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1月4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王鑫

阅读提示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电梯总量超1100万台。一方面,电梯保有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电梯设备“带病运行”问题多发,引人关注。守护百姓用梯安全,做好检验检测是重要一环。在由特检院所主导的这一领域里,一家民营企业乘着政策东风实现破局,逐步开拓市场并推动了行业改革创新。

近期,湖南安卓特种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安卓特检”)接到一项“光荣使命”:受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之托,委派专家赴新疆吐鲁番执行专项技术帮扶任务。

“有机会以湖南民企身份前往开展公益技术支援,也说明我们的技术和实力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该公司战略部经理高小恩说。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八大类设备。为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国家在生产、使用、检验检测三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实行全过程监管。

以电梯为例,它如同现代城市的“垂直交通生命线”,关乎千家万户的人身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电梯总量超1100万台。一方面,电梯保有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随着电梯使用时间增长,电梯设备“带病运行”问题多发,引人关注。如何守护百姓用梯安全?做好检验检测是重要一环。

过去一段时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基本由原国家质检部门下设的特检院所主导。一家民营企业如何乘政策东风实现破局,逐步开拓市场并推动行业改革创新?记者日前走进安卓特检进行了采访。

“农村包围城市”

“我们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去年在全国1377个县(市、区)开展了特检业务。”安卓特检总经理余露踌躇满志地说。

在执掌安卓特检之前,余露曾就职于某省级特检院所。从“体制内”到“下海创业”,余露坦言:“是国家日趋开放的政策给了我出去闯一闯的勇气。”

实际上,早在2010年,当时的国家质检总局就下发“593号文”,提出“打破区域限制,开展由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选择检验机构实施检验工作的试点”。2014年,被业内称为“8号文件”的政策面世,更是明确提出“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

“这为以民企身份初入市场的安卓特检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余露说。

在2015年《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印发后,一些“体制内”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开始面临管办分离、转企改制等改革任务。

2016年,成立不到3年的安卓特检成功通过专家组评审,获原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核准证》(综合检验机构甲类),成为湖南第一家具备电梯定检资质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

然而,政策放开不代表市场就会接纳。

“虽然团队成员多来自各地特检院所,专业过硬,但顶着‘民营’的帽子,合作常被质疑。”安卓特检市场部经理邱卓对取证后频频“碰壁”的场景记忆犹新。

“最初去省外拓展业务,90%的客户将我们拒之门外。但我们一直坚信,只要服务足够扎实,技术足够过硬,就能闯出一条新路。”邱卓说。面对一二线城市难以破局的窘境,安卓特检开始将发展方向转向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

提升“软硬”实力

在国家大刀阔斧破除市场壁垒、引入充分竞争之前,特检机构多依托质检系统,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前部分特检机构甚至“比甲方还强势”,除正常的检验收费,受检单位还常需承担额外费用。

“特检业务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在‘夹缝’中求生存,最怕授人以柄。”余露解释。

近年来,安卓特检率先建立全过程线上服务,从报检、缴费到检验意见通知书签收,全流程线上办理;专门设立电梯检验实训中心,所有检验人员每年第一季度必须参加集训,通过现场检验能力考核后方能上岗,由此持续提升技能……

重视合规和持续创新是安卓特检能够迅速崛起的两大“法宝”。2018年,公司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检验检测全过程视频记录与可追溯服务。“从无记录到有记录,再到全过程可追溯,这实质上推动了一场行业业务模式的革新。”余露表示,如今这项服务已成特检行业的“标配”。

持续完善服务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最终让安卓特检迅速在“体制内”机构主导的行业内站稳脚跟。仅2018年一年,该公司即完成1.5万台电梯检验任务,相比2016年增长了10倍有余。

走向广阔天地

2024年的最后一天,安卓特检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获得市场监管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甲类A2级)。这意味着,安卓特检的业务已不局限于电梯检验,而是扩展至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更广阔的领域。

记者了解到,目前获此资质的22家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中,安卓特检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民营机构。

事实上,安卓特检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硬实力”与“服务软实力”的双重加持。

去年,安卓特检为新疆某能源公司高度超百米、运行温度达120摄氏度,且塔壁在运行中产生过裂纹的提纯塔做无损检测,检测难度风险很高。最终,安卓特检联合其他国内厂家,制定出一套成熟的高温在线检测技术方案,在极端条件下完成了检测。这项检测填补了国内高温在线检测领域的空白。

作为业内标杆,安卓特检还参与《电梯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基本要求》等多项地方标准的起草与审查,并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行业相关技术研发与专利创新。

如今的安卓特检已发展为一家全国布局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业务遍布全国,拥有省级公司20家。高小恩指着办公室的世界地图自信地说:“我们将来还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此前,该公司已为柬埔寨最大的水电工程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迈出了拓展全球市场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王鑫

阅读提示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电梯总量超1100万台。一方面,电梯保有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电梯设备“带病运行”问题多发,引人关注。守护百姓用梯安全,做好检验检测是重要一环。在由特检院所主导的这一领域里,一家民营企业乘着政策东风实现破局,逐步开拓市场并推动了行业改革创新。

近期,湖南安卓特种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安卓特检”)接到一项“光荣使命”:受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之托,委派专家赴新疆吐鲁番执行专项技术帮扶任务。

“有机会以湖南民企身份前往开展公益技术支援,也说明我们的技术和实力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该公司战略部经理高小恩说。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八大类设备。为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国家在生产、使用、检验检测三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实行全过程监管。

以电梯为例,它如同现代城市的“垂直交通生命线”,关乎千家万户的人身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电梯总量超1100万台。一方面,电梯保有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随着电梯使用时间增长,电梯设备“带病运行”问题多发,引人关注。如何守护百姓用梯安全?做好检验检测是重要一环。

过去一段时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基本由原国家质检部门下设的特检院所主导。一家民营企业如何乘政策东风实现破局,逐步开拓市场并推动行业改革创新?记者日前走进安卓特检进行了采访。

“农村包围城市”

“我们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去年在全国1377个县(市、区)开展了特检业务。”安卓特检总经理余露踌躇满志地说。

在执掌安卓特检之前,余露曾就职于某省级特检院所。从“体制内”到“下海创业”,余露坦言:“是国家日趋开放的政策给了我出去闯一闯的勇气。”

实际上,早在2010年,当时的国家质检总局就下发“593号文”,提出“打破区域限制,开展由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选择检验机构实施检验工作的试点”。2014年,被业内称为“8号文件”的政策面世,更是明确提出“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

“这为以民企身份初入市场的安卓特检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余露说。

在2015年《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印发后,一些“体制内”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开始面临管办分离、转企改制等改革任务。

2016年,成立不到3年的安卓特检成功通过专家组评审,获原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核准证》(综合检验机构甲类),成为湖南第一家具备电梯定检资质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

然而,政策放开不代表市场就会接纳。

“虽然团队成员多来自各地特检院所,专业过硬,但顶着‘民营’的帽子,合作常被质疑。”安卓特检市场部经理邱卓对取证后频频“碰壁”的场景记忆犹新。

“最初去省外拓展业务,90%的客户将我们拒之门外。但我们一直坚信,只要服务足够扎实,技术足够过硬,就能闯出一条新路。”邱卓说。面对一二线城市难以破局的窘境,安卓特检开始将发展方向转向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

提升“软硬”实力

在国家大刀阔斧破除市场壁垒、引入充分竞争之前,特检机构多依托质检系统,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前部分特检机构甚至“比甲方还强势”,除正常的检验收费,受检单位还常需承担额外费用。

“特检业务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在‘夹缝’中求生存,最怕授人以柄。”余露解释。

近年来,安卓特检率先建立全过程线上服务,从报检、缴费到检验意见通知书签收,全流程线上办理;专门设立电梯检验实训中心,所有检验人员每年第一季度必须参加集训,通过现场检验能力考核后方能上岗,由此持续提升技能……

重视合规和持续创新是安卓特检能够迅速崛起的两大“法宝”。2018年,公司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检验检测全过程视频记录与可追溯服务。“从无记录到有记录,再到全过程可追溯,这实质上推动了一场行业业务模式的革新。”余露表示,如今这项服务已成特检行业的“标配”。

持续完善服务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最终让安卓特检迅速在“体制内”机构主导的行业内站稳脚跟。仅2018年一年,该公司即完成1.5万台电梯检验任务,相比2016年增长了10倍有余。

走向广阔天地

2024年的最后一天,安卓特检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获得市场监管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甲类A2级)。这意味着,安卓特检的业务已不局限于电梯检验,而是扩展至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更广阔的领域。

记者了解到,目前获此资质的22家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中,安卓特检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民营机构。

事实上,安卓特检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硬实力”与“服务软实力”的双重加持。

去年,安卓特检为新疆某能源公司高度超百米、运行温度达120摄氏度,且塔壁在运行中产生过裂纹的提纯塔做无损检测,检测难度风险很高。最终,安卓特检联合其他国内厂家,制定出一套成熟的高温在线检测技术方案,在极端条件下完成了检测。这项检测填补了国内高温在线检测领域的空白。

作为业内标杆,安卓特检还参与《电梯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基本要求》等多项地方标准的起草与审查,并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行业相关技术研发与专利创新。

如今的安卓特检已发展为一家全国布局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业务遍布全国,拥有省级公司20家。高小恩指着办公室的世界地图自信地说:“我们将来还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此前,该公司已为柬埔寨最大的水电工程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迈出了拓展全球市场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0月30日下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专为机器人打造的“领航未来·具身智能验证场”在宁波正式启用,以前瞻的定位与丰富的沉浸体验宣告人形机器人技术正从实验室大步迈入现实生活。这里1:1还原了工业制造、智慧家庭、商超零售等多个细分场景。这种高保真训练环境极大地加速了机器人从“学习”到“上岗”的进程。

图为人形机器人正在学习炒菜。

本报记者 蒋菡 本报通讯员 洪映映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单旭泽 袁滨 焦保荣 陈伟

“以前这活儿得‘登高’,要干60多分钟;现在,10分钟站着就能搞定。”10月30日,在牛斜104井场,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SL218队队长张光宇和队员们正在架设高处的线路。他没有系安全带,也没有爬梯子,站在地面轻松地转动“免登高作业安全一体化安装架”的摇把。电源线、视频线、信号线等十几条线路,沿着两条标准间距的轨道整齐升起,稳稳地悬挂在仪器房线缆仓上空。

石油录井施工时,需要架设多种线路,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以前的架线现场,是一场力量与胆量的挑战。

“回忆起来都手心冒汗。”张光宇说,“在录井设备线路安装时,15公斤重的声光报警器和十几条线路,需要3名队员系好安全带,像蜘蛛侠一样攀爬到近3米高的仪器房顶,用力拖拽才能架设在房顶,架好多条线路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大风吹得直晃,心都跟着颤。”赶上雨雪天,更是如履薄冰。

“能不能让兄弟们脚踩大地,就把高空的活儿干了?”经纬公司综合录井工首席技师明晓峰看在眼里,决定率队创新研发。

然而,仪器房是防爆“堡垒”,严禁打孔焊接。创新的灵感,最终落在了仪器房侧边那几个吊孔上。他们提出挂靠式设计思路,在吊孔上设计一个能轻松坐入和取出的支撑架。

接下来,明晓峰和团队运用固定管和伸缩管的嵌套原理,造出了一个能自由升降的“钢铁骨架”。历经20余次现场试验、改良,最终实现“免登高作业安全一体化安装架”定型。

2023年9月,在丰页1-17井现场,明晓峰指导SL218录井队队长刘延鹏和队员在地面操作,轻松完成了声光报警器的架设与调试。

“终于不用再当‘蜘蛛侠’了。”刘延鹏和队员们欣慰地笑了,“一个人,10分钟,线路就上了高空,安全、快捷,还省力!”在河口项目部,该套装置已成为录井施工的“标配”。

该发明装置集成“油气勘探壁挂式架线装置”“石油天然气勘探自升式线路架空装置”等9项已授权专利。从2023年10月至今,已在各工区260余口井上,摇出了安全与效率,还引来中原测控等兄弟单位纷纷“取经”。如今,70多支录井队伍同步实现了“架线免登高,施工零隐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通讯员 张辉 本报记者 毛浓曦

深秋,陕煤集团黄陵矿业百米井下巷道,一台履带车伸出长长的机械臂,稳稳抓起一根6米长、重约百公斤的瓦斯管,平稳举到三四米高的巷道壁,精准对接到位;另一名工人在车载平台上紧固法兰螺栓,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

“以前安装,需要4~6人肩扛手托,用倒链、滑轮协作,喊着号子,忙碌一个小时,现在只需两人就可轻松完成。”李师傅对这台遥控机械赞不绝口。

55岁的李师傅长期从事井下管道铺设与维护,对过去的安装记忆犹新。“巷道凹凸不平,人力抬举挪动容易滑倒,安装位置高,需搭脚手架或站在皮带架上用倒链吊装,下方还得防护,全程高度紧张。”

“管道铺设是矿井延伸和生产接续的关键环节,过去依赖人力,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存在管道滑落、人员坠落等安全风险。”拥有20多年矿井工作经验的机电公司经理符大利决定研发替代人工作业的机械装备。

组建团队,深入井下调研,结合生产需求展开攻关。“仅机械臂的抓举机构就修改了5稿,既要保证1吨的抓举力,又不能损伤管道防腐层。”机电总厂厂长王志凯介绍,团队还解决了巷道灵活转向、举升稳定性、井下防爆等技术难题。

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矿用液压管道安装辅助车研制成功。该车具备重载液压机械与高功率履带驱动系统,采用1140伏高压交流供电,可攀爬20度斜坡,机械臂抬升高度达5米,机械手可实现360度旋转,适用于直径100~600毫米的各类管道。远程遥控功能使作业人员无需靠近高风险区域。

如今,井下瓦斯管道铺设方式已彻底改变。机械臂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吊装环节,工人无需再攀爬脚手架,安全风险大幅降低,工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之后,经过持续优化改进,装备更贴合生产实际。

从“人抬肩扛”到机器搬运、“一键控”,从高风险作业到安全精准安装,矿用液压管道安装辅助车的应用,不仅是井下管道安装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更是煤矿行业智能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在智能化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矿山神器”将深入井下,推动煤炭行业摆脱对人力的过度依赖,保障安全生产,助力高质量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10月27日,平齐504公里特大桥进行桥枕更换施工。此次施工所用桥枕为新型材料“连续玻璃长纤维增强发泡聚氨酯复合材料”,使用寿命长达50年,相对传统铁路桥枕15~20年的寿命提高了近3倍。

为保证桥枕顺利更换,齐齐哈尔工务段齐齐哈尔路桥车间班组自制吊轨平车,全新的动力系统不再需要职工费力搬运,绳索悬挂装置完全解决桥上作业空间不足的困境。自制吊轨平车投入使用后,大桥换枕效率提升3倍,人力节省60%。刘杨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贺文慧

“这活儿要是按老办法干,合格率不上去,工期肯定要拖!”站在上海临港海兰云数据中心项目钢结构导管架旁,中交三航局南通海洋公司启东基地质量班组负责人崔庆远,盯着满是相贯线的贯口皱紧了眉。

这个总重1956吨的“海底算力载体”,是上海临港海兰云数据中心的核心钢结构,未来它要沉在海底,撑起成百上千台服务器的运行,相当于给“海底数据大脑”搭起“骨架”,容不得半点差池。可就是这个关键大家伙,光导管架贯口焊接就有40多处,管子折角多、作业空间窄得像“挤电梯”。

采用传统单人焊接要么合格率低,要么变形大、背面焊不透,要是返工,光打磨、补焊就得耽误三四天,而整个项目的钢结构制作发运工期卡得紧,晚一天就可能影响后续海上安装;更要命的是,这“海底骨架”的焊缝得扛住常年海水腐蚀和水流冲击,质量上只要有一丝瑕疵,未来维修成本就是天文数字。

“崔工,你说如果两个人对称着焊,会不会让热量均匀点?”作业现场,搭档倪宏伟随口的一句话让崔庆远猛地抬头。“对!就像两人抬桌子,劲儿往一处使,力道同步才稳!”

当天下午,班组现场会开得热火朝天,崔庆远把想法拆成“三步走”,倪宏伟在旁拿着图纸琢磨细节:第一步先解决“焊前准不准”,组拼前给每个贯口打样冲眼做标记,再贴上测量反光贴,“就像给管子装‘瞄准镜’,精控复测时数据一点都不差”。

第二步明确“对称焊怎么同步”,这步最关键。他们给焊工“定规矩”:让配持6GR资质的高级焊工,两人在贯口两侧呈180度对向站定,电流、焊速提前调成“同步模式”,连起弧前都要喊“1、2、3”一起动手,收弧时的焊点位置也得精准对齐,确保两人焊出来的焊道宽窄、熔深一模一样,“跟双人跳水似的,起跳、入水得完全同步”。

第三步卡死“焊后好不好”,主片体焊完先探伤,合格了再复测精度,“水平度开档尺寸要卡到正负5毫米,主管高低差不能超正负4毫米,比给手机贴钢化膜还精细”。

方案定了,首道贯口试焊当天,作业现场边围了不少人。倪宏伟盯着焊工调试设备,崔庆远则屏息凝神攥着验收表站在一旁。焊花在狭小空间里交织,两焊工手腕起落间,焊缝像一条平顺的银线。焊完的瞬间,崔庆远立马拿探伤仪检测。当屏幕显示“一次性合格率98.6%”时,班组里爆发出欢呼声。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套“对称焊+精控法”还藏着不少“巧思”。倪宏伟发现,贴反光贴时顺便标上焊接顺序,焊工不用反复翻图纸;给贯口配专属焊工,谁焊的活儿谁负责,返修率直接降到零。“不是啥高大上的新技术,就是在痛点里‘抠’细节。”崔庆远拿着焊完的贯口样品说。这个曾经的“拦路虎”,成了班组里的“创新名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沈艳秋

10月26日8点,大庆油田中油电能热电一公司技术监督部油化验班的化验室内,班长梅秀金和员工赵彦旭刚从1号机组现场取回涡轮机油和抗燃油样,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一项又一项化验操作。梅秀金紧盯激光颗粒计数仪器屏幕,精准捕捉油液中的“隐形病灶”。这套被他们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检测装备,正是从生产痛点里“长”出来的创新利器。

以往机组换件后,油液污染是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含水量超标、杂质暗藏,单靠肉眼观察的老办法,很难查出问题根源;外委化验需送往省电科院,不仅无法即时出结果,有时还要排队等待1天,且费用较高。一旦油质“亮红灯”,机组随时面临停机风险。“不能被难题卡脖子!”梅秀金带领班组紧盯这一痛点,摸索出“仪器精测+靶向分析”的创新模式——用激光颗粒计数仪充当“透视眼”,精准锁定油液中杂质的大小与数量,检测精度较老办法直接提升百倍。

前不久,2号机组油样突然出现异常,抗燃油与涡轮机油的含水量、洁净度双双超标。梅秀金带领团队4人,连续半个月扎根化验室,采集300余组油样检测水含量,并用激光颗粒计数仪完成600余次洁净度检测。他们从密密麻麻的数据曲线中寻找规律,不仅精准揪出污染源头,还测算出优化处理参数,为运行部滤油队伍送上“定制方案”,让同类问题的处置效率直接翻倍。团队凭借实时数据调整处置策略,最终确保机组按时启动,避免了不必要的停机损失。

“不是仪器有多神,是我们把痛点摸透了。”梅秀金的话道出了关键。这套在一线练就的“特效药”,不仅破解了机组启停时油质波动的老难题,让检修工作少走冤枉路,更大幅节省了外委化验成本,用班组的硬实力为机组平稳运行筑牢了数据防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危险区域,请远离……”10月29日,在浙江省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矿石码头堆场里,清场班装载机正有序作业,车顶激光雷达与红外传感器同步运转——这套“电子围栏+智能防撞”系统,正为港区工程车辆安全筑牢科技防线。

针对工程车辆盲区难控痛点,该公司为每辆工程车辆配备周身智能设备,构建“声+光”人机交叉防护机制。人员进入车辆4米预警区时,驾驶室蜂鸣响起,监视屏幕跳跃车辆与人员的距离,车外喊话器循环提醒;触及0.5米禁入区,警示灯线闪烁,语音报警声频率加快,将碰撞风险扼杀在萌芽。更具创新性的是,车身激光投射的红色可视光带清晰勾勒安全边界,配合声光报警,让“看不见的盲区”变成“看得见的安全线”。蒋晓东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危险区域,请远离……”10月29日,在浙江省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矿石码头堆场里,清场班装载机正有序作业,车顶激光雷达与红外传感器同步运转——这套“电子围栏+智能防撞”系统,正为港区工程车辆安全筑牢科技防线。

针对工程车辆盲区难控痛点,该公司为每辆工程车辆配备周身智能设备,构建“声+光”人机交叉防护机制。人员进入车辆4米预警区时,驾驶室蜂鸣响起,监视屏幕跳跃车辆与人员的距离,车外喊话器循环提醒;触及0.5米禁入区,警示灯线闪烁,语音报警声频率加快,将碰撞风险扼杀在萌芽。更具创新性的是,车身激光投射的红色可视光带清晰勾勒安全边界,配合声光报警,让“看不见的盲区”变成“看得见的安全线”。蒋晓东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