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以“三地联动 四城同传”的形式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举行。广州站火炬传递共设50棒、68名火炬手,包含47棒个人火炬手、3棒团体火炬手,科技工作者占比约28%,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占比约20%,一线劳动者占比约12%。一线劳动者中有环卫工人、老人院护士、育婴员等。
在广州站的火炬手队伍中,看到许多我们熟悉的劳模工匠。如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苏金姬(第7棒),一名女性外卖骑手;陈玉婷(第14棒),女性公交车驾驶员;陈爱兰(第16棒),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团队中成长起来的女医生。还有产业工人的代表郑旭(第20棒,团体),他是广州市劳动模范、广州工控万宝压缩机有限公司设备维修线长;全国劳动模范、广船国际船舶电焊工冯文虎(第22棒);也看到了大国工匠刘宇辉(第34棒)持火炬奔跑的身影,他是中国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信息系统专家。
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是锻炼身体,是满足人自身的健康需求。1959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运会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主题口号,这是历届全运会的基本宗旨。在“基本宗旨”之上,运动会从其诞生起,就承载着更高层面的价值蕴含或精神追求:如竞争、拼搏、奋斗、团结、友谊、和平、爱国等。所以,从第一届全运会之后,历届全运会的主题口号都有合时而更高的新意,如第三届(1975年,北京)主题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至今还常被我们引用;第六届(1987年,广东):“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中透出的拼搏劲儿是直接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第五届(1983年)、第八届(1997年)分别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更明确了体育精神与宏大叙事的不可分割。第九届(2001年)在广东举办,其主题口号是:“铸九运辉煌,展中华风采。”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首次在中西部举行,由陕西省承办,主题口号为:“全民全运,同心同行”,宣示不忘“全民健康”的初心,也传递了“团结”与“奋斗”的价值。本届十五运会的主题口号是“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点明粤港澳“三地联动”,更描述了在“一国两制”的设计下,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和憧憬。
体育运动的精神,与劳动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劳动是生存所必需。“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内涵是具有最大公约数性质的、最基本层面的描述。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最”诠释劳动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四个最”集中表现为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再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描述,劳动精神还具体表现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简言之,劳动精神是母体,工匠精神是一种极致的专业精神,体现为更高的技能和科技水平,劳模精神则体现为更大的抱负、情怀和担当,历数那些无愧于“劳动模范”称号的劳动者,他们不仅完善自我,也造福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着宏大叙事资源,最具有激励性和引领性。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充分地体现在体育竞技领域,表现在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身上。从他们中间,也产生了不少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劳动模范,他们也醒目地奔跑在这次传递全运会火炬的队伍中。从圣火采集到传递,本身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于中国科技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在深圳,还有人形机器人“夸父”以“0号火炬手”身份亮相,其手握1.6千克重火炬,完成了第二棒与第三棒间的百米传递。科技的背后,仍然有劳动精神的脊梁在支撑。拼搏、奋斗、团结、爱国等体育精神价值,无不建基于劳动精神,运动会是体育精神的演绎,也象征着劳动精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企业家到科技工作者,从大咖、明星、大国工匠,到普通一线劳动者如火炬手队伍中的电焊工、维修工、环卫工、公交司机、骑手、育婴员、老人院护士等,都一样高举圣火,也一样焕发着诚实、辛勤、热爱、专注、精益、拼搏、奋斗、团结的劳动之光。火采集、火传递,火融合,火熊熊,火不熄,是体育精神的火,也是劳动精神的光。我们更特别欣赏火炬手中一线劳动者占比12%的创意,这是对广大普通劳动者劳动贡献的重视,他们是构成劳动精神的基石。在深圳站,网约车司机黄天华是一名火炬手,他说:“成为火炬手是对我们普通劳动者的认可,这个意义比什么都珍贵。”
本届全运会主题口号是“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紧接着的残特奥会主题口号是“追梦大湾区,出彩人生路”。两个主题口号都立足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符合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和中华体育精神,也是对劳动精神的一次“金牌表达”。(詹船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