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路站场改造过程中,中铁六局建安公司以“安全可靠、功能完备、文化传承”为目标,凭借10余项技术与管理创新成果,推动大型站场钢结构雨棚从“功能修补”阶段迈向“智慧焕新”阶段,为铁路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
数字化技术重构施工全流程。以往,站场钢结构雨棚改造常常因为材料规格繁多、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偏差较大而延误工期。如今,项目团队将三维激光扫描与BIM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对雨棚的1.2万个异形钢构件、3000余处复杂节点进行毫米级的数据采集,构建出1:1的数字模型。通过对比设计数据与实测数据,能够精准定位加工误差,使现场整改率降低60%以上。数字化指挥中心集成了AI视觉识别、物联网传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控高空作业安全以及设备运行情况,自动预警“三违”行为。借助BIM模拟工序、优化运输路径,每阶段施工效率提升40%,仅用110天就完成了2个站台的改造,并且未对日均18.77万人次的客流造成影响。“BIM+二维码”一码通系统,实现了2.3万件物料全环节的追溯,提升了管理效率与精准度。
绿色工艺破解运营期施工难题。为了不中断铁路运营,项目创新采用“分段绝缘+刚性悬挂”接触网改造方案,使天窗点作业效率提升40%,原本需要3个天窗点完成的工作量,现在2个天窗点即可完成;双回路临时供电系统保障了施工期间站场照明、客服设备零中断。针对钢结构除锈困难的问题,采用激光除锈(无粉尘)与水喷砂除锈(防热损伤)技术,并配合自动除锈机器人,效率提升3倍,达到了工厂加工水平。冬季屋面积雪隐患也得到了解决,铝合金挡雪板与防坠落装置一体化系统,既能阻挡积雪滑落,又能为维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复合材质金属屋面板使屋面防水达到一级标准,解决了渗漏问题。
建维一体化赋能长期运营。项目引入“建维一体化”理念,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体系。在钢结构雨棚关键部位布设的500余个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桁架挠度、钢柱应力等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分析结构健康状况,提前预警安全隐患。智能照明系统可以依据光照自动调节站台照度,能耗降低30%,每年节省电费约80万元;集成式客服设备一体化安装,使雨棚吊杆减少60%,提升了整洁度并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工程提取车站传统拱形窗、琉璃瓦等文化元素融入雨棚吊顶,用水包砂仿石漆、砂岩画修复站台,实现“修旧如旧”,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提升了服务能力,满足了旅客的出行需求。
中铁六局建安公司将持续深耕该领域,深化创新,探索绿色智能建造路径,引领行业升级,为铁路客站精品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