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祝女士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尽管多次走失都有惊无险,但还是会让祝女士十分担心。在襄阳,还有很多人和祝女士一样,他们的父母,同样在暮年因各种原因面临失智易走失的问题。如何守护父母安全回家的路,成了这些子女的一大心病。 这种令人担心的日子,正随着一把特殊的“回家的钥匙”的到来而改变。8月初,由《法治在线》栏目携手拼多多共同发起、联动襄阳市公安局启动的“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走进襄阳,向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们,免费发放一把装有高精度定位的“回家的钥匙”,为他们架起了一条安全回家的“快速路”。襄阳是“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第四站,此前已在武汉、郑州、青岛落地,目前累计发放6000多把“回家的钥匙”。 “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走进襄阳。王鹏 摄 有了“回家的钥匙”: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祝女士的母亲亢女士,因患病导致记忆障碍,如今80岁的亢奶奶,已经历过多次走失,这一度让祝女士崩溃又担心。“寻找我母亲这样的老人,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他们在外的时间越长,危险因素就越多。”祝女士说,“他们因智力退化很多人不会用手机,也不会用儿童电话手表。尽管网上有一些能够定位的产品,但因没有联动警方我们就没用。为了防止他们出事,我们常常被迫选择把他们关在家里,但一不留神他们就自己出去了,我们的心时刻紧绷着。” 祝女士向社区民警介绍家庭情况。王鹏 摄 今年7月,亢奶奶所在辖区的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檀溪派出所社区民警,将一把采用北斗卫星等高精度定位技术,匹配老人们使用钥匙习惯打造的“回家的钥匙”,送到了亢奶奶手上。 这把“回家的钥匙”可精准定位老人位置,家人则可在手机上查看老人位置轨迹。老人一旦走丢,“钥匙”可第一时间向社区民警和家属提供位置信息,路人发现老人时也可扫描钥匙上的二维码联系社区民警,在保障老人隐私的同时助力他们安全回家。 努力耕耘的他们:轮到“回家的钥匙”来守护 在亢奶奶居住的东方化工厂家属院里,一些人和亢奶奶一样,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包括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社区民警汪浩国表示,目前已为辖区内所有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发放“回家的钥匙”,建立起“人防+技防”的双重发力机制,降低老人们的走失安全风险。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少区域都有老人走失的警情发生。社区民警黄飞表示,走失的老人常常面临溺水、中暑、冻伤、交通事故等风险。走失的时间越长,安全风险就越大。依靠传统查看视频锁定走失人最后位置的方式,成功找到人较为顺利也要四五个小时,还要出动大量警力才能办到。 民警黄飞在演示如何使用“回家的钥匙”。王鹏 摄 如今,黄飞负责辖区的十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都用上了“回家的钥匙”。“现在,我们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也不需要很多的警力。因为设备能够实时精准定位走失老人的位置,不再需要复杂的查找视频等过程,我们最快7分钟就能找到他们,最慢也只需要半小时左右。”黄飞说道。 6000多把“回家的钥匙”:用科技搭建社会关爱的桥梁 近年来,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越来越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七成。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走失老人约50万人,平均每天有千余个老人走失,患阿尔茨海默病是主要原因之一,这背后是上千万个疲惫不堪的家庭。 《法治在线》栏目常年关注老人走失问题。他们发现,很多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被发现时,身上既没有手机,也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有的家属因此会给老人戴儿童电话手表,但在实际使用中,不少老人因病耻感拒绝佩戴或者偷偷扯下。与此同时,钥匙是很多老人兜里的唯一物品。他们年轻时使用钥匙的习惯,被自然而然地保留了下来,没有因记忆减退而改变。 是否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帮助走失的老人?2023年《法治在线》栏目携手拼多多共同发起“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设计和推出了一款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等多项技术、带有芯片功能且续航时间长的“钥匙扣”解决方案。老人走丢时,内置芯片会第一时间向警方和家属提供位置信息;钥匙扣显眼处设有二维码,路人扫码即可联系社区民警,既保护老人隐私,又便于联动救助。 “回家的钥匙”在手机端操作。王鹏 摄 截至目前,“回家的钥匙”公益项目已经在武汉、郑州、青岛、襄阳四地落地,累计发放6000多个钥匙扣。后台数据显示,每天都有5%的用户发起实时定位,照亮老人们回家的路。阿尔茨海默病带走的是记忆,但带不走家人的爱和社会的善意,“回家的钥匙”就是最好的证明。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项目负责人表示,拼多多参与发起该公益行动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全社会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科技不应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带着体温的守护。未来,“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将走进更多城市,守护易走失家庭的团圆心愿。(赵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