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0月14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对监测识别有返贫致贫风险的600多万群众进行了精准帮扶,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过渡期以来,我国全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丰富帮扶政策“工具箱”,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为了避免政策出现“急刹车”效应,党中央设立了5年的过渡期,确保脱贫成果巩固与拓展,并顺利对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5年来,各地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帮扶力度,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活力持续增强。2024年,脱贫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22元,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各脱贫县形成2个至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这些数据显示,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并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过渡期结束,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将进入新阶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为新阶段的农村发展政策调整提供了方向。在原有帮扶的基础上,实施更加精准、分类化的帮扶措施。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将加强劳动能力开发式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并注重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确保低收入群体不掉队。

帮扶政策还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精准帮扶力度,特别是在经济相对滞后地区,建立差异化扶持机制;强化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的开发式帮扶,注重技能培训与就业扶持,增强“造血”功能,防止返贫现象发生;通过东西部协作与定点帮扶等手段,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振兴发展弥补地区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人口在困难时期能得到有效的生活保障和支持。

未来,政策将继续坚持精准原则,依据新发展阶段的需求,优化帮扶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长期稳定。通过精准识别和帮扶低收入群体与欠发达地区,确保脱贫群众逐步走向富裕,避免返贫风险。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有机衔接,推动农村经济从“脱贫”走向“振兴”,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富裕。总体看,要一以贯之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和称赞,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脱贫攻坚及其成果的巩固拓展不仅带来了乡村物质层面的改变,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它不仅提升了脱贫农民的收入水平,更增强了他们生活的动力。乡村全面振兴将从这些深层的变化中汲取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

(仇焕广,作者系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金秋十月,一场场激情澎湃的体育赛事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

在“双奥之城”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中国大满贯双星闪耀,观赛人数与票房收入双双刷新历史纪录。大湾区全运会筹备紧锣密鼓,“苏超”联赛的呐喊、“村BA”球场的欢呼此起彼伏。

据官方数据,WTT赛事直接收入近1.54亿元,激活北京市石景山区消费近3.2亿元。中网赛事期间,国家网球中心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93%。

曾几何时,体育是校园里的边缘课程、电视里的专业赛事;如今,它早已融入日常,成为人们火热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重塑着个体的生活节奏与价值取向,更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注入新活力。

体育,正以空前深度重塑健康观念。社会快节奏、高压力下,慢性病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才是最宝贵的资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列为首要目标,体育正是关键抓手。

跑步、瑜伽、骑行等灵活、低门槛的项目,成为不少人的运动首选。清晨的公园、黄昏的河畔,随处可见奔跑的身影。运动中,人们学会坚持与专注,不断突破自我。社交平台上,“打卡5公里慢跑”“平板支撑3分钟”等“小确幸”刷屏。运动带来的成就感,成了人们对抗焦虑的正能量,让体育从生活调剂品变成了精神助推器。

体育,正以空前广度重塑社交形态。过去,社交常围着餐桌转、靠着会议聊,年节礼盒里装的不是烟酒就是食品。如今,运动场变为社交主场,运动装备成了串门好礼。从城市公园到乡村广场、专业场馆到线上社群,以运动兴趣为纽带的社交生态加速形成。

体育天生具有破圈层、促平等的特质。基于共同规则和运动能力,不同背景的人能走进同一片“对话空间”。更难得的是它的正向底色,并肩作战的情谊、挑战极限的拼劲,彰显着体育的包容性与凝聚力。马拉松赛道上,陌生跑者互相鼓劲;羽毛球馆里,忘年球友默契配合;亲子运动会上,不同家庭欢声笑语。这种健康、平等、共享的社交新模式,既丰富生活选择,更促进社会和谐。

体育,正以空前速度驱动产业升级。随着体育融入日常,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赛事门票、运动装备,而是向更多场景延伸。从“体育+”到“+体育”,跨界融合成了常态。露营探险、定向越野等潮流运动,带动了装备租赁、户外指导、营地服务等新职业发展;体医结合催生运动康复、体态纠正、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各地培育体育品牌,打造城市体育IP,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持续扩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体育产业增加值在2021年至2023年间,年均仍增长11.6%,远远跑赢同期GDP。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断提振体育消费。体育这艘巨轮,早已驶出传统港湾,向着产业经济的蓝海破浪前行。

从改变个体生活节奏到重塑社会连接方式,从激发消费潜力到推动产业升级,体育正以多元形态深入社会肌理。当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蓝图徐徐展开,体育不再只是赛场上的金牌与欢呼,更是每个人生活里的阳光与快乐。这场“体育改变生活”的生动实践,期待更多人主动参与。(梁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对小学生来说有点幼稚,但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原来我们都在努力扮演一个大人”……成年人“儿童化”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现象。

“怀旧经济”的兴起是成年人“儿童化”的重要信号。从毛绒公仔到盲盒,原本面向孩子的玩具,正成为成年人的心头好。不少款式一经推出就迅速售罄,甚至溢价严重,二手市场炒到上千元仍一“娃”难求。

成年人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也在悄悄“还童”。“尊嘟假嘟”“宝宝体质”等模仿小孩语气的表达层出不穷。爬山时爱捡各种各样的木棍、下雨天看到积水忍不住踩上几脚,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也成为年轻人的默契。

不少人坦言,哪怕已经经济独立,但心理上仍非常依赖父母,出门会报备,晚上有门禁,甚至点外卖都得偷偷摸摸。自嘲背后,藏着的是在父母眼里自己永远是孩子的温暖,以及始终有人牵挂的踏实。

什么推动了成年人“儿童化”的流行?

年轻人面临激烈竞争与社会期待的多重压力,退回童年成了心理“代偿”。在记忆中的“童年乐园”里,拼好一套积木就能获得成就感,获得一件新玩具就能开心一整天。这种微小而确定的快乐,为现实压力提供了缓冲空间,让人得以短暂“回血”、重新蓄力。

一些成年人也在通过现在的行为弥补儿时的遗憾。那些曾经求而不得的玩具、被学业挤压的游戏时间,如今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都可以一一实现。“成年后,我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与那个从未长大的“内在小孩”达成和解的努力。

对“Z世代”来说,玩具、动漫、游戏本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喜欢二次元和喜欢文学、电影一样,并不存在所谓成熟与幼稚的区分。他们不愿被“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的观念所束缚,而是自信地选择活法。

向往童心并不是新鲜事。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就是本心,失童心便是失真心。成年人追求童心,未必就是拒绝成长,而是尝试重新定义成长。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容许多元生活方式的存在。我们不必急于给成年人“儿童化”贴上“幼稚”“躺平”的标签。在成人世界中保持好奇与天真,恰恰是难得的心理能力。它让人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热爱生活。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成年人“儿童化”与消费主义过度捆绑。当天价盲盒、限量周边不断刺激购买欲望时,治愈可能变成“致郁”,慰藉可能变成负担。更不可取的,是以“不想长大”为借口,心安理得逃避成人的责任,甚至放任自己的无知与怯懦。

最理想的状态,或许就是在成人与儿童的状态间自由切换。工作时全力以赴,休闲时尽情天真;对外处事得体,对内保持童心。把握好这个尺度很难,但唯有如此,才能让童心童趣成就生活的美好。

成长,从来不是把童年抛在身后,而是将童年的好奇、勇气与纯粹,在成人的世界中重新安放。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实现自洽,不仅是一代人的生活智慧,更是对成长最生动的诠释。(郑伟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主题为“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梳理我国近五年的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从“发展粮食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到“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再到今年的“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从供给端到消费端,导向变化清晰可见。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 1.3万亿斤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为什么还要强调节约?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1000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800斤安全线。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营养健康,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估算,我国全年粮食消费总量在1.66万亿斤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仍不能满足消费总需求,存在将近2000亿斤缺口。与此同时,全球气候不断变化,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产难度也在增加。再加上复杂的国际形势等因素,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较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

提起节约粮食,“光盘行动”最为人熟知。这一行动,在十余年间深刻改变了社会消费风气,有效提升了全民节约意识。合理点餐、剩菜打包等行为从“丢面子”变为社会新风尚,“小份菜”“防浪费”已成餐饮外卖常态选择。同时也要看到,餐饮消费环节特别是商务宴请、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仍然存在大吃大喝、过量点餐等浪费现象,“光盘行动”需进行到底。

节约粮食不仅仅在餐桌。当前,粮食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每个环节都要防止“跑冒滴漏”。据有关机构估算,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通过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与反浪费工作,逐步构建起贯穿粮食全链条、覆盖治理多维度的制度体系。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节约原则。同年《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发布,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提出减损要求。202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施行,设立“粮食节约”专章。同年12月《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发布,进一步明确全链条减损路径。

制度保障下,减损成效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在机收环节,我国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

节粮减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每个人都是实践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正如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所倡导的,人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共同守好节约粮食的每一道关口,就能让每一亩“无形良田”颗粒归仓,不断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防线。(修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红旗渠修渠人及其后代沉浸式再现当年战天斗地的感人场景;一线水利工作者分享护水兴水故事;奥运冠军张雨霏、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演员刘昊然等分别结合自身经历,用青春热血的拼搏故事激励年轻学子逐梦新时代……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此次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治水、治国的故事及蕴含其中的精神财富。舞台上,借助AI技术,治水先贤大禹、李冰、郭守敬、王景“穿越”而来,分享治水经历,体验多项现代“治水黑科技”;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讲述了历代河海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水脉的赤诚和担当;演员侯勇则以动情的演绎,再现河海大学老校长严恺青年时代毅然归国、选择“水利报国”的感人故事……一幕幕情景交融,展开了千年治水的精神脉络,也为当代青年点亮了奋斗的坐标。

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这就是青春的模样。活动现场,多位河海大学“重量级”校友贡献我国水利事业、“以奋斗书写一生”的事迹被置于聚光灯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总设计师郑守仁,在三峡工程坝区18平方米的宿舍里一住就是27年,带领团队突破了20多项“世界之最”,用坚守诠释“国有所需,我有所为”;国家卓越工程师顾明现场科普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守护太湖碧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用40年踏遍千山万水,参与擘画“四横三纵”国家水网,见证了“水往高处流”的中国奇迹……

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爱国奋斗基因,在青年一代河海人中得到了传承。无论是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还是乌东德、白鹤滩等“国之重器”,都可以看到河海人的身影——他们以科技守水、以智慧护水,用行动“接力”实现着前辈的梦想,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充分绽放。

以家国情怀为底色,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所需,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当代青年的自觉行动。在活动现场,已经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几位青年告诉同学们:“请相信,奇迹也有‘算法’,做成事没有那么难!只要你坚持努力,就可以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十块奥运奖牌,好像也不是终点,目之所及的方向仍有高峰,我还有继续攀登的愿望。”“不妨把人生当成一场‘对生命的塑造’——去体验、去尝试、去修正。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害怕平凡。”他们的感悟和鼓励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青春的每一份努力都能汇入时代奔腾的洪流,也终将有所收获。

江河奔流,生生不息;青春奋斗,接续不断。放眼祖国大地,治水者守护安澜,建设者托举城市,耕作者播种希望,科技工作者探索未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体力行,一点一滴积累起国家的底气和前行的动能。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青年从治水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平凡中找到实现自我的价值,于坚守中绽放光芒,在祖国壮阔的山河间,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走进云南文山州文山市东山乡的文山复烤厂新厂区,430亩的园区里,联合工房的钢结构屋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联合工房二楼,“匠智”党员突击队的技术骨干王师傅正盯着中控屏上的参数曲线,手指轻点鼠标调试卧式打叶机组说:“这台新设备的风分器采用高速皮带抛料技术,比老厂区的设备能耗降低32%,以前老厂调设备得围着机器转,现在在中控室就能精准控温、控速,效率高多了!”

图为联合工房二楼中控室。李柄燚 摄

从13公里外的老厂区,到如今这座现代化复烤基地,文山复烤厂的易地技改不仅是一次“搬家”,更是一场关乎烟草加工产业转型的“蝶变”。曾经,老厂区地处闹市区,环保压力,与周边居民区的矛盾日益凸显,分选棚分布零散,收储时货车堵在门口是常事……而现在,这些“老难题”都随着易地技改的落地逐步解决。

技术革新:工人从“体力型”转向“技能型”

新厂区的生产线处处透着“智能范儿”:联合工房内,12000kg/h打叶复烤生产线串联起271台(套)新设备,从配叶切断到成品装箱,多个环节实现自动化;纸箱自动开箱套箱成型系统前,机器人精准吸箱、折叠;线叶片结构检测装置通过双光谱技术,7个取样口实时反馈叶片含梗率。“以前得取样送实验室,现在数据秒出,我们只要根据参数微调设备就行。”生产技术室的年轻技术员小唐说。

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让职工从“体力劳动者”转向“技能操作者”。文山复烤厂专门针对新设备开设了“师带徒”培训课,邀请设备厂家技术员和厂里的老工匠一起授课,截至目前,像“匠智”突击队这样的团队,已累计解决设备调试难题20余个。

绿色转型:老厂房的“烟火气”换成新厂区的“生态味”

在新厂区的东南角,一座造型像“小提琴”的雨水调蓄池格外显眼,这是厂区绿色设施的“代表作”。630立方米的池体里,跌水曝气、人工湿地与紫外线消毒工艺串联,收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不仅能补充生产用水,还成了职工休息的景观区。“以前老厂下雨好多地方会积水,现在不仅能‘存水再用’,还有了个散步的好去处,闲暇之余我们常来这儿散步。”后勤的陈姐笑着说。

从“高耗能、高排放”到“绿色低碳”,新厂区的转型处处考虑职工的工作环境:选叶车间的喷雾加湿系统保持恒定湿度,避免烟叶造碎的同时,也让工人告别了“干得嗓子疼”的日子;联合工房的通风系统每小时换气3次,粉尘浓度比老厂区降低60%;就连厂区的湿地果园,都是职工们自己捐树种、自己栽种的,“种的缅桃、枇杷来年就能结果,这厂区就跟家一样。”参与种树的职工说。

如今,文山复烤厂的新厂区已进入投产冲刺阶段。从“老厂房”到“智慧厂区”,这场转型不仅让烟草加工产业换上“新装备”,更让职工们的工作更体面、生活更有盼头。(周媚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今年初的一次演讲上,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祝铭明戴着智能眼镜上台发言,在大会现场刮起一阵潮流新风。看似普通的眼镜,可以实时提词、拍照、录音、导航……这款主打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的智能眼镜,吸引了线上线下关注。

Rokid于2014年正式成立,彼时,全球AR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而国内产业链几乎是空白。面对“无经验可循、无标准可依”的现实境遇,Rokid选择了一条“全栈自研”的艰难道路。

10年间,Rokid投入超20亿元研发资金,组建了研发人员占比60%的人才团队,在语音算法、视觉算法、操作系统、芯片设计、光学显示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如今,Rokid智能眼镜产品已销售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消费级产品累计出货超30万台,用户复购率高达35%,公司也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

一副智能眼镜,正在改变人们与信息世界的连接方式。Rokid团队始终相信:技术的使命,是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在现实中。

记者:李涛、王俊禄、张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以仿真模拟、劳模教学等形式不断夯实班组青年员工技能基础。图为10月10日,该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王明(左)借助VR体验设备,向青年员工讲授高空作业技巧。郭晖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针对近期海上持续大风降雨天气,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员工加密巡检频次,通过自动化系统严密监控海上生产动态。图为10月10日,CB4D平台班组职工正在顶风冒雨巡检油水井生产情况。张灿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应急演练提升事故处置能力

本报讯 近日,中油电能热电一公司压力管道泄漏事故专项应急演练在1号汽轮机正式打响。公司应急小组成员和热机检修部相关检修班组19人参与应急观摩演练,提高检修员工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韩国富)

“三勤服务”护航旅客出行

本报讯 近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客运段呼杭二车队七组开展服务再提升工作。针对线路客流量集中的特点,乘务员董华提出“车门口勤提醒、开车勤宣传、途中勤巡视”的三勤服务法,让旅客旅途安全又温馨。(邹亦涵)

狠抓精细管理强化风险管控

本报讯 江汉油田采服中心狠抓精细管理,强化风险管控。聚焦压裂、酸化等高风险作业,严控异常工况处置,落实“懂技术、懂安全、懂管理”人员驻守现场;加强外包业务全过程监管,推进工艺优化与本质安全提升。(张飞)

“西动尖兵”除隐患保安全

本报讯 “我会落实好检修作业标准,修好每一辆车。”10月9日,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段重庆西动车运用车间举行的“西动尖兵”表彰会上,二级修职工李红说。该车间根据安全隐患奖励、典型故障奖励等奖励类型,每季度进行积分排名,将排名前十的职工评为“西动尖兵”。(李各)

“三赛”赛出“三个百分百”

本报讯 10月13日,西南油气田川西北气矿历时7个月的基层班组综合能力提升劳动竞赛落幕。这场以“赛基础工作水平、赛员工能力提升、赛班站文化讲解”为核心的“三赛”比拼,为班组“工作计划执行率100%、资料完整规范率100%、培训计划实施率100%”的“三个百分百”目标筑牢坚实根基。(廖光明)

“一课一练”精技艺

本报讯 近日,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南车辆段向塘修车车间钩缓组坚持开展“每周一学”,围绕车钩缓冲装置检修标准、焊接工艺要求、典型故障案例及安全风险卡控等重点内容,组织系统化学习,提升职工对关键工序的掌握程度。(陈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