦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将007系列化呢?演员可以更换、剧本可以重编、情节可以推新。于是,英俊硬朗的邦德、美女香车的画面、悬念火爆的情节、充满智慧的想像成了007影片的标志。
从1962年的《诺博士》到2006年的《007大战皇家赌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拍摄了二十余部007系列影片,几乎每两年一部;从肖恩·康纳利到罗杰·摩尔,从布鲁斯南到现在的丹尼尔·克雷格,一个又一个邦德形象深入人心:从一个邦女郎到同部影片中若干个邦女郎,无不吸引影迷眼球:从第一部收人六千万美元到最新一部的五亿美元,共创下了四十多亿美元的票房。可以说,007影片开创了电影史上的神话,即便是《哈里·波特》与之相比也略逊一筹。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偶然间发现的“机会”和“闪亮点”无限制地持续下去。试想,如果他们拍完两部“007”后就放弃,就绝没有今天的奇迹。
有位专写人物传记的著名作家经过长期调研发现: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过成功,也都抓住过一两次机会;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闪光点”,只是大多数人将“闪光点”在不经意间给忽略了,无法让它持续性地“闪亮”下去。而成功者恰恰相反:总能将优势顺延下去,无限放大自身的优点,由一个机会走向“同类”的更大机会,从而创造奇迹和辉煌,形成所谓的“系列”。
也许,许许多多的人都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过瞬间的成功机会。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学会去打造人生的“007”,让成功变成系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1:06
我们都是在比较中长大的。我们的教育认为,比较才有竞争,因而我们从进学校之后,就不知不觉变成斤斤计较的人。
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大的压力;一直输的人,干脆放弃自己。
比较,看样子使我们有点进步,却在群体中遗失了自我:我们没办法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并舒适地展现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当习惯赢的人忽然输了,他会对这个世界质疑。
然而,真正的成功并不是比较性的。
有个记者访问世界最大的连锁旅馆总裁,问他:“你十四岁就辍学出来工作,在酒店里当侍应生、洗碟子、收餐具,但你却一步一步爬到这个地位,而过去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可能还在小饭店里洗碟子、收餐具——当时你知道你会和他们差距这么远吗?”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总裁微笑道,“老实说,在我往上爬的路上,我真的没看到其他的人。”
他从没把跟他一起洗碟子、收餐具的同事当作比较目标,他只看见自己该走的路。如果他只想成为那堆侍应生中最好的,他现在可能还在当领班。
不要因想赢而忽略了自己的特性与道路。这是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都明白的事。
不要因为在一个小山坡上滑跤,就忘了自己原想征服珠穆朗玛峰。
恶性竞争下,失去的会“比较”多。我的朋友提供了她的生活小故事:
“我的数学一直很差,总是比其他科目少很多分,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确实没天分。我只好多加强背诵的科目,以填补数学一科不足的成绩。在这种‘截长补短’的情况下,我的书念得还不差。
“每个同学都知道我的数学不好。所以,当我在某次月考数学拿一百分时,每个人都以惊讶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作了弊一样。其实是我下了相当的苦心,来研究这个我还算有兴趣的数学领域。我们班上数学最好的那位同学,却在得知我拿到一百分,而她‘只有’九十七分时,当众嚎啕大哭,指责我拿一百分一定是因为老师泄题……因为我曾经在这次的出题老师那里补习过。她大声号哭,使我不知所措……
“这是国中时候的事了,但我记忆犹新;后来我到台北读书,在大学联考考上了第一志愿,却听说这位女同学大学落榜。当我返乡时,在火车站遇到她,我犹豫了一下,决定假装不认识,不要跟她打招呼,免得她问我考上哪里,然后在众目睽睽下又哭了起来!好像我哪儿对不起她似的……”
也许“比较差”只意味着,你还有“比较好”的路。现在“比较差”,不代表你以后不会“比较好”。
教练法则: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并不是比较得来的。争长短不一定有意义。
正如绿铃子拥有比较多的水,不会比常春藤长得好,过多的水分只会使它的根茎腐朽。而青苔即使争取了太多的阳光眷顾,也不会像向日葵一样容光焕发。
比较也许免不了,但可别变成恶性竞争,那样我们会发现,失去的会“比较”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1:16
英国著名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有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听众开始提问。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罗素表情木然地不作回答,有好几分钟,他手托下巴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把那个学生的提问内容整理了一下,然后反问道:“你问的是这些内容吗?”那个学生郑重地回答:“是。”
罗素又陷入了沉思,这次的时间更长。然后,这位伟大的学者对那位学生说:“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是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顿时,学生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微笑,许多听众更是非常诧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也是一位“不知道”者。
央视《东方之子》栏目曾对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
记者问:“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每一次选择都能够那么坚定和正确呢?”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可以预见,因为在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种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罢休,接着追问:“在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仍不遗余力:“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最后说:“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大师、名家也有他们的“不知道”,但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是。他们能坦然地呈现那种“不知道”。就治学而言,这是一种一丝不苟的严谨;就处世而论,这更是一种纤尘不染的旷达。
高度或境界就在这里——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做作、不遮掩,能够说“我不知道”,恰恰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地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1:28
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斯隆被西方管理学界誉为“现代化组织的天才”。杜拉克则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
1944年,斯隆聘请杜拉克担任通用的管理政策顾问。二人见面时,斯隆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不知道我要你研究些什么,要你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该是你的任务。我惟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写下来。你不必顾虑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易为我们接受而想到调和折中。在我的公司里,人人都会调和折中,不必劳你的驾。你当然也可以搞调和折中,但你必须先告诉我们,‘正确’的是什么,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调和折中。”
管理学家们认为,通用何以能成为通用,斯隆何以被称为“组织天才”,这段话就传达出了重要信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1:42
55年前的一个夜晚,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家医院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金·彼得。
刚出生时,彼得的头就比其他普通新生儿的3倍还大,让他柔软脆弱的颈部难以支撑。在他的后脑勺上,长着一个奇怪的鼓包。经过做脑部扫描,结果发现他的颅内脑后部竟长有一个巨型的瘤状物,瘤状物内部呈液体状态。这个瘤犹如隐藏在彼得头中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破裂,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说,彼得存活的几率几乎为零。此时,彼得的父母必须面对两种痛苦的抉择:要么放弃救治,把他送到福利院,要么做风险系数极高的手术。最终,彼得的父母没有选择手术,而是把彼得带回了家,精心地呵护和照料。
襁褓中的彼得很少啼哭,总是合着双眼安静地躺在那里。父母怕他悄无声息地死去,便随时过来观察他的呼吸,以确定他还活着。
时光荏苒,转眼间,彼得1岁了。这天,彼得的父亲带他回医院做脑部复查。在医生看来,彼得能活到1岁简直是个生命的奇迹。检查之后,医生惊诧地发现,彼得颅内水瘤的直径明显小于先前,也就是说,水瘤正在逐渐萎缩,这意味着彼得的生命也许不会再受到威胁。
然而很快,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彼得长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穿衣服,对外界的感觉很迟钝。
他再次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次,医生得出的结论是:彼得颅内的水瘤已经完全萎缩,但萎缩组织形成了一个结,压迫小脑导致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彼得今后将是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低能儿。
彼得4岁时才开始蹒跚学步,他行动艰难而迟缓,动作扭曲歪斜。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多彩和美好,只能整日坐在书架下面的地板上,翻着一本本厚厚的书籍。低能儿通常会重复做同一个动作,因而,彼得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在看报纸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坐在一旁的彼得凑过来,用含糊不清的口齿念出了那个字的读音,并解释了字的意思,父亲顿时惊呆了。
事实上,彼得3岁就会背诵字典了,4岁时记住了百科全书的1~8册。他看书的速度惊人,常人看书通常要用3分钟才能看完1页,而彼得则左眼看左页,右眼看右页,只需八九秒就可以看完,并能熟记书中98%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彼得的记忆力变得更加惊人。他曾用85分钟看完一本书。数年之后,他依然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内容和书中人物的名字,甚至还能只字不差地背诵书中大段的章节。除此之外,彼得还知道全美所有城市名称、高速公路编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及电视台名称;心算所用的时间,仅是常人的1/3;能根据一个人的生日,在半分钟内准确地计算出这个人退休的日期将是哪年哪月哪日及星期几;还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几十年前听过的乐曲,知道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以及生日、出生地和去世的日期。
然而,一个生活中的智障低能儿,怎么会有如此超强的记忆力呢?原来,彼得的脑部结构不同于常人。通常,正常人的脑部分为左右两个脑半球,而彼得的两个脑半球却紧密地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彼得的脑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的左脑严重萎缩,而右脑则因水瘤萎缩产生的压力逐渐分裂成了8~9个部分。
人类的右脑支配如音乐、数学、艺术、视觉及动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左脑则支配如语言、逻辑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彼得由于左脑萎缩受损而丧失了语言和自理能力,却由于右脑的不断分裂发达而成了记忆力超强的天才。这一现象被医学界称为“学者症候群”,即“白痴型的天才”。
尽管医学专家为彼得测证的“记忆智商”结果高达220,但在现实生活中,彼得却依然是个低能、极度自卑的人。他很少上街,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害怕面对他人的目光。
后来,智障市民协会把彼得介绍给了《雨人》的编剧,而他则成为“雨人”的人物原型。这部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曾多次获得大奖。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渐渐地摆脱掉了自闭的阴影,变得开朗起来。
虽然,彼得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乎为零,但他却有着自己处事的方式和原则。
1998年,彼得受到白宫的邀请,要他去参加一次访问。然而,他竟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件事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猜测,彼得到底为什么要拒绝白宫的邀请。
最终,彼得平淡地说出了他的理由:“那个与克林顿传出绯闻的莱温斯基,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人。”答案竟如此简单,像是一个幼儿园的男孩儿在挑选他的玩伴儿。
如今,55岁的彼得,已经读完大约1.2万本书籍,成为15项学科中当之无愧的专家。像彼得一样,有着超级天才记忆力的同时,却又能用最单纯的目光和态度来审视和处理周遭的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1:54
德国的一所公立小学,对1990年本校毕业的300名学生,进行7长达15年的“成长追踪”。最近,他们整理出了追踪结果,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300名毕业生,分别上完初中、高中和大学,并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已经得到提拔重用的有68人。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68人中,当初在小学时,有33人给校长写过信,有20人与校长共进过午餐,有12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也就是说,68个最先得到社会认可也最先找到用武之地的学生中,有65个在小学时都结识校长,占95.6%。
看了这个结果,这所小学的校长成尔逊很惊讶,全校的老师也很惊讶。经过反复的分析和研究。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上小学时就能结识校长的人,一般都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不怵权威,二是善于与人沟通,三是乐于在“大人物”面前自我表现。于是,在威尔逊校长和老师们的倡导下,这所小学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勇敢者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写信、发邮件、打电话等不同的形式。关心时事、关心环境、关心他人,并进而结识校长和各种各样的“大人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2:13
美国有一家克顿运动鞋公司,老板皮尔曾是一位短跑运动员,他25岁时退役,创立了公司。皮尔在体育场上,虽没有得过一次冠军,但是,在商场上,却屡战屡胜。
公司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上,一位电视台记者采访了75岁的克顿老人。记者问克顿,记忆中。影响您一生的一件事是什么?克顿的目光突然暴张,然后又迷离起来。半晌,他才缓缓地说,有一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在我24岁时,曾与一位队友争夺参加短跑运动会的惟一名额,队友在第4跑道。我在第5跑道,从实力上讲,队友略胜于我,但是,那天,我抱着必胜的信心,因为入队5年,我从来获得过奖杯,我要以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比赛一开始,我们咬得很紧,跑到一半路程,队友的鞋带意外地开了,然后他的鞋逐渐松开,又跑了几十米,他不得不蹲下。在他系鞋带时,我停了下来。我认为乘人之危胜之不武。队友系好了鞋带,我们继续比赛,结果,队友比我快了几步。我败了。那次比赛后,教练、亲友都严厉地批评了我。之后我便怀着复杂的心情结束了运动生涯。
机遇一闪而过,竞技不容忍让。创业几十年,我时刻牢记着那次教训,可以说,我虽输了一时,却赢了一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2:29
最激动人心的创意,总是首先打破一切常规。
2005年底,林东做牛肉干的绿盛公司和郭羽做网络游戏的天畅科技,结成了“R&V(现实+虚拟)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两家企业都在没有增加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仅凭企业间的联姻就创造出了巨额财富——这听上去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两家公司是怎么结盟的?绿盛公司在其生产的“绿盛QQ能量枣”(牛肉干)的包装袋上,印上天畅游戏的形象大使“太平公主”形象,为天畅网络游戏《大唐风云》的面世大做广告。同时,天畅在《大唐风云》的游戏设计中,为“绿盛QQ能量枣”开店并设定具体的“食用”功能。如果玩家在网上点击“购食”了这种虚拟肉枣,便能迅速“恢复体力”。有意思的是,因为玩家的点击,现实中真实的“绿盛QQ能量枣”也可以通过物流配送系统送到玩家手中。就这样,两家公司的产品实质性地相互嵌入。
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创意,它的神奇效用是:1+1=11。前者“跳出传统来发展传统”,后者则被打造成现实产品的虚拟推广平台。此举迅速提升了绿盛的品牌效应,2006年产品上市第一个月就完成了2005年全年1/3的营业额,“全年营业额将实现翻番,达到7亿元。”有人这样评论:“看着面前堆放着印有太平公主的绿盛牛肉枣,望着已定格在电脑屏幕中《大唐风云》游戏里的那家绿盛牛肉店,有点虚幻,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创意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不可思议。
同时,天畅科技也声名大振,郭羽不仅吸引了风险投资商的关注,更引起了吉利汽车、博客中国、龙门古镇等机构的兴趣。很多人纳闷儿,一款以唐朝为背景的游戏,汽车怎么能进入呢?一心想搭乘网游东风的汽车商却想出了主意:把印有该车品牌标志的汽车零件,变成网络游戏人物的武器。
今天,这个创意商业模式已诞生“全球首款网络食品”、“全球首个虚拟景点”和“全球首个以虚拟土地换回真实土地”等多个成功案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1 10:12:38
电视台请了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观众非常希望能听他谈谈成功知道。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还
是出道题考考你们吧。”
“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是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但他却是含笑不语。良久,他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展营运?"
他又说,那样的情况宰得渡船人哪怕只剩下一条短裤,人们也会心甘情愿。因为前面有金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