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6:57
抚摸的语言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76次 自孩提时起,我一直印象深刻的是父亲会经常抱我,哪怕是没有什么理由,他都会抱着我。在我们这个街区,父亲的这个举动非常引人注意——哪怕是像我这样小的孩子都会发现这点。按照当时社会上的风气,男人是负责养家糊口的。他们不是这些小生命的培育者,这种角色都留给家里的母亲。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天还未亮,街区里每家每户的父亲们就已经出门去了。这些男人都睡眼惺忪,但大多数人还是迈着紧凑的步子,奔向国王大道的地铁站。从那里,地铁会载着他们到布鲁克林每一个上班的地方,再有就是“市里”的单位(布鲁克林人曾经管曼哈顿叫“市里”)。在那里,父亲们会从事繁重无聊的工作,毫无怨言,因为大萧条还在跟前。如今,“职业”或者“工作”这一概念,是指“达成理想”,可在当时的他们听来,这简直就像希腊语那样陌生。工作是简单乏味的,是能够挣得薪水,是可以把面包放到餐桌上的能力而已,另外还有付房租——那就是当时父亲们每日的任务。
晚饭之前一个小时,街区里的父亲们都会下班回家。他们耷拉着双肩,低着头,腋下还紧紧地夹着一份报纸。
女人们则会迎上前去,迎接丈夫下班回来,还时不时地给丈夫汇报一大串孩子们当天的表现。这些冗长乏味的汇报也许换来的是,父亲手里的报纸重重地拍打在孩子头上,或者更糟。
在以前的那些日子里,在我们这条街,这些是父亲同他们的孩子唯一的身体接触。
但是我父亲不是这样的。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一看到我就会曲下双膝,紧紧地抱住我,仿佛我是失而复得的一样。拥抱完了之后,他还要在一臂之远的地方揽着我,深深地凝视着我,久久地看着我。在他的脸上,我能看出一种温和的惊喜,这样的神情我永远也没法理解。我们之间也不交换任何手势,我所需要懂得的是,父亲是多么爱我,我是多么喜欢他用双臂抱着我。他不用说些什么,我能听到的就是他抚摸我的语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7:13
礼物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他推着那辆崭新的“安琪儿”慢慢走着,想起女儿看到这辆自行车时将有的雀跃欢呼,他不由自主地笑了,他知道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女儿很不幸,他总是这么认为,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失去了母亲。当时,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他会将此生所有的爱都交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就是他的唯一,是他所有的财富,他定会让女儿享受到别人能享受的全部的爱。
但是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用所剩无几。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一年到头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了的校服;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电子游戏室,而女儿仅有的娱乐就是帮那个几年前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洋娃娃梳梳头;别的孩子都是每天坐在饭桌前等着开饭,女儿却差不多负担了所有的家务……这一切,使他对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啊!
“没妈的孩子真可怜。”一听到邻里这样的议论,他的心就像被针扎着一样疼。
“爸爸对不起你。”他曾对女儿这样说。
“不,爸爸,别人有的我都不稀罕,我有的别人却永远无法得到,我得到了天下最好的爸爸的爱。”女儿是这样回答他的。那一夜,他落泪了。
是的,他太对不起女儿了,他曾发过誓要让她成为最幸福的人,可事实上,他连孩子应该享受的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保障!
“总有一天我会证明,有新衣服穿并没什么了不起!”女儿说到了,也做到了。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学科竞赛,女儿总是第一。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傲。他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是怎样来庆祝的,他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上一顿她爱吃的菜。
女儿快十五岁了,一天,他说:“等你再拿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给你。”
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
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有车接送,他却只能每天牵着女儿的小手陪她走到学校。现在女儿上了中学,不用他送了,可他知道,学校离家更远了,别的孩子都骑自行车,可女儿……
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泥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道多心疼。也曾有个好心的同学用自行车带女儿回家,在路上却遇见了交警,同学被罚了十元钱,女儿从此便不再让同学载,她的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愧疚。女儿那个年龄的孩子,总爱把所有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况且,女儿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也曾每天给女儿五毛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女儿也知道,他太需要一双皮鞋了。女儿真的很乖,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傲。
这次考试后,他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几分,却什么也没问。
他决定无论如何,他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
今天,就是女儿十五岁的生日。一大早,女儿出乎意料地主动给他看了成绩,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都低许多的分数。
“没关系的,要相信自己。”他擦干女儿眼角的泪,对她说。
尽管女儿没得到第一,他仍旧去了商店,挑来挑去,那些时下流行的山地车价钱太贵了,他实在无法承担。最终,他选了一辆“安琪儿”,红色的——红色代表希望,女儿一定喜欢。
回到家,女儿已经将饭做好了。“来,看看爸爸给你买的生日礼物。”他拉着女儿的手说。
女儿诧异地跟着他出了家门,蓦地,女儿惊异了。
一滴,又一滴……他这才发现,女儿的泪正一滴一滴往下落。
“喜欢吗?”他问女儿。
半晌,女儿才抬起头说:“爸爸,对不起。”
“傻孩子。都十五岁了,还尽说傻话。”他摸了摸女儿柔软的头发,又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
“你长大了。”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女儿眼里竟又蓄满了泪水。
“怎么了,你哪儿不舒服吗?”他焦急地问。
女儿慢慢抬起头,轻轻地说:“其实,爸爸,这次我仍是第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7:28
爸爸,我们还能做什么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这是一位肿瘤患者家属的真实感受,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尊重一位病人不做化疗的决定,社会又应该如何真切地让每一位成员都能更有尊严地活到最后。
为什么是爸爸
2013年4月15日,周一早晨,初诊怀疑爸爸得了肝肿瘤。一圈电话打下来,决定到上海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再确认。辗转找到陈医生,约了下午4点去见他。
转机没有出现。一项项检查结果出来,都是最坏的,胃癌晚期,肝转移,淋巴转移,肿瘤细胞恶性程度是现有分类级别中最高的一种。为什么是亲爱的爸爸?我躲在厕所里哭。
晚上无法入睡,想起小时候的许多场景:我坐在三轮车上,大热天,家里的母猪下了小猪,我和爸爸一起去卖;家里收的稻谷要送去脱壳,爸爸划着船,我坐在船舷边,看到河里有蛇游过,大声尖叫;妈妈生病住院,爸爸骑一辆自行车载着我们去看她,后面坐着姐姐,前面坐着我,我们喊着口号,为爸爸上坡加油……往人心深处看,多少爱,影影绰绰。
应该告诉他真相吗
要不要将病情如实告诉爸爸?
妈妈反对:“怎么说?爸爸,你没治了,没希望了。你这是恐吓他,我坚决反对,不允许。”姐姐反对:“为什么大多数癌症病人的家属选择不说实情?因为不说破,还有希望。没有希望,你让爸爸一天天怎么过?”姑姑也反对:“这样太残酷了,就让他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吧,病情重了,他自己就猜到了。”
我觉得自己陷入一张说不清道不明的大网中。我痛恨人们将“糊里糊涂”“不能承受打击”这样的话用在我的爸爸身上,我无法接受人们以可怜、惋惜的目光看我的爸爸,我近乎歇斯底里地认为,亲人们远远低估了我的爸爸。但没有亲人们的支持,特别是没有妈妈的同意,我不敢也不应该擅作主张。
气氛开始变得暧昧和躲闪起来。饭桌上,所有人都担心爸爸说话,怕他问病情,怕他说绝望的话;和爸爸独处变成一件让人尴尬的事,到底是装作无事发生,还是语焉不详试图安慰。爸爸更加沉默,欲言又止。
我也征求周围人的意见。朋友、同事、医生,那些和爸爸没有直接接触的人,几乎众口一词:应该说,他的病情他应该知道。我有些恶毒地想,如果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还会这样选择吗?
突然有一天,好像一个神秘的转换器转动,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在一次饭后的谈话中,被调到了同一个频道。我们详详细细地向爸爸解释他的病情,只有事实,没有情绪。我们很悲伤,但气氛豁然开朗。
隐瞒,无法产生真正的安慰。
不化疗就是放弃吗
走了几家医院,见过不少医生,所有的医生都判定无手术机会。但很多医生,在一个不超过5分钟的门诊诊疗过程中,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应该按照治疗规范,接受化疗。“如果不化疗呢?”“不化疗,那就是等死,就是放弃。”三甲医院的医生们,有的面无表情,有的将我踢皮球一样打发给其他科室,最好的,露出遗憾的苦笑,同情地看着我说再见。
更不能释怀的是,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我慕名前往一家三甲专科医院去见他们的科室主任。据报道,其科室是国内首个以无法手术甚至无法化疗的癌症病人为诊治对象的科室,为病人提供改善生活质量、最后有尊严死去的医疗手段。及至见到他,医生的倨傲、冷漠刺痛了我。
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有不少医生真正感兴趣的是肿瘤细胞,而非人。他们对如何杀死癌细胞有斗志,但对得了癌症的人如何有尊严、有质量地生存,缺乏兴趣。
晚上睡不着,睡不着。妈妈、姐姐和我,这三个爸爸的直系亲属,意见很统一,我们不希望让爸爸化疗,受收益不大的苦。做决定干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却备受煎熬。一些医生知道我们不化疗的决定后,所用言辞的粗鲁,让我不忍重复;亲友的疑惑和询问,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没有尽力的女儿;病中时光如果不用寻医问药来填满,那该用什么来充实呢?
除了化疗,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我们去看了中医。医生明确说,中药配合化疗,有用,但单吃中药,无法抑制肿瘤,纯粹就是安慰。“灵芝、虫草可以吃吗,有帮助吗?”医生面带同情地说:“随便,实在想吃就吃,没什么用的,我们不推荐。”
不化疗,好像我们无所事事,任由爸爸离去。不做什么,顺其自然,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必须做点什么。我提议:“爸爸,我们出游一次吧。”“蛮好的,去哪里?”“香港或三亚,你选吧。”“去三亚不错。”要避开大客流,爸爸又希望一大家子人都去,于是上班的请假,上学的请假,老老小小11人,住在美丽的亚龙湾海滩边。
在从三亚回来的路上,爸爸对我们说:“如果有机会,北京是要去一次的。”
好的,爸爸,我们明天就出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7:41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我从来不觉得人的成长是为了证明之前的不切实际和幼稚,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但是太容易实现的,那不叫梦想。
以前在墨尔本的一个室友,突然打电话给我,在我这里马上要凌晨3点的时候。他让我猜他现在在哪里,我说,你不是在墨尔本吗,你还能去哪儿。他很神秘地说,不是哦,我现在在西班牙。然后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因为很久之前,我在一个“人人”相册里看到有关西班牙的照片,那时候跟他说,西班牙那么漂亮,我将来一定要去一次。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就要把自己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忘记的时候,他的电话就这么来了。到最后,站在我最想去的地方的人,却不是我。
挂了电话之后,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片段,是男主角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在车站的厕所里过夜,是他身上只有20美分的日子,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
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捍卫它。
老爸同事的女儿,高我几届,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她已经出国两年了,恰好我们的老师是同一位。高二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读了一封信,是她从英国寄回来的。她说现在过得很好,谢谢老师当年的教导,最后老师慢慢念出信的最后几个字——来自剑桥。当时我一下子就蒙了,对那种学校只有想的分儿了。后来有幸跟她见面,她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因为想要过自己的人生。她一直记得一句话:很多事情就像旅行一样,当你决定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
突然就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出国的时候,离自己的17岁生日还差3个月。奇怪的是在机场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安,我只是反复告诉自己,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不管怎么样也要走下去。可是留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后来有一天,我在Facebook上看到Leo,一个澳洲本地小伙儿,成绩好到令人眼红,最可贵的是他的性格还很好,做事能力强到让人嫉妒。我就开始跟Leo聊起最近的生活,到后来就变成了我在诉苦。等我说了很多,过了很久,我才看到他发过来的字。他说,我到现在都用不起iPhone这种在你们那里随处可见的东西,我现在的学费都是自己赚的,虽然你离家很远,但是你父母一直在后面资助你,你每天就做这么一点儿事情,凭什么说自己撑不下去了,你有资格吗?那些比你累的人都没有说什么,那些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得多,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唉声叹气。
然后他对我说了一句我到现在还一直记着的话:要么滚回家里去,要么就拼。
我突然就醒了,我一直只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人身上的闪光点,却不知道他们到底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换取了这样的人生,我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抱怨。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青春很苦,老是在想这么下去会不会有未来,自始至终也没能对这个不属于我的城市产生过一丝归属感,很多想法都只是一闪而过。为什么明明知道时间那么少、青春那么短,想得最多的,不是怎样去接近梦想,而是反复地不安和疑惑?
终于觉得,那些熬夜的日子,最终会让我迎来属于我的结局。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无法回头的青春。记得上次一夜没睡跟朋友去山上看日出,偶然听他们说起自己之前的生活,才明白不管是表面多么快乐优秀的一个人,不管是外表多么光鲜亮丽的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结。就像青春注定要漂泊和颠沛流离一般,那些流过的泪、受过的苦,总有过去的一天。
一个人20岁出头的时候,除了仅剩不多的青春以外,什么都没有,但是你手头为数不多的青春能决定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你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在于在这个阶段你想要什么。一个人一辈子能去几个想去的地方,能看几个难忘的风景,能读到几段改变你人生的文字,又能经历多少次难忘的旅行?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不能在这里变老。我要在变老之前,做一些到了80岁还会微笑的事情。
我想,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平静一点儿,哪怕一个人生活,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然后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你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但是我不曾退缩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7:52
无聊是世间最容易的事情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344次 2013年4月1日愚人节,白宫公关与战略事务负责人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说,总统将在下午发表讲话,请大家密切关注白宫的官方微博。当天下午,众多网民点击进入白宫官方发布的视频链接。
熟悉的白宫新闻简报室展现在面前。当大家热切期待奥巴马出现时,一个小男孩突然从桌底钻出来,煞有介事地演讲:“看样子你们一定在等待其他人,我还是要祝大家愚人节快乐!我是小总统,希望所有人有愉快的一天,给全世界一个跳舞的理由人人有责。”随后,他摆出前总统尼克松的惯有姿势“V”说:“我入主白宫了,我在这里,和平万岁!”说完,他缩回桌底,如小地鼠般逃遁而去。
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小孩名叫罗比·诺瓦克,来自田纳西州,刚刚9岁。
2013年2月21日,白宫通过互联网,接受全国儿童参加白宫一年一度的愚人节滚彩蛋活动的申请,以在线抽奖的方式选择参加者,9岁的罗比从数十万名儿童中脱颖而出。
这位自命不凡的小总统,在2012年10月拍摄了一段演讲视频,他说:“世界需要你停止无聊,因为,无聊是世间最容易的事情。”在视频里,他西装革履,系着鲜红领带,他唱歌、跳舞、讲笑话,引经据典,用一个9岁孩子的表情去诠释儿童的定义,其间充满对成年人的谴责。
在视频中,罗比引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一本正经地说:“如果眼前有两条路,我想选择那条通往非凡的路。”
许多名人通过网络分享了这段视频,包括演员尼克·卡农、新泽西州纽瓦克市长科里·布克,当然还有美国总统奥巴马。
如果你以为罗比的生活无忧无虑,那你就错了。罗比患有严重的软骨综合征,出生后便被父母遗弃。3岁时他做了手部和脚部手术,虽然他看起来健康灵动,但他全身时常会酸痛不已。自小就在福利院长大的他,坚忍乐观。每当有人问他“你是否会憎恨遗弃你的父母”时,罗比都会笑着回答:“我想此刻,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儿子成了‘总统’,他们一定会后悔不已。当然,如果某天在街上偶遇,我想我会对他们说,不要自责了,我并不恨你们。”顿了顿,这个男孩正色道:“也许你生下来就被抛弃,也许你突然成了亿万富翁,但这并不重要。是的,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心有什么样的力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8:02
尘埃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155次 F说起一位女亲戚,早年是大家闺秀,丈夫病逝时她不到三十岁,带着三个孩子未再嫁,尽心将孩子抚养成人。她待亲朋礼数周到,家里收拾得一派明净,她自己虽近知天命之年,但仍秀而雅。在大家眼里,她近乎完人,集合了女性的一应美德。
F那时十几岁,女亲戚在她眼中不啻嘉德懿行的楷模,直到有一次——那时院里若干人家共用一间开水房,有回母亲找女亲戚有事,女亲戚不在,F去开水房找,午后的开水房除女亲戚外再无他人。
F在门外看见,女亲戚把自家暖水瓶的瓶塞迅速取下,与另一只暖水瓶的木塞调换。她背对着门,没发现门外的F。
F呆掉,回身走了。有很长一阵她都很难受,偶像坍塌的午后,开水房这幕瓦解了女亲戚之前所有的美德。她竟是这样的人!这样市侩、计较,这样鸡零狗碎,一只瓶塞都要与邻人调换。
那件事不仅瓦解了有关某个人美德的理想,还击碎了F更深广意义的寄望。
那次的事,F未与旁人说,像是她自己做了件羞耻之事。后来有一天,她忍不住对母亲说起,母亲很平静,对F说起女亲戚的不易:一个女人家无人帮衬,凡事靠自己,要撑起这番日子,人后肯定也咽了几多眼泪。有时,想占一点便宜,也是可以理解的,要体谅她。
母亲的这番话使F对女亲戚有了些谅解,也影响了她对人的看法,那就是人都有“生而为人”的各自破绽,那背后是形成破绽的不同命运背景——越大的破绽后面,往往是越深的命运罅隙。
这事母亲没再与任何亲朋提起,见了女亲戚一切如故,热情、客气,完全是对一个体面人应有的招待。
F自己后来也经历了不少事,包括历经一场骤然婚变。最终,她选择了宽宥。
都是肉身凡胎,品性教养虽有高下之分,作为人的局限却都难免。“谁能理解人心的奥秘呢,那些只希望从人心里寻到高尚情操和正常感情的人,肯定是不会理解的。”早年的F也不理解,她将女亲戚依据自己对完满美德的理想供奉在一个高度,女亲戚的真实人生她何尝有机会走进?那背后不便为人窥探的局促、窘迫、纠葛……或许,女亲戚的体面有多大,不为人知的隐秘就有多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8:12
正在发生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70次 去菲律宾玩,游到某处,大家在草坪上坐下,有侍者来问,要不要喝椰汁,我说要。只见侍者忽然化身成猴爬上树去,他身手矫健,不到两分钟,已把现摘的椰子放在我面前,洞已凿好,吸管也已插好,我目瞪口呆。
又有一次,在旧金山,中午进一家餐厅,点了鱼——然后我就看到白衣侍者跑到庭院里去,在一棵矮树上摘柠檬。过了不久,鱼端上来,上面果真有四分之一块柠檬。
“这柠檬,就是你刚才在院子里摘的吗?”我问。
“是呀!”
我不胜钦慕,原来他们的调味品就长在院子里的树上。
还有一次,宿在恒春农家。清晨起来,槟榔花香得令人心神恍惚。主人为我们做了“菜晡蛋”配稀饭,极美味,三口就吃完了。主人说再炒一盘,我这才发现他是跑到鹅舍草堆里去摸蛋的。不幸被母鹅发现,母鹅气红了脸,嘎嘎大叫,主人落荒而逃。第二盘蛋便在这有声有色的场景配乐中端上来,我这才了解那蛋何以那么鲜香。而母鹅訾骂不绝,掀天翻地,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每一枚蛋的来历都如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我因妄得这非分之惠而感念谢恩——这些,都是十年前的事了。今晨,微雨的窗前,坐忆旧事,心中仍充满愧疚和深谢,对那只鹅。
丈夫很少去菜场,一年一两次。有一次要他去补充点小东西,他却该买的不买,反买了一大包鱼丸回来。我诘问他,他说:“他们正在做哪!刚做好的鱼丸!我亲眼看见他在做的呀,所以就买了。”
同样的理由,他在澳洲买了昂贵的羊毛衣。他的说辞是:“他们当着我的面纺羊毛,打羊毛衣,当然就忍不住买了!”
因为看见,因为整个事件发生在我面前,因为是第一手经验,我们便感动。
但愿我们的城市也充满“正在发生”的律动,例如一棵你看着它长大的树,一片逐渐成了气候的街头剧场,一股慢慢成形的政治清流……无论什么事,亲自参与了它的发生过程,总是动人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28:23
用这样的方式迎接你时间:2013-09-09 作者:未详 点击:207次 她大学的好友敏打来电话,说过两天要来她所在的城市出差,可以和她聚聚。
她和敏大学时在同一个寝室,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毕业后分开。算来,已有四年没见面。
那天是周末,她放下电话便开始收拾东西——收起了和书一起摆放在书柜里诸多精致的水晶摆件,洗手间里昂贵的化妆品,台式电脑之外的品牌上网本,甚至将门边排着队的各种款式的鞋子也一股脑儿打包塞进柜子里……凡是略显奢华的物品,一概收起。
刚买不久的车子索性放在公司,她打车去了火车站,坐着公交车把敏接了回来。
敏给她带了家乡特产,其实是各地都能买到的桂花糕。但她还是流露出格外的欢喜,在中途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吃了一块。在住处附近的小餐馆吃了晚饭,她把敏带回家——刻意收拾后简约普通的家。
那天晚上,她和敏聊到很晚,说大学时的往事,那些分开后渐渐失去联系的同学,也说生活的繁琐和不易。
敏说快要结婚了,已经定下了婚期。之前只听敏提起找了男友,和敏一样,是小公司职员。“收入一般,家境也一般,但对我很好……”敏的神情流露出喜悦,“我们已经交了首付买了房子,就跟你的房子差不多大小。”敏忽然想起什么,问她:“你每个月要交多少月供啊?我们要交去一个人的工资呢。”
“啊……”她犹豫一下,“差不多两千吧。”
“那么多!”敏吃惊,“你一个人能负担吗?”
“嗨,偶尔也耍赖跟父母要一点,反正其他地方节省一下就是了。”她的口气轻松起来,“实在坚持不住,就找个帮我还房贷的。”
敏笑了:“大家都不容易呢,好在咱们都还年轻,能吃苦。”
她也笑,赞同敏的话。
那天晚上,仿佛回到大学时代,她们都觉得很欢喜。
之后几天她照常上班,敏也忙自己的事情。晚上她会买点菜在家里做饭,也是敏提议的,说在家里吃干净卫生还节俭。直到敏结束这次行程要离开之前,在她的坚持下,她们才又出去吃了顿饭,也只是找了家平价西餐厅,花费并不多——敏说,一定要节俭。她赞同。
她们在拥挤的车站挥手告别,带着同样真诚舒展的笑容。
送走敏,她回来把家中物品摆回原位。其实她的经济非常富足,不仅家境优越,自己也在一家大公司做部门经理,年薪数十万。可是她了解敏,敏家境平平,供她读书已花掉家中全部积蓄。毕业后敏找的工作收入不太多,生活一直是在略显拮据的状态中。并且敏的自尊心很强,大学时,从不和家境过于优裕的同学来往。只因她从不张扬,又事事懂得谦让,才慢慢得到敏的信任和好感,成了朋友。
她珍惜和敏的感情,所以她用这样的方式迎接敏的到来,隐瞒生活的优越,将自己拉到和敏相差无几的生活阶层——富贵没有错,可她不想用自己的富贵来折射别人的贫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0:18
从容日子,人生没有目的地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312次 有一只鸟,从空中飞过。须臾,又返回来。但已不是前面的那只鸟了。这,就是日子。
日子是那只一去不复返的鸟,日子也是那一只只相似的小鸟。惟其一去不返,才让人珍惜。惟其相似,才产生悠闲。朱自清写一篇《匆匆》,把日子描绘成一个小顽童,我总想,日子哪里会那么匆匆呢?日子是结在园圃中的花苞,似开未开;日子是凝在果实上的露珠,将滑不滑;日子是在云层间穿梭的太阳,欲休未休。日子不急,它不会受到惊吓,也不怕骚扰。它有天地的外表,圣贤的内心。它不会因为你跑它也跑,你停它也停,你飞它也飞。它是永恒的流动。不管爬攀峻岭,抑或飞越险涧,它都呈同一种姿态,潇洒而宁静。倏忽之间,即让世界盛衰荣辱,俱成过眼云烟。日子最小,又最大;最浅,又最深;最轻,又最重;最浩浩荡荡,又最不动声色。日子是一支队伍,是一支蚂蚁运食的队伍,一队送葬的人群,一排昼夜巡行的轻骑兵。
某日,某超级富豪为赶着一笔大生意,钻进他的超豪华轿车,风驰电掣般开向目的地。
可在交叉路口,疾驰的轿车被一辆笨重、缓慢的卡车掀翻了。
富豪躺在血泊中,咧出一口金牙。
日子就借着这张金灿灿的嘴发布喻示:人生没有目的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6 16:30:32
卿卿如晤时间:2013-09-08 作者:未详 点击:211次 最初,她只是他千万个读者中的一个。他在英国,而她在美国。
擅长写爱情故事的他一直没有结婚,而她,有着自己不完满的家庭。她的丈夫外遇不断,后来,他居然爱上了她的表妹,不得已,他们离了婚。她带着两个孩子,从美国来到英国。就这样,他成了她可以倚靠的朋友。
这一年,他55岁,她38岁。
他们之间有许多密切的往来,但却不关涉爱情。
后来,她在英国的签证到期了,摆在她面前的将是离境,而留下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一位英国公民结婚。他决定帮助她,给她一份名分上的婚姻。就这样,两个彼此存有一定好感的人被命运安排成了名义上的夫妻。他们谁都没有料到,他们的关系还能往前走一步。
推动他们关系往前走一步的,是一只骇人的手。
一天晚上,她一不留神儿在家里摔了一跤,双脚骨折了。送到医院检查,竟查出了癌症,且是晚期。他震惊了。突然意识到,苛刻的上帝,要以倒计时的方式计算这件珍贵礼物留存在他手中的时间了。
这是她处境最为悲惨的时候——背井离乡,经济拮据,又身染重疾。她有一张躺在病床上的照片,白发斑斑,双目无神,容颜憔悴。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他爱上了她,深深地爱上了她。这位写了太多爱情传奇的作家、学者,终于有机缘幸福地将自身放进了一个真实的爱情传奇当中。
他们的婚礼是在医院举行的。新娘躺在床上,新郎坐在床沿。
婚后,他们“如一对20多岁蜜月中的爱侣”,缠绵缱绻,携手送走了一千多个美丽的晨昏。
病魔再次向她袭来,她含泪带笑地走了。
他被孤单地撇在人世间。在那些泣血的午夜,他拿起笔,真实地记录下了丧妻后的大悲大恸。
那是一本写给她看的书,也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看的书。那本书,被台湾一位灵慧的译者译成了中文,书名就叫《卿卿如晤》。
他说,她离去的事实,像天空一样笼罩一切。他是那样绝望。他不敢去他们常去的啤酒屋小坐,也不敢去他们常去的小树林散步,但他又强迫自己非去不可。他失了魂魄,稍一凝神,就是她唤他的声音,如母亲唤她的婴孩……他用自己爱的触须,碰触遍了他们相爱时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太多不期然的时刻,他的老泪“夺眶而出”。
他以为自己会在这无限悲痛中度过残生了。但是,没有。他如实地告诉她,也告诉世界,在那苦痛持续了10多天之后,他像一个被锯掉了腿的病人,在安上“义肢”之后,居然拄着拐杖开始学习走路了!
他为自己心理状态的好转羞愧不已,“觉得有义务要尽量珍惜、酝酿、延续自己的哀伤”。但是,他又坚定地告诉她说,他不要那样的虚荣。他要带着“女儿兼母亲,学生兼老师,臣民兼君王”的爱妻的那颗心,遵循生活的秩序,从容地活下去。他几乎是哀嚎着告诉世人:“一切事物的真相都具有偶像破坏的特质。”——真相,惨苦的真相,不由分说地撕碎了我们煞费苦心的美丽构想,把我们不愿接受的一个丑陋结局当做礼物,猝不及防地塞进我们怀里。我们甩不掉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隐忍地揣了它,凭靠那被我们诅咒了一万遍的“义肢”,步步见血地赶路。
感谢他——伟大的C。S。路易斯!他为人间书写了一段最洁净无瑕的爱情;在他远远未曾爱够的乔伊走后,他用多情的笔勾勒出她“小轩窗,正梳妆”的美丽影像;更可贵的是,他勇敢地剖开自己的心,告诉乔伊,也告诉世人,他无意扮演“超级情人、悲剧英雄”的角色,他是普通的“亲人亡故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生活之水不会因岸柳的枯黄而停止流淌,日子照样还得过下去。就算是“取次花丛懒回顾”,也要硬着头皮朝前走。
所以,他在书的结尾处引用她的临终遗言,意味深长地说:“我已经与神和好。”
——每个人,不都是被生活“截肢”的独脚汉吗?“缺失感”噬啮着我们无辜的心。洗澡的时候、穿衣的时候、坐下的时候、起来的时候,甚至躺在床上的时候,对永别了的亲爱的肢体的“怀念”悄然劫掠了我们,心中的苦味决堤般涌来,让我们痛不欲生。但是,蜿蜒的路,却赶来喝令我们悲苦无告的脚,逼我们将“行走”视为必做的人生功课。——这时候,如果我们愚鲁地选择“与神为敌”,就连那走远的人,都会在冥界为我们哀哭,不是吗?
从爱之甘,到爱之憾,C。S.路易斯把他品到的爱的真滋味和盘托到我们面前。擎着这一册薄薄的《卿卿如晤》,如果我的手没有感到一种重压,我就没有资格入住C。S。路易斯苦心搭建的灵魂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