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青/图 陈曦/文
据“南方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湖北武汉的刘小姐反映,2024年她花2万多元报名参加了某培训机构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合同中约定,如果刘小姐未能通过笔试,该机构会退费1.7万元。事后刘小姐没能通过考试,却被告知一年只能退款1000元,这笔费用要17年才能退完。而该机构2024年的“待退费负债”为5.8亿元。
漫长的退款过程,再叠加企业资金链紧张、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等因素,“分期”很可能变得“遥遥无期”。推出“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曾是一些公考培训机构的揽客策略。于消费者而言,考不过也没损失,对机构来说,相当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然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推高了培训机构的“退款率”,加之网络学习资源越发丰富,线下培训消费渐趋理性,种种因素让机构退费压力陡增,原有模式难以为继,于是风险被转嫁给了消费者。对此,行业应做出反思,着眼于市场的新变化和自身的长远发展,及时调整商业模式。有关方面也应及时介入,敦促相关机构履行承诺,切实做好预付费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