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8月13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18 | 查看全部

8月11日下午3时,位于西宁车辆段客车检修车间的空调检修室内闷热难耐,这里没有外界的微风徐徐,只有机器的轰鸣和设备的炙热……

检修车间内数十位空调检修人员身着深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背着沉重的工具箱,穿梭在各个检修区域,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脖颈、手臂滴落,浸湿了脚下的地面。

青工马卫栋半蹲在刚下修的空调机组旁,用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拧下一颗颗螺丝,正在拆卸风机滤网。灰尘混合汗水,在他的脸上划出道道黑色的痕迹。

“只有彻底清理滤网,才能让空调在烈日下为旅客送去清凉。”同事孙鹏正在进行吹尘作业,他手中的吹尘枪喷出强劲气流,灰尘和毛絮四散飞扬,刺痛他的眼睛,尽管泪水与汗水模糊了视线,但他依然专注地清理着滤网。过了一会儿他直起腰,深吸一口气,湿透的工作服上已沾满汗渍。

与此同时,刚入路不久的女职工张雨欣也在空调实验台前,目光如炬紧盯一排排监控屏,手指熟练地旋动按钮。汗水浸透她的头发紧贴头皮,形成硬硬的发绺。她猛灌几口水,转身又投入工作,仿佛周围的高温和嘈杂都与她无关。

“在狭小空间内,我被密密麻麻的电线和金属构件包围,身体只能微微挪动,按规定精准操作,反复确认故障点、更换零件测试运行。”在车上配电柜前,技术能手倪贵真正在对刚刚装车的空调机组进行带载试验,屏住呼吸专注测量电路,突然发现数据异常。待故障顺利排除,他的额头上早已布满密密麻麻的汗珠……

年轻工长柯成阳佩戴安全带,利索地爬上车顶,小心翼翼地移动,弯腰检查空调机组,判断出风量是否符合标准。不断忙碌的他,汗水渐渐模糊了安全帽下的脸。

工作间隙,检修车间的空调检修工们坐在一起稍作休息。一边喝水,一边聊天……疲惫的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暑运还在继续,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为旅客送去一片清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杜云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19 | 查看全部
近期,广东省持续高温多雨,蚊媒密度显著上升,基孔肯雅热及登革热(以下简称“两热”)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中铁十二局华南公司多措并举筑牢“两热”防护盾,保护职工安全。

总部迅速组织11名青年职工组成志愿服务队,普及“两热”防控知识。公司工会迅速统一采购了一批驱蚊水、电蚊液等防蚊物资,并确保及时、足量发放至全体员工手中,实现发放全覆盖。

广州设计之都项目开展科普教育。广州双岗停车场综合项目、广州天河牛利岗项目定期开展全域消杀工作。东莞大岭山优质产业园空间项目、中山翠亨新区西湾路项目组织专项灭蚊行动,织密员工健康防护网。

东莞大岭山优质产业空间产业园、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项目与当地相关部门构建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全面开展“两热”防控行动。中山市华照村乡村振兴清洁能源项目针对闲置低洼地块开展集中整治,历时10天,投入挖机21个台班、渣土车5辆,顺利清理约17000平方米低洼地,有效防止了雨季积水问题。职工志愿服务队还积极协助住户排查花盆托盘、空调排水管等易积水区域,倾倒积水、清理卫生死角,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播链,为当地居民健康保驾护航,彰显央企担当。(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叶小钟 通讯员 武岩 廖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0 | 查看全部
日前,中铁二局电务公司玉门铁路项目部举办了退伍军人职工座谈会和慰问活动。座谈会上,项目负责人带领大家一同回顾了退役军人职工们在企业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多年来,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岗位上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座谈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退役军人职工们纷纷敞开心扉,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感悟,畅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活。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勇气、担当与正能量,每一个细节都深深打动着在座的每一位职工,让大家的敬意油然而生。大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奋力拼搏,争做公司发展的生力军和排头兵。

座谈会在一片温馨而激昂的氛围中结束。随后,项目部负责人为每一位退伍军人职工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和祝福。希望他们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郭清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0 | 查看全部

近日,随着列车开出始发站,由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城铁分公司参建的南京地铁5号线实现全线贯通运营。

南京地铁5号线起于吉印大道站,终至方家营站,是南北向贯穿主城的骨干线。线路全长37.4公里,全部为地下线,共设地下车站30座,是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连接东南至西北方向的重要城区干线,途经夫子庙、南京博物院等重要旅游景点。

自进场以来,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5号线工程车站设备安装与装修工程D.005.X-SA10标项目部始终以“管理标准化、规章制度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施工作业标准化”为准则,严格执行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要求。施工中还首次运用新一代智能钻孔机器人,打造三山街样板站,建设质量受到各方好评。

据了解,南京地铁5号线机电项目施工部位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中心,如何保质量保安全保环保?进场以来,项目部反复调研现场情况、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根据地铁运营计划合理规划施工安排,力争高效高质完成施工任务。

除地铁5号线外,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正在参建南京地铁3号线三期工程强电总承包D.003.3-SA01标项目,同时负责南京地铁7号线变电委外维保项目、南京地铁1号线、5号线、10号线35kV供电委外维保项目,持续为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贡献中铁智慧和中铁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郜亚章 通讯员 陈佳琪 史兴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3 | 查看全部

“以前周末回家还得带着油汗的工作服,现在休息室有了洗衣机、制冰机,衣服一洗,再来杯冰水,瞬间‘满血复活’。这可是咱们自己动手打造的‘家’,心里别提多自豪了。”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山桥)能源动力分公司的职工韩兴,谈起“职工小家”的蜕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短短45天,一个曾经油渍斑驳、设备杂乱的“老车间”,在职工们的巧手改造下,摇身一变成为了功能齐全、温馨舒适的“职工小家”。这场由职工自主设计、亲手实践的“变形记”,不仅让工作环境焕然一新,更成为赋能生产、激发创新的“幸福驿站”。

改造前的车间。
改造后的车间一角。

环境蝶变:自己动手建“暖家”

为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中铁山桥能源动力分公司锚定“好环境孕育好产品”的发展理念,从环境焕新破题开启改造之路。没有外包队伍,职工们就当主力军——白天坚守生产岗,晚上化身“装修工”,亲手铺设1100平方米墙体板,有效阻隔温差、优化干燥度,让维修区域实现无尘化作业。

休息区同步升级成“暖心驿站”:通风设施吹散闷热,热饮机随时供应暖茶,制冰机解锁夏日清凉,洗衣机解决工装清洁难题……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家”的温暖看得见、摸得着。

功能跃升:学习生产双赋能

改造不只扮靓“面子”,更做实“里子”。职工小家里,“产业工人理论学习角”书籍整齐排列,电子屏滚动更新学习内容,专属桌椅宽敞舒适。线上+线下的学习矩阵让充电随时可行,“三会一课”、学习小组活动有了新阵地,理论武装与生产实践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职工“学、比、赶、帮、超”的热情愈发高涨。

职工小家更是提质增效的“攻坚枢纽”。该分公司重新规划作业流水线,优化电机维修各工序路径,让生产效率持续攀升;新购置的电机短路测试仪、测振仪等智能装备,推动故障分析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破解了人工检测“判断不准、响应滞后”的痛点。如今,维修耗时缩短 50%、备件成本降低 30%,实现质量与效益双提升。

创新孵化:小空间藏“大舞台”

立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要求,该分公司为职工小家注入“创新微阵地”基因。这里成了职工小改小革的“试验田”与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常态化开展小革小改课题交流、合理化建议征集,聚焦生产难点组织专题研讨,让创新思路落地见效;PLC编程专项培训持续开展,鼓励职工将多元编程思维融入实践,催生出一个个创新性解决方案。

(工人日报客户端特约记者 朱润胜 通讯员 董海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4 | 查看全部

8月10日,中铁四局杭州文一西路西延二期项目部举办主题为“工地寻暖迎候鸟 亲情共筑伴成长”的小候鸟夏令营活动,让员工子女深入了解父母工作环境,搭建亲子沟通桥梁,增进家庭感情。

活动包含三个环节:安全课堂通过剖析真实案例和演示消防器材操作,向孩子们传授安全防范措施与逃生技能,提升安全意识;工地参观环节,孩子们在父母陪伴下走进文一西路西延二期施工现场,近距离观察大型机械运作与现场施工实景,切身感受工程建设规模及父母工作的辛劳;最后于双溪景区进行亲子漂流,父母与孩子同舟协作,互助前行,在欢声笑语中深化了情感联结。

此次活动既让“小候鸟”们实地了解了父母的工作实景,深化了亲子情感;也缓解了员工的思亲之情,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与员工归属感,为营造和谐奋进的项目文化注入了温情动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付子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5 | 查看全部
傍晚时分,铜陵有色铜冠建安建材公司物理实验室内灯光通明。研发人员朱延明紧盯电脑屏幕,反复调试着一座黄金矿尾砂的配方参数。屏幕上跳动的数值背后,是他对“让固废成为性价比最高的井下充填料”的执着追求。

这位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90后工程师,正用7年1000余次实验积累的智慧,将曾堆积成山的工业固废转化为“绿色宝藏”。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累计消耗工业固废140万吨,协同处置尾矿约1000万吨,实现营收近4亿元,让“点废成金”从愿景变为现实。

用55次试验敲开固废资源化大门

2016年盛夏,刚走出校门的朱延明带着对材料科学的热忱,入职铜陵有色铜冠建安建材公司。彼时,公司正筹备30万吨胶凝材料生产线项目,计划用胶凝材料耦合尾砂充填矿井。这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高度契合的工作一下子激起了朱延明的兴趣。2018年,24岁的朱延明被破格提拔为技术部副部长。当时,胶凝材料以水泥和石灰为碱激发剂,不仅水化热高、耐久性差,且单位水泥用量大,充填成本居高不下。

“能不能用工业固废替代水泥?”这个念头随即在朱延明心中生根发芽。他从周边工厂收集来锂渣、铜冶炼渣、粉煤灰等12种固废,在实验室搭起“实验场”。

一开始,实验并不顺利。8个月里,54次配比实验接连碰壁。钢渣替代水泥时强度不足,粉煤灰比例稍高就影响和易性,这些难题一直难以攻克。

直到第55次试验,朱延明终于找到平衡点。用5%的钢渣替代水泥,既保证强度又降低成本,让胶凝材料的固废含量从80%提升至85%。这项突破让《新型胶凝材料》项目摘得2019年铜陵有色集团科技创新三等奖。

27个配方筑起绿色技术壁垒

初尝胜果的朱延明并未止步。“要做就做彻底的全固废胶凝材料,剔除水泥、石灰和天然石膏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朱延明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冲刺的目标。

2020年,他带领7名大学生组建研发小组,向这一行业难题发起冲击。

没有现成技术参考,他们就从原料基础分析做起。锂渣的活性激发温度、钢渣的粉磨细度、碱渣的pH值波动……每一个参数,他们都要经过上百次验证。

2021年3月,初代全固废胶凝材料研制成功,可扩大试验时,充填体强度突然“跳水”。朱延明盯着固废进货单沉思:“问题会不会出在新进原料上?”化学分析结果印证了猜测:这批工业副产石膏的三氧化硫含量低了20%,碱渣的氢氧化钙含量少了10%。

“固废成分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影响最终性能。”这个发现让团队豁然开朗。

此后的无数日夜,他们像“找茬”般记录各种变量。最终,团队建立起包含127个配方的全固废胶凝材料数据库,可精准匹配不同矿山尾砂特性。

这项成果迅速落地:11座矿山井下采空区被成功填充,充填体强度达标且成本降低15%。《有色冶炼渣充填胶凝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获中国黄金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24年更入选联合国“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典型案例,让中国技术站上国际舞台。

让固废在公路路基“安新家”

“井下充填能消纳的尾砂有限,得给固废找更大的用武之地。”朱延明又将目光投向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10月,他带领团队尝试将铜矿尾砂、全固废胶凝材料与土壤、碎石耦合,研制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材料。

实验室里,他们反复测试不同配比的抗压强度、水稳定性,经过上百次优化确定最佳配方。2024年,347国道与330国道的工业试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每百公里标准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处理,可消耗铜尾矿30万吨、全固废胶凝材料5万吨,节约水泥5万吨,减少碳排放3万吨。”朱延明算了一笔“绿色账”。

如今,团队参与制定的《铜尾矿作道路材料应用技术规程》已成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填补该领域技术空白,更多“固废变宝藏”的故事即将上演。

“看着堆积如山的尾矿变成坚实路基,那种成就感无法替代。”朱延明说。这位90后工程师用7年时间证明:青春的力量,既能扎根实验室的方寸之间,也能撑起生态文明的广阔天地。(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华 通讯员 李莉 吴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6 | 查看全部

8月10日15时,经过58个小时的昼夜奋战,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兰州中通道项目部圆满完成甘肃榆中山洪抢险救灾任务。

8月7日以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夏官营镇等乡镇受灾严重。面对严峻灾情,8月8日5时,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兰州中通道项目部接到抢险指令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紧急调集50名抢险救援人员,投入4台挖掘机、4台自卸车、1台柴油罐车等机械设备,迅速奔赴抢险现场。

临时边坡防护

在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元古堆村和兴隆山,山洪突发且来势凶猛,裹挟着大量泥沙、树枝和垃圾迅速冲上路面,导致多条路基被冲刷破坏受损,排洪通道淤堵,通往受灾一线的道路中断。

为了快速抢通救援通道,项目部迅速调集精锐力量组建救援突击队,开展排洪通道疏通、跨河转运等工作,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利用挖掘机等多台大中型设备,采用人机协调作业模式,昼夜不停开展作业,为后续救援物资运输创造条件。

埋设过水管涵

在这次与山洪灾害的较量中,抢险人员无所畏惧,快速搭建过水栈桥,填筑临时作业平台、休息区。期间累计疏通救援道路1800米,埋设过水涵管60米,修筑临时过水栈桥6处240米、防护边坡5处650平方米,跨河转运105名参与抢险人员,疏通排洪通道80米,填筑临时作业平台、休息区900平方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李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6 | 查看全部

近日,中铁六局电务公司2025年“四电”专业技能比武第一期在郑州铁路技师学院成功举办,来自8个项目部的51名参赛选手齐聚一堂,在电力线路工和接触网工两大专业领域展开技能比拼。

本次技能比武由电务公司主办,北京电力项目部、电气化项目部承办,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协办。比赛采用“理论+实操”双模块考核体系,全面检验参赛选手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选手们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作风。电力线路工选手沉着应对预设故障,运用万用表精准排查,快速制定解决方案,展现出过硬的应急排障能力。接触网工选手以精湛技艺完成零部件组装,螺栓紧固、垫片安装等操作精准到位,彰显了严谨的专业素养。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各工种前六名优胜选手。

据悉,自2016年以来,电务公司已连续9年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累计培养技术骨干400余人次。该赛事已成为企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平台。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白鸣歧表示,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通过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方式,不断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岩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6 | 查看全部

8月11日,中铁四局安装公司云南区域经理部开展“千里‘童’行,工地筑爱”小候鸟反探亲活动,一群“小候鸟”从四面八方背起行囊,主动“逆向迁徙”,勇敢地踏上“反探亲”的旅程,跨越千里抵达多彩贵州,一场关于亲情、陪伴的温暖故事与“筑路人”爸爸们在工地上正悄然上演,团圆的气息扑面而来。

为了让短暂相聚的“小候鸟”们在项目部这个临时家园里找到归属,更为了让常年在外而缺席日常的“候鸟爸爸”们,在短暂的相聚中弥补缺憾,区域经理部以“我们的幸福故事”为主题,特别策划了一场温馨而隆重的欢迎仪式,项目部为“小候鸟”们送上精心准备的趣味图书和玩具,鼓励他们徜徉书海、汲取智慧,希望这份心意陪伴他们开启一个身心愉悦、收获满满的暑期旅程。

座谈会结束后,区域经理部组织“小候鸟”们体验手工干花团扇和创意贝壳相框小夜灯制作。孩子们精心挑选心仪的干花与绿叶,细心粘贴于扇面;又用斑斓的贝壳、玲珑的海螺,点缀出充满海洋气息的清新图案。

小候鸟认真完成团扇制作

此次活动中,中铁四局安装公司云南区域经理部工会深入践行“幸福之家”文化理念,切实履行工会“娘家人”职责,推动多维度关爱服务走深走实、落地见效。据了解,近年来,区域经理部立足实际,持续深耕员工关怀,将困难家庭帮扶、职工伤病慰问、金秋助学、职工婚育关怀、疗休养保障、节日慰问及文娱活动等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并制定专项措施,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一线职工的关心关爱,切实提升职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榆 通讯员 李瑞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