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0月14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张玺 本报通讯员 王琳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津新增注册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180件,同比增长22%;创新医疗器械获批4件,创同期历史新高。

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体推进作风深刻转变与监管深度创新,通过沉浸式调研实践、精准化政策引领、陪跑式靠前服务及智能化监管升级,推动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品的生产环境对洁净度级别有哪些要求?如何保障生产环境符合条件?”“生产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有哪些?在过程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如何处置?”日前,在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干部田玉璐正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专业问题。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药监局组织16名医疗器械检查员,深入审评查验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生产企业及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不少于40个工作日的沉浸式研学。

检查员们变身“学徒工”,通过“手把手”跟岗实践,系统掌握医疗器械生产全流程技术细节,进一步锤炼专业本领,推动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过去调研多是‘座谈听汇报’,现在是‘蹲点看实情’。”市药监局副局长唐楠表示,“沉浸式实践让我们真正沉到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帮助企业更好规范生产管理。”

2025年,天津市药监局紧扣企业“急难愁盼”,创新推出沉浸式研学等数十项改革举措,通过提前介入指导、研审联动推进、开通绿色通道等创新机制,将“被动审批”转为“主动服务”,直击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周期长、转化落地难等关键堵点,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清障提速。

今年,该局联合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印发《关于支持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锚定先进生物材料、高端医疗设备等4个重点领域,为高端医疗器械从研发、注册、使用等各环节提供政策支持,助力增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融合研发创新、小试中试、通用制造、营销服务、投融资五大创新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起“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该研究院已吸引120余个优质项目落地,预计三年内孵化出15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针对脑机接口技术优势,天津市药监局成立专项服务专班,与国内无创脑机接口研发转化的领军者——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建立长效、畅通的沟通机制。在该机制推动下,实验室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等两个产品已获批上市;脑电采集与事件相关电位系统等产品进入审评审批“快车道”。

天津思塔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曾因股权关系复杂、申报材料繁琐,产品境内转化一度停滞。市药监局组建专项服务专班,多次深入企业“把脉问诊”。一方面梳理股权结构,厘清权属关系,另一方面优化申报材料逻辑,提升申报效率。“在药监局全程跟踪指导下,我们快速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至少节省了半年时间!”企业负责人张丽说。

精准服务不仅解决单个企业的难题,更通过赛事平台赋能产业生态。在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筹备期间,大赛现场设立审评审批、检验检测等一站式服务展台,为参赛团队提供政策解读、流程指引等定制化咨询,累计接待咨询超百次。

精准施策的关键在“靠前”。该局建立第二类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事前指导工作机制,按照“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的要求,将服务关口前移。今年以来,已为16个产品审评审批提供事前指导,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0余个。

今年以来,天津市药监局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基础上,试点“AI风险预警模型”,推动高风险品种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聚力打造的数智化风险要素数据库,已全面汇聚全市841家生产企业、1.3万余家经营企业的审评审批、监督检查、抽检结果、不良事件监测等核心数据,创新构建“一企一档”动态管理体系。

“过去各部门数据壁垒高,风险排查像‘盲人摸象’;现在风险信息一目了然,监管决策有了‘千里眼’。”该市药监局工作人员雷声介绍,通过数据汇总分析,精准识别出生产环节无菌控制、经营环节储存运输等5类共性风险点,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蒋菡

阅读提示

影棚是影视产业工业化、标准化的重要一环,高标准的影棚将改变影视制作流程,成为影视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扬州影视基地用硬核技术、工艺优势赋能影视产业,解决了水戏拍摄困难的行业痛点。

当你来到江苏省扬州市空港新城的核心区域,会看到一栋又一栋四四方方的白色建筑。你很可能以为这些都是寻常的厂房,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个功能各异的摄影棚,它们所在的是占地26.5万平方米的扬州影视基地一期。

该基地一期工程于2024年1月完成竣工验收并交付投运,负责其建造及运营维护的,是扬州中交光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光线)。该公司由一家以港口和航道工程建设为主业的企业——中交三航局联合北京光线传媒、江苏融汇建设及中交二航院合资组建。

截至2025年上半年,扬州影视基地累计接待10余个影视剧项目,以及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平台公司多项综艺网络视听项目。“这个暑期热映的电影《东极岛》就是我们基地超级水景棚的首个尝鲜者,影片中大量高难度水下拍摄场景就是在这里完成的。”9月28日,中交光线党支部书记沈雪健告诉记者。

另一种“水工”

超级水景棚是扬州影视基地的一大特色棚,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长105米、宽67.5米,总高度31.4米。其中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组合造浪池,相当于两个标准泳池,可满足最深11米的水下拍摄。

“水戏被公认是最难拍的。我们在基地规划设计之初,就耗时两年走访了解影视剧导演们的需求,希望填补国内高端专业水景摄影棚的空白。”中交光线总经理李勇说。

李勇曾从事影视行业21年。据他回忆,2000年初,各类国产电影中与水有关的情节还很少,减少水戏戏份是导演的常规选择。“除此之外,导演还会通过CG技术进行水戏制作,但该方式需要建模并抠像,再融合成成片,不仅耗时耗资金,人物在水中的各种动作也很难与背景浑然一体。”

超级水景棚无疑给创作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这里的组合造浪池配备先进的造浪系统,能精准模拟出排浪、转浪、突浪等多种海浪形态,造浪宽度可达35米,最高浪高达3米,浪型多达200余种,还能完成瀑布和泥石流等高难度水戏拍摄效果。

“在拍摄《东极岛》时,剧组使用空气造浪系统实现不同时长、不同频率的排浪效果,逼真地还原了海难发生时的汹涌波涛。”沈雪健说。

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数字控制系统,工作人员还可对空气造浪、真空造浪两大核心系统进行远程控制,使得浪型塑造便捷且可复制。“只要你把浪型选好,电脑记住相关数据,NG后再拍,一切场景条件都是一样的,便于镜头拼接。”沈雪健说。

为了造浪,组合造浪池内坑中有坑、坑内还有坑,基坑标高数量近20个,基础节点详图30余幅,各种基础构件多达上百种,预埋件总数超过2000个,对沈雪健这个“老工程人”来说这也是第一次遇到。施工人员采用BIM技术,依托Revit、红瓦、广联达BIM5D平台,将二维设计图信息转化成三维模型,确定开挖顺序及行进路线。

“这个棚跨度67.5米,吊车不能在水池里走,我们前后开5次会论证施工工艺,最后使用了两台800吨的台吊,终于顺利完成施工。”沈雪健说。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水工”?

看不见的是匠心

“看得见的是震撼,看不见的是匠心。”在扬州影视基地的另一个特色影棚——“万米棚”内,中交光线副总经理于勇感慨。

的确,“万米棚”的规模足够震撼——桁架跨度达67.5米,棚内无需另外立柱支撑,实现了真正的无柱空间;总高度达32.7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两个足球场的面积。棚内可以满足飙车、足球比赛、造山、建楼、建太空场景等特殊拍摄需求。

站在偌大的影棚内,说话一点回音都没有。“影棚屋面、墙面采用新型材料——ALC装配式复合音效一体化板,在普通ALC板基础上进行声学装修,针对每个棚调音需求的不同,调整内部吸音材料的位置密度,共设计8种不同ALC板类型,有效杜绝回声和噪音污染,便于影视剧收录同期声。”沈雪健介绍,该项技术的应用2022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抬头看,棚顶的各种管线密密麻麻,很容易“打架”。屋顶主桁架在棚内组装后安装,棚内场地有限,最窄处施工吊车与柱子之间最小只有10厘米的距离,也很容易碰上,施工难度大,操作精度要求高。“我们通过BIM模拟,确保了施工的精准度。”沈雪健说。

对于影棚来说,排烟设备十分重要,要保证封闭的棚内空气清新、光线清晰。一个个断面宽度五六米的排烟联箱如何安装到天桥上方?“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满堂脚手架法,而是在钢结构桁架下的弦杆上直接搭设高空平台,无需从地面一层层搭设,平台所用材料均可重复利用,此工法降低成本达1523万元。”沈雪健说,该平台设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搭设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面对一个个施工难题,这个团队凭借施工技术的创新、施工工艺的改进一一化解。

跨界是必须的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有影视基地‌200多个‌,涵盖从大型综合性基地到小型特色拍摄地等多种类型。其中比较活跃的约五六十个(年接待剧组10个以上)。

仅以江苏为例,近年来影视基地群正加速崛起。在苏州的周庄影视基地,除了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巷道之外,新建的3个虚拟摄影棚将实现传统实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全国最大的LED拍摄巨幕正在改写影视制作规则;在常州西太湖影视基地,最新引进的“ULIGHT智能光场”系统,将短剧制作周期压缩至7天。

差异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水戏的拍摄是最难的,有的影视作品出于拍摄周期和成本的考虑,把大部分水戏砍了。中国是基建强国,为什么不借用我们在建筑技术和工艺方面的优势来解决这个痛点呢?”于勇说,现在马来西亚、英国也有类似的水景棚,但扬州影视基地超级水景棚的规模和功能都有优势。

曾获4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海上,这些戏份大多是在一个机场里搭建的水池中完成的。据介绍,那个大水池长60米,宽30米,深2.7米,能够造出50种不同的波浪。有人评价导演李安“用一池水制造出翻天巨浪,也制造出水天一色的如镜海面”。

在扬州影视基地的超级水景棚能拍出怎样的大海,值得更多期待。

在于勇看来,跨界是必须的。“我们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始终贯彻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安全支撑三大要素,将中交集团的一体化、综合化、集成化、数智化融合发展优势与电影工业4.0的要求相适应,力争打造影视产业标杆工程。”

于勇认为,影棚是影视产业工业化、标准化的重要一环,高标准的影棚将改变影视制作流程,成为影视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用硬核工业、硬核建筑业赋能影视产业,可以推动中国影视产业的工业化、集约化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0月10日~12日,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举行。此次大会以“碳硅共生 合创AI+时代”为主题,多家企业携最新科创成果,以及AI赋能生活、生产、治理等诸多领域解决方案精彩亮相,生动展现了“可触、可感、可体验”的未来科技图景。

在新型工业化领域,AI+柔性制造实现了“研产供销服”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在大会现场,生产环节中柔性制造的实践应用被真实展示,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AI是如何灵活响应多样化生产需求的。本报记者 杨召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杨冉冉)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提出到2027年,新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以标准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加快云计算领域国际标准供给,促进产业全球化发展。

云计算是基于网络以服务方式将分散的计算、存储、软件等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供应和管理的模式。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基座,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良好数字生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云计算产业主要涉及硬件、软件、服务、应用、网络和安全等6个部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云计算产业已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新兴技术持续演进、行业应用融合发展,云原生、智算云、行业云以及数据即服务、安全即服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亟须完善云计算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引领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指南在2015版的基础上,优化了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布局,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持续强化智算云供给能力。立足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优化智算云平台建设,推动异构算力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智算云服务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满足各行业对智能化算力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协同发展。加强云平台与芯片使能软件、操作系统及各类应用软件的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破技术壁垒,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云计算应用标准体系,通过标准规范技术应用场景、优化业务流程、保障数据安全,有效破除行业发展障碍,助力培育人工智能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激活产业数字化转型潜能,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统筹协调,增强与各地、各有关部门协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我国超六成企业基本实现全业务流程数字化

事件:在日前举行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超六成企业基本实现全业务流程数字化。其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普及率均超过60%,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由中等水平向中高级阶段迈进。

点评: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市场和供应链压力增加,生产成本抬高。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制造业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数字化改造成为必然选择。

今年,工信部印发《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截至6月底,全国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水平已达65.0,其中江苏两化融合水平已突破70.0。在业内人士看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平台、企业、政府协同发展,汇聚多项资源要素,共同培育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和精准化数字服务,全面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

随着制造业发展,数字化已变成行业“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结合,将是制造业进一步迈向高端化、绿色化的重要路径。

9月物流业景气指数升至近半年新高

事件:10月1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2%,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升至近六个月新高。从分项指数看,物流业务总需求保持扩张,新订单指数在扩张区间内加速扩张。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多式联运领域和邮政快递业新订单指数环比回升均超过0.5个百分点。

点评:物流是经济运行的“大动脉”,物流业景气指数加速攀升,表明上个月消费和产业需求共同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居民端,夏季高温结束后开学季和旅游季联动,民生消费物流较快回升,网络购物和居民消费旺季更旺,冷链鲜食、旅游户外、美妆服装等网购品类保持较高热度;在产业端,多行业供应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物流需求增长平稳,服务价格总体稳中有升,企业经营内生动力较好。

9月,物流行业多项经营指标持续改善,这也是物流企业经营向好的标志。相关活力释放,不仅为物流行业自身发展注入动能,还能通过产业链传导,推动经济循环更加畅通。

从后期来看,随着政府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等政策的实施,中国物流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三大运营商可开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事件:按照《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部署,工信部近日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在此之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两家基础电信企业已获得相关业务经营资质,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通信服务与产品供给。

点评:卫星通信业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站、用户终端之间传递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的通信服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等优点。通过卫星通信,海洋、荒漠等将不再是信号盲区,应急救援、野外勘察等场景也将获得通信保障。

随着技术迭代,卫星通信的门槛和成本不断降低。三大运营商获准经营卫星通信移动业务,一方面可以为其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满足部分消费者特定需求;另一方面,在手机市场,卫星通信功能也将成为各大厂商新的差异化竞争抓手。

从全局来看,卫星通信向大众市场拓展,可以与传统地面通信形成互补融合的新格局,进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领跑全球,构建科技竞争新优势。

(本报记者 罗筱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特约记者 朱润胜 本报通讯员 吴子俊

走进中铁山桥位于山海关的智能制造基地,巨型数控铣床正以毫米级精度雕刻着一组350公里时速高速道岔。银屑飞溅,机床低鸣,技术人员紧盯控制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这里是高铁“丝滑过弯”的关键保障,更是“山桥制造”迈向“山桥智造”的缩影。

“每10米高度差不能超过2毫米,这是我们为京张高铁研制42号大号码道岔时的精度要求。”中铁山桥道岔分公司总工程师张洪兵手抚刚下线的道岔说。当时,面对超高时速、超大号码带来的工艺难题,技术团队日夜攻关,创新提出“主轴定位键加高”工艺,攻克了加工难题,让列车过弯如履平地。

中铁山桥还制造了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的全部钢梁,回想当时的建设场景,该桥项目总工谢道璇记忆犹新。他利用全国首个桥梁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云平台,在手机上实时监控材料与工艺参数,助力大桥实现120年设计寿命。

“这批钢轨在铣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机床铣刀的稳定性。”在徐渤雨创新工作室内,一月一度的职工技术培训正在进行,河北省劳模徐渤雨带头剖析生产难点,推动技术传承。

该工作室已完成技术创新108项,创效数百万元。像这样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中铁山桥共有9个,不仅是“培训课堂”,更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企业先后建成国内首家铁路道岔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钢箱梁、钢桁梁智能化制造工厂,打造出国内首条道岔智能生产线、道岔垫板智能生产线、“五线一系统”钢梁数字化建造平台。

车间内,辙叉毛坯经过数控铣削、闪光焊接等多道工序,智能设备全程参与,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精度大大提高。2024年,全国首条纯净钢辙叉生产线在此投产,使用寿命较以往提升1.7倍,成为中国高端铁路产品“走出去”的又一张名片。

从雅万高铁到匈塞铁路,从京沪高铁到京广高铁,中铁山桥参建了众多国内外工程,“好道岔,山桥造”享誉海内外。作为道岔行业领军企业,其产品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旗下南通公司、武铁山桥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通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持续输出代表中国水平的交通装备。

2019年12月30日,G2505次列车如银龙般驶出北京北站,标志着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从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飞驰于燕赵大地;从时速35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两条京张线跨越百余年,见证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也镌刻下一家民族企业的名字——中铁山桥。

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不仅是速度之变,更是这家百年企业以创新为引擎、以匠心为根基,与中国铁路共奋进的缩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张嫱

阅读提示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业一度被打上技术含量低的标签。始建于1955年的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纺织品小作坊发展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民营纺企“航母”,成为中国针织行业领军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它正一步步颠覆人们对这个产业的认知。

内衣产品使用的抗菌消臭材料,大部分是从金属离子或化工原料中提取的。这些材料在抗菌的同时,往往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多次洗涤后产品性能还会减弱。能否从对人体更有益的天然物品中提取这种材料呢?

“我们从虾蟹壳中提炼出一种名为壳聚糖的成分,制作成壳聚糖纤维混纺面料。”10月13日,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即发)新材料研发工程师衣宏君告诉记者,他们所研发的“海洋生物壳聚糖纤维”就是从海洋生物中提炼的抗菌消臭功能性材料。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业一度被打上技术含量低的标签。始建于1955年的即发,从一家纺织品小作坊发展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民营纺企“航母”,成为中国针织行业领军企业和青岛纺织服装行业链主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它正一步步颠覆人们对这个产业的认知。正如即发董事长杨为东所言,高新技术不应特指某些产业,通过持续科技创新和跨界融合,在传统纺织服装行业中同样可以成长出高新技术企业。

材料创新和面料创新

据介绍,“海洋生物壳聚糖纤维”是从自然界生物中提炼的具有抗菌消臭、止血促愈合功能的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经过纺纱、织布、定型、染色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壳聚糖纤维面料,其功能性和舒适性优于棉类制品,可与羊绒和丝绸媲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达7A级。

“壳聚糖纤维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用敷料、纺织服装、军用物资等领域。”衣宏君介绍,海洋生物壳聚糖纤维制成的非织造布尤其在医用敷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棉纱布相比,其止血止疼性能显著,可以吸收渗液呈凝胶状,清创不粘连,为创面保持湿润的良好愈合环境,缩短愈合时间。

不仅仅是虾蟹壳。在即发,秸秆、陈粮玉米,甚至矿泉水瓶,皆被研发用作新型纤维材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穿着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环保的面料越来越受到青睐。即发智能纺纱工厂主要生产高端、差别化、多功能纤维材料纱线,填补了青岛市新型纤维纱线生产空白。

对纺织行业而言,材料是根本,面料是关键。即发长期致力于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工作,每年开发的新面料就达1000多种,开展的创新项目近百项。

智能制造织就高端产品

1公斤200英支的纱线能有多长?即发智能纺纱工厂给出的答案是:相当于从即墨到济南的距离——约345公里。随着纱线越来越细,这个距离还在不断拉长。

“从50英支、60英支,到100英支、200英支,甚至300英支,棉纱越细,意味着品质越高,做出来的衣物体感及舒适度就越好。”在即发龙山工业园高端纤维展示厅,集团副总经理万刚指着一款200英支的纱线说,这些高档纱线已应用于多个高端服装品牌。

高端产品来自智能制造。走进即发智能纺纱工厂,200多台设备轰鸣运转,除个别关键环节外,纺织设备前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在这里,从原材料进场到产品入库,均由数字化设备和自动吊挂系统完成。

万刚表示,该项目实现了全程智能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术,通过与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联合开发,建立了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调度、生产效率和车间环境的实时监控、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每万锭纱线用工人数从50人减少到10人。

依靠科技创新,即发从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为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4年,该集团实现产值123.86亿元,同比增长7.53%。与此同时,即发在青岛拉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450家,本地配套率达50%以上。

作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青岛纺织服装产业底蕴雄厚,拥有规上企业(不含纺织机械)316家,涌现出即发、酷特智能、雪达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下,借助数字化这台“智能织机”,青岛纺织服装产业正在“织”就新蓝图。

一次“豪赌”拿下话语权

即发龙山工业园里,一个足有两层楼高的罐体格外引人注目。“可别小看了它,里面储有30吨液态二氧化碳,可以循环利用,是无水染色介质。”万刚表示,在这里,二氧化碳储存罐代替了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和蓄水池。以建设1万平方米的厂区为例,可节省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工业行业废水排放大户。数据显示,传统水染平均每染1吨纺织品大约需要消耗100吨淡水资源,且染色过程产生的废水等处理成本较高。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水的排放成为制约全球纺织业发展的公认难题。

无水染色技术是利用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在超临界条件下,将染料溶解并渗入纤维孔隙,使染料快速均匀地染到织物上。该技术不用一滴水,不用化学助剂,自然也无废水排放。这一技术理论,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

万刚坦言,无水染色技术的研发,可以说是即发研发投入最大、耗时最长的一次“豪赌”。

2014年,即发便着手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多年来,在青岛市纺织产业清洁生产智库联合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青岛市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即发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亿余元,先后攻克了关键部件、工艺、装备等难题,完成了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示范线建设。

2023年,该产业化示范线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成果将引领全球聚酯纤维绿色印染技术的发展,支撑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迈进。

按照目前我国聚酯纤维年产量1%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计算,将直接实现年减排纺织废水5000余万吨。即发在建设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方面已取得的产业化进展和科研成果,使得我国纺织绿色制造在世界上享有了相当的话语权。

据了解,无水染色技术较传统水染用水减少100%,用盐减少100%,化学品消耗减少73%,染色时间缩短55%,整体环境足迹降低49%。

即发同步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酯筒子纱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整套装备,年产能达1000吨。

“未来,公司将通过多种模式渠道加快项目的产业化应用。”万刚表示,将依托公司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实现整体技术自我转化应用,开发无水染色纺织服装新产品,实现新增长;通过专利许可、技术服务指导、技术可行性验证等方式,加快项目发展。同时,在专用染料和染色机理研究方面继续开展产学研合作,夯实该项目技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张嫱

阅读提示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业一度被打上技术含量低的标签。始建于1955年的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纺织品小作坊发展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民营纺企“航母”,成为中国针织行业领军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它正一步步颠覆人们对这个产业的认知。

内衣产品使用的抗菌消臭材料,大部分是从金属离子或化工原料中提取的。这些材料在抗菌的同时,往往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多次洗涤后产品性能还会减弱。能否从对人体更有益的天然物品中提取这种材料呢?

“我们从虾蟹壳中提炼出一种名为壳聚糖的成分,制作成壳聚糖纤维混纺面料。”10月13日,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即发)新材料研发工程师衣宏君告诉记者,他们所研发的“海洋生物壳聚糖纤维”就是从海洋生物中提炼的抗菌消臭功能性材料。

作为传统产业,纺织业一度被打上技术含量低的标签。始建于1955年的即发,从一家纺织品小作坊发展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民营纺企“航母”,成为中国针织行业领军企业和青岛纺织服装行业链主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它正一步步颠覆人们对这个产业的认知。正如即发董事长杨为东所言,高新技术不应特指某些产业,通过持续科技创新和跨界融合,在传统纺织服装行业中同样可以成长出高新技术企业。

材料创新和面料创新

据介绍,“海洋生物壳聚糖纤维”是从自然界生物中提炼的具有抗菌消臭、止血促愈合功能的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经过纺纱、织布、定型、染色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壳聚糖纤维面料,其功能性和舒适性优于棉类制品,可与羊绒和丝绸媲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达7A级。

“壳聚糖纤维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用敷料、纺织服装、军用物资等领域。”衣宏君介绍,海洋生物壳聚糖纤维制成的非织造布尤其在医用敷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棉纱布相比,其止血止疼性能显著,可以吸收渗液呈凝胶状,清创不粘连,为创面保持湿润的良好愈合环境,缩短愈合时间。

不仅仅是虾蟹壳。在即发,秸秆、陈粮玉米,甚至矿泉水瓶,皆被研发用作新型纤维材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穿着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环保的面料越来越受到青睐。即发智能纺纱工厂主要生产高端、差别化、多功能纤维材料纱线,填补了青岛市新型纤维纱线生产空白。

对纺织行业而言,材料是根本,面料是关键。即发长期致力于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工作,每年开发的新面料就达1000多种,开展的创新项目近百项。

智能制造织就高端产品

1公斤200英支的纱线能有多长?即发智能纺纱工厂给出的答案是:相当于从即墨到济南的距离——约345公里。随着纱线越来越细,这个距离还在不断拉长。

“从50英支、60英支,到100英支、200英支,甚至300英支,棉纱越细,意味着品质越高,做出来的衣物体感及舒适度就越好。”在即发龙山工业园高端纤维展示厅,集团副总经理万刚指着一款200英支的纱线说,这些高档纱线已应用于多个高端服装品牌。

高端产品来自智能制造。走进即发智能纺纱工厂,200多台设备轰鸣运转,除个别关键环节外,纺织设备前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在这里,从原材料进场到产品入库,均由数字化设备和自动吊挂系统完成。

万刚表示,该项目实现了全程智能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术,通过与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联合开发,建立了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调度、生产效率和车间环境的实时监控、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每万锭纱线用工人数从50人减少到10人。

依靠科技创新,即发从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为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4年,该集团实现产值123.86亿元,同比增长7.53%。与此同时,即发在青岛拉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450家,本地配套率达50%以上。

作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青岛纺织服装产业底蕴雄厚,拥有规上企业(不含纺织机械)316家,涌现出即发、酷特智能、雪达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下,借助数字化这台“智能织机”,青岛纺织服装产业正在“织”就新蓝图。

一次“豪赌”拿下话语权

即发龙山工业园里,一个足有两层楼高的罐体格外引人注目。“可别小看了它,里面储有30吨液态二氧化碳,可以循环利用,是无水染色介质。”万刚表示,在这里,二氧化碳储存罐代替了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和蓄水池。以建设1万平方米的厂区为例,可节省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工业行业废水排放大户。数据显示,传统水染平均每染1吨纺织品大约需要消耗100吨淡水资源,且染色过程产生的废水等处理成本较高。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水的排放成为制约全球纺织业发展的公认难题。

无水染色技术是利用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在超临界条件下,将染料溶解并渗入纤维孔隙,使染料快速均匀地染到织物上。该技术不用一滴水,不用化学助剂,自然也无废水排放。这一技术理论,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

万刚坦言,无水染色技术的研发,可以说是即发研发投入最大、耗时最长的一次“豪赌”。

2014年,即发便着手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多年来,在青岛市纺织产业清洁生产智库联合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青岛市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即发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亿余元,先后攻克了关键部件、工艺、装备等难题,完成了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示范线建设。

2023年,该产业化示范线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成果将引领全球聚酯纤维绿色印染技术的发展,支撑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迈进。

按照目前我国聚酯纤维年产量1%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计算,将直接实现年减排纺织废水5000余万吨。即发在建设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方面已取得的产业化进展和科研成果,使得我国纺织绿色制造在世界上享有了相当的话语权。

据了解,无水染色技术较传统水染用水减少100%,用盐减少100%,化学品消耗减少73%,染色时间缩短55%,整体环境足迹降低49%。

即发同步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酯筒子纱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整套装备,年产能达1000吨。

“未来,公司将通过多种模式渠道加快项目的产业化应用。”万刚表示,将依托公司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实现整体技术自我转化应用,开发无水染色纺织服装新产品,实现新增长;通过专利许可、技术服务指导、技术可行性验证等方式,加快项目发展。同时,在专用染料和染色机理研究方面继续开展产学研合作,夯实该项目技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裴龙翔)政策找不到、看不懂、反复填,曾是困扰经营主体的现实痛点。在上海浦东新区,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善。10月9日,浦东新区举办“浦易达”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发布会。据悉,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汇集约20家政策制定部门的260余条惠企政策,服务企业超1万次,兑付金额近2亿元,形成了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服务新模式。

据介绍,“浦易达”是整合浦东新区政策资源,集中打造的上海首家具有全栈式智能服务能力的政策集市,是上海首个实现惠企政策全量归集直达的平台、首个实现惠企政策全程线上办理的平台、首个实现惠企政策市区贯通兑付的平台、首个实现惠企政策垂类模型应用的平台。

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表示,“浦易达”实现了政策查询、申报、审批、兑付的全流程线上闭环,企业无需重复注册登录,仅需通过一个端口即可通办浦东全量惠企政策。平台为企业开放标准化智能测算工具,通过对企业所在行业、发展规模、核心资质等信息的深度洞察,智能识别并推送关键政策机遇,为企业提供专属的、贴心的政策导航服务。

李慧介绍,“浦易达”对260余条政策按照政策对象、政策条件、兑付标准等要素进行了全量标准化拆解,让企业一目了然。平台运用国内最前沿的大模型能力,汇集全国7.5万条涉企政策条目,创新打造政策问答“智能体”,让企业获得更加全面、更加包容的政策问答体验。同时,通过打造数智中枢,共享汇聚法人、社保、知识产权、税务登记等海量数据资源,实现企业88个申报字段的自动调取,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填报,大幅提升企业政策申报的便利度和感受度。

在试运行期间,“浦易达”平台的便捷性与高效性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极豆科技相关负责人称赞其“将‘甜蜜的烦恼’变为‘精准的惊喜’”,以往需多部门协作的申报工作,如今通过短信提醒、平台弹窗、一键确认即可高效完成。斗象科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浦易达’实现了新区政策全量掌握与进度实时可查,这样集成化、便利化的服务助手,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据悉,浦东目前已经发布“浦易达”官方网站、随申办企业云“浦易达”应用、“一网通办”入口应用,并将持续丰富微信小程序、视频号等多场景服务矩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同时,将深化智能帮办场景,推动更多仅需指尖信息确认和原始文本上传的政策,实现快速申报服务,推动“浦易达”从“可用”向“好用、爱用”演进,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惠企服务新生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吴铎思 马安妮

阅读提示

传统能源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革新。在新疆,无人驾驶矿卡、挖掘机远程操控等在煤炭开采中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煤炭产能占比达到92%。同时,新疆打破煤炭原料属性的固有思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延伸,让煤炭成为高端制造与绿色低碳的新支撑。

“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煤炭可以开发出上千种衍生品。”在新疆疆纳能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疆纳集团)大楼内,一面墙上展示了一块黑煤从燃料变为“工业粮食”的过程:从开采到发电、供暖,再到裂变为油气驱动工业,还可被提炼为日常生活材料……这是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疆充分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持续提升清洁利用水平,一批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项目加快建设。通过不断挖掘煤炭价值,打破煤炭原料属性的固有思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延伸,素有“乌金”之称的煤炭成为高端制造与绿色低碳的新支撑。

设备上新,煤炭开采更智能

“当前,我们整个矿山的91台无人驾驶矿卡都是由一个人在调度指挥中心操作的。”近日,新疆哈密三塘湖能源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刘富有,指着一处露天矿向记者介绍道。

在新疆哈密三塘湖矿区石头梅一号露天矿现场,由新疆易控智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远程驾驶员龙忠山驾驶的无人矿卡正有条不紊地穿梭在矿区。“之前我也是开矿卡的司机,后来有了无人驾驶,我转行成为远程驾驶员。对比之下,无人矿卡的运行让司机的安全更有保障。”龙忠山说。

石头梅一号露天煤矿位于新疆哈密三塘湖煤田中部,核定生产能力为3500万吨/年,地质资源储量达35.75亿吨,可采煤层5层,具有优越的开采条件和良好的煤质。

“我们现在实现了‘一朵云、万物联、一个面、两条线’。”刘富有介绍,“一朵云”是指互联网终端平台,“万物联”则是把整个矿区95%的设备都连在互联网中,“一个面”就是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两条线”则是围绕着剥离、采煤来实现智能化矿山。

同时,在“岗位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机器人巡视”的工作模式下,该露天煤矿除了无人驾驶矿卡,还可见挖掘机远程操控、带式输送机无人值守等场景,逐步实现了固定岗位及危险区域的人机协作或人员替代。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的数据显示,目前,新疆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超过96亿元,已建成智能化煤矿42处,占比达65.6%;建成43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8个掘锚一体智能掘进工作面。2024年,新疆智能化煤炭产能达5.547亿吨,占全区生产煤矿产能总规模的92%。

技术创新,能源转化更高效

在新疆,人们不仅能感受到煤作为能源的“热度”,更能见证煤的“七十二变”。

“眼前这些白色米粒状的聚乙烯、聚丙烯,都是由煤而变。”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副经理韩李旺介绍道,把黑色的煤炭投进塔罐装置,经过气化变成煤浆,再通过工艺加工,煤炭便能成为塑料制品的原材料。

哈密广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创新的荒煤气净化分离技术,以及中国五环和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WHB合成气制聚酯级乙二醇”第三代技术,通过转化、变换、低温甲醇洗等一系列工序,将荒煤气清洁高效转化制成乙二醇。

“目前,我们的装置实现双系列稳定运行,平均日产乙二醇1000吨以上,日均利润约50万元。”哈密广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段萱介绍道。

在疆纳集团,露天开采的原煤通过多种运输方式进入疆纳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新型热解提质装置进行加工,从而得到提质煤、煤焦油和焦炉煤气。而煤焦油与焦炉煤气中提纯出的氢气组合加氢,可生成煤基氢化油。

焦炉煤气因成分复杂、早期回收技术成本高,曾长期被简单当作工业废气处理,处理方式也仅有直接排放或燃烧排放两种。通过技术攻关,新疆新伊碳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焦炉煤气转化为清洁电力,所发的电通过电网输送,可为本地居民用户、工业企业提供稳定电力。同时,该项目每小时可供应390吨蒸汽,还可以为周围居民、化工企业生产提供取暖热能。

集群成势,产业体系更完善

“以前直接售卖1吨原煤,顶多价值几百元。现在精细化加工煤,其产生的价值至少是原煤的三倍。”在如何将煤“吃干榨净”上,新疆新伊碳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胡志钢算了一笔账。

在参观过程中,疆纳集团职工胡振昊介绍了该企业对煤炭加工利用的全过程:通过加热,煤可生产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再通过不同工艺装置充分运用每种物质中的有效成分,就可形成“煤—碳—油—气—电—热—化”循环产业链。

从“挖煤卖煤”的能源挖掘到加工生产高端工业原料,再到如今向新材料发展,新疆煤产业正在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五家渠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工业园区的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将煤加工生产出甲醇、液化天然气、BDO(1,4-丁二醇)等多种材料。其中,BD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塑料、弹性纤维、医药、化妆品、轮胎等领域。

而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则依托3900亿吨煤炭储量,吸引了山东能源兖矿新疆能化准东煤化一体化、国家能源准东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东方希望集团准东煤电化一体化等一大批项目落地。项目之间相互配套,形成了显著的规模效应与专业化分工,为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