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7月8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0 | 查看全部
提升养护作业安全意识

中工网讯 近日,浙江开化县公路港航与运输管理中心专门组织日常养护企业和养护职工,开展了一次养护作业区安全警示教育活动。据了解,活动现场,专家详细讲解了公路养护安全作业现状,深入剖析养护作业安全要点。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养护职工的安全意识,还提升了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公路养护作业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山区公路安全。(徐曙光 郑祖斌)

“三化”工作法保障用水

中工网讯 连日来,针对暑期列车上水量持续攀升的实际,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房建公寓段供水班组采取“三化”工作法,保障旅客用水。供水方案精准化,每日分析供水指标变化,动态调整供水路径;设备巡视动态化,每周对上水设备性能进行多轮次、巡回式检查;故障处置标准化,梳理历年暑运不同装置故障类型及应对措施,提炼推广“客车上水栓故障快速修复法”。(马永兵)

迎“雨”而上筑屏障

中工网讯 为应对近期暴雨,中铁十八局集团北京公司河北项目群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筑牢防汛屏障。接暴雨预警后,项目群立即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启动预案。各项目部对塔吊、脚手架等设施加固,调试排水供电设备,储备沙袋、抽水泵等物资,排查井盖防坠网,并及时转移施工区工人至安全地带。暴雨期间,施工人员冒雨清理堵塞排水口的杂物,清扫路面积存泥沙、断枝等。(伍振)

“三级培训体系”育精兵

中工网讯 近年来,江苏苏盐井神热电分公司大力推进班组、专业、公司“三级培训体系”建设。其中,班组注重操作规程、事故处理能力及执业资格培训;“导师带徒”注重专业培训,公司每月组织工程师、技师等开展专题讲座和专业组技术分析研讨。同时,公司还开展“岗位培训”“自办需求式培训”“送外提高式培训”等,不断提高职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徐施 秦志贵 卢克余)

从“布置式”变“互动式”

中工网讯 近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电务段在各班组推行互动式分工。作业前,带班人与作业人之间相互研判各岗位工作安全风险点、提醒作业注意事项。通过每名作业人员主动讲解自己所在岗位当日的作业内容及安全风险,改变了以往布置式分工效果不佳的缺点,确保了现场作业安全。(芦龙飞 武冠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1 | 查看全部
屈联西

“军哥,你们班电耗咋控制的?每吨锌比我们低8千瓦时!”7月4日清晨,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锌业二厂电解智控室内,运转三班班长张二营盯着实时跳动的班组数据屏,拽住刚交班的一班班长王军追问。

张二营的话音刚落,该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郭雯雯,攥着纸质交接班报表走进来,眼前的场景让她回想起两年来逐行敲代码的日夜:2023年3月接下数字化任务时,她曾在堆满图纸的办公室一扎就是3个月。当郭雯雯提出“把周报表变日报”时,老调度员王宝君拍着报表说:“干了36年,手工账最靠谱。”她没多争辩,连夜用代码跑了3组历史数据,当屏幕上自动生成的日报与手工账误差为0时,老师傅沉默了。

凭借这股较真劲儿,郭雯雯带着团队用3个月搭起数字单元,把70%依赖手工的周报表数据,变成了可自动关联的电子日报体系。

为了完成数据关联攻坚,她常揉着酸涩的太阳穴紧盯电脑屏幕,发现一处逻辑错误就立刻致电信息中心,整整半年反复核对每个关联项,终于让报表体系实现“一键生成”,效率提升超60%。过去3个人花4小时核对的周报表,现在点击鼠标几秒生成。

当智能报表体系落地后,她在生产例会上突然提问:“报表只是数据堆砌,能不能建管控模块实现综合管理?”这个疑问催生出数字平台构想。此后3个月,她带着团队对照公司成本表设计日成本核算,参照阿米巴模式编制工段结算表,甚至把班组产量、辅料投入等数据与职工出勤挂钩,实现“结算到岗、核算到人”。团队成员常自嘲“做梦都在调报表公式”,而她始终守着底线:“每个数字都经得住推敲。”

在数智化发展部支持下,她主导的展示平台最终以“流程图+趋势图+数字提醒”同屏呈现:电解槽电压异常时秒级报警的红灯、原料库存周转率提升40%的绿色箭头、班组阿米巴创效差距的柱状图……这些可视化数据让一线工人能对着屏幕算出“明白账”,也让车间形成“谁都不愿在大屏上落后”的氛围。

站在智能设备林立的电解车间,郭雯雯望着实时刷新的生产数据屏目光坚定:“数字化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探索生产与数据深度融合的新起点。”当传统制造业正经历从“经验作业”到“数据驱动”的变革,她敲下的每一行代码、调通的每一个公式,都在成为这场转型中最坚实的注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1 | 查看全部
蒋如高 肖雅婷

7月2日,江苏扬州市真武镇管具基地骄阳似火。华东石油工程公司江苏管具服务队管修工小曹,正在给发往花112斜井的钻具进行装车。

他径直走到吊车下面,习惯性地把两根钢丝绳“撞”进吊钩,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突然,一旁的师傅邓永林喊道:“赶快停下来,这样做是错误的!”

跟着师傅3年多,一直都是这样操作的呀,动作快捷又帅气。小曹很是不解,师傅今天这是咋了?

此时,正在巡检的副经理吕国银说:“老邓做得对。吊钩的封口舌很脆弱,你这一撞,舌头上的弹簧容易损坏,既降低寿命,又存在安全隐患。”

老邓的变化,得从一件“很没面子”的事儿说起。4月13日傍晚,天阴沉沉的,53岁的邓永林像往常一样,在已经吊起的钻具下面,伸出手去“掏”另一根绳套。不料,这个习以为常的动作,当即被石油工程公司的监控“逮”个正着。

半个月后,作为“不放心的岗位人员”,邓永林背起行囊,前往山东东营市某石化单位,参加石油工程公司统一组织的素质提升培训班。考核合格了,方可回来上岗。

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老邓和同学们展开了学习竞赛。他每天6点起床,刷完200道题才去吃早饭;晚上把当天的课程复诵一遍,才安心上床睡觉。

如今,学成归来的邓永林像变了一个人,“告别”了许多老毛病、坏习惯。他不仅身体力行,还时刻提醒身边的年轻人,如何在吊钩上正确“挂”绳套、怎样用专用铁钩去“勾”绳套,等等。

他还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每周指导班组的员工完成“铁军在线”技能练兵,班组的成绩始终排在公司前列。对此,分管生产的吕国银感慨道:“现在的邓永林,是咱们队最有面子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1 | 查看全部
邹永洪

最后一袋50公斤重的纯碱被机械臂稳稳抓起,精准投入溶解槽,综合控制室屏幕上,碱液浓度、温度数据实时跳动——这是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红光公司废水生产线自动化配碱场景。该公司“配碱自动化提升”项目投运以来,原本采用传统手工操作的废水生产线正式迈入“智能化”时代。

谈起以前废水生产线配碱工序作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们记忆犹新:“每天要扛几十袋碱,特别是夏天高温,一个班下来,工装就好像‘长’在皮肤上。”这道延续多年的工序需要人工肩扛手提完成加水、升温、液位监控及碱液输送等全套操作,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较为艰苦。

此次新建的自动配碱装置,专门配套建设了碱液输送管线,可同时满足废水处理及工业用碱需求,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实现全流程远程集中控制。“现在只需在后台提前设定参数,系统自动完成所有操作。”技术员小梁指着控制台介绍说。项目投运后, 现场操作人员减少了1人,每年节约成本27万元。

望着整洁的新工房,配碱岗位员工张师傅笑道:“我这‘铁肩膀’要退休了,以后要学习新设备应用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1 | 查看全部
徐晓帆

“轴温传感器安装完毕后,我们要进行通电试验,确保其运行状态良好。”7月3日,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辆段检修车间班组内,陆敏正结合着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围绕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复合轴温报警装置的检修试验项进行现场教学。

为激发车间职工学技练功的积极性,上海机辆段检修车间在管辖的9个班组、137名职工内开展“三全三看”学教活动,既:全员学、全员讲、全员练,看标准、看质量、看服务。车间制定137个课题后,由职工结合岗位自行挑选并制作相应课件,在班组内进行公开授课,展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提升了班组整体技能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2 | 查看全部
乔庆芳 唐勇

“这16套船型围堰用下来,累计少产生7680公斤塑料垃圾,既省人力又护环境。”7月3日,在河南油田双3-13井作业现场,HN-XJ105联队队长张伟民难掩欣喜,“一‘围’解千‘废’,咱环保有绝招了!”这套改进研制的设备,正推动传统修井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长期以来,河南油田油服中心为保障小修作业环保安全,每口井均采用铺设防渗地膜的方式。但这一传统做法每年会产生超1000吨塑料固废,不仅处理成本高昂,还存在土壤污染风险,回收难度也让一线员工不堪重负。

为破解环保生产难题,今年年初,该油服中心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历时半年开展调研与试验。改进研制出的船型围堰采用模块化钢板设计,通过可重复使用的金属结构替代一次性地膜,实现了油污水回收与固废减排的双重突破。针对试用过程中出现的密封不严、组装耗时等问题,技术人员持续优化,最终使单井作业效率提升20%。

过去每口井需消耗600公斤防渗膜,如今船型围堰让塑料固废产生量直接归零,油污水回收率高达9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2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叶小钟 通讯员 叶绮萍 郑春梅

日前,位于广东开平市的银都拉玛(开平)高性能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都拉玛)的一项发明——一种加捻机使用电机的拆卸装置,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该公司,此项装置被广泛使用,每年为公司节约维修费用约10万元。

这项发明是由银都拉玛的一线员工和技术骨干共同完成的,李徐晓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李徐晓进入银都拉玛公司担任操作工,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他已经成为技术骨干。

在银都拉玛,像李徐晓一样,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行家里手的员工不在少数;由一线员工提出改善建议,公司组织力量完成建议的落实,实现成果转化亦不在少数。

员工是行业进步的推手

银都拉玛自1996年成立以来,就把“创新基因”根植在每一位员工的身上。“员工不仅是操作者,更是行业进步的推手。”银都拉玛工厂厂长周会东表示。

为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银都拉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在评价落实方面,对于员工的现场改善建议,分为不同等级进行评价。首先由车间负责人对建议进行初步评价,价值一般的建议,由车间负责人直接确定采纳;价值较高的建议,由公司各部门组成专业团队进行评价;对需要技术人员参与改善的建议,公司则会组织技术人员和提议人员组成团队,一起完成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银都拉玛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收到来自员工的有效改善建议4264项,比2023年增长10%。

一线员工更清楚哪里需要改善

“改善建议来自一线员工,作为工具的使用者,他们更清楚哪里需要改善,而技术人员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其完善。”据捻织车间经理严征飞介绍,2025年,该公司通过改善建议所取得的国家专利有4项。

在奖励制度方面,银都拉玛对员工被采纳的现场改善建议,分为四个等级进行奖励。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奖励积分,在月底给予绩效奖励。此外,公司还每月对当月被采纳的现场改善建议进行评比,宣传月度的优秀建议,给予奖励;每年还会评出年度的优秀改善建议。“通过奖励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员工参与现场改善的积极性主动性。”周会东说。

将创新思维融入到日常工作

为方便、鼓励员工参与现场改善,银都拉玛不断完善提交建议途径。“原来是在厂区、车间设意见箱,2021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提交建议系统上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产生想法就可以直接在系统内提交。”严征飞说,目前该系统已经从1.0版升级到3.0版,“员工提出建议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银都拉玛看来,创新有很多方面,并不只是技术革新,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等,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创新。

“我们将创新思维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让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到创新中来。”周会东介绍说,银都拉玛坚持通过开展持续培训,让每位员工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使用的工具等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员工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发现影响工作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他说,“通过全员参与创新,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提升了,废品率降低了,实现了公司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2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昱霖 通讯员刘咸通 董玉坤)记者日前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联合南瑞集团创新构建AI安全智能体大模型,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电网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体系,实现对未知威胁、业务逻辑漏洞及零日漏洞的智能识别与自动化处置,为电网安全运行装上“智慧防护盾”。

面对网络安全威胁多样化趋势,国网河北信通公司携手南瑞集团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对电网业务系统异常行为开展深度关联分析。该团队通过部署流量采集探针与专用解密设备,完成对全类型网络流量的采集改造,构建起监测数据池,为智能分析奠定数据根基。在威胁检测模型构建中,该团队对10类业务指标及页面访问逻辑建模,建立超6.5万条精细化业务行为基线。同时,依托大模型打造“业务异常行为分析智能体”,实现攻击画像、应急处置等功能自动化,大幅缩短网络攻击处置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2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静)31天攻坚,超级沉井“稳稳落定”!前不久,武汉汉南长江大桥建设迎来关键突破——由中交路建承建的南锚碇沉井基础完成首次下沉。这座堪称世界公路工程史上规模最大的沉井基础,在建设者的精密操控下,以“提前5天”的成绩交出亮眼答卷,下沉深度达15.8米,为汛期持续施工筑牢根基。6月30日,项目完成了第五节沉井接高,通过60小时连续浇筑7650立方米混凝土,如“搭积木”般精准完成结构延伸。

作为大桥的“定海神针”,锚碇承担着主缆拉力的关键作用。该沉井基础平面尺寸76.4米×76.4米(约5837平方米,相当于14个标准篮球场),总高43米,分8节浇筑成型——首节与末节高8米,中间6节各高4.5米,首次下沉的21.5米结构重达9.4万吨,相当于1.3万头大象的重量。建设团队以“毫米级”精度控制下沉过程,最终较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创下同类工程施工效率新纪录。目前,工程正按计划向年底最终下沉目标稳步推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2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书闻

清晨,海南海口的陈女士一家驱车前往万宁神州半岛,为刚刚结束高考的孩子圆一个“蓝天梦”。“孩子向往跳伞很久了,网上评价都说这里是国内最好的跳伞体验地之一。”陈女士告诉记者。

在湛蓝的天空中,一个个降落伞随风飘落。几分钟后,陈女士的孩子安全着陆。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这里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跳伞爱好者纷至沓来,只为体验万宁独特的碧海蓝天。

如今,万宁已形成跳伞、滑翔伞和各类飞行器体验的完整业态。近年来,万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正在打造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平台,涵盖了航空器制造、复装销售、航材维修、低空文旅等多元业态。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高空飞行在这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游客可以有多种选择。”万宁智慧航空产业园项目负责人李涛介绍道。

6月28日,以“启航万宁 逐梦蓝天”为主题的低空嘉年华在万宁市智慧产业园拉开帷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飞行器企业和爱好者。活动现场,各类飞行器轮番展示,精彩的特技飞行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李涛表示:“航空器停放、维修保障服务和飞行员培训等业务将是智慧产业园的重点发展方向。”

海南东方时尚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斌举例说明:“不管是私人飞机还是各类通用飞机,都可以在这里停放和维修。”

得益于海南自贸港政策,越来越多的航空企业选择落户万宁。李涛介绍说:“飞机零部件进口在海南享有政策优势,这对航空器制造和维修企业极具吸引力。”

据了解,万宁智慧航空产业园以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布局通用航空器、商务机的生产制造及零部件复装组装等关键环节。

与传统机场以运输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同,万宁创新打造了多个“低空+”应用场景:“低空+文旅”,开发观光航线、跳伞等旅游体验项目;“低空+应急”,构建海上救援网络、发挥森林防火功能;“低空+培训”,开展飞行员复训、跳伞资质认证,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从“单一运输”到“生态闭环”的产业突破。

市场接受度持续提升

“从高空俯瞰,湛蓝的大海随着波浪涌动变换着深浅,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海南东时双悦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飞行教员高育玮这样描述“上帝视角”的独特体验,“别人说得再美,也不如亲自飞上天空感受。”

在万宁神州半岛跳伞基地,店长陈文启告诉记者,“我们接待的游客年龄跨度从5岁到59岁。有趣的是,其中90%以上是女性游客。”记者看到跳伞爱好者们陆续从天空降落。陈女士的女儿兴奋地向母亲讲述着跳伞体验,一张1.3万英尺的高空跳伞证书成为这次冒险旅程的纪念。

据陈文启介绍:“目前每天接待约30名游客,高峰时期,需要提前预约。”

在海南正门岭海崖滑翔营地,资深滑翔爱好者李媛正在整理滑翔伞装备,这位极限运动爱好者今年已经来这里体验了十多次。2021年考取滑翔伞证书后,她便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滑翔之旅。

“这里的飞行条件和风景都是国内顶尖的。”李媛分享道。

营地负责人王少军表示:“理想的滑翔需要合适的风力、高度和风景,这些条件我们这里都具备。”像李媛这样持证的爱好者可以独立滑翔,而新手则需要教练陪同。教练陈毓德说:“天气好的时候,爱好者可以玩上一整天。”

在专业培训方面,万宁还开展“低空+培训”业务,包括飞行员复训、跳伞资质认证等全系列培训课程。高育玮介绍说:“飞行员培训根据机型不同,费用在10万元到80万元之间。”

万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为飞机制造商预留定制空间,形成“停机+维护+培训”全链条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未来发展

万宁拥有石梅湾、日月湾、兴隆等几大特色湾区,如今,来这里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

对于如何更好发展“低空经济”,李涛建议:“希望海南能建设更多优质机场,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比如从万宁到西线,开车需要3~4小时,而飞行只需0.5~1小时,这将极大便利旅游和应急货物运输。”

资源整合,搭建更多应用场景,吸引国内外“低空经济”领域的合作伙伴落户万宁。

而在海南正门岭海崖滑翔营地,一段崎岖山路为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王少军希望改善基础设施:“希望能修建一条公路,方便爱好者前来。”陈文启提出:“希望划定半径10公里的专属跳伞空域,目前经常受交通管制影响,导致预约时间变动,增加了投诉率。”

对于未来,万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智慧航空产业园开展精准招商,发挥空域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构建“以场引企、以企兴链、以链促产”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路径上,将分阶段推进“低空+文旅”“低空+应急”等融合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通过系统规划和重点突破,万宁正在将“低空经济”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和产业升级的示范样板。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持续创新,万宁有望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