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1月4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本报通讯员 宋宝华 初文强

在云南临清高速公路项目中,王家寨隧道因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和极高的施工风险,在业内被称为“世界性难题”。而中铁隧道局“隧道攻坚克难尖刀连”凭借技术攻关和工法创新,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还大大提高了在高难区域的掘进效率。

中铁隧道局制定并发布了《加强“尖刀连”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范围内优选精兵强将,组织建立了28支能够精准应对不同环境特点、各类急难险重任务的“尖刀连”队伍。《意见》突出“尖刀连”能够“一对一”安全、高效、精准解决重大施工难题的能力,不仅对连队的人员组成结构有明确要求,结合施工区域的具体情况定位连队的“拿手绝活”,还对“尖刀连”的考核、激励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创新。

“所有的‘尖刀连’成员均是集团优中选优,不仅要有能够在关键时刻充当‘攻坚队’‘破城锤’的集团协作作战能力,又要有能够扮演关键角色的技术领军人。”中铁隧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28支“尖刀连”中,有17支复杂地质隧道开挖队伍、3支长大隧道TBM掘进队伍、4支铁路项目大机配套队伍、2支大盾构掘进队伍、1支注浆队伍、1支洞库开挖队伍,保障不同类型工程稳步推进。

王家寨隧道地处强富水区,地质结构复杂多变,集团为此组建了“隧道攻坚克难尖刀连”,由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刚担任连长。针对强富水粉细砂地层面临的诸多技术瓶颈,刘刚带领连队成员展开攻坚,采取新技术、运用新材料,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便顺利突破高难区域,有效保证了施工进度。

由中铁隧道局施工的一段高原铁路项目,面临高寒、低氧、缺电、物资匮乏等难题,集团组建“勇担使命尖刀连”,注重提升连队成员的集体业务能力,在项目中攻克了穿越断裂带、岩爆、透水等风险,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质量。

位于上海的崇太长江隧道项目,面临着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超大直径盾构超长距离独头掘进”等难题挑战。在集团支持下,项目成立了“领航江海尖刀连”,采用了智能感知、智能掘进、智能拼装等九大智能建造技术,使相应岗位减少人工投入62人,掘进效率提升2倍以上,创造了超大直径盾构单月掘进718米、平均超600米的行业纪录。

“作为隧道施工的‘国家队’‘先锋队’,要让每个‘尖刀连’都‘脑子里有干货,手上有绝活’,让连队成员真正做到适才适所,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光热。”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每支“尖刀连”都注重专业引领,同时结合专业特长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拳头队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陈松

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南车辆段向塘修车车间检修库内,一套车钩支撑座刚装上,职工轻轻一试,弹簧稳稳居中,不偏不倚——这在过去,可是要反复校正、费劲“掰正”的麻烦事。

问题出在一个“小脾气”上:支撑座内的复位弹簧装配时容易歪斜,稍一受力就“跳出”定位槽。职工凭手感压装,全靠经验“蒙”,正位率不高,返工频繁,耽误节拍不说,还埋下运行隐患。这种“看不见的卡滞”,一旦带上线,遇上弯道或振动,车钩摆动不畅,后果不堪设想。

痛点就是创新的起点。一线没有等靠要,而是就地“变魔术”——几位青工围着工装台琢磨几天,搞出“导向+限位”双保险组装经验,被大伙儿笑称为“弹簧正骨”。

这方法看着“土”,用起来灵。用一根细长导向销,像“引路杆”一样先一步插入弹簧中心孔,确保受力轴线不跑偏;再配合底部的环形限位台,像“托盘”一样稳住弹簧根部,防止侧滑移位。压装过程一气呵成,弹簧“直溜溜”入槽,再不“歪脖子”。

别小看这“一引一托”,它把靠“手感”的经验活,变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动作。现场数据显示,装配一次正位率提升至99%以上,单套作业时间缩短近两分钟,车钩检修流水线节奏更稳、更顺。

更关键的是,这“土法子”撬动了质量前移的思维转变。过去是“装完再查”,现在是“装就装对”;从“事后纠偏”到“过程防错”,一个工装改写了一整套逻辑。

如今,这套经验已在多个台位“上岗”,没有复杂电路,不靠智能算法,却用最朴实的机械智慧,解决了最实在的生产难题。

在铁路检修一线,这样的“微创新”正越来越多:它们不显山露水,却扎根于每一次“拧不紧”“对不准”的“学费”里;它们源自现场,是真正的“痛点转化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徐潇 本报通讯员 赵智荟

寒地黑土,稻浪翻滚。日前,记者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看到水稻良田里,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轰鸣穿梭,一簇簇饱满的稻穗被收入仓中,稻穗脱壳,去皮,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后即将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一颗初心的千钧重量

经测算,田友种业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实收亩产最高达1520斤,较常规品种增产21.1%,农民平均增收420元/亩。众所周知,桦川星火大米营养丰富,其中稻花香绵软香甜,珍珠米晶白圆润,深受消费者喜爱。凭借卓越品质,星火大米屡获殊荣,连续两次斩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入选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县域)品牌100强等多项荣誉,还通过了有机与绿色食品双认证。

丰收景象与卓越品质的背后,离不开田友种业29年只做“一粒好种”的初心与执着。

1996年,那时作为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李艳欣和丈夫张科看到种子被“卡脖子”的问题,没有选择去高薪的科研所,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桦川,在桦川城郊租下30亩试验田,创办田友种业。彼时的国外水稻品种占半壁江山,农民在购买种子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这样的背景之下,田友种业凭借着不服气不认输的精神应运而生,立誓“黑土地必须长出中国芯”。

然而,举步维艰贯穿了整个创业期间,田友种业从两间平房起步,组建团队跑遍了三江平原的田间地头,向老农请教,从各地征集、筛选、保存了上千份宝贵的种质材料。终于在零下30℃的育秧棚里研发出第一份改良稻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旦被“卡住脖子”,国家的粮食安全命脉就将受制于人。“为国产种子夺回话语权”,这份初心,重若千钧。

一条创新的“快车道”

传统的育种是“看天吃饭”,育种时间长,“十年磨一剑”是常态,但是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时间和试错都是奢侈的成本。面对困境,田友种业坚信必须依靠科技,走自主创新的“快车道”。他将公司有限的利润持续投入到研发中,大刀阔斧地建设现代化的育种平台。

如今走进公司占地8万㎡的育种研发中心,人工气候室、分子标记实验室、单倍体育种室、270 m3低温种质库依次排开,可储存20万份种质资源的“基因宝库”,其中自有材料超过2万份,包括800多份大豆常规及野生资源储备、近9000份水稻储备材料。10万份资源材料可实现60年长期保存,为国家种业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储备资源。

“过去选育一个品种要10年,现在借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海南南繁加代,最快4年就能完成。”研发中心负责人王博士介绍,公司年均配制杂交组合4000余份,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四大作物储备材料1.4万份,相当于建了一座“芯片银行”。

科技赋能,黑龙江省第一个圆粒香稻品种便出自这里,田友种业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分子标记水稻品种“中科902”于2022年通过审定,打破了该类型品种长期依赖外省和国外的局面。

一片稻田的产业升级

科技的突破,最终要服务于广阔的田野。目前,田友种业年种子加工能力5万吨,实现水稻、大豆种子繁育“双万吨”,可为250万亩水稻、200万亩大豆提供优质种源。公司与国内500多家经销商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服务网络,种子覆盖全省六个积温带,远销吉林、内蒙古、新疆等70余个地区。

“卖种子更卖技术、卖服务”。公司组建30人农技服务队,每年深入村屯开展“田间课堂”200余场,累计培训农民3.5万人次,带动桦川及周边水稻良种覆盖率100%,通过自有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制定了从研发到育种的全套发展方案,转化为农民可掌握、可复制的实用技术,教会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优质种源催生了完整的稻米产业链。由于种子品质的提升,桦川水稻在加工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以付士米业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利用优质原料开发出稻米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稻米油富含谷维素、植物甾醇等活性成分,其抗氧化能力和营养均衡性备受市场认可,目前已成为高端健康食用油市场的新宠。

眼下,佳木斯市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水稻公园,桦川作为百里绿色长廊东部起点,把“种业芯片”写入规划核心区。田友种业计划今后公司每年繁育30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5个以上。年种子加工储存能力达到5万吨。为龙江打造“北方种业硅谷”再添“田友力量”,为国家粮食安全再添“桦川力量”。

“种业振兴,使命在肩。”从“一粒好种”的初心破土,到科技赋能的加速耕耘,再到服务万亩良田、带动农民智慧转型的产业升级,田友用29年的执着,串联起一个完整的现代种业振兴链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以前搭满堂支架,光架子和方木的转运、搭设就要花5天,现在台车开过来,定位、固定、浇筑一气呵成。”有着10年隧道施工经验的班组长王阳连连赞叹,“第一次用台车浇筑时,我们都捏着把汗,怕出问题。结果拆模后,隧道内壁又平又光滑,比以前用支架浇筑的质量好太多了,这技术,真给咱们工人省了不少劲。”

这一场景,发生在中铁五局广州凤亭大道项目的建设现场。一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矩形全断面隧道可变宽度步履式衬砌台车体系”,不仅一举斩获5项专利和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更是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和精准度。记者了解到,这项技术的创新突破是由该项目总工程师张秘依托项目上的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攻关实现的。

传统满堂支架工艺存在施工周期长、安全风险高等难题,工艺的改革和提升算是行业内的“老大难”。“不能被老办法困住!”面对这个行业共性难题,张秘依托创新工作室迅速集结技术骨干,赴周边城市明挖隧道项目实地调研台车应用可行性,随即召开研讨会,敲定“可变宽度步履式衬砌台车”技术方向。其中,在攻克“变截面适配”核心难题过程中,团队历经数次方案敲定和模拟试验。在从晚8点持续至次日清晨的初期模拟调试中,当台车精准抵达预定位置时,大家激动不已,“硬骨头终于被啃下了!”

该台车体系的成功应用,带来了施工模式的全面革新。在效率方面,通过“自行走+精准定位”设计,摒弃了传统工艺中反复搭拆支架和基坑换撑的繁琐流程,实现了12米长度隧道顶板与侧墙的全断面一次浇筑,施工周期显著缩短。在质量方面,整体化工装施工消除了传统工艺难以避免的穿墙孔,纵向施工缝减少50%,有效降低了结构缺陷率,隧道内壁平整光滑,线型与净空控制精准,表观质量与结构整体性实现双重提升。在安全方面,自动化操作大幅降低人为误差,高空作业量压缩50%,彻底消除了换撑吊装等高危工序,为项目赢得“中国中铁安标工地”等安全荣誉提供了坚实保障。

谈及台车施工的选择,公司工程部负责人皮高帆算了一笔“长远账”。相较于传统工艺中隧道施工后方木、木模板常出现大量损耗,部分材料甚至单次使用后便无法复用的浪费情况,台车不仅能通过标准化设计适配后续其他项目,长期应用下来可显著降低成本,光在这个项目上,便节省了120万元。

“这项技术是职工创新促行业发展的经典案例,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优秀范本。”一名广州市政公路协会专家在该技术观摩会上表示。

“创新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追求。”这句话醒目地张贴在工作室的黑板上。目前,张秘和团队成员正在编写《矩形隧道可变宽度衬砌台车施工指南》,为行业技术推广提供标准依据。他表示,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台车技术,争取在更多项目推广应用,同时培育更多懂技术、会创新的青年人才,让创新成为项目建设的常态。(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思远 通讯员 赵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1月2日,刘家峡水电厂1号发电机组闸门检修现场,传来起重指挥员铿锵有力的口令。350吨门机的大钩缓缓上扬,将重达28吨、高10米的油缸稳稳托起——这场关乎闸门安全运行的核心部件吊运作业,正式拉开帷幕。

闸门油缸,是控制发电闸门升降的“动力心脏”,每一次精准伸缩都直接牵动流域调度的“神经”。此次吊装为守住设备安全底线,检修团队早在一周前便开启“备战模式”:工作负责人现场为油缸耐压试验及吊运进行各项准备,反复核对每道作业工序、测算吊装参数,手绘“吊装路径图”标注每一处关键节点;安全员对350吨门机、钢绳、吊钩进行检验,在作业区筑起三重安全警戒“防护网”,警示牌在坝面格外醒目;操作人员是以往数次吊运的老师傅,将“起吊-平移-对位”的每一个动作刻进肌肉记忆。

作业现场,随着油缸立式四级打压的实验合格,一场“空中芭蕾”正紧张上演。起重指挥人员紧盯油缸离地距离,像“用尺测量”般精准控制油缸起升高度和摆动,严防与周边框架发生碰撞。“大件吊运,差一厘米都可能出问题!”起重指挥金师傅一边微调油缸角度,一边对身旁的队员传授经验,声音在嘈杂的作业现场格外清晰。

历经2小时的精准操作,28吨重的“水门心脏”成功落户油缸库。接下来,检修团队将向59米深的闸门槽发起“攻坚”,逐步吊出拉杆与闸门,为后续闸门“全面诊断”、液压油系统“深度体检”扫清障碍,让黄河的水安安稳稳地发电、护佑下游。(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宋恒斌 记者 徐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以前钢套不仅换得勤,坏了还会漏油泄压,精锻机直接‘趴窝’。如今用废弃P92钢管自己做,不仅性能过硬,单支还能省近7万元的采购费用,再也不用看外购厂家的脸色了!”看着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303车间高质量完成的P92精锻机锤杆钢套,108车间老操作工马师傅感慨道。

精锻机锤杆与钢套的配合间隙要求极高,内孔公差必须控制在±0.05mm,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更棘手的是,钢套壁厚最薄处只有6mm,像一片薄纸,加工时稍微受力不均就会变形,只能依赖外购。

面对特钢事业部108车间提出用废弃的P92钢管试加工任务需求,303车间指出问题:P92钢软、韧性强,加上钢套本身精度要求高、壁厚薄易变形,加工难度比传统材质翻了好几倍。

“别看着钢套不大,加工起来全是‘鬼门关’!”

“他们带着问题来,我们就要带着方案上。”303车间主任翟晓蒙感慨道。为了攻克难关,303车间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联合攻关小组,针对P92材料特性,量身定制了“粗车、振动时效、精车-抛光、钻孔、钳工、热处理”的全流程方案。

工人们渗氮结束后测量尺寸

“跨车间协作必须协同奋战、共同攻关。双方技术团队并肩作战,要真正实现1+1>2。”接下来的10天时间,两个车间打响了联合攻坚战。一个主抓材料与工艺协调,一个死守加工与质量控制,协同指挥协调各工序衔接,审核把关关键尺寸数据,确保加工精度与工艺稳定性。

“钢套外圆直径730mm,高度450mm,壁厚才15mm,属于薄壁大直径桶状零件,公差难以控制,薄壁加工过程容易振动,形位公差和光洁度控制是本次机加的关键点。”翟晓蒙在第一次工艺会上强调。他亲自盯每个工序环节:粗车时采用低转速、小吃刀量的方式,单边1.5mm余量,防止材料应力集中;振动时效阶段,他带着技术员一遍遍调整频率和时间,有效释放内部应力;精车和抛光时,为保证光洁度,创新采用刀尖带R角的刀具进行切削,严格控制切削速度和吃刀量,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检测尺寸,最大限度保证机加尺寸和光洁度;到了钻孔和钳工环节,更是创新使用专用防变形工装,确保薄壁件装夹“稳又准”;加工过程中更是多次运用内、外径千分尺和百分表进行测量,精准控制关键尺寸,有效保证加工质量。

针对原有钢套耐用性不足的问题,他还提出一个关键改进——增加一套密封圈结构,“这样不仅能提高密封性,还能让耐用性提升一倍以上!”

如今,这支“废料变来的金套”即将装机测试。对303车间来说,这次成功的意义远不止“省成本”:108车间按近3年更换12支钢套算,能省140万元采购费、减少近30天的停机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联合攻关,为车间内部市场开拓提供了一条技术攻关的路径。(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白帅国 记者 徐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1月2日,渝万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石沱长江大桥迎来重要节点。中铁大桥局机械化施工分公司承担钢梁吊装任务,继北岸(万州岸)完成试吊及首吊后,南岸(重庆岸)当日也圆满完成相关作业。两岸核心架梁设备正式投用,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架设阶段,上部结构大规模施工即将展开。

项目建设遵循高效协同的推进策略。北岸架梁吊机率先通过梁重560吨的1.0P、1.1P动载及1.25P静载在内的全面试验检测,试吊成功后,该吊机随即投入“首秀”,成功完成了全桥最重首节段——重达560吨的钢混结合段的精准吊装,为主桥钢梁架设打下坚实基础。南岸架梁吊机同样严格按照规范,成功通过了额定载荷与超载试验,验证了设备卓越的性能与可靠性。南岸试吊的成功,使得两岸架梁核心设备全部达到投用标准,具备了南北两岸同步开展结合梁架设作业的能力,为实现大桥南北对进、合力向江心延伸的施工态势奠定坚实基础。

参与建设的“人机一体化”专业化班组团队经验丰富,曾成功参与多项重大桥梁项目的架设任务。在石沱长江大桥项目中,团队再次展现硬核实力:首台吊机主体结构拼装仅用18天;第二台吊机在面临场地受限、临汛施工等多重挑战下,依然仅用20天便完成拼装并通过试吊。其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为项目关键节点的按时达成提供了强力保障。

安全始终是项目建设的首要前提。班组团队严格执行试吊前检查验收制度,全面落实“机长负责制”与“走行吊装签证制”,坚持“一吊一检、一走一检”的专项安全要求。操作司机在班前及作业中恪守规程,对吊机结构、锚固及运行机构进行细致确认,通过全过程、无盲区的安全管控。

新建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沱长江大桥则是渝万高铁全线难度最高、跨度最大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正线长度1416.9米。大桥建成后,将极大缩短重庆至万州的时空距离,对完善国家高铁路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郑志国 凌拓 赵思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日前,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参建的南京北通信“第一塔”——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南通)四电项目通信专业DK400+990基站铁塔成功组立,标志着项目通信系统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大规模移动通信的“神经中枢”与“空中桥梁”,这座铁塔肩负着无线信号与有线网络的转换重任,是构建全线路通信网络的起点与基石。

为确保首塔组立万无一失,项目部超前谋划,提前研判地质条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从基础浇筑的毫米级精度控制,到塔体吊装的安全防护措施,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用专业与严谨筑牢工程根基。

据悉,下一步,项目部将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全线通信网络布局,为沪渝蓉高铁打造安全、稳定、高效的通信保障体系,助力这条国家战略性高铁通道早日通车。(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徐浩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0月30日,由中铁二局电务公司参建的西昭高速JD2标首通段正式用电送电成功,现场隧道内灯光点亮、设备正常,为后续隧道机电系统的全面调试奠定坚实基础,对西昭高速首通段的如期开通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主要负责隧道机电安装及隧道、服务区、收费站的外电引入工程。送电筹备及实施过程中,标段管理团队成立专项小组,工程、安质部门管理人员主动下沉一线,坚持现场办公,与施工班组紧密对接,及时掌握进度与难点、对症下药,保证现场进度有序推进;聚焦设备安装、电缆敷设、设备调试等关键环节,标段管理团队通过“即时技术研讨+多方资源协调”等方式,高效突破技术瓶颈、扫清施工障碍,为送电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后续,该标段将严把安全质量关,持续加快剩余工程建设,全力助推西昭高速首通段早日实现通车目标。

西昌—昭通高速公路是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7611)组成部分,连接四川省西昌市与云南省昭通市,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建成通车后,该高速将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在建和规划的公路形成大通道,对进一步完善西南公路运输网,加强成都、川南与攀西经济区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舒彬 高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讯“这白菜真壮实,萝卜也水灵,够我全家吃一冬天了!”10月28日,吉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珲矿公司一派热闹景象,困难员工李师傅接过装满白菜、土豆、萝卜的袋子,脸上笑开了花。当天,珲矿公司工会开展“冬储送暖情满珲矿”活动,30余吨新鲜冬储菜被打包成“爱心包裹”,精准送到244名困难员工手中,让矿区的冬天先暖了起来。

活动现场,工会工作人员与基层干部、员工们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弯腰分拣蔬菜,把带泥的萝卜擦净;有的合力搬抬,将一袋袋码放整齐的蔬菜稳稳装上车;还有的对照名单核对信息,确保每份“爱心菜”都精准送达。“这些菜都是精挑细选的,耐储存、口感好,就是想让大家冬天不用愁,踏踏实实上班。”工会工作人员小王一边装车一边说。

此次送出的冬储菜不仅解决了困难员工冬天吃菜难的后顾之忧,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公司记挂着我们,再苦再累都值!”拿到蔬菜的员工们纷纷表示,要把这份关怀转化为干劲,在岗位上守好安全、干好工作,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

近年来,珲矿公司工会始终把员工冷暖放在心上,从“夏送清凉”到“冬送温暖”,从帮扶困难员工到丰富文化生活,用一件件实事、暖事筑牢员工“幸福线”。此次活动,既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更让企业关怀直抵人心,凝聚起矿区上下同心奋斗的磅礴力量。

(劳动新闻记者杨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