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4:04
过客(外三则)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281次 过客
一位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当地的一位智者。这位游客发现智者的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房间里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以外,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无其他陈设。
“您的家具呢?”游客好奇地问。
“那您的呢?”智者反问。
“我的?我是来旅游的,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我也是。”智者回答。
选择
“这绝对不可能做到!”原因断然否定。
“这么做太冒险!”经验言之凿凿。
“这毫无意义!”高傲不屑一顾。
“大胆地尝试一下吧!”梦想谆谆劝导。
婚姻的秘密
一对老夫妻风雨同舟地共同生活了60年,在他们庆祝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客人们问他们:“你们二位是如何共同走过这漫长的60年的呢?”
“因为在我们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所有破损的东西都要修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扔了了事。”
朋友和敌人
有一次,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朋友很容易变成敌人,而敌人很难成为朋友呢?”
“因为拆房子比建房子容易,砸车比修车容易,花钱比挣钱容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4:14
勇气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298次 几年前,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队。贝多芬昂首挺胸,从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
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像话了。但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队恭恭敬敬地行礼,这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4:24
响当当的父亲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172次 白崇禧将军的小儿子叫白先敬。据说,小儿子每次跟人打架回来,白崇禧第一句话常常是问:“是欺负别人还是被别人欺负?”如果听到是儿子欺负他人,儿子就会当场挨揍。之后,他还要拎着儿子的耳朵,亲自上门给人家道歉。
但是,如果是被别人欺负了,白崇禧会补问儿子一句:“你还手没有?”如果没有还手,也会挨揍,只会比前一种情况揍得更狠。
这样的教育不会出两种人:狂徒和懦夫。因为,这样潜移默化的结果,会让人渐渐生有两颗心:敬畏的心和无畏的心。无畏,方能有所为;敬畏,才能始终有所不为。
贾平凹先生在散文《酒》中也写到父亲。他说,有一段时间,写文章写出了一些烦恼,但他并不想让父亲知道。谁料到,父亲有一天自己跑到城里来了。本不喝酒的父亲,没来由地要跟他喝酒,喝着喝着,父亲突然说:“你的事,我都知道了,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不会有大出息。当然了,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咱不怕事。我就是怕你不经事,过来看看你,告诉你这几句话。”
这才是响当当的父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4:33
人的样子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186次 “文革”中,被打成右派的父亲章伯钧有一次和章乃器相约在康同璧家会面。
父亲穿一身老旧的中式丝棉衣裤,母亲李健生对他说:“去见康老和乃器,还不换件衣服。”父亲答:“越旧越好,走在街上好让别人认不出我来。”
章乃器穿的是洁白的西式衬衫、灰色毛衣和西装裤,外罩藏蓝色呢子大衣。
我说:“章伯伯,您怎么还是一副首长的样子?”
章乃器边说边站起来,举着烟斗说:“小愚呀,这不是首长的样子,这是人的样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4:42
快乐往事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288次 1975年年底,20来岁的马未都调到了航天工业部,在七机部的一个厂当工人。那年工厂第一次发奖金,为了打破大锅饭,上级规定把奖金分为三等:一等8元,二等7元,三等6元。就因为这一元钱的差别,车间停工讨论。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十分沉闷,每位与会者都心事重重,翻看着不知年月的报纸,少有人打头炮。终于有人表态了:“我这个人大度,不在乎这一元钱,少了这一元钱也能过日子,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少给我一元钱?”
马未都意识到一场马拉松会议要开始了,于是他说:“我要三等奖,但得让我退席。”在众人的惊愕中,马未都高高兴兴地去图书馆看了两天书。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马未都这样写道:“那时候我想得特通,用一块钱买两天快乐,很值。”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5:26
大爱无敌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222次 刘伯承的二儿子问他:“淮海战役打得那么漂亮,怎么从未听您提过?”刘伯承沉思很久才说:“你问我的这些问题,使我想到的是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
晚年的刘伯承坚决拒看一切战争片。他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个家庭啊!就因为这个,每次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我至今仍看到他们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5:39
钱和权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204次 陈布雷曾对邵力子说:“中国的事情坏就坏在一个‘钱’字和一个‘权’字上。国民党现在呈江河日下之势,也就坏在这上面。孔祥熙和宋子文在国民党里弄钱,两个人都是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弄钱能手;陈立夫兄弟在国民党里弄权,两人都是欺上压下的弄权能手。”
邵力子叹道:“布雷,我们是回天乏术啊!眼看着船下沉,我们也只有同归于尽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5:50
张元济拒子承业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1932年,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张元济的儿子张树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打算通过父亲的关系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但张元济拒绝了。
张元济告诉儿子,进商务有三不利:一是对你不利。你若进了商务,必然会有人吹捧你,你就会失去刻苦锻炼的机会,浮在上面,领取高薪,岂不毁了你的一生。二是对我不利。父子同一处工作,我就要受到牵制,尤其在人事安排上,很难主持公道,讲话无力。三是对公司不利。你进公司,这将形成恶劣的风气,必然有人要求援。人人都有儿子,大家都要把儿子塞进来,这成了什么样的企业?
最终,父亲的这番话打消了张树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念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6:06
六十年前的功与过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161次 几年前,我因获得鲁迅文学奖荣立了二等功。父亲得知后欣慰地说:“我们家终于有个二等功了。”我问:“你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地修路架桥,怎么就没立个二等功呢?”父亲说:“只差一点点,被一个处分给抵消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你还挨过处分?”父亲点头,笑眯眯地给我讲起了发生在60年前的故事。
1951年春节刚过,父亲作为铁道兵的一员,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作为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大学生,父亲不但年轻有为,还非常敬业。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他和战友们历尽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尽全力保障铁路的畅通。1953年,他所在的部队担负守护大宁江桥的任务。大宁江桥是朝鲜金义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座桥(是朝鲜三大铁路桥之一),它的畅通关系到整个金义线的畅通,当然也是被美军炸得最厉害的一座大桥。仅靠守护是不可能的,只能不断地抢修,和轰炸抢速度:敌机上午炸他们下午修,敌机下午炸他们夜里修;正桥断了,他们就修便桥。总之,决不让这条重要的交通线中断,保障后方物资源源不断送上战场。美国媒体由此感叹说:“美国和其他盟军的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白地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决的建设铁路的人。”
轰炸不见效,敌人又换了一种方式,投掷细菌弹,用以杀伤这些“最坚决的铁路建设者”。父亲不幸“中弹”:他被美军飞机投下的细菌弹感染,得了斑疹伤寒,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父亲被送到师医院,在医院里昏迷不醒,高烧不止,整整5天后才醒过来——全靠身体底子好。父亲醒过来后不但重返战场,他身上的血清还救治了其他感染伤寒的同志。
就在入朝第三年的秋天,父亲他们发现大宁江桥的其中一座桥墩有了一道裂痕,顿时万分忧心。桥墩出问题可不比桥面,事关重大。但问题有多严重,或者说裂痕有多长有多深,桥墩需不需要重修,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因为如果要重修的话,就必须先修建拦截大坝(围堰),抽干河水,再开始修建,工程量非常大。更何况处于战争中,没有片刻的安宁,重修更是难上加难。
大宁江水深近20米,桥墩自然也是几十米高。为了彻底弄清情况,特别是水下桥墩的情况,部队专门请了一个潜水队来探测。但潜水员潜到水底好几趟,上来说这里有裂痕,那里有裂痕,但裂痕有多深,在什么位置,毕竟不是专业人员,表达不清楚。
父亲就向领导提出他亲自下水去看一下,以确定裂痕的位置和长度。领导就让父亲去潜水队做短暂训练。父亲的水性原本很好,小时候在剡溪里泡大的他,身体素质也很好。在短暂训练后,潜水队队长认为父亲没有问题,可以潜水了。
于是父亲就穿了潜水员的行头下水。当时已是10月,在朝鲜,10月的河水冰冷刺骨。父亲喝了几口白酒,暖了暖身子就潜入水中。为了弄清情况,他上来又下去,反复几次,在水底围着那个桥墩反复勘察,并仔细计算,终于心里有数了。他上来向领导报告说:“裂痕不严重,桥墩可以继续使用,货车和客车都可以通过,不必重修。”领导很吃惊,一再地问:“你有把握吗?”父亲说:“我有把握。”
现在想,父亲真是太年轻了,如此责任重大的事情,也不知道给自己留个退路,说点儿有保留的话,就这么言之凿凿地表态了,完全是凭着他的技术和良心,丝毫没考虑其他。
领导仍有些难以决策,毕竟责任重大,仅凭一个年轻工程师的判断能行吗?这时,上级派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的工程师表态说,他相信父亲的分析判断,如果有问题,他也愿意承担责任。这么一来,终于决定不重修桥墩,继续使用了。
后来的情况证明,父亲的计算和判断是正确的。那个桥墩始终没出问题。
由于父亲的精确勘察和正确判断,大宁江桥不但没有影响运输任务,还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于是那位工程师提议给父亲报请二等功。大家也都觉得这是个重大贡献,应该立功。
可是,二等功报上去却没有批下来。一问原因,是父亲在此之前刚刚受过一个处分。
父亲“挨处分”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3个月前,父亲所在部队接到一个重要命令:必须在10天之内将大宁江桥的正桥修通。可是,经过3年的反复轰炸,正桥已严重被毁,按正常情况起码得修半年才能通车,就算是紧急情况也得两三个月。可是上级下达了死命令,只给10天。因为和谈代表团的专列要经过正桥,专列已经到了距大宁江桥最近的一个车站,父亲他们都能看到一些外国人叼着烟下车散步了。周恩来还亲自打电话来过问此事,如果10天内不能修好,就算违反命令。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何况是在战争时期,父亲和战友们只得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他们没日没夜、抓紧分分秒秒地干。父亲说,那10天里,他几乎没有躺下过,实在太累了,就坐着打个盹儿,全靠年轻的身体和强大的精神支撑着。时值7月,正是洪水泛滥的时期,这又给抢修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很焦虑。可是越急越出错,由于过度疲劳,一些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了平时绝不可能发生的计算错误,以至于又延误了一些时间。
最终,他们在第11天的晚上,修通了那座桥,但比上级要求的时间晚了28个小时。因为这延误的28个小时,父亲和所有与此相关的人员都必须受处分,每人承担几小时。首先是队长被撤职,然后是科长、技术人员等,一路排下来。父亲作为工程师,承担了其中的4小时,这4个小时的处分是:行政警告。
这就是父亲此生唯一的一个处分的由来,而由于这个“行政警告”,他3个月后该立的那个二等功,也被抵消了。
父亲给我讲述着发生在60年前的故事,无比感慨地说:“我从军35年,立了8个三等功,就是没有立过二等功,你总算是立了一个。”
我对父亲说:“无论是你失去的那个二等功,还是你受到的那个处分,都比我的二等功更光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6:21
最懂散财的人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在我见过的人中,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两位。
比尔·盖茨占据世界首富之位的时间之久,以至于我已经失去了看每年新公布的首富榜和资产量的兴趣。他在自家花销上从不故意低调——耗巨资建豪宅,里面装备着他自己喜欢的高科技产品,常常大宴宾客。但人们关注更多的还是他的基金会。2008年6月,盖茨从微软正式退休,淡出日常管理工作,将绝大多数时间留给自己与妻子建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将自己的绝大多数财产捐给该基金会。
盖茨做了两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是依靠和平、合法、道德的手段,使自己成为世界首富;二是把赚来的钱捐出去,还吸引了巴菲特的加入,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盖茨建基金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父亲老盖茨、太太、巴菲特等。基金会成立之初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后来一篇文章引起了盖茨夫妇和老盖茨的注意。文章上说,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正死于一些在发达国家威胁并不大的疾病,如腹泻、麻疹、疟疾等。于是基金会逐渐确立了主要目标:全球健康、全球发展和改善美国西北部盖茨家乡的现状。基金会运作很高效,并不是把钱捐出去就完事,只有符合初期预定的目标并通过检查,才能获得下一笔资金;有时要求政府或其他组织拿出同样金额的配套资金。
盖茨已将企业做到极致,再继续下去也只是“独孤求败”,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了。但他现在从基金会里找到很大的快乐,他在2009年度报告中说:“把既聪明又富创造力的人聚集成团队,并在他们遭遇挑战时给予资源和指导,实在是很有成就感!”
提到盖茨,就必须提到巴菲特。巴菲特对盖茨的影响很深,在多年的交往和仔细观察中,确认盖茨在能力、品格和热情方面都符合要求后,他决定以卖出伯克希尔股票的形式,把绝大部分资产逐步捐给盖茨基金会。但出于职业投资人的习惯,巴菲特也设立了三个附带条件:
首先,盖茨夫妇两位中至少有一位必须在世并参与盖茨基金会的决策和管理;第二,基金会(或其代理机构)必须符合法定条件,以使巴菲特的捐赠用于慈善并免于捐赠税或其他税项;第三,每年巴菲特的捐赠必须捐赠出去,并需要基金会保证每年支出额不少于其净资产的5%,但头两年不适用。
盖茨和巴菲特通过这种方式,达成一种伟大的“利用”关系:盖茨通过自己的行动,成功影响别人,通过巴菲特的捐赠使自己的基金事业迅速扩大,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了第二个出资人;而巴菲特知道自己年事已高,通过盖茨这个比自己小25岁的人,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和原则把钱花出去,找到值得自己信任的“花钱师”。
所以两人都很会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